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授与疯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10篇

2018-05-09 20: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10篇

  《教授疯子》是一本由[英] 西蒙·温切斯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一):【分享好文】那些编词典的怪人(from:澎湃新闻作者:徐书白)

  你是一个网络语言爱好者。从“我也是醉了”到“然并卵”,你尽量搜集每一个最新的语例(对你来说,看了春晚相声小品才知道某个流行语,不啻于一场侮辱),不仅要追溯最原始出处,还要给出最精确的释义。你每天都在微博上浏览好几个小时,生怕漏掉任何一条流行语,尽管如此,你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互联网之大,众声喧哗,你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于是,你发了一条微博求助。不少私信随即向你涌来。大部分一塌糊涂,你匆匆扫上一眼便迅速删除,可是,有一条私信引起了你的注意:它对刚刚流行起来的“蓝瘦,香菇”做了详尽的释义和精细的考证,而且措辞彬彬有礼斯文周到。你赶紧点进这位神奇网友页面,跟他互关。从此以后,最新的网络流行语就从这位网友那里源源不断地传了过来。如此这般持续了好几个月,你对这位见闻广博又和你趣味相投的网友大感好奇(虽然他在微博上只转发各类段子,绝口不提自己的生活),打算跟他线下约见一面。万万没想到,你竟然发现,这位网友是个重度网瘾患者,正在某个网戒中心接受电击治疗……

  以上内容,是《教授与疯子》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当然,是中国特色版本。你,就是令人敬重的《牛津英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的第三任主编詹姆斯•默里(James Murray),“教授与疯子”里的“教授”。而那位网友,就是大词典编纂史上贡献最大也最为传奇志愿供稿人,迈纳(W. C. Minor),“教授与疯子”里的“疯子”(当代精神病学家认为,他在美国南北内战任北方联邦军随军医生时,可能战争刺激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在被精神病院收容的二十多年间,迈纳给大词典贡献了一万多个质量上乘的词条,然而他却从未和默里见过面,只定期以书信交流,以至于默里兴致勃勃地去拜访他时,才震惊地得知,这位学问广博、彬彬有礼的供稿人竟然是个精神病患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疯子。

  《教授与疯子》最新中译本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二):两条平行线的相交

  不管是夜晚的城市霓虹还是素描绘画中的阴影处理,在近处看两条平行的线总会在视眼所及的尽头交汇,很多人说这不过是一种视觉效果,没有人会永远停留在在原地,所以两条平行线相交的地方也是一直在移动人们被这种视觉效果骗了而已,以为会有交汇的一天。可是詹姆斯•默里和W•C•迈纳,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美国人,一个出生低微,一个出身高贵,他们彼此的家乡相隔了数千英里,一个富有,而一个还在温饱线挣扎。是一个项目,一个编纂《牛津英语词典》的项目使看似不经相同的两人如两条平行线般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交汇,即使他们相识的时候,已经一个是声誉卓著的教授,另一个则是精神失常,因犯下过失杀人罪行而被困于疯人院的“疯子”。

  作者西蒙•温切斯特在故事结束后,和每一位读者分享了他的创作故事,每一位被感谢者都是这本书能够呈现的助力,他们翔实的资料让作者的描述更加细致,每一帧都似电影画面,画面流畅,故事完整叙述脉络也如同地球两端的两条平行线在完成着他们的使命,在不远的地方交汇。

  整个故事的也是两条主线并行,通过文中会出现关键词汇为索引,引出两位主人公发展经历,两位同样的对知识渴求,也成为他们交汇的可能。两位人物所处的环境也在文中不断被详细交待,对不熟悉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有了一个直接的了解,一个英国帝国走向繁荣的时代,他通过的自身魅力吸引了各方人士前来朝圣,一如繁盛时代的唐朝,人们信仰科学技术力量,这一时期文化欣欣向荣的发展,思想逐步解放也让各阶层的人们看到实现自我价值可能性

  多年后医学技术发达到人们重新定义了W•C•迈纳的病症,但医生也不得不承认是在那么多年枯燥时间里会不断地阅读重复,寻找有价值信息,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在安静小屋里进行有规律智力活动。这一次的初衷还是渴望获得女王陛下的谅解,希望社会能够重新接受他,不管是早期的对被害者亲属的资助和对默里的南非的支持直至W•C•迈纳生命的后期也不忘对基金会进行捐款,以及将自己的图书捐赠给牛津图书馆,无不是迈纳医生在渴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希望社会能够宽恕于他,在做过这样的错事之后,依然不放弃对人生价值实现的追求

  平行线的那端詹姆斯•默里也在知识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不喜欢银行工作,可是为了承担起一个丈夫父亲责任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毅然选择这项他并不怎么喜欢但会养活家庭成员的工作。随后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从事自己喜欢职业机会,在无人接盘繁杂的词典编纂工作时,是我们默里先生在百般挑剔的牛津学会挑选中毅然选择完成这样工作,是一开始对语言的爱好到成为一个专业不通世务还好有一个很贤惠妻子,支持他工作的家人,对于这项事业热情,在项目资金仅够维生的情况支撑着他,在生命的最后也未停止手中的编纂工作,放在当下都会称赞一句匠人之心。

  他们是两条平行线,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不断努力,其实大多数人会迷茫不过是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怀疑起自己,我们不会境遇比迈纳医生更糟糕了,物质条件应该也会好过当时的默里教授吧,他们让平行线都有了交汇,我们也不应该在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道路上却步,勇敢做自己。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三):人类渺小伟大

  在浩瀚的宇宙、几千年来人创造的体量庞大文明和知识以及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大潮中,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太过细微渺小,生命有限身不由己,某一个普通的早上你只是走上常规的上班线路都有可能遭遇不测,任你出身高贵、饱读诗书、获得令人尊敬的职业、前途无限光明,也可能被挟裹进一段后来被大加夸赞大书特书但你当下完全懵逼不知道意义何在价值何在的残酷战争之中,后来的后来或许由于幸运你的故事被引进某个宏大叙事成为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注脚,或者根本上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不能引起丝毫关注

  但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又是那么辽阔边界,可以肖想一切存在之物,甚至可以把它们统筹、归类、纳入体系,让混乱变成秩序拥有理性和智识的创造者们往往拥有不可遏制的扮演上帝冲动,上帝创造天地和人类万物并让它们各安其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们则在各自的领域里复制上帝的行为,就像这本《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过程,让每一个活过的词语拥有它们的生活史,它们的缘起、发展、湮灭都是其记录者从生活中提炼并再创造的结晶,是人类智慧见证,也是短暂的生命对命运的礼赞。

  这其中的矛盾荒谬和吊诡之处正像不可知的命运一样令人困惑又着迷。就像谁能想到书写工整、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的词条竟出自一位疯子之手呢,而正常人的词条却往往混乱模糊;就好像那些智力高于常人聪慧头脑往往不那么正常,但他们却构建了用以启蒙常人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这会引发联想:如果这些疯子不去创造文明体系,他们那过于发达的脑容力和智力就要喷薄而出造成巨大破坏力,因为其无法安置、不能找到共鸣,所以人类需要理性,来解释疯狂混乱的世界。人类悲剧性的崇高由此可见一斑。

  而默里教授的命运则是另一类伟大人类的样本。教授出身低寒,但聪颖好学,在等级分明社会制度下硬是凭借智慧和勤奋坚韧让那些高贵自持洋洋得意的上流社会智识精英打破阶级愚见心服口服,也获得不朽。出身高贵不等于品格高贵,出身最高智力认证机构也不等于就是最聪明的最明智的人。默里教授印证的不仅是对智慧之光的追求可以冲破一切社会束缚不同阶层的人那里获得共鸣,也同时印证了人类的愚蠢也是生生不息的。

  今天我们躺在前人智慧的遗产之上,是否变得更理性、更美好了呢,世界是否变得更和谐、更有序了呢,未必,或许世界和人本来的面目就是秩序和混乱并存、美好丑陋共生、智慧和愚蠢同行、伟大和渺小集于一身。但是人类为突破自身有限性所做的努力,人们渴望认识世界为世界建立秩序的美好愿望,却不能不令人惊叹和动容。

  凡存活过的,都会留下痕迹,这本《牛津英语词典》里的词条的生活史不正是我们人类自身的生活史么。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四):《教授与疯子》:知识拯救命运

  《教授与疯子》:知识拯救命运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语境中,读书读多了的人,被称着“书呆子”。所谓“呆子”,其实就是傻子,就是疯子。书读多了,最后脱离社会,封闭于自我世界,必然会成为疯子。

  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书籍能够拯救一个已经疯了的生命?

  正如人咬狗不算新闻,而狗咬人却具有新闻的价值一样,如果一个疯子,因为与书结盟的缘故,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新生,那么,这便具有了传奇的色彩,有了价值的力度

  英国学者西蒙•温切斯特从故纸堆里找到的一个疯子参与一本举世闻名的英语大辞典编撰的故事,便是从陈旧的历史旧痕中,找到了足够的新闻点,并且让我们从这则故事中获得对历史观看的崭新的视野,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知识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和精神力量。

  吸引这名英国作者对旧闻的发掘,其实是一本出版时间并不长的书。这书于1996年出版,由乔纳森•格林所著,是一本介绍词典编篡学史著作,书中讲述了一名编撰《牛津英语词典》的教授,对参与条目撰写的志愿者迈纳医生颇为赞赏,特意前去拜访,当教授来到这名词目编写者所在医院里,发现这名工作出众恪尽职守、对辞典编写作杰出贡献的人物,并不是这家医院的医生,而是一名精神病人,而且这名精神病人还曾经失控的情况下杀过人。

  这个故事包括了所有传奇故事拥有的惊悚味、戏剧性和动人感,但是,本书作者在仔细研究了一番之后,发现教授与疯子的见面并不如此一波三折实际情况是,两个人在见面之前,教授就已经从其他人那儿,知道了疯子的底细。但是,教授与疯子见面之后,还是建立了深厚友谊延续了之前的合作关系。虽然真实发生的故事,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是还是蕴含着一种巨大的反差,因为毕竟一个疯子,竟然能够受到编撰辞典的教授的首肯,带给人的除了一种匪夷所思之外,还有一种令人忍俊不禁荒诞感。

  显然疯子在常态化的人们思维中,他们是一群非正常人,他们的思维怪异,头脑混乱,但却是这样的队列中的一员,却在编撰词典的志愿工作中,取得了出人意料好评,究竟是疯子被误解了呢?还是一名学者就需要有疯子的质地呢?

  这正是这本书作者所要探究的问题。从个体的内部来讲,一个疯子等同于偏执狂,而一名学者在对学业的爬梳中,同样需要一种执着,甚至在常人看来,近乎只有一种疯子一般的执着与疯狂才能支持学者在研究上的锲而不舍,矢志不移。从这个角度讲,疯子与一名学者之间,有着内在机理上的匹合性。由此,我们不由想到美国电影《美丽心灵》中,主人公是一名数学家,在博弈论研究上颇有建树,但却身罹精神分裂症,眼前总会出现诡秘的幻影真假难辨,这种执念一如《教授与疯子》中的迈纳医生。这名患有同样的精神分裂症的医生,经常出现幻觉,误把一名普通的工人,当成凶手予以杀害,而他同样伤害着自己的身体,甚至割掉自己的阴茎,但他的这种偏执,却可以使他能够成功深入到编撰辞典所需要的对枯燥无味书籍的阅读上,并从中摘录出辞典所需要的恰当的引文,满足一名教授对编撰词典所设定苛刻的体例。

  正如《美丽心灵》主人公的幻觉起因,与当时的冷战风云息息相关,这名数学家出现的幻觉总与苏联特工有关,同样,《教授与疯子》里的迈纳医生患病之因,也与他在美国内战期间遭受到的刺激有关,战场上,他看到了战争的血腥场面,目睹了遭受烙刑的逃兵,他“告诉别人,他被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吓坏了。”(P68)从这个角度讲,迈纳医生的悲剧性命运,则与人类的丑陋的战争密切相关,一个人的精神疾患,可以说是社会环境诱发的内生环境的病变,这样,本书的主人公的疯子的命运,便有了折射社会学背景深刻寓意

  而同时,我们也看到,参与编写辞典,对于身负杀人罪而被束缚在精神病院的迈纳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救赎。在精神病院里,迈纳是百无聊赖,他的唯一的宿命,就是浑浑噩噩,坐以待毙,度尽残年,但他意外地从报纸上获得的征求编写辞典条目志愿者的广告中,觅得了能够发挥自身价值的一席之地,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看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所在,显然,能够近距离地与知识同命运、共呼吸,为他崩溃的精神找到了有力的支撑,才能使他坚持着苦度精神病院里的饱受煎熬的岁月长达四十七年,可以看出,知识丰富了他的内心,给了他的紊乱的生活,以一种正常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这种参与编撰辞典的工作,很难相信,他能够在病院里生活得这么久。知识给了的他的不健康的精神,以一种健康的入口,让他的偏执的劣根性,有了正确的发泄途径,于是,知识收编了他的偏执缺陷中的有价值的那部分势能,借力打力,恰到好处地把那份本来应该属于邪恶的偏执,引入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从而歪打正着地成为一个传奇中的传奇人物。

  可以看出,《教授与疯子》一书探讨的是一个上上世纪的陈年往事,但是这则往事中,架构上有着传奇的烙印,背景里有着对社会的纵深反思,而内在里有一份对人类精神能量的执守与坚信,我们看到了一份知识,能够让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所谓废人焕发出天才般的闪光点,由此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常识与真理的再度沉吟:“知识就是力量。”尽管知识在很多情况下看不出来它的意义所在,但是当有一个偏狭与歪斜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我们却能够感受到它的强烈的光芒,感受到它的超越庸常的伟大的能量。这也是我们常常在“傻子天才”身上看到的人类智慧被遮掩着的真相,就像日食的时候,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太阳的本真。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五):当考据癖遇上妄想症

  文学家大多是寂寞的,寂寞地想,寂寞地写,凭空构造出一片热闹的天地,留下一座座令人景仰的文学纪念碑。与之相比,词典的编纂就更加寂寞,即便多年的心血能轰动一时,也可能随着词语的更新,词义的变迁,被新的词典所取代。

  总有一些人喜欢寂寞,或者总有一些人不得不寂寞。《教授与疯子》记述了《牛津英语词典》编撰的过程。这部词典的初版本耗时70余年,增订本多达20卷。不同于过去由精英份子单独编写词典的方式,《牛津英语词典》借助了无数志愿者的力量,通过志愿者在历代英语著作中寻找、收集单词的含义和引语,供编辑汇总、筛选,最后再确定词源和词义。

  词典本就乏味,一部词典的编撰史,也许就更为枯燥了。本书作者西蒙先生找到一个很好的入口,通过一个近乎传奇的故事,展现了《牛津英语词典》从设想到启动,再到陆续出版的坎坷历程。从后记里可以看出,作者除了参考前人的记述,还走访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收集了第一手原始材料,并拜访了当事人的后人、请教了相关的专家。书不厚重,但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虽然故事传奇,却没有当代文学过分浮夸的缺点。

  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的迈纳医生,饱受妄想症的折磨,因为在英国误杀了人,后半生几乎都是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他为《牛津英语词典》提供了大量引语(被采用的就有一万多条),这些工作都是在病房里完成的。迈纳医生的人生无疑是悲剧的,但就是这种悲剧的经历给了他充裕的时间,对词语进行大量的考据工作。从人生的圆满程度上来讲,他又是幸运的,毕竟他找到了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求物质上的回报,获得了精神层面的愉悦。

  本书的另一个主人公默里博士,是《牛津英语词典》的第二任主编,与迈纳博士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友谊。他出身贫寒,对语言学有着矢志不渝的热爱。直到他去世,《牛津英语词典》还没有编辑完成,这是他的遗憾。值得庆幸的是,这部词典至今还在不断更新完善,为英语的发展与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本书并没有太多励志的作用,它更多地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人性的复杂。看似枯燥的大辞典,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血有肉的故事,那一个个精心安排的文字,值得倾佩,值得敬重。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六):一本词典的往事

  对于词典,每一个英语专业的人可能都有一种复杂的感情。而说起词典每个人可能都有一箩筐的故事在那里。一本厚厚的词典几乎就是这个专业的标配。同样一本称心的词典亦能给学习助力颇多。即便是在数字化的今天,手持一本厚厚的词典仍能顿感牛气了不少。

  大学四年下来,用过的词典倒也不少,牛津高阶、朗文、麦克米伦、韦博斯特。各家词典各具特色。不过在这当中,似乎有点偏爱牛津高阶。这本每天都要翻阅的厚厚大书。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红红的封面,厚厚的体量,每每在翻阅的时候常常会臆想它的来由。不知封面背后尘封多少往事,也不晓得文字背后有些怎样的一段情。

  《教授与疯子》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世人得以了解隐藏在牛津词典后面的故事。谜面的揭开或许会让人感到惊讶,没有什么学界的大鳄,有的只是如封面所言教授与疯子;同样编撰也没有什么诀窍,“编纂—本完全的词典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读遍—切文献,把成千上万页资料里出现的词编列出来”。第一本词典的诞生就是这么艰辛。

  世人更多的看到台上的风采,却很少看到幕后人的辛劳。庆功宴上的觥筹交错,更容易忽略那些缺席人员的未参与的真正原因,尤其是象迈纳医生这样始终没有走到台前的人。

  活着的时候住在精神病院,死了时候却被人遗忘,葬在了平民窟边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为最好的英语词典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亦不显赫去世后也默默无名。

  对于任何人来讲,词典从来没有像对迈纳医生那样重要过。因为对于迈纳医生来说,词典的编撰简直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只有在搜寻资料、编写词条,他的表现才看起来与寻常人无异,像个绅士。或许,词典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词典词条的编写可以让他保持专注,摆脱精神上的羁绊,忽略周围的事务。当词典的事情了却了之后,迈纳医生病更重了,其实主要是无事可做,严重点说就是一种“等死”的状态。迈纳成就了词典,就像词典成就了迈纳一样。

  我们习惯了的模式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但是在迈纳医生或者整个牛津词典的编撰者那里却不能明显感觉出来,这些编撰者只是一些普通的人,因缘际会的聚集在一起。这些普通的人创造了牛津词典的历史,开启了一个时代。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七):在单词的海洋中潜航

  英国作家兼记者西蒙•温切斯特的代表作《教授与疯子》虽然是记实文学,不过很具戏剧性,所以我当成小说来看。其中的一位主角威廉•迈纳医生,从三十七岁犯下杀人罪开始,就一直关在精神病院里。迈纳医师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时经常产生被迫害妄想,就是在这种被迫害妄想之下,他杀死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穷困工人,自己则被终身拘禁。他未发病的时候还有正常的道德感与教养,他受过良好教育,在他的牢房里有许多的藏书,他对于自己的罪行很后悔,会定期资助受害人的遗孀;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疯得无可救药。

  到目前为止,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疗法到底是什么仍然不甚清楚;在迈纳的时代就更糟,他基本上只是被关起来,没有任何治疗措施,因为当时认为精神分裂症根本没有治疗办法。迈纳医师的心灵在自己的脑袋里受苦,他的躯壳则在牢房的高墙之中,看起来他似乎没有希望再对这个世界有任何贡献了。然而《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工作,却让他有了意外的寄托。

  《牛津英语词典》主编詹姆斯•默里在进行词典编撰工作时,对外招募志愿者,请大家阅读指定读物,从中寻找词条的例句,然后寄回编辑部,由他们的编辑小组统整。迈纳医师在狱中读到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于是决定加入这个工作。这是一种费时费力的挑战,但是他不愁没时间。他先把自己手上的书编好字词清单,然后写信给编辑部,问他们做到哪一处,然后把他手头上有的相关例句资料寄回去。编辑部众人很快就发现,神秘的迈纳医师对他们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默里在多年之后才知道迈纳的状况,他开始去探望他,互相讨论共同喜爱的书和语言,并且在迈纳谈论他始终存在的妄想时耐心聆听。他在公开场合数度赞扬迈纳对工作的帮助,迈纳也有亲切的回报:他得知默里要出差,牛津大学给的差旅费不多,于是迈纳也寄了一小笔钱补贴默里的需要。

  然而,迈纳渐渐年老,身心状况又继续恶化,他慢慢产生的宗教狂热和他对自身性欲的罪恶感,又让他做出了惊人的自残行为。在长期的努力和要求之后,年老的迈纳终于被送回美国,默里也前往送行,在弟弟的监护下进入了精神病院,最后又转入一家专门收容老年精神病患的医院,在那里因为肺炎而过世。他的老友默里,则比他早五年过世。他们的努力成果,则在一九二七年全数完成。

  也许迈纳是极端的例子,但是看到这样的例子,总是忍不住让人产生乐观的念头:再怎么支离破碎、似乎“报废”了的人生,只要还活着,就还有希望产生新的意义,如迈纳医生,在单词的海洋中潜航,最终寻回了生命的意义。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八):编舟渡人亦渡己

  很多人看过电影《编舟记》,讲日本一群编辑,耗费十几年时间编纂一部辞典的故事。片子拍得温婉动人,充满文艺气息,片中松田龙平扮演的“认真君”孤僻、刻板,沉默地近乎木讷,说好听点是书呆子,其实就是常人眼中的“怪咖”——编字典,这该是多古怪的人才能干的事情。

  偏僻处亦有人行,“怪人”往往不走寻常路,当他们投身鲜有人为的领域,就可能做出令“常人”目瞪口呆的事来。

  被称为“英版编舟记”的《教授与疯子》,就是讲述编纂《牛津英语词典》的故事。主人公也是两个“怪人”,一位是严谨到有些偏执的教授,另一位干脆是个疯子,一个杀人犯,一个精神病患者。虽然全书主线心是牛津词典的诞生史,读起来却比编词典的过程有趣得多,书中着力描绘的两位主人公,尤其是“疯子”先生的曲折身世,为这个半纪实性的故事注入了异样的传奇色彩。

  威廉•迈纳,生于美国一流望族,品学皆优,信仰虔诚,成年后学医参军,成为一名年轻的军医,本该拥有的大好前程,却因为万恶的战争化为泡影。迈纳在战争中遭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摧残,患上了战后创伤后遗症,他在一次精神失控时开枪杀了人,被关进了疯人院。医生开出的诊断书是,迈纳患上了“偏执狂,即心中总想着某个单一事件的精神病”。从此以后,迈纳的整个后半生都伴随着孤独与禁锢,不仅如此,他还要长久与看不见的心魔苦苦缠斗,身心俱损,生命之火日渐暗淡,当所有人以为他撑不了太久的时候,迈纳的人生却迎来了一个意外的转折。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九):关于牛津词典的故事

  前两章读起来很有小说的感觉,但一直联系不起来。随后的几章,是背景的介绍,似乎有些无趣了。想起来曾经看到有人说,英国人的小说,你要耐得住前半段的冗长,后半段会带给你巨大的惊喜。这一次的,虽然有些无趣,但也不觉得枯燥,是这个作者节奏把握的好,也是这段经历确是特别。待两个主人公真正交织在一起,无不感慨,命运总是由那么多的巧合叠加,任何一个节点出现了变化,也许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故事就完全不一样了,也许也不是现在这一部《牛津词典》了。

  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的不光是耐心,还需要一定的工作技巧。能想到运用志愿者的“联合行动”,自然也需要号召志愿者们一起积极参与的能力。在那么一间缮写室里,那么多词条。光是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多名字,我在笔记里摘了一下,现在也复述不出来,但是脑子里总有一个画面,俯在案前,左边的一大摞纸慢慢减少,又在右边慢慢垒砌。这或许是我喜欢的样子,也是让我敬佩的样子。 故事里的再一个重点,自然就是战争。作者写这个故事,应该不是来批判战争的,但是读完战争的这个章节,心里默默的亦不是滋味。在战争面前,尤其是一个敏感而心思缜密的人,更加受不了自己亲手犯下的过错。这个可敬的人,一直到老都活在这样的一种痛苦里,嘿嘿,而且是说出来也不被人“理解”,可怜,可叹,可惜呀。

  作者西蒙温切斯特,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记者。所以这本书,和小说不同,它拥有大量的历史信息 ,是这位记者细心完成的报道;而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纪实文,读起来充满了小说的味道。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作者一定也是个极富耐心的人,在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以后,得通过多方获取最详细的资料,才能让我们读到这个故事。真实生活里的故事,得感谢这样的有心人,才得以代代相传。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十):每个单词狗都不能错过的OED故事

  提到OED,你或许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但它的全称你一定不陌生——OED,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牛津英语词典》。作为每天打卡背单词的单词狗,你一定想把它供起来好好膜拜一番,毕竟,OED可是英语单词的至高标准,是其之后各种辞书乃至百科全书的鼻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