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词行天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词行天下读后感10篇

2018-06-02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词行天下读后感10篇

  《词行天下》是一本由漏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2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词行天下》读后感(一):少走弯路, 走得会快.

  书在读第二遍, 一边读一边用markdown作笔记. 可惜这里无法上传图片.

  大部分人英语不好关键,在于输入过少...现在各种"一分钟学会/读懂/搞定....", 看到这些书,,不知说什么好...

  **英语学习的最优学习方法**, 一定是自己找到的, 适合自己的, 甚至在不同阶段, 是不同的方法, 每个人的都不一样. --词行天下

  对个人来说, 首先是我要感兴趣资料,

  比如<the making of the nation>VOA慢速材料.

  漏屋的书中,反复提到过得, 对记忆重要影响情绪, 任何情绪波动大的事情, 都会让你记忆深刻, 当然, 我愿意选择让自己快乐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言学习是一种能力, 而不是语文. 漏屋老师连续的两本书指出的, 实际是哪些道路错误的, 让你自己在摸索方法时能少走弯路, 扇贝那篇打卡500天的人走过的曲折道路, 让人感觉似曾相识. 时至今日, 他依然靠每日不断的复习获得进步, 我在表示敬佩的同时,想说, 这不是我想要的语言学习.

  多学一门语言, 多体验一种人生, 共勉

  《词行天下》读后感(二):难得的好书,学英语必读。

  已经买了漏屋老师的两本书,读后彻底颠覆以往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不仅是认识,我现在学习可以摆脱原来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有了科学道理武装头脑,在随心所欲的学习中却能保证大路不偏,明显感觉到效果比以前好多了。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听英语只能听懂只言片语状态了,已经可以欣赏故事情节了,阅读养成了记忆英文例句的习惯,一改以前那种只看汉语解释的坏毛病,从此英语一天一个台阶

  另外,“读漏屋学英语”这个微信订阅号好像是这本书的策划编辑征得漏屋老师的同意专门为服务读者开的,这个订阅号群发说漏屋老师正在录制和《词行》配套的视频讲座,将通过这个微信号向买过书的读者免费发送,这个微信号码是Sci-En,可在添加朋友页面直接搜索到。

  《词行天下》读后感(三):漏屋老师《词行天下》成书背后的故事(转)

  健硕的“小伙子

  “王老师,我到你们门口了。”

  漏屋老师已经到了!以前只是在天涯论坛和各个转载的帖子里看到他的那篇著名的《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以及从他的《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中对他有个初步的了解。由于他本人比较低调,从未公开过自己的真名和照片,所以很多粉丝从未真正了解他。在我的脑海里,他应该是一个戴着金属眼镜绅士彬彬的学士模样的五六十岁的老先生,一个大学教授——毕竟他写出的帖子和书体现出了非常专业学术知识。不过他更加文锋犀利幽默见解新颖独到,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帖子里的开场白:

  本人多年来一直在给各高校企业和其他英语学习者做英语学习方法讲座。讲时从不煽情,从不靠表演噱头,也不搞励志,每次必将严肃的科学依据送给大家。近五年来听众过万,还比较受欢迎,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能够非常理解和赞同并提出了很多尖锐问题和改进意见,在此表示深深感谢。曾有很多人奉劝在下以此演讲能力,把风格改为煽情鼓动式,定能红遍全国和累积财富。本人对名无兴趣,否则早就这么做了。也不愿胡说八道误人子弟。至于财富吗,不是不喜欢,而是已经有够多的了。所以本人很幸运,现在可以摆脱金钱烦恼,静下心来读书和思考了。现在把以前演讲的部分内容整理一下发在这里,希望和大家探讨。  

  我们普遍对学外语学习方法的认识是:

  1.要有语言环境, 多跟外国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国,不久自然就能会说了。

  2.学习外语要多记多背,也就是说是用记忆学语言。

  3.想纠正发音,一定要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BBC或VOA那种。

  4.要学习外语语法,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正确了。

  5.要有词一定词汇量,要大量背单词。但背英语单词很难。

  6.以前学的是书面语或过时的英语,和现在口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口语不好。

  7.学外语必须非常刻苦,长时间反复练习

  全错!而且不但错,事实正好相反!

  帖子随即对这些误区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办法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并彻底摆脱“个人经验主义”窠臼,而是言必有据、理必服人,每一个主要观点都援引自国内外相关科研成果并标明了来源,可以说是对外语教育领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礼。所以该贴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各大网站疯狂转载。

  此时第一次听到他的声音,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声音要显得年轻。我来不及胡思乱想,赶紧跑下楼去,到出版社门口去迎接。下到一楼,我一边往院子外走一边搜索,远远看见一个身材很健硕的人背着双肩包站在大门口,穿一件灰色T恤,和深色休闲裤。我不禁充满了各种好奇传说中的漏屋老师原来酱紫!很不像看帖子时脑子里产生的形象

  随着脚步的走进,他也看到我了,开始向我招手。现在看得更确切了:干净帅气面庞棱角分明大大眼睛炯炯有神。身材看起来很结实一身休闲装,加上一个双肩背,宛然一个经常翻山越岭的驴友。这个和我想象中的差距还是蛮大的!此时我只有一个感觉:太年轻了!和他曾在帖子里自称的“退休老头”一点也不搭。

  “漏屋老师一路辛苦了,我来替您拿着包吧!”

  “啊,不用不用,没什么东西。”

  我带着漏屋老师一边走向电梯,一边表达我的新奇

  “您看起来可真年轻!”漏屋老师只是笑。他比我们领导还大六七岁,将近50了,但看起来就像20来岁的小伙子。

  到了六楼,随后我们转弯一起走进社长办公室。坐下来喝了杯水后,漏屋老师首先笑着说:“一到北京就明显感觉和美国不一样。”在随后的谈话中,我们才了解到,原来漏屋老师是一位老北京,后来才和父母一起到了美国。他小时候是在中央美院的大院里长大的,对早先那个安静的老北京印象深刻。

  “从词汇的角度讲,语法并不存在

  闲聊几句后我们就直接切入了正题,谈到了为什么会想起来写本词汇类的书。他说因为第一本书出版后,虽然很多学习的道理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还是有很多读者来信,说书中只有原理而没有方法,问有没有具体一二三这种有步骤可以学好英语的,还有问有没有配套的好资料的,甚至还有问能不能推荐国外好的培训学校可以快速学好英语的。其实这些问题书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好好看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只有先明白相关原理才能结合每个人自身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来学习,而不能把一刀切的方法写在书上。至于问培训班的,那更是没有好好看书,这些信他都没有回。不过也有的读者来信问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他都做了回信,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关于词汇学习的。本来他打算这一次再写一本关于儿童学英语的书的,考虑到上一本是成人学英语的,又加上对词汇学习有疑惑的人这么多,接着写一本关于词汇学习的书或许能和上一本更好地照应吧,于是决定再写一本词汇学习的书,儿童的放到后面再写。

  漏屋老师说:“说实话,第二本关于词汇学习的书,我现在脑子里还没有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这和儿童学英语的情况不同。儿童学语言的相关研究虽然还不太成熟,很多原理和结论都有争议,但故事性强,可谈的方面多,读起来会有趣得多。词汇的相关研究相对成熟和透彻,各种lexical approach的书非常多,科研结论也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但写起来却不容易,不但缺乏一个贯穿全书线索,而且特别容易陷入学术类的枯燥乏味中。当时写第一本书的时候,脑子特别清楚,因为很多材料都是现成的;而这本讲词汇的,不知从何入手。因为很容易枯燥,可读性如果不强读者就不爱看。”

  “漏屋老师说的没错。第一本书理论性比较强,读起来多少有抽象;这本讲词汇学习的书如果往具体方法上侧重一下或许会更好些。”社长一边抽烟一边说着他的想法。他本人也是漏屋老师的粉丝。据他本人讲,早在2008年外语分社刚成立时,他苦于无从下手,不知道外语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到底会是怎样的。因为他是理工科出身,学的是机械,所以一下子进入外语领域,难免会感到陌生。于是当时他就开始在网上找相关资料和论述,发现了漏屋老师的那篇《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读后豁然开朗,并对作者大为赞服。

  漏屋老师话不多,我和社长发表一些观点时他只是默默点头,似乎自己在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而在外语学习领域,我认为把国内网络上和书上所有相关帖子和文章加到一起也没有他脑子里的知识多。

  听完社长的话,我也迫不及待地说出了我的期待:“漏屋老师的词汇书应该不是只针对词汇的吧?如果仍然站在学英语的整体高度,涉及听说读写等方方面面,那就最好不过了。”

  “那是当然。读者普遍对掌握单词的方法不了解,总以为掌握词汇就是背单词。词汇无疑是整个外语学习的总线索,但却是和其方面密不可分的。首先,背单词并不是学习单词的最佳方法,因为背会了中文释义你还是难以把这些词用出来;而且就背诵本身来说,这也是个很有讲究任务,有各种方法的效率高低之分,也和个人的不同目标和情绪、动机有关。其次,词汇其实并不是一个孤立概念。通常人们将英语学习分为“词汇、语法、听力、口语、写作”五大块,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据国外最新研究,词汇本身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词,它们是和与其搭配使用的其他词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时也应该把这些搭配作为整体来学习,这些一个个块状的整体学习多了,在大脑储备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语感,也就是应用语言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语法并不存在,它已经融入到词汇的搭配中去了。而听力、口语和写作等也都是在词汇学习的不同阶段逐步渗入的,是学习词汇过程的内部手段之一,不应该是孤立的。比如听力,其实就是学习初级的核心词汇时,应以声音输入为主,而不能只背诵单词的拼写。只要是用声音输入的方式来学习核心词汇,以后能力提高了,听力就自然不是问题。”

  漏屋老师一下子就切入到了外语学习的核心问题,我和社长笑着对视了一下,除了点头称是,再也插不上话。漏屋老师继续了:

  “还有,相近的词汇其实不应该放在一起学习的,特别容易产生混淆,应该在不同时间来学。比如英语母语中表示各个星期的词,星期日Sunday这个词最先学会,因为这个词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星期一。”

  我们连连叹服。随后商定在词汇学习这本书里沿用理论和操作方法并重的原则,而且更偏向后者。

  谈话进行了一会后就就到午饭时间了,我们就一起到附近就餐。吃饭中我们聊了漏屋老师在美国的生活情况,他说自己一家人在大学城买的房子,很便宜,也很安静,带有1000平方米的大院子,很大的草坪院里有鱼塘,里面养了鱼,每天都有不少老鹰惦记着这些美食而在鱼塘上面飞来飞去,所以他还得用树枝或网盖一下才好。院子栅栏高大参天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好多鹿每天徘徊在院子栅栏外。听了这些世外桃源般的描绘,我们羡慕不已。他说离开北京久了,变得对这里很不适应,每次一进入北京心里就有一种匆忙感,一种不安,人太多、节奏太快了!而回到美国家里后就会立刻平静下来,有一种踏实感。

  接着还谈到了两国老百姓价值观问题,他说在国内人们一说话就容易谈到要做一番大事业神马的;在美国他感到周围的大多数人似乎都看得很开,觉得做个普通人就挺好,只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做而已。这是他比较欣赏的一点。

  他其实根本不在意

  上次见过一面后漏屋老师就返回美国了,之后好几个月没有联系。然后社长问我稿件进度,我才通过邮件联系上漏屋老师,并要了个他和家人合用的一个QQ号,之后的联系就是靠这个QQ了。

  起初的时候我们还不太熟悉,加上漏屋老师比较忙,所以我们谈话很少,只有涉及外语学习时他才会深入讨论,话也就多一些,而其他的就很少聊。后来随着书稿的进程,我们不断沟通关于内容上的问题,慢慢变得熟悉了起来,漏屋老师也逐渐了解到我也是对外语学习很感兴趣,并对很多相关观点说得相对不那么离谱(囧~),就慢慢开始谈话随意了些,涉及的话题也多了不少。

  “漏屋老师,我见网上有些人很讨厌,在您第一本书的天涯帖子里胡搅蛮缠,还进行人身攻击。连您的书在豆瓣的页面也被他污染了,写了上万字的长篇大论。还自称专家,在知乎里凡是跟英语学习有关的问题都被他找了一些托儿给霸占了,还假装‘我本来是不愿意回答的,既然这么多朋友邀请我,我就简单说两句……’”我很厌恶网上某些自称专家的骗子,人品不过关还到处忽悠骗人,于是告诉了漏屋老师。

  “那个倒不怕。有本事他自己也写出有科学依据的令人信服的著作来。我们只需要把正确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读者看到后自然心里就有个标准了,虚假的东西会自己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个人认为这些对大众还不构成太大的危害。倒是有些人明明自己知道是错误的却还拿出来骗人,同时又告诉自己的亲戚都不要用他的这套忽悠外人的把戏,这种人危害最大,最可恶。”漏屋老师的回答令我很意外,我本来认为那些在帖子上攻击他的人他会深恶痛绝,没想到他根本没放在心上;而他最痛恨的倒是那些对大众的认知和学习造成很大危害的人,哪怕他们跟他本人并无瓜葛。

  5000词是英语学习的分水岭

  书稿交来后,准备发排版,到了确定书名的环节。漏屋老师提出了几个备选方案,我也提出了几个土掉渣的名字(比如“打通英语经脉”“别误会,我不是说单词书”之类),最后和社里人商量后,一致觉得漏屋老师提出的“词行天下”作为主书名很大气,于是就把这个作为了主书名。之后在确定副书名时,我们又遇到了瓶颈。漏屋老师这一阵忙家里的事,也顾不上思考太多书名的事,于是我根据对书稿内容的了解——都是关于真正掌握英语词汇而又不限于词汇的,旨在培养英语思维,全方位提高英语综合能力,最后目标定在对英语的灵活应用上,而不仅仅是背单词——就提出了一些备选方案,漏屋老师选中了其中“词行天下:像学母语一样学外语”这个,说这个名字或许比较吸引人,然后将名字更正为“词行天下:像学母语一样学英语”,但随即表示第二本就不容易跟这个对应了。我开玩笑地说,第二本就用“像学英语一样学英语”。

  他也开起玩笑来,说用“继续像学母语一样学英语”,但紧接着说:“‘像学英语一样学英语’其实不错呢”。

  “真的呀?”我感到惊喜。

  “并且有一些道理。高级词汇对很多母语人来说,也是上学以后‘学’出来的。”

  “嗯。要是琢磨,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而基础词汇则主要来源于生活。”

  “还真是诶~”

  接着他又发来一个关于母语人士掌握英语单词情况的示意图,如下:

  “看这个图,就知道英语是母语的人,高级阶段词汇也是上学后主要靠阅读和学习等来提高的。之前能交流的时候,也就是6000个单词多一点点。到上了小学才开始进入高级词汇的迅速增长期。”

  然后他又说:“书名还可以考虑利用‘英文’和‘英语’的两个词的区别。第一册叫‘像学母语一样学英语’,第二册就叫‘像学语文一样学英文’。”

  我一看这个名字,不但和书稿内容非常相符,而且很巧妙,当即表示就是它啦!

  漏屋老师接着说:“这是母语是英语的人的情况。而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的人,则普遍在5000词出现一个分界点,5000词以内大有人在,而超过这个范围人数就大大减少。考虑到母语人大致也是在五六千的词汇量时学习方式出现了转折,由主要通过日常交流式“掌握”变成了通过语文课本来“学习”,我们把5000词作为上下两册书的分界还是很合理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上册叫做‘像学母语一样学英语’而把下册叫做‘像学语文一样学英文’的缘故。”

  后来有同事提议,如果两本主书名都叫“词行天下”的话,体现不出二者的层级关系,读者不知道该先看哪个后看哪个。于是把第二本主书名改做了“词霸天下”,告诉漏屋老师后,他也非常赞同。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书名确定好后,就开始了封面的设计工作。封面设计了好几个方案,我拿给漏屋老师看。他看后觉得都很好,然后指出蓝色底的那个方案布局不错,有些优点,而且把书名作为了前景,效果不错;只是大头照下露出的牛仔裤显得不太正规,只要修改这一个局部也算很好的设计。第二张前景有点白,造成书的题目不明显。

  我又提到社长的看法,说照片不用大头照,而用原照片的全身照,显得很自然。漏屋老师听后,说:“题目震撼力比人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人退后一点好。”听到这句话,我不得不再次为他的知识和修养所折服。不过最后协商后同意用全身照,而把主书名更突出地放在前面。

  当封一快定稿时,上面有个俞敏洪老师和胡松老师“联袂推荐”的标语,“联袂推荐”四个字设计成了印章的形式放在了两个人名的后面,靠近照片中的人物。漏屋老师看后说:“印章有点太靠近人了,最好放在最边上角落位置。中国画中经常会有好多印章,而无一例外地印章都是放在最角落和最边上的位置,是压分量的。”接着还给我发来了几张中国画的截图,上面的印章果然都是在最角落和最边上!然后他又指出主书名“词行天下”旁边“漏屋老师历时四年的扛鼎之作”几个字对主书名有不少干扰作用,说“主书名这块有点乱,需要注意;还有主书名的字体,有点弱,再强化一些就好了。”所以后来我就让美编把“扛鼎之作”那句话放在了主书名的下面,而把主书名单独留在一处,并用了大粗字体。最后书出来后不少同事和网友都反映书名的字体很霸气。我不禁心想:漏屋老师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

  “名字这种东西非得native speaker才感觉准”

  封面基本差不多了,我突然想到还没有英文名呢,这么一本重量级的作品,还是有个英文名比较好吧?于是找到漏屋老师商量。他说能想出好名字就要,想不出就算了。我想起他曾在首次见面时提到各种英文版研究词汇的书叫lexical approach,于是提议可以考虑两本书叫lexical approach to competence和lexical approach to significance(想到significance这个词是因为有本叫《从成功到卓越》的书,英文名就叫From Success to Significance),不过漏屋老师不太赞同,说:

  “我想的是比较fancy的那种,比如word travels或connecting words之类的。明天早上把我的想法跟老美聊一下,看他们的感觉。名字这种东西非得native speaker才感觉准。”

  后来他和美国的朋友讨论后决定把上册《词行天下:像学母语一样学英语》和下册《词霸天下:像学语文一样学英文》的英文书名分别叫Word Travels: Acquire English Like Your Native Language和Word Advances: Learn English as You Study a Language。第一本书用acquire(获得,习得)来体现用掌握母语的方式来“习得”英语的途径;第二本用learn(学习,研究)来体现用学语文课本里的生词一样的方式来“学习”英语。

  不过后来我个人发现word这个词当“单词”讲时是可数名词,那两本书的主书名岂不是应该用word的复数形式?那样更能体现出“词汇量”这个概念,而用单数则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我也是直性子,就直接把我的想法跟漏屋老师说了,他说:“书名是没有错的。这里的word其实并不是“单词”的意思,而是“语言,信息”的意思,是个不可数名词;word travels其实真正意思是‘信息传播,语言传播’,但同时word这个词作为英文名的主题又能和汉语名的‘词’形成表面上的对应,所以有一种巧妙的双关语的作用;而英文名的真正意义则表达的相对隐晦一些了,这样效果也很好。”

  最后漏屋老师还向我强调,书名都是和老外商量后决定的。

  佐治亚大学的好哥们儿

  前面我告诉漏屋老师说网店是可以放小视频的,他答应录制一小段,但自己不愿意露面,说:“抛头露面神马的我还是不太适应,还是让我老实教书讲课吧~”最后实在拗不过我再三劝说,才答应找几个老外录制一下新书的宣传视频。

  几天后,我们在谈论书的前言内容时,他突然发来一张照片(下图),说:“这是昨天拍摄录影之前和Eaton博士的合影。在他办公室里。这几年他一直让我共用他的办公室,所以每天都是这样坐的。”

  我一看,这个老外真有喜感,很好玩。就表示要把这张照片也放到新书里,但转念一想,由于拍摄录影时用的假书,封一略有不同(比如,没有成书右上角的“英语学习漏屋漫谈”一句),怕读者反映买到了盗版书,所以最后还是放弃了。谈到Eaton博士,漏屋老师表示要在鸣谢他那句里也可以加上一句“感谢借办公室给我用”。

  “感谢他多年来一直让我用他的办公室。”

  “后面可以加个笑脸。”我提议。

  “对。多年来一直让我用他的办公室 。……感谢美国乔治亚大学Gregory Eaton博士的大力协助,有关英语教学的有趣讨论和让我长期霸占他的办公室。”停顿片刻后他又问:“这样行吗?是不是太啰嗦了?协助后面只要霸占办公室就行了。”

  “对,协助后就霸占。”

  他发了个捂嘴笑的表情,我也刚意识到我发那句话的笑点,也不由得笑了起来。最后我又发了个鸣谢页面的最后版本,如下图,说后面的表情用挑逗式的吧,更有意思些,漏屋老师表示赞同。

  片刻后他又说:“‘和’好像比‘并’好些,‘和’有点过去时的感觉,并有点现在时。”于是最后的版本就是《词行天下》新书上鸣谢页上的第一句话了。

  漏屋老师马上又说:“我下周就离开了,不能再霸占他的办公室了。”

  “为什么?”

  “搬家啦。他打算送我到新家呢。1000多英里,要开两天。”

  “他人真不错,听您这么说,真是难得。”

  “是啊。我自己开车他说他孤单,就和我一起开,然后自己飞回来。”

  “太够义气了。”

  “我这书他帮了不少忙,很多英语例子都是跟他讨论出来的。”

  半小时就可以读完的书

  在和漏屋老师接触之前我已经读过漏屋老师的《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内容非常好,没的说,但排版未免过于粗疏,满页都是字,也没用图,读起来特别累,白瞎了这么好的内容。从网店评论也可以看出来,好多读者都承认书的内容非常好,但真正读完的很少,70%以上的读者评论都说“还没读完”或“留着慢慢看”。所以为了能让读者更好地领会漏屋老师心血结晶,对得起他花费四年之久在Eaton博士办公室的辛苦工作以及在佐治亚大学图书馆的深入研究,我拿到初稿后自己先读了多遍,用不同颜色的笔和不同的符号把其中的重点句子、启发性观点、有对应关系的表述等,都一一做了标注,然后让排版公司把最重要的部分用彩色字体复制到本页的合适位置,便于读者一眼就抓住要点;同时把漏屋老师写好的跟随内容的幽默诙谐的旁白小点评用较小字号放在对应内容的边上;其他重点话语、对应表述等则用加粗、下划线、加波浪线等方式一一标注。

  这样,对于那些时间非常紧迫的读者,他们只需要半小时就可以浏览全书最核心的内容:只看每章最后的小节(共三章,每章一个小节)。

  对于有时间但耐心有限的读者,除了看每章小节外,可以再花一个小时左右浏览全书中突出于正文排列的彩色字部分,这是书中最重要的或最有启发意义的句子和观点。

  其他时间和耐心都好一些的读者,则可以除了小节和彩色字部分外,再看看书中加粗的部分和带有下划线的部分,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内容,能让你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全书的精髓。

  但话说回来,这不是一本看了就可以扔一边的临考应试书,而是无论内容还是版式装帧等都体现了作者心血的重量级作品,很多内容不仔细阅读全书是很难真正理解其中奥秘的,所以还是推荐每位读者都仔细阅读全书。

  新书付印

  书稿要件都弄齐后,就差出版印制了,之后我忙于加工稿件,加上中美两国时差问题,我们线上交流一般在北京时间晚上10点或11点多,经常到12点,而那时我由于疲劳一般就入睡了,所以好久没有和漏屋老师联系。后来突然有一天他在QQ上留言,说封面用的照片是人民大学摄影师袁源拍摄的,记得在书上提一下。我回复说“好的”,但之后忙于其他事基本把这个细节给忘了。但在最后出书的前夕,他又提醒了我:“封面照片是人大摄影师拍摄的,名字叫袁源,别忘啦~”

  这时我才想起来,于是赶紧给排版公司打电话,补了一张版权页的片子送印厂了。

  《词行天下》这本书下印后,我总算松了口气。前后张罗排版、绘制插图、制作插页、设计封面等,原本打算一个月就赶出来的重点书,从作者交稿到最终下印,竟用了三个月还多;不过从读者的反馈来看,也算可以宽心了,不枉漏屋老师多年的心血了:很多读者在书刚上市就打电话表示非常喜欢,并急切地问下册《词霸天下》何时出版;也有学校老师在评论中说漏屋老师的书对他的教学有非常大的启发,并推荐他的学生都读一读。

  最后,希望每位读到本书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避免英语学习和教学上的弯路,早日实现人生的梦想。

  (转自http://bbs.tianya.cn/m/post-english-268710-1.shtml)

  《词行天下》读后感(四):很替自己遗憾,以前用无效的方法那么久

  简直醍醐灌顶,主要有感触的点:

  1 英语母语人平均词汇17000,大学毕业20000,终于看到学英语的尽头了,以前是对自己要求太低,觉得考gre不是一般人,不出国读研不用考,现在看来,看英文原版小说基本没有生词还是17000的词汇量。英语要达到能像母语人士一样,能看懂英文小说,不然即使比周围人好一点点,也是用不了的。

  2 知道了学院词汇每个专业大概百十个,知道了英国国家语料库,词频表资源,简直开了一个新世界。

  3 艾宾浩斯研究的是最纯机械记忆,记忆的是语音不是拼写

  4 实验证明自接受新词汇开始,56天重复一次,重复7次,就能保持5年,而保持5年的词汇,是永远不会忘的,这就是记单词的尽头,不会忘记的长期记忆。

  5 还有同义词不能一开始认就放在一起比较,会互相干扰,已经很多学校不这样了~ 这点特别想哭,因为记不住同义词全班被英语老师骂过,不是因为笨和不用心,是因为这样的方法真的会自然而然导致混淆的结果,这是符合规律的。早点明白,早点看到这个书,就不会高中学英语那么多的困惑没办法解决,陷在泥潭里没发脱身,那种困惑又自我怀疑的感觉真的很难过~原来真的不是自己的错~

  特别为以前的自己遗憾,花了太多时间自责和自我怀疑,其实是老师教的方法不对。艾宾浩斯研究的记忆发音而不是拼写,联想记忆很多缺点不是万能,用的时候反而效率最低反应最慢。同义词不能刚接触就混在一起记忆,会互相干扰。这些坑高中都跳进去了,如果早点看到这本书,不会过得那么困惑~

  很少给5星,这本书适合已经尝试过很多方法,对很多方法有体会,而且形成自己方法的人看,如果是新手,可能会找不到重点。因为作者也说了,每种单一方法都不妥,要综合起来。书里讲了很多方法,对比了优点和缺点,没有做出操作方面的指导,是一本研究类的书籍,书最后那么长的英文参考文献实在让人佩服。

  好了,这本书是研究学英语的书,没指出怎么具体操作,明白之后,就该下一步找怎么操作的书了。

  《词行天下》读后感(五):关于可理解性输入的思考

  看漏屋老师的书,都需要首先明白一个核心概念,即“可理解性输入”。什么是可理解性输入呢?为了能让没有读过第一本书的朋友能对这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有个清晰的理解,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不一定准确,欢迎批评指正。

  关于可理解性输入,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 材料选择的难度原则(客观方面)

  无论基础如何,无论处于学习的哪个阶段,要想在学习中有所进步,你必须保证你阅读的书或听的音频的内容有绝大部分是你目前阶段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不是能100%理解的?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儿童取得进步的条件是不断地去从事比他目前的能力水平略高的任务,这个“略高”指的是在一些外力的帮助下自己就可以完成这项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而只要任务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可以独自达到很接近达到目标的水平(可以想象为一个小圈),但还差那么一点点,这时借助一些辅助条件和帮助(可以想象为一个大圈比上面的小圈多出来的部分),最终就可以达到目标;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儿童慢慢不需要外力的帮助就可以完成那个任务了(原来的小圈成长为了当时的大圈,即当时的大圈变成了现在的小圈),这时要想继续进步,则需要比现在的能力更高一些的任务(大圈比小圈多出来的部分)。所以要想儿童取得进步,不能只是让他去做完全在其能力范围内的事,也不能企图让他去从事那些难度太高的任务。

  以上理论是维果茨基研究儿童发展时创立的理论,但其实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对成人也适用。这个理论和西方的“支架理论”(scafolding)说的是一个道理。把这个道理用于外语学习中,正好给我们提供了材料选择方面的绝佳指导。这其实就是克拉申博士的可理解性输入“i+1”理论:i表示目前的能力,1则表示略高出来的难度。

  也就是说,材料的选择,永远要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比如听力的训练,不要老用过于简单的材料,也不要用太难的材料,而用那种能听懂95%左右的,这时多听几遍,达到能力范围的极限后,实在听不懂的,就可以利用文本、剧情、语法、百科知识等方面的补充来消除能力空白;然后再回过头去听,仔细辨别原来没有听出来的地方,直到能真正听出来。从这个材料本身的意义上来讲,这时你的能力能力圈就比原来大了一些。不过要实现整个听力圈比原来有所增长,则需要持续进行这种训练才能达到。

  2. 材料选择的情绪原则(主观方面)

  材料选择的客观标准虽然定下来了,但在实际操作中真正理想的材料并不容易获得。虽然新概念英语和其他和以难度来分册的读物等已经在难度上做出了分级,但从为实战做准备的角度讲,那些材料往往因涵盖面太窄、训练强度不够而无法为我们做足武装,所以单靠那些材料学习的学生在真正应用时还是能力不够。主要表现为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物件、现象、动作等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之前材料的覆盖面窄所致),经常犯语法错误,如他她不分,点三人称单数总是忘记加s,该用过去时却误用现在时等(之前训练强度不够)。

  可见即使那些声称已经在难度上符合了i+1的材料,也很难满足能力训练的需要。

  那该选择什么材料呢?

  对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跳出这个问题的框框。其实我们的真正问题是覆盖面和强度两个方面,而现实是,任何固定的材料都无法同时满足这两方面要求。所以我们需要避开“选择材料”这个思维定势,而反过来审视我们对待特定材料的行为。

  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我们称之为“难”的听力材料,难道里面处处都是均衡地远远超出我们能力的吗?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对其从头至尾应该一点也听不懂才对,而这种情况的材料,其实应该称之为噪音。这种噪音这里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而事实上,我们通常称之为“难”的材料并不是一点也听不懂,而是有比较多的地方听不懂。这就是说,材料本身的难度并不是均衡的,有的地方相对简单,有的地方相对较难。这就是说,哪怕“难”的材料,其实里面也有i+1的成分,是有助于我们的能力增长的。不难看出,可理解性输入并不是一个把一篇材料一棒子打死的整体概念,而是指的一篇材料里的那些有助于我们能力增长的部分。

  那么,这些有助于我们能力增长的部分,我们无疑是应该加以利用的。但我们无法事先对一篇材料进行分割并提取出“纯粹”的i+1部分,怎么做到在听一篇音频材料时随时发挥这些“营养”部分的功效呢?

  回想一下我们在做听力训练时的情形。我们在听一篇材料时,一般最终我们实现了理解的部分有三种情况:

  1.当时一下子就听懂的部分;

  2.稍微反应了一会然后根据上下文推测出的部分;

  3.当时根据上下文也没有推测出来的但听完材料后通过查阅资料而明白的。

  而这三种情况之外的部分,就是死活没有听懂的部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那些死活没有听懂的部分,显然是难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能力范围:无论根据语境推测还是事后查阅资料都无法解决,借助这些外力都不能解决,显然是超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应该果断抛弃。

  前两条都是在听的过程中自然实现的,不需要额外的努力(事实上,越焦急于要听懂反而越不容易听懂);第三条则是听力结束后的补充手段,属于“售后”方面的,也不应该在听的过程中有任何顾忌。

  也就是说,前两条都是我们在听的过程中随着情节的推进而自然实现的。“剧情”是理解字词的土壤,只要追剧情,就自然实现了对字词的理解。但如果弄反了,在听的过程中纠结于字词,则会丢失情节线索,导致整个内容无法理解,从而把本来“可理解”的部分变成了“不可理解”。

  所以,在听的过程中,我们的全部任务就是欣赏情节;那些当时没听懂的部分则不在任务范围内。而在听完后,则需要对当时没明白的地方通过查阅资料来弥补空白(不一定能全部解决,解决不了的部分不在任务范围内)。这对阅读同样适用。

  【结论】

  要想获得持续进步,在听或读的时候,只需要全身心地去欣赏情节即可;而在听或读完成后,需要对当时没有明白的地方进行查阅资料来解决一下。剩下的实在弄不明白的地方则不在任务范围内,应果断抛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可理解性输入”的全部理解。

  《词行天下》读后感(六):建立英语思维的正确方法

  第一次上豆瓣,说说我读漏屋老师的书后的感想。

  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并不是简单拿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式作对比从而了解二者的区别后就可以掌握所谓“英语思维”的,更不是拿1500核心词汇的一些大众不熟悉的用法讲解一下,告诉大家“其实1500词就可以表达日常所有事物”就可以培养出英语思维的。为什么?

  答案在漏屋老师《词行天下》中讲的很清楚。书中他对介词的空间概念做了细致的举例说明,然后讲到母语人士是如何从介词的空间概念引申到时间概念上的,并对具体例子做了详细讲解;同样,他对很多核心动词的各种各样的灵活的用法也做了细致的分析,告诉大家好多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隐讳意义。但他并没有用这些我们不熟悉或不会应用的核心词构成的词组来忽悠我们,告诉我们“看,你们不懂吧?其实不必用大词,用这些1500个核心词汇就可以表达世间万物了” 。相反,他紧接着就告诫我们,他举的这些各种用法的例子,虽然看着很厉害,让很多读者觉得“漏屋老师真牛,这些用法我之前真弄不清楚”,其实并不是学习的真谛,是不应该这么去学习的!这些核心词的各种不同用法是不应该这么用理性分析和总结的方式来学习的!因为用法和区别太复杂了,这么学的话即使累死也学不完,而且即使真的记住了,到真正用的时候你脑子里还是要在成千上万的用法中从记忆库调取和鉴别,根本无法胜任实践中的需要。

  那正确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漏屋老师在书中说了,是从语境中来学习,而且一次只学习这个词的这个读音的一个意思,其他读音和其他用法等到其他语境遇到后再逐渐学习。

  漏屋老师在《词行》中第一章讲核心介词和动词的来龙去脉和用法的复杂性,第二章讲记忆的相关科研成果已经它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作用,第三章才是本书的重点,即道出学习的核心程序:隐性学习策略。

  所谓隐性学习策略,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可理解的输入,让大脑吸收语言的自动机能发挥作用,对语言进行内化,而不是通过主管显性意识来分析和记忆。

  当然,显性学习并不是没有用处,相反,如果以大量输入作为学习核心手段,让大脑在不断输入中发挥隐性学习机制(是自动的,不需要额外操作),而同时在复习时配合显性学习的分析、总结和对比,则效果会大大提高,这也是漏屋老师在新书中提到的。这才是建立英语思维的万全之策,通过这种这种组合学习方式获得的“内语”能力才是英语思维的核心,才能应对实战场景中的高要求和快节奏。

  《词行天下》读后感(七):小结

  一、单词量1-250

  1、不同的词汇在真实语言中出现的频率不同。高频词汇数量少,但出现频率高;低频词汇出现频率低,但数量巨大。

  2、高频单词中的介词含义多样、用途广泛,介词还承担了句子中连接词汇的骨架作用。

  3、高频单词大多具有多重含义,尤其是高频动词;对于每种不同含义,我们每次只学习在当前文字背景下使用的这一个含义。

  4、高频词汇中,特殊的变化形式比例很高;比如不规则动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超过规则动词。

  5、单词的读音一定要从最开始就学号,发音的学习主要来自于听力练习,同时要结合音标,而不能依赖拼读。

  二、单词量251-2000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真实含义并非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机械记忆是最弱的记忆方式,但同时也是最方便的记忆方式。

  2、最理想的记忆学习步调,是把时间平均间隔开进行分散学习,而不要采用前紧后松的复习计划;两次学习间隔的时间越长,长期记忆效果越好。

  3、单词不可以类计,否则容易混淆,干扰记忆,浪费学习时间;除了数字要在一起学以外,其他同类词或相似的词要分散开学;可以参照出现频率先学使用频率高的。

  4、联想记忆虽然短期效果明显,但长期效果未必好。联想记忆方式也不适合大量使用,应该主要应用于偏词、怪词上,以及使用常规记忆方式时感觉非常困难的少量单词上。

  5、借助图像记忆单词,不但可以实现单词声音和图像的直接连接,还因为这样可以实现信息的深层处理,从而让记忆更深刻。

  6、理想的单词学习图像需要指代明确,减少画面干扰信息;借助印证猜测学习单词的效果会比直接贴标签的效果好。

  7、名词图像应该出现在读单词声音之前一秒钟左右,动词图像应该出现在单词声音之后一秒钟左右。

  8、听声音做动作,执行动作命令,观察口型和使用手势,都对建立词汇的思维有帮助。

  9、这个时期听慢速英语比较理想,不要刻意学习连读和吞音,更不要开口用英语交流。

  三、单词量2001

  1、对词汇的连接与搭配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整体理解速度和质量。

  2、对自然语言中经常在一起出现的词汇组合和搭配,人脑有自动统计、发现规律和进行词汇块处理的功能。

  3、这个阶段出现的独立单词,适合用词汇搭配和组合的整体含义来引导学习。

  4、结合文字学单词的同时,要勤查词典,并注意合理的操作方法。

  5、在有明确主题的文字内容中,比较会出现带有鲜明特点的词汇和词汇组合。

  6、结合文字背景绘制词义联络图和使用词汇图示,有助于加深对词汇的理解以及对词汇之间关系的了解。

  7、外语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借助外语内语来实现和完成的。

  8、培养外语内语要多听少说,不乱开口。读外语是有害无益的。

  9、学外语不能举一反三,不能通过语法规则来组织词汇和造句。

  10、在人为制造情绪波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有助于对单词的记忆。

  《词行天下》读后感(八):很多观点很棒

  作为一个学过多年英语,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英语和外国同事交流的人,我觉得这本书是我目前看过的英语类书籍中非常好的一本。书中讲了很多语言认知方面的理论,同时又浅显的给出了很多实际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原因解释。很多让我明白了自己当时在学英语时无意中使用到的一些好方法以及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

  摘录了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点:

  “编码多样性理论,同一内容出现在不同条件和背景下,效果比较好。用零散时间学习比集中整段时间学习效果好。临时抱佛脚可以使用等间隔分散学习法。如果希望记忆保持得长久,分散学习的间隔时间越长越好。”

  ---所以现在网络造成的碎片化学习其实未必不是个好事,因为符合记忆的理论。

  “购买罗塞塔这个软件的人群中, 大部分是为了做到在短期内很肤浅地使用外语,因此初级课程会使使用者在基础词汇量不够的情况下迅速进入长句或交流阶段,但是又很难从图像中获得足够线索来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难怪当时用罗塞塔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很难再继续进行下去了。入门很棒,继续学看来就得要借助别的工具了。

  “在外语学习的早期不应该强调说外语的能力,因为听的能力会逐渐转化为说的能力。建立外语思维,就是培养好外语的内语。在大声朗读时,大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朗读任务上,并没有信息输入的效果,只起到增加噪音的作用。”

  ---想到自己当初学外语的时候其实说得很少,只是常常去练听力,默默在心里跟读模仿。但经过很多听力内容的熏陶,当后来遇到需要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也是可以立刻说出来的。近两年除了工作需要,听力上的密集输入少了很多,明显感觉自己用词太单调了,水平并没有提高,看来需要每隔段时间就做一做听力上的训练才好。

  “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是使用多个具有同样主题内容的材料,让同样的词汇和词汇搭配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再次出现,这样会令印象更加深刻。”

  ---是个好方法,以后的深化学习就按主题来搜集。

  “对越是机智的事情,我们的记忆就越牢固。”

  ---建立好一个较真实的场景,然后再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和有趣的故事,学习语言还是很有机会速成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词行天下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