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3》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的读后感10篇

2018-05-27 21: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的读后感10篇

  《第56号教室奇迹3》是一本由[美]雷夫·艾斯奎斯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读后感(一):孩子们的十大人信条

  雷夫老师自己的亲生经历语重心长地道出了最朴实实用教育信条。激励了一位位为教育而辛勤付出的老师们和希望培养孩子优良品德家长们。书中雷老师发自肺腑的淳淳教导和极具哲理和实用性的言论很多很多,个人对雷老师给孩子制定十条人生信条感悟最深。

  友善待人,全力以赴。这是做人的基本,雷夫老师也是以此作为素质教育的本质来教导孩子们。助人为快乐之本。与人为善,即予己为善。这正是我们老祖宗孔子教育我们为人处世箴言。做任何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力争做到最好,并持之以恒。出错了,无所谓,只要你全力以赴了,尝试过程也是美好的。过能改,归于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相信孩子们都能恪守这个信条。

  成功捷径。雷夫老师通过做钩织手工让孩子亲身体验这条人生真理。雷夫老师的智慧在此体现淋漓尽致。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时间的,任何成功都无捷径。

  诚实守信。雷夫老师以身作则,通过诚实守信和孩子们建立持之以恒的信任关系,并教导孩子们以此为根本,促使他们一步一步走向优秀。随着和学生之间信任关系的加强,他们的学识自尊同时也会得以提升

  发挥主动性。主动意味着思考,意味着自己拿注意,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老师能适当放松管制,有助于孩子们正确认识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更培养了孩子们发挥主动性的优良品质,同时主动性也会带给孩子们成功和喜悦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雷夫老师教导孩子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习时他们的本分,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功课,不能依赖别人,坐享其成课桌和学习材料必须整洁有序,做得好就表扬,做的不好就要接受批评。孩子的未来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责任心

  注意时间和场合。雷夫老师以引导方式,教孩子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自控力。

  不怕提出问题微笑面对孩子们,用心营造一种友爱氛围,孩子们自然会和老师更加亲近,更加友爱,更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和问题与你分享,最终发挥他们的潜能。雷夫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一观点,挖掘了孩子们的潜力。因此,我们何不微笑着面对我们的孩子呢。

  理解形象重要性。这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礼仪。平时教育孩子也应该从外观入手,整结干净的着装与作业,本身就能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亦是有教养的表现。做人做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唯此,才能塑造孩子们优良独特的个人形象。

  有条不紊。从自己整理物品到自己检查作业,这是一种良性生活习惯的培养。只要养成有条不紊的良好习惯,做事情有条理,相信对孩子们来说会受益终身

  谦虚谨慎。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谦虚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此我们更应该为我们身为炎黄子孙自豪。雷夫老师本人便是以谦卑态度来培养孩子们谦虚谨慎的美德。以身授教,教育成效可见一斑

  总之,本人读此书,受益匪浅。本书实用性非常强,不只是说给老师的真心话,也更是说给家长的真心话。它蕴含着雷夫老师辛勤与智慧的结晶。每字每句都值得深思,值得用心反复阅读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读后感(二):小学教育一样可以有奇迹《第56号教室的奇迹3》

  小学教育一样可以有奇迹《第56号教室的奇迹3》

  这是雷夫的第三本书了,从第一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开始,雷夫的名字就响彻了中国,只要是经常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小学教师,都知道美国的雷夫,都知道56号教室。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这是一个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圣地,雷夫也是一位圣人一般的人物

  雷夫究竟有什么奇迹?一个只教小学五年级普通美国老师,不是什么名校,不是什么特别优秀的学区学校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

  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一年的时间内,疯狂的学习,还用课余时间排演莎士比亚戏剧,演算数学题,大量的阅读,组织乐队,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来到学校,放学以后两个小时才恋恋不舍离开56号教室。周六周日都来到学校学习,假期跟着雷夫到各地去旅行。

  雷夫一个人教语文、数学、音乐科学体育……全科老师,也是全能老师。这样的工作强度是我们不可想象的,雷夫疯狂的工作热情也是我们不可想象的。

  这本书是雷夫的第三本书,讲的不是雷夫的奇迹,也没有太多雷夫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是雷夫的教育心得,里面都是大实话,看了让人感觉亲切

  很多人参观了雷夫的课堂以后都提出想要看看雷夫的第一堂课是什么样的?是靠什么方式把学生们训练成这个样子。可是雷夫却告诉我们,他的第一堂课很普通,只用十分钟简单介绍一下雷夫的规则,而且并不期望孩子在十分钟内就能够理解,因为有一年的时间,雷夫会一点一点的告诉他们。

  想要靠一节课,靠一天就改变孩子是不现实的,第一天因为互相不熟悉,学生们一般不会太过格,到是过几天以后,等熟悉一点了,孩子的毛病才会显现出来。雷夫讲了一次自己的失败,雷夫每年的第一天都会带领新的五年级学生制作一块壁毯,采用钩针,分清颜色,每个孩子都要做一块,要做接近一个月,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随着一年又一年,雷夫已经对这个活动的每一个部分非常熟悉,不会出现别的问题了。可是一位新来的学生还是打乱了他的计划

  那个学生第一天来就迟到了,进来以后也是非常不讲规矩,在下午开始做壁毯的时候,用笔蘸着颜料画画,可是他却把绿色的颜料舔到了嘴里,雷夫见识淘气的孩子,温和的制止了他的行为,雷夫在56号教室的惩罚就是剥夺你学习和参加活动的权力。于是他被禁止参加这项活动,看着大家在制作。这一切都很正常,第二天有很多原来56号教室毕业高中生回来参观,可是就在雷夫欢迎他们的时候,男孩的家长出现了,对雷夫破口大骂,并把唾沫吐到雷夫的脸上,让雷夫狼狈不堪。这些雷夫原来的学生,看到了这个场面,表示以后绝不会选择做一名老师,即便是如此优秀的雷夫,也会遭遇这种场面,实在是太可怕了。

  是啊,越是优秀的老师,越是经历过我们想象不到的挫折和失败,才使得他们走向成功的吧。雷夫对此并不在意,圣徒就是这样磨练出来的。看了雷夫背后的故事,我才明白,其实我们和雷夫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雷夫并不是圣人,雷夫并不是天才,只是雷夫比我们更加执着,更加热爱教育。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读后感(三):第56号教室到底有没有奇迹?

  第56号教室到底有没有奇迹

  雷夫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2014年年末,一篇质疑雷夫和他的第56号教室奇迹的文章网络里广泛传播

  长久生活欺骗社会里的国人,已经习惯了怀疑一切,这一次,看到质疑雷夫的文章,同样是大吃一惊之余不由慨叹:这个世界,到底还有没有真事啊!

  我接到了很多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雷夫的中国行,有很多次都是我陪同和主持的,假如雷夫是假的,我自然难脱干系。好在,我知道真实的雷夫究竟是什么样子。

  作为许多次雷夫中国演讲主办单位的《当代教育家杂志,特约了华裔美国教育专家刘国华先生撰写了长篇文章,还原事实真相。有兴趣的读者,请耐心阅读。

  《当代教育家》杂志编者按——

  2014年12月初,当人们正沉浸在即将迎接新年的喜悦之中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教师雷夫却遭遇了一场中国式“打假”风波

  一篇题为《洋教师雷夫火在中国冷在美国——第56号教室没有奇迹》的文章,被《齐鲁晚报》发表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文章记述的是“王一菲”(化名),一位在中国经营一家国际教育交流中介公司女士,前往美国拜访雷夫及56号教室,受到“冷遇”,从而对雷夫由热追到质疑甚至否定的故事。一时间网上议论纷纷,坊间流言四起。曾经倾倒无数中国教师的雷夫,他的教育传奇故事到底是真是假?第56号教室到底有没有奇迹?

  此文在网上热传的第3天,知名教师魏智渊(网名铁皮鼓)首先做出了反应,一篇题为《雷夫:奇迹还是谎言》,正面对抗“冷”文的论调。

  5天之后,促成雷夫中国演讲之行的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中国事务主任刘国华先生发表长达一万多字的声明,就王一菲女士“受拒细节”的个中原委作了详尽说明,一一回应了“冷”文中的质疑,并将中美两国在文化教育交流中存在的习惯、礼仪、体制等诸多方面误解作了中肯的分析和解读。

  本刊获得刘国华先生独家授权,在国内媒体首发刘先生的长篇声明,还原事实真相,并希望由此事件,引发对当前国际教育交流误区讨论反思

  《当代教育家》独家刊发刘国华原文——

  从追星到抹黑:中美教育交流的误区

  □〔美〕刘国华

  刘国华,美籍华人,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中国事务部主任,

  一直致力于为中美两国教育交流搭建桥梁,是雷夫中国演讲的美方联络人。

  王一菲女士在拜访56号教室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雷夫任教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也是我居住、工作的地方。因此,我曾多次带领中国教育考察团到雷夫的56号教室观摩和考察,和雷夫比较熟悉。经过几次与雷夫的沟通了解了王一菲女士拜访雷夫及56号教室的经过。我认为,作为一名从事“国际教育交流”的人,王女士的行为缺少基本的国际交流常识和对人起码的尊重

  第一,办事预约与时间管理,是国际交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

  据雷夫介绍,王女士曾给雷夫发过电子邮件,提出参观56号教室的要求,但是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来访时间,直到10月21日晚上,即拜访雷夫的前一天晚上,才给雷夫发了一封要在第二天拜访的邮件。要知道,雷夫每天都会收到数百封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邮件,他并没有助手帮助他处理这些邮件。王女士在没有获得雷夫预约确认的情况下,于10月22日的清晨直接闯进学校。

  美国人在时间管理上,无论公事或私事都需要提前预约。我与雷夫通过邮件交流多年,曾与雷夫预约安排过数十次参观交流活动,年近六旬的雷夫从来没有发生时间预约错误。时间管理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安排任何活动都要事先预约,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对得起自己千里迢迢,赴美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如果王女士还是习惯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没有私人电话,办事直接上门的旧习惯,不用说在国际交流中行不通,在效率越来越高的当代中国,也是会常常碰壁的。

  第二,尊重当地文化习俗法律规章制度,是国际交流的基本原则

  10月22日上午,王女士在拜访56号教室时发生了什么?

  据雷夫回忆,10月22日清晨,王女士独自一人进入霍伯特小学,径直敲开56号教室的门。

  当时霍伯特小学正在进行一个年度测试,雷夫理解她远道而来,出于礼貌,仍然请她进入教室。王女士进入教室又是拍照、又是向正在考试中的学生打招呼,还要求雷夫在书上签名。学生的重要考试被打断,雷夫老师非常着急。因为王女士基本听不懂英语、也无法用英语交流,雷夫便到学校找了一位懂一点中文的同事与王女士沟通,整个过程持续了约三十多分钟,并非王女士所说的10分钟。霍伯特小学的工作人员对考试受到干扰非常不满。因为那天正是洛杉矶学区1~6年级举行年度加州英语发展测试(CELDT)的日子,而州考是加州教育署、洛杉矶学区和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

  王女士在无法用英语沟通的情况下,就把她在56号教室和霍伯特小学的经历理解和臆想为:雷夫不让她拍照、不让她和学生打招呼、着急得把她请出56号教室,甚至在“冷”文中编造了“他只想为中国的教师做演讲,不希望学生直接到56号教室体验”“雷夫从来不让你这样的来访者到学校里来,一般都约在别的地方”,并由此臆断“雷夫在隐瞒什么、雷夫在欺骗中国人、56号教室的奇迹是杜撰的”。试想,国内学校在学生中考、高考时间是否允许王女士擅自进入教室拍照和学生打招呼,请监考老师签字呢?我估计中国的学生家长会和王女士拼命的。

  第三,由“不允许拍照”谈美国及其中小学对未成年人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保护

  美国社会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十分繁杂详细,可以说是事无巨细,美国学校当然也不例外

  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考察美国学校时,都希望拍一些照片,有时需要使用学校的厕所或需要吸烟,等等。美国法律禁止未经学生家长许可,给学生拍照;美国许多中小学禁止教师或其他成人使用学生厕所,禁止在学校吸烟。

  对美国学校的这些规定,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非常不习惯、不理解。记得有一次,我陪同一个来自国内的高中校长团参观纽约市名校斯蒂文圣高中,虽然在参观学校之前,我宣布了参观学校的一些纪律,但仍有一位校长拍摄学生。校方陪同人员上前阻止,这位校长非常生气,表示要离开,我作为考察的组织方感到非常尴尬。

  要知道,美国执法机构执行法律毫不留情。许多国人,尤其是国内许多青少年,对于美国的自由以及自由本身概念的认识有极大的偏差和误区,以为自由就是“想干啥就干啥,不要有任何约束”,事实上,自由是建立在规则、法律之上的,是对法律、规章制度的尊重。

  也说说雷夫获得的那些奖项的“含金量”

  再说王女士离开霍伯特小学之后,在洛杉矶街头和公交车上的一系列“调查”,更是荒谬至极!我敢打保票,王女士如果在洛杉矶街头上和公交车上询问美国总统、加州州长、洛杉矶市长姓甚名谁,一定也会有一些人答不上来。更何况在当代的世俗文化和大众传媒中,电影明星、歌星、体育明星,远比在科学、教育等领域做出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有名。在洛杉矶的大街上,如果你向路人询问加州理工学院在哪里,许多人会摇头。他们完全不知道这所培养了3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常在国际名校排名中位列第一的学校,就在离洛杉矶市中心不到20分钟车程的地方。

  王女士还借某位台湾教育界学者的一条手机短信“没听说过,估计是商业炒作”来否定雷夫和56号教室的事迹。这位孤陋寡闻的学者可曾了解,截至2012年底,雷夫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在只有22万中小学教师的台湾就销售了10万零3千册(据美国威京出版社海外版权部门提供的资料)。2010年,雷夫老师还应“亲子天下杂志社”邀请到台湾分享他在品格教育的做法和心得。

  至于王女士通过留美学生小卢所做的调查更是谬误百出。“冷”文是这样描述的:“小卢从新闻报道中看出,雷夫获得两枚勋章的原因是雷夫带领学生参与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项目有益于英美关系,和教学成绩并没有关系。”

  小卢是在校的学生,对美国社会和文化还不是太了解,对艺术教育与文理教育的关系及其对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也可能不理解,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情有可原,但我要对于“冷”文作者的草率和职业严谨性提出严肃批评。

  雷夫到底获过哪些重要奖项?

  先说说雷夫获得的“全美杰出教师最佳年度奖”。

  “全美杰出教师奖”“全美杰出教师最佳年度奖”是由美国迪士尼公司主办的一个全国性的评选优秀教师奖的活动,前后总共举办了15届。每年,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纷纷推选自己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候选人,然后由迪士尼公司召集的“全美杰出教育家委员会”从每年多达20万的优秀教师候选人中选出36位全美杰出教师奖获得者,杰出教师奖分10个教学种类:

  小学:学前阶段、低年级、高年级

  初中:数学、科学和人文学科

  高中:数学、科学和人文学科

  学前班至12年级:艺术、特殊需要和天才教育、健康与运动

  在选出每个种类的最后10名获奖人后,再从中选出唯一一位“全美杰出教师最佳年度奖”获得者。雷夫·艾思奎斯先生是1992年“全美杰出教师最佳年度奖”获得者,可见这个奖的含金量。

  迪士尼公司利用其电影、电视频道等媒体和迪士尼乐园品牌的巨大影响力,把迪士尼“全美杰出教师奖”“全美杰出教师最佳年度奖”办成了一个在美国影响力最大的评选优秀教师奖的活动。远远超过美国举办的其他任何一个优秀教师活动的影响力。

  再说说雷夫荣获的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给雷夫颁赠的员佐勋章。

  首先,美国国家艺术勋章乃是美国的国家大奖,它是由美国国会于1984年设立,是美国国会代表美国人民,给予艺术家和艺术推动者的最高荣誉奖项。设立这一终身成就奖项的目的,在于表彰在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影视、戏剧、建筑、艺术教育等多个艺术领域,推动了美国艺术创造与发展,并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个人和团体。该奖由美国总统亲自为获奖者颁奖。它的地位在美国相当于艺术领域的诺贝尔奖。

  在建筑设计领域最负盛誉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1988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勋章;15次荣获美国格莱美音乐奖,同为华裔的音乐大师马友友于2001年获得国家艺术勋章。雷夫由于长期为贫困儿童提供卓有成效的艺术教育,并为社会公正做出了卓越奉献,因此于2003年获得了美国“国家艺术勋章”。雷夫是该奖设立以来,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学校教师的获奖者。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雷夫颁发的员佐勋章(简称“MBE”),是大英帝国优秀勋章中的一种。主演“007”系列电影、轰动国际影坛的爱尔兰男星皮尔斯·布鲁斯南,也曾获得过这枚勋章,以表彰他对全球娱乐事业的杰出贡献。

  雷夫获奖无数,除去上述的奖项外,雷夫还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颁赠的“Sigma Beta Delta院士”、《家长杂志》的“成长奖”(As You Grow Award)、知名电视主持人欧普拉的“善用生命奖”(Use Your Life Award)。

  欧普拉女士是美国最知名的电视主持人之一,在美国影响力非常大。欧普拉在确定把“善用生命奖”颁发给雷夫之前,曾经派了一位侦探秘密跟踪了雷夫一个月,调查雷夫每天的工作生活情况和雷夫事迹的真实性。这位侦探在结束调查离开之时,对雷夫表明了其身份,并诙谐地和雷夫老师说:“你的生活是我遇到的世界上最无聊的生活。”由此可见,雷夫从早到晚一周6天往返于家和56号教室之间是怎样一种工作状态。

  那么雷夫对自己获得的巨大荣誉又是持何态度呢?

  雷夫在一次与中国教师讨论中美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巨大悬殊与两国教育质量的关系时,是这样讲的:“我领了很多的奖项,我觉得不代表任何的意义。……我带的学生每年演戏剧,有很多人从不同地方来看这个剧,戏剧演30天,演出结束后,我不会发奖,也不会开派对,因为我认为做整个戏剧就是奖励,就是派对,美国与中国的教育都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不会因为奖励而改变。”

  中美在教育体制和评价观念上大有不同

  对于雷夫在中国内地教育界产生的轰动效应,国内有两位学者产生了质疑。的确,一哄而起、一哄而下、跟风、非理性的追星在国内大众文化中经常发生,在这时有理性的质疑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雷夫的教育经验究竟对霍伯特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学校的其他教师产生了多大影响?我们必须把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放在美国和加州的教育体制中去考察。

  在加州,了解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当地居民一般要查询这所学校的加州学术表现指数(API)。API的分数值最低200分,最高1000分。我查了一下霍伯特小学的API得分是808,这个分数相当不错。为什么呢?美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高的学校绝大多数在郊区,而城里学校的教育质量相对比较差。洛杉矶郊区比较好的小学都在800分以上,而城里的许多小学特别是贫困区的小学往往只有300 多分、400多分。霍伯特小学位于城里的贫困区,这个社区居住的家庭绝大多数都是贫困的移民家庭,而且大多数居民都是不太重视教育的拉丁裔非法移民,因此霍伯特小学的教育质量得分相当不错。雷夫优秀的教育经验,肯定是对霍伯特小学乃至他所在的五年级产生了积极影响。因为雷夫56号教室学生的成绩非常高,而且他的“霍伯特莎士比亚人剧团”是向全校四五年级的学生开放的。

  至于为什么美国很多教师还没有听说过雷夫老师,这是由于美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

  在美国影响公立学校教育最大的两支力量,一是当地的教育委员会和学区。地方教育委员会的职责是制订教育政策、预算监管和聘任学区教育局长。学区则是负责地方公立学校日常运转的教育行政机构;另一支力量是教师工会。学区与教师签订的聘用合同,基本上是由学区和教师工会讨价还价谈判达成的。一方面,美国的教师工会在提高教师工资、教师福利待遇,保障教师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大大限制了地方学区和学校校长对教师教学绩效考核聘任、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许多权力,限制了美国公立学校的改革。很多情况下,教师工会对学区的教育改革采取的态度是消极的、不合作的,有时甚至是敌对的。洛杉矶学区是美国第二大学区,教师工会力量强大,学区不可以考核教师的教学绩效。与之比较,国内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拥有更大的考核、聘任教师的权力和更好的激励教师的管理手段。

  雷夫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年放短假、暑假大部分时间都用他通过演讲、出版获得的经费带领学生到华盛顿特区游学,到俄勒冈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观摩、演出,带领学生在密西西比河的邮轮上阅读马克·吐温的小说。如果霍伯特小学、洛杉矶学区倡导雷夫的教育经验可能会涉及触犯其他教师的权益嫌疑,会引起美国教师工会的反对。因此,作为教育行政方的校方和学区,是不敢通过官方渠道宣传、推广雷夫的优秀教育经验的。

  因为没有看到类似国内那样长篇累牍的对雷夫的报道,两位教授就因此断言,雷夫在美国和国际没有影响力,甚至根本就是虚构的一个典型,是杜撰的、炒作的商业行为,我认为这是中美两国不同社会观念导致的认识上的误差,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根本不了解雷夫,不了解雷夫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雷夫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雷夫的教育思想丰富而且重要,他是难得的出现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真正的教育家。雷夫深受美国19世纪作家、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的思想影响。梭罗被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也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哲学家,梭罗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雷夫在他30年的教学实践中重视观察与思考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关系,他创造了一个改进贫困儿童生活和教育环境的56号教室和霍伯特莎士比亚人剧团。

  雷夫的教育理念非常独到与深刻。他提出了:建立不让孩子恐惧的课堂;让学生而不是学科成为老师关注的重点;教学的重点放在大多数的中等生身上;不要过分关注学生每个学期末的成绩,要关心学生现在学到的东西对他们20年以后的影响;成功无捷径。

  雷夫也十分重视品德教育,在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深受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影响。56号教室的班训是:勤奋学习,善待他人。雷夫是我了解到的,在学校教育第一线创造性地运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最为成功的教师。他通过经典小说、经典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以及他本人的行为示范,培养学生较高阶段的道德品质。雷夫本人以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按照人类的普遍伦理原则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为学生树立了最真实的优秀榜样。这也是为什么他视名利为烟云,30年如一日,充满激情地在56号教室辛勤耕耘,被美国《纽约时报》尊称为“圣徒与天才”。

  雷夫重视艺术教育和体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和其他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56号教室的学生每个人都要学习几种乐器的演奏技能,每个孩子都学习棒球,学习手工。学生进入56号教室和霍伯特莎士比亚人剧团后就开始了全学年的阅读、研究、排练、表演莎士比亚戏剧和其他经典文学作品。

  雷夫与创造力专家和国际知名演讲家凯恩·罗宾逊爵士是理查德论坛“美国教育的革命”的主讲人。他们探讨的主题是如何对美国的教育制度实施革命化的改造。

  雷夫在30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并创造了有效、独特的班级管理体系、数学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方法、经济教学方法。美国《华盛顿邮报》称赞雷夫是“美国最好的班级老师”。雷夫出版的教育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均进入《纽约时报》最佳图书销售榜,成为美国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

  雷夫已经出版了4本教育著作,专门介绍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美国有大量的中小学教师认真研读雷夫的教育著作,学习和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常自费到56号教室观摩雷夫的教学活动。莎士比亚戏剧著名演员、好莱坞影星(《魔戒》中甘道夫的饰演者)伊恩·麦克莱恩爵士是雷夫56号教室的常客,他说:“当我观看小演员的表演时,不禁想哭,我想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兴。令人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孩子们都能遇上雷夫这样的好老师。”

  雷夫的教育著作成为美国一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的教学参考书和师范生喜爱的教育读物。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把雷夫的书列为教学阅读参考书,许多学者都在积极研究雷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革新经验。

  美国中小学近几年来,每年有多达25万名学生和数千名教师参与一个按照雷夫教育理念设计的教育实验项目,美国财政部给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中心拨款40万美元专门研究这个项目对美国中小学学生的影响。

  2012年,雷夫和56号教室的学生还应邀在世界顶尖级演讲TED上演讲。TED被称为“超级大脑SPA”,观众多是企业的CEO、科学家、创造者、慈善家,等等。TED邀请世界上的思想领袖与实干家来分享他们最热衷的事业。比尔·克林顿、比尔·盖茨、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歌手保罗·西蒙、维珍品牌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爵士、国际设计大师菲利普·斯达克以及U2乐队主唱Bono都曾经担任过演讲嘉宾。

  国际交流应该秉持怎样的正确态度

  近年来,国内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开展和推动教育国际化,教育的国际交流方兴未艾。这些交流和合作带来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打开国内教育工作者的思路、改进提高国内各级教育的质量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然而,在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对国外先进教育的学习、研究和借鉴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的警戒:

  首先,在比较、介绍国际教育现象的时候,简单化、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某些作者仅凭自己听过一堂课、参观过的一所学校就冠之以某某国的学校和课堂介绍。我看到,一位作者仅仅根据自己孩子在美国上过的几所学校就写出一部介绍美国学校的图书,并得出了诸如美国的私立学校教育质量高于公立学校质量等等一系列的结论。殊不知美国教育制度实施的是地方分权,各地的学校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而美国的家长在意的是给自己的孩子找到适合的学校。

  一些文章介绍美国中学时常常简单讲学校给学生提供数百种选修课,导致国内许多老师、家长、学生误认为美国学生可以随便选课。其实,美国中学对学生的必修课、选修课程的选修有严格的课时、学分要求。

  其次,在学习研究国外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时存在浮躁、盲目、非理性的跟风,发生一点问题便出现全盘否定、上纲上线地批判乃至义和团式的盲目排外。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一些教育工作者不甘于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与学习有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采用“5分钟看清楚雷夫”这样的浮躁心态来研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雷夫现象是不可取的。

  一些人甚至缺乏正确心态,对雷夫进行全面否定甚至人格攻击,这是对把教育作为神圣事业献出其全部爱心的雷夫的极大不尊重,正如那位王女士和“冷”文的作者,在根本不了解雷夫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是什么的情况下,从浮躁的非理性追星,到缺少根据的质疑甚至歪曲事实的抹黑。。

  在这里笔者特别想指出的是,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的开放、国际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应该更加开放。以美国为例,据统计,在美国工作、居住的外籍人口包括非法移民多达6000万,约占美国人口的19%之多。纽约、洛杉矶等美国的大都市的一半以上人口出生在国外。美国社会的开放性是其社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近20年来经济停滞不前,与其人口种族单一、文化单一,社会相对封闭有关。

  而“冷”文却把国内许多中小学教师对雷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研究热情提升到是否“对我们的教育应该有自信”的上纲上线的高度,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于正常的中外教育文化交流是极其有害的。许多国家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考察,国内中小学教师对雷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学习、研究热情都是正常的教育国际交流活动,都是好事。中国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不正是得益于中国政府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积极与世界各国人民开展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交流吗?

  一句话,国际交流的中,盲目跟风和排外都不足取。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读后感(四):用激情创作奇迹

  雷夫•艾斯奎斯,这位令人敬佩的美国教师,他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他做老师,学生是多么幸运啊!

  “教育无捷径”,雷夫老师以独特的魅力,使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自愿每天早晨6点半到校,一直待到下午五六点回家。即便在节假日,孩子们也来学校,跟随雷夫老师一起阅读、算术、表演莎士比亚戏剧、一起去旅游。这是一块充满欢乐的园地,雷夫老师用创新的方式,把孩子们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把小小教室变成温馨的家,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他们沉迷于沙士比亚戏剧,感受古典音乐与经典文学之美。看着雷夫老师指定的“魔鬼式训练日程表”、“8法则”,学生的学习生活真的是充实而有意义,这样的教育才完全是为了孩子的发展。

  曾经,我们为自己总是在日复一日地重复同一种工作而报怨,这时不妨请用心来读一读此书,他会让你为自己的种种不安分的想法而感到羞愧。正如雷夫先生所说:“当一位好老师是世上最难的工作。”的确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大、有的显得很小。而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是呀,你看由雷夫任教的这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确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选择这项职业,意味着教师的众多放弃和倾其精力的奉献。“用力做只能合格,专心做才能优秀。”假如我们像雷夫.艾斯奎斯那样用力、专心地为教育事业而大量付出和无私奉献,我们同样有理由能够打造出一间与众不同的教室,创造出卓越的成绩。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读后感(五):是什么令我们如此期待

  个人来看,“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几本书,首先应是作者写给同样身为教师职业的人看的,其次才是面对家长或者学生,……让那些对教师这一职业拥有着盲目乐观,和理想的人看看现实的残酷;也是通过该书的内容得以令更多的家长和社会舆论,能够体谅到老师的艰辛和无奈无奈。顺带向他的教师同行,尤其是新手教师,传播给他们自己的教学理念。

  如果说,高期望、严要求和循循善诱,是雷夫教学的“三要素”;那么勤奋、热爱、好奇和克制,则是他班级里学生们的成功基石。在悬殊的资源差异下,没得类似盖茨那种因人成事的家庭条件,自然只能靠着自己去苦力拼搏,——“成功无捷径”,此言诚不虚也!该书的内容视角独特,发人深省,说真的在读过了此书后,感觉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原来,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最关键的还是要自身是否有着对于职业的热枕,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坚持下去的勇气了。就这方面而言,书中所提供的这些,的确是非常宝贵的心得与经验。作者乐于与同行业的新手教师,和需要更多家庭教育知识的普罗大众,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是真的。可坦白的说,这本书让人实在看得丧气!

  大概是成书较晚的关系,作者的处事要更加老道,也更加圆熟了,但是,也少了许多的热血。第一册时看到作者不顾上级长官的警告,屡屡逃掉教师研习会议时,我还为之深深忧虑。结果,呵呵哒,——那时候想得很傻很天真,还觉得作者想挤出更多时间为学生的知识添砖加瓦自然是好的,但是何必非得这么硬来,为这种事儿让上司在心里给你记上一笔,真挺没必要的。

  就算再不想要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每学期抽出几天参加空耗生命的教师研习会议,如果是必须参加的话还是去应付下( ̄ε(# ̄)☆╰╮( ̄▽ ̄///)~结果现在发现,雷夫已经学会了做个沉默的人,能够冷眼看着忍无可忍的老师在会议上对着上司开炮,坐视还一腔热血的新手老师撞得头破血流的漠然,真的是,饱经世事后再没了那许多的热血!

  不知道我这么说算不算是在抨击,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该咋想了?明知道,就算当那些自以为是的校内的行政人员和学区官僚做不存在,“坚决答应,绝不执行”,也是没用的。甚至只会让小心眼的长官在心里记上一笔,将人往死里得罪了。但是,现在看着书里那些像作者那样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师,却只能是强忍着满心的不快,忍气吞声的等着讨厌的官僚调任,或者是避开风头后再私下行事,哪怕只是面上凑合了过去,时间过了继续照旧能用自己的方法教学,我这个看书的人都替他们感觉好憋屈啊/(ㄒoㄒ)/~~这么忍忍忍的,难怪好些老师会心理压力山大,被活生生的憋出毛病来。

  好吧,作者自述其写书的最大目的,就是能够让更多老师运用他的经验,来改善学生的生活品质。只可惜这书里,啧,写的都是美国的学校,还有美国的教育体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的问题是有共通性的,国人可以借鉴到,但是书中的内容真的是有些水土不服。就像阅读,就像数学,就我个人的经历体验而言,实在没觉得在这两者的学习方面,中美两国的学子有何相同之处了?

  看到书上提到的美国孩子对待阅读所表现出的抗拒心理,这多少有些让人匪夷所思,至少就我所知,国内的孩子可绝没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并非是有意炫耀什么,至少我在阅读方面就从来没有遇到难碍,或许只是因为我是用武侠小说做识字启蒙的关系?

  在中国,虽然现在小学生入学的时间越来越提早了,但是在我入学的时候,年级中的新生大都是七八岁,当然也有有些人是提早一年上小学的。甚至,在我小学毕业离开学校的时候,五岁的孩子就上小学了也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但是在我入学前的两年,六岁左右就已经能够自己扒着本武侠小说囫囵的看下来,也不知道是我幼时玩过的识字卡片的功劳,还是人类好奇的强大动力喽喂~

  和下午两点多久就放学的美国小学不同,国内中小学校肆意提早延迟学生上下学时间不说,教师总会布置下海量的家庭作业,这些都给发育中的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身心负担。教育部门天天呼吁着要减负,可是只见口号,不见响应。从学校到家长,都在打着为了孩子的未来的名义加以阻拦反对,呵呵,还不是为了要出成绩!

  反之,美国的学区官僚为了自己的政绩,却是盲目的在降低学生课业难度——造成了老师的教学内容再简单,学生也抱怨困难,学生学不会就再降低标准的恶性循环——对这些用不着学外语的孩子来说(如果不算外来移民的少数群体),阅读本身就是个关卡,数学更是个拦路虎。

  就算是在美国课业内容出奇简单而闻名的公立学校,在唯考试分数论的情况下,学生们都要投注可观的时间和精力,被迫背诵下大量的课文和公式套路,设法通过大都实际只是为了评断教师教学优劣为目的考试。如果真的是出于增加知识量积淀的自发行动还好,要么能够熟能生巧的来灵活运用也罢,可惜辛苦背下的这些东西在考完后,都会以更快的的速度还给了老师╮( ̄▽ ̄”)╭

  诚然,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一定就等同于真才实学,模式化的考试很难反应出学生的个人能力。……但评鉴最基本能力的考试也得靠着学校帮助公然作弊才能达标,学校老师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维护孩子“自尊”的名义对孩子的学业问题放任自流,在过度赞美中长大的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学识程度,茫然不知自己的斤两。说白了,在美国大多数的联邦州里,只要你肯在学校(除了大学)待上几年,总是会混一张毕业证的,可是没切身体验过无情的社会现实,残酷的竞争压力没逼到头上,哪里知道知识的重要性?

  如果说,完全不必顾及到采用何种手段的话,只要是个肢体健全身体没什么大毛病的成年人,都是能够被训练成特种兵的!人的潜力不就跟果汁似的,榨一榨总是会有的么︿( ̄︶ ̄)︿只是,天生的能拥有追求完美的学习态度,对根本未曾经历过残酷的社会激烈竞争面的孩子而言,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吧。家长与老师苦心的百般督促与逼迫,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的造成孩子厌学的情绪滋生。纵然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并没错。与其如此,为什么不能拿出更多的耐心去设法引导孩子,让他们能够主动去为了好奇求知而学习呢?

  美国的社情所致,造成了教育界过分看重儿童拥有“追求快乐”的权利,和应该拥有快乐的人生教条主义盛行。由此引申出应在各种情况下,极力避免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自然就成了盲目的降低学业难度,和通过避免(用来验证学生们的学业优劣的测试)成绩不佳,损害到孩子们敏感的自尊心了。教师们那种习惯性的称赞,好吧,如果说不算骗人的话,至少也是善意的谎言。

  应该说,在美国想当一名中小学教师需要的并非是什么高深的职业知识,而是更简单的态度如何,就和幼儿园老师需要的职业素养没差,只要是会哄小孩就够了。更稀奇的是,居然还能有人为了想当上橄榄球教练,连自己的数学都没学好,就去学校报名当数学老师还通过了的(真人真事),甚至该人以数学老师的身份兼任了体育老师,最终成就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也真是让人醉了啊喂Σ(っ °Д °;)っ

  即便是人尽皆知的奇葩,也很少有哪个老师或者父母有勇气承认是自己毁掉了孩子的未来,或者,他们也根本没从这方面想过。在关注孩子考试成绩的时候,他们只会抱怨都是老师没尽到责任,没教好;孩子自己不努力,不争气;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想当然——忽视了,或者根本不愿意去想——教育是一个双方面的问题,家长+老师=孩子的成就!

  更恶劣的是,媒体为了话题性,不惜对家长和老师口诛笔伐,而且往往单方面的进行抨击,好似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该归咎于老师,就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家长的责任。不惜一棒子打死一边,以偏概全的声称只是单方面的问题,给另一边洗白。

  以前我们有“白衣天使”现在我们有“医闹”,曾经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的现在则摇身一变成了“禽兽老师”,就算“无不是的父母”也总算有了“儿童保护法”与之抗衡……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大好,却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将某些本应值得人尊重的行业,拉下了神坛,再不复昔日荣光。

  只是和天生的父母不同,老师似乎是可以多少选择的?实在不成的话,要么调班,要么转学,哪怕砸钱去私立学校,至少那里收钱办事的老师态度自然也不一样了吧。或许,只是因为现在还对教师这一职业报有理想的从业者越来越少,再不就是真正有理想的人都去老少边穷支教去的缘故,大概城里的孩子很难再遇到能够把自己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单纯的为了学生付出而不求回报的老师了。衷心的感激老师对自己的付出的学生,自然也是越来越少了。

  其实现在想想心情挺复杂的,即便明知道在教师这一职业的资格方面,单纯要求拔高教师从业者的职业理想,和看对方对孩子是否由衷的喜爱是不够的,但是在选人的时候,总不能只看当老师的人的专业能力过不过关吧?毕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本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啊!

  说起来,孩子对大人态度的感知能力真的很强,他们似乎本能的能够感受到你是否对他们抱有期待,以及你对他们是随意应付,还是真诚相待。对于孩子而言,平等真诚的陪伴很重要。悲哀的是,不知道是学校这片净土已然被污染了,还是现在的人越来越虚伪了,连老师也越来越会‘装’,连想要找个能够真诚的对孩子好的老师都不容易了。更不要提师德经得住考验的好老师,尤为是一种稀缺资源呐!

  诚然有些父母坑孩儿坑得不地道,但他们至少心里自认为是对孩子好得呢,可若是放到了和你没有三亲六故的老师身上嘛,呵呵,大概你就只能寄望于他们的职业操守了~所以,我们是如此怀念我们父母和爷爷奶奶那个时候的老师,能够把家境贫寒的孩子带到自己家中吃饭,为衣服破了的学生补衣服,想法设法的替上不起学的孩子筹钱上学……。好吧,我和我的母亲都没有这样的幸运,能够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遇到这样的好老师。但还是希望着,至少我的孩子和我的后代能够遇到,哪怕只是个普通的尽职尽责的老师也是好的o( ̄ヘ ̄o* )[握拳!]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读后感(六):奇迹要是也能寻常化就好了

  奇迹要是也能寻常化就好了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3》/by烟波浩渺1980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雷夫的身上就体现了这种“真正的英雄主义”。——这是李镇西在本书序言中的一句话。这段话表明了雷夫那种独特的个人魅力,令人着迷,因为他执着的教学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教学态度令人钦佩。

  雷夫老师格外看中阅读和数学,其次是音乐艺术。他把阅读放在首位,格外注意引导孩子们读书热情。他领着孩子们排演莎士比亚的话剧,让孩子学会理财,制作班级货币。引导孩子们根据课程观看电影,旅行观摩。许多有有难度的课程在他的手里竟然变得鲜活起来,孩子们自愿留校读书。在课堂听课时生怕错过老师每个重点等等。除了这些之外,雷夫老师不夸张的告诉读者,各种各样熊孩子是如何难教,毕竟五年级的孩子是很有性格了。家长们是如何不配合,就是某些领导也来拖后腿。不过雷夫也会自嘲着说“姜还是老的辣”!

  “就是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的这种精神感动着我,雷夫的教育生涯中遭遇的坎坎坷坷在上部书就曾一一讲述过,难以教育的某些孩子、艰苦的教学环境和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让雷夫哭过、伤心、失望过,但是每一次都有个理解他的人出现,要么是他的妻子、要么是他的学生或是其同事。正是这些人和雷夫一起,共同创造了教育奇迹,不仅学生的成绩提高令人刮目相看,而且为人处世进退有礼有节。本书的重点就是讲述雷夫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态度,每一个小章节下,作者举例出其所经历的教育案例,典型的问题如何解决,突发的状况如何处理,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等等。毕竟30年来的教过孩子那么多,具有代表性的孩子也不在少数,也是本书丰富的素材来源之一。

  刚读完雷夫老师的《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候,心情倍感激动,有感而发因为家有儿女在上小学。自从孩子不如学校那一刻起,过去自己上学的回忆就不禁回想一遍又一遍。那时候会喜欢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师,特别害怕一个声色俱厉的老师,过去的学校生活遇到了很多不一样性格和教学风格的老师。会被他讲的课吸引,会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除了家长的教育、孩子品性外,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说书中作者雷夫老师,这样教学生活是奇迹的话,我多么希望这奇迹也能寻常化。正因为稀缺,才是如此可贵,才能称为奇迹。像是雷夫老师这么充满激情,富有个人魅力的老师才让人觉得,总有那么一批人充满了对教育的热情。也是希望所在。

  较之《成功无捷径》那本书来说,本书是对所有作为教师职业或者有志成为教师的同行们的肺腑之言,作为家长和学生亦是应该了解。一名执着执教者的心路历程、思想感悟,所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制度和大环境下对教育的影响,是所有人都应该了解的问题。

  雷夫的各种建议和感悟,表达的方式和语言风格非常亲民接地气,从不会高大上的拽文,更多是以实例为主。一般是醒目的标题,加作者的心得体悟,配合所遇到的学生案例,最后解决方案和总结。没有过多浪费的话语,而是像听一太教研分享课,而这个课属于实战经验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课程。

  雷夫的这本厚厚的肺腑之言,适合一段时间分步进行阅读,一口气读完的话会感觉时间很赶,毕竟某些感受和事件需要经历过才知道。无论是作为新老师还是资深教师,或是学生家长。前路且长,我们需慢慢前行。关注孩子的内心和他们的需求,关注学校教育和老师们的情况,这些才是重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谨以此句献给那些善良的好老师。

  2015年9月9日星期三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读后感(七):看名师怎样教书育人

  雷夫老师的《56号教师的奇迹》已经出到3了,我也一直追到3。每次看完,都被雷夫老师真实的故事,独特的教学方法,高尚的个人魅力所震撼。《56号教室的奇迹3》延续了前两本书以真实故事展开叙述,阐述观点的风格,继续写了自己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不同的是,这本书的针对性更强,是一本“说给老师的真心话”。

  在这本书中,雷夫回忆了自己的青葱岁月,总结了自己刚刚当教师时的失误,给刚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新手以情深意长的建议。他回忆了自己当老师这些年来的成长与收获,对于教书育人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随着经验的增长和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他的名师讲堂越来越受人瞩目,对此,雷夫毫不藏私,不仅给出了自己一天的教学实录,也写出了自己当名师的“窍门”和体会。

  只要看了雷夫老师书的人,都会发现,雷夫老师所面对的现实也并不是那么让人乐观, ,他几乎在每本书中都提到了教育制度和体系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那个标准化测试制度和对教师测评,不仅阻碍了老师们的正常教学以及教育理念的实施还极大地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他所在的学校也并不是什么国家“重点小学”,而是一所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孩子的学校;在教学中,他也会遇到嫉妒的同事、蛮不讲理的家长、不思进取的学生。在这些困难面前,雷夫老师也走过弯路,也曾经沮丧,但从来没有丧失过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信心。他在现实中学会了沉默,并不时“曲线救国”,只求让自己的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受益。

  纵观整本书,雷夫老师并没有企图在书中塑造一个“完人”或者一个“教育圣徒”,他虽然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但他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也很爱惜自己的身体,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这一点难能可贵。为教育献身,并不是要把自己的身体拖垮;也不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眠不休。他也有牢骚,也有不满,也有失望,这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反对标准化测试,但他用精彩的课堂讲解吸引了孩子们,让他们对学习更专注。当孩子们乐于学习,对学习不是抵触而是探索,那么标准化测试就不再是负担,而是附属的一碟“小菜”,这显然比填鸭式教学更厉害!当你无法改变现实,那么就最大限度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方法,并想办法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现实中的雷夫老师不仅教学方法独特,而且在做人方面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绝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看看他在学生开学第一天给学生定下的十条要求吧:我们的使命:友善待人、全力以赴;我们的箴言:成功无捷径;我们诚实守信;我们发挥主动性;我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注意时间和场合;我们不怕提出问题;我们理解形象的重要性;我们有条不紊;我们谦虚谨慎。这些与其说是规则或者说要求,不如说是一种人格的逐步确立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在老师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雷夫老师深谙此道,他知道,当一个孩子乐于学习,那么不用老师逼,他自己就能学会自我管理;当一个孩子知书达理,那么他就会懂得感恩,就会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吐槽中国的教育制度,说“应试教育”如何如何不好,我也不喜欢“应试教育”,但在目前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不要总吐槽,而是想想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应试”“素质”两不误,如何在这种高压、竞争、物化的时代保持自己对教育的热情,如何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有自己的情趣和生活以及健康的身体。在这方面,雷夫老师的案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他在每一章后面的“仅供参考”的的部分给出了自己建议,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实施改进。

  雷夫老师的成功有自己的基础和机遇,我们不可以照搬照抄,但他的教育理念和一些育人的方法,老师们完全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并应用。

  找到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爱上学习,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在热爱工作的同时也爱惜自己!愿每位老师都能找到自己工作、生活的完美坐标!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读后感(八):李镇西推荐序: 一句句肝胆相照的心里话

  推荐序 一句句肝胆相照的心里话

  李镇西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所受到的感动。棒球队,乐队,经典阅读,电影俱乐部,莎士比亚戏剧,还有教室里的银行和拍卖会……一间小小的教室,竟然发生了那么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故事。这些故事,凝聚着雷夫的爱和智慧。中国的无数教师,因为一间教室而认识了一位教师,知道了“雷夫”这个名字。

  今天,我读了雷夫的新著《说给老师的真心话》,再次被感动。我认为,这本书所蕴含的思想与智慧,带给读者的收获,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绝不亚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同样的教育理想,同样的教育理念,同样的真诚与朴实,两本书侧重点则各有不同。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带给我的是妙趣横生的开心,《说给老师的真心话》带给我的是豁然开朗的启迪;《第56号教室的奇迹》展示的是模式、操作和一个个奇思妙想的“鬼点子”;《说给老师的真心话》提供的是建议、叮咛和一句句肝胆相照的心里话;《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看到雷夫在陪伴着孩子们成长,《说给老师的真心话》让我感到雷夫正激励着同行们前行;《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绽放的是一间班级教室的艳丽与芬芳,《说给老师的真心话》叙述的是整个教育人生的曲折与精彩……读着《说给老师的真心话》,我非常自然地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是美国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样,《说给老师的真心话》的载体依然是故事,这些或饶有趣味而又令人惊叹的故事,都是雷夫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雷夫这样写道:“这种颇有戏剧性又很残酷的故事是所有老师们都曾经历过的。虽然这些故事很适合制作成广播剧或好莱坞片子,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沮丧真的会极大地挫伤老师的教学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心。”然而,雷夫正是在这种“沮丧”中坚守着自己的“教学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心”,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挑战,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在中国,我们爱说“专业成长”。其实这都是教师自己的事,因为人才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更别说什么“打造”了。所谓“生长”自然是生长者自己的事,这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当然,“生长”需要时代条件,需要环境支持,需要土壤、阳光、空气和水……但成长是每一个成长者的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由发展。试问,陶行知是谁“培养”的?晏阳初是谁“打造”的?苏霍姆林斯基又是谁“提升”的?还有斯霞、钱梦龙、于漪、孙维刚……不都是自己“生长”起来的吗?今天,读了《说给老师的真心话》,我想再强调一遍:任何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一个自己培养自己的过程。

  雷夫也正是如此。在这本书中,雷夫根据自己的教育经历,将教师的职业生涯分为“起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对分别处于不同阶段的年轻教师、中年教师和老教师提出真诚的建议。这些建议全都来自雷夫自身经历的经验和教训。于是,读这本书,我们实际上是在感受雷夫的成长史:他初出茅庐的热情与碰壁,他遭遇挑战时的彷徨与坚韧,他面对难题时的沉思与从容,他取得成功时的激动与开心,还有他与一个又一个顽劣孩子的较量,还有一次次内心挣扎冲突后战胜自己的勇气与自豪……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曲折、跌宕起伏甚至惊心动魄、悬念迭起的故事呈现出来。

  比如,开学第一天,雷夫给孩子们介绍了课表后,又讲午餐对身体的重要性:“我提醒他们,为了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每天都要吃午餐,还慷慨地告诉孩子们,万一他们弄丢了午餐劵,我可以为他们先垫付。”这么有爱心的老师按说应该让所有孩子感动,然而——一个男孩向他竖起了中指!雷夫写道:“虽然这是个地球人都明白的手势,可是由一个十岁的孩子对着老师做出来,的确令我目瞪口呆。”但故事的结尾,雷夫这样写道:“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乔伊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能说得过去,我们相处的那一年也算是不错。毕竟姜还是老的辣呀。”

  又比如,一个叫艾迪的男孩找到雷夫老师,主动要求参加莎士比亚戏剧班,雷夫非常高兴。但寒假回来,“开学第一天,艾迪突然眼泪汪汪地来找我,说他要退出莎剧班,因为他妈妈反对他放学后还要继续排练,要他放学后立即回家。”但不久雷夫发现:“所谓他妈妈坚持让他赶回家那些话竟然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实际情况是艾迪根本受不了排练莎剧的那份辛苦,是他自己打了退堂鼓。”雷夫懵了,他感到了沮丧:有太多时候,你尽心尽力去帮学生,结果却发现一切都如竹篮打水!但雷夫没有因此而对所有孩子失去信任,他这样提醒自己:“尽管班上有一个孩子向我撒谎,自暴自弃,但我决不能就此消沉,毕竟还有四十多个孩子正等着我给他们讲解莎士比亚呢!”

  再比如,雷夫从教不久给学生讲天文,他自信满满,以为“大学那几年,我曾在洛杉矶科学博物馆和格里菲斯天文台做过兼职讲解员,对如何给在校学生做解说可谓得心应手。”为了把课上好,雷夫还准备了一些卡片,以帮助孩子们查找自己的星座,然后对照雷夫为他们打印出来的星座表,来预测他们的未来。按说这样的设计是非常有趣的,而且雷夫讲得“既有条理,又有热情,还试图在演示时做到生动有趣。我希望孩子们能开怀大笑。”但结果呢?卡片刚一发下去,一个小女孩就哭了起来,“不到一分钟,至少七八个孩子都跟着哭了起来。” 这就是雷夫的从教之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课上得越来越好,对他们也愈发了解了,大家相处得十分和谐。”

  每一次意外都是智慧的考验,每一个顽童都是意志的磨砺,每一道难题都转化为课题,每一回绝望都蕴含着希望。这就是雷夫的“成长”。

  雷夫所有的“真心话”都是通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当然,我在引述这几个故事时,只说了开头和结尾而省去了“过程”。这个过程正蕴含着雷夫的爱与智慧,还有坚韧。我相信,读者通过《说给老师的真心话》细细品味一个个“过程”时,将不仅仅是感动,还会想到自己的教育和自己的成长。

  本书让我特别感动的还有一点,就是雷夫展示出来的他真实透明的内心世界。这种真实透明体现于他的“实话实说”。毫无疑问,雷夫是一位有着世界声誉的伟大教师,但他绝不是身处云端的“圣人”,而首先是一位始终站在教室里的一线教师,所以他的讲述和建议特别“接地气”。

  比如:“即使我每天这样努力,可还是不尽人意。其实,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倍感沮丧、艰难和疑惑绝对事出有因:我们努力教导孩子要有荣誉感,而这个世界却让他们不断面对耻辱;我们努力说服孩子要做正派人,而这个世界不仅浊流当道,而且还有媒体为其鼓吹、大众为其欢呼!当然教书也绝非一无是处,随着时光流逝、经验的积累,你的日子会渐渐好起来。你不会仅从教三年就成为优秀老师,那是不可能的。各行各业真正杰出的人无不需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的时间。也许在新闻与故事中你会读到某位传奇般的老师,但那通常不过是广告或虚构罢了。最优秀的园艺师、建筑师、音乐家、棒球手还有老师,谁都不可能一步登天。”

  可贵的是,雷夫并不因此而放弃努力。这让我想到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雷夫的身上就体现了这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从《第56号教室的奇迹》到《说给老师的真心话》,雷夫写了四本书。这些书传到中国,都受到欢迎,原因是这些书的理念和做法体现了我们国家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

  但有趣的是,尽管雷夫的全部实践都展示了什么是素质教育,可他的书中根本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说法。甚至他第一次到中国来的时候,根本听不懂“素质教育”这个词。

  几年前的一次研讨会上,主持人让我用“雷夫听得懂的话”给他解释一下什么叫“素质教育”。当时我拍了拍雷夫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素质教育,就是——教育!”雷夫没反应过来,迷茫地看着我。我接着说:“您所做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但他的眼神依然迷惑。我停了几秒钟,接着说:“也许雷夫你更糊涂了,既然是‘教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素质’二字呢?我打个比方吧,本来雷夫就是你,但是后来很多人都说他是‘雷夫’,而那些雷夫其实都是假雷夫,为了把你和那些假雷夫区别开来,我们就把你叫做‘真雷夫’。如果有人要问我,‘真雷夫’是谁呀?我会说,真雷夫就是雷夫!”雷夫开始笑了。

  我继续说:“我们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什么全面发展呀,什么生动活泼呀,什么把人当人呀,什么培养创造呀,等等,这不就是教育本来的内容吗?不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吗?教育本身不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吗?从孔夫子的六艺,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不就是素质要求吗?有谁说过教育不以人为本呢?有谁说过教育应该畸形发展呢?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却越来越远离当初的起点,越来越违背当初的含义,教育越来越假,越来越无视学生的素质,于是为了强调教育的本质,我们便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就像糖本来应该是甜的,但居然有许多假冒伪劣的糖就是不甜,于是我们去商店买糖的时候,就给营业员强调,我要买‘甜糖’;同样,我们可能还会去买‘酸醋’,去买‘咸盐’!成都火锅很有名,但假冒成都火锅的也不少,于是有人开成都火锅时,便特意在招牌上写明‘正宗成都火锅’。因此,‘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完全是多余的,但现在不得不出现这个词,这是中国教育的无奈!”

  雷夫一边听一边向我不住点头,一脸的笑容,甚至有些兴奋。我讲完之后,他和我握手,不但表示听懂了,而且表示完全赞同。

  我至今对这个解释还是比较满意的。其实,我说的不过是常识。雷夫遵循了这些常识,他的教育便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他说出了这些常识,自然就是“说给老师的真心话”。

  最让我感动的是雷夫这样的真心话——

  这是我写的第四本书。我的书都是关于如何教导孩子,以及我是如何在他们身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许多有爱心的读者忍不住问我:你有私人生活吗?

  当然有。之所以不写我的家庭,是因为我觉得没有人会对这些感兴趣。结果倒好,貌似我这个人只知道埋头教书了。虽然我很多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但那不是我的全部。一天辛苦过后,家庭才是我休憩的港湾。换句话说,你的家人才是你坚实的臂膀。

  压力太大时,不妨暂时躲避。将近三十年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大多数情况不会十分急迫,除了学生想要自杀或开始逃课。大部分压力——不管令你多么痛苦难眠——其实一觉过后就觉得没那么可怕了。无论是愤怒的家长威胁要找校长,还是哪个同事粗鲁无礼,抑或是读到哪篇文章指责教师拿钱太多、干活太少什么的,统统别理。

  去玩飞盘吧,去跳舞、打保龄球,去高尔夫练习场练练球技。逗逗小狗,做道美味佳肴或在花园里打理花草,散散步,或随便干点令你开心的事。除了陪伴家人之外,我个人减压的方法还有弹吉他、看棒球赛。

  总之,如果你倒下了,除了贡献一篇不错的新闻报道外,无益于任何人。但你的学生需要你,需要你的力量和激情。只有抛开拯救整个世界的念头,你才能活得健康长寿,最终作出更大的贡献。

  跟成千上万的老师一样,我几乎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工作着。选择这一职业我很自豪,但我也知道劳逸结合的重要。我经常利用周末、假期等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尽管如此,我也不忘每周都和太太芭芭拉共进几次浪漫的烛光晚餐,或去看电影、健身。别忘了,我还要再教470年才能为芭芭拉换来新厨房呢,假如现在我垮了,她就永远得不到新厨房了。

  放手绝不是自私,今天的问题大多可以等到明天解决。假如你在喘口气、醒醒脑的时候感到有些愧疚,觉得自己不是个好教师,就想想莎士比亚《亨利五世》第二幕第四场中的一句台词吧:

  父王啊,与奋不顾身相比,爱惜自己的生命算不上什么罪过。

  这样的推心置腹,让我们感到雷夫真是把心掏给我们了。他哪里是远在天边的美国教师啊,他分明就是和我住同一小区的邻家大哥嘛!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读后感(九):Be nice, work hard!

  要说的完满充分,那么雷夫老师在这本厚厚的书里写下了太多宝贵经验,要是逐条分析,又会成为一本薄书。从初上讲台的教学新秀到执教经年的教学中坚,可能遇到的所有困惑和挫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很详细,而且很具有操作性。也不妨把它们一条一条全都摘抄下来,做成手册,方便随时翻阅参考;或者闲暇时,随抽一条,细细揣摩,反思自己的作为。

  但其实,我想说,这世界充满差异。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非常不同,我不可能像雷夫那样从事教学工作。人与人也十分不同,雷夫老师有他独特的个性才能以及价值观,而我与他不一样。我不可能模仿他而成为优秀。我必须思考我自己的教育理念,发掘自身的优势才能与资源,设计教学,创造我自己的奇迹教室。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其实最需要的是用简约的话来概括主旨,那就是爱学生。怎么爱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教育界的八字真言,相当具有普适性,世界通行。雷夫老师多才多艺,并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最可贵是他的品格,并不是说他天生为师,但他真是全身心地投入。学生需要的就是他准备付出的;教育要求的,就是他所渴望的。

  很有必要把教育区分为两部分,一是训练,一是教育。训练,即要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应付考试,这事基本,也是学校日常。而教育,是培养人格,不能教授,不能灌输,必须依靠熏陶和模范之法来做,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教育,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日常形象里。对应前面说法,训练是学校的日常,那么教育就是老师的日常。

  最难做是身正为范。Be nice, work hard. 这是雷夫老师教育孩子的话,我觉得,也是每位老师应该自勉的话。

  《第56号教室的奇迹3》读后感(十):每个教室都可以成为56号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3》

  新的学期开始了,周围大一点的小朋友上小学了,为了避免挑班走后门,我所在的地方实行电脑选班,老师抽签。虽然绝大部分老师都是爱孩子,也很敬业的,但是并不是每个教室都有“56号”的奇迹,所以很多家长还是四处打听老师,有时候会交流哪个班级的老师更好。老师的确影响孩子很大,我小雪时候换过好几个老师,也分过班级,而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懂我们的好老师。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老师无疑是对工作和孩子充满热情,把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到孩子身上的老师,而且这个老师本身就特别优秀,音乐、美术、语文、数学、实验……是全科老师,所以他能做到融会贯通,而我们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全科老师太少了,所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自身素质更要过硬。

  身边有一些朋友是当老师的,他们整日忙着各种事务和教学任务,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管不上,能够认真负责把课上好已经是非常负责任的了,而那些能够把自己的教学当成一种神圣的职业去经营的,更让我们敬佩,就像《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老师,他把自己的心血都用在了孩子身上,书中写了大量的案例,有的孩子能够在他的引导下走上“正途”,而有的孩子即便老师付出了很多爱心和耐心,依然没有起色甚至在这个老师的教师生涯中涂抹了一种负能量的东西,而这个老师并没有因为个别学生的“负面”影响而放弃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创造56号教室的奇迹。

  作者雷夫在《说给老师的真心话》中,谈到了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和迷茫,但雷夫一直没有放弃,写了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成长蜕变和坚持。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进入56号教室,但是我们身边不可能有那么多的56号教室,而唯一能掌握的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可以尽量向56号教室中的教育理念靠拢。没有毫无理由的奇迹,奇迹是人创造的,在学校可能是影响孩子最深的老师,而我一直还是认为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所以《第56号教室的奇迹》更是给家长看的。作为老师不断成长进步,才能应对各色各样的学生和各样的问题,而作为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更要从家庭问题入手,给孩子营造可以创造奇迹的土壤,那样无论在哪个教室,都可以有奇迹发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