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雪窗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雪窗帘读后感10篇

2018-05-04 20: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雪窗帘读后感10篇

  《雪窗帘》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软精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窗帘》读后感(一):低到尘埃意却高

  低到尘埃意却高

  ——迟子建《雪窗帘》读后

  □曹辉

  有人喜欢高调做事,有人喜欢低调而为。在我,喜欢低调的姿态。人若如此,亦是可喜。迟子建的《雪窗帘》新书,于我正有此感,因此,颇觉清欢有味,这许是乡村风味的一种拓展和影响使然。

  《雪窗帘》的书名新颖,为好书特色之一,吊起读者胃口,这种互动,成为展读的引子。“语不惊人死不休”是种能耐,但以平实见长、文如行云流水雅然天成,我觉着更是种道行和气场。迟子建的《雪窗帘》有种自然融入的妥帖,不做作,像邻家女孩,透着种亲和力和朴实轻易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人生其程,有人喜欢开始时候花团锦簇,有人倾向于开始平淡,最后功德圆满。迟子建的《雪窗帘》显然是后者。书中第一篇"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如述家常,有种白米饭的天然纯香,很清浅,却以后面女巫师驱邪为压轴,波澜渐起,但不激烈,这种把高潮限制在一定文字温度上的表现方式,也是人淡如菊与文章的彼此浸淫,这样的女子和这样的文字,细水长流相得益彰,令人安然。

  其实做人棱角与人的品格,也有矛盾的时候。犀利的文风犀利的人,平实的文风犀利的人,平实的文风平实的人,犀利的文风温吞的人皆为写作现象。迟子建的文章风格,在我看来与”平实的文风温吞的人”比较合辙,出彩在她能在平实中彰显出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拔高,这显然是迟子建的胸臆襟抱之底蕴创造出来的特色。如同“花瓣饭“里的父母文革中携手患难婚姻的不离不弃,令人读罢如品清茶,貌似心里无波实则又为文字左右,心海浪起。

  纵观此书,每篇文章都透着种不温不火的淡定,哪怕言及生死,也不那么风风火火急躁狂妄,仿佛迟子建的个性就是如此。生命的有缘之遇,像个不老的传说,每个人都会被宿命牵引着遇到属于自己的缘。缘起缘灭,幻化成作者笔下带着泥土芬芳的“亲亲土豆”。礼镇以种土豆为谋生方式的秦山夫妇,本来夫妻和美,但秦山偏得了癌症去世了。饮食男女平凡夫妻,到底因命运不能执手白头了,真可惜这份爱的不圆满,死去的人可怜,活着的更可怜。当媳妇穿着旗袍为秦生守灵时,谁能忍心看这一幕?艺术魅力到此,修成正果。这是令人凛然的残酷生活,这同样是令人动容的生离死别场景故事中的人借智慧现实中人卖力地上演着廉价剧情,赚足了读者的怜悯。虽然“当时只道是寻常”,却不能否认寻常之美。

  “逝川”这篇文章的悲怆感,我以为是这本书的精华,它用贴近生活的真实塑造了泪鱼这种奇怪的会哭的鱼和一生无爱的接生婆吉喜。我觉着,泪鱼的哭泣就是世人为生命不幸而泣地另一种表现,一生未嫁的吉喜则是悲剧主角,更像是泪鱼在替她和众生哭泣,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模式公允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胡会说:“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于是,孤独终老的吉喜,到死都没等来爱情遗憾是她生命的主题明白了吗?女人太能事,并不是好事。女人天生是要男人来疼来爱的,但如没有男人来爱你保护你,你不妨自立,否则只能被命运淘汰。文字成为一粒粒可以左右的“果实”,在“农民”的侍弄下乖巧地陈列开来,像列队的士兵井然有序。而作者,俨然指挥文字千军万马将军

  温吞文字的炼就是需要时间的。看过迟子建的照片感觉年轻时应是个雷厉风行的女子,文章亦然。因由时间,性格磨炼成一种“慢”,慢时光里的慢书写当然是可意的收获。生于漠北的迟子建,冰雪予了她晶莹心地,她文章中的平实本就源于地域的给予,这恰恰是她文章的禅。

  《雪窗帘》读后感(二):花瓣饭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我怀念他们,因他们就像我故乡窗外的那些树一样,虽然若隐若现、时有时无着,却总是带给我亲切的怀想。”

  《花瓣饭》姐弟三人做好了晚饭等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二姐和弟弟小小年纪竟然可以那样毒舌,哈哈哈,小孩儿有些“恶毒的”心里细节描写得好细腻爸爸出去找妈妈,妈妈找爸爸,反反复复担心彼此,着急得都不能坐下来等一会儿。最后孩子们挤在一块儿都害怕得哭了,害怕爸爸妈妈死在外面了,害怕他会抛弃他们,记得小时候,我也这样害怕过,熟悉童年味道,一家人在漆黑寒冷的夜晚亲情爱情的小温暖

  《亲亲土豆》第一次听说土豆会有一缕凡俗的香味儿,秦山、李爱杰夫妇,女儿粉萍,就是想过日子的小小的家庭,却要遭遇那样的无常,生命的最脆弱的面前又折射出了各种现象,但人间总不失温情和爱的。

  《逝川》“在阿甲,男人们欣赏她、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也一天天地苍老” 好神奇村庄,每月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底,“泪鱼”就会从逝川上哭着下来了,“留着一串玉珠般的泪珠,暗红的尾轻轻摆动,蓝幽幽的鳞片泛出马兰花色的光泽柔软的鳃风箱一样呼哒呼哒”,泪鱼能岁岁年年地畅游整条逝川,而人却只能守着逝川的一段,守着的就会活下去、老下去,里边美丽勤劳的吉喜最终没能和煽动她少女时候的心扉的胡会成亲,胡会没有选择她,整个逝川的男人都没有选择美人鱼一样的吉喜,生命的流逝,逝川那样流动活力又那样无情带来一个生命又瞬间抹去一个生命的痕迹,人们却仍然可以在那里彼此温暖着生活下去,哇,蓝得让人流泪。

  《采果酱的人》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把苍苍婆醉倒在山林间的都柿,百度说是一种蓝莓的水果,哇,小说也美得醉人,大鲁二鲁的淳朴天真,遵循天道,而其村民却财迷了心窍,花了大价钱买了个小道理

  《夜行船》沉雪榭多美的名字因小商摊成了八两街,小泥猪因一切美的引导最后回归善的道路,一切多么不易又显得顺其自然

  《雪窗帘》每一个乘客最心疼的都是自己,不管是直接就表现了出来的,还是做足了口头上的面子功夫旅客,老女人自己心底是一清二白看得最清楚的吧。城里人嘲笑乡下人,有钱人看不起穷人,小小的一趟火车上,鱼龙混杂冷漠人性带上了好多虚伪面具,是一个怎样的时空呵!

  《旅人》没怎么看懂,“这其实真的没有什么,一个人决绝与人交谈,只是因为他要留下时间与自己交谈,这并不标志失常。” 黑白颠倒世界,作者真的刻画得好深刻

  《守灵人不说话》 与外祖母洗脚的那一段,特别深刻,小的时候在农村老家,昏黄的电灯下,婆婆烧着滚烫的开水烫我的脚,我常常吃完了晚饭,婆婆还要喂猪扫地忙活一会儿,我就自己趴在木板凳儿上睡着了,“要着睡个月亮落土”,幸而在滚到地上去之前,婆婆都会一边埋怨“这么大了都不知道自己去打水洗脸洗脚,什么事都要你大人来操心”,然后抱着我去洗脚,把我扔到床上去,直到好大的时候。

  《蒲草灯》跟着我逃跑的,有我的影子,还有阳光

  他杀了自己的五舅和曼云,一路逃跑的心理,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故事在这世界的荒草林中逃跑着吧。

  “真正的霜雪,如果不用心去暖化它,是送不走的。”迟子建的小说从高中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就好喜欢了,她喜欢细细地去描述一个人,一件事,期间有思考力量,也有人间小情小爱的触动人心,他们是人世间的三途八苦里最美好的装扮了吧!以为自己是不再贪恋琼浆玉液也在作者笔尖的触动下动了恻隐之心

  《雪窗帘》读后感(三):愿每个人心中不要有这道雪窗帘

  记得儿时入学时候,从语文书上学唐诗宋词,那个时候从老师口中知道了有“文学”这个词,但是一直不知道文学的含义,因为文学一词太过抽象,不如数理化这些学科那么具体。当时常听到老师们评价一个人写的文章写得好的时候,常常说其文笔功底深厚,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头雾水。后面渐渐长大,逐渐知道文学不过是语言的一种艺术形式。据百度百科所描述:“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作家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这次收到《雪窗帘》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高水品的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体会故事背后的含义,还能从作者的文笔中感受到美的气息。例如,大多数人相信听过恐怖故事或者看过一些讲述鬼魂之类的电影吧,对这些的感受估计是害怕与好奇结合吧,估计没有人想自己碰到这类‘不好事物’吧。然而这类事物(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与我们的人类不是相同存在形式,不认同的还请勿喷哈)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一点都不可怕,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忧伤。在《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一文中,在写到夜晚屋内出现异响时,虽然表现出害怕惊恐,但是在其用蜡烛照亮厨房后,居然还能回房安然入睡:“我依然将燃烧的蜡烛放在灶房,回到睡房安然睡下。天明时去看那蜡烛,它不是杳无踪影了,而是苗条地直立着,一如我把它放在烛台时的身姿。那烛火是谁吹熄的呢?”还能有这样的疑问,也是好奇心重......而后面之所以要驱鬼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灶房的响声让其没有写作的灵感经过后面的种种事情,作者最后还为自己的驱鬼行为感到后悔,原因是认为那声音——“那是一种真正的天籁之音,是一个人灵魂歌唱,是一个往生者抒发的对人间的绵绵情怀。我为什么要拒绝它?在喧哗浮躁的人间,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只应感到幸运才是啊。在格里格的故居,我听着四周发出的奇妙声音,更加怀恋曾笼罩过我的深夜的叮当响声。我相信,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的灵魂是会发音的。”我想通过这些文字,阅读这本书的读者也可能会对鬼魂有不一样的看法了吧,作者能够用自己的文笔将常人谈之色变的事物讲的如此平常,甚至有一点亲近。

  雪窗帘,如果从字面意思上讲应该是很美丽的。然而本书的标题性文章《雪窗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拷问本心拷问人性的故事。我们在生活中能碰到各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情,可能我们自己就是那些旁观者中的一员。例如:马路老人倒地无人扶,遇到有人欺负弱者无人上前帮忙......大部分人碰到这样的事情基本已经麻木,事后可能只是一件饭间谈资甚至过后便忘。作者却从一件火车上的老太太有卧铺票却不知换票流程而导致自己的铺位眼睁睁让给一位中年男人。作者是以一名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这件事的,在写到中年男人对老女人交流沟通中,我们看到了一幅不太和谐画面。当读到老人让出铺位时有打抱不平年轻人客气”的说让座,结果被另一位老人揭穿时的一幕时,不得不感叹一下什么叫口是心非。最后老人一个人在卧铺车厢整整坐了一宿,作为旁观者的我的感受:“而我所坐的座位,还残存着她的体温,那么的热,可我却觉得周身寒冷,从未有过的寒冷。”相信这样的雪窗帘不是我们心中想要的雪窗帘,也希望这样的‘雪窗帘’能够少一些。

  本书的每篇文章的文字都是相当精炼优美的,相信每一位读者在这里面都能有所收获。

  《雪窗帘》读后感(四):那个纯白的世界

  第一次听到迟子建的名字,是大学写作老师的课堂,大学这位女老师,是一位女性文学评论家,娇小个子,却是来自东北,她独特地对女性、女性文学的思考,让我触摸到女性文学的边缘

  萧红、迟子建、抑或是我的大学老师,东北的土地里,养出了最纯粹的文学的心灵。我曾记得大学老师有介绍过一篇迟子建的文章,我忘记了文章的种种,唯独记得当时已热泪盈眶

  终于翻开迟子建的作品,温暖的、自然的、纯粹的,却也带着无边的苍凉

  《逝川》似乎是现下部分女性的反应,美丽的、热情的吉喜,因为能干,慢慢变老,她的歌声不再,只剩下苍凉的姿势

  那么女性究竟要如何生存呢?依附于男人,勤勤恳恳而失去自我的独特价值?还是如吉喜般,一个人绚丽地活过,却孤独的走到最后?

  《亲亲土豆》和《白雪墓园》,一直让我想到父亲的离开,父亲的离开是我心中的一个痛,他生病的时候,不像秦山,而想旁边生病的男人,他暴躁敏感又可怜。那个时候我也想过,也许解脱对父亲来说未尝不是好事。他走在15年最冷的夜晚,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绝望,人在绝望的时候,是发不出声的,你的内心像一个黑洞,被悲伤塞满,不断下沉,你想拉住什么,可是你无能为力。那一刻我后悔不已,让我父亲活着吧,即便每天面对他的愤怒、眼泪,我也愿意他折磨我!

  这一年里我不敢说任何我爸的话题,我妈偶尔讲到,我一句话都不敢说,我知道我一出口,我肯定会哭,我不敢在我妈面前哭。

  一个作品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都带着一股苍凉而有力的韧性。

  我们接受着生活的苦难,并与他一块变老。

  《雪窗帘》读后感(五):掌心化雪的生命之河——读迟子建短篇小说集《雪窗帘》

  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曾以水流作比喻,说短篇是溪流,中篇是江河,长篇是海洋。迟子建不仅写出了《额尔古纳河右岸》、《伪满洲国》、《群山之巅》等长篇巨作,还创作了大量精彩的中、短篇小说。近日读了迟子建的短篇小说30年精选集《雪窗帘》,我仿佛沿着蜿蜒曲折的溪流,在诗意的文字中感悟与理解迟子建笔下那色彩斑斓的故乡、童年与自然。

  月光、飞雪、细雨、黄昏、冰封的河流、寒冬的炉火,还有蚂蚁、青蛙、蜜蜂、蝴蝶、百合花与芍药花……似乎世间的山川风物、花鸟虫鱼,在作家笔下都是有情之物,是诗意的描摹对象,黑龙江、呼玛河、额尔古纳河是她的生命之河,北国冬夜的炉火,则飘满了柴木的香气。

  短篇小说集《雪窗帘》收录了十余篇作品,大多写的是北国雪乡的芸芸众生与自然风土,清新耐读,淡然可喜。迟子建继承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优良传统,写作风格融合了沈从文的清新隽永与萧红的率真自然。观之西方,则让人联想到华兹华斯的廷腾寺与梭罗的瓦尔登湖。

  《逝川》写了会流泪的鱼,写了老渔妇吉喜,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一天地苍老,人生的长河宛如一首诗篇,如梦如幻,如霜如雪,我们从中看到了生命的律动,人生的哀愁,同时还有新生的喜悦。《花瓣饭》用童年视角写文革时期故事,苦涩中有诗意,躁动又充满温情,至于狂风、乌云与强雨,则活画出一个时代的气氛。面对时代的罡风与摧折,却显露出随遇而安的从容与超然。

  用两间泥屋换来的《一坛猪油》,还有那一枚绿宝石戒指,是传奇,也是生活,更映射了一个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随着人生的激流飘来荡去,有的逝去了,有的衰老了。

  读着《雪窗帘》,会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说实在的,这篇作品从命意到文字多少显得有些粗糙与陈旧,让人几乎读不下去。如果是普通作者写的,估计都难于发表。我读的时候就有些不耐烦,想想自己就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类在列车上“就着烧鸡和猪手喝着小酒”的人,不仅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简直放浪形骸、且饮且歌,仿佛还有着魏晋风度呢。简单的人,简单的事,迟子建是敏感而细腻的,在世俗生活的浊流中,她所关注与记录的,却是清洁的精神与人性的反省。

  迟子建在自述里曾谈到,“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她的作品有深深的北方印记,北国特有的冰雪天地、民俗风情及文化积淀,似乎都给予她力量,给予她诗情,那种在童年与乡村生活中建立起来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用神话、传说与梦境打通了她的心灵之路。她就像是一位北国的精灵,那地图上极小极小的中国漠河的北极村,正是激发她创作激情的整个世界。

  《雪窗帘》读后感(六):如果春天还会飘雪,是否有爱跟随

  文/Arier

  书目《雪窗帘》

  作者: 迟子建

  isbn: 7550017328

  书名: 雪窗帘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假如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

  这是一场爱心之旅,这是一场亲情之旅,这是一场友谊之旅,这是一场归家之旅。

  出生于东北的女作家迟子建给了我另外一种对文学的看待视角,在每一篇短小的文章中,我们就像是在看一场戏,一场身临其境的戏,但在戏中,我们像极了一个活脱脱的孩子,大胆、调皮、纯真、善良。迟子建正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上,为每一个年轻的心勾勒一个纯净的成人世界。有此美好,何处不温暖?

  正是作者出生在北方的原因,文章里通篇没有飘着毛毛细雨的江南浪漫,更多的是寒窗风吹的呼呼声,大雪纷飞的迷离感,看道路上的行人稀疏,过往匆匆,都不为失了一种落寞,然而这种伤感却透着北方骨子里的倔劲,还有淳朴笑脸上的甜腻。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是小说中的第一篇,初看题目有一种徐志摩的美感,我想起“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但是细细往下看,就会被这看似宁静的文字打乱心思。漠那小镇人口不多,交通不便,往来的人极少,就是在这,作者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内心的十分静谧的地方:山川河流细淌,可倾听流水的商桷之音,可寻觅飞鸟的寻风之迹,无人扰之,岂不是惬意。但是一个名为王表的人问他:“你胆子大么?这房间是他逝去的老人的屋子。”作者释然一笑说:“我不会怕一个老人的魂灵的。”直到那夜夜曼妙伤感的敲击声打破了宁静,非得找个巫师来驱驱邪,用土法来避避晦,这样折腾了许久,那种声音却在作者脑海中挥之不去,存下的不是厌弃,而是对浮华的无奈,对这魂灵天籁之音的羞愧,读来为之动容。

  迟子建会站在孩子的视角上描绘一幅纯净的成人世界的情感图。这种情感里带有些许的凄凉、神秘又或者是幽默。《采浆果的人》中,有呆呆傻傻的兄妹二人:大鲁和二鲁;有受人挤兑的“苍苍婆”,三十岁时男人就瘫倒在炕上,又当爹又当妈的伺候着一家老小,一夜白头的愁苦没有人知晓,甚至会让人避而远之,村民像防贼一样的防着“苍苍婆”。生怕她把谁家的男人勾了去,这样的戏谑是通过乡里人的口吻说道的,直到小男孩手里握着的美妙女子的画像,我才想象到这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受了一辈子怎样的折磨,生活给了她什么?可是她心境开阔的很,她还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会拿“大鲁二鲁”开玩笑,常常会拍着二鲁的肚子寻找小鲁的踪影,还会上山采浆果,哪怕都被山上的熊“嫌弃”,哪怕每一次都“醉”着回来。她的美就像是站在村口看到二鲁脖上漂亮的浆果首饰时那样有味道,她也许看到的正是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那些曾经美好的故事呢。

  如果说《采浆果的人》幽默感十足,《一坛猪油》透着一点咸咸的“文革”的味道,《夜行船》多了几分神秘,那么《花瓣饭》就真的是透着幸福的温馨。作者捕捉到日常生活中极其微小的细节,展现了一个家庭带来的幸福。十二岁的“我”和姐姐、弟弟在一场大雨过后,等待爸妈的回来。然而先后回来的爸妈都因不见对方而出去找寻。“他是不是被雨浇透了?他没把湿衣服换下就找我去了?”“你妈还没回来?”“你爸还没回来?”“那你们就先吃吧。我再出去找找她。”“爸爸刚才回来了,他见你不在,又出去找了。”“一家人不全,吃的什么饭呢?”如此反复了四次,直到天色昏暗,父母才结伴而归。当妈妈把花插上,注上水,将它摆在八仙桌子中央。全家团聚在桌子旁,吃起了花瓣饭。谁也没舍得把那花瓣挑出来扔了。那是他们家吃的最晚最晚的一顿饭,也是最美最美的一顿饭。这种幸福的感觉跃然纸上,无时无刻不表现了一种爱的味道。

  迟子建用一双透亮干净的眼睛传达了一个真实感人的世界,这里面的故事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反而是短小精炼的故事,巧妙的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由衷的抒发出来。她表达着这个世界对爱的追求,每一个人都自以为自己是时代的先锋,是正义的化身,是对爱传递的使者,但是真正的爱到底是什么呢?真正的爱是关爱人的内心,有多少时候世界忘却了这一点?忘却了《雪窗帘》中那位在火车上演了一路“笑声”的老太太,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夜的寒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冷冷的眼光,那些被自私和冷漠所占据的灵魂。老女人为排遣难熬的火车之旅,用指甲去刮霜花了,只为看看风景,又或者是根本不想看窗内的风景呢?“居住在这城市的人都在碌碌生存着。我时常望见陌生人的影子,他们有时吵架有时亲昵,有时行善有时作恶。我老了,我想。海也老了,我想。月亮也老了,我想。船也老了,我想。窗外有一片海多好。沉船了。”这是《旅人》里面的一段话,我读这句的时候,心想,这个人是不是不太正常,话语中很凌乱嘛,毫无逻辑。是呀,是真的不太正常啊,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为什么非要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一场极为不正常的人生呢?作者说“它唯一照不到的,是我那广阔的心灵。”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因为一场灾难变得支离破碎,我们没有因此变得更同情,反而变得对故事本身兴趣盎然,一次次去撩开那道及渐愈合的伤口,只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满足所谓对事实正视的坦然!

  迟子建用她善良的心打破了对生命孤独的讽刺,她用温情的怀抱拥抱每一个人,即便是对生命、对死亡,都没有丝毫的欺骗。死亡的可怕是谁也不敢拿来想象或者比拟的,因为这种感觉是无法表达的。《守灵人不说话》表达了未亡人对逝者的哀悼:为自己所热爱的人守灵是一种幸福。而灵魂的交流是不需要语言的。《一坛猪油》虽有“文革”带来的伤痛戳中人心,但更多的确是对“蚂蚁(苏生)”这个生命力带来的美好的一生的赞美之情。《亲亲土豆》将对爱人心愿的坚守视为真爱,哪怕只是对土地的怀念,对土豆淡淡花香的喜爱。谁还会觉得李爱杰对秦山的爱很奇怪?那土豆的葬礼只是因为秦山会闻到那股土豆花的特殊香气吗?《逝川》中,谁会真的相信逝川的传说呢?捕不到“泪鱼”真的会死人吗?大家只不过是更愿意相信一种祝福罢了,一种捡起悲伤,又将它放回逝川,能够将一切的伤痛与灾难随波逝去的祈祷,这是我更愿意相信的!

  我喜欢迟子建笔下的细腻感情,喜欢那些古老的故事。喜欢洒满春天的阳光,喜欢花开满园的芬芳,如果真的有飘雪,我愿以爱相随!

  文系原创,禁止抄袭,转载使用烦请告知,谢谢!

  《雪窗帘》读后感(七):用温柔内敛书写坚强温暖的女子

  在这个一年四季随机播放的三月天,迟子建老师的作品像一剂保暖针注入我的书房,朴素含蓄,柔美而坚强,带着她特有的混着干草味道的阳光横扫一切。

  本书是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短篇小说结集,迟老师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让人拍案叫绝,以她女性的视角,柔美的细致的描摹周围的一草一木,像妈妈的手,温暖的而又带着一点点粗糙的薄茧,轻轻地佛在脸上身上,让人情不自禁的走进她要给你介绍的村庄里去,甚至通过熟练的文字应用,将每个读者身旁的空气质感都能调和统一。

  例如在《采浆果的人》中,“盛夏时就熟了的浆果,如果无人采摘,在其熟得不能再熟的时候,就兀自静悄悄地坠到林地上,无声无息地被雨水沤烂了。而还零星挂在枝头的浆果,无外乎两种命运,要么因为花开得晚、果做得迟而熟在了秋风中;要么就是熟得绽裂了,流出了体内一部分汁液,减轻了自身的分量,没了落到地上的危险,而风和阳光的照拂又使它们风干了,成为幸存于枝头的另一类。这两种浆果被霜一打,甜得醉人,不过它们稀少得就像这个时令的蚂蚱。”呈现出的画面带着味道与声音扑面而来,完美诠释身临其境四字。

  短篇小说有时候会比中长篇更难,虽然在台上的时间短,但就因为在台上的时间短,才会要求人物在大幕一拉开的时候必须是最佳状态,完全是大开大合的奔放,不像中长篇小说,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可以由着性子慢条斯理的娓娓道来。相较散文迟子建老师在短篇小说里“节奏”二字把握的更加微妙,诗一般的环境描写,缓慢细致的主人公开脸儿,矛盾激起时像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人的心脏,一张一弛,在锣鼓点最紧的时刻戛然而止,这大概便是短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著名诗评家谢冕先生这样评价她。迟子建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一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人生阅历增加了她的作品厚度,这是很多坐在宽大书房里写作的新生代作家不可比拟的。她小说里的环境就是我们北方农村,人物就是我们周边村子里那些熟悉的面孔,也许她就在那生活过。

  所有喧嚣与平淡、渴望与挣扎都浓缩进几张纸,她扮演着上帝角色,操控着命运之手,支配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的,“即便困在坚果壳中,我依然相信自己是无限空间的国王。”

  《雪窗帘》读后感(八):一坛子的秘密

  一坛子的秘密

  ——《一坛猪油》的时代断章

  对于东三省那绵延的山脉、大片的森林、漫长的冬季、纯净的白雪,从未到过那里的读者,是从摄影师的镜头中、作家的描述中、亲历者的讲述中,才能够体会到的。而回到过去的历史,那时代的断章,只有最为深切体历过的人才能够体会。作为作家的迟子建,将那白山黑水和火红的心都写进了她的《一坛猪油》当中,让读者的脑海当中,都能体会到它纯粹、绵长的香味。

  这是在黑河边上的人才能听到的故事,一个妇人讲述的关于生活的起伏与周折。在特殊的年代,被组织安排进山生活的一家人,用破旧的住所换了一坛子象征着富足的雪花猪油,换猪油的屠夫崔大眼嘱咐这坛子油的珍贵,叫“我”不可予人。一路上各家打听,都没有从“我”手中得手这个油坛,而进村后,它却意外摔碎了……通讯员帮着“我”一起收起地上的残油,而我也从这些掺杂着杂质的油当中,伴着林场春季的野菜,适应起这艰苦的生活来……

  在作者的描述当中,我们仿佛能够拼凑起那个年代的生活的苦,一坛子猪油的珍贵,成为了这个故事的核心,伴随着这坛子猪油的路途,我们能够看见物质贫乏的时代里内心掺杂着的为数不多的希望。这希望是弥足珍贵的,“有时吃着吃着,会在菜里发现蚂蚁,那是猪油洒了时,蚂蚁趁乱溜进去的。它们贪了口福不假,小命却是搭上了。老潘夹着蚂蚁时,也不挑出,说是蚂蚁浸了一身的油,扔了可惜,连同它一起吃了。”在细节中,读者的心仿佛是能够与作品当中的人物相通一般,那种小心翼翼地珍惜,让这坛子猪油,心酸起来。

  而尝过猪油,“我”和丈夫老潘在大兴安岭林区孕育出了新的生命。来自远方的过往和今天的辛酸已经融合在一起;接纳,成为这一部分的主题,“猪油”和“蚂蚁”,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混合物,人适应了环境,时间,成为了最好的调和剂。

  可是生活远远不会那么简单:“我”孕育的这个孩子竟然难产了,越过冰冻的黑河冰面,在对岸的医院产下了这个男婴;随之而来的是政治风向的变化,“苏生”这个苏联生的男婴成为了老潘被处分的由头;帮“我”在地上捡油的崔大林因为关系交好而受到牵连……当最后的香甜被舔舐完毕,留在碎片底下的,是时代洪流冲刷后剩下的苦涩。

  而在故事交织的另一条线里,崔大林因为捡拾猪油的经历,因为一枚翠绿的美丽的戒指,娶上了一个漂亮的江南老婆,而因为戒指,他又失去了老婆,而打鱼的“苏生”,却在鱼肚子当中捡了这枚让他悔恨的实际上是属于“我”的猪油坛子里藏起来的戒指……

  围绕着一坛猪油,发展出了两条线,而在这线上,串连起时代的起起落落,“我这一生,最忘不了的,就是从河源来小岔河那一路的风雨。我的命运,与那坛猪油是分不开的。”这坛子猪油,承载了时代那沉甸甸的秘密,生活的滋味,尽在其中。

  在本书的其他故事里面,一篇篇时代断章,一段段青春往事,一路路山水,让这些故事都活了起来,人有情,山有灵,我们透过这些白纸黑字间的缝隙,窥见了生活的真与味。

  :《一坛猪油》是《雪窗帘》辑录的一篇小说。

  y 林怿

  2016-3-23 18:12:19

  写于御庭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雪窗帘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