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偏见》读后感锦集
《积极的偏见》是一本由[西] 卡洛斯·查瓜塞达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积极的偏见》读后感(一):本书涉及的13个观点
1.我们的行为决定了大脑的思维模式,相较于理性,我们的大脑更偏向于依赖直觉和感性。尽管经过漫长的进化,大脑学会的技能越来越复杂,但是支配这些技能施放的原始基础从未改变。
2.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始终是主观的。实际上,我们所捕获的信息并非完全真实,而是由我们的大脑根据感官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的重构。
3.我们的行为不仅由我们的基因决定,也由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这属于遗传基因和后天影响的相互作用,这也能解释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行为模式。
4.我们所有的思想、态度和情感,都受制于自身的主观性,而因为这种特性始于对现实世界始终主观的感知,所以我们的推理行为也受制于它。事实上,我们就是太主观了,才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都棒。
5.记忆是具有欺骗性的,它总是能更好地记录那些与情感相联系的事物。此外,我们的记忆往往更偏向于记住整体,而非细节:每当展开回忆时,我们总是将发生过的事情进行重构,然后再加上或修改某些细节。但是,我们都认为自己的记忆力极佳(这又是一项展现我们受制于主观性的力证)。
6.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的内部发展出了极为复杂的相互关系。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合作,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为了生存,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对我们同样重要。
7.社会生活以及对合作的需求,尤其有利于我们大脑的发育,也有利于发展人类的象征性思维,以及彼此沟通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8.我们生来就具备共情能力,即使是陌生人,我们也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情绪具有传染性,无须语言就能在人群中传播,这也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关键。
9.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存在正向偏差,它使我们敢于承担新的责任和任务。这种偏差能够与我们的恐惧相平衡,而恐惧本身也有着自己的作用。
10.生理与情绪上的健康紧密相关,且毫无疑问,二者可以互相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微笑可以治愈一切”。
11.金钱和物质享受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但是除了给人相对舒适的感觉,它们与幸福并非自动关联。
12.我们需要付出爱和感到被爱,这样才能宣称自己获得了幸福。
13.我们对自己的大脑、行为和情绪研究越多,发现也会越多,需要解答的问题也将越多。但是这并非不好,因为幸福已经在路上。
《积极的偏见》读后感(二):偏见的价值
不算书评,借题发挥吧。最近看了一本书,叫《积极的偏见》,这本书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幸福问题。这本书告诉你,要把让自己有积极体验的一切感受放在第一位,最能调动积极体验的事情全部列入一个清单。最终是,你得相信些什么。你得打败自己的怀疑论。你不能成为卡伦霍妮所说的那种神经症。现代人有90%以上的人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理客中,但同时也是程度不同的神经症患者。理客中的代价就是你丧失了幸福感。你得成为那10%,才具有成为这本书所说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即使在别人看来你是充满偏见甚至是迷信的。 说到这个,就要搬出现身说法。什么是“积极的偏见“,以及能创造出的奇迹。
我妈是乙肝小三阳,80年代在小诊所打针传染上的。有常识的人会知道,乙肝小三阳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很难转阴,很难治愈。也没做什么治疗。只是经常复查而已。但二十多年后,在一次复查中发现不知不觉转阴了。我妈简直不太相信,换了个医院检查,还是同样的结果。后来我妈直接到省城三甲医院去检查,仍然是转阴。 我妈把这个结果归结为,她退休之后开始信佛。第一是她信佛之后,经常打坐,进入冥想,她说那种状态很高级,很治愈。第二是她信佛之后不吃肉了,她认为这让她的身体变得非常干净,各种有害细菌病毒在她这里成不了气候。 平心而论我妈是个悟性很好的人,如果她能上大学肯定是个学文科的好苗子。她说自己悟到了,我相信。并且可能这种开悟确实增强了她身体的免疫力。 但我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偏见,也很值得寻味。比如对我,她说我这样的人只会“造口业”。并且她认为我是“阿修罗道”转世的。而她自己是来自“天道”,自己是“天人”。她自己的母亲,也就是我去世的外婆,她说她是被一切宗教神灵抛弃的,所以等待她去拯救。我妈整天读《地藏经》,把救母当成一项无上光荣和高尚的事业。终于有一天,她说她梦见自己的母亲进了天堂。是她多日虔敬的结果。 我妈认为她无法修得更好,就是因为有家累,无法让她彻底超脱出来。我妈认为不婚不育独善其身才是人生能达成最高境界的前提。所以我妈也从来不逼婚逼育。 我妈信的是佛教中的净土宗,她用这套世界观来看周围的人,解释人生,确实治愈了她自己的很多问题。我对佛教研读甚少,但就我读过的一点很有限的关于净土宗的书,我觉得净土宗真是很厉害,在说服力和解释力以及暗示和玄学方面绝对是一流。你会觉得全宇宙的真理都和你站在一边。如果我自己不是因为看过太多书,知道它一些很简单的东西都靠不住,一直在打宗教和迷信的擦边球,我也会被这一套征服。(以上都是口业)对于我不信净土宗这一点,我妈也有解释,就是我有“学识障”——鸡零狗碎的学问太多,阻止了通向真正的大智慧,是“愚痴”的一种。 回到《积极的偏见》,这本书的作者在我看来做的是propaganda的工作。讲的是新myth。我突然意识到,净土宗做的工作也差不多。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经常引起诟病。其实真的是为了“民”好。个体无法获得幸福感是现代性的一个后果。因为人不再相信“myth”了。一个怀疑论者在这个世界上很难获得在世的幸福。我也悟了。
《积极的偏见》读后感(三):让我们成为幸福的宠儿
网络发达的今天,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可能,与他人去探讨生命的意义。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要活成什么模样……可是,心理学的研究表示,即使所有人都可以无差别地拥有解答的权利,但并没有标准答案。对于一部分人苦苦追求的、朝思暮想的事物,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却是一文不值的。究竟造成此类分别的原因在哪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企图从卡洛斯查瓜塞达著《积极的偏见》中寻求答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本书名的副标题“成功者的思维习惯”。尽管我们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成功者,我当然也不例外。成功之于我的意义,是我已经发现乃至认定对于自我最重要的事物。 卡洛斯查瓜塞达在《积极的偏见》中指出,生命中有三件事至关重要,它们是健康、金钱、爱。
健康与人类大脑的适应能力有关,某些疾病的发生反映了个体应激的偏差,同样为人,别人能够在风吹浪打中保持坚强,而你却将生命之舟沉没,至少不能说你是成功者。无须使用相当肯定的语句,只须相信健康与幸福是正相关的,拥有开放的心态以及充足的自由,你能在每一次天亮精神百倍,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相反如果你只能拘泥于一事一物,日复一日的琐碎终当要吞没你的自尊、自信与自强。 对待金钱的态度远远要比金钱本身重要。少则多,多则惑。从我们懂事的那一刻,过来人就会告诉我们“金钱不是一切”,目的让我们远离物质,不要被物品的价格所迷惑,但是这种否定式的价值观,让我们很长时间不会认识金钱。其实,我们在懂得“金钱不是一切”的同时还应知道“金钱不是唯一”。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是复杂的,没有金钱就无法保障你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有了金钱,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心理需求却出现了危机。当然,除了心理学的间接解释,我们可以回归经济学,从边际效益递减去验证金钱与幸福的关系。
爱与被爱,于我而言,要比健康、金钱更重要,尽管后者更多地被有识之士所提及。健康可以通过体检去判断,金钱可以通过购买力去验算,但爱与被爱更倾向于主观感受。施爱者与受爱者并不是皮弹式的效应,我们不能以为施爱者的施予能够使受爱者完全接收并感受,因此心理学更多的功夫都在研究如何减少施予与接受之间的衰减。爱与被爱,本质上是共情,我需要在任何情绪波动时,对方都要有可识别的反应,而非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各行其是。
《积极的偏见》读后感(四):在来到这个世界时,人类带着与生俱来的乐观。
诸位可能不信,在今天之前,很多人都没有获得太多让自己感到幸福的理由。
得益于当今医学研究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人类能活得更长,也能活得更好。科学取代了过去那些不可触犯的教条,虽然我们也必须明白,科学始终在变化,那些旧式教条也并非毫无依据。尽管媒体总是不断地提醒我们,暴力还没有完全消除,但是暴力事件的数量相较过去已经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利他主义、合作共赢以及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观念,也在快速地传播着。社交网络帮助我们从懵懂开始逐渐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然后又将我们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抵抗孤独这个怪物。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所有这些理由中,有一条我认为尤为重要,相比于过去,今天的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让自己幸福。150多年来,我们的国民寿命,以及那些发达国家的国民寿命,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按照人口学家们的预估,人类的寿命每10年就能延长2.5岁。这就意味着,在我们拥有更长寿命的同时,如果不把时间投入在让自己幸福上,生活将会变得更糟糕。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找到那些与影响我们幸福程度的因素相关的、众多的科学理论和数据。另外我想强调的是,最新的科学发现已经颠覆了我们看待事物、理解自身以及认识身边人的方式。关于从社会和情感角度的学习,你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最近几年,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位科学家进行过交流,而通过以下三项重要的实验,可以肯定,社会和情感学习是有理有据的。
第一项是由现就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开展的一项为期数十年的实验:用奖励机制让4岁左右的孩子尝试抵抗糖果的诱惑10分钟,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能够坚持20分钟,就能够获得双倍的奖励。通过这项实验,米歇尔测试了他们的意志力,并且经过多年跟踪研究,证明了这项能力可能影响其成年之后的行为模式。孩子幼年时所表现出的意志力,将可能帮助他在长大以后避免做出危险行为,或是养成不健康的习惯。
第二项研究的研究者是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埃莉诺·马圭尔(EleanorMaguire)教授,她通过实验巧妙地证明了大脑具有极高的可塑性,我们可以通过日常行为来改造它。这位神经科学家发现,在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中,掌管空间定向的海马体比其他普通民众更为发达。通过记忆伦敦这座迷宫般的城市的每一条大街小巷,这些司机的海马体中的神经连接数量在不知不觉间大大增加了,这就证明了人类的大脑有极强的“可塑性”,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会对大脑的发育产生影响。
第三项支持社会和情感学习的重大研究成果,就是发现了人类本能思维的重大意义。在此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人类的思维是纯理性的,本能屈居幕后,只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显露出来。而现在,根据耶鲁大学教授约翰·巴奇(JohnBargh)的研究成果,我们了解到本能思维在我们大脑中所占据的空间,要远远大于理性思维,所以我们不仅可以,甚至应该相信自己基础的本能和普遍的情绪。
将社会和情感学习融入学校教育,可以帮助普罗大众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而这将极大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除此之外,我还想再提一项研究成果,以此解释为什么人类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从不会懈怠。
这项成果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另一位伟大的神经科学家,塔利·沙罗特(TaliSharot)教授。她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得出结论:在来到这个世界时,人类带着与生俱来的乐观。我相信任何一位读者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的自信: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觉得自己所做的决定比其他人好,或是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加聪明、干练。但是请诸位先思考下面的逻辑:绝大多数人都有相同的想法,而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都优于平均值的。这种自信是由于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期望所持的看法存在偏差。而沙罗特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为“乐观偏差”。
这种乐观的特质,是我们积极进取、砥砺前行和不断创新所必需的,也是鼓励我们追求幸福的动力。如果没有对未来抱有这种乐观的看法,我敢肯定,我们无法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取得任何进展,甚至我们将无法完成任何事情。事实上,幸福正是这条道路本身,也正是追寻这件事本身,是准备一次旅行,策划一场婚礼,全身心投入那个项目的过程。请享受这些时刻吧!并且,我们始终要为自己寻找新的目标。认识到这一点后,你将在这本书里找到更多幸福的理由。不要错过哦!
爱德华多·庞塞特(EduardoPun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