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的比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活的比喻》读后感10篇

2018-05-25 20: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的比喻》读后感10篇

  《生活比喻》是一本由陶立夏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52.80元,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比喻》读后感(一):我们也是久别重逢

  白天刷微博看到桃子说书已经全面发售了,快速地下了单,傍晚已经收到。

  翻开书,脑海突然浮起“久别重逢”这个词,知道桃子今年有不止一本书出版,很是期待,要知道一路从《喜乐章》看过来的读者,桃子任何新的文字摄影予我都是一种滋养,值得配上一壶好茶。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很南的南方,刚刚要入夏,窗外刚下完一场大雨,我做完下周旅行的安排,身边浮着淡淡的柠檬味道用来驱虫,听着耳边Joey带着哭腔唱的”飞象日日云上表演“。心里从下午的一场争执平静下来。

  生活的比喻,可能有很多歌词,也可能有很多器物,可能也剩下很多感情,当然还有那一张张明明落落,低低浅浅的照片

  这半年的时光情绪高低低起伏超过过往二十几年,每次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的时候,都坚持下去了,最近终于想明白,都是独自行走,真也没必要太较真,于是就放开很多。放开自己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有一些有趣努力好看的人在同行,他们的炽热终于烧到我这里,自己也感到欢喜

  桃子的新书也是这样一种炽热,收到书的时候我盯着书最后那棵树看了好久(可惜连页了),想到自己在某个地方看到的一颗类似的树和某个时间段电脑桌面,发呆好久。所以桃子你什么时候出摄影集?微博和Ins完全不够好嘛~

  而桃子的文字,替我说了好多我想表达的情绪,会写作真好(羡慕脸)!

  久别重逢,阅读愉快谢谢桃子~PS:写到小猫怎么能没有小猫的萌照呢?!

  《生活的比喻》读后感(二):不一样的下一页

  这真是一本奇怪的书。

  读过前半部分以后,翻页的时候有声音。是最好的拉链打开的“沙沙”声,真的有“打开书本”的声音!一开始我以为印有照片的那几页,因为彩印,油墨多,而有一点儿粘连,后来发现不是,是每一页都与下一页极轻微地钩连在一起,也就0.2毫米吧。猜测是书装订好之后又切了一下?而且刀刃稍稍有一点问题?书的这个阶段我不懂。这个声音很奇怪,但我很喜欢。每一页的打开都是在“开封”,每一页在我的手到达之前都是崭新而沉默的。

  它首行不缩进。这样你看到下一页,不知道是上一页最后一段未完还是另起新的一段,时不时要回头确认一下。作者的写法也属于粘着力不太强的那种,并不必然地接续,也不逻辑到必须。

  天地宽广了。字太少,图片太多,文字珍贵,被郑而重之地安排在每页中间。去了天地,再去了段落之间过宽的间距,也就占了半页。太“水”了。正常排版,去掉图片,11.8万字应该有多少页?不算头尾那二十几页照片,这本书232页。

  形式有问题,但内容里,我最喜欢第二部分《在阅读中自由》中的《在阅读中自由》这一篇,她自己站在既是阅读者又是创作者角度阐述,有道理,很深刻,值得一看再看,仔细体味。153-156这四页,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我看了三遍。

  旅行、写作、翻译、阅读,几乎构成了作者的全部生活。这种纯粹的生活在我的生活之外,但正是阅读的自由,使阅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去任何书里体味一番,过一过自己所不得过的生活,看一看自己所不得见的风景,且保留指手画脚权利。这本书很寂寞。有逃离。有流放。有情伤的影子。有疏离。也有温暖。最终与岁月和解。

  《生活的比喻》读后感(三):文字里的独角兽

  希望这一生你能开心地过,偶尔有些小小的心事。要记得:我们的头脑是冷的,心是热的,就没有什么好怕。

  用现实的隐喻来诉说孤独尽头的温暖,这是我始终愿意追随陶立夏文字的缘由。将文艺与生活如此契合地结伴成行,以一种来日哪怕无法相逢,却总能与自己握手言和的独有情怀,静注在生活、旅行、挚友内心当中。在《分开旅行》里的陶立夏,带着半遮半掩慌乱无助,以决然之心步入未知旅途,会偶尔迷茫,说出:在我们生命中,有些人,再也不能回到相识的最初。但是,我们会记得;也会坚定如初,写着:在戈壁,泪水雨水一样珍贵,尤其在旱季的时候,所以骆驼从不哭。那时的她果断而又偏执,像个猛然感受现实钝痛的年轻人,在一步步上下求索中克制渐渐在心底生根发芽的孤独感,然后将其包容下来,蜕变纯净自然,至与生活的本源合二为一

  那种触碰,就像是蒋勋写的那样——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生活的比喻》则像是更进一步的梳理和自我问答。使自己和生活饱满起来的陶立夏,逐渐找到了旅行的意义,她开始不那么顾忌逃避,而是以更圆融的姿态享受独自过活的奇特感受。你很难找见这样文艺不做作的人,就像你很难把陶立夏的文字看错成他人。村上春树曾说小说家通常都是很自我的一类人,而陶立夏的自我是具有开放性的,她不会让人排斥这种随性洒脱,甚至于掺杂在字句中的不断反思领悟历练升华,都会或多或少让读者心有所感。

  为了旅行而开启旅行,文艺生活里的独角兽,拥有越来越广阔创作天地,“散漫”更成为她最大的独立支点

  拆开来看,“散”代表随心所欲,“漫”则透露出延展和自由。如何看待陶立夏的文字,我想最好不过的,就是将自己沉入其中,以她自我的情绪来调和自己的冲动伤感

容易天气季节左右情绪是不成熟还是衰老标志?如果能为生活中零碎的小物件找到适合的地方,也是种小快乐。我们和这些物品一样,都在找适合自己的去处,一个妥善得宜的位置人生是不能也不该与他人比较的。我们要过的,无非是自己那一关。虽然这世界上最难取悦、最不知通融的,正是自己。

  如果你耐心去掂量这些容易被误认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句子,会不会有时想起曾经偏爱文艺的自己,却被不识趣的成年人看做无病呻吟,然后以强势的姿态灌输属于他们的观念,就好像年轻人不该有那么多多余的情绪去舒展内心,少年人似乎就该是快乐和跳跃的。而你是不是更该记得自己在偶然失落里的确不顾一切地想要促成某些情绪的爆发,但又不得不按捺下来,像是和什么看不见的壁垒达成可耻交易

  如果你开始有了代入感,去羡慕这种肆意潇洒的生活方式,去好奇旅行的尽头带来的无限快乐,去回忆伴随成长而来不断堆积的难掩情绪,去想试一试换一种心情面对未来。陶立夏则会继续告诉你,通透了生活的本质需要的不仅仅是冲动和热情,更要有独立面对安静毅力追寻自由的舍弃、以及与世界和解的勇气

  她会随意举证,比如你得先信奉写作,并以极强的自控力去接受自由带来的放纵,比如你得先认可事物脆弱事实,无论爱情还是其他,然后再去思考尊重和放下。相比于那些不安分的文字工作者,陶立夏是笃定的,在其中一章《你许的愿》里,她这样解读旅行,从热衷于目的地,到迷恋沿途的风景,再到什么都不想谈论,“扣上安全带、收起小桌板,离开。”

  摄影、写作、翻译,都各自夹杂在旅行里,独自去面对陌生行程各色各样的人,这样的陶立夏,你很难说她是不是真的不曾低落过,但你却又深深明白,她在享受孤独。

  配图来自陶子微博摄影,看一个人的摄影和看她的文字一样,都真实显露着这个人的心境——寂静安宁,孤独庄重

  《生活的比喻》读后感(四):但她觉得幸福

  陶立夏的故事有种浑然天成的孤独气质,无论是《分开旅行》《练习一个人》,还是本书《生活的比喻》,都是在找寻一人过活下的淡然恬静。阅读她的公号和微博,你会不自觉赞同起她在生活的“极简主义”背后对个体存在这个概念的洒脱。所以我也曾对朋友说,如果你正在受失恋袭扰郁郁寡欢或是独自一人茫茫然不知未来,去看看陶立夏的书吧,那种面对孤独时无所畏惧,那种恬淡的居家笔记,那种散漫却又极具规章的生活态度,那种无处不在仪式感,这些东西能够放大一个人存在的全部价值,不仅仅表露在文字的优美练达上,更让人在故事之外心生安宁。

  南方都市曾以《足够强大的人懂得真正的温柔》为题做过一期陶立夏的专访,期间谈起写文的初衷,与之前在微博给读者的回信相似,陶立夏说她将写文当做了一种勇敢生活的动力来源,在此基础上萃取到的力量已经远不止获利那么简单,足够自律的工作方式,对抗压力的旅行,借用独处来与自我对话,达到一种更高级清醒。在这场独自一人的马拉松里,陶立夏圆满接纳了孤独所带来的正向或负向的催化,并将这种距离感引申成为通透的思考,这是她与旁人最大的不同,也是我深爱至今的理由

  通透便可挣脱意义的约束,不必拿腔拿调的故作振奋或刻意做作的矫饰着生活中的忧伤,陶立夏的文字也就因此有了自由的恣意。她从北极的海钓写到韩载锡夜宴图,从初中的“作弊”往事写到翻译的夜航西飞的最初起点,这种看似天马行空的写作正是其思想自由独立的产物,脱离了中规中矩的基调,随心的表述在出人意表之外更能引起人们共鸣。天马行空并不意味支离破碎,因为这些文字之下潜藏着陶立夏的思绪脉络,这脉络中最重要的那一线正是她一直体味着的孤独。

  生命并不恒久,但孤独却会永存。或许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说的那般“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陶立夏也曾写过“人生像无法闭合的圆,孤独如伤口永远敞开”,但孤独也会赋予一种清醒、透彻,让人明悟生命的喜悲和生活的意义。

  或许明悟之后的人就会像陶立夏这样,用文字梳理自己的思绪,用文字清晰自己的想法。所以陶立夏不必雕琢粉饰,用华丽的辞藻掩盖苍白的内心。因为心中有所明悟,所以她可以写的冷静又克制,却偏偏让人在那一点冷中看到源自真我的对话和真心,她的文字是源自内在的倾心诉说的。

  有些诉说是需要讲给自己听的。我们常常急于获取外界信息,生怕错过只言片语来自他人的肯定,但陶立夏的存在形式则显示出一种于世独立的和谐氛围,无论是字里行里带出的疏离情绪引导着读者不自觉以一种观察者的视角看待世界的运行,还是在故事中夹杂着的书卷气质使人迫切地希望改变自己焦躁慌乱的内心,都可以看出她本人于文一事上的通达。

  陶立夏说“万物是内心的投射”。内心丰盈便不会看见荒凉的世界。距离也好,孤独也罢,于陶立夏而言,这些东西都不曾折损过她的精神,反而赋予了她写作的灵感思维的广阔空间,甚至可以给予她一种别样的幸福,而我们爱着的也正是这样的陶立夏。

  《生活的比喻》读后感(五):独自旅行的意义

  独自旅行的意义

  生活给予我们最大的馈赠莫过于走一段路,看一场风景,记录下一个个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你、有我,有四季。我们在不经意间走过春夏秋冬,在不经意间见证了那些与生活有关的一场场邂逅。当然在你的旅程中只有脚知道你所走过的路程,只有心知道你见识过的人心

  “人生的答案,投射在生活的琐碎之处,又映照回我们的内心。生活里来来去去,没有什么必须拥有,也不是什么都必须丢弃。来日相逢,你说你看遍世界,我说,我走过了人心。”陶立夏的这本《生活的比喻》则是在不经意间惊艳了我的眼睛确切的说她的文字是独有魅力的。我们都活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本不浮躁,只是因为那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我们或许都在寻找精神上短暂的安宁,而读《生活的比喻》一书则是让我收获了久违的平静。

  面对生活我们要学习陶立夏的态度,人生里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里总有想要放弃的时候,告别般挥手切断所有的关联,不管它们是束缚也好,牵绊也好,温柔关怀也好。全部切断。我们大多数人对旅行的态度,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想的层面上,而阅读这本《生活的比喻》则是跟随陶立夏的脚步去旅行,我们停留在原地可心却在感受着那来自远方风景的召唤。或许这就是陶立夏文字的魅力所在。

  很多时候,短暂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而短暂的离开是则是为了更加迫切的归来。《生活的比喻》一书是陶立夏的情感随笔集,在这本文集里你可以看到她的人生经历和在旅途中的故事,而这些经历化作她笔下的文字,看着这些文字仿佛可以触碰到那些风景,感受到世界最真挚温度

  我们总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独自旅行,在行进的过程中我们要独自走完很长很长的路程,就像陶立夏说的一样,人生像无法闭合的圆,孤独如伤口永远敞开。人,生而孤独,孤独旅行是真实意义上的回归。而《生活的比喻》就是一场回归之路,这对我个人来讲我喜欢陶立夏文字来给我的感觉,真实不做作。我们一直在向前走,我们走在回归的路上。

  在夜里我们会偶尔的思考行走的意义,旅行的意义,可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呢?这对我来讲人生的意义莫过于是一场任重道远的归途。尽管我们需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尽管这条路上会有风景会有陪伴,但风景依旧在,而陪伴则是暂时的。路,终归需要自己去走,有些风景注定了要一个人去看。

  当然旅途中我们会偶尔孤独,可就是复杂的感受给我们才能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这或许就是旅行的意义。生活里的故事依然在继续,有人书写,有人品读。对于陶立夏的经历很庆幸我可以在她的文字中感受更多的人生经验。

  岁月的河不会因为某个人某件事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我们在匆匆如流水的岁月里感受着生活赠与我们的一切。或许生活给予的不是那么的完美,可花未全开月未圆,残缺的才是人间最真诚的的完美。看风景,品文字,阅人心,生活本该有它最真实的样子,而生活里的故事总是似曾相识,那些故事在传唱,人生之路需要我们花费一生去丈量。故事依然是那个故事,而书写故事的那个人仍在孤独旅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