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篇

2018-05-10 20:49: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篇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一):一幕幕浮华浪掷的舞台剧:超越时代的月亮与六便士

  终于把整本书看完了

  说实话故事起始或沉默,或柔和人物性格放缓了前段的叙事节奏

  但从中段开始,每个人物的或内部,或外部的冲突一一塑造起来的时候

  舞台剧般的跌宕起伏,看得不禁令人心潮澎湃

  我想应该不会有人喜欢这本书的主角斯特里克兰德,

  为了艺术抛妻弃子,勾引朋友妻子

  四处流浪,做着不被世人理解绘画

  为什么他要做出这般异于常人决定

  越是分工细致社会,人的作用越是变得卑微渺小,也就越难和命运抗争

  即便产生价值再大,也难以逃离固有的窠臼

  但斯特里克兰德站了出来,扮演一个不断与命运抗争的角色

  在今天,或者说未来人类社会

  这种软弱无力内心挣扎将一直存在

  毛姆通过斯特里克兰德这个角色

  写出了完全超越了他那个时代的经典

  看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仿佛是在在看一幕幕舞台剧

  从傲慢的英国上流社会,到鄙陋的巴黎艺术画室

  最后到心灵家园天堂最近的地方 -- 塔希提

  说他成功了,是因为他的作品被世人认可

  说他失败了,是因为他的悲惨命运

  不禁让人产生浮华浪掷的同情

  在斯特里克兰德死后,犹太商人科恩以3万法郎卖掉他幅画

  说想把2万9千8百法郎还给斯特里克兰德 ,因为他买下的时候只值200法郎

  艺术家发现追求美好事物创作出那些优秀的作品留给世人

  最终成为拍卖会富豪们大肆豪购的高级保值商品

  被多数人的价值观绑架是艺术家们共有的困境

  这就是斯特里克兰德让爱塔连壁画和木屋一块烧掉的原因

  保护自己这如月亮般的纯净追求,不被世俗的浮华玷污。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二):现实中会有“斯特里克兰”吗?

  没有。最起码以我现在的生活经历我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人。前几分钟刚刚吐槽过 微信读书 中的版本并没有出现“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其实不是想通过看到这句话来体现自己看过这本书,而是觉得若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了这句话会对这本小说更有感悟

  斯特里克兰,我与小说中的“我”一样,对他又爱又恨。有些篇章看得我真的是恨不得手撕了他,在他发烧生病的时候是斯特罗夫尽心尽力照顾,到头来还不领情。斯特罗夫的妻子布兰琪为其丢掉了性命。还有那可怜的斯特里克兰太太无缘无故就被抛弃了。但是有人逼他们对斯特里克兰好吗?没有。我觉得都可以用义无反顾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了。斯特罗夫就算与斯特里克兰吵架但脑子里也是想与他和好的想法,布兰琪也是因为抵挡不住斯特里克兰的魅力而弃斯特罗夫而去跟着斯特里克兰去过糟糕日子。说到底斯特里克兰有什么让我恨的呢?他只是把感情这些东西看的没那么重要而已,他只是可以真的可以做到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而已,他只是真的会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顾一切而已。换作是我,我能吗?不能。根本可能天知道我有多在乎别人的想法。想起欢乐颂里的曲筱绡为了知道赵医生母亲对自己的评价不惜做偷听电话这种事情。其实之前也看到过类似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觉得都没有斯特里克兰给我的影响大。斯特里克兰是伟大的,因为对梦想执着而伟大。因为可以成功放弃一切对自己实现梦想有羁绊的东西爱情家庭甚至是画室也是抱着无所谓心态

  所以说到底自己对斯特里克兰的评价还是崇敬占了上风。自己难道没有理想吗?当然有!但真的可以放下一切全力追逐自己的梦想吗?当然不可能。现实就像是无形的枷锁紧紧地把我束缚。就好像现实给我的人生画好了一个活动范围,我的一生都不能越界出线。这么说好像也些许悲观,毕竟我才二十岁,人生才刚刚开始!看到最后斯特里克兰双眼失明地做在寒碜的小木屋里,感受着自己的画作我想即使她看不见他也会十分满足吧!在人生得最后一刻画出了自己最满意的画作然后让爱塔烧掉好似就是要把自己的画作当成自己的陪葬品。现在的我也许不能抛弃一切去追逐我的梦想,但是先从最基础的做起吧!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目光,生活是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知道过得满不满意!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三):过着自己的生活同时尊重他人的生活

  老实说,刚看这本书的前几页时,我有点看不下去的,因为它有别于以往我看的任何一本,语言有点晦涩难懂,所叙说的内容也远远脱离我这个平凡世俗之人所生活的范围,不管是主人公生活状态还是精神所旨,我想都不是一个正常人所可以理解的。一度想要放弃看下去的欲望。但奇怪的是,不知道从哪个章节开始,亦或是从哪个语言,动作开始,我竟然慢慢地被主人公——査尔斯.斯特里克兰所吸引。他的桀骜不驯放荡不羁,在我眼里竟然颇有魏晋南北朝的风流之士的意味不通词汇不谙世事,所以他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一把利刀,非要伤着一个或是两个人才肯罢休。粗鲁的动作,行为也仿佛是对这个社会不满的控诉,感觉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对的,没有一件事让他满意,除了他自己。不!大多数的时候,他连自己也不满意。

  艺术家仿佛都摆脱不了“死后成名”的厄运,査尔斯也是如此。但他和大多数艺术家又不同,别人都是从小热爱画画,因为某个契机发现了艺术的天堂,从而孜孜不断的努力着。査尔斯从小没有显现出画画的天赋,就连一点艺术气息都搭不上边。从小学习理财,证券,在交易所里理所当然工作着,享受着物质所带来的快感舒适,并没有表现出不满厌恶之意,谁会想到突然哪一天,他会放弃这些美满的生活转而去追求艺术呢?除非是疯了。我的意思是,他没有像大多数其他艺术家那样,天生热爱艺术,然后以一种和家里人公开对抗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才仿佛是该有的故事。但査尔斯让我们失望了,他的改变有点突如其来离开伦敦后的他,甚至有点不可理喻。说实话,我不可以真正理解他那所谓要表达自己的方式,是什么才会使他以一种近乎魔鬼形象去解锢自己。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厌烦了步步为营枯燥乏味的生活,但后来发现我错了,因为想要改变这种生活状态没有必要以这种残酷的方式,也许是上帝然间阴差阳错的赋予他一种“伟人”的使命,去探寻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但他始终不得其法罢了,谁知道呢?也许见仁见智吧!

  尽管深奥晦涩,悲剧色彩无处不在,看完整本书后,你会感到压抑。但我认为这种适度灰色感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在这个物质丰富的世界很容易迷失自我,很容易纸醉金迷急功近利。所以你需要听听别人的故事,尤其是一个和你在不同世界的人的故事,不管是名人还是一个默默无闻劳动者。你需要停下来思考你的人生方向,思考你的内心。对于你来说,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适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安宁是糟蹋自己吗?难道名利双收,取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无疑的,这两个拷问人生终极意义难题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答案。月亮与六便士,你选谁?没有对错,一切在你。

  这本书会让我们沉静,会让我们感到压抑,但我还是要强调的是,生活中的适度压抑是必要的,看看别人的生活也是必要的,最好是脱离于我们原本生活的人,他会以一种残忍的方式,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停下脚步思考。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的是人与人的生活是如此不同,过着自己的生活,同时尊重别人的生活就好,生活的神奇之处就是你永远不可以理解他人的世界,就如同世俗之人不可以理解査尔斯,而査尔斯也对周遭一切厌恶。不要强求谁进入谁的世界,因为你,我,他从未一样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四):最原始的求生意

  这是个如此简单的故事,一个饱受折磨灵魂,拼尽了全力,终于找到了他生命的出口。

  而这折磨也不是我们世俗世界所理解的物质和精神上的痛苦。他抛弃事业,抛弃生活,甚至抛妻弃子,为的只是画画,就像一个溺水的人,奋力抓住身边的稻草,而这稻草对于他而言就是绘画,这是这个生命中最原始的求生意志,为了这个意志,他甚至连自己也抛弃了。

  那这痛苦和折磨到底是什么? 在混沌宇宙中,他找到一种崭新的图腾,蕴含着一闪即逝的线索,他想要画出未来,这便是痛苦的根源。我很崇敬这份对世俗世界的轻蔑与不屑。 他创建了一个世界,看见了这个世界的好,然后他傲然一笑,亲手把这个世界给毁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五):我的月亮与六便士

  我的月亮还挂在遥远的天边,我的六便士在磕绊之间勉强糊口,所以必须手握利器修一段天梯,才能抵达遥远的天边。

  她把书递给我的时候说她二天就看完了,现在已经忘了讲的什么。我笑说虽然你是中文系毕业的,但外国人就爱说咱们听不懂的事,还有大段我们不熟悉细节。接过书我告诉她我可能会看很久,因为我看书很慢很慢。她说那送给你好了。

  真的很慢,入戏也慢,看了五分之一注意力才开始集中,好容易记住了主角的名字是斯特里克兰,而不是克里斯特兰,知道他一把年纪了离开妻儿去巴黎当画家,嗯,一有这样的剧情就容易入戏些……让我觉得也许我四十岁时也可能,也可能,也可能……哈哈哈

  布兰奇,这个给让人印象寡淡的女人要和差点饿死的斯特里克兰在一起。要说惊讶不至于,但在这个故事里却莫名让人觉得震撼,或者说在这个故事里这应该让人觉得震撼。可怜的施特罗夫,不知道说这句话是我的心里是不是也有嘲笑。但还是邪恶的想着,这些搞文艺的永远不会安心一个女人

  我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因为没有看完,好像看的更慢了,因为看进去了就很怕完结,最后一页看完时会有一种落幕后的寂寞,那种感觉像是一个随时陪伴你的人突然离开了!我要珍惜

  有人说这个故事在讲: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磨却的很细。管他呢,我只是需要一个好故事,想看看斯特里克兰怎么样了,布兰奇呢,施特罗夫呢,我呢?

  感谢我的月亮还在天边悬挂,我要把口袋里的六便士放好,不能随便丢。明天起床还有故事可以牵挂,翻开书还有它就等在那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六):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

  读完《摆渡人》后,对国外的小说开始感兴趣了起来,朋友推荐了《月亮与六便士》,觉着名有趣,便有了读的兴趣,可是开始读才发现,整本书似乎和月亮、六便士并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就有一种让人一开读就放不下手的魔力

  书的故事脉络很简单,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在本该安稳的年纪,放弃了令人欣羡的职业,抛弃了自己的家庭,一心到巴黎学画,哪怕过的是穷困潦倒的日子,也没有想过放弃。小说里大家对主人公的离去也不理解,学画哪里不可学,为什么要抛妻弃子,为什么一定要离开,这可能就是红玫瑰与白玫瑰,总是不可兼得的。

  我不认同主人公的某些做法,抛下一切,整个人冷情到这世间的一切都与我无关,可是我也对这种人心敬畏,有人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孤岛,在被画画召唤的道路上,不惧他人看法,不惧是否有人同行,只信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最终成为人们眼中的绘画天才

  月亮与六便士,与小说似乎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其暗含意又与小说很贴近,我们中很多人倾其一生都在为六便士而奔波,也有人为那月亮而奔波,有人有错吗?不,在我看来,都没有错,就像有的人为爱而爱,有的人追求合适,只是彼此选择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得到“六便士”就已经够了,可是在有的人眼里“月亮”才是最终的追求,在这条追求的道路上甚至可以牺牲很多东西。斯特里克兰德略极端,可如果他留在家里学画,那么最后可能就没有这个天才画家的位置了。

  很多时候,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必须要舍弃一些东西,因为世间万物,有舍才有得,只是这得与失的平衡就要自己去掌控了。我不是造梦者,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就实现了呢?每个人身边从来不缺对理想坚持的人,坚持没有对错,可是有成功与否,有的人在路途中被他人影响,半途而废,于是失败,有的人一心只有自己所想的世界,于是离想要成为的自己越来越近。如果回到还能选择的时候,你会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七):【只为自由故】

  与理想私奔

  年当40,五官端正身形魁梧,举止言谈合乎世俗标准绅士之风,无八面玲珑社交本领,也无令人鄙夷的奇行怪癖,体面的证券经理人工作,家庭幸福,似乎有了不惑之年应有的安稳与美满。

  “晚饭准备好了”稀松平常的留言纸条却告示了他声势浩大且不再回头的离家出走,抛妻弃子,抛弃风光事业,抛弃现世安稳,在外人看来有太多的不可思议。妻子第一反应是不是为了女人离开?侥幸地认为若是因为女人离开,那么他会回来的。然而,这不是世俗与女人的私奔,而是与理想私奔。“当一个男人为了一个女人离开你,尚可挽回;而当一个男人为了一个理想离开你,显然无可救药了。”注定,这令妻子绝望。

  在日常的生活轨道上,他兢兢业业工作,养家糊口,他也会收拾整齐,彬彬有礼,参加社交,可是无人发现他为了面包与体面放弃“画画儿”梦想,做一些表面附和的觥筹交错,并不自在且始终孤独。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为生活所迫甘愿为奴,房奴,车奴,孩奴…,抵押上自己的梦想,辛苦打拼,日渐获得了应有的生活馈赠,馈赠的价值大小成了幸福的额度;少数人能在生活中植入自己的梦想,既能赚钱过活还有理想慰藉;而真的极少数人会向思特里克兰德那样,远离故土,抛下家庭与事业,抛下责任与义务,不管不顾只身奔向梦想。不管多么贫穷飘零,也许真的吾心安处才是真正的故乡。

  媒体曾报道,北大毕业的学霸夫妻隐居山林,过着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自由生活,但最终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了不让孩子与社会脱节,开始恢复与社会的联络。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尴尬对抗,最终还是败下阵来,现实中多的还是这样。

  女人多可笑

  身揣100块钱来到自由浪漫的艺术天堂巴黎,入住了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卸下养家糊口的负担,挣脱俗世规则的束缚,一腔热诚纯粹只为“画画儿”,在他看来,“画画儿”之于他就像“一个人跌进了水里,游泳游得好不好无关紧要,反正得挣扎出去,不然得淹死”。

  5年间,依旧在巴黎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艰辛度日,难得遇上了死忠粉戴尔克▪施特略夫。他是个蹩脚的画家,却对艺术有着敏锐的鉴赏力,自知天赋不够,却对绘画才能出众的思特里克兰德有着狂热的崇拜,即使被其极尽嘲讽,却依旧不离不弃,救思特里克兰德于病危之际,更荒唐的是就连深爱的妻子与其出轨,伤心痛苦之后他依然选择宽容与原谅,可能这是他对天才的绝对敬畏与迷信吧。听起来像极了农夫与蛇的故事,而思特里克兰德并非蛇一样恶毒狡猾,处心积虑,都是送上门的善意与一厢情愿,只是他没有拒绝,因为道德从离家的那天起已无法束缚他。

  在他眼里,“爱情是生活中最无足轻重的一部分,而女人却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的确,勃朗什爱上他,爱塔爱上他,都是因为被其出众的才华与不羁的气质所吸引,心动喜欢而深陷爱里,想要与他携手相伴、柴米油盐。然而,这违背了他自由的意志,毕竟“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入的账簿里”,满足情欲过后,依然抽身离开,在追求理想的自由灵魂面前,爱情轻得如烟灰消愁过后,一吹即散。

  奇怪的是,女人爱的的确是满腹才华、放荡不羁、追逐理想的斗士,即使斗士永远前进不曾骑马归来。

  终得自由

  离开马赛,几经周转,思特里克兰德来到了塔希提的小岛上,住在热带丛林环绕的木房子里,与土著年轻姑娘爱塔成家,漂亮、幼嫩不涉世的爱塔给他不过界的原始爱情,欲望得到满足,理想也能自由舒展,不再受世俗烟火干扰。画画儿、看书、看星空…刀耕火种,自给自足,淡泊宁静,与世隔绝。最后,染上麻风病且双目失明,在自家的木屋里倾尽所有的力气完成气势磅礴、令人惊叹的壁画,创造了一个美妙绝伦的作品,然后毁为灰烬。

  一直无法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自私、刻薄、冷漠,四十重拾“理想”,离亲叛众,颠沛流离,天赋异禀也不弃创作,但鲜少有人喝彩买单,直至生命最后也没有沾上理想的光功成名就。恰恰让人震撼的就是这些,他不在乎社会角色规定的责任与义务,不在乎理想是否兑换成名声与金钱,坚持画画到生命的最后,创作了听人描述起来都令人叹为观止的神作,却骄傲地没收了后人瞻仰的机会。无疑,他已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安宁,理想达成所获得的精神满足是有多丰盈才能不屑于一切物质华丽的诱惑啊!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八):跳出去

  跳出去 ——论思特里克兰德之伟大

  .其实是高中全科阅读读书报告 前情摘要: 1、跑题预警: 笔者一直以为,任何事物的关键突破都在于创立连接——那是所有时代共同的 关键词——connection。望诸君海涵。 2、挣扎的不靠谱解释: 笔者考虑过的标题:1、你需寻得你所爱,并为之守望 2、莫负月华明 3、太阳太远了,否则我要埋在那里 4、人间好烫,我要梦 5、The Cake Is A Lie 6、思特里克兰德这人有脑子 笔者的内心:#¥%……&*()¥%&6^%¥&&*&%#@!*&##@¥ 3、特别鸣谢: 李韦唯老师突然让笔者上台“发表演说”(咳咳)让笔者受宠若惊,只好那么随便瞎扯了二十来分钟……由此突觉责任重大,非下笔千言不能释重。 正文: 书中多次提及无论如何“我”还是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个伟大的人,笔者宿舍夜生活(啊,真美好)仿魏晋名士“清谈”(然很遗憾没瓜子嗑)之时,对此皆有些不同程度的异议。你看看人思特里克兰德,还不如我们普罗大众,生得一点也不如夏花之绚烂,死得一点也不如秋叶之静美,还附带脾气诡异、歧视女性、活着的时候看起来没什么成就等一系列不讨喜的特征,似乎其唯一的可取之处即是抛家弃子还坏了恩人一生才画了些普罗大众只能惊一句“上帝啊,这是天才”然而讲不出道道的杰作。还要等到死亡才能判定,特意去印证“画家都是要死了才有名”似的。 然,一部经典的礼赞,他确是值得的——思特里克兰德是没有人愿意做的梵高,那个在海水旋涡般的星夜里旋转的灿烂明黄星团。 惟有极致的疯狂,方能造就极致的美。 但是,我并不认为其人生的价值,或者说,其所做的一切能乞得我们一点点原谅之处(尽管他似乎并不需要),体现在其投身于艺术之火并壮烈燃烧上。笔者一直记得《悟空传》里那句石破天惊的话,你看,世界的边界就在那里。而他,成功地跳了出去(笔者私以为这是他最大的成就),狼狈不堪又带着点某种程度上的轰轰烈烈。 他跳了出去。 他找到了他的轨道。 从人类的孩童时期在希腊神殿上刻“认识自我”起,人们就致力于找寻属于自我的轨道。诺瓦里斯说,哲学是在永恒的乡愁中寻找家园。一针见血、直击心灵。“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寻得轨道何其不易,想安葬于家园何其艰辛!毕竟自欺欺人,是人类最为“造化钟神秀”的天赋。故而纵观人类历史,正如豆瓣最高票短评所言,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责任”是最大的文明,也是最大的虚伪。 它让你举步维艰。又告诉你,这是为人类谋福祉,这是你安身立命之本,这是你“应该”做的。 我们被绑架。 鲍鹏山谈庄子,说有些人是热闹场中的人物,合纵连横,权倾朝野,名满天下。有些人在江湖,终其一生只为寻得家园。一方之王愿以天下相烦,他叨叨些鱼鳖故事,只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持竿不顾。笔者以为,思特里克兰德兴许是另一个时空另一种形态的庄子,才华亦是其人生之累——不为功名利禄而画,为麻风病折磨致瞎而不自知,只为宣泄其满腔热血,完成最终的祭祀。 如同看待庄周老头,我终于相信,有些人是不得已才谪居人间。 笔者写庄子是无法超越前人了,便只好厚着脸皮拿来用用,套套思特里克兰德了: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他亦正亦邪,玩世不恭,无视所谓身败名裂,像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韩寒,说“我哪来的身和名,让我去败与裂”。笔者极喜欢他对几乎所有人都质疑他是因为出轨而离家出走最后不耐烦的回答,就是这个回答让笔者突然有了一种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所写的那种令国王惊起的感觉,他说,他做过的事情怎么还会再做一遍。笔者本不确定答案,但是思特里克兰德这么说,笔者突然就相信他了。 他不在乎。 韩松落说得好啊,底色终归是底色,终会在生命激情散尽之后,幽幽地浮现。 当然,在此笔者需要强调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之前的循规蹈矩的生活的看法,如书中所言,“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们所被教导去承担与一直承担着的责任,所为“热闹人物”孔子倡导的克己复礼,所为古往今来有节之士公认为民族脊梁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或其它已被否定但在属于它的时代大放异彩的类似“君权神授”之言,固然在维持社会的平衡中,哦你知道的,everything you see exists in a delicate balance,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如阿西莫夫在《永恒的终结》中表达的“我们的世界很可能是为‘人’所操作的系统程序”和“一些细节的存在具有改变时空走向的能力”所传达那样,其存在组成了今天的我们,甚至于我们的所谓的离经叛道的思想。所以,在笔者在此大肆对思特里克兰德的“跳出去”表示欣赏之时,废了如此多笔墨引经据典,只望诸君莫要误会笔者又是个来叨叨“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的老生常谈者或激愤青年。 当然,以上都是抬举话。说得太有点生命是一场骗局,吾等都是里面的白莲花这种“我好无辜我要控诉”之感。 说思特里克兰德伟大,那么我们评定伟大的标准是什么? 改变世界?有划时代意义?开一派之先河?哇,感觉很厉害的样子,那就伟大吧?哇,既然书里都这么说了,那就伟大吧?诚实地说,其实我们就是这么看的。如果思特里克兰德死后没有成名,那么也许这个“我”就不会去走访了解写出这样一本唠嗑书。如果思特里克兰德没有达到世俗上的成功,那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底气去说他是伟大的。我们甚至根本不会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其实说到底,我们的这些所谓的观点依然来自于世俗的灌输,我们依然跳不出世俗对成功的认定,因为我们本身就产生于世俗。很遗憾,我们正在变成差不多的大人,相信并践行“成功是最好的矫正,老去是最好的招安”。笔者一直坚信,没有东西是虚空而生的。也许很久很久之前,人类社会的规则还不是这样的。其形成过程可能是:最初有一个触发点,后来可能因为触发者是权威、触发点具有潜移默化而不察性或其它什么精妙的机制导致种种小细节组成的原因火车一节一节加长,然后进入一个深化的循环过程,最终产生了一个规则 虽然听起来颇有些阴谋论的味道,《三体》中的那句话确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大自然真的是自然的吗? 故而很难说,笔者之前对思特里克兰德“跳出去”的褒扬不是基于他死后世俗的成功。因为褒奖成功者是安全的。一切流行之事因为有了人流的裹挟,不论去往何方,身在其中者都会有最起码的安全感,不论其真的安全与否。之前说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找家园,然“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凡暗淡的生活的一种抗议”,因而也许更准确和尖锐地说,我们不过是在寻找安全感。甚至于再说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他的“跳出去”,他去了哪里呢? 笔者不得不承认,在现有规则下,惟有成功,可以矫正一切。甚至,改变历史的原貌。客观来说,虽然在“我”的描述里思特里克兰德还是个挺有些可爱之处的老头,然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要远大于理性,活着的思特里克兰德绝不会获得“伟大”的头衔,笔者也会如那些世界名著里总用来烘托主角光辉、展现人性丑恶的次级人物一样,对此种所谓“渣男”嗤之以鼻。王小波在《红拂夜奔》中那句淡淡的话亦是很有趣:一个人死了,他就变成了一件事。这真是神奇——恰恰在缺乏人们以为他们最信的现场对峙与眼见为实之时,人们对“这件事”的评价竟出奇的公允与宽容了起来。一个人死了,他就变成了传说。 “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铜像不朽境界的最可靠的护照”,他虚了又实了,不过谁又在乎呢?我们爱的,或者准确地说是,依赖的,不过是平衡带来的舒适与安全,谁又在乎这种平衡是不是《黑羊》里的“偷偷不息”,是不是尖脚猫游戏这种唯一建材构筑的城堡呢? 我们都生活在星新一的小说里,对着心上的无底洞不停地喊着“喂——出来”, 那里似乎有什么神明掌控着那个黑黢黢的世界里的生灵,命令它“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终有一天有些人的神明被挣扎多年的意识爆发之火烧成灰烬,将那个我们寻找一生的生灵从黑暗中解放。那个无底洞里传来血肉生长的痛苦哀鸣,最终我们中的一部分得以听见心脏有力搏动的声音——这就是人类寻找的安全感,这就是人类的生命图景,这就是我们一生带着面具追逐的原因。 笔者还没有找到安全感。笔者希望自己能够跳出去。这也是我们相聚于学校最最本质的目的。 所以思特里克兰德,他,伟大,很伟大。 另外,笔者要特别严肃地说,这次笔者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字战中没有跑题。(哈利路亚!山呼万岁!) 你看毛姆是个多么聪明的调皮老头儿,他把自己偷偷地抽出来,又把“我”这一关键角色给神不知鬼不觉地拗进去。你原以为他是要一本正经地给你来一顿长篇大论与你全方位多层次分析理想与现实之差距,没想到他只是翘着二郎腿嗑着瓜子,还跟你比一比谁二郎腿抖得有嘻哈之节奏、谁瓜子皮吐的是最漂亮的抛物线,然后一不小心跟你唠了一下午的八卦嗑还夹叙夹议。笔者仿佛看见毛姆老头如同海子诗集封面那个发型颇具艺术气息的年轻人一样,笑得贼兮兮的。 “作家对那些吸引着他的怪异的性格,本能地感到兴趣。尽管他的道德观不以为然。对此却无能为力;直到习惯已成自然,他的感觉变得迟钝,以后这种能常常使他非常狼狈。他喜欢观察这种多少使他感到惊讶的邪恶的人性,自认这种观察是为了满足艺术的要求;但是他的真挚却迫使他承认:他对于某些行为的反感远不如对这些行为产生原因的好奇心那样强烈。一个恶棍的性格如果刻画得完美而又合乎逻辑。对于创作者是具有一种魅惑的力量。尽管从法律和秩序的角度看,他绝不该对恶棍有任何欣赏的态度。我猜想,莎士比亚在创作埃古时可能比他借助月光和幻想构思苔丝德蒙娜怀着更大的兴味。说不定作家在创作恶棍时。实际上是在满足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天性,因为在文明社会中,风俗礼仪迫使这种天性隐匿到浅意识的最隐秘的底层下;给予他虚构的人物以血肉之驱。也就是使他那一部分无法表露的自我有了生命。他得到的是满足,是一种自由解放的快感。” 笔者特别喜欢毛姆小朋友的真诚,也特别希望在下与诸君都能习得这种宝贵的品质,所以借语音输入录得以上这段(笔者是不是很智慧:)。当然笔者也有一些私心,解释一下自己为什么似乎忽略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不道德行为来谈伟大。尽管承认起来感觉有些怪癖倾向,然为正上述宝贵品质,笔者得说包括笔者在内的世人都先天性地喜欢一刹那凝固到永恒的壮丽冷酷,带着尼采高呼“上帝死了”的迷人微笑,精致、残忍、唯美又滑稽。 笔者考虑过的结尾也在笔者考虑过的标题之列,然再次为真诚举杯,弃之!跳着跳着指不定哪天就跳出去了呢。 2017年10月7日深夜 啊哈!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九):心里都有一个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

  每个人都会向往月亮 却总是为了什么苟且 选择去捡起地上的六便士

  每个人都在表演出这个时代/社会需要的样子,演着演着就仿佛就成了自己。完美的假面。

  所有的文化中 都教育人要合群 要善良 要为他人着想 要XXXXXXX 总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 要求所有人都努力做到 所有的不合群 所有的特立独行 都是异类 不被理解 甚至被排挤

  许多人都用类似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价值 “XXX 放弃了ta的好工作 居然去做这种事 肯定是XXXXXXXX” “XX 这么大年纪还不结婚 肯定有什么问题 XXXXXX” 即使自己的工作乏味无聊 公司的内部风气污浊不堪 即使自己的婚姻也不过勉强维系 都一定要在别人的身上找到什么让自己觉得比自己更凄惨才好

  他们也不去了解事实的真相 被讨论人内心真正的想法 就立马找寻一个道德制高点去谴责 去鄙夷 当真相大白之日 又圣人脸的说 自己早就知道其实是这样 云云

  其实 可能这些 都不过是说话者自己对 被议论者的向往 只不过是这些被议论者 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或者 因为还没有贸然进入婚姻而每天怡然自得 等等 都是议论者所向往的 所以他们需要用言语上的力量 去加深去确定自己的选择的正确性

  只不过是因为心中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 被自己生生的一次次扼杀在摇篮里 从来有没有机会成长 没有办法 直面 所以才有各类的悲剧发生

  什么时候 我们可以潜下心 在意识中 直面了真实的自己 我们看能才会真正的沐浴在属于自己的月光下 即使 仍旧是触摸不到月亮 这时所谓人生的虚无 也不过是别人的看法而已

  我们 业已 涅槃。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十):心中的大溪地

  六便士,半个先令,俗世如此不堪

  而月亮,高高在上,仰望而不可得

  这本小说的阅读体验很特别,因为第一次阅读的是英文版,一开始几乎很难找到情绪的代入口,前几章读后甚至有点提不起兴趣,有点好奇又有点晦涩。作者“我”一直存在于故事之中,却又好像只是个旁观的叙述者。故事极其简单,那些在别人的小说中可能是戏剧冲突的高潮在这里只剩下道听途说的平淡不惊。叙述者的距离感、长篇累牍戏谑的口吻,就好似听一个根本不会讲故事的人在讲故事,并不十分引人入胜。

  叙述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将读者引向某个认知的方向,对于艺术追求和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评价自有一番独到见解,贯穿其中。作为读者,读完大半的书对故事的主人公似乎也只是认识了却从未真正了解,无论他的形象、性格、精神等等都如镜中花般飘渺。直到最后三章,他才如月亮般高高挂起,才让人相信那是一种本能、天赋,是凡人难以想象的决绝,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极致。

  所以这样一个并不精彩美妙的故事却有着令人惊心动魄的感染力,它不是用故事来打动你,而是用人性来说服你,尤其是主人公死在自己杰作的小屋中,那种震撼一下子让你有看见了自己也身在其中的错觉。它会搅动起你心底那些已经尘封多时的悸动,它在向你暗示作为社会的人的你依然拥有强大的自然力量和单纯的原始情愫,即便你不可能是那个离经叛道的天才画家,你一样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追寻属于自己的不平凡,那是一种抽象的精神世界,那会是你的大溪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