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效能工作整理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21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经典读后感10篇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是一本由拉塞尔·毕肖普 (Russell Bishop)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读后感(一):【笔记】疏通流程,化繁为简,与消极阻力对抗

  0p 疏通流程,化繁为简,与消极和阻力对抗。

  5p 控制你能做到的事情影响可能发生的事情,然后你就很有可能游刃有余应对外界的各种状况

  8p 在不需要得到除自己以外任何人的许可下,我能为问题解决做些什么?

  9p 责任心=拥有目标+掌控过程

  21p 审视(基于新的方向策略或目标): ①开始:你该从什么事开始做起? ②停止:你该停止手头的哪些工作? ③继续:哪些事情依然很重要,是你需要继续做的?

  51p 所有职场问题都始于沟通

  90p 文化差异造成的挑战之一,就是我们很少能清楚认识到这种差异。

  104p 将做决定改为做选择

  107p 共识=一致同意+多数判断+互通情感+相同信仰

  111p 共识转为参与进展赢得认可

  129p 好到解决办法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

  141p 影响会议效率的两大问题:不做准备+心不在焉

  151p 信息(information)=通知采取行动(inform for action)

  155p 眼不见,心不烦,降低查阅的频率

  183p 搞定抱怨者:发挥其特长+让其参与解决问题

  190p 人们抗拒,通常是因为他们不懂。

  190p 比起改变方向,人们更倾向于寻求完美

  200p 停止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开始同时拥有多个目标。

  207p 如果你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意图是什么,那你就不可能找到成功的变通方案,反而会被眼前的障碍困住。相反,你的目标越清晰,你能掌握的选择权就越多。

  208p 人们做事情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出于你的原因。

  209p 毕竟,如果你站着不动,就永远到不了那里。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读后感(二):高效能工作整理术--你的工作导师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你的工作导师

  写在前面

  最近得到一本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高效能工作整理术》。记得我的导师俊山大哥给我讲过,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每一本书都值得购买去阅读。同样这本书一如既往的那么有营养。这本书的作者是拉塞尔·毕肖普,名字有点陌生,但是如果说到他的合作伙伴,戴维艾伦,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就是《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的作者(也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GTD理念的倡导者,在广大的时间管理学习者中广为人知,我也是从这一本书开始接触自我管理知识的。

  戴维艾伦在他的序言中提到,布置繁重项目任务是管理者出于对公司长远发展考虑,而任务的执行者更多考虑的却是个人的发展和成功,这种矛盾常常把处于公司运作核心层的执行官,经理主管,以及主要基层管理者搞得焦头烂额。很多事情的执行都出去了偏差,工作中的拦路虎也由此而生。

  拉塞尔·毕肖普工作咨询师的工作方式

  这本书在封面上提到了三个核心观点

  工作整理的关键是疏通流程,化繁为简,与消极和阻力对抗。

  在工作中,极简=效率,工作能力强=整理能力强,反之亦然

  整理的核心理念是“我为何整理”,而不是为了整理而整理。

  这三点与书中的“变通”理念好像不搭边,但是用“变通”的思路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联系。请思考一下上面三个核心点的反面,是不是很熟悉。他们的反面就是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繁琐的流程,不流畅的流程;文件桌子上一大堆没有整理,效率低下;大量重复的为了整理而整理的办公室活动。很巧妙,通过这三点的思考,就让我们从感官理解了变通思维方式能带来怎样巨大变化

  拉塞尔·毕肖普是一位咨询师,通过三个核心点向我们展示他的变通思维多么的高效,有价值。整本书就是一个工作效能提升的咨询方案书,以“如何征服工作中的拦路虎”为中心向大家展示如何使用变通思维为你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咨询方案总体上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下面我们来一起聊聊这本书。

  发现问题及发现问题的本质

  拉塞尔在书中通过四个方面来阐述他寻找问题的方法,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思路探索,把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找出来。

  一切从你开始

  一切变通方案都要从你自身开始

  这是拉塞尔喜欢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贯穿整本书。

  一开始,拉塞尔给出了一个职场生涯战略思维方式:

  控制:依靠自己力量就能控制的事情

  影响:通过正确的影响他人可能会改变的事情

  应对:你无力改变只能设法应对的事

  这三个名词代表你工作环境的一切,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棒的思考框架,便于我们沥青现状。能让我们看清楚你现在是不是在为那些既不能控制又不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事情焦虑恐慌。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看看自己是不是在自己可控制区域以及可影响区域内深陷困境,自己做的到底怎么样。

  搞清楚自己的现状是一切改变的开始,而且是从自己一个人就能控制的最小的圆开始的。因为这个区域你自己就能做主,无需他人去行动, 跟别人没有关系,跟外界也没有关系。

  当我们把眼光放到自己能够控制的区域时,我们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

  我在无需得到别人赞同合作支持或者许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为,解决问题做些什么??

  可以说整本书的变通思路,全部都是从这个问题为出发点,不断的思考,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的问题,为了解决项目的问题,我现在应该去做些什么?

  拉塞尔这位咨询师坐在那里为我做了一次工作效能提升的咨询,从工作现状的分析思路开始,分析遇到的问题应该如何去应对,如何采用变通的思路。

  做正确的事

  整本书以”变通“为中心点,那么就需要找到一个立足支点来向大家阐述这个理念。

  变化总在发生。变化就是指预料之外的需要付出大量劳动的事情。

  当变化发生时,也就产生了新的额外的工作,那么此时应该怎么去做?是闷头去做还是寻求变通?此时问自己几个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

  我做的这些事情有意义吗?

  我采取的行动能否推动项目的进行

  我做的事情对手问题的解决有帮助吗?

  把思维定位到如何做正确的事情上时,我们就能关注到那些事我们可以继续进行,那些事可以暂停或者放弃,知道了事情的范围是什么,它的边界在哪里,同时也知道现在最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盲目的开始行动,是在行动之初做了一些思考。

  思考完做哪些正确的事之后,完成任务就显得重要起来。书中作者说了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棒。

  在工作中,未完成的任务、项目及目标总是会控制你的心思注意力精力。在任务完成后,你投注在其中的心思、注意力和精神力就会瞬间被释放,重新归你自由支配。

  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些未完成的任务、项目或目标就像你身体里的脂肪,两者都是储备能量,只要你保持活动,他们就能被释放出来。只有完成任务,释放掉投入的精力,才能拥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别的任务。拖延、避而不见、鸵鸟心态等等,凡是把那些未完成的任务扔在一边的选择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他会像一个胖子一样走路越来越慢,越来越懒,越来越没有动力。解决办法就是正视自己的任务,用变通的思维去完成它,让这部分精力占用释放掉,你才能更加轻松的前行。

  缺乏统一的目标和方向

  在不同的工作机构中,大多数时间我们都被不一致的目标和方向折磨着。每个团队都在做他们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但彼此间缺乏统一的目标和方向,不同团队间目的不一致,甚至有时彼此之间的目标有冲突。书中拉塞尔·毕肖普讲了一个案例,很形象的阐述了组织中缺乏统一的目标和方向是怎样一种状态

  1、把一个组织中7个高层领导人聚在一起开会

  2、让这7个人书写一下公司的使命、发展前景或目的。

  3、收上来的纸条内容高度一致,说明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平日没少宣传

  4、接着写下公司未来12-18个月内3个最主要的战略目标

  5、7个人描述3个最主要战略目标时给出了18个不同的答案

  这个案例很形象的告诉我们目前组织正在发生的事情,大家在目标的优先级、资金资源分配员工数量等多个方面存在意见分歧,存在争夺资源的现象。这还只是高层7个人的范围,如果向下扩展3各层级,会产生多少个目标呢,真的是不敢想象。

  在描述这个令人沮丧的现状之后,作者也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尝试回答3个问题:

  1、基于这个障碍,什么是需要改进的?为什么?

  2、无须得到别人许可,你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事情有哪些?

  3、那些事情是你需要得到别人的许可、合作或赞同才能做到的?

  当开始尝试回答这3个问题时,就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并将视野从外界拉回,转而关注到自身能够做什么,不再抱怨别人为什么都不行动,这是无法改变的等等。一旦你开始行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你对别人的影响力也就产生了,你不再抱怨,你专注行动,专注于自己所能做的行动。

  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所在

  作者提到在汉语中威胁(threat)和机会(opportunity)有时是同一个意思。想来作者对汉语的研究也比较深入,看到这个举例让我很亲切,一下子增加不少印象分。

  如果我们把一个问题看成威胁,那我们的反应就会是防御或者进攻,相反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机会,就会发现很多之前没有发现的应对选择。其实这些选择一直在那里,是我们内心的条条框框蒙蔽了我们发现他们的眼睛

  从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同样一件事,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也就是说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所在。欧文选择将问题看成谜题,用创新的方法找到谜底,他在很年轻时候就创建成功了”生命之树“,同样使用寻找谜底的思路为损伤蔬菜与边角料找到了最好的归宿--鲜汤,把原来“缩水”的商品变成了既能盈利又能给顾客带来便利的重要资源;同样米切尔把“他是否做好出院的准备”的问题转换成“为了确保他能做好下周回家的准备工作,医生都需要做些什么?”从而实现了他的目标--回家。

  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如何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呢?你是把它看成是困难、威胁,还是把它们看做是机会?

  以上四个方面,拉塞尔带着我们用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完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活动,全面体验了变通思维在具体问题过程中是如何使用和发挥作用的。接下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示。

  提供各类方案和思考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

  完成问题定位、 问题分析之后,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当搞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后,就能做出选择,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能影响什么、自己不能做什么,就显得不那么难以取舍了。按照变通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会达到意想不到效果

  拉塞尔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从工作的各个角度来展示变动思维在实际工作内容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方法,供读者思考与实践,我比较喜欢的有两个案例,一个是如何超越共识,一个是企业消防员。

  如何超越共识?

  什么是共识?

  韦氏字典这样写到

  共同的认识(一致同意)

  大多数人达成的一致判断

  群体在情感和信仰上的一致

  在大多数以共识为导向的公司,无论何时只要有人反对一项决议,问题就得被拿出来重新讨论,一遍又一遍地讨论,基本理念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在这条船上。用通俗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民主的过程,每个人都充分发言,充分尊重每个人提出来的意见。同时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效率低下,而且最终获得批准方案执行起来无比困难。

  明确角色与权限划分是超越共识的关键。所有人都能发言是民主的表现,所有人都拥有决定权则是噩梦的开始,没有了主次之分,同时责任权力的划分也非常模糊。拉塞尔·毕肖普推荐决策流程中明确3个特定的角色:

  谁对这件事具有最终决定权?

  做出最终决定之前需要与谁协商?

  谁有知情权?

  通过这几个角色的划分之后,大家也就轻松了,各自归位。在明确了每个人的决定权和协商权之后,被征求意见的人提完意见就不再关心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决定权;拥有决定权的人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会有所取舍,不会在照顾大多数人的情绪,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为最终结负责;拥有知情权的人也就不再发表意见了,因为他仅仅是为了知道事情的进展。一个很简单的思维变通,就找到问题根本所在,三个角色定位的问题简单直接的理清思路,干脆利落的解决问题。

  你是企业消防员吗?

  之所以对这个案例感兴趣,是因为看到信息技术部工作案例描述,太有感触了。

  信息技术部的员工现在回应求救声的能力越来越强以致两件事发生了,而且从长远来看都不是什么好事:

  他们每天接到的求救电话越来越多;

  他们用于解决本职问题的时间越来越少。

  他们很享受那种帮人解围的感觉,甚至盼望有求救电话打来。

  他们简直成了公司的消防员

  积极地相应各类请求,让自己迷失在具体事务当中无法自拔,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突破,解决这种到处奔命,充当消防员的状态。表面看他们做的很不错,而且还是在做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技术支持是信息技术部的职责之一。只是这个技术支持并不是信息技术部的主要职责,它们的主要职责是引领组织信息管理技能的提升以及支撑系统建设。

  用前面的话说,如何看待信息技术部的问题是问题所在。技术部在不断满足各类请求的同时,也想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搞一个培训提升同事处理一般问题的能力,做一个问题检索系统帮助同事自己找寻解决方法,如何优化企业信息系统让他更加符合同事的实际需求,等等一大堆的好想法。然而他们在那里呢?

  它们藏身于办公桌上的文件架中

  它们藏身于电子邮箱的收件箱中

  它们藏身于大脑中

  它们都会是很好的解决方案,然而然并卵。它就藏在哪里,伴随着信息系统的危机一直处在”闷燃“阶段,期待着某一天成长为参天大火,向大家展示他的存在,而此时消防员就该干消防员的事情。这个过程是不是很熟悉,仿佛就在眼前。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拉塞尔给了很熟悉的方法---每周回顾。简单来说,就是每周做一次,看看你在过去的一周遗漏什么事情没做,再看看接下来一周有什么重要事项要做,并且需要尽快行动的。这样说好像有点不完整,书中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每周回顾流程。

  每周回顾流程

  1、把你文件架上代办事项的数目清零

  2、回顾你过去一周的日程表,检查一下是否你有计划却没有做的事情。

  3、检查你未来一两周的日程表,看一下是否有将要发生的任何事需要你现在就为之做准备或现在就开始行动。

  4、清空你的大脑。看看你头脑中是否存储了你需要完成、检查或为之做计划的事,你却忘记了。

  5、回顾项目清单。检查你清单上的每一个项目,确保你下一步行动没有偏离正轨。

  6、回顾你的下一步行动清单。

  7、回顾你的等待列表

  8、回顾你所有的备忘录

  9、要有创意、有胆识。你有没有需要与老板讨论的事情?如果有,你能现在就安排一次会议吗?

  看完这个感觉怎么样,拉塞尔不愧为一名组织机构效能提升大师,他给出的方法能让你立刻就开始使用。你将抓住需要你采取行动的所有事项,同时也能看清来自别处的威胁。把一切处于”闷燃“阶段的危机都消灭在萌芽之中,从此企业消防员将成为一名隐患排查员,当然也没有可以引以为豪的着急忙慌扑灭大火的故事可讲了。

  我自己的收获

  啰嗦了这么多,来谈谈我的感受,这本书让我收获有以下几点:

  1、领略了作为一个高级咨询师是如何为他的客户服务的。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近距离的向我展示了咨询顾问的工作过程。而且看书过程中就像有一个导师坐在傍边给我讲解变通思维使用过程,拿着很多案例向我娓娓道来,很舒服。

  2、掌握了一个”变通“思考方法,以及拥有积极看待问题的意识,这个收获很重要,它让我更多从自身出发去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会停留在那里去当祥林嫂或者期待奇迹的发生。结合书中提到的三圆心控制模型,让自己可以快速的进行问题定位,那些是自己能做的,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一目了然,剩下的就是从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开始行动即可。

  3、大量的案例展示,让我意识到变通思维可以应用到我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让我能时刻抓住任务的主线,并积极行动促进目标的达成。

  收获十分巨大,感谢拉塞尔·毕肖普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高效能工作整理术》,感谢中信出版社这次赠书活动让我有机会看到这本书,感谢幸福进化俱乐部总部团队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完成一次自我挑战,认真写完第一次不是书评的书评。最后用八个字结束这篇文章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读后感(三):鱼注意到的最后一件事是水

  整本书由文字堆满,插图少,内容有些章节有重复,观点叙述较少,举例示意较多。书里提出的很多变通方案也多是针对大企业。但有一些工作问题的应对方法和解决,值得借鉴。

  1、心态——如何看待问题

  “障碍、困难及职场混战无处不在,有时事情从根源就已腐坏。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抱怨形式、抱怨他人、抱怨公司、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那我们自己就会变成问题的一部分,更别谈去解决问题了。”无论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很多时候团队合作及客户沟通出现问题时,很容易产生抱怨心理和钻牛角尖,认为错都在别人,这时,适当的转换看问题的心态,会更快的解决问题,毕竟抱怨没有任何意义

  2、掌控——清晰目的,找准方法

  一个目的可能有很多种达成方法,如果我们仅仅是焦虑目的的达成,而未充分思考到达的方法,很容易陷入僵局。所以说“做到99%,她仍是一个婊子;做到100%,她就成为一缕清风。”这就需要我们在清晰目标的前提下,认清问题所在,尽全力做自己能够做到的,调动所有能够做到的方法,为达成目的服务。“一味的指责和抱怨只会分散你做选择和影响他人的精力。”

  3、行动——排解压力,带来成就感

  “在工作中,未完成的任务、项目及目标总会控制你的心思、注意力和精力。”一旦有什么没有完成,就会压在心头不断的想,从而带来压力,不如将未完成的任务划分等级,哪些是可以开始做的,哪些是停止不做的,哪些是继续要做的,将价值极低的任务圈出来划掉,节省时间和精力。毕竟,工作是永远都做不完的,左顾右盼,担心焦虑只会分散精力,最终什么也没做好。

  4、创新——重新认识问题

  爱因斯坦说:“智者解决问题,天才预防问题。”就如我们生活中很多高科技先进的东西,如手机、平板电脑、飞机、火车。他们所组成的材料中有5000年前就存在的东西,硅一直存在,制成塑料所用的油也一直都有,铜、钛及其他你能想到的一切材料都一直存在,就等着某个有足够想象力的人提出这样一个想法,然后准确地把这些东西整合到一起。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那个前所未有的理念。“想象力和创造力通常源自一个人用完全不同的理念看待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

  5、聆听——交流意识

  先倾听,再表达;提出你的想法前先重述别人说过的话;别插嘴。很多时候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的想法,而完全不屑于去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想法,甚至说话只为了反驳别人的观点。“倾听问题一定程度上源于我们对于自己阐述某个理由、倡导某种观点以及为某种立场辩护的能力的重视程度。如果我们只懂得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的艺术,那么可能我们很多人倾听别人的话都不是为了理解别人,而是为了能够提出反驳意见。”谈话时只有绕开具体的语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潜在的目的或影响上,才能有效的解决争端,让讨论更富成效。

  6、规划——每周回顾,未雨绸缪

  有时繁忙时期工作会非常多,我们常常埋头于忙中,而或多或少的会遗忘和遗漏掉一些事件,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做一些规划,来管理这些事项,无论工作中的还是生活中的,制定日程表、任务清单、目标、项目以及承诺等:

  a.制定一周日程表,确定每项事件的推进和截止事件,检查有无遗漏和紧急事件,提前着手;

  .提前安排未来一两周甚至一个月的工作计划,明确将要发生的任何事,按时推进;

  c.将一些琐碎的或现阶段未启动的事项列一个清单,随时为启动做准备;

  d.回顾所有的备忘录,找出每周必做事项,形成习惯。

  书中还有很多针对大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部分与下属之间存在问题的变通方案,但无论是身在大企业,还是行在小公司,规划工作进程,预防问题发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都是有益无害的,欲速不达,未雨绸缪,不要等到水干涸了,才意识到谁的存在。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读后感(四):如何征服工作中的拦路虎?你可以看看高效能工作整理术

  日常工作中随时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如果我们想要在无须牺牲质量或浪费更多精力的前提下,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就一定要懂得变通。本书的一个关键概念就是:最先需要变通的其实就是你自己。所有的变通方案都是从你开始,从你自身的态度、意图以及决心开始。

  本书中,处理每种状况都将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问题是什么?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你能为此做些什么?你有两种基本选择:在不需要得到别人许可或认同的情况下,你能做些什么?在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同、合作或许可时,你又能做些什么?

  一、一切从你开始

  如何审视你的工作环境,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方法入手。这3个同心圆就能代表你整个职场生涯。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读后感(五):如何征服工作中的拦路虎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以为然,我给自己下定的目标是3个小时把这本书看完。才看完前言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书,书中的每一章节,都足以让你在现实中实践和揣摩很久,所以它不是一本只用来读的书。

  看到序的时候,就被惊吓到,《搞定一切》的作者戴维艾伦为其写序,并称本书作者是他人际交往方面的导师,从未动摇。而前言部分就直接点出核心:最先需要变通的其实就是你自己!

  控制你可以依靠自己能做的选择。影响需要经过别人审批、协作、支持或者同意才能做到的事情。应对你无法改变的事情。首先——从你一个人可以控制的部分开始。在阅读这章节之后的一个月里,当我的工作中出现大大小小各种的问题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三个套在一起的圆,从可以控制的部分开始着手,焦虑的情绪便自然的逐渐减少。

  一切总自己开始,相信自己可以——行动吧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读后感(六):变通,是一门艺术

  变通,是一门艺术

  中信出版社最近刚刚推出的一本《高效能工作整理术》是美国个人与机构变革专家拉塞尔·毕肖的新作,这个名字似乎默默无闻,但他的合作伙伴,本书序言的作者可能就是大名鼎鼎了,至少所有的GTDer都耳熟能详的戴维·哈伦——《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畅销书作者,时间管理专家。这本在序言中被戴维哈伦高度评价为容易上手且容易成功的作品,让我非常的好奇,以至于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让自己了解如何在工作领域进行高效能的整理。

  一、精彩的内容奇怪的译名

  这本书的译名很是奇怪,英文标题为“Workarounds that work”,这里的Workaround原意是

  在计算机程序中遇到Bug(程序故障)时,确保程序运行的替代方案。

  通常我们应该理解为“变通”,《易经》上提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在本书正文中,也一再提出“变通”这个关键词,证明不是不懂这个词是原本什么意思,只是为什么非得把书名改成和正文并不完全搭边的“高效能工作整理术”呢?想了想,大概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导致的。

  通常西方文化中比较认死理,讲规则,所以“变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而我们传统文化中,从一开始就讲究的是“权变之道”,“灵活性”人人都会用,也喜欢用,基本上有小路绝不走大道,有后门绝不推前门的。因此,如果照直翻译书名为“工作中的变通”,不仅一般读者会误以为是厚黑学或职场权谋而嗤之以鼻,而且管理者可能会更加不感冒——“我正为手下不讲规矩而发愁呢,你丫还谈什么变通!”而整理术这个词,正好是职场上比较火的新词,和本书主题又稍微沾点边——毕竟,变通不就是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吗?

  本书上讲的变通,并非当下通俗意义上的打通关节,违反原则。而是计算机领域的术语在工作领域中的推广。通常是指:

  为了解决计算机硬件、程序或通信方面的问题,在采用常规步骤或方法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为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而采用临时性替代方案。

  推广到工作上来,其实更偏重于我们《易经》上的原意——穷则思变,变则通。

  二、基本的变通因素与职场三核

  变通方案的本质是为了完成任务,那么变通方案其实需要的最基本要素有三个:

  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看待问题。

  积极的去付诸努力来解决问题

  掌控选择和影响选择

  作者建议在处理各种棘手情况都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是什么?

  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你能为此做些什么?

  在不需要别人许可或认同情况想你可以做些什么?

  在必须别人同意才能继续的事情你又能做些什么?

  这个基本问题梳理框架,其实前提在于自己着眼完成任务,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界定问题,梳理问题,确定方案。而对于我们来说,不管自己是企业最基层的执行者,还是中层的管理者或者已经进入高层,是一名决策者,我们都很清楚,我们并非全知全能,有些事情我们能做好,有些事情我们却无能为力。这里,作者给出了一个职场三核的概念:

  核心层:控制区。我们基本上可以完全控制的领域。无需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意见,自己独立自主就能完成工作的领域。

  中间层:影响区。我们有能力影响,却需要别人同意或支持才能做到事情的领域。或者是一个团队需要群策群力,或者自己有个绝妙的方案需要上司批准才可以实施。

  边缘层:应对区。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这是不可抗力的领域,不管是行业整体下滑,还是自己前往开会的地点飞机晚点,我们既不可能控制,也难以施加影响。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时刻做好准备:控制你能控制的,影响可能发生的,正确应对不可抗拒的。这让我想起了那个著名的职场电影《时尚女魔头》,女主角作为马琳达的助理,一开始毫无控制力和影响力可言,整天被呼来喝去,对待上司苛刻的要求几乎无能为力。但当Nigel点悟以后,有了明显的改变,不管是加强自己控制能力去处理咖啡和打扮问题,还是利用人脉(或是马琳达的人脉)影响他人,或者面对马琳达明显不合理要求,比如给孩子看尚未出版的哈利波特手稿,都显得游刃有余。

  三、沟通术——影响区的核心能力

  作者的职场三核理论给我很大的启发,既然控制区在职场生涯中非常的狭窄,那么想要办成事、办好事,高效的完成工作目标,关键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影响区不断扩大,区域质效不得提高,这就需要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沟通能力。作者把英文communication这个词进行了重新的结构,分解成:

  共同行动

  朝着(共同期待)

  目的

  成果

  目标

  结果

  这样的分享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沟通模型,作者因为提出一个沟通的方案是这样的,每次沟通都应该首先讨论一下每个人对预期目的、结果和目标的认知,确保大家对想要达成的结果理解与另一方重述和想象的一致。问四个问题确保一致:

  你想象中的结果是什么

  会产生什么结果

  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我们为什么要达成这个结果

  然后在行动步骤和职责分配上花力气去体现诚意:

  确定谁能为做什么负责

  了解每个人成果是什么,时间节点和标示性进度是什么

  出现延误等情况后果和应对

  如果有人需要帮助,我们应该如何做

  所谓沟通就是定义双方共同的目的、结果或目标以及共同认可的行动方案的过程。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突然对自己以前工作中的一些所谓的“沟通”有些汗颜——记得自己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在一个单位机关工作,有个大项任务需要两个部门的联合完成。记得那段日子简直是不堪回首,每天加班加点吃苦受累无所谓,最关键的是:双方部门的人员动不动就说的那句“这可是给你们扛活”,这句话,后来在我十几年工作经历中频频听到,近乎麻木,唯有在本书中看到这一段话以后才豁然开朗——如果没有定义清晰双方的共同目的以及明确行动方案,那么即便两人、两部门甚至更多部门的人坐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也不算是工作,只是在一个叫做office的运动场上踢皮球而已。

  ——除了这句话以外,书中经常提到的另外两句话也很有意思:

  这与我的工作无关。

  这和你无关。

  我把它分别叫做“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网上有个段子说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来回复——除了老婆对你说“我怀孕了”才能破。而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答复其实比较常见的,或许用词比较委婉,或许态度比较柔和,但核心在于他们不愿意参与或不愿意你参与某些工作。作者给出的“变通方案”在于找寻对他们而言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把“屁事”升级成“头等大事”或许就能解决,但大概因为文化差异的缘故,我没有见到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行动。反倒是鲁迅先生的那个方法更好:

  如果一开始提出想给房子开个窗户

  房客甲:管我屁事——我才不关心呢!

  房客乙:管你屁事——你有权开窗户吗?

  如果一开始就提出把房子拆了!

  房客甲乙:你还是开一扇窗户吧——至少我们有地方住

  四、目标一致开始行动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企业都有目标,但每个企业里面的人关于这个企业的目标可能全然不同,甚至是南辕北辙。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他担任某公司咨询顾问时给高层们做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实验:

  每个高层拿出一张纸,写下自己认为公司的使命、发展前景或目的。每个人写完以后,都大同小异,企业价值观和文化建设的不错!

  再拿出一张纸来,写出公司未来12~18个月内的3个主要目标。这回7个公司高管得到了18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这么多人存在如此多的不一致意见,那么往下推三个级别,你想象一下他们的主要工作又会如何?

  的确,所有人都会说自己在努力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但通过这个活动你可能会发现保持方向一致就像双人并肩站立,把鞋带系在一起加速跑一样难以步调一致。更令人沮丧的是,这不是两个人,而是两条千足蜈蚣!作者给出的是答案是用三个问题去应对企业困难:

  基于困难,什么是需要改进的,为什么?

  无需得到别人认可,自己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哪些是需要得到认同或批准才能做到的?

  认真思考这三个问题,然后去行动,将会给自己带来无比的行动力而不轻易越权越界。

  五、总体评价这本书

  这本书是我这段时间以来看过的最为精彩的一本管理类书籍,除了之前介绍的部分,对于会议组织和精简、流程管理和优化等方面,有非常出色的论述和接地气的行动方法步骤。绝对是物超所值的作品。同时,如果读者正好面临自己“领导力(或影响力)”与实际需要的日常执行力存在巨大差距的问题,那么,这本书中可以找到解决的答案。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读后感(七):有一种忙叫假装很忙

  提高工作效率很难,降低工作效率却容易得很。

  2016年4月11日,周一,这是一个假装很忙的工作日。

  8:20 我能控制什么,又能影响什么?

  翻开笔记本,小A写下当天日程安排:

  1. 8:30-11:30 跟进合作费用支付;

  2. 10:00-13:00 准备周例会材料;

  3. 13:30-15:30 参加周例会;

  4. 15:30-16:30 撰写会议纪要。

  又加上一句读书心得:控制你能做到的事,影响可能发生的事。

  8:45 流程啊,请你快马加鞭!

  小A登陆ERP系统,费用支付流程果然还没走完。她用了一周时间走完线下流程,然后提交线上流程审核,如果运气好,线上流程应该这周能走完吧,急不得。

  有人着急了。

  上司大B忽然电话过来,要她今天完成这笔费用的支付。线上流程还有3个大佬没通过,小A吸了吸鼻子,开始打电话、看流程、再打电话、再看流程无限循环,暗中祈祷这仨人别突然来个抽风把流程打回来才好。

  10:20 这邮件和我有毛关系?

  运气比较好,大佬们上午不太忙,心情较好,支付流程顺利走完。小A把整理好的相应单据给财务送去,这事儿算是完成了。

  小A不敢耽搁,赶紧登陆邮箱。21封未读邮件,大B发给自己的有3封,又是只有附件没有正文,让人摸不着头脑。大B习惯静悄悄的给下属发一些看似与工作有关、实际又关系不大的文件,有时通过邮箱,有时通过微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她想了想,把附件放在电脑桌面,以备不时之需。

  10:40 周例会,很废纸,很费事

  邮件看完,周例会需要的各部门周工作计划也下载完毕,共13份,还有3个部门没交。小A打算吃完午饭再催一催。下面的活儿就比较考验耐心了。

  excel格式的工作计划,各部门写来各有特色,且不说字数从200到4000不等,连之前设置好的字号、字体、行距都全然变样。小A要干的,就是把这些个私生子整容成同卵多胞胎,一式四份打印出来。没错,要看这份材料的BOSS有四只。

  11:20 水陆空发会议通知,赶快!

  腾讯通在闪,是大B:“小A,下午4点开会,Word是会议通知,马上给里面提到的经理和他们的下属主管发邮件通知会议。邮件他们可能不看,再在腾讯通上拉个群说一声。晚点你再给他们发个短信,这样保险些。对了,再加一句,他们觉得部门重要的人都要来参加会议。”

  小A打开附件,洋洋洒洒500字的会议通知,会议的缘起、意义就占了420字。

  13:20 你总是在最后一刻发邮件

  小A点了点手里厚厚一摞工作计划,还差一个部门,不等了。正打算起身走人,手机响起来:“小A啊,工作计划发你邮箱了,收到没,对,刚刚发的。你快打印出来吧,我去开会了。”

  小A一边诅咒着一边手忙脚乱的下载附件、打印、重新装订。

  很不幸,她踏进会议室的时候已经13:35了。幸运的是,她发现23个参会人员只有5个到,四个BOSS还没有来。还好大家有开会迟到的习惯,小A心里乐开了花。

  15:10 睡着也要把会开完

  小A对面的高工第12次在睡梦中醒来、左边的经理第20次打开朋友圈、右边的主任第3次出门溜达之后,工作汇报终于轮到最后一个部门了,大家不觉精神为之一震。

  噩梦总在不经意间降临。

  这个经理的发言直指另一个部门的不作为,并拉上第三个部门进行举证。一场平淡的工作汇报很快变成了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指责与攻击,四位BOSS如老僧坐定般没有要打断的意思。小A很惆怅,这些,要写在会议纪要里么?

  大B歪头和大BOSS嘀咕了几句,大BOSS终于力排众议宣布会议结束,而刚才的问题择日再行开会讨论。

  16:10 开会,就是这么随性

  会议果真毫无意外地比预定时间晚了10分钟,小A作为会议通知人也毫无意外地必须参加。会议双方是公司中高层和未来合作的咨询公司(没错,就是着急打款那个)。

  这个会议冗长无比且乏味透顶,无主题、无目标、无会议议程,想到哪说到哪。眼看快到下班的时间,其他部门几个小兵忍无可忍的向小A使眼色,小A眨眨眼,表示无奈。

  18:05 你没发言?我也没发言啊!

  相谈甚欢的公司领导和咨询公司头头们准备转战饭桌,这时才发现自始至终没机会发言的小兵们,挥了挥手:“你们回家吧。”

  小A走出办公楼,长叹一声,会议记录没写,明儿再说吧!

  以上,是一个普通职场人的普通一天。小A既很难改变谁,也很难影响谁,最后不得不在各种扯皮中随波逐流。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这本书告诉我,提升工作效率的前提是转变思维,不要自我设障。继而明确目标,在做常规工作时,清除与目标毫无关联的繁杂事务与流程;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快速制定临时性解决方案,最终达成目标。

  可惜,这只是一个梦想。

  当我们被大环境逼迫做不正确的事情时,个人坚守正确的做事已经毫无意义,因为我们的工作效率始终无法摆脱流程、制度、邮件、会议、他人、突发事件等等的掣肘。所以,脱离组织谈个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都是耍流氓。

  《高效能工作整理术》读后感(八):活学活用,高效能《搞定》工作生活

  带着需求去读本书,马上就在工作生活中活学活用。

  一开始就被职场三核这一战略思维方式吸引:控制,影响,应对

  可以涵盖工作环境的一切:你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控制的事情,通过正确的影响他人可能会改变的事情,你无力改变只能设法应对的事情。

  现实中发生的一件事:因教室拥挤,两个班级合堂第一天就有学生的书不见了,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抱怨,我立刻想到书里面说的抱怨隐藏力量——就是说他很在意他的书而且有改变的愿望,只是他还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或者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我在习惯性指点之前突然想到了,变通的方法就是让他参与解决问题!于是问道:那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可以把书带回去,有说好好保管......我首先赞扬大家,并趁机活用了一下应对能力策略:当你无法控制教室的分配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慢慢影响他人不乱拿别人的书,可是暂时还不足以形成影响的时候,那么就采用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也感受到丢书学生已经从抱怨的受害者转变到积极的参与者了。

  书的结构很好,在每一章节后面都会有一个总结----关键点的总结,在整本书后面,还有一个全书的一个归纳总结~变通方案搞定一切!

  主密钥,目的VS方法;

  应对能力:控制影响应对;

  人们做事情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出于你的原因,就是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消除敌对;

  责任心:拥有目标,掌控过程;

  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所在。

  通观全书,借助案例教给我们高效搞定工作,娓娓道来,读起来特别顺。读完回顾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在“幸福进化俱乐部”带领下应用了两年了,对于我们经常出现的多任务处理倾向, 具体的给出了七个步骤,帮你变通,原来竟是易仁永澄早就形成的任务处理体系!!!而且若说系统性,当推永澄的“个人管理系统”更完整、简练、落地!详见《易仁永澄的个人管理系统说明》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954

  二者结合必定收获多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