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1: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10篇

  《阳谋天下刘伯温》是一本由华胥公子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一):刘伯温:吃着烧饼唱着歌

  刘伯温:吃着烧饼唱着歌

  读《阳谋天下刘伯温》

  文/方木鱼

  刘伯温是个传奇。但似乎又没那么玄。他最著名的是那首《烧饼歌》,出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念,本文对它不做评价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会对刘伯温有印象,在朱元璋打江山时候,刘伯温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其角色类似于诸葛亮之于刘备。但,这次,是个喜剧

  华胥公子应该是读者金庸的小说,看着金庸的武侠剧长大的一代人,因为他在自序里好几次提到金庸和古龙小说里那些高手名字。序言的名字是《世之绝顶高手,以阳谋奇招轻取天下》,阴谋诡计没少听说,阳谋,不多见。百度百科上说:“阳谋 ,是针对阴谋而言的。阳谋:就是根据现有条件,在不影响别人、也不依赖别人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光明正大的通过改变自己资源配置,提高效率,达到总体更好的结果实现更高的希望。”

  刘伯温在元政府四进四出,最终却在明朝站稳脚跟,后来,左宗棠和容闳,他们去拜访太平天国,因为理念不合,最终没留下。历史不会有如果,如果元朝重用了刘伯温呢?如果太平天国按照容闳所说的,修铁路,开银行……历史会一次次改写吗?比如元朝会继续强大下去,我们的版图甚至会占到多半个地球,或者,我们现在是信着基督教的太平天国治下?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刘伯温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打打杀杀,这样的过程,书里写的自然是非精彩。但是,看过了明朝那些事之后,知道再牛逼人物,在长长几卷《明朝那些事儿》里,也不过薄薄几张纸。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说说最后,死刘基智除胡惟庸吧。有点类似死诸葛吓死活司马的意思。刘基快死了,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刘基明知一死再也躲不过了,于是吃了胡惟庸带去的御医开的药,速死。

  五年后,胡惟庸案发,罪名里有一条,谋害大臣

  当然,相比于后来的蓝玉、李善长、被迫吃蒸鹅的徐达,刘伯温算是下场好的了。

  朱元璋对皇孙朱允炆说,我要为你扫清你登基的障碍。是,障碍是扫除了,满朝的功臣死的死,杀的杀,以至于到后来朱棣篡位的时候,满朝文武竟然找不出来一个可以率兵打仗的人。

  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历史,真他妈一锅粥,我们每天就在这锅里煮。

  《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二):神机妙算的刘蜀黍!

  神机妙算的刘蜀黍。哈哈,今天终于想要来写一写你了。

  刘伯温蜀黍,他是位怪蜀黍吗?历史已久远,所以就无从考证了呢。

  但是,据史实载,刘伯温蜀黍,原名刘基。元末明初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哈哈,这是百科上介绍的。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位刘伯温蜀黍,也是位文学家吧。算起来,这位蜀黍,也算是我的老乡哦,老乡见老乡,是该泪流下的哦。(*^__^*) 嘻嘻……

  这位刘蜀黍,本来是一个文人嘛,否则呢,在文学史上,他又为何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呢。

  可是,咱们的这位刘蜀黍啊 ,不同常人之处,就是在干干文学之后,又呼啦啦的跑去弄计谋去了。哈哈,真是个有意思,有超级有趣的蜀黍呢!!!

  这位刘蜀黍,跨行干计谋之后,成就还不俗呢!因而中国民间就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哈哈,这位蜀黍的能力还真不是盖的呢!我已经五体投地啦,好羞涩,啦啦!

  在评论这本书书评的时候,我又专门去看了一下这位刘蜀黍的画像,顿时就哈哈了,因为在古迹斑斑的画像上,这位刘蜀黍的眉眼神态都憨憨的呢。超级超级憨实的一位农村大叔形象

  可是,这本书的书面上的刘蜀黍,身穿朝服,长须飘飘,一脸的心机男的形象,可是,我也不得不说,在人们印象里的这位刘伯温蜀黍,确实是心机无比深沉头脑堪比无敌计算机的吧。

  哎,谁叫他神机妙算呢。于是,也就有了一首神乎其神的《烧饼歌》

  于是,我就现在摘录下: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

  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开视果然。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刘基猜碗中烧饼

  刘基猜碗中烧饼

  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帝曰:"虽然自古兴亡原有一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

  帝即赐以免死金牌,基谢恩毕。

  基曰:"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坚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

  随作歌三首:

  quot;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

  相送金龙复故旧,灵明日月振边疆。"

  帝曰:"此时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乱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基曰:

  quot;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

  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

  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

  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帝曰:"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者何?"

  基曰:

  quot;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

  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

  帝曰:"莫非父子争国乎?"

  基曰:"非也!

  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

  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谓未已?"

  基曰:

  quot;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

  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

  基又曰:

  quot;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

  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

  戊子已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

  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

  帝曰:"偶遇饥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

  quot;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

  喜见子孙耻见日,衰颓气运早升天;

  月缺两二吉在中,奸人机发去西东;

  黄河涉过开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乱乎?从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

  '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

  运至六百半,梦奇有字得心惊。'"

  帝曰:"有六百年之国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帝又曰:"天机卿难言明,何不留下锦囊一封,藏在库内。世世相传勿遗也,急时有难,则开视之。可乎?"

  基曰:"臣亦有此意。

  '九尺红罗三尺刀,劝君任意自游遨;

  阉人尊贵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狄。'

  臣封柜内,俟后开时自验!《烧饼歌》抄本

  《烧饼歌》抄本

  基又曰:

  quot;桂花开放好英雄,拆缺长城尽孝忠;

  周家天下有重复,摘尽李花枉劳功。

  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

  云盖中秋迷去路,胡人依旧胡人毒;

  反覆从来折桂枝,水浸月宫主上立;

  禾米一木并将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帝曰:"二十三人乱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该万死,不敢隐瞒,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惊,即问:"此人生长在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天下何如?"

  基曰:

  quot;还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

  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土牛。"

  帝曰:"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乃此竟有二百余年之运耶?"

  基曰:

  quot;雨水草头真主出,赤头童子皆流血;

  倒置三元总才说,须是川水页台阙;

  十八年间水火夺,庸人不用水火臣;

  此中自己用汉人,卦分气数少三数;

  亲上加亲又配亲。"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夺火灭,亲上加亲,莫非驸马作乱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济,安享太平,有位有势。时值升平,称为盛世,气数未尽,还有后继。

  '宝剑重磨又重磨,抄家灭族可奈何;

  阉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诛戮多;

  李花结子正逢春,牛鸣二八倒插丁;

  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无声;

  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

  泥鸡啼叫空无口,树产灵枝枝缺魂;

  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

  一见生中相庆贺,逍遥周甲乐饥荒。'"

  帝曰:"胡人到此败亡否?"

  基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然气数未尽也。

  '廿岁力士开双口,人又一心度短长;

  时俺寺僧八千众,火龙渡河热难当;

  叩首之时头小兀, 娥虽有月无光;

  太极殿前卦对卦,添香禳斗闹朝堂;

  金羊水猴饥荒岁,犬吠猪鸣汨两行;

  洞边去水台用水,方能复正旧朝网;

  火烧鼠牛犹自可,虎入泥窝无处藏。

  草头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儿作主张;

  二四八旗难蔽日,辽阳思念家乡;

  东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狮;

  分南分北分东西,偶逢异人在楚归;

  马行万里寻安歇,残害中女四木鸡;

  六一人不识,山水倒相逢。

  黄鬼早丧赤城中,猪羊鸡犬九家空;

  饥荒灾害皆并至,一似风登民物同;

  得见金龙民心开,刀兵水火一齐来;

  文钱斗米无人要粜,父死无人兄弟抬;

  金龙绊马半乱甲,二十八星问士人;

  蓬头少女蓬头嫁,揖让新君让旧君。'"

  帝曰:"胡人至此败亡否?"

  基曰:

  quot;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

  可怜难渡雁门关,摘尽李花灭尽胡;

  黄牛山下有一洞,可投拾万八十众;

  先到之人得安稳,后到之人半路送;

  难恕有罪无不罪,天下算来民尽瘁。

  火风鼎,两火初兴定太平;

  火山旅,银河织女让牛星。

  火德星君来下界,金殿楼台尽丙丁;

  一个胡子将军,按剑驰马察情形;

  除暴去患人多爱,永享九州金满盈。"

  帝曰:"胡人此时尚在否?"

  基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

  '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样形;

  琴瑟和谐古道,左中兴帝右中兴;

  五百年间出圣君,周流天下贤良辅。

  气运南方出将臣,圣人能化乱渊源;

  八面夷人进贡临,宫女勤针望夜月。

  乾坤有象重黄金,北方胡掳害生灵;

  更会南军诛戮行,匹马单骑安国外。

  众君揖让留三星,上元复转气运开;

  大修文武圣主裁,上下三元无倒置;

  衣冠文物一齐来,七元无错又三元;

  大开文风考对联猴子沐盘鸡逃架。

  犬吠猪鸣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

  流离散乱皆逃民,爱民如子亲兄弟;

  创立新君修旧京。'

  千言万语知虚实,留与苍生长短论。"

  现在来看,真的也是蛮神奇的呢。在感叹这首是真是假的时候,我也不禁深深的被这位刘蜀黍的计谋所折服了!

  最后,我小羞涩的透露下,哈哈,好喜欢华胥公子的文章呢!加油!

  《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何为神人?通晓天机,拥有像神一样本事的人。这种本事就是:洞彻天机、 经天纬地、神机妙算、未卜先知……

  他,不是诸葛亮,而是明朝国师---刘伯温。 有句话这样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诸葛亮简直就是一个神话,这大半得益于《三国演义》。论大智慧,我崇孔明,以安邦治国功勋论,刘伯温则胜一筹。说刘伯温是神人似乎很玄乎,不真实,但他的足智多谋与运筹帷幄却是真真实实的。既然讲刘伯温,读者有必要了解下主人公的背景。作者笔下的男主角刘基,字伯温,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正如简介所言,这本书将带您重回大明开国的峥嵘岁月和政坛现场,透过一幕幕紧张激烈的军事斗争、政治风云,层层剖析刘伯温高超的政治谋略、灵活的处世智慧与令人叹服的为官哲学,让您收获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启示。

  看完这本脍炙人口的书,莫名地对作者也产生兴趣。华胥公子,备受各方赞誉的80后历史新锐。他,文笔幽默,故事精彩,逻辑严谨,分析透彻,令人叹服。

  也许看了这本书,你无法成为刘伯温这样的高手,但至少能学习到他的做人,做事与处世之道,这在当今社会也是极为重要和具有学习参考价值的。

  《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四):精彩展现了刘伯温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和处世哲学

  这本书语言上最大的特色在于非常通俗幽默,甚至含有一些网络语言,这种风格虽然有时候容易走火,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本书算得上一本不错的刘伯温传记,因为它轻松,好读,好看。

  这本书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善于挖掘人物的心理动机,比如朱元璋曾派人数次邀请刘伯温下山相助,但刘伯温一直不肯答应,原因是他老谋深算,一直在耐心等待两个时机:

  其一,刘伯温期待看到与他齐名“浙东四先生”的其他三个朋友宋濂、叶琛、章溢的归宿,是归降陈友谅、张士诚还是朱元璋?他是其中名气最大、地位最高的一位,虽然他明知最佳人选是朱元璋,但他不能率先投奔朱元璋,他需要台阶,需要面子,只有当其他三人都归降了朱元璋之后,他才能走出这一步。

  其二,刘伯温非常清楚朱元璋帐下谋士众多,如果自己只是在他们并无特别需要的时候加入进去,自己的地位和重要性便不得以突显出来,充其量不过是一名普通谋士,才能得不到大的发挥。因此,他需要等待一个时机,朱元璋攻城略地失败的时机,只有在这个时候,其他谋士的作用趋于微弱,朱元璋亟需人才之时,对自己的渴望才会达到最高状态,才会更加重视自己。作者运用了市场学,指出这一招跟现代的饥饿营销无异,这样一来,现代与古代就达到了高度契合。

  这些虽然是作者的发挥,但不得不承认,很有道理。

  作者还很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虽然没有像小说那样去工笔细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但往往通过几件事就能把人物的特质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朱元璋处处招揽人才,豪迈刚勇、英气十足,张士诚对于陈友谅的联盟邀请不为所动,安于现状、保守落后,陈友谅杀害徐寿辉、倪文俊,谋朝篡位,野心勃勃、奸诈凶狠,李善长处处记仇,心胸狭隘,阴险刻毒,马大脚为多人求情,宽厚仁慈……

  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时并没有脸谱化,而是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尤其是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使人读完后,这些人的形象依然在脑海中盘旋。

  所以,首先从这本书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来说,我认为是成功的。

  另外,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作者对权谋智慧的较量描写很见功底,似乎看过一些官场小说受了影响,挖掘得很全很深,比如朱元璋为什么要维护李善长等淮西派,踩压刘伯温等浙东派,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朱元璋看来,淮西派是他的老乡团、革命的根底,从人心向背来说最可靠,刘伯温是浙东派,无论朱元璋也好,李善长也好,从来都没有把他纳入一个阵营;比如,李善长负责大后方,保军安民,徐达、常遇春等人在前方厮杀,都是实干派,在朱元璋眼里的功劳要远远大于仅凭出谋划策、动动嘴皮子的刘伯温,因此建国之后,朱元璋没有给予刘伯温很高的重视和肯定,只给他封了个伯爵,俸禄也远远低于这些人……原因还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作者往往能就一件事情挖掘出四五个原因,分析之全、之深、之细,无不令人惊叹。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在这里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五):智计高绝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此民间谚语可见刘伯温之才智,历经时间而广为认可,更有民间传说称其为“中国最后的术士”,大抵自刘伯温后再无天生智计、运筹若鬼神之人,虽说有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从而令个人才智对大局影响力日益减弱,但不可否认其人才智高绝,当为千古之师。

  大成之人必有大成之因,其一天生智慧,其二勤勉好学,其三洞察分析

  刘伯温天生聪颖而好学,早年间便得“神童”之称,更遍读诸子百家,知天文地理、明兵法数术,这为他后面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刘伯温的仕途开端并非一帆风顺,因其刚正不阿,不明官场人情世故,从而几经波折。但这也是一种积累,同时也印证了一句话时势造英雄,真正冠绝天下之人,总会在乱世大放异彩。在其隐居数年之后,其洞察世事,最终在朱元璋的多次邀请下,出山为其谋划天下。用其对天下大势的敏锐洞察,提出逐个击破的大略,先集中兵力诛陈友谅,后灭张士诚,从而避免两线作战的焦灼消耗。刘伯温站在一个当时众人都没达到的高度看清了天下的趋势,劝朱元璋举大明的国号,聚民心。由此处可见,每一个成功的战略家都是一个高超的心理研究家,洞察人心,不仅是敌人,还有天下民心。

  而其对付陈友谅的两面夹击、围魏救赵等策略更是对兵法、人心结合的恰到好处,以陈友谅的人性弱点为突破口,以兵法克之。而火攻计、葫芦计等则利用地理优势,大败陈友谅,扬长而避短,深的兵法天时地利人和的总纲。而对付相对弱小的张士诚,则步步紧逼,利用其性格中的守成弱点,将其蚕食致死。观刘伯温助大明建国,可见其对天时地利人心的把握,可以说其是兵法、天文、地理、心理的综合运用的大成者,无论谋局、破局、布局、控局都可以说是运筹帷幄未知先觉。自古兔死狗烹,尤其是朱元璋还是一个猜忌心非常强的君王,斗完天下英雄,刘伯温再次进入仕途的争斗之中,不过与刚入仕途时不同的时,其对人心世故已经有了透彻的了解,立国定策后面对淮浙党争,深愔帝王心术的他,明白朱元璋的平衡之术,如此争斗,刘伯温感受到朱元璋对其的猜忌,由台前进入幕后,避免功高盖主横死庙堂的结局。然而朱元璋终究是个猜忌心极强之人,加之党争攻击,刘伯温自知必须让朱元璋放心,毅然返回京城,以安帝王心。

  刘伯温的死与传说中诸葛武侯一样,摆了对手一道,可以说是一生智慧的总结,大抵高绝之人必有相似之处,从而流传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赞誉,其智计高绝,谋略人心,堪称千古少有,时至今日,其人生仍是我们不断品味与思索的篇章。

  《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六):我们该向刘伯温学什么? ——读《阳谋天下刘伯温》

  文/岸晓风

  《阳谋天下刘伯温》首先是一本相当好读的书。俗话说,厚积薄发。作者将刘伯温以及朱元璋、李善长、陈友谅、张士诚、朱升等人的性格特点挖掘的非常充分,同时又不做作,不夸张,不脱离历史,同时,将元末明初的形势也分析的很是到位,体现了作者娴熟的驾驭历史题材的能力和不俗的语言文字功底。

  其次,这是一本古为今用的书。作者运用一些现代理论去分析这些人物和历史,使得“以古鉴今”的效果明显。比如书中在提到刘伯温出山时,讲到一个“饥饿营销”的问题,刘伯温并不是一开始就投奔朱元璋的,而是以静制动,等待最合适的时机,同时也吊足了朱元璋的胃口,这些古人的智慧在当今的商场、官场、情场同样适用。

  再次,这是一本“各取所需”的书。真也是好书的特质。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的那段话: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阳谋天下刘伯温》也有同样的作用。比如商人看到这本书,他会对李善长特别感兴趣,因为李善长是一个经济学家,非常善于理财;官员读到这本书,肯定会对刘伯温的进退自如感兴趣,因为他知道审时度势,同时做到取舍有道。落魄的人看到这本书,会为这些白手起家打天下的人感到振奋鼓舞;事业有成的人读来,则会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

  《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七):书很好看啊 难得一见的好书

  ●中国精英都应该知晓的“千古帝王术”!

  ●普通人更应该知晓的“做人、做事、处世之道”!

  ●拨开历史迷雾,为你展现“帝王师”刘伯温高超的政治谋略和灵活的处世哲学!

  ●袁腾飞、雾满拦江、王觉仁、剑眉枉凝等历史达人联袂推荐!

  ●对元末群雄逐鹿、明初政治斗争的史实有生动体现,战争场面宏大(鄱阳湖之战,南京攻城战,南昌守城战),朱元璋、张士诚、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性格鲜明,各方势力对计策、阴谋的设计安排十分巧妙。

  刘伯温*神的地方,就是他看穿了朱元璋这小子,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猜忌心重。因此他选择功成身退,急流勇退,避免被加害,这是他*神的地方。

  ——袁腾飞

  刘伯温一生足智多谋,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在我看来,他确实无愧于这一殊荣。

  ——当年明月

  (刘伯温)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朱元璋

  时势造英雄,(刘伯温)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好看好看

  《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八):刘伯温 明朝大师

  刘伯温,名基,伯温是其字,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生于青田(今浙江文成县)一个官宦人家。他的曾祖叫刘濠,在南宋朝廷当过官员。刘濠就是个很有头脑、处事果断、机敏过人的人。南宋祥兴二年(1278),南宋被元灭国。南宋初亡时,有刘濠的老乡林融起兵反元,事败,元朝派了使者来登记参与过林融起兵的人。参与的人还不少,这份名册若报上去,后果不堪设想。正好,这位使者事毕借住在刘濠家。为了保护名册上的人,当晚,趁使者睡熟后,刘濠一把火将自家的房子烧了,使者只身逃出,名册却葬身火海。使者无可奈何,只得在刘濠的帮助下,重新编造了一份名册,那些参与了林融起事的人因此得免。刘伯温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家教自然非一般人家可比。除有良好的家教外,刘伯温年幼时就表现得聪明机敏。我们的先人们有“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之说。刘伯温的老师叫郑复初,很看重他,在他小时就曾对他的父亲刘煸说:你祖上积的德大,所以你有这么个好儿子,他将来必然会光耀你家门庭。

  刘伯温聪明机敏,先天条件好,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后天非常努力。他从小酷爱读书。只要能到手的书,无所不读。他既通经史,又好象纬之学。这象纬之学就是古代的天文学。不仅神秘化了,而且禁止私学。刘伯温何以能学到这门禁学,不得而知。及至成年,他已是经纶满腹的学问家了。元明宗至顺年间,刘伯温小试牛刀,高中进士,分配到江西高安县当了个县丞,官职虽小,但他在任期间就获得了廉政的好名声。省里听说了他的政绩,要将他调上去,他谢辞了。后来,任命他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时各处行省皆设儒学提举司,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吧,提举司设提举一人,从五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副提举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副处级。正副提举掌管所在地学校的祭祀、教育诸事。刘伯温偏不因自己位卑,要去议论御史失职之事,结果开罪了权臣,只得辞官回家。当时的人们议论到江南一带的人物时,都会提到刘伯温,而四川的名士赵天泽则将刘伯温排为江南第一号人才。认为他相当于三国时的诸葛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