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爱》读后感10篇
《向死而爱》是一本由天地出版社著作,39.8出版的25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向死而爱》读后感(一):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向死而爱》
在《向死而爱》的作者黄梅的身上,有许多多令人羡慕的光环,她16岁上北大,20几岁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32岁就取得了德国博士学位。但是,黄梅说,她的真正人生,是从患晚期癌症后,又成为单亲妈妈开始的……36岁那年,在异国他乡的德国首都柏林,黄梅的人生遭遇了三个重磅炸弹:直肠癌晚期、淋巴转移、肝脏上布满小肿瘤。她被推上了晚期癌症的手术台,手术之后,她的命被保住了,但是面对着面目全非的身体,她该怎么继续活下去,医生却无法告诉她答案……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很多惊人的巧合。在我36岁那年,我的父亲做了结肠手术,我第一次感到病魔离我是那么近、那么可怕。所以,我想从黄梅女士的身上获得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力量和信心。而深读这本书,才发现,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面对病魔的勇气和信心,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活的态度。
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我们无法理解作者在人生的黄金期得知自己患上癌症时的那份恐惧和迷茫,无法体会作者在经历了三次手术以及化疗、放疗时的疼痛,我们更无法理解,一个母亲在得知自己患癌后,面对着聪明可爱的幼子时的那份无助。然而,身体上的病痛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过去,而心理上的疼痛却是令人窒息的。手术过后,黄梅还没有醒来,儿子的父亲便忙着回到国内开公司挣大钱,并在此期间,竟然和她的亲妹妹好上了,而她的妹妹有家庭也有儿子,这让黄梅极度崩溃。一个是孩子的父亲——一个曾经打算与她共度一生的男人;另一个,是自己最信任的一母同胞的妹妹。在黄梅与癌症抗争的日子里,这两个生命中曾经最重要的人给了她致命一击。可喜的是,黄梅以她的坚强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而坚强的挺了过来。我们在慨叹作者命运多舛、生命不息的同时,也在思考:支撑着作者在这种艰难的岁月里走过来的源泉是什么?尽管失去了儿子爸爸的爱,失去了妹妹,但无情的病魔,使作者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爱与肩负的责任——对年幼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的爱,还有前夫吉姆的理解与支持。
时间是治愈伤口最好的良药。在《向死而爱》里,作者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向读者介绍了生命中那段最黑暗、最隐秘、最无助的日子。“命运将我推入绝望”之后的生活,在身患癌症和成为单亲妈妈的重压之下,与吉姆曾经的幸福时光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曾几何时,儿子、父母成为作者与癌症抗争的唯一动力,而后来,工作成了她走出癌症的一个力量。当然还有吉姆的友情和陪伴,这些都改变了作者的生活,让作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也让作者在与病魔抗争,努力活着的同时,考虑活着是什么,要怎样活着?
《向死而爱》让我们明白,人生会遇到许多困境,甚至遭遇绝境,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涅槃重生。正确的面对死亡,面对生活,学会爱自己,爱他人。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决定它的宽度。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向死而爱》读后感(二):感悟
《向死而爱》这本书的封面、排版我都比较喜欢,很舒服,封面上那抹阳光好像能照亮黑暗,书总共分了三部分写的,我花了一下午看完了,作者写的不会让人乏味,看不下去。
作者黄梅(德)十六岁上北大,二十几岁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三十二岁取得德国博士学位,却在三十六岁那年癌症晚期,儿子的父亲和亲妹妹好上了,妹妹有家庭有儿子,作者身边只有一岁半的儿子。书分了上、中、下三部。
上部,命运将我推入绝望
得知患癌,儿子的父亲离开,独自一人撑过手术,在德国的亲人只有一岁半的儿子,我想象不到这时候是怎样的绝望与恐惧。但是最摧毁人的是儿子的父亲和亲妹妹好上了,被最亲爱的人背叛的伤痛比陌生人要严重的多,因为深爱所以更恨。最后和儿子的父亲彻底分手,成为单亲妈妈。
中部,曾经的幸福时光
热爱艺术的作者,大学却读的理学,很多原因,年纪小,父母的原因,时代的原因,我佩服作者追逐梦想的勇气,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被生活打败,也从来没想过梦想是什么,或者是为了生活奔波,其实作者的前夫吉姆,我还算喜欢,因为是自己羡慕的人,会多门外语,喜欢各种运动,动手能力比较强,但是性格略有些不成熟,没有和外国人接触过,其实也不能理解在生活中,这种习惯的差距有多大。又或许和吉姆的婚姻失败也不只是因为中德文化差异吧,可能是生活打败了爱情?
下部,向死而爱
开朗乐观的韦伯太太,绝对是作者住院期间的一抹阳光,我也喜欢她,想得很开,很满足于现状,即使生活条件不是那么好,但是不会去抱怨什么,我很佩服这样的人,当作者经历过这一切,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孩子与工作成为主力。
看到这儿,这本书就结束了。看完之后感受颇多,我佩服作者追逐梦想的勇气,生活的确是会有很多的难处,当所有的一切都像暴风雨一样砸到身上的时候,会痛不欲生,但是总还是有活下去的动力。
对于爱,我记得看过一句话,“爱情像鬼,都听过,没见过。”可能我内心还是向往爱情的,但是却不太会相信自己可以碰到,我真的是理解不了坦坦的父亲,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原则是什么。
可能是我小说看多了,总会向往那种为对方考虑的婚姻,眼中心中只有对方,出轨是绝对不存在的事情,什么前男友、前女友的,都能处理的很好,和双方父母可能会有矛盾,但是理解至上,然后再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这种生活可能太过理想化,但是在婚姻中,责任也是很基本的,生活中,牙齿总会碰到嘴唇,但是我们不能失去牙齿也不能失去嘴唇。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才是上策。
《向死而爱》读后感(三):越过生,越过死,从痛苦中蜕变的坚强不息的美。
看完向死而爱后,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她用文字向我们陈述了她这一生的悲与喜。 命运带给她的大起大落,像浪潮激流前进,在碰到礁石后五分四裂,而她依然勇往直前。 一开始看到文中的梅与德国的吉姆结婚了,但她却生了完完全全的中国孩子,我突然间好像明白了什么,继续看下去的时候,证实了我的想法。 梅——在婚姻内出轨了。 她爱上了别的男人,并与别的男人发生了关系,这一夜,她怀上了别人的孩子。 在传统的中国来说,梅的行为是让人不耻的,在道德底线上,是会受到人的唾弃。 她为了腹中的孩子,为了别的男人,她毅然放弃了拥有着优越条件,并且深爱着她的吉姆。 她不是不爱吉姆,而是两人间,在婚姻的磨合上,缺少了沟通,缺少了心灵上的滋润,爱与激情逐渐干涸。 到头来,吉姆的不信任伤了梅的心,而梅——最终以不忠伤了吉姆的心。 他们离婚了,在这里,我是敬佩梅的勇气与果断,没有几个人愿意放弃手中已握住的一切,重头再来。 而梅做到了,她愿意从头开始。 也许,这就是爱吧。 她与云在一起,并生下了腹中的孩子。 只是,她为了云放弃的一切,狠狠的反击了她,希翼成空。 她的骄傲,伤了云身为男人的自尊,在梅得了重病时,云以出轨伤害着梅,以此来重新寻回自己的自尊。 不得不说,云是自私的男人,他只爱自己,梅看错了人,也爱错了人。 在患癌与孩子父亲出轨的双重打击下,梅怨恨过,颓废过,但是她重新振作了起来,因为她的孩子,她舍不得。 母爱,一向是伟大的。 她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她甚至想再创造一个生命。 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望,即使现实给了她种种磨难,但她仍坚强不息,积极乐观,这一点值得任何人去学习。 对于梅与吉姆的结局,我很惋惜,就像吉姆所说的,梅再也找不到像他一样爱着梅,包容着宽容着梅的一切,甚至对婚姻的忠诚。 当初在梅患癌做手术的时候,吉姆哭了,因为他怕失去她,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男人对女人深沉的爱。 我想,梅是后悔过的,只是她太骄傲了,骄傲得不允许任何人伤了她的自尊,她的反击使她与吉姆之间已毫无退路。 在婚姻里,沟通与包容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梅能明白这点,也许她就不会遭遇到后面的一切。
年少轻狂,梅用一生付出了代价。 她在经历了婚姻的失败,癌症,亲人与情人的双重背叛,却凭着自己的勇敢与固执,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也保持住了旺盛的热情与理想。 时间带给她的是越发成熟的美,那是一种超越了生,超越了死亡,浴火重生,从痛苦中蜕变的美。 愿所有的女性,自强自励,在遇到磨难时,不要低头,而是勇于抗争。
《向死而爱》读后感(四):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艳遇”
最近有幸提前阅读了一本还未正式出版的书。
我不确定这本书正式出版之后是不是会大火,但我想象过如果有一个周末我休息、正好没有其他安排、阳光正好、去了我最喜欢的“三联书社”、并且在畅销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我一定会对这个书名《向死而爱》一见钟情,我一定会盘着腿坐在地上把它读完,然后结账把它带回家放到书架上。并不是因为我打算回家之后再把它反复读上几遍,是因为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交了一个朋友、听她讲述了一遍她的人生,所以我愿意带着这个“朋友“回家。当然以上全部都只是我的个人想法,我不会、也没有办法道德绑架所有的读者都跟我同一个想法。
对了,最近突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当我慢慢长大,不再像上小学时候一样读每一篇文章都要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的时候,我慢慢开始享受读书了,我不再只读名著、不再只读畅销书,我更喜欢“偶遇“,比如我最近的“艳遇”就是这本《向死而爱》。当然这本书也同样很“市场”,比如它的封面写着“一个从困境里奋起的中国女性励志故事”,但是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是一个女人所经历的爱恨情仇的故事。因为当我读着这本书,同作者一起感受着她被宣布为癌症晚期时候的绝望、感受着她在手术中时唯一陪伴着她的儿子的绘画的那一丝温暖、感受着她讲起会弹钢琴会送花的外国丈夫时的浪漫、感受着她孩子父亲跟她亲妹妹好上时候的悲痛,我更愿意享受跟着作者一起哭一起笑的过程,而不去计较读完这本书我得到了什么。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忍不住代入自己。
假如我在正直花样年华的时候被宣布癌症晚期,我想我会…其实事实上我根本无法想象。也许我会耍赖不承认、也许我会埋怨命运、也许我会顺其自然放任自己死去、也许我也会像作者一样勇敢地与病魔战斗并且胜利。当然也有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得癌症的人那么多、治疗成功的人也那么多,有必要这么到处宣扬甚至写进书里吗?”我觉得有必要。不管多少个人得过癌症、不管多少个人战胜了癌症,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他们每个人所承受的痛苦都不同。我觉得每一个战胜癌症的人都是一位勇士,也许我们还可以给他们颁发一个刻着“恭喜战胜癌症”的奖杯。
假如我的妹妹背着我与我的丈夫在一起了,我根本无法想象我会做出什么事情。我只知道我光是想象这件事情,我都忍不住想要歇斯底里、忍不住要恨她们一辈子!所以如果有人说“怎么会有这种姐姐?总是到处说自己的妹妹是如何背着自己跟自己的丈夫好上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指着她的鼻子对她说“滚!你到底懂什么?不如你来经历一下这种事情!我看你还能不能说出这种话?”做错的人是她的丈夫和妹妹,而做到原谅他们的她已经让人佩服。我仿佛能够想象到她想要下笔写下这一段过去时的犹豫与决绝,坐在书桌前那样的矛盾。
当然,以上还是我的个人想法。
事实上,我非常害怕我会生病,我甚至想要迷信地乞求老天爷一定不要让我生病。我害怕我的亲人背叛我,我忍不住想去跟我的妹妹说“你将来一定要离我未来的老公远远的!”我更无法想象自己一个人去抚养一个孩子。
但现在,我也许开始有点相信,就算有一天生病了我也一定会与病魔抗争到底,我会努力打败它。我不会一下子就被背叛所击倒。我想假如我成为了单亲母亲,我也一定会好好抚养我的孩子长大成人。我有点认同封面上定义这本书的 “一个从困境里奋起的中国女性励志故事”这句话了。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就读了这么一本书就能懂这么多道理?”
其实我只是从我的“陌生朋友”那里得到了安慰、得到了力量。
而且我也相信一定有很多的人,愿意交这样一个“朋友”,听她讲述她的人生,从她那里得到安慰与力量。
好了,我感觉说到这里为止是一个刚刚好的长度,就不多罗里吧嗦了,我的“艳遇”就分享到这里。
愿会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这位“新朋友”~
《向死而爱》读后感(五):生命的启示录
《向死而爱》,初见书名以为是一个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随着手指翻页间才明白,一个女人在异国他乡,患了癌症,经历了婚变,成为了单亲妈妈并永远失去了再次当母亲的权利,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她非但没有被击垮,而是以树的形象,根牢牢扎在泥土里,树木重新抽出新芽,长成春天最茂盛的样子。正如她所说,船,应该驶向生命之岛;峭壁上,应该长出生命之树!
黄梅,16岁考上著名的北京大学,20岁拿到了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第一个让德国教育部承认她中国全部学历并直接攻读了博士,拿下了德国博士学位。 学习对黄梅来说相对是容易的,并且从中她体会到了知识所为她带来的快乐,她喜欢弹钢琴的男生,热爱艺术,喜欢跳舞和刺激的户外运动,她的身上时常伴有一股书香气息,从她不凡的谈吐中,那神秘的、特有的东方魅力,让见过的人无不为之神魂颠倒。这,无疑是个人格魅力强大的人。然而在她追求幸福的途中,病魔敲响了她的门,失败的爱情也将她困在无底的深渊中,她无助、绝望、想要毁灭这一切的种种,可这世上还有一种更伟大的爱唤醒了她,支撑着她走过这段艰难的岁月,那就是母爱! 黄梅在历尽千帆后终领悟到,唯有终身修行自己,才能还原生命之本,人生因为悲剧而完美。她靠着自我强大的意志力,拖着因为癌症失去了直肠、肛门的残缺身体,挥别了背弃她的男人,放过了在她最无助最需要慰藉时刻却给了她重击的亲妹妹,同时也放过了自己,在迷茫的人生交叉口她重新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 意大利美学教授葆拉说,艺术魔力的维度是建立在对世界的主观感受上的,这与美的概念具有相对客观性相反,它是精神的,它藏在人性中,可以通过艺术被唤醒,从而使我们获得救赎。 黄梅很快的投入到她热爱的工作当中,她参与了100幅中国儿童绘画作品在柏林艺术大学的展览,她为迎接中国代表团的到来做足了准备工作。2002年,她一面积极的做着化疗和放疗,心里一面被祖国远隔千里的“非典”紧紧缠绕。她利用自己在柏林创办的第二届中德青少年艺术节的机会,举办了一场支持中国抗“非典”的大型文艺演出。中国民族舞和德国现代舞的展示,上海合唱团和爵士乐队合作的中国歌曲《茉莉花》,使得中德的友情连在了一起,10个月后,爵士乐队访问了中国,后来两个学校互相访问至今。爱着生命,爱着工作,爱着艺术,是黄梅走出癌症的另一个力量! 黄梅正是通过她所热爱的“艺术”寻求到了个人救赎的途径,就连希腊自由爵士之父弗洛斯也说,艺术在具有其他作用的同时也具有疗伤的作用。而这位心灵强大、生命与音乐相连、不屈服与命运的女性让我们肃然起敬,她对生命的追求,对理想的坚定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世界的开放性和她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人震撼的同时又感叹自己何其有幸,在有生之年,读到这本书,遇到了坚韧的黄梅,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在困难面前向命运低头呢! 我们可以忽略书中极具吸引力的异国风情和其背后的深远文化,我们也可以淡然的看待一个母亲为孩子的付出,可不容忽视的是它的特殊价值:在于其真实性,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黄梅用她闪光的精神力量将遇到它的其他人也带进了艺术,带进了充满激情的生活!我们在用心去读这本书的时候,在体会其深度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将找到自己为之而奋斗的终极目标,同样,心里也在为这一伟大的力量女性代表,默然起立并响以热烈掌声
《向死而爱》读后感(六):我们一起寻找生命的光亮
前不久读了李开复著的《向死而生》,这本书讲述的是李开复在病中的所思所想,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他在抗癌过程中每天所要做的事情,如果决定不了自己的生死,那就怀着一颗诚挚的心活好当下的每一天。除了李开复,日本作家北野武也写过一部《向死而生》,讲述的是他因摩托车事故受重伤之后,挣扎彷徨在死亡边缘,北野武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检视生存的意蕴,这也是一部励志之作。还有王世诚写的余华自传,书名也选了《向死而生》,因为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讲述的都是活着的不易,读过之后,我们会不寒而栗,忍不住思考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到底有多幸福?对了,史铁生也写过一部《向死而生》,这本书虽然是散文集,但是不难看出作者通过谈生死、谈人性、谈爱情、谈写作,看似简单地讲述他不畏苦难,不如说他早已站在死里看来生。不得不说,很多作者都在思考活着的意义,试图通过文字为你答疑解惑,让你活出真实的自己。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黄梅著的《向死而爱》,作者是北京大学理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专业硕士,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艺术教育专业博士,可谓女中豪杰,是人们眼中带着光环的人。即便她很出色,学什么精通什么,做什么工作都有成绩,但她不是神,当死亡突然袭来的时候,她也会有活下去的渴望,因为还有孩子、父母、爱,在获知患晚期癌症后,她开始徒步行走莱茵河与黄河,如今已经徒步800公里,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从患晚期癌症又成为单亲妈妈才开始的。36岁那年,黄梅的人生遭遇了三个重磅炸弹:直肠癌晚期,淋巴转移,肝脏上布满小肿瘤,由此她被推上了晚期癌症的手术台。手术后,命被医生保住了,但是该怎么继续活下去,医生没有最佳答案。在她最需要关怀的时候,丈夫没有陪伴在她身边,而是选择回国创业,并与她的亲妹妹有了暧昧关系,她的妹妹有家庭也有孩子,黄梅自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最终选择了离婚。在异国他乡,在重病之中,只有一个一岁半的儿子陪伴着她。但凡遇到这样的打击,恐怕没几个人能扛得住,想得通吧。黄梅能够战胜癌症吗?她能够走出心灵的伤痛吗?她该怎样做好单亲妈妈?她带着伤疤的身体还敢再爱吗?她还能够有美好充实的人生吗?这位16岁上北大,20几岁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32岁就取得德国博士学位,却在36岁那年经历人生重大挫折的知识女性,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如果你想知道,那就翻开这本书吧,一名优秀的人,即便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她也会选择一种最出色的方式,将其变成“柳暗花明”。
都说女性是弱者,需要男人的呵护,现实中却不乏女英雄,挂帅的穆桂英,替父充军的花木兰,不惧死亡的刘胡兰、赵一曼等等,哪一位不令人敬佩。我们可能做不到她们那样伟大,但是当你遇到生命中的“坎”时,希望你会向黄梅一样,即便命运注定坎坷,也要努力寻找生命的光亮。
作者的书名没有选择“向死而生”而是“向死而爱”,就是想告诉大家,向死而生是一种态度,向死而爱是一种选择,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不白来人世间一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恐惧面对死亡,毕竟那是一种分别,从此以后,你将消失在这个星球,不会有几个人记住你,即便有人想起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记忆也会慢慢消失,所以,爱自己,让每一天都精彩绝伦,不枉此生,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做的一件事,别等到自己无能为力时才想起这些,不能说晚了,只能说你错过了太多,珍惜吧,因为我们一旦分别,便无缘再见。
“向死而爱”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并不是谁都能轻轻松松诠释的,现在身边生病的人很多,有些人觉得活着没有质量,不如不活,而我却觉得,只要自己不被命运击垮,奇迹终究会发生的。选择是很痛苦的事,更痛苦的是你放弃坚持,如何让自己活得自信起来,活得快乐起来,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答案。不过,这只是她的答案,你的答案需要自己给出,别人的人生不能复制,你的人生需要自己开启,如果历尽磨难受尽挫折,老天还依然不放过你,那么就让狂风暴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向死而爱》读后感(七):要多勇敢,才能写下这本书
我是偶然的一次机会在小姑家的书桌上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上一名女子透过铁栏删面向远处落日的余晖,黄灿灿的光丝落在她的头顶像初升的太阳,四周一片寂静;右上角“向死而爱”四字抓人眼球。于是,在一个闲适的周六早晨,我决定翻开它
书的作者黄梅女士是一位16岁上北大,20多岁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32岁就取得德国博士学位的天之娇女,然而命运却在她经历了婚变之后,让她在36岁那年患上癌症,此后又遭遇了儿子的父亲和亲妹妹的背叛。经历了这一系列人生重大挫折后,黄梅女士用她细腻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一位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说,她的真正人生,是从患晚期癌症后,又成为单亲妈妈开始的。
书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命运将我推入绝望;中部,曾经的幸福时光;下部,向死而爱。在上部中,作者讲述了从得知自己患上癌症晚期,独自一人撑过手术到儿子的父亲离开,与儿子的父亲分手的经过。那是一段灰暗的时光,作者身处异国他乡,身边的亲人只有一岁半的儿子,那种恐惧绝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儿子的父亲和亲妹妹的关系对此时的作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被两个最亲爱的人背叛和伤害,如同一时间失去了左膀右臂,愤怒伤心之情不言而喻。最后作者和儿子的父亲彻底分手,成为单亲妈妈。无情的病魔使作者更清楚地认识到,尽管失去了儿子爸爸的爱,失去了妹妹,但自己肩负着对年幼的儿子以及年迈的父母的爱与责任。
书的中部描写了作者在德国的求学及情感生活,其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与吉姆的跨国婚姻。 从个人角度出发,对于作者的前夫吉姆,我是很喜欢的,并且我不十分赞同作者之后对婚姻的态度和选择。也许不同文化的鸿沟难以逾越,也许在作者看来彼时的吉姆不成熟,总说傻话,胆小不愿承担责任,但这都不能成为退缩的借口。毕竟和孩子的父亲相比,吉姆是真心的爱并珍惜作者的。当然,我没有和外国人深入地接触过,不能理解在生活中这种文化习惯上的差距有多大,作为读者的我只是单纯的对这段爱情和婚姻觉得惋惜。透过作者的文字我相信作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曾感到后悔和惋惜。
书的最后一部作者带我们回到了病房,讲述了同病房的韦伯太太的故事,故事中韦伯太太开朗、坚定、知足,受到韦伯太太的感染,作者在身体与情感的双重打击下找到了人生的诠释:责任与意义。之后,作者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孩子与工作成为主力。
爱是永恒的主题,不再为无谓的爱而消沉,不再为爱而过多地失去自我,在一切打击困难面前,相信爱和希望。 《向死而爱》让我们明白,人生会遇到许多困境,甚至遭遇绝境,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涅槃重生。正确的面对死亡,面对生活,学会爱自己,爱他人。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决定它的宽度。就算命运之舟进行在未知、黑暗、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我们也要寻找生命的光亮。(作者:三原 )
《向死而爱》读后感(八):涅槃重生的凤凰,评《向死而爱》
《向死而爱》是作者黄梅的自诉,她用亲身经历像我们讲述了一只现实版凤凰的涅槃重生。传说中,一只凤凰在大限到来之时,在梧桐树上自焚,在烈火中重生,其羽更丰,其声更清,其神更邃。
涅槃重生的凤凰痛苦,是重来都谈不上感同身受的。只有真正经历的,才能深刻的明白,这涅槃中需要经历怎样的磨难,就像书中的黄梅,16岁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二十几岁完成本科与研究生的学业。然后,又坚持自己的梦想,去德国留学,学习德语,并在30岁拿到德国的博士学位。还在异国他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吉姆。三十六岁之前的人生,简直堪称完美,学业爱情双丰收。
可能是天妒英才,也可能是世间的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些与众不同。在三十六岁的时候,黄梅与丈夫有了分歧,开始互相衡量对方的付出比。吉姆在德国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觉得黄梅没有经济收入是累赘,开始签订分居协议。而黄梅觉得,自己这个天之骄子,即使当初刚来到德国时一无所有也可以生活的很好,便凭着一股傲气还就签字了。另一方面,作为异性的思想理念,黄梅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孩子,而且刻不容缓。于是,很狗血的偶像剧情便发生在了真实的生活里,黄梅有了一个中国情人,还有了结晶。
就在黄梅离婚后,决定与孩子父亲开始新的人生时,却发现自己情况糟糕透了:直肠癌晚期、淋巴转移、肝脏上布满小肿瘤。在自己被推上手术台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儿子的父亲却一心想着回到国内开公司赚大钱。在国内期间,还和黄梅的亲妹妹在一起了,即使妹妹有自己的家庭有儿子,事情也这样猝不及防的发生了。
命运之神总是喜欢开玩笑。很明显,他与黄梅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黄梅在手术结束后遇到同病房的韦伯太太。也正是在身体与情感的双重打击的黑暗时期,黄梅以韦伯太太一生为借鉴,找到了人生的诠释:责任与意义。
爱,却不再为无谓的爱而消沉,不再为爱而过多地失去自我,不管做到与否,必须去努力。在一切打击面前,只有希望最可贵。就像在潘多拉盒中,希望排在最后。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希望,才是对抗瘟疫、忧伤、灾祸等等的胜利之花。
感恩作者,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将自己生命中最黯淡无光的岁月描绘出来,用自己的力量,去迎接命运的挑战,寻找涅槃的机会,重获新生,继续做那只最自信,最美丽的凤凰。
涅槃重生,向死而爱。感谢有你,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