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西部读后感10篇
《一个人的西部》是一本由雪漠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西部》读后感(一):有一点点矫情
《一个人的西部》,让我认识了一个作家叫雪漠、一个地方叫凉州、一种从老师到作家的历程、一场笼罩在他五十来年生活过程中的悲喜交集。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书名,我很喜欢冠以“一个人”字样的书籍,比如“一个人的抗战”、“一个人的朝圣”、“一个人的思念”,如此之类,颇有悲怆之感。但看完全书,反倒觉得这本书冠上“一个人”有点做作,作者小时候同样受到父母、兄弟的爱护,也受到村里贤孝艺人的赞赏、堂哥邻女们的呵护,工作后虽然有看不起他的人的存在,但也有很多女老师的支持、特别是有一个教委主任对他特别启重,不仅调动进入教委工作,而且工作弹性非常大,几乎不用上班,文学成就上也离不开像雷达等人的大力推荐(他的几部作品之所以能进入茅盾文学奖提名或其他奖项,都是像雷达等人的竭力推荐和持续的评价),即使成家后,他的妻子、儿子及学生都以他为中心(他妻子是他的学生,在教初三时就开始找对象),应该说他从来没有脱离过群体,虽然可以说是灵魂的“一个人”,但哪个人的灵魂不是一个人哩,所以觉得这书名有点矫情。
但作者肯定很会写,这部回忆录的结构非常赞,安排得很巧妙:以儿子结婚请东客(即凉州的习俗——男方家请的客人叫东客,女方家请的客人叫西客)为线索,把从小到大与他相关的人物梳理了一遍,包括他的父母、祖辈、村里的人、小学、初中、中师时的同学、几个学校的同事、教委里的人员、以及文学上的朋友,把他与他们的交往、关系、矛盾等等逐一交待,变成了厚厚的具有45万字的作品,这种能够把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写成洋洋几页文字的能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当然,虽然读的时候感觉有点啰嗦,但也能读下去,还是很赞叹作者的文字功底。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觉得比较陌生但又很佩服的地方,就是关于重铸灵魂的内容,或许从小就受到当地文化信仰的影响,也或者他自有追求,作者从小就开始进行习武、禅修,所以在这本书里,作者大量讲述了他在灵魂寻觅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生命历练,以及如何在挣扎中,通过始终坚守信仰,坚持自省、自律、自强,从而最终战胜自己。他认为这一切都源于甘肃凉州文化和大手印文化对他的滋养,以及他坚持不断的实践。到现在,他和他的家人及学生开设的“雪漠文化网”中就包含了“雪漠禅坛”、“香巴论坛”等栏目,可见他对灵魂塑造的看重和力行。
总之,这也是一部有趣的书,除了有点矫情。
《一个人的西部》读后感(二):第二遍边读边记
他会比路遥走的更远吗?这本书倒不是遣词造句有多迷人,而是作者那么纯粹的信心和为此付出的行动深深感动了我。梦想,曾经藏掖于心而今羞于启齿的东西,它是永远不会老去的。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感激雪漠用走过的人生教会我们的智慧。佛渡有缘人,我也算是其中之一吧。
以下摘录:
我虽然写了一些书,记录了自己生命的痕迹,但是,那些痕迹真正利益的不是我,而是那些需要这些痕迹的人。他们都想从这痕迹中,看到某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对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也许能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在禅修上也是这样。所以,我老是劝那些念佛的朋友,不要散心念佛、自我陶醉,一定要升华生命、滋养灵魂,叫佛理真正地渗透到自己的生命中去,影响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的生命方式。这就像我们不能一辈子在门槛上训练跳高一样。
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的,其实都是自己。别人,只是一面镜子,让你知道自己有什么局限,让你知道自己有什么执着,甚至包括那些诱惑你堕落的恶友们。当你发现了这些东西时,破除它就对了。其他的一切,都是情绪,你留不住的。
不要觉得梦想只是生活的佐料,有没有都没关系,不是的。梦想,是人真正的生命力,也是他前进真正的动力。没有梦想,心很快就会衰老;有了梦想,才会有精彩的人生。
因为,所谓的人情世故,就是一些游戏规则,以及相应的机心和算计,其目的,是为了迎合世界,讨好别人,得到利益。不能超越的时候,懂太多这种东西,心理负担就会很重,人是很难得到自由,要是精于这种东西,还会留恋那些好处,难以放下,那么,人也很难得到自由。相反,若在超越自己时,明白一些人情世故也会转化为另一种智慧。
不用在自己的心上搁那么多东西,应该把心思放在升华自己、让自己成长上面,少了这个,人就少了自救的力量。人生中最可怕的不是困难,而是绝望。
那时,我的主要方向,是拒绝外界的干扰,守住自己的心,最大限度地将生命用在学习、成长、升华上面。其他的一切,我都有意识地拒绝。当时,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非常混乱,没有立场,没有原则,就是因为他们盲目地吸收了很多东西,不懂得分辨,把自己的心给搅乱了,最后,就被时代同化了。
我关注的内容,只有两个:一是如何修炼人格,二是如何成为作家。我会吸收与之有关的营养,拒绝与之无关的一切。很多事情,对我来说,只是过眼云烟,没啥意义,不值得消耗生命。
佛教说的空,是现象的变化、无穷的可能性和没有永恒不变的本体,而不是虚无。
其实,我也在享受,可我最大的享受,就是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让自己无悔。无悔的人生,才是安宁的。除了这个,我不太在乎其他东西。我也不太在乎别人眼中的精彩,我有自己的精彩。我心中最精彩的青春,某过于一段用尽全力去追梦的日子。那些汗水、那些忍耐、那些忏悔、那些升华,那些进步,都是我青春中最宝贵的记忆。那些记忆的名字,就叫梦想。
从最初的做不到,到最后的能做到,我走了二十年,我的日记记录了这一切,以后,我会专门出一本书,谈一谈日记中的我和现在的我之间的变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差不多,没有大的改变,往往就是因为,他们身上缺乏一种更大的胸襟和心量。要是容不得别人诋毁,他就永远差不多,不会有大的改进,尤其不会有超越意义的改变。能够实现超越的人,都是能正视自己毛病,并去改变的人。
因为,人心中的欲望和习气,只有在发动时,才能被认知,要是它一直潜藏在你的潜意识里,一直不发动,你就一直没法清除它。
一时的情绪不要紧,一切都会过去,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地死去,不断地重生,它只是一个巨大的假象。在这个巨大的假象之中,除了精神和智慧之外,一切都会过去。
十七八岁时,我还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我总能从人家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中,读到他当下心里的某种情绪。有时,那种情绪就会伤害我。当时,我当然不知道,情绪是最无常的东西,它随时都在变。过去望过我笑声的人,现在面对我时,还会是同一种情绪吗?所以,不要管别人的情绪,做好该做的事情,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才是最基本的。
当你能忍受生命中的一些小事,忍受一些很多人都会面对,却不能忍受的东西时,你才会拥有一种人的尊严,你生命中很多坚韧的力量才会一点点涌现。最后,你的心灵就会变得非常强大,比起那些用外在条件武装自己、让自己显得很强大的人,要更加坚不可摧。
一个人如果确定了梦想,明白自己这辈子就是来做这事的,这个世界,对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诱惑了,因为他觉得那些东西跟自己没啥关系,是虚的,他没兴趣去追求,也就谈不上拿起和放下了。这时,他就会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毅力,在别人觉得枯燥的生活中,感受到乐趣。
所以,强大的定力,其实来自强大的愿力。
如果你真想做成一件事,就要不断坚定你的向往之心,假如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在一些事上变得犹豫了,就要马上生起警觉,因为你的心在发生变化。
我还录了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逍遥游,这些经典不但能为我补充文学上的营养,还能为我营造一种智慧的、大善的氛围,让我的心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博大,人格也变得更完善。
我常常感到后怕,要是他们当年重用我,给我个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啥的,今天的我,肯定不是雪漠。正是他们的不器重,铸就了我的大器。所以,许多时候,为你制造违缘的,其实是你生命中的贵人。有他们制造的违缘,才有你的反思、打碎和进步。
我们都是为了爱而创作的,不是为了用。
表面看来,我似乎不愿和人群待在一起,其实,我只是用身体的远离,来守护心灵的宁静和独立,实现一种更高意义上的靠近——灵魂的靠近。我很早就明白,如果没有证得灵魂的自由,身体的靠近就容易导致灵魂的远离。因为人的心里有欲望,也有功利,有人的地方,既有矛盾和纷争。所以,当我的灵魂还没有彻底觉醒时,我必须远离人群,避开污染和干扰,证得一份绝对的清醒。而证得觉悟之后,也就没有远离和不远离之说了。这时,智慧与慈悲才能变成一轮明月。
其实,文学不需要任何人去殉道,它仅仅是一个人享受生命的一种方式。文学可以承载某种精神,但你要是把它们变成文学的原因,就永远都无法接近文学。有些作家开始是有诗意和享受的,但写着写着,就没有了一个文学青年的单纯。比如对土地的爱,对人类的爱,等等。但这种爱不是真正的爱,它只是一个美好的向往,甚至只是一种情绪。所以,他的写作有了一种很强的功利性,这限制了他本体灵魂的喷涌。他就定然会被自己打造的牢笼所困,死于自己最优秀的东西。
我并非有多高的天赋,我是苦出来的。不过,我的苦,主要从人格和智慧下手,当我智慧修炼很高时,也就有了别人没有的天分。
后来,我极力想写出能超越它的小说,却因为有了执着,那管道就堵住了,重新打开它时,已是五年以后了。那五年的练笔,后来被我称为梦魇,那真是一场可怕的梦魇。也许没有那五年的梦魇,我就不会有文学上的顿悟。
为啥说单纯的孩子更接近神性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想那么多,而会直接照着去做,就很容易进入信仰的核心。走入信仰,是不用多么高明的才华和智商的,你只要用一颗赤忱的真心迎向它,就像你童年时迎向母亲的怀抱,就够了。
到了今天,我知道,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同化我,诱惑我了,我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当然,最初的我,只是一个不断寻觅的少年,比起锻炼外在的能力,我更注重锻炼自己的心灵。(其实这两者常常是相伴相随的)我始终能发现自己的软弱和自私,从不自欺欺人,也从不对自己妥协。那种坚持与训练,使我没有过多地浪费时间,也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无论遇到多少质疑、否定和排挤,我都不会放弃。我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须对自己的使命负责,不能堕落,要保持人格和心灵上的独立。
所以,独立不是表演一种特立独行,而是一种清醒的眼光,一种不会轻易被消解的主体性,敢于跟别人活得不一样。
对很多人来说,结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没啥可怕的,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却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我可能会被世俗生活所消解,丢失自己的梦想。用禅修坚定自己的心,不要让自己迷掉。
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无数人在死去,也有无数人在诞生,有无数人在成名,也有无数人在经历悲剧。世界很忙,人类也很忙。没有人也会毫无来由地记住另一个人,除了他的至亲、挚友、恋人。但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也有自己的长度,除了那些建立了功德的人,谁也留不下去的。
或许,真是文章憎命达,只有经历了坎坷,只有经历了挫折和失落,灵魂才会有强大的力量,文字才会厚重。所谓的大气,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灵魂中某种力量的展现,不是表演,也不是捏造。我一直在有意训练一种独到的眼光。我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我的心头,还没有闪现那道非常重要的灵光。我说的那灵光,是一种智慧的光明,也就是我说的灵性写作的那种灵性。当你的本有智慧显发时,你和世界就没有了障碍,世界就会从你的笔下源源不断地流出。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在做事。虽然积极,却没有了过去的一切焦虑。人看我老在奔走,便问我,你不累吗?我说,我很忙,但不累,因为我总是闲了心做事。我做了很多事,但我的心中,其实是没有事的。心中无事,才能做更多的事。
我一直在用生命酝酿一部真正的好作品。
如果想生出大的作品,那么作家本身必须是大狮子。
那时,我看了六祖慧能的故事,知道你原来是一个不识字的砍柴人,我很惊讶,他闻经开悟,悟后渐修,最终从心里流出了《六祖坛经》的智慧。可见,禅修是有益于创作的。当你连通了一个伟大存在的时候,你的笔就能溢出天籁般的景致。这个景致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一种巨大的诗意。当这种诗意充盈了你的心,击碎了小我的存在,让你融入大我,融入宇宙间的神圣,融入大爱无我的精神时,你就能流出最美的文章。在这之前,你所有的东西,都不会超过你的心。我当然也希望自己能像慧能那样,从灵魂中流出伟大的作品。
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梦想,也是灵魂本身。
那时节的我,不明白只要放下一切,流出真心,就能写出好东西。
这种安详感是不会永恒的。但是,我的书承载的精神,已留在你的心里,你会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好,还想把它传递给别人。别人看了,也想把它传递出去。为啥?因为,它是一种善的东西,有普世性,是人类的共同需要,只要有人类存在,这种精神就不会消失,对这种精神的向往和追求也不会消失。所以,它就是相对永恒的。
没有功利心时,你只要勤奋地走,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升华,成功的土壤和平台就会出现。所以,坚持比天分更重要,或者说,坚持才是一种真正的天分。
《一个人的西部》读后感(三):像大地一样朴实的书。
看到这一篇,我便想起那次去武威的朝圣之旅,自从看了≤西夏咒≥,便心心念念的想去看看金刚亥母洞,还有罗家洞寺。看了书,也才知道这都是佛教历史上如雷灌耳的所在。但跟任何圣地一样,大多数的当地的人说起来都是一脸茫然,但总见,几千里外的朝圣者,风尘仆仆,一脸赤忱的来朝圣。世上的事大都相似,连人的思维方式也大都相似吧,千里迢迢的寻觅,最终和那个放羊的小男孩一样,走遍了世界,发现宝藏竟然在自己以前老是放羊的旧教堂里。看了这些文字,或许我们还觉得它是一个很美的故事,优美的比喻。但至少开始真切的注意脚下的那片土地,开始留意身边正在进行的生动的生活们。用自己的脚步去验证那个美丽的故事,到时候,我们可能也会淡然一笑,明白了比喻背后的东西,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不错的故事,多好。
那日,蒙朋友相陪去了亥母洞,迎面来了一位老人,我便也踩着地埂迎了上去。当时我以为就是这位在雪师的书中出现的老人。但不是。写到这里,这位老人的笑却清晰得泛了上来。他的眼睛亮亮的,像是孩子的眼睛。他的笑像是飞鸟,从眼睛了冲了出来,要把心也笑出来的那种开心。现在想起那个笑,也觉得心里开了花似的,那种纯粹的笑,毫无羁绊的开心,真是不多见。现在大多数的人,脸上都蒙着一层淡淡的冷,像是灰色。或是低头感觉忙忙的,做着什么。有幸看到这样的笑脸,真是能够让人开怀的。无怪乎,微笑也被当作一布施。它可以感染别人,给大家一个的好心情。以前的好长一段时间,总是有人说我,老是脸长长的,再不就是皱眉头。现在爱笑了,有时发现自己又变成poker face了,也刻意扬起嘴角,扬着扬着,自然就开心了。没事偷着乐,真是一大境界,学习中。
看到作者一个个品味着,欣赏着他遇到的老人们,我们也自然得跟着品味,欣赏,这种欣赏会带领我们穿透日常得那些帅哥靓妞的模式,或是某种巧揉造作的东西,去欣赏这些朴实的像大地一样的老人们。当我们欣赏完书中的他们,就自然的会返回生活中的他们,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去欣赏他们的普通,欣赏他们身上淡淡的高贵。所以有时的读书,真是学习某一种视角,是学习某一种质朴简单,敏感而充满感情的心。记得前几日,看到孩子在读一些查理九世的书,问她,书中都讲什么?我翻了翻书,发现其中很多刻意,煽情的恐怖描写。尽管作者还刻意得把闯关、数学题之类得融入书中,想来这样很讨父母的欢心。现在大父母巴不得孩子们时时刻刻的都在学习某种东西呢。当然他们认为的学习跟我们所说的人格的熏陶,心胸的培养还是不同的。女儿显然不同意我的观点,她说,书上还说,我们要相互友爱呢。我一时语塞了,跟几年前的我一样,极度容易被外表,言辞的东西所迷惑。但现在,想蒙我,可没有那么容易了。言辞,文字以怎么样的心说出来的,都有一种特殊的气场。就像是很多人,眼睛透着狡猾,嘴里说着真诚;肚子里都是愤怒,表面上说的大度。心里的小算盘打的山响,嘴里说着不要紧。也正如很多自称为雪粉的人,一遍一遍得读雪漠老师的书,读的同时,还一篇篇的写读书随笔,坚持了好多年。就是因为这种文字中透出的心,透出的胸怀是完全不同于时下的轻飘飘的小时尚,造作的煽情,喧噪的欲望。文字背后的心,人格是没有办法掩盖的。
对于我这个少读书的人,心里没有什么概念,所谓的文笔,文采之类的要求。当我读这样的书的时候,觉得真诚,胸怀博大,而且那些看似平常的文字流露的智慧让我尝到了一种清凉的味道,这种味道,我之前从未碰到过。
这本朴实的像大地的一样的书,平淡的语言,就在平常的言辞中,返回去看生命中走过的一个个人,一段段往事,每每就被感动了,感动的其实并不是那些普通的人和事。而是能够用这种纯粹的爱,善良去欣赏,品味它们的心,不是吗? 不要因此看轻了这本书,到处都有掩埋的宝藏。有一句话叫“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慢慢去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