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篇

2018-06-03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篇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是一本由林欣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5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一):这真是一本极好的哲学普及读物!!!

  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之下,我怀着一种“压力山大”的心情开始阅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虽然这本书在我家书架上摆放了有一段时间,但是我一直没有说服自己打开来看。原因简单,“哲学”这两个字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显得过于深奥枯燥,以至于有点难以“咀嚼”。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礼拜,看完之后给朋友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我说,这真是一本极好的哲学普及读物。像我这种对哲学一知半解而且毫无兴趣的人,也能耐性子完整本书。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被作者的一些观点“感化”。由此可见,对于一个陌生且枯燥的领域你并不是无法进入,而是缺少一本类似的普及读物,或者一个耐心的“引路人”。

  但是我很有自知之明,我的这篇书评没有什么养分。所谓的没有什么养分是指,我并不能像其他人那样写出很有建设性的评价。一是我对于“哲学”这门学科依然是一知半解,单凭看了这一本书,我还无法义正言辞地说自己一只脚踏进了哲学的领域。二是我对于哲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可能是我的专业与其沾不上半点关系缘故,看书的过程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躁动。

  说到哲学普及读物,几乎每个人都会想到《苏菲的世界》。尽管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很好,但是当我看完《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再去看《苏菲的世界》时,我还是觉得《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更加容易接受。但我并不否定《苏菲的世界》的精彩性,里面很有理论思想都让人拍手赞叹:

  “我们的期待往往使我们妄下定论。休姆并不否认世间有不变的‘自然法则’。但他认为,由于我们无法体验自然法则本身,因此很容易做出错误结论。”

  “比如说……?”

  “比如说,因为自己看到的马都是黑马,就以为世间的马都是黑色的。其实不是这样。”

  “当然不是。”

  “我这一辈子只见过黑色的乌鸦,但这并不表示世间没有白色的乌鸦。无论哲学家也好,科学家也好,都不能否认世间可能有白色的乌鸦。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几乎可以说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寻‘白色的乌鸦’。”

  “嗯,我懂了。”

  “谈到因果问题时,可能很多人会以为闪电是造成打雷的原因,因为每次闪电之后就会打雷,这个例子和黑白球的例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打雷真的是闪电造成的吗?”

  “不是。事实上两者是同时发生的。”

  我很喜欢柏拉图的一段话:“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它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以前一直觉得哲学离我们太过遥远,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惊讶发现,在日常生活处处都有哲学的影子。哲学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潜移默化中它早已渗入我们的思想,并且影响着我们的某些行为。虽然我对于哲学的态度并没有太大的转变,但是至少我对于哲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有空的时候我一定会多多学习哲学,无论最终的目的目标是什么,我相信哲学的思想一定会使我受益匪浅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二):哲学小白看《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除了马哲外,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哈哈,没错,我的阅读水平只有高中生的水平。这本书500多页,50多万字,然而,妥妥地一天读完,为什么?因为内容通俗文字浅显易懂,而且拉近了我和哲学的距离

  作者是不是理工科出身?对哲学、文学作品的解读,理工男们往往更胜一筹,他们思维更开拓,视角独特文科生们更多的是知识堆砌、个人内心领悟等。(当然不是全部)

  本书有两条线,一条是哲学家们的八卦,挺好玩的,大部分哲学家尖酸刻薄,有怪癖,尼采各方面趋于正常却疯了,感觉是:理论是写给别人看的,我还是要按着自己的方式一生

  第二条线,西方哲学体系对科学技术的推动,除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式多德、黑格尔、叔本华等,牛顿、笛卡尔、达尔文……他们也是哲学家,万有引力定律、解析几何、进化论…是哲学引导人们不断探索。以此为基点,再反观中国哲学,一定会很多不同的发现,像中国后来的闭关锁国、科技落后精神萎靡等是不是都可从中找到原因呢?

  最后说说书中的段子,很好玩,500多页的书为什么一天看完了?因为有段子呀,吼吼………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三):很有趣的哲学书

  本书有很明确的问题导向——解决每个人都会有的思想困惑思考人生。抛开了其他的繁杂的问题,只讨论与之相关的事情,所以读起来线索还是很清晰的。

  哲学家们围绕理性,不断发展各种的哲学理论。对我来说,能够留下的还是我自己感兴趣的:

  斯宾诺莎: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休谟:你怎么知道明天太阳会升起。

  黑格尔: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加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能够让我坚持读下去的,是关于哲学家的八卦。另外,关于可证伪、科学、中医宗教的观点我也非常赞成。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四):本书适用人群:哲学业余入门级爱好者

  历史的大幕缓缓拉开,一个个各具特点的哲学大家带着他们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接连走来,让我们直观看到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虽然笔者对各个哲学家的观点描述人物塑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这并不能湮没作者全新的写作思路风趣幽默的写作手法

  哲学一直以她高冷的气质将众多倾慕者拒之千里,但此书帮我们揭开她神秘面纱,让她露出温和自然的一面,彻底接地气了。因此此书对于想要了解哲学却又被她高冷气质吓到的广大读者来说算的上是一大福音。

  读此书就像是在和作者聊天,听他讲哲学家们的八卦故事轻松有趣,作者把哲学家写活了,就连哲学思想这么严肃的话题也被作者以一种最不严肃的语言写出来了。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拉近了哲学家与普通人的距离。在我们平常百姓看来,哲学家都该是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一般的存在,可通过作者的描述,感受到这些哲学大神普通真实的一面,从而发现了他们的许多可爱之处,也对哲学有了亲切真实的印象

  本书适用人群:哲学业余入门爱好者。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五):科普读本但启发远大于科普

  - 非常优秀的哲学科普读本,适合对哲学感兴趣的零基础读者。

  - 本书结尾比较

  - 任何用理性手法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在经历了过去几千年哲学家的智慧思考、辩论以及牺牲后,都被证明是无法找到最终答案的。所以,“为什么活着”之类的终极问题,只能有两种解答方法:诉诸宗教和回归日常生活。也就是说,可以相信佛祖、耶稣,也可以问问广场舞大妈,他们给出的答案,就是目前能获得的最好的“活着”的理由

  - 读完这本书,也许我们根本记不住那么多哲学名词,也没办法大师姓名和观点对应正确,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哲学的起源与发展,也从人的角度展现了伟大哲学家、科学家真实的一面。这无非是对中国僵化的、带有面具色彩教育有力揭露,任何教育下不能自己思考的学生都不是好学生。学生必须要有超越老师课本的理解和思考。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六):初识哲学

  说来惭愧,从小到大没怎么看过哲学方面的书,所以关于各个派别的思想和代表人物不是很了解。这本书看的电子版,断断续续也看了好一阵子才看完,虽然本书作者力图从非常有趣而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读哲学,但对于我这个初学者而言有些地方看的仍然有些晕乎乎,不过总体而言体验还是不错的,想继续找些相关书来进一步了解。印象比较深的有几个点,马其顿方阵,形而上学的由来,形而上学的真实面貌(不同于中学课本上那种刻板有些可笑的介绍),形而上的困境,科学的本质,可证伪性的概念,以及最后有关加缪"世界是荒谬"的这一观点,对这个观点有些感兴趣,涉及到人生的意义,作者说可以换个问法即你为什么不去死?直面死亡可以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精神支柱,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同于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先于人有某种真理的存在,我们就是要去认识真理,加缪认为是因为先存在着我们,才有的各种理论,所以他认为人生本没有意义意义都是人造出来的,但人的本能又推着我们去寻找意义,这种矛盾会造成虚无,荒谬感,让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们必定需要某种寄托,宗教也好,某些实用主义观念也好,找到自己所认可的,就会帮助我们摆脱这种感觉,无所谓高级低级,正确错误。说实话看的有点混沌,也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哦对了,还有作者说的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事情发展模式:开头-情节高潮-结尾,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也是这样,作者假设如果一个人得了绝症,他对人生的体会可能会更深一些,想做很多之前没来的及去做的事吧,比如去旅行,很多电影也是以这种方式做个浪漫结尾,算是人生的一个高潮,但是现实往往不会这么浪漫啊,依旧会面旅程过程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情绪不会一直高亢浪漫,会回归平凡,这是生命常态,但很多人可能无法接受如此平凡的一生。很有意思的一个观察点。打算继续看一些相关书加深理解。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七):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感

  还是尽量写写读后感吧,权当是记录。花了5,6个小时看完的书 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做做记录也无可厚非,也值。

  同大多数书一样,看完后,内容以忘却大半(笑cry)

  还记得书中,罗素的八卦情史。厉害是厉害啊,他说 对爱情热烈渴望。 可是很难想象他同时爱这么多人时,是怎么追求的呢?和女生表达爱慕之情时 心里知道自己还喜欢着其他女生, 怎么说的出口呢?

  这也确实引发了我对爱情的思考。 爱情只允许钟情 致死不移嘛? 那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是的人类总有追问到底的潜意识大脑不喜欢疑虑,人类又喜欢怀疑。所以才了有学习,探索吧。

  【所以第一点启示就是,对爱情的理解。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有正确的爱情观?应该问,有正确的价值道德观嘛?】

  还记得书中,某某(名字已忘记)超级自律。阅读过程中难免感慨牛人是多啊。但细想,只不过是幸存者偏差错觉罢了。这几百多年的历史,选中了几个不世出的天才,倒也正常,哪怕理解成低概率基因突变也行。心里还是膜拜天才啊,脑洞不仅大,思维谨慎。写出来的出居然没人看懂。思维超前,甩正常人几十条街啊。那些天才的存在与我们普通人来说,其中之一的意义也是当素材看看,感慨罢了。 但不可置否,人家文化贡献作为后人,我们享用着前人的知识成果,是该有感恩之心。不过说道感恩之心,那历史上值得我们感恩的人多的去了。只能是,读到那儿,感恩到哪儿了。那个谁谁谁超级大宅男,很难想象啊。如果我也能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那比现在强不得了啊哈哈哈哈。

  关于【劳动天性

  这点显然是错的啊。天性就不值得赞扬了,懒惰才是天性,趋利避害才是天性。

  关于【谁谁谁不接受诺贝尔】,厉害啊,我等凡人不太能理解,不过细想,做到他那种程度,想必心中早有自己遵守的遵守,有很强的信念。不符合自己准则的就不做。

  【随时写书摘】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这个人看书过会儿就忘。得随时写点书摘,看完后再过过自己的笔记才能整理思绪写一写读后感。嗯对,以后就这样做。

  【人生的意义】

  关于终极奥义,人生的意义。

  并没有标准答案。这很能理解,不就是每个人三观不同嘛。求同存异。世界才多姿多彩

  那怎样找寻自己的三观?观察自己所在阶层,回顾自己的童年,展望自己的未来,审视自己的内心。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自杀?呵呵,怕死。别闹了,咱说正经的呢。只有死到临头,才会开始审视人生。哲学还是有点玄乎,离我有点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适合我,讲大白话。不过这本书确实已经足够大白话了。且,文笔很像,之前读的,当年明月

  扯远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近期目标,我不得不做的事情,照顾好家人,爱在乎的人。这些事已经够自己忙的了。还有点小爱好,小追求。差不多了吧。文学艺术摄影旅行健身阅读。

  人生的意义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啊,满足自己的欲望啊。开心啊,寻欢啊,作乐啊。

  书中还有几句很舒服的话。

  维特根斯在《罗技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

  这个道理体现在生活中就相当于,人小时候要问,“人为什么活着”,长大了就不问了,不一定是因为知道答案了,而是因为某些原因让他觉得不再需要问这个问题了。

  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答案。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八):短评字数限制导致的书评|ω•`)

  这是一本好书!

  这是一本好书!

  这是一本好书!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作者不仅用很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各个哲学家的思想,而且还指出了其对应社会环境并吐槽了各哲学家们的八卦。本来就冲着这本书的厚度我是不会太想拿起它的,但它真的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手不能释卷”。

  看了一下其他书评,有大神已经整理过了,还很详尽,虽然我也有整理,但还是不摆出来浪费可能会读这篇笔记的人的时间了吧。

  就说说我的顾虑,如果我们看完后不自己花时间去研究整理一番,而是甘愿囫囵吞枣般的从一本书中了解哲学家们的观点、思想,并把之奉为圣经,就本质而言这和不知道又有什么多大的不同吗?

  我不禁想起中学考文化常识时,大家拼死记下哪些人有哪些著作,对必读书物采取看看序和跋或是看看所谓的精简版只为了解一本书的故事梗概,若还在用这种态度对待这本书,那么它可以说,对我们并无多大用处。

  但不管我怎么说,我还是认同说”这本书很棒”的这个观点。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九):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你有没有曾经或者恰巧此时此刻,对突然离开的人、戛然而止的事手足无措。我们也偶尔担忧,自己应该追求什么,眼下所兢兢业业的是否遵循真理,或至少适合自己。甚至有时候夜不能寐的恐惧,如果这一切无法按照内心既定的剧本演绎,没有时间,或永不可能达到心里的终点,生命就黯然结束了,那一切是否还有意义?

  最滑稽的是,这些最让人恐惧的,十有八九,就是现实。

  作为30年坚持被贯彻洗脑,且目前身为事役的女青年,思考哲学问题稍微有点晚,毕竟很多有所成的哲学家在很年轻的时候便抱着怀疑的态度,拒绝很多即成观点,开始探求真理了。当然,我也有过那个阶段,但仅仅是阶段。高二时候的我在刘慈欣和时间简史的引导下,质问:既然人类的进步就是走向灭亡,我为什么还要进步去加速这个过程。结果显然就是被父母一闷棍打回去。他们的理由我并不信服,也貌似没给我什么有逻辑的理由,记忆中更多是家长的惊慌失措和担忧,想必跟现在大多数家长一样吧。后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我理解的我的屈服,是因为我还要会活很长,而我并不富足。

  从小时候屈服后的精进,慢慢又被现实毁了三观,到现在,知道不对,但不知道什么是正解,惶惶的不敢有所作为。

  那么就开卷有益。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可以算作了解哲学的入门书,浅显有趣,引人入胜,对于爱思考些什么的普通人,比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更可能看完,不至于刚一进门就被吓跑,毕竟看看自己书架上躺了很久的《利维坦》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卷没有高下,引发人思考和进步的就是好读物。

  另外,为了帮助搭建知识结构的横向维度,并再增加点趣味,建议与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本号之前介绍过的《超越时空》,和矮大紧有关十字军东征,大航海的几期《晓说》,搭配欣赏。从历史的角度,了解科学(尤其是几何、物理的发展)、宗教、哲学、和艺术之间的互动。极美。

  因为哲学发展史悠远,门派甚多,很多名词常常与我们默认的解释不完全一致,甚至相反。作者用了一整本书进行梳理,也只介绍了其中的一部分理论,和一些入门级别的概念。这里我更不枉然试图详细总结,只给大家呈现出一些脉络,配合一点小摘抄,配图均为引用。如有偏颇,请见谅指正。

  古希腊罗马哲学

  毫无疑问的,我心中人类的辉煌阶段。无论从政治体制、思想体系、还是艺术造诣,都十分的耀眼。这个时期宗教、神学、哲学关系紧密,或者说哲学更多的为神学服务,又为经院哲学。

  提一点我们熟悉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鼻祖二元论。二元论把我们的世界默认分为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只存在我们心中,我们照看好自己的内心即是无敌;唯物主义认为万物均为客观整体,主观世界只是对外界物理本质的映射,内心戏不要太多。

  基督教哲学与黑暗时期

  将神学和哲学结合、解释的很有创见的应属奥古斯丁了吧。他解释了为什么上帝全知、全能、全善,还让我们经历苦难,还准许恶的发生。当我第一次看到,解释为神尊重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时,不禁对远古时代就闪耀的强烈的人文思想感叹不已。

  文艺复兴及大航海下哲学的蓬勃

  笛卡尔进一步发展了二元论,统一唯心和唯物主义思想。那句脍炙人口的 “我思故我在”,终结了经院哲学,点燃了近代哲学的开端。

  基于逻辑思维、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和基于归纳演绎的经验主义争奇斗艳。

  经验主义崇尚因果论和决定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引发自由意志的虚无。

  决定论和机械论认为世间万物没有随机数,物质完全决定并包含精神的一切,一切事物的发展可以在超大数据下计算,严格遵循因果论,没有自由意志。

  因果部分决定论,认为外界遵循类似佛教的因果,但人们可控制对待外界的自我心态,可以主动理解外界,并产生升华。

  但休谟的怀疑论,驳倒科学的因果论和归纳法,又从基础上使一切哲学的发展岌岌可危。

  一波日耳曼人的哲学风暴

  不知道是德国人古板严谨的性格催生了这么多伟大的哲学家,还是因为受这些哲学家门前的耳濡目染多了,慢慢变得古板严谨,德国人确实为哲学界贡献了继古希腊时期后的又一波英才。

  康德的先验论, 二律背反,和《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立志于统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来回答休谟给我们留下的尴尬难题,将认识从客观引入到自身。康德的理论被誉为近代哲学的丰碑。

  黑格尔承认了真理的变化性,赞扬矛盾的存在,把事物通过辩证法分为正题和反题,并认为正题和反题在不断的调和中最终形成合题,即通往绝对精神。作者即举例人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发现幸福并不等于纵欲,纵欲反而带来空虚,而合题应该为内心的平静,并强调过程论,尊重通过矛盾通往绝对精神的过程。

  叔本华,继承康德自由意志、感知世界、和理性世界,反对黑格尔。叔本华用生命意志代替康德的物自体,认为生命意志为非理性,由欲望主控。理性可以阶段性指导但无法战胜欲望,属于对理性思维的悲观主义。我们可以做的便是增强意志力,控制欲望,用对艺术的欣赏,或老百姓日常的快乐,短暂逃离,进而解脱。

  尼采,用权力意志替代生命意志,强调强者和弱者的道德是不同的。尼采强调,人性本恶, 反对人人平等, 反对多众的民主暴力;鼓励强者道德,鼓励超人,提倡精英主义。尼采的理论推翻了普世同情弱者的基督教道德,与当时自由经济的启蒙相顺应,重塑了近代市场经济下的西方道德观。也同时不幸的被希特勒这样的极端主义者所利用。

  相对论与现代社会

  1980s前后开始,黎曼的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科学发展跃迁的同时重塑了哲学观点。以前认为是绝对真理的牛顿定律、归纳法,“忽然”全都变成了说不通的片面理论。看不见的十维空间,又一次重新印证了休谟的怀疑论,印证了理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海森堡测不准更是把哲学从刨根问底的绝对,推向了充满不确定性的概率真理。

  而正如解决现代社会的很多突发的多元的问题一样,哲学家们指出的方向是实用主义。不管科学如何颠覆我们的三观,凡是实用的哲学就是正确的哲学。

  先是维特根斯坦,通过逻辑实证主义,宣布哲学问题是重言性质的语言游戏。

  接着波普尔,通过证伪主义,认为可被客观经验检验,可证伪的理论才有意义。而形而上学中的逻辑推理,演绎过程因不可证伪,而没必要讨论。证伪主义也是现代民主制度基石,认为真理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承认经验证的真理,并提供纠错的机会。例如西方的Common Law,就对政府制定法律的作用和力量保持怀疑,允许根据情况调整法律,允许纠错。

  在引起哲学理论演变的同时,基于经验主义的科学也受到很大冲击。哲学理论基础的动摇,使人们觉得科学也不再是检验和改变世界的唯一标准了。

  何去何从

  说了这么多,哲学家反复探讨的命题很多集中在: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否绝对存在,我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世界与我有何种关系。而普通人,可能更关注哲学家们思考后的结果,即我怎样快乐、充实、圆满的度过这一生。

  正如回到开篇,我们普通人怎样面对庸庸碌碌、浮浮沉沉、并有可能戛然而止的生命呢?

  当然,信奉宗教的人,可能还觉得有来生,有再生。既然哲学目前无法论证人类到底是由理性还是非理性主导的多一点,我们也不去评判不可证伪、通过非理性认知世界的跃迁而形成的宗教信仰。毕竟,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觉得早就找到了答案,并将其一生过的非常之有意义。

  而另一部分人呢,信奉科学。虽然很可能理性和形而上学,不能回答世界的本质,但开放,无权威,可证伪,可纠正的科学,貌似更有讲理的余地。更不用说,带着中国人老文化底蕴的我们,可能更觉得那些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矛盾,那些永远不可预测行为轨迹的电子,和充满着概率真理的科学更有禅味一些。再不行,佛洛依德和心理学的实用主义,把使你最快乐最充实的答案,当真理一样灌输给你,不怕你不舒坦。

  而我,喜欢黑格尔的过程论,相信真理的变化,和每一次努力下量变通往质变的过程,并慢慢尝试在过程中,学会欣赏和迎接戛然而止的美丽。

  正如这首最爱的蒙田的诗:

  I want death to find me, planting my cabbages, but careless of death, and still more, of my unfinished garden.

  菜田 读书分享公众号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十):西方哲学简介

  500来页的一本小书,买来以后办公室扔了一年赶上出差一周,三程飞机上基本读完,是西方哲学的简单科普。

  之前阅读《公正》、《死亡》这些知名大学公开课对应的书籍时,接触了一些西方哲学,但是不成系统。大多是由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引出,加上近现代康德、休谟等哲学家的思考与讲解。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提出的很多观点,仔细思考的话魅力无穷。

  这本书从西方哲学从古希腊诞生开始,讲到了20世纪,为我们介绍了几十位西方哲学名人,这些名人的哲学思想,以及这些名人的八卦(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名人的哲学思想由来吧)。最后,作者尝试着去回答一个很多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在西方,宗教的势力自诞生起就一直非常强势,所以哲学与宗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欧洲的发展历程上更为微妙。古代欧洲的战争、基督教的发展,都对西方哲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是简介类型,这本书对于每位哲学家的介绍都只能浅尝辄止,入门以后想要深入就需要去拉书单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哲学家的思想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个人非常认同,也计划去阅读一下叔本华的著作去深入了解。

  书末有关“人生意义”的解释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的人生真的有意义么?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我们哄骗自己继续下去的借口,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意义。因此,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不相同,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每个人哄骗自己继续下去的借口也必不相同。况且,每个人人生意义都相同的世界,是不是真的有意义?是不是非常可怕?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哄骗自己的“人生意义”呢?作者给了一个方法,就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对死亡的思考和认识可以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