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读后感10篇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是一本由李晛瑞 / 大衛.強著作,愛米粒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80,页数:3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读后感(一):鸭绿江对岸的你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以前看到电视上、网络上关于朝鲜的画面多少会觉得有点滑稽。对于朝鲜,我更多的是好奇。好奇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各种传说中难以理解的制度。但是看完这本书,更多的是震惊和同情。无法想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的三观与主流如此格格不入,当大家都在为争取权利作斗争的时候,他们连什么是人权都不知道,或者根本不知道“人权”二字。信息的封闭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是难以磨灭的,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治愈的,这在很多中国老人家身上得以印证。但是这样的伤害在没有把牢笼中的人们释放出来之前,人们是完全感受不到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很难说生活在朝鲜的人就一定没有脱北者开心。相反,也许那些从始至终没有离开朝鲜的人是最幸福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本应拥有什么,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脱北者在外面的世界过得很艰难,比在朝鲜的时候艰难,甚至比逃亡的日子更难捱。因外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在挑战他们的三观、他们长久以来的认知。渐渐开始怀念起以前简单的生活,所有事情都有国家来决定,一生要做的只有服从,这样的心理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安于现状还是孤注一掷,很难选择,也很难说哪个更好,特别是像作者一家在朝鲜享受着“成分优良”待遇的家庭。我们不能想象,那个站在TED舞台上自信满满、光鲜亮丽的女孩,经历了什么才能走到这一步。我们所做的,不过是站在高处妄加评论而已。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读后感(二):通往自由之路
北韩,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名字,一个令人恐惧却又忍不住好奇的地方,在读完《拥有七个名字的女孩》之后,正慢慢向我打开一扇窗。
那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国家之一,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对领导人来讲,他是核危机;对老百姓来讲,他是金三胖。但是大家一直在或好奇,或嘲笑,却鲜有人真正关注这样一群人的苦难经历,也就是这本书主人公的身份,脱北者。
主人公的经历,我想就算以一个脱北者的视角,也算传奇了。不同于那些在北韩挨饿生计无处的被迫脱北者,作者的脱北经历却是因为好奇。所谓好奇害死猫,在她18岁前最后几天,她跨过了鸭绿江,从此开始了从沈阳到上海再到首尔的长达十年的通往自由之路。这之间她差点被骗卖淫,差点被中国警察遣返,差点被报复死于非命,更因为要救她的母亲和弟弟深陷老挝。通向自由的路是痛苦、孤独的,即使作为读者,我也忍不住随她的经历心惊肉跳,生怕翻过一页,迎面而来的是熟悉的一句“我们有麻烦了”。正因为这段经历过于坎坷,甚至超出了我作为一个局外人的理解范围,所以当最终读完尾声部分,得知一切都好的时候,内心那种满足感是难以言表的,仿佛自己就在和她一起历险,终于得偿所愿,看着事情在一点点好转。
可是读完后,我却久久不愿意合上书。我希望有她的联系方式,可以亲自和她道一声珍重和祝愿,因为一路真的太难太难。作为一个非北韩人,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天生就有了他们穷其一生追求的事情——自由。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我们的自由也是很脆弱,很来之不易的。也许这本书给我奶奶读,她会有更深的体会。她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辈。至今仍在她心头挥之不去的那个时代的印记,她的亲哥哥,我的大舅爷的批斗会是她亲眼目睹的。我大舅爷当时在唐山当校长,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为那个时代党和人民的敌人。无法想象亲眼看到亲哥哥腿被打断是怎样的心痛,但是从我奶奶至今在见到我大舅爷后还清晰可见的眼角的眼泪和长久的沉默可以窥知一二。那是他们都不愿提起却又忘不掉的过往啊。每当看到书中对脱北者被毒打的画面的描述,我都觉得仿佛,我们离北韩的世界突然那么近。也不过是四十年前的事情啊。而现在大家却仿佛忘记了那段通往自由的路走得多么的辛苦。还记得几年前,当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唱KTV的时候,爸爸说现在政府机关不允许去娱乐场所,因为怕是公款报销。我说我们没有啊,我们自己花钱为什么也不可以。他就举出之前他们单位有人被老百姓举报公款吃喝,据说事件的起因是那个老百姓因为办证时不合要求被他驳回而怀恨在心才举报了他,不过当时正赶上反贪风波,于是这个官员也就只好自认倒霉,被双规了。看到北韩要相互检举这件事情时,我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了这件事。纵然反贪、百姓检举是好的,但太过严厉的制度是不是反而堵上了那条通向自由的路呢?反贪反的会不会不只是贪,还赔上了本来该有的自由的乐趣呢?几年前的那次家庭KTV是不是本来应该发生的轻松愉快呢?也许相比于北韩的民众,我们的自由已经是远远超乎想象了。但是之前微信上被禁掉的公众号和文章,不能打出来的“低等公民”以及建立在国境线上看不见的网管长城是不是也在随时提醒着我们,自由之路仿佛从来不会有着尽头?
也许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历史重大进程换来的是自由之路上一个个前进的脚印。对自由的追求正是反抗极权和暴政。从美国独立开始拉开的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带来的自由国度,到东欧地区对苏联极权的反抗带来的苏联的解体和更加自由开放的欧洲,再到亚非独立运动带来的今日世界的自由样貌,付出了很多,但我相信最终的结果终将是自由的方向。
诚然,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自由。朝鲜核危机,中东日日不断的冲突,非洲源源不绝的战争。世界上的很多角落还处在极权之下,人民甚至没有着基本的人身安全保证,更不要提自由二字。但就像刚刚提到的那样,自由之路上从来没有什么容易,不过随着历史的进程,我相信世界是在向着一个更自由的方向发展的。
然而还有一个书中提到的有意思的现象,当受惯了不自由的人们突然获得了自由后的无所适从。很多脱北者冒着生命危险逃到南韩后获得的自由反而让他们不知所措,甚至不惜再堵上性命回到北韩。这想必就是人类的奴性吧,自由纵然是好的,但是突然间没人给自己指令,凡事都要自己决定就没那么容易了。人类的惰性会习惯于将自己的部分命运交给别人,因为当自己需要全权决定时反而会面临太多选择无法抉择,思前想后而烦躁,甚至想要回去自己的舒适区,让别人继续来决定自己的未来。北韩的人民把自己的选择交给了金氏家族,而我们也相似的把很多事情的选择权交给了爸妈或是领导。也许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吧,但是随着成长,我们却该拥有更多的自由,而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人民也会被赋予更多的自由。也许这才是自由之路的最终点吧,达成一种自由与不自由的平衡,有着自己的束缚,也有着选择自由的权利。
快结尾的时候,作者写到尽管南北韩差异如此大,但她依然相信能带给北韩人自由的是南北韩的统一。对此我持怀疑态度。在六十年的各自独立发展后,本来相同的一个国家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那即使统一了,又要多少的时间、多少的磨难后才可以再次真正恢复成一个韩国呢?想象作者的妈妈和弟弟刚来到韩国后的不适应吧,他们甚至想要逃回原来的生活中,去放弃得之不易的自由,那数百万数千万的朝鲜人民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想起《野蛮大陆》一书上对战后突然获得自由的难民的描述,他们本该是幸运的,是高兴的,但讽刺性地,他们很多人竟然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只能整日抑或不知所措,抑或饮酒作乐,更有甚者成为了危害社会的暴徒。那么如果强行统一了韩国,不知所措的朝鲜人民和面临突变的韩国人民,又将会造成多么大的一场浩劫啊。说不定强行的回归带来的只能是矛盾,甚至是下一次分裂的开始。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大陆和台湾。尽管国内一直持有的一个中国的想法,甚至有着想要尽早统一的传言,但是在分开发展快70年后,两地文化、社会、经济的差异,是不是还适合统一呢?至少从我去台湾的观察,我觉得两地已经在各自不同的路上发展了一段距离了,而且当看到两边都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发展得越来越好时,我不禁问自己统一是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呢?求同存异,分而治之是不是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呢?之前台湾的朋友也有讲关于认同感的问题,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也不认同大陆的很多观念。缺少了这种台湾对大陆的认同感,一味地以自己对台湾的认同感作为统一的道理,是不是有些自说自话,违背好不容易走出的那条自由之路呢?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读后感(三):值得一读的北韩叛逃历程
我不知道脱北者这么的苦难,唯一可以跨越的边境线在中国这边,中国秉着不干涉他国外政等等复杂的因素,将脱北者遣返回朝鲜,这些被遣返的公民将会以叛逃的身份交到朝鲜被处决,可怕的是叛逃者的家人将会遭到更可怕的境遇,因为朝鲜互相揭发举报的制度,他们通常不相信别人,而且觉得凡事都要贿赂才能成事,我相信,他们如果敞开心扉,会有很多的中国老百姓会帮助他们,而不是被迫掉进人贩子的陷阱。当然中国人只扫自己门前雪的性格,很多会举报他们。 就这样导致他们颠沛流离的去蒙古和东南亚,到韩国大使馆请求政治庇护,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这些国家视为非法入侵,承受饥饿恐惧奔波和牢狱之灾。从人道主义来说,我们该帮助他们,而中国和韩国又何尝不是无奈,对中国而言对于朝鲜的外交政策复杂而敏感,对南韩而言,别离了几十年的同胞,接纳和消化他们也是一个大的难题。就算哪天金氏政权土崩瓦解了,近一个吉林省的人口,也不是中国,更不是韩国能突然承受的起的。更别说朝鲜人民与现代化脱离的思想,完全就是从外星来的种族。 作者在朝鲜的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平时的生活点滴,几乎就是中国那黑暗的十年的描述。说实话,我和作者的心路历程有点相似,从前的我认为国家和中央台说的一样光辉灿烂,听到国际歌内心澎湃,入团宣誓时坚定无比,听不得毛泽东的恶评,直到很长一段时间都拒绝接受,作者一直到逃离朝鲜十年之久才愿意相信从小被教育如神一般的金正日是一个多么残忍的人。那种接受和认清,直到开始有批判思想的开始,是一个缓慢且痛苦和迷茫的阶段。 这位作者,虽然逃到南韩,依然在自我更新,学习英语,去到美国深造,她在思考在追求人权,自由,该是我们自身的权利,并为其他北韩同胞们向全世界发出声音,很佩服这位作者。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读后感(四):一个脱北者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家,国民通过举报身边的人来获得赖以生存的口粮;国民被明确的分为了56种成分;发生火灾等意外首先要抢救的永远是伟大领袖的肖像……
开始看到这本书 我想象的内容会是一个饱受饥饿、迫害的朝鲜女孩为了生计而逃过江来到中国,之后又遭遇各种非人的待遇……
但实际上她的家庭在朝鲜属于富裕家庭 家在中朝边境 父亲是军官 家里一直都能有电视 偷看中国的节目(就如同改革前中国军区大院长大的感觉),即便父亲因贪污自杀后母亲依旧可以通过走私来维持家里小康的生活。
一切的起因看似只是因为好奇—— 想在成年前像其他孩子一样去中国体验一下。但一次的孟浪足已改变一家人的一生,自己流落于中国屡屡陷入险境,凭借机智到达首尔后又帮助妈妈脱北,可惜这次偷渡又导致弟弟也没有了回头路… 经历传奇的似乎缺少了真实,但几次与家人重逢的描写也真的很让人动情…的确像她一样的人每年都在增加,因饥饿、因迫害,他们隐藏在中国各地生存或是时刻寻找机会逃到韩国。
传统的逃亡路线大多是穿越沙漠去蒙古;通过长途车经云南去泰国;据说还有人会搭船从青岛去仁川(这条路线成本低 但审查也很严,据说会单独审问,唱各种朝鲜爱国歌曲来验明正身 以确保不是东北朝鲜族人冒充)不过让我之前想不到的是 又有很多人到了韩国以后无法适应新的社会 新的制度 反而希望回到朝鲜……
虽然我几乎不喜欢那个半岛的一切,但看完书以后依旧觉得 这种悲剧真的太过于悲惨。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读后感(五):雪夜闭门读禁书
昨天日间,北京下雪了,朋友圈里刷屏一片。我妈从南方发来“贺电”,她说现在北方人看到雪都大惊小怪的,真是好好笑啊。
那一刻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雪花很快铺满了长风衣,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梦回北海道。
没有炸鸡啤酒,甚至没做晚餐也懒得叫外卖,我躺在床上看这本书,看到凌晨两三点,早晨醒来又接着看完。突然想起一句话,“雪夜闭门读禁书”,其实并不知道出处,只是有一天凌晨看欧冠听解说员随口提的,用在昨夜真是恰到好处。
很久没有在看完一本书之后迫不及待的想记录下心情,迫不及待上淘宝要多买几本要跟朋友分享,迫不及待打开电脑输入网址上TED网站去看作者演讲的视频——那段十分钟不到显然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竟然还配有中文字幕,倒是令人意想不到。
读它之前,恐怕谁都无法想象一个脱北者的真实人生会是怎样。这三个字无非是新闻和韩国电影里时常出现的一个词汇,附带一些糟糕的标签化印象,甚至从来不曾有尝试去了解她们的愿望以及她们那个神秘的糟糕国家。那个国家总是以笑话的形式出现,用火箭炮处决二把手,最近的杀手事件也成了茶前饭后的谈资。除此之外呢?一无所知,而且根本难以想象会有一个群体生活在上海,拿着买来的假身份证,用中文朝鲜族的假名字工作生活,隐匿在世间。
一本书的时间,她会一段一段的告诉你,她七个名字背后的每一段人生,惠山-长白县-沈阳-上海-首尔,每一段都并不容易。
惊奇的发现原来离开朝鲜竟那么容易,十几分钟就能渡过鸭绿江,而且每天都有人买通守卫在两国之间来来往往。
韩国是自由民主的社会,除了歧视脱北者之外似乎再没什么坏处。
中国难免缺乏人道,但警察和体制里的人至少没周边国家那么腐败,坏人都是黑帮及中介。
朝鲜和老挝简直糟糕透了,除了官方的罚款及私下明目张胆的巧取豪夺之外再无可以描述它们的词汇。而且她所描述的朝鲜那么的似曾相识,几乎每个画面都能在几十年前的中国身上找到对应——所以我们嘲笑邻居的时候到底是在嘲笑谁呢?
最重要的是,作者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幸运。的确,比起她协助母亲和弟弟从东北一路坐车到老挝、被监禁、遣返南韩长达九个月的脱北之路来说,她自己买张机票走进仁川机场的移民厅的过程实在是太简单了。
而这些并没有包括那些不幸死去或因协助脱北受牵连遭惩罚者的下场。
写这本书时她也只是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女孩,她所描述的每一页都令人震撼。她人生中的每一个困境单拎出来可能就叫我们无法承受,而她坦然处之,相比之下我们竟还在喋喋不休的对自己的世界、安稳的生活抱怨、不满。她的勇气令男人汗颜。
在我工作和生活都相继陷入困境的时候,这本书给了我力量。
她的舅舅告诉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三次机会。我试图抓住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