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神病患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精神病患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8 21: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神病患经典读后感10篇

  《精神病患》是一本由[美] 威廉·彼得·布拉蒂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全彩笔记本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196+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病患》读后感(一):有用的并不是我们在天上看见的

  “有些精神病学家认为所有精神症状根源都是人无法从生活中、从宇宙体会到任何意义宗教经验就是这种问题答案

  他们探讨人性、宇宙和上帝,在荒芜绝望人生中挣扎,在自我感受使命中挣扎。凯恩爱国家,也爱着每个平凡的人。求生与责任使他凶残,而爱却是他内心本能,所以到后来他不由得质疑自己开始质疑起人生。卡特肖太过聪明,也敏感,所以这也是他的悲伤所在。他害怕未知,也质疑“使命”与“荣耀”的存在,可是对世界的爱使他痛苦。所以懦弱选择隐藏与无声的反抗这一切,也反抗自己。

  对人性的绝望,以及在这宇宙中不值一提的人生的渺茫

  一个通过救赎别人来救赎自己的人,以及一个在救赎自我的道路上挣扎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曾质疑自己所存在,也迷茫或者挣扎。看到这茫茫世界上悲哀的人性,又或者看似伟大事业却终质疑存在的目的。爱我,或者爱人。在此其中都无法避免的伤害一方,好像一直在失败,却从来没有正确方向

  凯恩选择了直面自己的爱意,即使绝望被伤害,改变,又再次绝望。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通过牺牲自己来救赎别人,也许这是绝望,但在他最后的书写中看到了他浓烈的爱意。最终引导大家走向未来

  看到他回忆的和在酒馆里被揍的那段,我几乎绝望的丧到想大哭,想问为什么,却又毫无疑问的这就是所处世界的方法与答案。我想他的伟大和勇敢就是直面他内心浓烈的爱意吧,即使到最后一刻也毫不犹豫毫不隐藏。

  “要是一个身穿发光衣衫的人明天出现在某座大城市天空中,对所有人说他是上帝派来的,为了证明他的身份,它可以实现我们提出的任何奇迹,假如有人要他明天正午开始,让太阳在天上跳8字舞整整二十六分钟,假如他真的做到了,我们会相信他么?我认为在一段时间内大家都会相信,亲眼见到他做了什么的那些人都会相信。但是一周过后,恐怕只有心存善意的人依然相信了其他人都会说是自我暗示集体癔症、集体催眠、巧合、未知力量等等。有用的并不是我们在天上看见的,而且存在于内心的:一份善良,一点善意。”

  纵使世界如何,我依然是我。

  这样就够了。

  《精神病患》读后感(二):我有精神病,我杀人不犯法,爱咋咋地

  “邪恶敌人以他们的暴虐专制正义人们感到四面楚歌

  然而那些以博爱和善良的名义

  引领弱小者穿越黑暗峡谷勇士

  必将得到神的护佑,

  因为他是他的同胞的真正的守护者和迷失孩童的挽救者。

  我将满怀仇恨和无比的愤怒

  灭掉任何企图毒害和屠杀我的同胞的敌人。

  当我将复仇之火射向你的那一刻,

  你会知道我的名字叫做耶和华。”

  ——圣经·以西结书·25章·17节

  这本《精神病患》是奥斯卡金球奖双料最佳编剧威廉·彼得·布拉蒂《驱魔人》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驱魔人》于1971年出版,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驱魔人》一经出版便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这本翻身作为布拉蒂赢得载誉无数,使其一跃称为世界顶尖作家。布拉蒂身为编剧参与电影化的创作,《驱魔人》电影同样成功,成为电影史上一部不朽经典,至今为止仍是奥斯卡唯一一部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恐怖片,片中许多经典设定桥段沿用至今,仍不过时。这部电影也为布拉蒂赢得了一座最佳改编剧本小金人儿

  这本1978年出版的《精神病患》,从时间轴上讲算是《驱魔人》的前传,从故事内容上来说,与《驱魔人》及其续作《群魔》并无直接关联,1983年出版的第三部《群魔》反倒承接了第一部的故事,第二部《精神病患》只能算作番外篇,或者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是布拉蒂成名后,对自己早期不成熟作品的一次再创造,本书的点子取自他1967年出版的《闪耀,闪耀,“杀手”凯恩!》。

  与《驱魔人》和《群魔》不同,《精神病患》并没有延续驱除恶魔污鬼的主线,更多的是在借精神病医生病人之口,探讨上帝的手段、人性的光辉、牺牲和信仰恐惧与死亡等等。

  我很难叙述全书的梗概,对于一部充满悬疑诡异气氛小说来讲,多说一句都可能小心剧透,从而影响各位看官的读书心情。在此,我只对书中病人的病情来讲,但愿对诸位理解故事有帮助。书中的病人都是军官级别久经沙场,或是身担要职,个个高智商心思缜密,就是这么一群人,集体发起疯来,让高层束手无策,于是便将他们集中在一座古堡“疗养”,日夜与承溜口的怪物作伴。新来的医生凯恩上校,脾气好的像个圣人,他给予病人的耐心宽容,就像在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虽然高层交给的任务,只是希望他来诊断这些家伙到底是装疯还是真的疯了,还能不能继续服役上战场。但在凯恩心里,这更像是一种使命,救赎和自我救赎的机会。他很清楚眼前的这些士兵经历了什么,身处何等痛苦,因为这种痛苦也同样加于自身。

  书中这些“疯子”,表面上来看,只是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并发的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受过精神重创后,心理矛盾与精神障碍共同作用下的症状,这点医生和病人心里都很清楚,病人们知道自己的问题,甚至在开始自救,这些军人坚定意志和好品味,会在电影和文学中寻找自身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也就是书中病人提到的的《爱德华大夫》和《哈姆雷特的疯狂》,藉此引申出新的问题,如何很好的控制那个临界点,让自己避免坠入真正的疯狂。病人们就此困惑茫然无助,他们只好让自己维持在一个知道自己“疯了”的状态,来避免自己真的疯了。

  “到底是发狂让人邪恶,还是邪恶让人发狂”,上帝对此的用意到底是什么,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了《群魔》那本中,“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他怎么能允许罪恶行走人间”便是它的主题。而这部《精神病患》并不怪力乱神,最终真相破茧而出的时候简单粗暴,但很过瘾,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彰显了奥斯卡金球双料最佳编剧的功力,从主角凯恩上校身上,可能会想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不可饶恕》中酒馆那段重头戏。凯恩上校将更加升华,他的作为,并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施暴,而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拯救迷途的羔羊,正如他口中的“一个例子”,他将自己化身成那个例子,化身鬼神,同样也化身为圣米歇尔天使,带给了病人们一次震撼治疗

  此举不止治愈了病人,也同样震撼到了常人,让人坚定信仰,心中再次充满光明。石斑鱼曾与其争论,什么样的人,会反人性的舍身去救旁人,石斑鱼不明白,可在凯恩之后,他也做到了。全书的最后一段,给了我心底的震撼。即便我知道这只是个故事,上次有这种感受,还是在《北京法源寺》中谭嗣同那句“今天是要死人的。”同样身为殉道者,不同的是,谭嗣同为了“人道”,凯恩却是为了“天道”。这种境界,更贴近《华严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里所指并不是“除恶人即为善念”狭隘的论断,很多时候,这种说法也是不成立的,其中最有一个度量,便是利己还是利他,凯恩为了救下自己的病人,放下了尊严,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即便这样,恶并不能因此满足而消除,反而得到了助长,书中用了大篇幅去描绘机车党众的邪恶,这种邪恶不需要理由就会施加他人,即便危及他人生命,也视若无物。这些铺垫都旨在证明凯恩以恶示现,利益众生做法。即便如此,凯恩仍不能原谅自己

  尾声曾经的病人——那位宇航员少校与士兵的对话,“凯恩?我听说过这个人,他被称为‘杀手’凯恩。”“不,他是羔羊。”言外之意,也许凯恩,才是那位最需要治疗的病人。

  《精神病患》读后感(三):神经病与精神病的区别

  精神病是各种因素作用下引起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严重障碍的疾病。病人有语言障碍、思维错乱、情感行为失常,可出现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

  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两回事,神经病是由于人体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偏瘫多为大脑椎体束处损伤

  自我治疗:

  ①尽量不吃肉或从大豆和鱼中提取的蛋白质,尽量在家里定时用餐,不要到外面去吃饭。避免吃甜食。最好坚持长跑,再慢慢发展为短跑和合作项目工作要有计划,保持耐心,多与周围人交流

  ②过简朴生活注意积蓄钱财。最好改变一下目前的居住和工作环境。重新学习一项技术,或培养一项新的业余爱好主动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关系。为别人着想,控制自己的欲望

  《精神病患》读后感(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精神病患》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禁闭岛》,当然,只是人设和反转上的相似,故事的核心内容却天差地别:《禁闭岛》探讨的是精神与行为,而《精神病患》则试图追问人性和救赎,重要的都不是他们是否真的疯狂,而是疯狂背后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67年,越战是其大背景,1965,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美国直接派军队参战,侵越美军增加至50万人。有研究称,整个二战期间,有将近5万美国人和10万英国人当了逃兵,我相信这个数字与人种和地域无关,只与参战人数成正相关。战争中的逃兵,最常见下场是就地正法,书中对逃犯的处置更为温和,“布莱恩•费伊上尉由于拒绝前往战区,被判强迫劳役数年“。于是,在疯狂和死亡中间,有这样一些人选择了“清醒的疯狂”,这就是本书中的精神病患们。

  以宇航员卡特肖为首的二十七人被隔离在十八号中心。为了探究这些病人的真实情况,以及在确有其事的情况下找出原因和治疗方案,政府建立了“弗洛伊德计划“。值得注意的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并非自产生之初就被医学界大众接受,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才逐渐有了不容挑战的控制力。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越战时期正是弗洛伊德学派在西方站稳脚跟关键时期,基于此背景,才有凯恩上校的到来及其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给《精神病患》归类不是件容易的事,或者说中文文体分类中还暂时没有对应的细分,英文中到是有相应分类——Cult小说,“指那些题材诡异、剑走偏锋、风格异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通常不以市场主导的作品。”从这个定义上来看,本书完全符合。但是,虽然精神病院和全书都笼罩在诡异的气氛中,却并不会给人可怕感觉,反而因为这些病人们极具创造性想象力的疯狂行为及其在艺术人文上的极高造诣显得十分有趣,凯恩医生与他们持续不断的关于人性和信仰等人类终极问题的讨论,更让阅读过程充满唏嘘

  几乎很少有悬疑类作品会像《精神病患》这样清楚细致交代每个人的结局,从这样详尽的结局上来说,他们无疑是装疯的,真正符合医学定义上精神病的恐怕只有凯恩医生自己。但是仔细梳理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谈论,也许我们都会迷惑,对整个人生和全部世界都堕入迷惑无法自拔的卡特肖们究竟算不算精神病呢?如果他们是,那同情他们的我们算不算同类?如果他们不是,那相对正常的人是不是其实有病?

  在雷诺和凯恩医生谈论哈姆雷特装疯问题中,雷诺指出了问题所在:“他确实在装疯。但是——!但是——!加入他没有装疯,他就会真的发疯!……因为装疯等于安全阀,可以释放高压蒸汽,能消除你的进攻心理、所有的负罪感和恐惧还有……“还有卡特肖和凯恩关于上帝的谈论,从这些言语及最后结果看,我们很难说究竟是谁治愈了谁。

  凯恩医生无疑是高尚的传道者和殉教者,但是从另一层面上讲,如果没有卡特肖这些求道者,凯恩医生的传道和殉教就毫无意义,甚至说,他本身也会囿于求道者的队伍中难以得到救赎。

  可喜的是,凯恩医生的牺牲为卡特肖们赢得了自由可悲的是,真正的精神病患们、那些狂热的战争分子和玩弄政权的当权派不仅在当时、也在任何时候都仍在威胁着人类的和平和信仰。

  《精神病患》读后感(五):这是一则一个真井深冰救另一个假井深冰的故事

  是冲着猎魔人和姚向辉购进此书,还有附送的一本小笔记本,当然,猎魔人的书籍和影视都没看过,姚向辉参差不齐水平的译作到是读了不少。这是为数不多的“温故知新”书籍中的一册,原因是:内容烧脑。

  先讲讲对书名的一己之见。封面搭配一只像金馆长表情包的月亮,下面”精神病患“四个字不得不叫人好奇,好奇封面底下藏着怎样的天地。而且中文译名避开了原英文名的不知所云感。”The ninth configuration“这个概念全书中仅出场一次,是在凯恩与卡特肖疯狂对白时——”要让地球上自发出现生命......蛋白质分子必须出现某种特定的非对称构型,九点构型........“,这段对白也从概率和时间上来强调了这种构型(伪疯子卡特肖觉得此说法太扯了,不如去相信上帝)。答案也就出来了,the ninth configuration是用一群深井冰来讲生命,生命是这书的主题,尽管1号深井冰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酒吧里的那段简直就是生命在邪恶与疯狂里全武行地思索。还有,关于邪恶与疯狂那句翻译得真冷静。

  关于全书出现两次的“西蒙说”。两次在一头一尾,都来自于卡特肖。很奇怪,译者为何不对“西蒙说”来个译注,因为这两次仔细推敲是很有意思的。一群深井冰在排队听口令,需要用儿童游戏“西蒙说”才能乖乖列队,这一天是凯恩来到这个神经病城堡的第一天;登月归来的卡特肖多年后回到这座城堡,想起了凯恩来的第一天也想起来了“西蒙说”,所以他微笑了,救他一命的凯恩已作古多年。

  全书最精彩的仍是疯子们与凯恩的对白以及他们的举动,有些段落我是没怎么细读,比如熵和大脚的篇幅,读明白与读糊涂各半。

  《精神病患》读后感(六):战后集体精神障碍

  一幢怪异的哥特宅邸坐落在大片森林中,显得与世隔绝……由此引出了这个故事,环境与景物描写恰如其分地烘托了故事的氛围。真是非常吸引人的开篇,在这个地点有人居住吗?是私人住宅吗?机密地点?带着种种疑问,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小说原名是The Ninth Configuration,直译为第九种配置,而中文译名为精神病患,原版名字过于隐喻,而中文版更为直白。

  根据中文译名,读者立即能联想到这是精神病院的所在地,不过这不是一家普通的精神病院,在上世纪70年代末,越战刚结束,美国政府在这座哥特城堡内开始了军方精神病院,拥有众多病人,好多还是军官之类的显赫人物,其中有一位前宇航员卡特肖,由于精神突然崩溃,无法继续参加登月行动,就被送到了此地。他是本小说中的一个主心骨人物。不久,来了一位名叫凯恩的上校,他是精神病学家,对病患们精心地进行治疗,几乎是废寝忘食的一种工作状态,研读病例常常到深夜。

  凯恩是小说中的一条主线,在他悉心的治疗下,病人们将发生怎样的转机,又是一个吸引读者的点。

  书中出现很多角色,一时半会儿可能理不清头绪。而且人物疯疯癫癫,行为怪异,说得话莫名其妙,书中拥有大量对白,怪不得在1980年被改编成电影,由小说作者威廉•布拉蒂担任导演,结果反响不俗,荣获1981年金球奖最佳编剧奖等奖项,可是这部电影似乎看过的人并不多。

  原著翻译成中文,字数也并不多,每个章节比较简短,在结构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没有运用很花哨的写作手法,到了后半段开始渐入佳境,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作为一部具有悬疑性的小说,不适宜过多地“剧透”。

  似乎病人并没有疯,在装疯卖傻的感觉,作者模糊了精神病患与非精神病患之间的界限。

  很多军人在参战后走不出战争的阴霾,会时常做恶梦、性格大变、情感分离、麻木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等状况,这是典型的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生理上的病痛能够治愈,心理上的病痛恐怕一辈子也难以愈合。尽管是虚构的故事,但是现实世界中有太多太多类似的案例。因此,本书也是具有反战力量的一部著作!

  凯恩上校能否治好精神病患,卡特肖后来能否再上太空,一切请到《精神病患》中寻找答案。

  《精神病患》读后感(七):只因还有善良

  好奇名字而入手。起初有点退缩以为读不下去,因为不擅长看外国小说,主要是记不住名字,但只要能看下了开头,这本书就属于自己了(虽然还是记不住名字)。读书就是这样,有适合自己的,有看不下去的,跟书本身的好坏没太大关系,跟现在的自己有很大关系。

  这是一本很“简单”的书。在开头没几章就自爆了埋的噱头(也许这也是一种噱头)。故事中的几位“病人们”的行为并没有那么匪夷所思,恐怖,就像是看一群在折腾的大孩子。

  喜欢上了这个故事,是对主人公最后的结局产生了同情?是对一些人物情绪感同身受?是理解领悟了什么真髓?好像都不是,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汇总我的读后感,那么我想说,我“遇到”了一些善良的人。

  另外,应对恐惧和困难的态度,是这些“病”的原因吗?麻木机械生活中隐藏的良知,是这些“病”的药吗?好了,为啥看了什么故事都要给它扣一个积极向上的帽子,只要自己从中感到力量,那就足够了。

  -----------------

  微信公众号:jajatomamqa

  《精神病患》读后感(八):我们每个人都有病

  这同样是一个有关于精神病的故事。

  有一个精神病院,是专门收留来自战场上军人的医院,这些军人都有精神病,他们饱受战争摧残,生活的一点也不好。

  这时候来了一个精神病医生,他叫凯恩医生,他负责治疗这些军人们。于是他一个个的认识这些军人,这些军人也一个个的以各种疯症给他看。在这个过程中,最精彩的一段是他与雷诺在讨论《哈姆雷特》到底是真疯还是假疯的问题,雷诺指出了问题所在:“他确实在装疯。但是——!但是——!加入他没有装疯,他就会真的发疯!……因为装疯等于安全阀,可以释放高压蒸汽,能消除你的进攻心理、所有的负罪感和恐惧还有……“

  这也是说明这些军人们其实都是装疯,为了自己的安全,他们别无选择,而作为他们医生的凯恩医生,很可能是其中唯一的精神病患者。

  这个反转来的有点突然,导致我看这本书的后半段一直处于全程懵逼。

  明明前面大家还在各种撕各种探讨宇宙和生命的意义,转眼就发现原来在里面只有凯恩医生承担着所有痛苦,仿佛大家都陪着凯恩医生演了一场戏,在这场戏中,其他人都得到救赎,只有凯恩医生发现只有自己终止生命,才能彻底告别过去的一切,因此,他选择了自杀。

  而凯恩医生的自杀为这些病患赢得了彻底的自由,讽刺的是医院里住着的也许都不是精神病,而那些当权者、玩弄政权控制一切的人,才有可能是真正有病的人。那个社会因此充满阴暗与疯狂,你若要保全自己,不想疯也会疯。

  作为时代的病人,有时候真的无药可救。

  《精神病患》读后感(九):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

  电影《所罗门王凯恩》之中有一个令人感触的画面,神父看着凯恩渐行渐远的背影,缓缓道出一句话:“救赎之路虽多,但鲜有坦途。” 美国作家威廉•彼得•布拉蒂最为著名的作品便是其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驱魔人三部曲”,布拉蒂的“三部曲”运用了超自然力量或诡异风格来衬托故事气氛,但在表述方式上他却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探讨一些停留在宗教层面上的深刻问题――生死、善恶、人性。 《精神病患》是布拉蒂“驱魔系列”之中的第二部,在内容与人物上没有与前后两部作品进行连接,却延续其中对于人性善恶进行探讨的主题。虽然布拉蒂在这部《精神病患》之中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但从作品之中亦不难看出他对宏观世界的认知以及内心善恶的精深见解。 小说讲述美国军方在一座哥特式的旧宅之中设置了一个疗养营地,以治疗患有心理障碍的军中精英。故事开始于主人公凯恩上校的到来,他以精神病学家的身份出现在“第十八号中心”,这是一个具有实验性的治疗所。凯恩上校同情、仁慈地对待这些患者,与之交谈,为其解难,最终凯恩上校以一种“休克疗法”用身心的付出成功的影响了他们。 小说之中的人物,不论是主人公凯恩上校还是宇航员卡特肖,这些人物都有过一些极端的压力,“杀手”凯恩在越南战场上面对人性的泯灭,宇航员卡特肖在临升空登月之际面对忽然而至的终极孤独,那些即将上战场的军官也同样有着相似的理由。但与之不同的是,凯恩上校所隐藏的只是自己内心之中最沉重的罪恶,而这些患者却以一种如《哈姆雷特》一样的手段来逃避着生活。 正如《群魔》之中探长与医生有一番关于探讨大脑与灵魂之间关系的精彩言论,而在这部《精神病患》里则有一段凯恩与卡特肖探讨宇宙起源与规律的对话,他们之间的谈论内容符合着物理学对宇宙的认识――物质并不是始终存在或者在时间存在之前不存在任何的物质。两人所谈论的是物理世界之中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人类的科技尚无法准确的证明宇宙的起源与规律。 上世纪在物理世界之中出现的两部伟大论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霍金的名著《时间简史》,二者在探讨时间与物质上都有着超常的说服力。但在小说之中布拉蒂笔下的人物同样有着超常的认识。卡特肖不仅仅追溯着宇宙的起源,说:“答案是某种物质之外的东西使得物质开始存在。我管这个东西叫大脚。你觉得怎么样?”这种跳跃的思维令人大跌眼镜,同时也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超越才能发现真相。 但即使在这样一种科学态度之下,布拉蒂在书中依然表达出了对上帝存在的坚定观点。或许正是因为有着物理世界的宏观视角,才能让人类发现自身的微观,以进行内心良善与否的反省,在故事之中凯恩便是在以身行道。凯恩的经历反思了美国对越战争的对错,人类对于同类、对于人性根本的善恶观。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你留存。”――《圣经•提摩太后书》 凯恩的言行几乎就是在实践着圣经之中先贤的教导,不论我们经历着怎样的生活,不要忘记心中仅存的善意,他是上帝对世人最后的救赎。小说之中卡特肖最后读到了凯恩给他的信,这是一封严肃而坦诚的信,他在信中回答了卡特肖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有用的并不是我们在天上看见的,而是存在于内心的:一份良愿,一点善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