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0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月亮之上

  在这个世上如斯特理克兰这样极端的人终能修成正果实在太珍稀了。我们顶多忍住弯腰捡六便士的欲望,抬头望月,殊不知,斯特里克兰已经搬到了月亮之上。

  很多年以来,虽然我对毛姆的名著《月亮和六便士》如雷贯耳,却始终对月亮与六便士的关系主观感觉莫名其妙,籍此也就从这个奇特书名上找不到阅读灵感。直到某个莫名其妙的时刻,电光火石之间,我们相遇的缘分终于到来。

  在导读里我看到书名是如此被释义的:“月亮象征崇高理想追求美妙精神境界,也象征着离开伦敦的斯特里克兰和远赴埃及的亚伯拉罕所甘之如饴清贫;六便士这种小面额的硬币代表世俗的鸡虫得失蝇头小利,也代表着卡迈克尔所引以为傲的豪奢。月亮和六便士之间理应如何取舍,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意义。”很通俗说法就是你的人生到底是追求精神世界还是耽于物质享受?每个人都有一轮自己悬挂遥远的月亮,但不是每个人都抬头望天,毕竟低头时可以有希望真的捡到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讲述一个叫斯特里克兰的英国证券交易经纪人,有着牢靠的职业地位美满家庭。虽已人到中年,却突然间像“被魔鬼附了体”般迷恋上绘画并因此弃家出走。他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此后便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他离开文明世界,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在世隔绝的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在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氛围创作出许多艺术作品,最后在贫困交加中死于麻风病。在他死后,他的作品流传于世千金难求,而他也被后世追捧为天才画家。据说这部小说是毛姆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经历为蓝本创作的,这更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围绕斯特里克兰的生活环境大致可以分成三段:伦敦、巴黎、塔希提岛。

①伦敦---梦想的萌芽

  斯特里克兰在伦敦的出场时间非常少,那时他仅仅只是一名证券交易所经纪人,利用业余时间偷偷学习绘画。在他太太眼里,他不懂文学,不谈艺术,完全就个庸俗无聊透顶的小市民;在初识他的作家眼里,他是一个安分的良民、体贴丈夫慈祥父亲诚实的经纪人;一个不善交际善良、诚实的普通人而已。而这一份在别人眼里值得羡慕的体面悠闲正常人生活,被斯特里克兰在某一日突然间打破了,他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业余时间的练习,他梦想的嫩芽在那一刻破土而出,他抛弃了所有离开伦敦,奔向他心中的艺术殿堂--巴黎。抛妻弃子、离家出走,虽然在我们看来这已经是很离奇的了,但这还只是斯特里克兰离经叛道起点,为了他的梦想,他将把自己变成一个陌生人

②巴黎---逐梦的曲折

  巴黎是斯特里克兰本质改变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说他曾经还保留着一些人性本能欲望,比如他对布兰琪的无意诱惑坚决放弃,都被最终他完全摒弃了,他不能重蹈覆辙再让世俗的欲望羁绊了他的追求。他实现特立独行、完全自我的塑造,成为一个不畏生死只求理想甚至没有良心的怪人。他完全不在意他的举动会引人唾骂,不管世俗看他的眼光如何他依旧我行我素,不受干扰

  斯特里克兰在绘画上虽然拥有盲信者的率真和布道者的狂热,但如何画出他脑海里的幻境还处在摸索阶段。他在巴黎的生活中总是痛苦地和各种各样困难做斗争,但奇特的是在世人看来很可怕事情,他根本是不在乎的。这种忘我的境界真是少有人会达到。尽管如此,他“很少把作品画完整的,而是在他体内燃烧的激情熄灭之后,他对他的画也就漠然置之了。他从未对他的作品表示满意,对他来说,和在他脑海中盘桓不去的幻景相比,他的画是微不足道的。”

  人生就算再怎么标榜不求名利,不为衣食所累都会追求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斯特里克兰完全把每口活着的气息都花费在精神世界的现实表现。“只有诗人或圣徒才会坚定不移相信在沥青路上浇水能种出百合花来。”如果是百合花自己想在沥青路上盛放那就另说,个人意强大六亲不认只有一腔热血时,都有着飞蛾扑火决心勇气。他生活在梦境里,现实对他根本没有意义

③塔希提岛---激情的燃烧

  求而不得的渴望折磨追逐者,这种不顾一切破釜沉舟的勇气让理解斯特里克兰的人也心生敬佩,并深深同情他因内心激情与欲望的强烈挣扎被焚烧成灰的不屈与失落

  斯特里克兰生命的最后几年是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在世隔绝的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归宿感,他的心也终于不再躁动。“掳获斯特里克兰的激情是一种创造美的激情。这种激情让他不得安宁,不停地催促着他。他是个永远在路上的朝圣者,昼夜思慕着某个神圣地方,而他体内的魔鬼是那么的冷酷无情。有些人非常渴求真理,为了得到它,他们不惜彻底毁掉自己的生活。斯特里克兰也是这样的,只不过他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美。“”

  “他在这个环境中找到了各种让他的灵感喷薄而出必要条件,至少他后期的作品揭示了他毕生追求的境界。它们让人想起了某些新奇东西。仿佛在这个遥远的国度,他长久以来东飘西荡、寻找归宿的灵性终于能够道成肉身。如果用世俗的话来说,那就是他在这里找到了他的自我。”估计在这个世上如斯特理克兰这样极端的人终能修成正果实在太珍稀了。我们顶多忍住弯腰捡六便士的欲望,抬头望月,殊不知,斯特里克兰已经搬到了月亮之上。

  他在塔希提岛-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终于,梦想实现、激情燃尽,所有关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都成了传奇。

  小说结尾是个貌似有点文不对题的闲谈,那个一直追随斯特里克兰人生印迹的作家在斯特里克兰死后几年,再次拜访斯特里克兰太太,看到他们一家人听完他对斯特里克兰余生的讲述后的反应后说道:“我的叔叔亨利做过二十七年惠特斯特布尔的教区牧师,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他往往会说,魔鬼总是随心所欲地引用经文。他记得从前一个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的牡蛎”我想,这该是作者对斯特里克兰太太的一个嘲讽。就算她仍旧自居于“斯特里克兰太太” ,她的客厅里也只能挂着斯特里克兰画作的印刷品而已,不论如何炫耀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从前”罢了。如果她能在最初具有看出斯特里克兰是只绩优股,追到巴黎跟他“贫贱不能移”,或许才叫具有低价获得高投资回报的独具眼光。可惜,我们都是庸人。总要时过境迁,才知道我们失去了的是什么。

  依我之见,艺术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人格魅力体现。有个性的艺术家大多有点怪癖,能想别人不能想,为别人不敢为,大有撞破人间桎梏潇洒走一回的任性写作往往是作者将自己的多面分别分布在不同人身上,有虚构幻想也有真实人生。有天分文学家与艺术家是一样的,他们用自己独特视角别具一格的创作方式将有如神来之笔的灵感以令人目瞪口呆形式展现出来,令人恍然。原来文字还能这样组合,故事还能这样讲,人物还可以这样创作,文学家笔下的艺术家可以如此登峰造极!这部全文16万多字的小说,让我感觉默默阅读根本不足表达我看这部书时心与文字不断碰撞时激荡的心情,我必须朗读出来,以说出心声或者与人争辩的口吻发出声音来,怀着享受的心情朗读完这本书。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让我随时都想划线的书。作为文学创作人物,他肯定会带有一些极端的特质。但让我不停思考的,是对比我的人生所引发的万千感慨。它既没有离奇的故事也没有复杂人际关系,就是一个追求灵魂自由肉体在自己觉得可以放弃酒肉的琐碎人生时,毅然破釜沉舟地与从前的生活完全决裂,以一无所有的初始状态试图把人生完全按自己的想法重头再来。斯特理克兰是个令人费解的怪胎,但也正因为此,他找到了心中的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温水中的青蛙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如同温水中的青蛙,即使对生活充满了不满愤懑,但也不会轻易跳出。现在的生活就像是胶水,胶着我们的步伐,站在原地更何况是看着还可以的工作,又怎会轻易说放弃。

  平凡的我们不敢轻易抛弃现安逸的生活,不敢跳出现在的舒适区。因为担心抛弃的成本太大,大到以后生活的主调将是潦倒孤独

  我们都是胆小鬼,一边羡慕别人潇洒的生活,一边咬着牙熬自己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考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月亮与六便士-理想与现实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精彩的小说,几乎是一口气看完,剧透满满的导读太冗长,让我差一点就错过了这个经典的故事,但是看完全书再看一遍导读,又有一些不一样的见解

  很难讲故事的男主角是“我”还是斯特里克兰,作者用自己的所见和所闻拼凑出了这个堪称伟大的画家的传奇一生,让人感觉这个虚构故事的真真切发生过的。对于这位名叫斯特里克兰的主人公,如果用正常人的价值观去看他的所作所为,我觉得他离伟大还很远,甚至应该唾弃,但奇怪的是看书的过程中却很难像正常人那样去思考,反而会试着去理解他肯定他。是的,他年近中年抛下一切包括作为股票经纪的工作,他的妻子孩子还有安稳的生活,一声不响地去法国开始落魄潦倒的绘画生涯。如此抛妻弃子的行为难道不应该唾弃?可作者巧妙地用斯特里克兰谈话中的预想和现实的一致告诉读者,他对家人是很了解的,看似什么都没有做却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所以他才能那样自信即便什么都没有留下,他的妻儿都能过得很好,他才可以如此决绝地与曾经的生活告别,专心地去完成自己的追求。

  书中的“我”用极其平淡语气讲述着斯特里克兰之后传奇的生活,他不修边幅,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他借钱不还,他抢了恩人老婆却没有一点悔意…但是尽管如此,他从来没有后悔这样的选择,如果不是他的画再他死后被人推崇,估计人们不会尝试去理解这个像疯子一样的天才。下面这段话是“我”说的,却是斯特里克兰用他的坚持告诉给我们的一个简单道理--

  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跑火车

  这本书是国庆假期读的,在家里只是开了个 头,主要是在火车上看的。李继宏译,李继宏算是当今我知道的最知名的译者,但是有他的译本我是更愿意选择的。看书很重要,译者必须挑剔。如不能选择译者,我会挑选出版社,优选译林,次之人民文学,上海译文口碑挺好,我却不喜。

  再回来说书吧,这个故事挺有意思。有个说法叫看一本书像是渡过一生,这本书就能给人这种体验。还有种说法是人生太短,一个人只能过一生,多读书可以多过几生,所以要多读书。

  又跑火车啦,继续说书,其实我这个译本的前言已经说的很透彻了,想知道的可自行翻看。虽然我不赞同他的观点,毕竟译者是下了足够的功夫,解读该更准确些。这本书前两章有点乏味,之后就极具阅读快感,让人不忍释卷。能传世的必是经典,故事精彩有趣,非常值得看。最后,先读前言就好比先看概要再看详情,相当于全面剧透后看片,我是从来不肯做这种事的。

  这本书内涵深刻,包含的道理感悟偏多,或许会影响三观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如何从一本教你理解女人的书中看到理想

  在我理解这是一本对女性充满戒心的作者写的教你理解女性的书,书中所有的女性都充满了代表意义,可能是因为作者本人对女性充满不解,所以总结了很多精彩内容

  想起前些天和两个朋友吃饭,期间说起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时,我脑子中突然蹦出了两个字,活着,是的此时我的念头真的就肤浅至此。自认是一个夸夸其谈理想主义者,却走着无比实用的路。

  “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毛姆呈现了一个斯特里克兰,一个追寻噩梦至死方休的画家,他让你讨厌,让你唾弃,让你不解,却让你无法恨。或者他给你最多的感觉是惭愧,他做着各种你想做不能做的事情,约束他的只是俘虏他的理想,他只是在追寻噩梦,其他事情和他有半毛钱关系呢!

  斯特里克兰的三个女人也是他的月亮,他的六便士。

  第一个做饭好吃的文艺圈社交女王,却不知道自己眼中木讷无聊的丈夫居然能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讽刺的是丈夫离开自己之后却成了传奇。她是最现实的代表,她的爱情只是是属于自己的一种情感,她的爱情也理性到不像感情。第二个是飞蛾扑火的斯特罗夫太太,她开始意识到这是自己必须要去抵抗的命运,当她无力抵抗的时候炽烈的投入自己,最终却只能选择死去面对自己无法占有的灵魂,当然她肯定是不后悔的。第三个是非要嫁给白人的土著女,或许很多人认为斯特里克兰和爱塔的感情是最完美的,但是那只是爱塔单方面的付出,是爱塔对斯特里克兰的爱,不像爱情更像母性,她愿意一起成为他献祭艺术的祭品,他需要她的陪伴和照顾,仅此而已。

  看这个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斯特里克兰无情的背后,是自身真的已经看穿一切的无拘束还是更深的痛苦,只希望是前者。

  我们总怕俯身去捡那六便士的时候,失去月亮,因为会不断的有六便士等你捡取,从此再顾不上那月亮。但此时月亮还安静的在那里,或许更亮更圆了。

  无论夜再黑,月亮都在那里。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六):接触星辰是大地的渴望

  “我跟你说过我必须画画。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假如有人掉进水里,那么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劲也好,都是无关紧要的:他要么挣扎着爬出来,要么就被淹死。”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的观点跟你两毛钱的关系也没有,你怎么还会在乎一群人的看法呢?”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谈情说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会想要女人。等到我的激情得到满足,我就要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征服我的欲望,但我憎恨它,它囚禁了我的灵魂;我希望将来能摆脱所有的欲望,能够不受阻碍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创作中。因为女人只会谈恋爱,她们把恋爱看的很重,那是很搞笑的。她们想要说服我们相信爱情就是生活的全部。其实在生活中,爱情是无关紧要的一部分。我认可性欲。性欲是正常和健康的。而爱情是疾病。女人只是取悦我的工具,我可没耐心去跟他们同甘共苦、长相厮守、白头到老。”

  “有时候人们戴的面具太过完美。日久天长以后,他们也就真的变成他们假扮的那个人。虚张声势者将会暴露他的空虚浅薄。刷了油漆冒充铁板的木块看上去依然是木块。伪装的名士风流掩饰不住性格的庸俗寻常。对敏锐的观察者来说,哪怕最随意的挥洒,也隐藏着灵魂深处的秘密。”

  “因为普遍而言,爱情只是男人生活中的插曲,是和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并存的;但小说往往会对爱情大加渲染,使它具备与现实不符的重要性。的确有少数男人吧爱情当成人世间的头等大事,可惜这些人都不是非常有趣,就连对爱情最感兴趣的女人也会瞧不起他们。女人会被他们哄得飘飘欲仙、兴奋不已,可是也难免感到浑身不舒服,觉得他们真是下贱的动物。甚至在短暂的热恋期里,男人也会心有旁鹭。他们会全神贯注地去完成赖以谋生的工作,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去研究各种各样的艺术。对于大多数男人来说,他们会把这些不同的活动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他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往往会把其他的抛诸脑后。他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上,如果一种活动干扰了另一种,他们会感到很恼火。就像谈恋爱这件事而言,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在于,女人能够整天卿卿我我,但男人却只能偶尔为之”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

  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

  难道成为年收入上万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

  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一个股票经纪人,因为年幼时的绘画梦想,在不惑之年,毅然离开生活多年的妻子很儿女,不为任何女人,只为完成自己的梦想,哪怕生活落魄内心却充盈,的确很艺术家。艺术家都是疯子,不在乎世俗的眼光,生活也不是圣人,我觉得他好像梵高,一个敢爱敢恨敢逃离,对于生活不屑地说all bullshit,的疯子。

  可以说这本书展现了人性的包容度,没有人一个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人性中的贪嗔痴,黑暗兽性的一面,可是作者写出了真实。读完这本小说的人应该都不会太讨厌斯特里克兰,虽然从道德的角度看,他一无所顾抛下妻儿远走他乡 ,脾气又坏的要死,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后来哪怕上了把他从生死边缘就回来朋友的妻子,这个女人为了他离开她的丈夫(虽可能不是全因为他)加上之后的自杀,他都无动于衷。可以符合现在的说法是个彻底利己主义者。但是他对于自由的追求和渴望,对于绘画的近乎着魔的坚持,让人心之向往。那种疯狂,和梵高一样,喃喃自语什么都不能阻挡他们画画的步伐,可以没有面包,但是不能没有颜料,好羡慕。

  整本书的主题——月亮与六便士——理想和现实,作者完全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月亮和六便士的事,倒是主角的口头禅是“关你两便士的事”通俗点说就是“关你屁事”算的上有所关联。 月亮是在天上的,触不可及却又那么美好;六便士是在地上的,柴米油盐。每个人都在理想和现实中苦苦挣扎。 斯特里克兰的画画和股票经纪人的选择;布兰琪对于斯特里克兰和德克之间的选择;德克在木匠和画家中的选择...有的人天赋奇才,有的人其实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有的人选择了自由,有的人选择了生活。

  自由就是承担。你选择这么做,那么相应你承担它的果。你选择自由,就要放弃安稳,美满的家庭,承担居无定所,食不饱腹的果;你选择安稳的生活,就要承担平凡,无趣,理想的隔绝。 当时的心境取决于你更想到那一样。

  很多人都像斯特里克兰,为了生活,选择当一个股票经纪人,忽略了心底一直以来的小小追求梦想的渴望。所有人都告诉你,这样做的对的那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你都没有经历过,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你又如何能确定别人说的那个“对”就是你的那个“对”呢?又或者,我们太害怕承担自由所带来的后果,没有那种自信会拥有斯特里克兰的那种才华,那种“不管他人怎么评价,我都相信自己”的自信。斯特里克兰,斯特罗夫,两个人都坚信自己真的作品是最好的,都不被别人所承认,说实话我们也看不到他们的作品,也没有那种鉴赏能力,就如作者而言,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画是否是名作,就是看他的名气。往往那些生时传奇,潦倒的人,在死后大放光彩。而斯特罗夫没有什么,只是一个普通人,虽说不在乎世俗的看法,但最后对于他们的成功不还是靠世人来定义的吗?

  我们不知道,自己是斯特里克兰还是斯特罗夫

  梵高也不知道,他会成大师

  只是有一点,他们跟着自己的心,做自己觉得最对的事情

  最后以梵高的对话结尾吧。

  有人曾讽刺过梵高:“你懂不懂画画,你知不知道比例 ,树怎么可以长的天上去?”

  梵高:“我一直觉得,接触星辰是大地的渴望。”

  愿我们有一天不要忘记自己内心深处还存在的那一点点羞于说出口的渴望。

  梵高-《星空》

  高更-《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

  后记: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按照高更的原型写的,也不知道毛姆写的这个画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却不自由地会联想到梵高。后经查阅惊喜发现居然是描写高更的,太令人想不到了,高更和梵高的关系就像著名的画作《黄色房间》不可描述,改天若有时间会再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关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七):狂热者并不崇拜狂热

  刚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 我也很难立刻写一篇书评 总觉得自己需要冷静一下 不能立刻思考这本书带给我的模模糊糊的感觉 有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恐惧 后来胆怯占了上峰 于是我现在才提笔写这篇书评

  首先 在社会关系中 我们是否可以真正了解一个人 在“我”初识斯特里克兰 他是最和艺术不沾边的一个人 他和他的妻子似乎情投意合 伉俪情深 他循规蹈矩 负责 无趣 死板 似乎是这样的 所以这本书前半部分其实感觉并没有乐趣可言 我就像一个喜欢探听八卦的妇人从一个个闲聊小道消息中获得窃知的快感 让我想到原来看过的一个关于假性亲密关系的问题 现在思考 亲人 友人 爱人十分真的了解你 有多少人真的寻觅到了灵魂伴侣 但这其实无所谓 因为似乎到了为艺术如痴如狂的时候 寻求他人的理解已经变成一种无聊的负担 但真正让我赶到 也许任何人都难以躲避爱的力量 斯特里克兰离开责任约束的发妻 无视欲望织网的布兰琪 但当最后爱塔用一种原始的博大的盲目的爱对他的时候 他依然为之动容了 而这爱并没有改变他 也许也正因为这爱没有意在改变 所以才那么动人

  人对于不一样的东西总带有偏见和敬畏 这似乎是矛盾的 但是又很正常地存在着 有人格格不入 忽视大家普遍遵守的法则 蔑视大家普遍在意的规则 于是大家一开始非议他 猜测他 不惮对立他来使他恐惧 以承诺来诱惑他改变的必要 使人受折磨猜度自己 以此来使他回到正规 回到大众里来 而少数“特立独行”人也只是在熟悉法规并游刃有余地保持自己在与法规顺遂而又突兀的地方 以此彰显自己与众不同使人关注敬畏 但斯特里克兰却不一样 他如同一个疯子 一个恶魔 一个顽童 他根本不在乎法规 他没兴趣去了解它也不被它约束 而关于其他人的内容也正如这法规 他根本不在乎 于是大多数人厌恶他 排斥他 有趣的是当一个人发生巨变 反而和他越是接近越是身边的人越是不支持越是剧烈地反击这种改变 但当一个人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时候 虽然很多人不承认 但其实心里对他开始存在敬畏 当发现舆论 失去 打击对他来说根本不在乎不存在一样时 许多人看着他如同看着恶魔 人憎恶恶魔 但是人又偷偷地崇拜着恶魔 这也吸引许多莫名其妙的心仪 而爱的意义也常被诠释为占有 但人约束不了恶魔的翅膀 反而常常被翅膀撕碎 恶魔并没有意在伤害人类 他只是要飞 旁边模糊的血肉他甚至没有看一眼

  那么 大多数人是不是活在一个无解的命题里 我想活得不枉此生 别人的话对我来说我要不在乎 我要为自己而活 但又同时思考着自己这样做会带来别人怎样的非议有什么样的后果 然后在结果和行为间进行利益比较 然后脱离原本意愿 束手束脚

  而狂热者其实并不崇拜狂热 拼命大喊大叫四处证明自己狂热的是寂寞的人

  而艺术家其实并不驾驭艺术 他们为艺术折磨和狂舞 到汗如雨下 精疲力尽

  正如刚开始看完这本书我没有动笔因为我在想 这本书对大多数人来说 究竟是劫难还是机遇呢 似乎再思考更深生怕自己不再如同现在一般为束缚束缚 而现在的对于束缚之外的胆怯使我退缩

  也许有一天 不是心甘情愿为艺术折磨 但是也无可奈何只能一生狂舞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八):不要论断别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第四本,随便写几句。

  毛姆,我之前对他的冷幽默就有好感,这本书也是一直想看的。因为现实和理想的问题矛盾尖锐,却一直难分胜负,困扰我很久。我也相信有避世想法的人很多。

  这本的可读性很高,和我映像中的晦涩难懂的名著不同,拿到手就被剧情吸引,以至于我这么没有定力容易放弃的人都能看完。译者的流畅有美感的翻译也让我钦佩,看完后又看了一遍导读,增加了对本书的理解程度。

  晚上十二点半看完,恋恋不舍,思考却想不出什么结果,然后只能感叹感谢毛姆这么好的书。八点枕着雨声醒来,清楚记得一个困扰我的梦,一个梦关于选择。

  我没有对这本书有什么有新意的理解,译者李继宏先生解答了我所有的疑惑,我想到的没想到的都在导读里。

  至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依然尖锐。

  可能我现在能从书里学到的东西就是:不要轻易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因为这本书被毛姆和李继宏圈粉。

  最后欢乐吐槽几句,毛姆真可爱,把自己的牢骚抱怨融到了自己的小说里~还有就是我至今记不得男主的名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九):我的月亮是你的六便士;我的六便士是你的月亮

  听说这本书是追求文艺女青年的高段礼物。闺蜜酱瓜强烈推荐。

  《月亮和六便士》的大部分版本是傅惟慈翻译的。我看的是今年1月新出的李继宏(曾翻译《追风筝的人》)的译本。李继宏在小说开始之前加了一篇导读。这篇导读充满了他自认对作家毛姆理解到位的强烈信心。不得不说,导读对我很有帮助,它介绍了与小说内容密切相关的创作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大张其道,现实主义文学走到穷途末路。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者之一,毛姆的文学处境变得逼仄。是坚持自己还是取悦别人?是追寻理想还是没入世俗?或者,问得再残忍一点:如果没有人会读你的文字,那么你还会继续写下去吗?

  小说借第一人称的所见所闻拼图般讲述了画家斯特里克兰的传奇人生。斯特里克兰原先是一名股票经纪,在伦敦过着中产阶级的富裕生活,有个端庄的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但就是这么一个似乎要如此度过一生的股票经纪竟突然抛妻弃子,到巴黎一边过着穷困潦倒差点饿死的日子,一边执着地画画。若干年后,斯特里克兰漂洋过海来到塔希提,在这个如同世外桃源的地方安定下来创作,直到病逝。他死后,作品震惊世界。

  小说里还穿插了另一个小故事:一个即将晋升管理层的伦敦天才医生偶遇亚历山大港口,即被这座城市的气息征服,于是放弃一切,定居于此。他的晋升机会给了原本只能老老实实蹲门诊的另一个医生。天才医生在亚历山大找了份检疫员的“可怜”工作,娶了一个“丑陋的希腊老女人”,“生了六七个邋遢肮脏的兔崽子”。得到晋升的幸运儿在伦敦住着“漂亮的老房子”,娶了高个子的美女,生活优裕。

  我想毛姆是敬佩为理想而耍个性的人的,但他也并没有要贬低追求物质的意思,毕竟他本人也是经常出入豪华场所,晚年定居海滨豪宅的人。只不过,不同的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导读里写道:“《月亮和六便士》这个书名来自1915年8月12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一篇持论较为公允的书评,该文作者称《人性的枷锁》的主角菲利普·卡雷‘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

  也许,我苦苦追寻的月亮,是你嫌弃的六便士;我嫌弃的六便士,是你苦苦追寻的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十):一把野蔷薇|读《月亮和六便士》

  我床头的书总限制在四到五本,但有三本未曾变过。自我有睡前阅读的习惯以来,《小王子》、《月亮和六便士》以及海子的诗集,便开始长久地伴我日复一日入梦又复醒。

  对于《月亮和六便士》,我已读了五六遍了。有时,心绪不稳定时,我总会随手抄起这本书,小声朗读翻到的任何一页。但这种朗读并不会带给我任何安宁,反而让我身而为人产生更多的困惑和迷茫。他犀利的笔锋,以及那些小心翼翼深藏字里行间的寓意,总是让人在敬佩的同时又心惊胆战。

  他的言简意赅,遣词造句简直无瑕。读毛姆的小说,你脑海里总会冒出一句通俗却又确定无疑的话:当真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无用的标点。

  但无论怎么读,每一次,连贯地从头到尾读毕《月亮和六便士》,于我,依旧是长长的叹息和难眠的辗转。大部分时候,我分不清自己究竟被什么感染着,有时却又依稀清晰起来,那是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探究和试图解答,是对复杂人性的体味。有时,一个念头会盘桓心头:终其一生,我们活着,总要给自己找一个意义,然后可以心安理得死去,不至死不瞑目。然而不幸地是,我的多番努力到最后往往都只是陷入到一阵软绵绵发虚的空白里。

  如今,我再也不会像初次读这本书时,天真简单地以为斯特里克兰便是小说的第一主角,继而对他为艺术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同情不已,然后重复着“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如此这般的话语。的确,有些人被神眷顾,有伟大的理想可供追逐执迷,在清贫之中无视客观生存条件的艰苦而沉浸在精神的乐园。但于芸芸众生,这样的幸运儿能有几个?因此,我不再同情斯特里克兰,即便他穷得要死,每天都会饿肚子,但他作画时精神上的享受却是我们这些人无法揣测的。他被精神所折磨,但他却享受着这种折磨,一如我们被物质折磨,却依然甘愿在丰裕生活的希冀中步步堕落。

  几读《月亮和六便士》,我已然明白,斯特里克兰根本不是这本书的主角。毛姆才是当之无愧、也是唯一的主角。他将自己的观点、立场,对人性客观到接近残忍的剖析和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于无声间完美融入到了每一个故事情节当中。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一书胸臆的时刻:

  “编造神话是人的天性。

  那些慷慨激昂的人自以为他们说的话是前人闻所未闻的,殊不知此类豪言壮语早已被说过上百遍,而且连说话的强调也是大同小异。钟摆甩过去又荡回来。这个过程永远往复无休。

  我消受不起他们猛拍我后背的那种热切和扑进我怀里的那种激情,我觉得他们的感情有点苍白,他们的梦想也有些乏味。

  我已经是老古董。我会继续用双行体撰写德育故事。但假如我这么做除了自娱自乐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指望,那我就是个无药可救的大傻瓜。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

  我的叔叔亨利做过二十七年特惠斯特布尔的教区牧师,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他往往会说,魔鬼总是随心所欲地引用经文。他记得从前一个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的牡蛎。”

  诸如此类另有深意的文字随处可见,但它们却丝毫不影响我们阅读整本小说。这便是毛姆的高明之处,却也让粗心的读者错过其中的宝藏。

  诚然,现实主义小说在我们的概念里,几乎都是文以载道的。它们乐此不疲地告诉着我们一个道理,只有高尚的人品和符合社会认同的情操,抑或是对信仰极度的虔诚,才能让那些身处社会底层、落魄的贩夫走卒或可怜的劳苦大众在经历坎坷挫折后,获得符合读者期待的大团圆结局。

  可是书中举了那么多对比鲜明强烈的例子,不管是尼克尔斯船长、亚伯拉罕医生,还是斯特里克兰,每个人的人生,都取决于你如何定义自己、如何看待生活,决定以何种方式度过漫长而短暂的一生。谁又能替你做出决定,谁又能对你的活法妄加评判。你视金钱如粪土也好,你抛弃妻子也好,你丧失良心道德也好,你冷血无情也好,我们究竟在为谁而活?为自己,为他人,还是兼而有之?所以,毛姆在所有的推测后都会加上自己的反省,他从不轻易做任何论断,从来不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该如何不该如何。他的这种有所克制且严谨的态度,实属难得。

  因此,在反复阅读《月亮和六便士》后,整本书的文以载道才渐渐浮出水面——那深深藏于毛姆炉火纯青叙事技巧之下,被精确的用词和生动的描写所遮蔽,常使我们陷入故事情节而忽视他用心良苦埋下的种种线索和真正寓意的——经典现实小说要义。

  似乎是一种难言的巧合,我总在夜里读完这本书,总是一遍遍盯着看似突兀却实在情理中的结尾,楞上好一会。然后我会溜下床沿,将合上的窗帘再度拉开。窗帘带起的空气流动如一阵悲中不乏火焰的侵扰,让我不由自主深呼吸着,既害怕又揣着隐隐的期待去寻找当晚是否有月。这种矛盾的心情,我认为是毛姆的文字给我造成的压力。

  说实话,我不喜欢毛姆书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剧院风情》里的兰伯特,《面纱》里的凯蒂和瓦尔特,《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与斯特洛夫……因为我总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并不够明亮、不够坦荡的一面。那些晦涩的人性存在在我身体内,是我缺乏勇气承认的。他们自私、虚伪、懦弱、恶毒,却又有着无可抵挡的人格魅力和与众不同之处……他们在毛姆的书中那样栩栩如生,如此贴近现实,以至于毫无造作,让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你瞧,毛姆就是这样一个糟老头子,这个同性恋者,这个苦于自己的婚姻,一生如履薄冰笔耕不辍的老家伙!他的文字简直是一把野蔷薇,当你采撷握在手中,你会痛,会流血,却还是忍不住惊叹它们艳而不妖的美妙!

  “这是一个坑”读书群QQ号:205 741 541。这里只读好书,欢迎入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