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遥望香巴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北京遥望香巴拉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8 20: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遥望香巴拉的读后感10篇

  《北京遥望香巴拉》是一本由宋晓俐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一):三个姑娘青春

  哪有人可以这么好,好到,大学一个宿舍毕业一个出租屋。当朋友之前可以真真切切的共享,好事就会翻倍。

  本书的三位主人公初一、卓玛和月儿,就是这样的朋友。他们从大学开始就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的故事就像是我们身边的北漂。很熟悉的地名,地铁站和出租屋日常。月儿是北京妞,拥有北京妞的骄傲、直率、诚实傻气。卓玛是一个爱上北京的拉萨姑娘。初一就是地地道道的小北漂了,是一位毕业分手,上班偶遇新男友爱情小女人

  当大望路地名出现时候,我就在想,这肯定是一部北京东边,传媒大学附近的爱情故事缩影,越往下读下去越有这种感觉,虽然情节里,三位女主学校是人大、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相似的北京大学生的青春。卓玛的妈妈第一次见到月儿和初一的时候,就觉得似曾相识。初一和月儿在经历了高反之后,看到眼前的拉萨,觉得这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境所在地。这就是三个人之间在强烈不过的羁绊了。 也是北京和拉萨的故事展开的他们的青春。

  每个女该都想去西藏,没什么意外。

  每个女孩都爱西藏,就像她们对待心爱之人,一心想把这世间最好的东西全都给他,哪怕耗去所有的芳华在所不惜

  书籍封面设计很喜欢,就是这种静静的感觉。文艺女孩的背影似乎象征着他们远去的青春。五彩的帆布和远处的高山正是遥远的拉萨和他们的故事。内文里有点小插曲就是,我觉得第一章其实不应该叫初识拉萨,因为第一章一点也没有讲拉萨的事情,倒是讲了初一新遇到的男友海峰,所以我说应该是叫初识海峰才对。遍地爱情的年代,在圣地西藏,总能被赋予新的意义

  他们说瓦解友情的利器是爱情。

  王初一始终相信自己的前世一定生活在西藏拉萨。多年来,初一无可救药地爱着拉萨,除了因为天高云阔之外,更多是因为拉萨有一个让她能时时感受母爱的家。康巴男子洛桑的偶然出现,让初一在和自己相爱了十多年的男友柳海峰的选择间陷入两难。最终,初一在一次与海峰的交欢中大出血,死在了寻爱的路上。初一死后,在洛桑的帮助下,实现了天葬的愿望,成为拉萨帕崩岗天葬台上送走的第一个汉族女人

  月儿从19岁开始与比自己大19岁的男人潘谊和相爱,漫长的十多年间她们经历思念伤痛,相爱和离别;最终在亲眼见证挚友王初一的离世之后,懂得了相爱相守的重要意义,双双离开北京,远赴香港……

  从小在八廓街外长大的藏族姑娘卓玛一心渴望离开拉萨。除了因为爱上了最好朋友初一的男友之外,更因为她成长在西藏自治区成立前最特殊家庭里,那样的家庭叫做一妻多夫。苦苦寻爱,伤痕累累。好在,卓玛遇到了比自己小8岁的汉族男孩儿,打破了阿妈关于草原女人的“魔咒”,并且终于走到了一起……

  这样的故事设定,让你不忍心把书放下,因为,青春大抵相似。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二):三个女人的三种生活

  在一个排行榜上看到了这本《北京遥望香巴拉》,又机缘巧合地得到了它的拥有权,经过一个月漫长的等待(后来才知道这是常规时间)才使出“徒手撕快递”的大招见到这本书的真容。看完第一次之后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等待的小说

  书中的三个女主角在我看来,从书的名字就已经将初一定为女一号,只有她一个人对西藏、对香巴拉是那么的向往,在第一次去的时候似乎回忆起了自己的前世是一个藏族女孩儿,甚至从上学和工作加在一起有10余年的北京飞去拉萨都会很顺口的称为“回拉萨”。看完整本小说之后一方面是为她因羊水栓塞丧命在拉萨而心疼,再一方面是为她与相恋十年的男友没有结婚惋惜

  以前上学的时候曾经灌过各类鸡汤文,工作后也看过一些毒鸡汤来醒脑,不同阶段相同的事、人开始有了不同的看法。这种转变同样在看这本书之后发生了。

  第二次看这本小说,就对初一这个人物的故事有了第三种感觉,也可能是有点儿不太好听说法:她是被自己“作死”的。曾经看过一种说法,身上有了伤口,只要自己别不断撕开伤口给别人看并诉说自己经历过的伤痛,就总有恢复的那一天。很显然,初一在没有遇到藏族医生洛桑之前的十几年从未走出过自己童年经历过的痛苦,也就有了她对正常婚姻生活和亲子互动恐惧,她不断地拒绝领证、拒绝结婚、拒绝生子,甚至哪怕有相恋10年的男友陪伴,似乎也没有走出童年被冷落和毕业后被初恋男友狠甩的阴影生命中偏偏她是在平常人看来最普通最正常的家庭长大成人,但确实是三位女主角中最没有安全感的人。可以说童年的不去争、不敢整,只是静静等待的初一也再一次印证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

  相比之下,另外2个主人公就幸运了很多。月月自小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父爱的缺失让她很自然地选择了比她大19岁的男人潘谊和,而放弃青梅竹马对她的追求。虽然前面十来年一直是当一个隐形的小三存在着,但是后来最终还是和老男人一同到香港去深造、生活,在这本小说中是一个较为幸福结局。三姐妹当中最幸福的莫过于卓玛,自小成长在一个最特殊的藏族家庭,有阿爸阿妈的疼爱,有2位叔叔宠爱,有哥哥照顾,宛如这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却在前面十几年始终想要逃离拉萨,定居在北京。虽然一直暗恋(或者迷恋)初一的男友很多年,以为会孤独终老,哪想到竟然会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遇到真正的意中人。

  整本书读下来,内心竟然萌生出即刻想要去西藏旅行的念头,只是因为身体不够健康,曾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就出现过高原反应,自然是不太敢去挑战西藏的海拔,所以也只有在梦中到西藏去转转了。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三):看起来不普通的名字——王初一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初一的名字很特别,可初一却很不喜欢这个名字。初一之所以叫初一,只不过是因为那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一而已。

  从书的第一页开始,对初一这个名字好像是一种偏爱的感觉,因为觉得这个名字很特别。一页一页读下去,越来越喜欢初一,莫名的喜欢。

  出生在这样家庭里的初一,除了坚强别无选择。去年的深秋时分,家里遭遇了一场变故,从小什么都没经历过一直生活在爸爸妈呵护下的我终于明白,长大并不是你十八岁成年的那一天,而是你经历了一见刻骨铭心的事。从那个时候起,我也明白了,长大没什么,拼的就是坚强。

  而初一从十一岁开始就已经明白长大的感觉,从她弟弟出生那天开始就明白被抛弃的感觉。看着初一那么小就要学会照顾自己,就要明白冷暖自知的滋味,真的心疼她了。那个时候她把所有女孩子童年里应该有的任性和娇气全都让给了姐姐和弟弟,她学会了忍受疼痛,学会了自己擦眼泪,并且承受了一切本该是成年后作为大人需要承受的东西。我无法真真切切体会到初一每天只有伤心难过的童年,与她相反,我的童年在爸妈的呵护下每一天都很明媚,我也无法体会到那么小的她难过到极点的时候竟做出了自杀的决定的时候是一种怎么样绝望心情。看到这儿的时候,只有于心不忍,只有默默的心疼,心疼,心疼。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来就没有亲人的疼爱。

  正是因为从来都没有体会过被人疼被人爱的滋味,丹增阿妈待她如亲生女儿的时候,初一又是开心又是难过,她伏在阿妈的怀里哭得像个孩子。正是因为从来都没有体会过被人疼被人爱的滋味,关于孩子,她只能说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海峰知道,她不是不会爱,她是不敢爱。海峰十多年的陪伴,他心疼初一,他只盼着这只在刺的包裹下藏着瑟瑟发抖的身体的小刺猬可以快快长大,忘掉童年,忘掉眼泪。关于海峰,人人都知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初一知道,寻爱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只是刻在心里的那份自卑无助让她一直都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属于她的不多,她从来不争不抢,尤其是爱。

  不争不抢,尤其是爱。我喜欢她的不争不抢,或许她从小就知道顺其自然。而当洛桑这个素昧平生的人对自己好的时候,她承认了月儿早在多年前说过的话,再难看脸色她都能受的住,就是别对自己好。初一明知道洛桑的良苦用心,但是对于这份感情,她始终不敢勇敢去面对。这本书的感情部分是我不理解的地方,我也走在寻爱的路上,我也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情,走到现在始终不理解感情世界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我想继续勇敢的走下去,旧人终将成为过去,才能新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死亡时间,2012年12月23日14时25分。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突然觉得好冷,心里想着是谁,是孩子还是初一,皱着眉头继续看下去,突然流了泪。怎么也没想到这本书竟然会是这样一个结尾,天葬师将初一的最后一包衣服丢进熊熊大火,那个心只属于西藏的初一在那一刻,留在这个世界上的,除了她笑起来的样子,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结尾更能触动的,是曾经经历过同样悲痛葬礼曾经冰凉过的心,你们的悲痛,我全都知道,看书的人不比书里的你们难过心痛

  20岁那年,她穿过格尔木、翻过唐古拉山,看到漫山遍野的藏羚羊时,她确定青藏高原一定是她前世的故乡。今生,她所有的梦想就是留在西藏,穿着藏装在八廓街外日日柴米油盐,和心爱的人一起转布达拉宫,一起在大昭寺发呆,一起读仓央嘉措的诗,一起看日出日落……

  帕崩岗,王初一,再见。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四):跨越3731公里的寻爱之旅——《北京遥望香巴拉》书评

  当我欣喜地收到宋晓俐的《北京遥望香巴拉》这本书后,首先就是去“度娘”那里查询了一下“香巴拉”的意思,它是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

  当我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时,让我更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开头都附了一首仓央嘉措的诗,我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尤其是那句经典的“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一本书同时让我得到了两种满足,一是品读了仓央嘉措的诗、二是能够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一场感人至深的寻爱之旅,真的是太让我惊喜了!

  随着一页一页细细的品读,书中关于三位女孩儿成长、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无法停下来,有时还无法控制的流下眼泪。来自西藏、山西,北京三个不同地方的女孩,她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都有着各自埋藏在心底的隐痛,但却有着从大学时代就建立起牢固的友谊、感情,在大学毕业后都留在北京各自寻找爱情,相互支撑,彼此慰藉。从小在八廓街外长大的藏族姑娘卓玛,一心渴望离开拉萨;而汉族女孩儿王初一却是一个需要人疼爱,尤其是阿妈丹增给她的那份母爱和家的感觉,让她始终被西藏的一草一木牵引,魂萦梦系;还有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用着和外婆同样的姓氏的月儿,她们的成长故事、感情经历和纯纯的友谊都让我动容。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味着书中她们的故事,向往着那片天堂净土——拉萨,那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五):想要爱情去往地老天荒,需要多勇敢

  合上这本书,我的内心竟无法平静并感到忧桑。为洛桑,为初一,为每一个勇敢追寻爱情的人。时下这个年代,还有多少人相信爱情的存在,又有多少人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又有多少人能鼓起勇气大胆爱一场?年少时那些信誓旦旦诺言,哪个能撑到地老天荒此生不渝?

  这本《北京遥望香巴拉》让我看到了三段勇敢的义无反顾的寻爱之旅,宋晓俐用她独特细腻轻柔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有着相似童年创伤的三个女孩为了心中所爱所执的勇敢追寻和坚定付出。而书里大段关于西藏的美景和故事传说叙述,让爱情有了更加神秘的力量。初一、卓玛和月月,她们与心中的爱情都有一段相距甚远的距离,那是灵魂无处停留的漂泊,是心房未能真正打开的隔阂,是内心无法安定的孤独。

  初一,一个让人心疼到骨子里的女孩。她的出生从一开始就是悲剧,终其一生,她都在寻找能让自己停留下来的港湾。她是一个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即使是柔情似水的柳海峰,也无法给她一个真正的家,让她有归属感。在这段感情中,初一是懦弱的,她害怕停留在柳海峰的港湾里。或许是知道这段感情不会长久,所以她也一直在寻找在等待,终于等来了洛桑,找到了心灵上的安全感,却不得圆满。拉萨,拉萨,好不容易遇到了这个“前世的家”,却成了此生最后安息的归处。

  卓玛,童年时候的悲伤源于阿妈的眼泪,所以她要寻找一个坚强宽大的臂膀,能为她挡住一切风雨。柳海峰的出现,不过是比较接近她幻想中的爱人形象。所以,当张柳出现时,自然可想卓玛是如何地拒绝这个人进入她的内心。不都说:“想象中的那个人与牵手走完这辈子的人都是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当心房真正敞开,隔阂消失殆尽,勇敢踏出第一步的时候,卓玛就收获了属于她的爱情。无疑,在卓玛与张柳的爱情里,他们都是勇敢的寻爱者。

  月月,从小缺失父爱的她选择了大自己19岁的潘谊和,而且还是介入别人婚姻的第三者,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爱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陪伴她的不是陷入深爱的甜蜜,而是深深的孤独。或许在一开始,她就没有想过能与潘谊和长久,她从来都把自己当一个局外人,只是享受着爱情带来的快感。最后的结局,是潘谊和的勇敢付出感动了她,让她的心能真正感受到爱并坦然接受。

  人物是故事里的,故事却是现实中的。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人,对于爱情或多或少都是怯懦的。我们的彷徨失措,都是源于害怕爱情会有消失的一天,美好的念想会有破碎的一天,所以都屈服于现实,贪恋那一丝丝来自于物质的温暖,以取代爱情的甜蜜。

  如果有一天,你我得幸遇到爱情,是否会愿意相信它是真的?是否会愿意抛弃安逸的生活坐上这趟列车?是否会勇敢地付出所有的一切,只为让它走向地老天荒?

  拉萨蔚蓝的天、飞舞的经幡、清灵的梵音,让我相信,是真的!我愿意!我会!

  那,你呢?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六):湖深,唯爱不沉 ——《北京遥望香巴拉》都市与佛国架构唯爱的桥梁

  [img=1:C]坐在菩提树下

  我观棋不语

  前世

  今生

  来世

  患得[/img]

  墨宁

  《北京遥望香巴拉》全书我用三个不完整的半天时间读完,读得仔细的地方是停留在藏族家庭的结构,臧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拉萨城的布局,从小说里了解到自己之前完全未知的地方。不光是阅读故事情节,我同时学习认识了藏族与其他民族完全不同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让藏民的内心豁达包容坚韧,对生死坦然面对,给人的内心带来无限的光芒和力量。

  认识本书的作者宋晓俐也是非常偶然的机缘,对好文字的敬仰和喜爱结缘于一个民间的作家群,简单的交流让人感觉到作者的爽朗大气,简单率真的性情,明显是一个对待生活热情勇敢的女子。我惊叹于作者对藏民族文化知识的广博,对不同性格男女主人翁的塑造,写谁就是谁,简单的故事脉络里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是为西藏写下的不眠情歌,仓央嘉措的诗句回荡在读者的耳边。

  坐在菩提树下

  我观棋不语

  前世

  今生

  来世

  患得

  患失

  仓央加错的诗歌一定是女性朋友喜欢的更多。好像看破红尘,又是那么不管不顾轰轰烈烈地爱了一场。他到底在尘世里有没有真实的爱过,如何圆寂的都是一个谜。那些顿悟的句子,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阅人无数的智者。六十六首情诗是小说里每一节的卷首语,温暖的情事娓娓道来,直抵人的内心深处,这一生要是没有用心爱过,生命该是多么苍白无力脆弱疲乏。现实生活的状况如斯,我们不是不需要爱,而是多少人能够不管不顾冲破一切勇敢去爱?多少爱是纯粹的?多少爱不为五斗米折腰?社会叫嚣着女汉子多如牛毛的当下,还有多少真正的汉子愿意挺身而出?

  把人心比作湖,湖水有多深湖面是看不出来的。人心似湖,注定许多东西要在湖里打沉。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爱,唯有爱,无论时间久长世事变幻总能留下美好的印记,总能被人在不同的时空里祭奠。人心的湖,唯爱不沉。所以,爱情,是文学作品里不灭的火,文艺作品里永远弹奏的歌。生命的历程,没有爱情的经历肯定是不完整的。没有爱情,难道不是人生的遗憾?那些不完整的或是不够完美的爱情,都会给人留下不小的遗憾,都会让人反思,是当初缺乏勇气不够坚强还是有太多的障碍没有逾越。这些遗憾里,毫无例外的就是没有坚持,争取得不够,或者真是太多的不得已。能有遗憾和反思的都还是有过爱情经历的,还有一些人糊里糊涂的过完一生,稀里糊涂的吃喝拉撒,这样的生命状态当然不能让人喜欢和感动。小说里每一个主要人物性格丰满,对待爱情坚定执着,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面对生的状态,完成自己的人生重要历程,读者和作者看完一段又一段精彩纷呈的喜乐苦痛,大都市年轻人努力的打拼事业养活自己,勇敢选择和守护着心里的爱情。哪怕明白知晓情未必有所终,依然不会随波逐流,这份人性里的美好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自己去感受。

  文学里的酣畅淋漓,帮现世里的人完成了未尽的理想,现实世界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文学的世界没有障碍,或者这样的障碍努力后会最终圆满。当然,一昧圆满的作品是打动不了读者的,本书的结局对人物最终的命运有圆满,也有不圆满,这正是作者对人生的参悟和解读。结局让我的内心激荡许久,人生啊,岂能尽善尽美了无缺憾?对于生的意义,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努力把握的确实只有当下,不要说你不信佛不信教不信耶稣不信天主,没有信仰只会让人的心灵动荡不安,努力打拼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所以当下有那么多年轻人追随藏传佛教,有那么多人喜欢藏文化,谁都知道那是一个土地贫瘠的地方,物质不能浪费糟蹋,藏民死后自己的身体都要虔诚地供奉,只为来生灵魂找到一个好的去处。西藏是幸福的,有人说没有到过西藏,你就没有资格谈论西藏。作者多次造访西藏,对藏族寺院情有独钟,有文章里女主人翁初一一样的藏族名字,深深地喜爱西藏喜爱拉萨。初一身上或许完成了作者未完成的某些愿景,带着微笑离世,安静的灵魂在圣神的天葬仪式里升天。现实世界里,无论多么地向往,一个汉族的女子没有正式的进入藏族家庭,死后不可能有天葬的机会。信仰藏传佛教的人都知道灵魂升天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看重死后灵魂归宿的民族,所以生的日子里不造恶业不浪费财物,虔诚礼佛认真忏悔广行布施,有气量有包容有隐忍。作者喜欢的何常不是这个民族人性里的美好?真善的东西在那里都不会被拒绝。

  拉萨——北京,3731公里,当人的内心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距离就不再是距离。工业时代的技术革命让人的出行方便快捷,这样的遥望最终可以实现走进拉萨的梦想,青藏线沿途的美丽风景小说里就是最好的宣传,告诉自驾旅游的人们如何选择出行路线。卓玛出嫁时回拉萨的队伍一行年轻人活力四射开拔,一路风光美食美景欢快喜悦的画面在读者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是拍成影视作品该是多少人羡慕追随的镜头。

  北京的繁华与拉萨的静谧,是风格迥异的城市画面,藏民的生活方式和都市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从全国各地拥到首都北京的年轻人无疑都是精英,是十多年寒窗苦读磨一剑积累过硬知识的佼佼者,在他们的生活轨迹里需要爱,需要一份脚踏实地安安稳稳的爱,无论在外打拼有多么颠沛流离,回家以后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心灵守护。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守护,这是现实社会里引起人们思考的问题,不光是北京,这个时代对这样一份情愫的渴望是多少人共同的心声?变迁的世相里还有多少爱可以执着义无反顾地相守终老,藏民们的这个问题似乎很少。这样的差距,让更多的人去思考,我想这也是许多年轻人向往拉萨的一个原因,大家真正要去找寻的是灵魂的家。

  我特别喜欢小说里的两个女人,丹增阿妈和王初一。丹增阿妈的命运让我了解到藏族女人生活的不易,一个女人三个丈夫,如何团结好这样一个大家庭,维持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对任何一个温良贤淑的女子都是一生的考验。如何在既是兄弟又是丈夫的三个男人间安身立命?幼年卓玛清晨看到过多少次母亲眼里的泪花,繁重的家务劳动,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些不是每一个外族女子可以坦然承受的。“女人可以托起家里的太阳!”,许多少数民族流传着这句话,这是对家里女人的赞美,可是托起太阳的女人一生该付出怎样的心血?眼泪和辛酸就这么随着青春一起流淌,让如花的女子渐渐变得像大地一样海纳百川,任凭风吹雨打包容一切的一切的苦难。家里有了这样一个女人,永远都是温暖祥和,无论什么灾难都会过去。一女侍奉三个年轻的丈夫,在物质困乏的年代确实是为了家庭财产不外流形成的风俗,实际情况不是带来家庭人丁兴旺,而是丹增阿妈十年的妇科疾病,羞于就医一切苦厄独自承担,只有两个孩子。这样家庭的女子,不知道有多少人早早地被疾病夺去年轻的生命。

  小说里的初一死了,初一的死其实开始就埋下伏笔。海峰从月台上一把拉回精神恍惚的初一,如此一份感情相守十年。初一是一个毕生寻爱的女子,与海峰一起的时候不是为了报恩,是认真投入地守护爱情。可冥冥之中她的魂灵是一定要回到西藏的,不要说海峰不成全初一的愿望。谁会对自己一心守望十年的爱人拱手相让,如果可以释怀海峰不必火烧火燎匆忙去西藏,更不会抑制不住苦痛不安造成初一的流血。这才是人性的本质,佛性是放下,可人性就是执着。初一不可能负海峰,内心对海峰有愧也希望海峰成全。这份成全是对西藏,不完全是洛桑。死亡前夕初一脑电波里一串串的映象,是自己身上留不住的孩子,寻爱的路途,最终她寻到自己想要的爱。两个优秀的男子都是那么深爱着他,哪怕他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初一的身影何曾真的消失?这是一个内心有爱的女子,对爱人的包容也和丹增阿妈一样。

  小说里还有三个女子不能不说,月月的姥姥和母亲,杨柳的母亲,同样是为了爱情义无反顾,曾经的一份爱情勇敢前行,最终不得已的放手。这样的女子在自由开放的大都市可以大大方方地独活,若是内地小城必然难承闲言碎语,现实的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洛桑离开了,初一天葬结束后离开。让我又一次想起仓央嘉措,那个为爱的男子,放弃法尊游历藏地,何时何地消失了?未果。洛桑带着自己的爱,游历曾经初一想要到达的每一片藏地。在重死不重生的地方,洛桑相信初一没有离开西藏,没有离开他。

  人心似湖,对爱人的爱,对万物的爱,对天地的爱,这样的爱可以如此厚博,有爱的时候,人心不沉。用心阅读作品吧!让作品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走进你的内心世界。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七):爱请果敢,不爱请离开

  香巴拉,一片美丽神奇的乐土,一处许多人向往的圣地。西藏以其独特的美景美物,神奇的佛教文化吸引着大批的男女从世界各地朝圣而来。本书《北京遥望香巴拉》是做过多年新闻记者的宋晓俐华丽的转身之作。这里写的是在北京工作的三个女孩,心系西藏,念着拉萨,她们多年间从北京转载于拉萨之间,寻找心中的归属

  有着不错工作的倔强女孩王初一与男友柳海峰在北京有属于两人的房子,两人同居十年左右,却一直没有扯证结婚,也无小孩。因为从小在缺乏家庭关爱下长大的初一,心里没有安全感,却执着的寻找自认为的安全归属地。自从跟着好友,一个藏族女孩卓玛回过一次拉萨后,她从此爱上关于西藏的一切,她自认为自己属于西藏。

  我们可以从初一的视角,看见西藏的美景,了解西藏的佛教文化,神圣的布达拉宫,大小昭寺,宁静的羊卓雍湖,飘动的五彩经幡,转动的经筒,美丽的藏服,还有令她深爱的心中男神,仓央嘉措,西藏的所有在初一的心中都是那么美好。最后遇上的高大帅气的藏族男子,洛桑,有着温柔多情的性格。两人的心如此相吸,一切都美好的不真实,但愿有美好的结局。

  初一的好友月儿,从小到大是和外婆与母亲一起生活的独立自信的女子。可能是从小缺少父爱的缘故,她竟然喜欢着比自己大十九岁的有着家室的男人,默默又无悔地跟着他十多年。好吧,这是一个励志的爱情故事,只要站在爱情的角度,抛妻弃子,寻到年轻的爱,都没有错。这样的毅力,这样的案例又可以激励多少后来者前扑后继。常人的三观已经碎落一地啦!

  另一个有毅力的女子,是她们的好朋友,藏族姑娘,卓玛,默默地喜欢着好友的男朋友,柳海峰。从小在特殊环境里长大的她,渴望离开拉萨,渴望打破“草原上的女人命不由己”的魔咒。她要留在北京,找到相爱的男子,过正常的生活。

  好在这个藏族姑娘终于在尴尬的年龄,遇到一个青春勇敢的大男孩,小她八岁的杨柳。跨越一道年龄的大沟,姐弟恋最终修成正果。这应该是三人中,稍微正常一点,更幸福一点的爱情故事了。

  作者文笔很好,全篇读来,一气呵成,有着书香享受。西藏的景物,习俗,佛教文化,一切都合理有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对于其中的人物关系,爱情故事,真得很不认同这些太不普通的设定。

  三个女孩的家庭,没有一个是普通模式的,就算是双亲健全的,偏偏又要加上孩子多,得不到大人的疼爱,从小养成缺爱的心理。成年后的恋爱,也是独特的奇怪组合。忘年恋,姐弟恋不说了,初一与海峰,年龄相当的恋人,关系也让人唏嘘不已。就算初一喜欢拉萨,喜欢藏文化,为何不早点离开北京,离开不爱的男友,老拖着别人,有什么意思呢。她有才,有能力,可以到西藏工作安居,找一个相爱的人,开始真心喜欢的生活,何必身呆在一个地方,心却恋着另一处,误人误已。

  最后,原本好好的初一,却因为海峰而死,得到了天葬,这样的情节,这样的结局,真的有点太故意而为之。

  以前,看少数民族的电视,也曾幻想着,穿上他们的漂亮衣服,当一名美丽的少数民族女子,遇上一个能干的帅小伙,谈一场美好的异族恋。但是现在,就算看到了真正的他们,也只是当作旅游途中的一份独特风景而已。不像真正热爱他们文化的人,留在当地,体验他们的独特生活风俗。爱某处的景或文化,爱的浅,请保留心底;爱的深,爱到无法自拔时,请果断些,是去是留,成年人爽快些,还是不要牵连太多无辜的人跟着你受罪。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八):最美的修行

  当我拿到宋晓俐这本《北京遥望香巴拉》,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读,然后就根本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直至凌晨两点。深夜,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但我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突然有种冲动:明天就收拾行囊,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跨越这3731公里,去到我向往已久的天堂——拉萨,那个美丽、神秘的地方。

  《北京遥望香巴拉》就像是宋晓俐送给西藏的一曲动人情歌、一首绵长情诗,诉说着关于西藏的爱情、关于西藏的风景和许多人对西藏的向往。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眼前一亮,文字温和持重 文笔流畅优美。书中三位女孩儿的爱情故事,恰好能安置汹涌在我心间的西藏情愫,让人着迷,爱不释手。每一章的开头都以仓央嘉措的诗开头,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三个从大学时代起就感情要好的女孩儿,一个来自西藏、一个来自山西,一个来自北京,她们大学毕业后都留在北京各自安身立命,寻找爱情,相互支撑,彼此慰藉。她们在拉萨和北京的3731公里间辗转,努力为“梦想与现实”带给他们的不同命题寻找答案,圣山圣湖、布达拉宫、圣城拉萨因为她们的执着而神圣和美丽。

  汉族女孩儿王初一始终被西藏的一草一木牵引,魂萦梦系,尤其是阿妈丹增给她的那份母爱和家的感觉,让她日思夜念。藏族小伙洛桑和十余年相守的男友海峰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踏踏实实“过日子”,一个是“谈得来”的“灵魂伴侣”,让初一一时难以做决断,不过最终还是决定随心而为,留在拉萨。故事发展到最后,初一却因与海峰的贪婪和无知——怀孕5个多月的初一在与海峰的交欢中大出血,死在了寻爱的路上。初一死后,在洛桑的帮助下,实现了天葬的愿望,成为拉萨帕崩岗天葬台上送走的第一个汉族女人。

  从小在八廓街外长大的藏族姑娘卓玛,一心渴望离开拉萨,找一个只爱她一个人的男人相守一生,直到遇到了北京男孩儿杨柳,被他的天真烂漫和专一情感所感动,最终幸福的结婚生子。

  月儿自19岁起甘心与已婚的潘谊和默默相爱,漫长的十三年让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分别和思念的折磨。月儿的人格魅力让老潘越来越爱,爱到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给她一个家。月儿在见证了挚友初一离世之后,终于悟到,在原本就没有结果的人生中,相爱相守的真正意义,最终和老潘一起去了香港。

  看完这本书,我忽然很想听郑钧的《回到拉萨》——“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我对西藏的向往由来已久,但种种原因到现在都还没去过一次,这种渴望对比“初一”和宋晓俐简直不值一提,但我喜欢一切关于西藏的故事,喜欢仓央嘉措的诗。最后用仓央嘉措的诗——“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来表达我的愿望,此生最美的修行,则是焚一炉好似春风庭园的香,喝一盏远离名利交织的茶,听一首风光无际的曲,想一个静若莲花的人……来源于网络图片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九):3731公里寻找爱情

  阴冷的冬季,窗外寒风瑟瑟,拾起《北京遥望香巴拉》,含泪阅读完毕,3731公里,爱情的道路是否存在,跟随仓央嘉措对爱情的向往,我们在爱情的道路上不断寻找。

  故事从3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女孩开始,初一,这个极具特色的名字却埋藏着悲哀,生活在父母缺失的爱中成长,原始的家庭背景,让她害怕和恐惧婚姻。在与海峰的相处中,她自卑,无力,死水般的消耗着青春。直到洛桑的出现,在3731公里外的西藏,有着属于她的家人,爱人,那里给了她希望,一个让她不再恐惧婚姻的人,她像仓央嘉措般的寻找今生的爱,直至死亡,她的心都永远留在了西藏。

  卓玛,一个在西藏文化成长的孩子,她害怕过着母亲般的婚姻生活,不安于被安排,从西藏逃脱到北京,她只愿用自己的心全心全意只对一个人,她的爱情热情而丰满,从不善于遮遮掩掩,主动表达,爱被拒绝,却意外遇到另一个热情而执着的杨柳。

  月儿在缺失父爱的情况下,找到了比自己大19岁的潘谊和,成熟稳重的温柔乡里低挡不住事实的真相,“小三”这个代名词,让她的爱情瞬间倒塌,她选择了离开,痛苦,绝望之后只剩下奋斗,在事业上的打拼,让她重新找回自我,她也曾怀疑这样的爱情终会散去,殊不知,潘谊和为此抛弃了家庭和事业,只为与她白首不相离。

  寻找爱情的过程,我们总是像3个小女孩一样寻寻觅觅,在爱情中,原生态的家庭背景影响着我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期待,青春时,我们用尽全身去爱一个人,哪怕终会烟灰散尽,也疯狂的执着,等看透一切,不执着,不期待,爱情就会悄无声息的来到。

  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作者为了实现自己对爱情的信仰。书中3个女孩虽然历经坎坷,但最终还是实现了爱情梦想,在月儿的事业中无不透露着作者这些年的事业奋斗。在初一的影子中,向往爱情,向往3731公里外的西藏,也正是作者多次入藏所期待的理想生活,卓玛虽然热情执着,但内心的坚强也是作者骨子里的倔强性格。

  在梦境中买好去西藏的车票,孑然一身来到这个梦想中的地方,愉悦的心情,深情的祈祷,八廓街的热闹无比,虔诚的信徒,自由的旅行者,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真实,醒来却发现不过梦一场。有人说,西藏能让你获得自由,学会放下凡事,冷静的思考,有人说,西藏是人们追求爱情的殿堂,也有人说西藏是面向死亡的角落。无从考证,跟随心的脚步,终会走向幸福。

  《北京遥望香巴拉》读后感(十):吾心安处即是吾乡

  书的名字是《北京遥望香巴拉》,应该是站在初一的角度上写的,那为什么不站在卓玛的角度上改成《香巴拉遥望北京》呢?仅仅是因为初一是主角吗?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王初一、月月和卓玛是中国民族大学的同学,也是三个好朋友。不同的家庭塑造了三个人不同的性格。 王初一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孩,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父母的长期忽视让她活得特别自卑,她甚至想过通过自杀来获得关注,直到考上了大学,她便眼也不眨的离开了家,到了北京。从小缺爱的状态让她特别自卑,直到她随着卓玛到了西藏,看见了纯净的天空,辽阔的草原,见到了卓玛的阿妈丹增,那个善良的母亲,她才发现自己这么多年苦苦寻找的就是这个,这个让她安心的地方,这个以后一直被她称为家乡的地方。最后,她终于以那样一种凄美的方式留在了她心心念念的故乡。 月月出生在民大,生长在民大,外婆是民大的教授,母亲也是民大的教授。自小就和外婆、母亲一起生活,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也没有姓,身份证上都是月月。从小缺乏父爱,使得后来的她陷入了和潘谊和那段从道德意义上不怎么道德的恋情里。幸好故事的最后,上天没有亏待这个美丽的姑娘。 最后想说说卓玛,那个美丽的藏族姑娘。不知道现在藏族还有没有一个姑娘同时嫁给兄弟几个的传统,但是在书里的年代,卓玛自幼看着阿妈经常暗自抹眼泪,听着阿妈念叨着:草原上的女人,命,向来不是自己的……小卓玛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西藏,走向外面的世界。所以上大学之后她努力学习北京话,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城市的姑娘,想要割断与香巴拉的一切。直到女儿出生,她才明白了故乡情,明白了故乡文化的可贵。 三个女孩,从开始上大学的懵懵懂懂,到毕业之后所经历的一切爱恨波折,都通过作者细腻的文字一一展示在读者的眼前,包括西藏的文化,西藏的习俗,作者显然是喜欢西藏的,不然不可能写下这么多关于西藏的文字。西藏的天,西藏的水,西藏的佛教习俗都那么的生动,那么令人心驰神往。 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书名叫《北京遥望香巴拉》呢?可能不仅仅是站在初一的角度,而是香巴拉所代表着的西藏是书中所有人的内心渴望和心灵归宿,那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过着日复一日平淡又宁静的生活,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来静静的品味生活,感受生活。 何为家,有爱的人在的地方就是家;何为乡,吾心安处即是吾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