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国史稿:1555—1618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德国史稿:1555—1618读后感10篇

2018-05-10 21: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国史稿:1555—1618读后感10篇

  《德国史稿:1555—1618》是一本由[德] 利奥波德·冯·兰克著作,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史稿:1555—1618》读后感(一):译文生硬晦涩,毁了一本好书

  看了译者放出的前几页,感觉颇为晦涩,不知道是不是原著问题

  我们知道,曾经统一……然而,我们也知道并且一致同意,这个自主、坚决排除异己、坚定自我价值的统一体正在消退;【“然而”和“也”一个表转折,一个表并列,放在一起似乎有点别扭。一般的搭配是“然而,却”或“并且,也”】

  这场承载民族骄傲的改进教会巨大工程,其必要清晰且充满光荣;【定语前置不符合中文语序。“这场改进教会的巨大工程承载着民族的骄傲”是不是看着更舒服些;”必要性”能充满“光荣”?好难理解

  即使未能有所成就,民族利益那时也是重要考量;【把“那时”放到“民族利益”前是不是更顺畅

  家乡人那些黑暗记忆保存着兵荒马乱年代的种种痕迹【痕迹应该是被保存吧】

  《德国史稿:1555—1618》读后感(二):兰克全本著作的首次出版,价值在于干货

  尽管北京吉版图书出版的这本兰克著《德国史稿你1555—1618》,早在数月前,即蒙杨丁宇先生及译者王顺君女士信任,在邮件中得以先睹为快。但作为兰克学派创始人利奥波德 冯 兰克的全本著作,首次得以在国内正式出版,还是毫不犹豫地购买收录于书架

  尽管本书目前在网上仅为当当网独家销售,但其在学术史学著作中的畅销之势已是大势所趋,随着世界爱好者素养底蕴的不断提高,那些噱头简史、个人史观随笔类的东西已渐渐不能满足读者们对历史细节背景深入分析要求,那些在史学史上曾颇受好评、多次再版的史学名著大部头被逐渐翻译到国内,也终于到了水到渠成时候了。

  扯远了,就《德国史稿你1555—1618》一书来说,我以为其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用了大量详细而寓有深意的史料信息,给读者解开了一个“颇为不解”的历史迷雾:在1555年顺利签署奥格斯堡合约后,似乎已经得以解决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教派争端,为什么在短短几十年间就重新激化、以致爆发了让帝国、乃至整个欧洲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三十年战争

  兰克在本书中以查理五世皇帝退位前后,出现的帝国内部排斥西班牙势力开端,对斐迪南一世、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父子统治阶段中,皇帝本人由倾向新教诸侯,到逐渐倒向天主教势力的过程,做了简略、但有针对性的叙述;第二章中对鲁道夫二世皇帝本人性格特点、施政方针、以及其登基以来的历次帝国重大议题的讨论、斗争过程的叙述,是本书中最有价值部分,只要读者有一定基础再有点耐心的话,会清晰地看到一条帝国内部各政治势力在宗教冲突的推动下,一步步走向对立、走向冲突的历程。。。。此外,对鲁道夫二世与其兄弟马蒂亚斯、斐迪南、马克西米利安、利奥波德的不和争斗;对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萨克森选候约翰 格奥尔格等位高权重的德意志诸侯的形象,也做了生动且有预测性的描述。(在其后的三十年战争中,他们的表现可以印证)。

  这些我所谓的“干货”,都是直到今天,无论国内相关学界的研究论文、还是各出版机构引进、出版的相关著作中,都从来没有述及到的内容,就这一点来说,也算是填补了学界、出版界的一些空白,仅此,已经显示出了本书的研读和收藏价值,希望各位同好积极购买、阅读,勿留遗憾

  《德国史稿:1555—1618》读后感(三):《德国史稿》译者前言和开篇样书欣赏

  译者前言

  作为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我很荣幸能够翻译19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利奥波特·冯·兰克的著作《德国史稿——从宗教和平协议到三十年战争爆发》。感谢北京吉版图书出版社给予我这个机会——这位堪称西方近代史学奠基人之一的作品首次从德文翻译成中文,将填补国内德国史研究和兰克研究的巨大空白,拥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

  兰克拥有“近代史学之父”的美誉,强调以客观态度搜集研读档案资料并“如实直书”,以这种独树一帜的史学观点,对东西方的史学界均有重大影响。本书《德国史稿》是从莱比锡Duncker & Humblot出版社1869年版本翻译而来,原书以19世纪流行的古典风格的Fraktur字体(俗称“花体字”)排版印刷,对翻译的要求较高;兰克的作品考据细致繁琐,涉及人物事件纷繁复杂,而且语言习惯与现代德语有很大差别,因此翻译难度较大。由于时间紧迫只是翻译了所有原著的一部分,并且兰克原书中原始文件的附录部分没有翻译,不能不说是小小的遗憾。幸而大多数注解为意大利文原文,以及今日不太常用的历史资料;附录中的原始文件也比较好查询,这一部分的缺失不会对读者理解和研究本书造成影响。为了方便理解作者思路,我在全篇中加入了译注,主要是人物及背景的介绍,以方便读者们理解。最后还附上了本书的地名和人名的中德文名称对照表,以便查询。

  此书是一次努力结果,但不会是唯一的尝试;尽管仔细校对多遍或许依然有错误存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如果有特别见解想法也欢迎与我联系。我的邮件地址为trifels.buch@gmail.com。也欢迎大家前往我的新浪微博http://www.weibo.com/2720403664与我交流

  再次感谢编辑们在翻译结束后的辛勤工作。也感谢家人朋友们对我无私关爱和帮助,特别是我的丈夫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帮助我查询资料、指正文法错误、也包容我在家政上的一些疏忽。虽然我们往往在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或者英雄人物身上看到人类蕴藏人类的巨大力量美德,然而没有渺小卑微人民群众支持,他们一样一事无成

  最后以兰克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博闻强识和勤勉努力,这两者很少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 以此,作为和立志于历史研究的年轻朋友们共勉。

  《德国史稿:1555—1618》读后感(四):《德国史稿》对中国现实意义和与对读者的影响

  《德国史稿》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和与对读者的影响

  《德国史稿》在兰克浩瀚的作品之中非常特殊,是兰克在年轻时走访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和德国各地图书馆和档案馆,凭着自己年轻人意气风发、一腔热诚著成的作品,然而直到他71岁高龄,早已名扬天下之时才付梓出版,这是非常值得回味的细节。兰克在本书的开头写出了这部作品早年写就而晚年出版的原因,即“在此前的历史中尚未有比宗教改革更像今日之状态者”,也就是说历史让国家和民族再次走到了关键时刻需要一部历史作品来鼓舞民族的精神

  民族这个观念有着悠久历史,但是民族国家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尤其是欧洲,在中世纪时期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所连结的政治共同体,由现代人看来相当不可思议,例如英格兰的国王同时也是法国的大领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还能是一些国家的国王。宗教改革是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萌发的开始,也瓦解了原有的政治秩序,三十年战争正是在新旧秩序的推倒和重建中爆发的一场大战。然而从民族意识的萌发到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又走了差不多三百年的时间——从本书所描述的时代到兰克活跃的19世纪。

  利奥波德·冯·兰克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欧洲民族国家风起云涌的时代。德国是欧洲出现较晚的民族国家,所以在一些讽刺漫画中,德国人被描绘成为戴着睡帽的形象,象征着这是一个永远睡不醒的民族。兰克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将三百个邦国重新团结为一个民族国家。年轻气盛的他,挑选了德国历史上最为艰难复杂的时代——宗教改革作为主题,要在这段历史中寻找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气质。这是一段对于德国非常艰难的时期,神圣罗马帝国作为古老的中世纪政体迎来宗教改革的挑战,新教徒代表一种全新的宗教理念和政治诉求,既是分离和分裂的诱因,又是革新社会改革世界的力量。同时,旧教徒又必须学会与新教容忍和妥协,同时天主教会还需要自我革新和完善应对巨大的挑战,这与当代日益多元化也越来越失去意识形态上的统一性的中国有惊人相似性。

  本书出版4年之后的1871年1月18日,兰克为之呼唤一生的德意志帝国终于在凡尔赛镜厅内成立。也许这个统一的德意志的诞生,《德国史稿》以一位年轻知识分子热情做了最后令人鼓舞的呼喊。这声呼唤是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基于对于祖国、对于民族的热爱,兰克那一代知识分子就是靠这种爱国激情,促成德国的统一。在致力于改变国家分裂和政治落后现状之时,兰克们在心中涌动的并不是对于祖国落后面貌埋怨和鄙视,而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他们的经验和精神值得我们这个时代借鉴

  王顺君

  于德国普法尔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