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在北京还好吗》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在北京还好吗》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2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在北京还好吗》经典读后感10篇

  《你在北京还好吗》是一本由陆禾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一):一场深刻恋爱就像一场治疗

  看这本书最初是被书名打动。你在北京还好吗?令人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回答:唔,还好,呃,其实不太好,不过也不坏,怎么说呢,唉!

  拿到手厚厚一本,很快看完了,小说故事主干是几个大学时代好友在北京的奋斗,很多情绪和细节非常有共鸣,我更喜欢爱情的那部分。但不知为什么看完以后总觉得有一腔怒气无从宣泄。至于我感到愤怒原因,如果以客观理智冷静文字表达,那就是:我讨厌女主角!我讨厌女主角!我讨厌死女主角了!

  不过冷静下来,不得不承认:我们极度厌恶的东西往往是内心真实自我的镜像。不记得谁说的,每个人活在世上,都至少有一个补不起来的漏洞,终其一生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在努力缝缝补补。大多数人可能过得不错,因为忙于应付生活繁琐,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也就习惯了漏洞的存在。然而,总有一些人过于倔强,过于严肃,活得太认真,以至于用力过猛。

  小说女主角宣宜就是这种人。因为被母亲抛弃,从小寄人篱下,她一直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空心人。她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仿佛永远游离在这个有家有爱的世界之外。当遇到明亮太阳热烈如野生动物男主角云间,她立刻被吸引了。

  不过她的爱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太健康,接近痴迷。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又时刻担心对方离开自己,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是被爱恨、渴望怀疑眷恋忧虑等种种矛盾情感撕扯着,处于一种极不稳定心理状态。所以,她会在两人分开的四年时间固执地守在原地等待,甚至特意寻找他常用廉价洗发水,只为闻一闻熟悉气味

  她的爱就像一张由种种敏感焦虑和不安全感织就的蛛网束缚的只是她自己。

  在小说最后,她最终放弃了一直痴恋的云间,选择了与她经历相似、一直深爱她的萧颂。尽管略感失望,我还是宁愿相信宣宜最终还是爱上了萧颂,虽然她的爱略显平淡,总有点不那么令人信服,却是更加健康平和感情。这大概要归功于之前那段痴狂的爱恋。正是那个与她截然相反的人,让她更懂得自己。但萧颂显然更能和她相互理解。乾陵山顶表白那段,很让我感动。两个心里各有无法修补的漏洞的人,最终在难以言表孤独中相互依偎。

  一场深刻的恋爱就像一场治疗。对另一个人的依恋,往往能反过来帮我们看清自己:我们缺乏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渴望什么。最终,在经历一场漫长的跋涉,穿越内心的泥淖之后,方能和原初的自己和解。爱,说到底,与其说是和另一个人相处,不如说是与自己相处。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二):与这个世界对话

  席慕容在《青春》这首诗中写道:“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青春在诗人笔下总是那样美好意犹未尽,而真正青春的面貌又是如何呢?

  陆禾在《你在北京还好吗》中为我们记录的就是另外一种残酷而肆意的青春,有激扬,也有低落,有背叛也有自私,有原罪也有缘分,这样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一样曾经大学里的三五好友,毕业了各自分散,走在不同道路上,因为替考退学的云间与无法毕业的聂非艰难地在社会底层挣扎生存,萧颂与陆衡则分别坚持着各自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有令人怀想的友情快乐过往,而碰撞冲突不可避免,在人生旅程中,每个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最初的单纯与最后的城府,最初的快乐与最后的解脱,最初的友情与最后的爱情,都在北京这座城市激烈碰撞又走向两个极端,或许只有北京之大才能包容下所有关于青春的激情勇气、快乐与梦想。这里播撒了太多青年热血,也蚕食了太多人的梦想,这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城市,这同样也是一个让人不断失望的城市。

  在友情爱情与青春背后,书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这个社会的规则作者别有用心地选择了记者这一行业进行了深入刻画,除了萧颂、陆衡与宣宜一干主角从事这份工作之外,也刻画了一众记者的群像,因为他们接触了最多的社会黑暗面,自身也像长在淤泥里的莲花,他们无一不在利益与公义之间载沉载浮,坚持或者放弃。冯思源与叶哲朗则代表了一群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择手段地攫取,也恣意左右着他人的生活,他们与整个社会环境化身成了巨大漩涡,而初涉世事的云间们不得不在其中拼命生存下去,云间与萧颂代表了人性的两个方面——虚与委蛇与刚正不阿,云间在现实压迫下屈服于权利与利益,萧颂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在他们之间展开的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利益的争夺、尔虞我诈,屈从于现实的不择手段可以活得畅快适意,而坚持原则的人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与努力去抵挡现实的压力,或许只有真正接触到社会真相人才了解云间的生活有多艰难,也只有真正遭遇到现实压力的人才会了解萧颂的可贵,或许云间是那个活得游刃有余的人,但是萧颂却是更加珍贵的存在。就像云间在多年之前因为贫穷而选择了替考一样,以聂非之死为借口权势与利益低头一样,那不过是一种逃避,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因为他那样轻易地就放弃了自我。不喜欢最终萧颂妥协于云间的理论之下,但是却不得不承认这也许才是其真实之处,或许这才是真正的青春故事,在现实面前,我们总要有所妥协,也有所改变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依然能在书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宣宜热爱着壮美的星空,萧颂在走投无路时依然可以选择拥抱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云间回头之后依然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即使如叶哲朗般心狠手辣玩世不恭之人,也会遇上让他感觉使自己的人生失而复得的爱情,这是一个残酷却美好的世界,这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世界,这是一个不断塞给你东西也不断抢夺你东西的世界,也是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世界。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三):从现实到理想距离

  年轻时的梦想和憧憬就像透过水晶球看到的美景,让人向往也无比脆弱破碎以后,有的人捡起碎片重新拼凑起幸福,有的人手中的碎片渐渐消失,用来填补的只有苦难不幸。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但没有哪一种是轻而易举的,也无法用好与坏下定论,只能说为了跨越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每个人都在做不同程度的妥协,至于这种妥协在他人眼中是否值得并不重要,这本来就是一条独行的道路。

  《你在北京还好吗》展现的正是这群北漂青年的人生选择,不仅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因为彼此价值观不同造成的激烈摩擦,他们的友情、爱情、理想、生活都变得岌岌可危。云间、萧颂、陆衡三人本是大学同寝好友,但云间中途退学,之后不断地换工作,出了车祸,又背负着巨额债务,走投无路之下想靠地下飙车解决金钱问题却陷入更深的泥潭,成为黑公关的云间面对身为财经记者的萧颂引发了更多冲突。而原本志在当记者的陆衡却在网站上卖化妆品,每个人距离心中的理想人生似乎都遥不可及

  作为一部城市青春小说,陆禾并不避讳描摹社会的阴暗面,这也是让我觉得看最过瘾地方,人性的挣扎一展无遗。萧颂是一个正直的、一心只想揭露真相的财经记者,但不可避免地,他会遇到报道内容被人为操控的情况,在各方压力下他的坚持难能可贵,也因此他对云间用权钱压下新闻做法颇为不齿,然而他的坚持真的有意义吗?有时萧颂会发现他所以为的真相只是别人故意为之的结果,或者他的铮铮铁笔并不能改变行业黑幕,有时隐下真相未必不是一种良策。

  萧颂不甘心,但他仍在坚持,这时就能看出他与云间的不同,云间以结果利益为导向,行走在灰色地带中,而萧颂接受不了云间的不择手段。陆禾将这种冲突的紧张水到渠成地刻画出来,看他们大学后的生活轨迹就不会奇怪两人性格弧线的发展,云间历经坎坷,了解人性的阴暗,而萧颂一路顺遂,身上还带有股理想主义气息。除了小说整体流畅性之外,细究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耐人寻味,我们究竟该奉行哪种人生信条呢?萧颂的执着让人钦佩,但我也会觉得这种清高于事无补,而云间看似面面俱到,其实站在更危险的地方,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线至关重要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陆禾其实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全书反面人物冯思源是个社会成功人,他一开始是个穷小子,因此对贫富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钱能让人心平气和优雅礼貌,而穷人要生存就得凶猛冷酷,不如此不足以谈论自尊和理想,换句话说,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云间不同的是有对朋友情谊道德底线,这也让他在做事方法上与冯思源有着本质区别,最终他也选择了与冯思源分道扬镳,成功的定义千差万别,但最重要的是问心无愧

  除了价值观上的针锋相对外,感情线也是这本书不能忽视的地方,真实得让人觉得一团乱麻难自理。云间与萧颂中间还夹着宣宜,宣宜的原生家庭给她带来了很多痛苦,她对云间是像依赖阳光那样简单深刻的,因此就算云间离开,就算她和萧颂已经在一起,云间对她还是有莫大的影响力,如果说这三人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陆衡的感情生活要更有意思一些。他在晏洁和孔嘉两人的游移不定其实是他不懂得距离与分寸,要知道感情上的老好人是让人生厌的。孔嘉心灰意冷之下和叶哲朗的种种纠葛也很真实,我相信叶哲朗对孔嘉是有真心实意的,但这不足以让他抛下自己的金钱地位,于是之前的捧心相对就变成一出讽刺剧了。

  北漂青年们充满理想与希望,他们被打击,再站起来,努力在这座城市里留下自己的印迹。如果说聂非的死亡是现实给理想的沉重一击,那么云间三人的成长就是希望,是涅槃之后的重生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四):北漂,一场盛大的青春记忆

  文/爱啃骨头猫咪

  很久都没有读过青春故事小说了,当时读这种类型的故事小说应该还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读的韩寒郭敬明、饶雪漫、张悦然等等一堆青春系青年作家描写疼痛的青春和操蛋的现实,然后让身处大学的我感动一塌糊涂,时不时还以一种忧郁腔调诉说青春的放肆控诉现实的无奈。就跟自己真经历过什么让人伤心欲绝可歌可泣的爱情和友情一样。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就是个傻逼

  作为北漂的一员,能在《你在北京还好吗》书中找到大量熟悉的地名,那些在天通苑住过的群租房,永远不被阳光照进来过的狭小地下室,永远人山人海的被挤成纸片人的13号地铁线......

  好的小说是会让人入局的。即便你知道那只是作者叙述的故事,但是你仍然会不由自主的深陷其中,跟随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或悲或喜。

  很喜欢作者在书中大篇幅的细节描写。河堤的路灯天空的云朵,死掉的苍蝇......大段的细节描写,我不谈论写作技巧是否在用什么隐喻暗喻之类,就我个人而言,非常喜欢注重细节描写,能让别人从你的文字中就能在脑子里勾勒出来的一个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场景。或者是有意在写剧本一样?

  【云间】

  因为好友聂飞的自杀而对现实的痛恨,但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顺从现实,接受冯思源的条件,做着可能之前并不会做的事情,但是被现实逼到一定的份儿上,就算心理痛苦也得忍着。对宣宜的感情,应该是真爱吧,只是他当初难道真的是因为太穷才会选择替考?为什么会丢下宣宜不告而别?我不懂。

  【萧颂】

  我还是喜欢萧颂的。或许他是一个真正的彻头彻尾正义感爆棚的人,或许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挑战世间一切丑恶不像现实低头,多么正直的一个新闻人,从学校毕业怀揣新闻道德的理想主义者,在经历过被利用被陷害之后的现实世界,是低头妥协还是玩命抗争主编董立言说过一句话“没有理所当然幻想,知道边界在哪里。自由,就是知道自己的笼子有多大”。他应该也是真的爱宣宜的,8年的感情,从克制压抑到细心守护,他永远都是被动的等,等她追上来,等她想明白,我不懂,有必要吗?爱情既然这么痛苦,干嘛还要呢?

  【宣宜】

  最不喜欢的女主。在两兄弟之间不断的跳来跳去,世界是有多小啊,怎么就非你不可呢?

  【冯思源】

  应该算是一个反派的人物吧,违法犯罪的事儿干的得心应手也丝毫没有什么负罪感,与叶哲朗相爱相杀的斗争,无非是因为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商场上的都是炮火连天,斗智斗勇谁胜谁负都是活该。冯思源最后也没什么现世报应之类,依旧活的高高在上,这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小说才会在最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皆大欢喜大结局呢。一个曾经怀抱过新闻理想的,被现实无情的抹杀掉了关于道德、底线、原则等等,每句话都是认清现实并且遵守游戏规则后获胜的彻悟和了然。

  最后。

  那些大学时期的理想主义也快被世态炎凉磨的光亮圆润,曾天真的以为你怎么想的别人就会怎么想,但当你看到职场上为了升职加薪不惜抹黑对方落井下石,你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和内心坚持的东西是否真的正确。

  人,生来自私,多为自己着想并无可厚非。虽然现实残酷,社会不公,努力也不一定会有成就,心存良善是我告诉自己从未改变的底线。

  北漂,是我青春时期一场盛大的、不可忘却的记忆。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五):人生最大的公平

  人生最大的公平在于,它对谁都不公平。

  前几日和朋友聊天,讲到某个同事是拆迁户,传说中的拆二代,每个月光是房租就好几万可以收,他感叹生活真是不公平,有些人衔着金汤勺出生,做什么都比别人少费力气,我们赚钱还着房贷,他们刚出生就满世界的长见识。没有钱的生活,确实有时候会感到捉襟见肘,然而我们并非一贫如洗,温饱绰绰有余,甚至可以偶尔小奢侈一下,这样自怨自艾,反而觉得可怜。

  北京,一座藏着许多人梦想的城市。以前听一位网络红人讲述他初到北京的遭遇,从躺了一夜的长凳到慢慢的扎根立足,当时是颇为感动的。一个人放弃了很多,来到这个城市,因为这个城市更能接纳梦想,宽容待人。但追逐梦想的人多了,路本由他们走出来,却因为走的人太多,又将一座大城走成了窄道。

  云间与萧颂之间,可以说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单纯,萧颂对于新闻的热爱与付出,云间为了帮助聂非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单纯的,都是一种奉献,而结局也是如出一辙。受制于环境、受制于社会的因素,萧颂无法做到表达真正的自我,将事实一一铺于纸面。而云间呢?聂非对他是感谢的,但他牺牲了那么多,也没有从根源上帮助聂非走出阴影,是哪里错了?是谁的错呢?云间那种出于本质的善良,是让人特别感动的,在现实社会下的赤子之心。但云间也是矛盾的,他同样会出于利益权衡,想方设法劝萧颂停手。这两个人,可爱也有点可恨。如果你是宣宜,要怎样选择呢?

  感情是一回事,泥足深陷是另一回事。相信爱到深处才会让人更加理智,每个人都在经历这个爱的过程。

  宣宜在云间与萧颂之间徘徊不定,或许是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她喜欢的部分,却也有患得患失的存在,所以才这样不能坚定。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写萧颂意识到自己与宣宜的性格太相近,而云间与宣宜的性格正相反,所以宣宜会喜欢云间而不是自己。但最后真正与宣宜走到一起的是萧颂,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性格相近,他才能带宣宜走出过去的阴影,一起走向未来。

  而陆衡与孔嘉之间,似乎更加轰轰烈烈。这样浓烈的感情里,出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叶哲朗,结局似乎扑朔迷离起来。但隐约也可以看出,孔嘉对陆衡是一种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爱,爱到如此,岂是一个区区第三者可以剥夺的。

  故事里诸多人物,性格也多有不同,相当适合拍成一部都市感情戏。哪怕是配角冯思源,也充满人性的复杂。读完整个故事,回忆起柏泉这个小配角时,也觉得是个可圈可点的人物。相信做一些适当的改编,会是一部引人眼球的电视剧。

  故事讲到了结局,但生活还在继续。在北京寄托的,终会在北京得到,也会慢慢失去。重要的是,人生千万不要计较得失,因为所有你所以为的不公平,都是对所有人的公平。所有失去的会有其他回报,得到了也未必是一种惊喜。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六):北漂青年们的“梦想”和“爱情”

  北漂青年们的“梦想”和“爱情”-评《北京青春》

  文/信实的精灵

  小说开头的题献“我们的理想在那里吗,我们的爱情在那里吗”确实深深扎到了我的内心。我,同样是一个北漂,在北京已经过去五年半的时光里,见惯了太多的世态炎凉和尔虞我诈,可我依然相信并且坚信,我有自己美好的梦想和爱情。这条路,走下去会很艰难,但是我知道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无怨无悔。

  如同作者陆禾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一样,每个人都在自己追求梦想和爱情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挣扎着,奋斗着,执着着,放弃着,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称量着自己将来的分量。

  如同小说的结尾,“青春像一场热病。烧退了,病痊愈了,青春也结束了。”这场青春的奋斗里面,有所谓的人生赢家萧颂,他得到了自己的爱情,却失去了自己坚持的工作岗位;也有所谓的人生失败者云间,他为了完成自己的有钱人梦想,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最终了失去了自己的爱情。

  一个人,十年光阴;一座城,瞬息万变。又有谁承载得起梦想和爱情的重量?与作家刘同在他的作品中《谁的青春不迷茫》中所写到的奋斗小青年刘同在十年内的人生逆袭故事不同,这部作品同样也是写给那些都市中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轻人的一部作品,这里面的人有成功,有失败,完全展现很真实的一代人的奋斗历程。

  北京这个鱼龙混杂的大都市里面,每天有人背着行囊、带着雄心壮志走出火车站,也有人拖着行李箱、带着爱人或者独自一人离开这里。有人出车祸,有人被抢劫,有人得绝症,有人跳下地铁——还有人先去抢银行,再跳楼自杀。一个拥挤、热闹、让人热血沸腾的城市。一个空旷、孤寂、令人绝望的城市。这里面承载着多少年轻人想要一夜暴富的梦想,也打压着多少年轻人骄傲膨胀的心。

  作者笔下的云间,内蒙古大草原上赤条条的一个汉子,因为自己代替别人参加六级考试,而被学校开除。自此人生开始一个大反转。自认为对不起自己的初恋女友宣宜,他选择默默无闻离开,留下宣宜孤独地等待四年多的时光。云间在北京尝试过各种工作机会都无果后,他选择去参加地下赛车,虽能为他赢回来一点点钱财,却始终不能保证他的正常生活。在一次赛车后,他赢得两万元,可是同室友聂非却因为大学毕业考试没有通过而被延期,最终被天通苑区的清理群租房的物业们赶出来。在大街上漂泊的那一刻,他们觉得他们的这一生不能这么碌碌无为,所以最后聂非选择先去抢银行,然后跳楼自杀。这一点深深刺激到了云间。

  在云间的生活理念中,“萧颂把打球当作自娱自乐;而对我来说,快不快乐不重要,赢才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子,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谈不上好坏。”所以他穷其自己的青春就是为了挣得所谓的成功,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也包括爱情的成功。他通过冯思源的关系进入一家公关公司,负责帮助大企业处理危急时刻的公关问题,甚至于包括删除和勒索一些负面新闻等。

  云间他太稚嫩和年轻,对于友情和爱情,他有割舍不掉的牵绊,才导致他不能如同冯思源那般“心狠手辣”,在最后他失去自己的人格的同时也痛失自己的挚爱宣宜。或许对于宣宜来说,她太渴望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男人,而不应该是云间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野性子的男人。宣宜孤独绝望地等待了云间四五年的时间之后,终于转身接受了一直默默等在自己身后、保护自己的正直男人萧颂。云间在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挣钱,为了让自己在北京有一个可以安歇的窝,他走上了所谓的灰色地带,在背后进行着一系列不为人知的交易,最后,他差点儿葬送萧颂的生命,也赔上了自己的爱情。

  云间以自己极高的悟性快速掌握住了在北京奋斗的“潜规则”,“人刨矿,就有人夹带,有人运输,都成流水线作业了,免不了四处裹挟。你却要求我置身事外。照你的标准,有谁是清白的?洗那些钱,要经过多少人?知情的,假装不知情的,谁能置身事外?”“如果有种规则让大多数人没办法正直,那就是规则的问题。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根本原因在哪里,你做媒体的,应该很清楚。有什么样的机器,就有什么样的问题,何况都是监守自盗。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环,我不做,有的是人做。再说,窃钩者贼窃国者侯,说到底是偷是抢、合法非法都是相对而言。”他甚至于嘲笑萧颂,“只有你这种有精神洁癖的人,才会这样理直气壮,指责那些身不由己的人。”岂不知他在奋斗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变得跟冯思源没有任何两样。一个人如果开始没有自己的人生底线的话,那就是他的失败之日到来的时刻。

  关于宣宜,自小成长于浙江沿海的一个小镇,幼年的她就喜欢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海边,望着大海发呆。因为他的父亲死于一次海上出行,母亲因此将悲伤用最恶毒的话语发泄在她身上,“为什么死的人不是你呢?”母亲在几年后也自杀追随父亲而去,就剩下了孤儿一般的小女孩一个。来到北京上大学,她认识了阳光、活泼、开朗的云间,她眼前为之一亮,终于抓住了爱情中的救命稻草,她误以为云间可以给她一个家,然而云间的突然不辞而别成为她挥之不去的伤痛。她选择毕业后就住在她和云间经常约会的通惠河边,一年以后,萧颂发现了她。

  萧颂在大学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深深爱上了这个跟自己一样有着落寞眼神的姑娘,然而碍于自己兄弟云间的面子一直默默爱着。这个时候,他愿意承担起照顾宣宜的使命,他在隐忍的爱着宣宜,即使明明知道宣宜心中还给云间留着位置。他的爱,更加博大,更加隐忍,是一种爱就像给予对方幸福的爱。

  萧颂作为一名财经杂志的记者,在毕业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出淤泥而不染,坚持秉承着自己对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态度和观点——“真相。”“所谓的事实就是事实,不是暗箱交易的砝码。”罗奕作为记者中他们第一批接触到的“牺牲者”,似乎仍然动摇不了萧颂的信念。

  众所周知,任何触犯刑律的公民行为,法律绝不会因为触犯者情有可原就网开一面,更不会因为其惩治的对象也是罪犯就免于处罚。以恶报恶,谁能说得清手段的边界设在哪里?以罪治罪,难道不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萧颂不愿意去触碰地雷,然而云间义无反顾地走了上去。

  对于爱情,萧颂说:“只要宣宜她愿意给我一点点机会,我就会用尽一切去爱她。你云间能吗?你只会一声不吭地扔下她。在你眼里,钱比她重要,自尊比她重要,输赢比她重要,几乎所有东西都比她重要。随便找一个理由,你就可以舍弃她。她还可怜巴巴地爱了你这么多年,你是不是很得意?”萧颂最了解宣宜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不管是在爱情上还是自己的工作上,萧颂始终是那个坚持自己的人,他不愿意愧对于自己的心,所以他不愿意在新闻报道作假,面对有势力人的威胁他毫不畏惧,宁愿舍弃生命,他才是真正生命中的勇士。

  宣宜也在经历云间所谓的“失而复得”之后,发现云间早已经在灯红酒绿的北京大都市中迷失了自己,她和云间之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思维方式,无法走到一起。而在经历生活中的种种磨难的萧颂依然跟宣宜一样,葆守着人性中最原始的那份善良和宽容,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意被社会的大浪潮冲的丢掉了自己的本性。

  这里面还有一对爱情“悲剧”一样的人物,陆衡和孔嘉,还好,他们最后都明白自己心中对于爱情和生活的态度。陆衡作为一个男人,他不能同时对两个女人心软,女人原则上都不能容忍自己的男友同时在照顾着自己的初恋女友。孔嘉自始至终对待爱情是抱着排他的态度的,尤其是对于晏洁,她不希望看到陆衡同时在照顾着两个女人,所以她会赌气,会选择暂时离开陆衡,甚至于选择跟叶哲朗短暂地在一起,可是无论跟谁在一起,她都找不到跟陆衡在一起的快乐感觉,因为陆衡给予她的是真正的爱情,是无上的快乐和尊重。

  这本书里面关于爱情悲剧的两个女人,一个是叶哲朗的妻子许景庭,她爱上了一个穷小子,穷尽自己的一生扶持他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集团公司。然而如同《蜗居》中的宋思明一样,人到中年以后,叶哲朗赫然发现自己年轻时候不曾好好爱过一个人,所以孔嘉成为他的救命稻草。他用自己自私极端的爱去“爱”着孔嘉,其实是孔嘉的束缚。男人的本质都一样,得到了就不会那么珍惜,一旦男人没有自己的事业,他就会如同丧家之犬一样。同样狼狈的也是他的结发妻子许景庭,她一直在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婚姻,在外面她风光无限,回到家里却是失败的女人一个。“哲朗,你还想要怎样?这么多年,我让你难堪过吗?我要求过什么?索取过什么?现在我要的无非是维持现状、相安无事。这个要求过分吗?”

  另外一个爱情的悲剧人物是陆衡的初恋女友晏洁,她年轻、美丽、刁蛮、任性,对待爱情,她不曾懂得用真心去经营,总是为所欲为,所以最终她注定失去的爱情。她在纠缠着陆衡的同时差点儿让陆衡失去自己的挚爱,还好,经历过生活中的大风大浪之后她也开始变得成熟起来,这才是成长的代价。

  关于年轻人在北京奋斗的梦想之类,云间想得过于灰暗,在他的想法中,经历过生活种种挫折的他,开始体会有钱可以带来的片刻欢愉。“以前我也以为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结果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钱,尤其是一大笔钱,自有其力量。钱能让你心平气和,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优雅、修养都是这么来的。谁也不能要求每天在四惠挤地铁的人优雅礼让,或者要求在街头摆摊发传单的人关心晕倒的路人。长期的贫穷会磨损人的爱心、耐心、毅力,损坏人心几乎所有东西。爱情会变味,亲情会淡漠。没办法,穷人要生存就得凶猛冷酷,还会疲惫,会惊慌。而疲惫又惊慌的人是谈不起理想的,连尊严都顾不上。”

  如果云间非要像冯思源一样这么认为的话,“在中国,一个人能有多少尊严,完全取决于他有多高的地位,或者有多少财富。同样,面对恶意的规则,你有多少能量,你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在这里,恶法自有其刚性和柔性,对穷人越铁面无私,对另一些人越温柔谄媚。一个普遍没有羞耻心的社会就是这样。再没有哪个地方比这里更加无耻。你只有掌控了钱,钱才不重要,你才能打败它,才有为人的尊严。有些人一辈子忙着在地上爬,四处赔笑,也不过是从别人的手里讨点剩菜冷饭。他们心满意足,还粉饰为安贫乐道,一边小心翼翼嘲弄有钱人,一边向天真的年轻人兜售。”所以,最后,他终于在跌跌撞撞中学会了何为生活的真相。

  2012年初上映的一部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道尽了一带北漂人的辛酸和孤独。电视剧讲述了一帮青年在北京恋爱与爱情的现代爱情片。讲述了一群“流浪”在北京的年轻人面对情感、物质诱惑和现实所做出的选择。三个不同阶层的年轻人,在遭遇了“四季美女姐妹组”后,发生了一段段电光火石般的感情,展开了一段掺杂着友情、亲情甚至“灰色地带”的红颜情谊的真情之旅。

  作者显然跳出了电视剧的局限,以更宽阔的视角来展开自己的故事。乍一看书还以为有点儿类似于当年这部电视剧的原版剧本一样,后来才发现,作者已经超越了当年的电视剧的范畴,有自己独特的立意角度和故事的展开方式,不同的是人物的名字,相同的都是年轻人在北京奋斗的“梦想”和“爱情”的故事。并且作者将几个年轻人的工作都摆在了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触碰到的敏感领域,恰恰是这样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本性。

  想要让某一个人彻底信任你,那就跟他一起做一件坏事吧。毕竟大家都是同一条绳上的蚂蚱而已。云间在所谓的奋斗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单纯,无论他给自己找来什么样的借口。他用“穷怕了”来解释自己后来所犯的错误,其实,面对他,我内心是复杂万分和矛盾的。他却在迷失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只能用冰冷的现实来刺激他的本性。面子观念真是害死人,人一旦爱面子过了头,往往容易做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傻事,喜欢玩虚弄假,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虚荣和虚伪。当面子成为人们遮掩和粉饰自身缺点和错误的藉口时,就必须对它加以涤荡和摒弃。

  陆禾的这本书让我看得很是愤慨,扼腕叹息。故事在我所熟悉的北京城娓娓道来,不同阶层的青年男女不甘平庸的生活,坚硬的现实,脆弱的人性,卑微的理想,坚韧的奋斗,困惑丛生的情感,如影随形的挫败,在一个相当广阔的视野上展开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让自己的青春荒废在北京这个大城市中。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七):生活和写作一样,重要的是选择和坚持

  陆禾说:“据说每一个坚持写下去的人都会后悔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我也是。”这么说,或许是觉得自己花费那么多心血写出的作品暂时还没有得到太多的回响,也或许是因为一本书的结束就意味着另一本书的开始。

  其实,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这种时候,觉得孤独,刻骨铭心,无人可诉,但又无法停笔。因为写作就像是一种使命与责任,催促着你去写下那些故事,让你别无选择。而第一本书,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你在北京还好吗》最初在豆瓣阅读发表,名字是《北京青春》,298,000 字。成书后字数增加到430,000。小说描写了云间、萧颂、宣宜、孔嘉、陆衡五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的漂泊生活,他们为了工作、爱情、友情、事业,在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中不断努力,不断打拼,得到过、失去过、误会过、释然过,最终与生活、与自己、与他人握手言和。

  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细致,贴近生活。似曾相识的地名、风景、食物,能迅速唤起北漂一族的共鸣,而五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奋斗经历更令人关注。作者用聂非的死作为开端,引出云间曾经退学的遭遇,被迫赛车、进入公关公司,以及与宣宜之间的爱情,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小说中云间是现实派,他极其渴望有尊严有安全感的生活,所以跟随了不择手段的冯思源,去争取正常途径得不到的利益。而萧颂身为记者,执拗地追问真相,不畏强权与威胁,他对宣宜有八年守望的执着,是不折不扣的理想派。陆衡创业艰辛,最具奋斗精神,唯有爱情上略显懦弱,差点失去孔嘉,是个实干派。男人们面临的两难选择在女人这里具体表现在感情的抉择上。

  宣宜在云间和萧颂两个男人之间摇摆不定,孔嘉和陆衡的分分合合,她和叶哲朗之间的所谓爱情,其实女人们看似两难的选择,映射的正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追求不可企及的幸福,还是接受生活中柴米油盐的平凡爱情,是每个女人需要叩问自己内心的问题。

  陆禾的文笔细腻,叙述流畅,在人物塑造上也下了些功夫。作品情节融言情商战于一体,既有揭露社会现实的无情残酷,也有感情世界里予与予求、求而不得的种种虚幻与无奈,更有着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但是,正是由于作者希望兼顾感情与现实两条线,而大大稀释了小说主题的独立性。当成言情小说来看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商战部分枯燥冗长,当成社会小说的读者又觉得矛盾冲突不够尖锐集中。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事无巨细的描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只苍蝇,一杯水,都被统统纳入“镜头”。或许从作者角度考虑,这部作品有改编为剧本,拍摄影视剧的可能,因此需要更加细化每一处场景与动作。但是对于读者来说,那些和小说主线及人物塑造无关的内容,其实可以适当精简。如果为了剧情而不得不读,就格外令人痛苦了。

  当然,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评论一部作品好坏要综合考虑。写北漂生活的小说不胜枚数,作者能凭一己之力创作如此长篇巨著实属不易。漂泊无望的青春,流离失所的理想,为了留在大城市而每天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年轻人。陆禾想写的,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正能量的、引人向上的治愈系作品。相反,一旦打开这本书,现实的冷酷,生活的无奈,感情的飘摇,都被赤裸裸地推至读者面前,令你不得不正视。

  北京的生活很美好吗?不,那只是少数人的天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梦想依旧遥不可及,选择留下来,很可能就是一次又一次面对失败与打击。不过,在作者看来,这些年轻人的失败,并非是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健康,或者人格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一些东西要坚持”。而坚持,难免遭遇失败。

  没错,生活和写作一样,正是因为有了内心的坚持,才会变得甘于忍受,忍受孤独,忍受寂寞,忍受贫穷,忍受别人的不理解。不过,当我们走过青春,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现实的时候,或许会改变主意。正如北京有她的好,苏州也有她的妙,离开北京并不代表低头认输,选择其他城市也许反而柳暗花明,不去尝试就不会知道。

  关于生活,我们永远都是在学习的孩子,永远还有成长的空间。希望身在北京、离开北京、正要选择北京的年轻人都能明白自己的选择,正视自己的坚持。而远在异乡的朋友们,也能偶尔问候自己的北漂朋友一句:“嗨,你在北京还好吗?”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一定会吹散他们心头的阴霾。毕竟,这年头谁都不容易。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八):这就是北京,这里没有童话

  这就是北京,这里没有童话

  ——评《你在北京还好吗》/By Rene-summer

  早高峰的地铁里人挤人,个子矮一些的我就有些透不过气来,每个人都在夹缝里呼吸生存。这里是北京,我们都是北漂一族。晃晃悠悠,终于在换乘站我抢到一个座位,才能有空闲看我手中的书,书名挺应景,是《你在北京还好吗》

  你在北京还好吗?一句简单的问候,却惹的人心酸不已。北京,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着众多资源,无论是经济、教育,还是医疗都让人神往不已;北京,一个充满生机和梦想的城市,让多少人魂牵梦绕,只因为这里总能给人希望。

  每个北漂的人都有故事,每一段故事背后都充满了苦涩。陆禾的《你在北京还好吗》就讲述了几个北漂人的故事,云间、萧颂、陆衡三位是大学同寝室好友,云间因为替考被抓,所以提前退了学,他在北京到处漂泊,等和同学再聚首已经是四年之后,但已然是物是人非。

  北京城里,每天人来人往,有人来有人走,每个人都为着衣食住行在这个城市里努力着。公司倒闭了,被房东赶了出来,朋友又出车祸了,手术费却没有着落,而云间为了筹集手术费去赛车反倒欠了二十万,我想没有人比云间更悲惨了,但生活还是会继续,地球还是会转,没有人会怜悯你,但机会还是有的,虽然被扣了身份证,虽然不是正经工作,但他为了生活,为了体面的生活,还是坚持着。

  校园时期的爱情,虽然看似不牢靠,但却是让人难忘忘怀,昔日云间的恋人萱萱虽然现在已经成为萧颂的女友,但再见面却是三人各有心思,依然爱却说不出口,为爱自杀却不相告,知道不爱自己却依然守护。爱情就是这样,折磨的死去活来,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们依然还有青春。

  我们曾经的梦想,在残忍的现实中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色彩;我们曾经的棱角,在残忍的现实中被磨的圆滑世故。同学情,朋友情,爱情,该出卖的就出卖,该放弃的就放弃,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实,我们坚持的原则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童话故事里王子和灰姑娘会在一起,而这就是北京,这里没有童话。但他们深知,经历过才懂得珍惜,荣华富贵最终败给了一直存在的爱情,陆衡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而云间一次次的让宣萱失望,昔日的恋人已经回不去了,但宣萱为对方留了空间,云间还是会守护她,爱还在,只是不能再续前缘。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九):迷失与回归——解读《你在北京还好吗》

  记得好几年前,那会儿我刚上大二,我的朋友告诉我,她的高中同班同学(在上海的某所大学读书)因为英语四级涉嫌抄袭,被学校通报批评并且开除,因为受不了压力,在当天晚上跳楼自杀了。我当时觉得非常惊讶,又觉得非常可惜,为什么非得选择自杀?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吗?若是她选择活着,会不会有别样的风景呢?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脑中。

  无独有偶,前几天我得到一本名为《你在北京还好吗》的长篇小说,由于白天要上班,我只能下班回来读。我花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读完。就是如此凑巧,这本书就恰恰为我之前思考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的可能性,整部小说中的一条主线:主人公云间,一个在英语四六级问题上犯错的大三学生(当然,他不是涉嫌抄袭,而是替考,不管怎样,都是犯错情节非常严重的。),被学校开除,隐瞒家人、同学舍友以及女朋友宣宜,带着行李独自消失在北京市,在北京城的某一个角落里卑微地生存,积攒着满腔的愤怒和哀怨,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黑公关公司的老板,从此成为这个黑公关公司老板手中的利器,不分是非黑白,以云间的话说,他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清白的,所以随便用何种手段对付他们,都是他们活该承受的。云间在对社会的愤懑和自己性格弱点中迷失堕落,越走越远,不过,云间内心中的良知还是提醒了他,回归正途,内心归于平静,并且和好朋友陆衡合伙做一个生鲜网站。这样的结尾是乐观的,符合我们的阅读期待,同时这样的结局也为犯过过错的人提供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陈禾,对于作者,我相信不少读者跟我一样,不甚了解。书的封面介绍作者的文字少而又少,仅仅是“80后,生于浙江,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这短短的几句话。这几句简单的介绍透露出作者低调的行事作风和学哲学的人所具备的内敛。小说的语言质朴精炼,语句非常简短,清晰传达意思的力度很强,其中也不乏朗朗上口又意义深邃的句子。刚拿到这本书时,看着书名,就想是不是一本讲述北漂艰难生活以及对逝去青春的追念之类的小说呢。阅读之后,发现,北漂生活和纪念青春并非是作者的重点,作者主要是借着这本书提出一些更深的生存哲学的问题,比如说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怎样活着才是幸福的?如何才能与自己和整个社会和解?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在生活和爱情中迷失,又在努力寻找自我,最终回归,与自己和社会和解。这是这本书最耐读的地方。

  该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不论是商斗过程,还是爱情故事都是很明朗的。商斗过程非常单调,无非就是两个竞争对手集团公司彼此安插眼线,收买记者,收集证据,彼此威胁,然后彼此妥协,最后被收买的记者成为替罪羊,两个集团的负责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至多不过是损失一些钱而已。商斗过程描写是作者较为薄弱的地方,可能作者不擅长描写这类商业争斗把。虽然如此,并不影响作者的整理行文风格。

  爱情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更是主导着整篇小说的行文脉络。这本书中的爱情描写既含蓄又节制,没有夸张的狗血剧情,更没有让人充满无限遐想亦或令人欲血贲张的身体行为描写。爱情叙事中涉及三角恋,第三者插足等,虽然都是事实,却让人理解,让人同情,我相信,作者在写这些的时候,可能也是抱着悲悯的心态写的,因为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身不由己啊。

  男主人公云间、萧颂和陆衡是大学舍友,都是新闻专业的。云间因为犯事中途辍学,走社会底层一路摸爬滚打,被黑公关公司老总冯思源利用,成为冯思源的得力助手,调查对手公司的黑幕,威胁收买记者,平复舆论风潮,打击报复对手公司等等,一切在常人看来违法或不道德事情,他都做了,理由是,所有被打击的这些人都不是清白的,所以怎么对待他们都是可以的,并且做了这些不正当的事情之后丝毫不会感到愧疚。云间把对社会的愤怒都发泄在那些所谓的“不清白的人”身上,与其说他过早地适应社会的弱肉强食准则,不如说是为自己所遭受的痛苦而报复,为自己失去的美好机会而报复。然而,云间因为替考而辍学,失去大学生身份以及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就业机会,这是他自己造成的,或者说是他自身性格造成的。云间自己并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而反省,相反,他把替考的事情归咎于自己的贫穷,从而因为社会不公正,贫富不均而愤恨。冯思源对云间说的话正反映出云间自身的性格问题:“要不你也不会代人考试。要是穷,发传单、送外卖这种活儿总是能找到的。在北京,怎么着也不至于饿死,你会铤而走险赚这种钱,恐怕也不仅仅是因为穷。”(第107页)

  云间明知道替考是违规的行为,却依然去做,当然不仅是因为穷,更多的因为某种愤怒和野心,他不甘于过平庸的生活,小说中的一些话可以印证他的想法,比如“云间回想大三那年春天的自己。愤怒,急切……这几年被悔恨折磨的时候,他也会假设,如果那时他知道那会让他失去宣宜。也许就不会冒险。但他心里清楚,他会。甚至,只要有机会,可能连贩毒,卖导弹他都会毫不犹豫。”很明显,云间铤而走险是为了自己的野心。后来云间心甘情愿为冯思源办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云间的好友萧颂和陆衡为云间的功利和不折手段而愤怒时,一遍又一遍地说:“你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其实他们错了,云间本来就这样,他心中一直有一团愤怒的火,如文中所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热病”,要不然也不至于去替考,犯事之后,不声不响离开学校,离开朋友,不顾及女朋友宣宜的感受。他明知道宣宜非常爱他,也极度依赖他,可是他不顾及,他有他的独特理论,“如果爱她又失去她,就等于失去整个世界。唯一的选择是,不再爱她。”(第85页)但是,爱并非是说不爱就不爱的,四年之后,云间再次和宣宜重逢时,他依旧发现内心的伤痛。自从与宣宜重逢之后,他在“违背法律和道德”和“遵守法律和道德”之间徘徊,因为“违背法律和道德”就意味着失去宣宜,可是遵守法律和道德,就意味着离开冯思源,以及冯思源提供的优厚的物质条件,他在两者之间不断徘徊。最后,他心中的良知复苏,违背了冯思源的命令,冯思源让他把陆衡卷进洗钱事件中,云间没这么做,而是提醒陆衡,然后只身逃跑,在武汉遭到冯思源派来的打手的追杀,身负重伤。那时,宣宜正在和萧颂在萧颂的老家西安,得知云间负伤,千里迢迢赶到武汉照料他。在和宣宜相处的那段日子,云间发现那才是幸福,之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愚蠢的,“宣宜,你说的对,我们从来都不需要那些东西。我们需要的都在这个小房子里了。那天坐在公路边给你打电话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多愚蠢。……我们以后就住在这里,再也不分开了。”(第322页)当然并不是每件好事都一直等着你,宣宜在这之前已经答应了萧颂的求婚了。宣宜赶到武汉照料云间,我想除了因为爱,最重要还是责任和道义上的帮助吧?即便如此,云间算是回归正途了,他回到北京后就与冯思源撇清关系,重新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令读者欣慰的是,作者为云间安排了一个挺不错的人生路途,即和陆衡合作开一家生鲜供应网站。小说结尾的写道:“那场大雨引起的旷日持久的热病,似乎终于痊愈了。”云间的愤怒终于消失了,他回归于平静,找到心底最真的自己。这部小说跟以往的不同在于,以前的小说坏人会受到惩罚,善良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结局,这部小说很现实,像冯思源,叶哲朗这些走在法律边界的商界精英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虽然记者萧颂一直试图揭露他们,但是终究没有成功。也许作者在告诉我们,即便社会中有黑暗面,有污秽的勾当,也不足以成为我们堕落的理由,因为“不管怎样,你都可以选择做还是不做。说到底,就是你自己选的。这点自由还是有的,谁也剥夺不了。”(第281页,萧颂劝导云间的。)云间最终与自己和社会都达成了和解。

  小说中另外一对情侣,陆衡和孔嘉,他们在爱情中迷失,最终回归正途。小说对陆衡的性格刻画很少,只是在陆衡在曾经暗恋过的女生晏洁和现今女友孔嘉之间徘徊不定,让读者看出他是一个犹豫不决的男生,甚至还是一个不太了解女生想法的男生,他在爱情中的游移不定的个性,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经典日剧《东京爱情故事》中的永尾完治。正是因为他的游移不定,给孔嘉造成困扰,导致孔嘉为了摆脱痛苦,投入富商叶哲朗即她的上司许景庭的丈夫的怀抱,等到失去孔嘉之后,陆衡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孔嘉,而对晏洁仅仅是帮助和责任罢了。一切只有等到失去才会真正明白爱的含义,陆衡最后送走晏洁,算是在这两个女人中做一个了解吧。孔嘉从一开始就不爱叶哲朗,只是为了排解痛苦和孤独,加上许景庭的从中施压,孔嘉与叶哲朗和平分手。孔嘉和陆衡最终走到一起,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最终回归正途。“她(孔嘉)想起和陆衡在学校西门那条街上度过的时光,从十八岁到二十七岁,他们终于一起平安走到了这里。”(第346页)

  小说中最神秘的人物应该要属宣宜了,我在读“宣宜”这个名字时,想到它是“悬疑”的谐音,她的故事就像悬疑小说一般。初次读到讲述宣宜的文字,脑中立刻想起村上村树的《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同样的美丽忧伤,又深得不可捉摸,同样的因为失去男朋友而接受了男朋友的好朋友,又在爱与不爱中纠结,都尝试过自杀。与直子不同的是,宣宜的男朋友云间并没有死,后来又出现了,使事情变得复杂,并且宣宜在云间离开后自杀未遂,而直子却因为最终无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而自杀了。宣宜身上有太多的创伤记忆,从小失去父亲,在母亲的疯癫和指责中长大,九岁的时候,母亲因为失去丈夫而痛苦地跳海自杀,让她的人生充满伤痛,在不知不觉中,宣宜有了自残的习惯,遇到云间之后,她找到了依靠,也许是云间的热情和活力温暖着她,让她“觉得自己被他拯救了。仿佛终于在人世间得到一个位置。仿佛他们可以凭借各自那颗微不足道的心,那点微弱的力量,互相依靠取暖,活在苍茫广袤的天地之间。”(第113页)但是随着云间因为犯事而离去,她的梦破碎了,她在绝望中自杀,后又被救活。活过来的她接受了萧颂的爱。虽然如此,她的心依旧是缺了一块,直到云间再次出现。她在萧颂和云间之间徘徊不定,让萧颂痛苦不堪。这是读者们最揪心的地方,读者对宣宜充满同情,为她的游移不定而着急,因她的痛苦而痛苦。宣宜从萧颂那里投向云间的怀抱,又从云间那里撤回萧颂那里,反反复复,最终,将脚步停留在萧颂那里。这让我很欣慰,这样的结局应该是最好的了。萧颂为人正直单纯,作为记者的他不畏权势,勇敢追求真相,我想他应该是作者笔下最理想的人物吧;作为男朋友,他对宣宜宽容大度,呵护理解她。宣宜最后选择了他,是对痛苦的过去的了断,她心中伤痕终究也会被抹平的。正如萧颂所说:“宣宜,有一天,这些伤口都会痊愈,另一些看不见的伤口也会。”

  从整体上读起来,这部小说风格清新。虽然前半部分叙事有些压抑,但时后半部分变得明朗起来,越到结尾,越令人欣慰。作者对社会及自我的理解也非常独到,总体上是一部耐读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所隐藏的意义还是值得揣摩和挖掘的。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十):你在北京还好吗?

  朋友,还在北京吗?还在那家公司吗?每天还是在拥挤的人潮中赶上下班地铁公交吗?房租水电又涨价了吗?去年过春节回老家了吗?和已经回老家的合租室友现在还联系吗?你,在北京还好吗?

  北京,祖国的心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自然也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北漂一族的交流中心。北漂,去北京求学、求职、追梦、圆梦而经济上还不足够富裕的外地人。北京有北漂,北漂漂在北京,这个神奇的组合一经相遇便擦出了火花。那花火,或绚烂,或凄美,或曲折,或振奋人心,你的火花属于哪一种呢?

  《你在北京还好吗》就是一本关于北京北漂的小说。讲述一群年轻人在北京追梦、挣扎、现实与理想、痛苦与喜悦,挫折和成长的故事,由陆禾所著。相信北漂过的人读了此书会陷入沉思,没北漂过的人读了会身临其境,还在北漂的人读了眼角可能会泛起泪水,个中滋味,真的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这本书共分为三十章,作者匠心独运给每一章都取了两个字的名字都,看似简单,简单中却包含万千气象,它们分别是:漂泊、重逢、挣扎、信念、隐痛、暧昧、蜕变、告别、抉择、孤独、交锋、对立、放手、夜雨、别恋、野生、错失、分歧、煎熬、迷路、星空、坦白、伤离、和解、殊途、彷徨、回头、时光、了断、归路。这些简单的词串联在一起便不再简单,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压抑,沉重,好在还有归路。

  小说里人物特色鲜明。这是一群新闻系的年轻人,云间,一个阳光果敢,聪明坚强的大男孩,因为代人考试被抓大二就辍学,从而走上了一条和别人不太一样的路,这路走的凶险,也符合他蓬勃的野心和冒险精神。宣宜,一个美的不动声色的女生,云间大学时的女朋友。她感觉全世界都在被爱,除了她,她有这种想法跟她的家庭遭遇脱不开关系,也与云间的离开有关。萧颂,一个正直的男生,毕业后也是一名正直的记者,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一直深爱着宣宜。陆衡一个一心想在北京创事业的年轻人,困难与凶险自不必说,尽管他的父母一直希望他回老家捧个铁饭碗。宴洁,陆衡高中暗恋的女生。她一直以为全世界都该宠着她,而她只需要美美的等着被宠就行。孔嘉,陆衡大学的女朋友,热情开朗,年轻美丽,然而从骨子里讨厌宴洁,尤其讨厌她时不时就找陆衡帮忙这一点,为这,和陆衡从在一起第一天吵到分手,在这件事上她确实像宣宜说的那样,有戾气。冯思源,权谋的担当,可怕又让人捉摸不透。

  小说主要根据以上的人物网慢慢铺展开,层层深入,像一只充满魔力的手,揪住读者的心,让人沉醉其中,不自觉便和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叹气,一起流泪。

  青春是一场演出,是一场冒险,是一场一去不复返的旅程。读了《你在北京还好吗》这本小说便觉得又经历了一遍肆意的青春。理想与现实如何把握,爱情与无奈如何抉择,受伤的心怎样继续坚强,所有这些,我们经历过后,思考过后,慢慢都能读懂。

  朋友,你在北京还好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