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台湾民俗的读后感10篇
《图解台湾民俗》是一本由李文环 / 林怡君 / 三娃(绘图) / 余正隆(绘图)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解台湾民俗》读后感(一):走,踏青去!
小时候最喜欢过农历三月初三,在壮族的节日里,简称“三月三”,传统里,在这个节日,青年女性会将自己做的绣球抛给心仪的男性,属于相亲的一种豪迈形式,少数民族的表达就是这么直接奔放。除了感情的大胆表达,大伙还会一起唱山歌,放声山野,家庭煮妇们则会早早的用天然植物将糯米染色,做成飘香四溢五色糯米饭,在这一天给家人品尝。很明显,我喜欢这个节日是因为五色糯米饭,它的美味实在无法抗拒,特别是我妈做的,吃了简直能上天,扯远了。
一直以为,三月三只有壮族才有,直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台湾也有过三月三的习俗,只是节日名头不一样。
三月是桐月,在古代,春雨飘飘的三月,代表着万物复苏,是一年新的开始,是古人迎接春天生命之神复活的重要节日。最初会在这一天进行“迎生”的仪式,主要是在水边沐浴除却不祥,接着祈年求福,歌舞求雨,嬉戏狂欢。而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在清代演变成了踏青和扫墓。到了近代,三月三的习俗已经被清明所替代,所以过三月三的人们已经不多了, 但三月初三是玄天上帝圣诞,凡祭祀此神的寺庙都会举行祭典,所以这个节日多见于寺庙。
书中按一年十二月,分月介绍当月的民俗习惯,很多民俗闻所未闻,或许是时代抛弃,或许是被同类型的节假日规整合并……很显然,除了新年中秋这些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已经不再像古人一般,盛大而隆重的对季节性的节日进行庆祝了。
其实不论过节的民族是什么,节日的名头是什么,人们过节的初衷都是为了给生活增添一份喜悦,为除却灾难,为未来祈求一份平安与幸福,这是所有民俗活动中的共同点。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亲戚朋友之间见面一年难得几次,节日祝福都通过手机完成,与古代相差甚远,如果祈求的是家庭和睦,友谊长存,那真是南辕北辙。不妨看看书,随意找个节日,约上三五好友,走,踏青去!这才是过节的正确方式。
《图解台湾民俗》读后感(二):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的台湾风土人情
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的台湾风土人情-评《图解台湾民俗》
文/信实的精灵
《图解台湾民俗》内插图
《图解台湾民俗》读后感(三):走进台湾
最近看了“紫薇格格”林心如和“果郡王”李东学主演的电影《大喜临门》,来自大陆的女婿果郡王想要迎娶台湾美女紫薇格格,因为大陆与台湾很多风俗的不同,闹出了很多啼笑皆非的笑话,笑归笑,这部电影倒是引起了我对台湾民俗浓厚的兴趣。
以前看偶像剧让我对台湾夜市小吃街念念不忘,如今《图解台湾民俗》更是让我对台湾生活的日常习俗产生好奇。本书从三个方面对台湾民俗进行了全景式的详细阐述。就像是《舌尖上的中国》一样的单元式主题讲述,第一步是季节,第二步是人生礼仪,第三步是日常生活,再配以200多张插图,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中元节等等民俗节日,过年围炉走春、农历三月疯妈祖、四月底桐华祭、八月阿美人丰年祭等等民俗节庆,走马灯似阅过脑海。女子出嫁时用特殊的线挽面,比面膜还好用,又有焕然一新的好寓意;中秋节用柚子做成柚子帽戴在头上,大学的时候我和同学因为好玩也做过,没想到还是一项民俗;还有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地区,都威风凛凛的钟馗,在七月底关鬼门的时候要祭拜,有时候在看黑帮片的时候,大哥们也拜钟馗,趋吉避凶。
有趣的柚子帽!
《图解台湾民俗》读后感(四):台湾民俗概要
对面的台湾岛,一直是一个十分向往想要亲自去走一遍的地方,可是对那里的了解却很少。与祖国大陆一衣带水、同宗同源,在民俗传统等方面是否也一样呢?许久以来,更多的是通过台湾的偶像剧、综艺节目来看台湾,知之甚少。这本《图解台湾民俗》,用200多张图片,全方位的讲解台湾民俗,让你深入的了解台湾。
现在,对传统的坚持越来越少,对民俗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少,可能再过几十年,很多传统的习俗就要彻底的消失在历史里。《图解台湾民俗》中,作者按照季节采风、人生礼仪、日常生活三个篇章来详细的介绍台湾的民俗,是对台湾民俗的一个记录,更是对传统的一种传承。反观我自己家乡的习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知道的仍在坚持的习俗有:清明时节的祭祖、中秋吃月饼、以及春节的饺子,甚至再简化一些,只有春节是大家老少普遍参与的。清明节,只有上辈的人登山祭祖,端午和中秋,节日的气氛不再那样浓烈,如果没有国家特意制定的假期,可能也会被遗忘。在这两个节日里,代表节日特点的粽子和月饼并不是必备品,有就吃没有也无所谓,只是休了一个假期,节日自身的含义倒被遗忘了。只有春节,大家还会团聚吃饺子放鞭炮等,一直得以传承。
在《图解台湾民俗》里,台湾人民把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别名,按照从一月到十二月的次序,从正月初一的开端,详细的介绍每天的节日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传统习俗、怎样来庆祝等等,全书是对台湾民俗一个非常全面的汇总,读完全书,你对台湾的民俗史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通过插图的方式,更为易懂和更为直观。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大部分的日期都对应着一个节日。台湾群众也很看中对传统的继承。
《图解台湾民俗》是一本记录,也是一本展示,用文字搭配200多张图片,详细的展现对面宝岛台湾的民俗史,是一本了解台湾不可多得的好书籍。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台湾民俗的知识,更有对文化传承的思索,不能因为社会步伐的加快而忘却传统,历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和魅力。了解台湾民俗,传承历史文化。
《图解台湾民俗》读后感(五):民俗文化知多少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并代代相传。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很多民间习俗逐渐淡出人民的视野,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让人惋惜。
1972年成立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能一定程度上合理保护和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碍于每个国家每年能向联合国申报的“非遗”项目有限,而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以至于目前为止很多民俗文化项目还不能得到及时的保护。作为一名普通人民群众,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传统节日过得越来越少,气氛越来越淡,自己及身边朋友的民俗文化知识量越来越单薄。难道民俗文化就要这样渐渐消退么?真是一个让人忧虑的问题啊。
本书让我发现,原来还有很多行家默默的在为科普民俗文化辛勤工作着,令我对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少了一些瞎操心,多了一些信心。书中研究的是台湾的民俗,但是私以为,全国古老民俗差异应该不是很大。所以,本书对想了解全国民俗或者特定想知道台湾民俗的读者来说,都可以算是福音呢。全书分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季节采风按照十二个月,依次列举每月特定日期的民间节日、习俗;第二部分人生礼仪按照人生历程讲述重要人生阶段的礼仪;第三部分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方面谈民俗禁忌。虽然本书是一本严肃的文化考究书,但是你完全不用担心本书会非常枯燥无味。实际上,全书图文并茂,共有200多幅插图,而且配图画风十分有趣,看的时候忍不住被萌到了。哈哈。可以感受一下。
《图解台湾民俗》读后感(六):一衣带水的台湾,你去不去?
按照我的人生发展,出国是不太可能的事,我没有这么大的能量。但是香港和台湾,应该可以去一下的,不为什么,总得去看看世界的远方。我还不算老,只是生活的压力还很大,或者我也不够洒脱,放不下许多东西,也不愿意为一次可有可无的异域旅行而辛苦多年,所以我选择平淡的活着,简单,不花钱,也不花心思。
我唯一花心最多的事,就是看书。书给了我另一个丰富多彩又巨大无比的世界。比如《图解台湾民俗》这本书,有图有文字,可以清晰的了解台湾的民俗,也似乎体验了台湾人一年的节日,蛮不错的感觉。跟内地的节日习俗基本相近,但差别也是很多的。比如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做客的习惯,我老家就有,小时候老家的习俗是初一给同村和同族拜年,而初二我们就出发去外婆家了。但是我现在所在的城市并不这样,几乎是随便哪天去娘家的,不一定非得选在初二这一天,我老家的习俗却跟台湾是一样的了。
书中说1977年元宵节才被定为观光节,然后被定为重要的民俗节庆展示日。这样说,台湾的元宵节历史这么浅啊。我们内地,元宵节应该昌盛过很多年了。不过现在气氛也没有以前浓厚了。还记得我初到这个城市来上大学的时候,总是要赶在元宵节之前来。因为有几条街展示属种灯,非常漂亮非常有艺术气氛,但是似乎我还没毕业,这样的活动就再也没有了。只所以这样肯定的说,因为我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从毕业后就定居在这里了,所以真的没有再有灯展这回事了。不知道台湾的民俗里,有没有灯展这回事。书只只是讲到在台湾的元宵节,有攒灯脚的民俗,男女幽会和求子、走百病等。还有平溪放天灯,台北士林和内湖地区夜弄土地公,台东地区有炸寒单活动,寒单其实就是武财神,由真人扮演供信众掷炮炸身;台南盐水蜂炮,蜂炮是一种燃放时有尖锐蜂呜声响的鞭炮;如此等等,看来一个上元的元宵节,在台湾的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民俗活动,蛮丰富多彩的。
我其实想要推广台湾一个很好的民俗,而内地却没有。这项民俗就是二月初三文昌祭,长智慧的活动。在学宫孔庙、书院和敬字亭,礼拜文昌星及一些古贤至贤先师如孔子等人,以牲礼、果物为供品,举行三献礼的祭典,在各书院、书房供奉文昌或孔子,供学生们祭拜。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学术气息,有利于促进国学在民众心目中的力量,会推动“崇学”及社会风趣,对于当下商业气氛太过隆重的现状,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措施。
台湾的端午节“浴兰汤”是一种很好的保健习俗,而浴兰汤其实是用艾叶、菖蒲、苦草等为材料煮成热水供家人沐浴。我老家的习俗是用艾条放在家里所有的出风口如门、窗,用这种方式趋虫。
老祖宗其实留下来许多好传统。这些传统只所有会留下来并流传至今,通常是有很优秀的地方,我们今天应该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了解这些民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里面其实也有充足的文化。
《图解台湾民俗》读后感(七):台湾民俗大观
台湾民俗大观
上中学的时候读过余光中一首诗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歌可谓是说出了两岸人的心声。对我来说,与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遥远得像天上的月亮,看得见摸不到,神秘而又美丽。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图解台湾民俗》的时候,几乎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橙黄色的封面,亮眼而温暖。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它是非常条理非常全面的。这本书一共分为三大章,分别是季节采风篇、人生礼仪篇、日常生活篇。季节采风篇介绍了从一月到十二月每个月份不同的台湾民俗活动,极尽详细。人生礼仪则是成长、结婚、哀悼、祝寿几个方面介绍了台湾民俗礼仪,内容十分生动活泼。日常生活篇最后从台湾人民的趋吉避凶、食在有福、住有学问三个方面去介绍了台湾人民的日常生活。
就像作者自己在书中写到的:“有关台湾民俗的书籍,汗牛充栋。学术研究、采风文篇或者报道手札,通论、专书、专题或文学书写,不一而足。”有关台湾民俗的研究与介绍数不胜数,但是能够为人们广泛接受甚至是津津乐道的实在少之又少,所以作者自己说:“知性轻阅读、结构新感知,以轻松的笔调提供台湾民俗的认知架构和索引,这是笔者的心意和期盼。”
我必须得说,作者的期盼达到了。这本《图解台湾民俗》除了详尽的文字介绍之外,还有将近200张插图,十分生动直观。
除此之外,最让人动容的是这本书不仅有详尽的文字介绍和直观的插图,还有浓浓的人情味。人同自然、人对生命、人与社会,这是人类生存的亘古课题。台湾民俗也大体是从这三个方面的结构来划分,所以所谓“民俗”,说到底是人类生存的智慧和经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深具动态多样化。
《图解台湾民俗》读后感(八):误打误撞买到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
很早之前我就跟友人说:我的护照第一个签注要留给台湾。
理由其实很俗,常年看《康熙来了》的我,在节目上听了那么多夜市及街道的美食,早就馋到不行。还有就是,想在台北小巨蛋听一场演唱会。
为了遮掩骨子里的俗气,打算找些书籍恶补台湾文化,为台湾行做准备。
当我听说有一本书叫《图解台湾民俗》的时候,我以为它是一本旅行攻略的图画书。不光我一个人以为,很多朋友发来私信问我能不能把图片拍下了打包发给他们。于是,我在朋友圈晒了几张内图,他们纷纷表示不是自己想要的。
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请大家注意“民俗”二字,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摘自百度百科)
《图解台湾民俗》读后感(九):宝贵的软实力——难以分割的民族文化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约瑟夫•奈上个世纪末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与国防力、经济力等实实在在的硬实力相对的,具体内涵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信仰、理念、思想等精神因素的集合体。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竞争力,它能够做到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使得对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可以说要比所谓的硬实力更加稳妥,但是它相对来讲见效比较慢、时间要更长一些。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所面临的问题不可谓不多,但是领土主权问题始终没有彻底的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上个世纪中叶遗留下的历史难题,始终困扰着中华民族并影响着其整体的发展壮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蒋经国政府开放了所谓的“党禁”“报禁”使得岛内的民主力量一跃而起,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恶果”即“台独”的意识形态也成为了岛内不可忽视的一种思潮,时至今日岛内已经有了近一半的民众受其影响。那么所谓的“台独”能否真正深入人心?我却不以为然。台湾是否能够真正独立关键在于软实力是否消失、民族性是否泯灭。李文环、林怡君的著作《图解台湾民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相对完整的记录并说明了台湾的民俗、文化以及宗教的内容,通过这本书应该能够让人对台湾现有的民俗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民俗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任何一个民族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就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准。《图解台湾民俗》一书主要分为季节采风篇、人生仪礼篇和日常生活篇等三个部分,季节采风篇主要是将每个月的民俗节气和民间活动做了详细的描述;人生仪礼篇则是讲了人在从事一些特殊活动需要注意的方法和仪式;日常生活篇更深入的将宗教和日常生活结合了起来。通篇来看,台湾的民俗与宗教特别是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年十二个月里基本上每个月都有纪念或祭祀佛教或道教神灵的节日,特别是道教。由于台湾是一个岛屿省份,因此渔业使其重要的农业产业,而对于保护出海渔民安全的妈祖神则成为其祭祀的重要神明,而妈祖恰恰就是道教神仙之一。此外,台湾民俗中对风水、占卜、法式、道场都有非常明显的传承和发扬,这些其实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道教本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其所谓修炼成仙最佳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全部都在大陆,却没有一处在台湾,就足以说明了台湾民俗文化的根子还是在大陆。
或许作为大陆人特别是北方人对所谓的风水、神鬼、占卜等问题是不信的,这些大可归类为封建迷信,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其中不乏祖先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受到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我们对宗教信仰总是不敢于直面和接受,这其实对我们发扬民族文化、民俗传统是有一定阻碍的,因此我们现今会发现台湾地区比我们更具备中华特色,而我们经历了文革等恶劣的政治运动已经使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宝贵的软实力所剩不多了。《图解台湾民俗》正是一个让我们重新学习和思考民族文化传承的良好教材,当然这不是说未来两岸要以台湾为主才能真正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恰恰相反,正因为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阐述台湾传承中华文化的事实,就更说明了台湾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海峡两岸的同胞实际上骨子里都是一样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以及夯实中国的软实力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义务。《图解台湾民俗》应该能够使得大陆民众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台湾社会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状态,以避免陷于双方对对方的无知以致做出误判。相信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很难再改变自己的民俗文化,这种东西是一种极具战斗力的精神元素,它已经深深的烙在大家的心中、沁在大家的血中、刻在大家的骨上。
《图解台湾民俗》读后感(十):那山那水那人
一直有的台湾情节,让我总是很留意湾湾相关的信息,再加上对文化习俗的话题特别感兴趣,对这本书十分期待。
最开始读的时候,对序章的内容印象很深刻,虽然只是简单的知识普及,不过对我来说受益匪浅,解了很多困惑。三部曲的开篇,花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以月份为单位的民俗节庆,大部分以植物命名的月令让人看到就仿佛置入了同样的季节,感受各种草长花开果繁。由于岛内众多地方神明,很多的节庆及习俗都和神明为核心,如妈祖生日及妈祖绕境等。后续讲述了人的一生中会经历的传统礼俗,从初生礼到成人礼,从结婚礼到丧礼,通过礼仪的仪式转换社会地位和角色,最后日常仪式的趋吉避凶,也是依旧贯穿在现今社会生活中。整本书配以严肃又奇异的漫画画风,也正是符合了这些从先辈流传下来的崇敬又缥缈的习俗。
不过,由于地域差异,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陌生的习俗节庆,在几个篇章后比较难认真潜读,只是走马观花。不过,对于想要了解具体地方的游客来说,或许这本书还是能够增加一些情意吧。
由于在一衣带水的邻省,很多的民俗节庆十分相似,特别有亲切感。现在大多数人都离乡背井去大城市打拼,家乡的习俗却很少能跟随而去。还记得家里的朋友结婚时,竟然看到有专门的长辈为她“洁面”,这个我曾经以为只出现在书中的仪式;无论是否自由恋爱,家乡人订结婚时,都会特地聘一位媒人,到男女双方家里互换庚帖,而后才敲定具体的日子。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习俗已经渐渐消失不再被人记起,还记得小时候端午节的中午,长辈会把前几天挂在门框旁的蒲草艾草煮一大锅的热水,一家人都用这个热水洗澡,应该就是为了辟邪驱虫吧,现在卫生条件越来越好,也再没有人会这样麻烦特地去烧艾草水,留给我的记忆也就只剩下那淡淡香气。
很难讲清习俗的保留是否有什么好坏,但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那些仿佛就是人生的一个节点,从点到串,以后回想起来,都是无法忘怀的。就像我会怀念小时候冬至节时早早起来吃汤圆,只为可以在学校里和小伙伴交流长大一岁的兴奋感;怀念元宵节摩肩擦踵的十字路口围满“送花”的队伍;怀念端午节的新衣服。好像南方的小城镇,对于习俗的保存更完善,这些仪式性的记录,很多时候可能无法很清晰的记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却能记住那些味道那个气氛那个季节。
如果想要了解台湾习俗,可以推荐几部电影,如《父后七日》,严肃又幽默的手法表现了对往生者的祭奠,同时也完整讲述了整个葬礼的仪式和习俗;如《练习曲》,一路走一路看到的风景,包括神明绕境的盛况。或许,也可以借这个时机,了解一下自己家乡的习俗,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