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10篇

2018-06-04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10篇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芭布-高尔(Francoise Barbe-Gal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一):总角之年推开艺术之门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的艺术入门书,看到此书,我不禁感叹,如果我的童年可以重来,有缘与此相逢该多好。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始终徘徊在艺术大门之外。

  本书开端便写带孩子博物馆,为了是激发他们对艺术品兴趣,只有对所学对象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进一步的学习,所谓兴趣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就是如此。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去自然博物馆,光听美丽讲解员解说我就已经痴迷于此。她很懂得如何要小孩子产生兴趣,经常问一些十分奇怪问题留给我们思考。本书就善意提醒家长们要晓得节制自己热情,尽管地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接下来,本书就如同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一般开始了艺术之旅,在这之前文章中写明好几条关于参观博物馆时应注意的小贴士,比如:放弃雨天参观,参观路线不要过于漫长,参观后记得买明信片等。可谓面面俱到。接下来孩子第一步跨入博物馆的大门,这时首先引起他好奇可能不是博物馆展出的作品,而是一些外在的问题,比如:博物馆里面的画会失窃么?想想看这是多么充满奇思妙想又十分现实提问

  然后,这本书特别写到一些关于绘画艺术家之间的基本知识。可以说家长有可能无法解答孩子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在这里找到答案比如说:什么是抽象画?什么是单色画?为什么看起来许多作品都像是“一堆碎片”?为什么有这么多宗教题材的作品?看到这种问题,也许我们很是为难,毕竟不是专业人士,然而这里面给出的答案非常通俗易通,所以可以很好地传达给孩子们。当然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自己阅读领会。

  最后,我们走进了博物馆之中,凝神于每一幅画作。这本书安排了一个随时随地的讲解员,不怕不知道,就怕没疑问是的,按照本书的原话——我们有权有所不知!不禁感叹,是时候发挥我们的权利的时候了!这时在我们眼帘出现的就是那些大师笔下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画:《受胎告知》、《圣乔治和龙》、《蒙娜丽莎》、《所罗门的判决》、《哭泣的女人》……

  孩子们会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画面中说的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个女人看起来很痛苦?这个女人为什么全裸?也许不光是孩童,即便是大人也会有此犹豫,这本书便提供了非常直接浅显的解答,便于所有人接受

  也许对于孩子,或者说对于在艺术世界之外游离的人们,这本书具备这样的力量,我们并不需要专业术语充斥视线的入门书,也不需要戏虐的讽刺,碎碎念般的绘画八卦,我们想要一点正式的艺术入门书,同时没有学术术语的包袱,轻轻松松地就走进了艺术之门,掌握到欣赏艺术画作的一、二法门。对此,这本书便是合适选择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二):适合孩子阅读的艺术书

  孩子对艺术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是艺术品繁多复杂,怎么能通过一幅画或是一座雕塑或者是一件手工艺品看出艺术的本质,是孩子想要学习和知道的。《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正是通过引导孩子欣赏画作来理解艺术和学习艺术的相关知识。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关注点各有不同,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就怎么激发孩子欣赏绘画的热望和不同年龄段孩子对艺术品的理解特别做了分析。我们经常会带着孩子去美术馆、博物馆都参观艺术品的展览,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对艺术品表现得乏然无味,那么估计也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但是我们却也没必要在带孩子观看前过分夸耀,因为那会剥夺孩子享有发现在的乐趣。所以,我想最好的陪同欣赏,是和孩子一起提前阅读一些此类的书籍了解将要参观的作品的背后故事,会有助于在欣赏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也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更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像我们在参观莫奈画展、梵高画展前,也提前先阅读一些关于这些画家的图书来了解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一样,孩子对这些画家有所了解后,对他们的作品就更加充满期待

  这本书有很多的留白,而文字安排紧凑,排版清晰明了类似分条列项式排版以及一问一答式的讲解,符合孩子年龄的阅读特点

  在该书的第二部分“我们有权有所不知”,是写给家长、教育者,同样也是写给孩子的艺术基本常识。包括画作与博物馆的关系、各种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产生和存在以及孩子可能问及的一些问题的解答等。如:什么是风景画?风景画是在室内画还是在露天画的?静物画有象征意义吗?以及孩子想了解的绘画作品的价格等。很多问题,可能我们无法正确回答上孩子的,而这本书里却帮助我们给了孩子容易理解的解答。

  该书的第三部分是作品赏析,也是孩子最感兴趣的部分。因为这里介绍了30幅世界著名的画作,包括《蒙娜丽莎》、《熨衣女工》、《生日》、《机械师》、《哭泣的女人》、《水果龙虾静物画》等,很多孩子在学习绘画时,这些名画多数会被用来作为临摹的参照画,而且孩子在很多图书或是场合也会见到这些名画,所以孩子们对这些画作都会比较熟悉或是似曾相识。《蒙娜丽莎》就是一幅特别著名的油画。孩子也曾问过,画中的这位蒙娜丽莎她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被画在画里,为什么说她很美丽,她后面的背景是在什么,在哪里……这些问题,我们也是一知半解,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跟着书的步伐把这些问题一一解答给孩子,也和孩子一起了解了达•芬奇当时是受蒙娜丽莎丈夫邀请为蒙娜丽莎画像的,而这幅画是绘画史上第一幅具有梦幻色彩的肖像画,史无前例的创作风格造就了它的知名度。每幅画都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可能提出的问题来设题和回答,所以这本书适合的孩子年龄层比较大,开启孩子了解艺术、洞悉艺术的视角,引导孩子在欣赏画作时有更多的收获和发现。

  文/ashley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三):艺术的世界

  这真心是一部教育题材的读物,教育为人父母的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来接触艺术,并使之喜欢上这个东西。它不仅仅强调我们要学会以孩子的眼光去欣赏艺术,而我觉得这本身传达的内容也是我们和孩子沟通的艺术:如何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心的方式来引导他们走进丰富多彩的艺术领域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和欣赏艺术的教科书,第一部分讲述我们应该运用何种方式激发孩子绘画的热爱:第二部分介绍了绘画的使用材料,画作的类型以及画作历史背景。既阐述了画作的丰富内容形式,也告诉我们一些画作的保护小常识。也许我们也只是纯粹的喜欢某类画作,从而引导孩子们加入,这些阐述的内容,既对我们的所知做了补充,也提供了我们和孩子交流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这本书第三部分:作品赏析。有木板油画、布面油画、三连画等,作者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美国等。每一个画作都各自有鲜明表达。喜欢艺术的人总是能看到画作最细微的部分,也总是能通过最细节的东西看到作者所表达的东西。画作是很神奇精神的交流:于作者和欣赏者。不管是色彩的运用,还是场景的描绘,还是故事的表达,都有很深厚时代背景,或者强烈的宗教信仰,甚至也有故事背景。画作总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孩子本身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在学习如何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的同时,也要学习怎么样去看待和发掘孩子身上的艺术特质。我们永远只是一个引导者,孩子自然是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的!!!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四):艺术应该是可以接近的

  “艺术”一词听起来总是那么高深莫测,几乎成了一件阳春白雪、等闲人物不能轻易靠近的方物。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像白居易一样为了贫民而创作的人,然而大多数名垂青史的仍是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天才在左”们。

  自古以来能让一般人乍一看就接受的还是一些大量写实、有典可循的作品,西方可能以圣经故事等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为主,中国大概就是取材于《山海经》的神鬼故事、民俗画儿等等,这些画儿一般挂在或者画在寺庙、集会甚至个人家中的墙壁上,一般具有宗教教化或者约定俗成导向功能。之后慢慢地画家们开始重视个人生活,将日常生活的东西表现在画作中,作品变得更私人更有个性深刻的宗教或者莫衷一是评价价值观越来越少,这时候已经是一批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在追求艺术了。等到后来“印象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大量问世以后,艺术终于彻底变成了曲高和寡的东西。

  然而,任何一门技艺,总还是有它的门路,不可能天生就是浑然天成的,它一定有它的条条框框、心路历程。我们过多的把“意义”、“作用”挂在嘴边,有时候忽略了很多浅显的蛛丝马迹,艺术被我们剥离了简单的快乐,硬生生拉开了与生活的距离。作为视觉上最能给人以震撼的映现,画儿可以有深层次解读,也可以有浅层次解读。让他们专业人士去挖掘“意义”和“隐喻”,我们不如简简单单地做一个陶冶情操的欣赏者。一个孩子对艺术的天然感受,才正是我们应该重温并唤醒的。

  这本书名义上是给孩子看的,但是中国人的艺术修养普遍偏低,我看给成年人当科普读物也没什么不可以。事实上放下“深刻绑架”,我们才有更简单的快乐。画儿们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应该如是。书中给人最基本的概念,从最浅层次上、却又力争全面的“看懂”一幅画。大多数好的作品,都是能够雅俗共赏的东西、也更是值得回味的东西。

  书中选取的三幅画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幅名字是《红黄蓝的构成》,第二幅是《3号,虎》,第三幅是《蓝色单色画》。它们简直是太过于反常了,我没什么专业背景,直观感受就是“这是画吗?”,“三岁孩子都能画吧?”但没想到,这三幅画儿居然成为了我印象最深的三幅,那样的配色想起来就觉得很舒服。或许,是因为我心心念念,最终使潜意识接受了这样的作画方式,又或许,这就是名画的魅力,貌似粗糙,实而不漏。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五):艺术知识普及老少皆宜

  我记得我在小学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临摹名作,我们把很透明的纸附在美术书的名画上面,然后就出来各种四不像的《向日葵》、《蒙娜丽莎》等,那个时候其实不能理解艺术的价值,更不能理解它们为什么是不朽之作。

  其实,现在也是一知半解的,我去看草间弥生的“我的一个梦”展览的时候,我是不太能理解那些圆点艺术的,我不知道她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想要表达什么,这就是看客跟艺术家的差别。蔡康永的一篇名为《自愿住进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家草间弥生》博文中这样比喻道:“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层次太高,我一直觉得艺术离我很远,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艺术细胞。虽说书是写给孩子看的,但是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这是“粗制滥造”、“画得不好”。“这没画完吧?”、“小孩都能画!”“管他是什么!”、“所有人都能画?”……大多数人进博物馆或者看画展的时候,内心或多少会有以上的念头出现吧。但艺术家才有对这些作品的解释权,每一个艺术品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有他们成熟思想情感,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那些高仿品缺少了那份执着与情感。

  这样对艺术的简单知识和对艺术的尊重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解答,它用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也让大人能够理解。培养孩子对艺术的认知,首先得对艺术的范畴和常识了解,才能对艺术尊重。

  书中的名画,我们应该在很多场合看到过,或书上,或一些展览上,但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囫囵吞枣过去了,看完了书中一问一答的解析,才觉得一幅画原来有那么多的情感要表述,没有一个东西是累赘多余的,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比如一个点,都有可能是代表星光。那幅《乔凡尼.阿尔诺菲尼夫妇肖像画》,从我的角度根本没去多想镜子里反射出来的人物和场景,书里的解释让我重复看了好几遍,才描出一点头绪。为什么很多画家在死后才出名,更多是因为去世前的作品已经是绝响,所以才会是炙手可热的吧。

  通常提起艺术,往往想起的是西方文明,写到这,有种悲哀之感,美学似乎离我们文化一直很远~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六):以平常心看待艺术

  对大多数人来说,艺术是高深莫测的,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而在很多画展上,拿着相机拍照,只为留下“到此一游”纪念的大有人在。对于儿童来说,参观画展或者欣赏名画,好像更高深,如果不加以纠正,这种想法会一直留存在心中,并扩大成阴影。

  怎样缩小这种阴影面积,让孩子喜欢上艺术,并且能欣赏艺术呢?《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应该是一本非常有效的入门手册。这本书共分了三部分讲解,第一部分讲到了欣赏绘本之前需要了解的东西:怎样激发孩子欣赏绘本的热望,成功参观博物馆的秘诀是什么,各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看什么。第二部分讲了一些画作的基本知识,包括画作和博物馆、画作的类别的,甚至还出现了在别的书中不轻易出现的绘画作品的价格;第三部分是书的重点,赏析了30幅著名的美术绘画作品,从体裁、内容、画风等不同角度做了分析,从儿童的角度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让人仿佛跟随导游进入到一个简明的艺术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了人们对艺术高深的看法,把绘画从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变成了平易近人的“下里巴人”。你可以不会画画,也可以看不懂一幅画,这并没有什么可丢人的。每个人都可以对画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领悟,并没有一定之规,也不一定要说出什么意义。最主要的是你能从画中看到美,感受到美带来的愉悦,这就足够了。

  艺术不是用来附庸风雅的,也不是用来炫耀的,它和外界的纷扰无关,只关乎个人的心情。所以,孩子完全可以自己看一幅画,并有自己的理解,大人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或者告诉孩子,这幅画是怎样的,有什么教育意义,这就完全破坏了孩子们欣赏艺术的性质,把美好的艺术之旅变成了令人讨厌的美术课外班。这样,无疑会极大地减少孩子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同时,大人也可以不懂,也可以回答不出孩子的问题,这并不丢人。相反,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找到答案,这个过程必定是愉快的,其结果也必定很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定会大大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很多艺术书的内容大多是按一定的顺序安排,或是按不同的流派,或是按时间顺序,或是按不同的作者,总想要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却颠覆了这种结构或者说概念,用了一定的篇幅来讲怎样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怎样看待一幅画,甚至一些细节都注意到了,如参观的时候尽量不要选在下雨天,要给孩子买一杯饮料,保持心情愉悦,可以一次只看一幅作品,等等,充分考虑到了孩子年龄的特点。而在赏析部分,作者也没有对作品追本溯源,按一般的套路对绘本从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故事、情感寄托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而是“就画论画”,针对画作本身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而这些问题选取的角度都是符合孩子,并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作答,避免了大段大段的专业术语的铺陈。这种方式必然会增加了孩子们对艺术的认同感。

  再有一点,作者在书中体贴地设置了年龄段的内容,把内容分成了三个阶段:5到7岁,8到10岁,11到13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读者可以随意选择,即使没有一点美术基础,看起来也毫无障碍。而对于有美术基础想要了解更多的小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也完全可以解疑答惑。

  “生命短暂,艺术长久。”艺术是德行的宝库,是感情的传递,是高尚情操的宣泄,它让自然更完美,让生命更灿烂,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是美的体现。每个人都应该亲近艺术,欣赏艺术,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这种美的熏陶,在心灵中播下美的种子,长大后才能发现美,感受美!

  改变对艺术的看法,把艺术当成日常,以一颗平常心去看艺术,你才会发现艺术中独有的魅力!热爱艺术,从小培养起来吧!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七):从问答中让孩子了解艺术

  从问答中让孩子了解艺术

  读《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 /by烟波浩渺1980

  读了《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的文章风格就感觉特别熟悉的,原来是和我之前读过的《如何看一幅画Ⅱ》是同一位作者:弗朗索瓦芭布-高尔(Françoise Barbe-Gall),这位作者倡导的就是接地气的艺术普及,她排斥精英主义,致力于为大众开启通往绘画艺术之门,为此创立了“如何欣赏画作协会”(CORETA),开办无数座谈会,并出版诸多相关著作,包括《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20世纪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如何看一幅画》和《如何看一幅画II》等。

  简单来说本部书就是小贴士的形式,让不同年龄段孩子了解艺术大部分基本问题。内容就是提问和回答,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模式。提问以孩子的切入点,照顾到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大人如果作为初级入门读物应该也是不错的。

  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当我们去看、去欣赏这些名画时,其实需要补充很多基础知识,来填补那些国外人本就了解的知识,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也是相对较为艰难的过程。就好像让一个外国人除中韩等亚洲国家来说,让他们懂得“意境”也是很难的。对于这些国外的艺术名作来说,更是如此,无论是从宗教的教义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来说,我们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和学习者,当时必须要学的。更别提作为家长还想教给孩子这些方面的知识呢。所以在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种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感觉。

  作者一贯的艺术解析风格就是接地气,从来不用高深的专业词汇来彰显自己的学问高深,她更愿意做一个艺术的普及者,本书的第二部分就给大家吃了一个定心丸:“我们有权有所不知”。面对高深的艺术时,总有些望而却步,看着这些个画作,更像是一个个谜语,而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含义,艺术家们创作的主题,表达的心情等等,需要一个最基础的解读,这本书正好可以帮到读者了解这些。

  艺术有的可以高深,有的可以看似虚无,有的看得懂,有的看不明白,不用胆怯什么。所有的人在第一次接触艺术的时候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都是空白的,作者根据不同年龄的的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讲述了怎样教孩子艺术入门,参观博物馆,去看一幅画,去观摩艺术创作。如此这样才能慢慢接近艺术。大人们作为家长不能用固有、既定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宽泛的理解孩子们提问,给出一个明确开放的指导方向,不懂的时候可以一起翻书。艺术在不同孩子心里也是不同面貌的。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好的引导,而不是灌输。这是作者非常厉害的一点。她的观点和解说角度更适合孩子们的阅读。

  本书的文字简洁有力度,提问问题简短照顾孩子的认知水平,回答篇幅也不长,一般是三四行,用最为通俗的语言帮助孩子们解读一幅画。

  2015年9月22日星期二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八):艺术品会说话

  艺术馆免费开放的政策一出,曲高和寡的美术展越来越贴近寻常百姓了。闲来带孩子逛逛艺术馆,在心底播下美的种子,是件简单又幸福的事。不过,孩子看艺术的眼光和成年人大不相同,他们不会心怀功利的目的死记硬背,对生硬的专有名词也不感兴趣,不喜欢的作品哪怕再负盛名都能毫不羞怯地坦承不好看。他们有的只是对美的本能追随和旺盛的好奇心。

  家长们当然不必强求孩子,非得用专业或者说世俗的眼光欣赏艺术,让他们对艺术品保持兴趣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弗朗索瓦·芭布·高尔的《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堪称是带领孩子走进艺术的范本。艺术品会说话,并且会对着不同受众说不同的语言。父母们不用担心知识的局限性,孩子们也应该得到属于他们的自由。

  高尔很善于把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懂得他们的兴趣点和思考模式,试图跟孩子平等交流,绝不说一些打击孩子的掉书袋的话。和一般的艺术欣赏入门读物不同,高尔的书中几乎没有专业术语。欣赏一幅画可以是非常主观的事,不用在乎他的时代背景、所属流派、技巧、来源和传承,单凭感觉,我们就能做出判断,这幅画是美还是丑。父母和孩子可以交换意见,可以诚实地表达喜欢或讨厌,这本没有对错之分。孩子钟爱的色彩、熟悉的物品、自我的认同,都影响着他们的审美。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知识积累,我们慢慢能看出一些先前没有发现的点,譬如画面的故事性、寓意、细节的表现等等,父母可以挑孩子感兴趣的点和他们探讨。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常常会预想观众的视线轨迹,藉此决定画面布局,这正是艺术家试图与观众对话。当艺术家的语言融入了作品中,亟待观众从画面中重拾艺术家的思想,读懂作品即是实现交流的过程。高尔例举了30幅不同特点的名画,为带孩子观画的家长们开拓思路。如同照片般精确的作品相对易解,不走寻常路的蒙德里安、毕加索、波拉克、克莱因等人的代表作却容易被忽视,其实它们同样饱含作者热情。高尔的高明之处,也正在于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他用能被孩子理解的语言,点出了这些作品的独特性。

  比如读懂波拉克的作品可以从他的作画方式入手,吸引孩子的注意,再慢慢理解画家的用意;读懂克莱因的单色画,可以先引导孩子仔细观察作品的笔触,看到作者的情感,发挥想象,猜测作品传达的含义,还能补充克莱因蓝的由来;蒙德里安的作品看似容易模仿,重在创意,借助后人持续不断的引用和戏仿,也是欣赏作品的切入点。

  第一次带儿子看艺术展,他才刚满四个月。背着他走来走去,他会很自然地被鲜艳的色彩吸引,被绚烂的灯光吸引,被夸张的形状吸引。有时他会要求我驻足,有时他简直要扑上前去。艺术自有它本身的语言和魅力,在孩子面前,我们保持平常心就好,也许他们眼中的艺术比我们理解的更精彩。

  ——乙未年读弗朗索瓦·芭布·高尔《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九):开启艺术之眼,深入艺术世界

  什么是艺术?不同阶段的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信息反馈。但是无论何种解答,艺术的精髓值得让每一个人们感知,感悟和感叹!“开启艺术之眼,欣赏精彩艺术世界”无疑很是值得引领今日的孩子们去徜徉其间。

  但是毕竟很多的时候,我们很多的人们实在是归属于艺术内容的门外汉。如何才能积极,正确,有趣,生动地引领孩子们欣赏艺术之美呢?借助有意义的艺术类书籍对孩子们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熏陶无疑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和方法。

  以前为了启蒙孩子走近一书,我选购过《孩子的第一本艺术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哪怕是身为家长的我都觉得那套图书早已经不适应孩子的阅读需求。《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则在此刻脱颖而出了。尽管它同样定位为写给孩子看的艺术书,但是我在翻阅之后更觉得这本图书其实老少咸宜地适合艺术内容上的普及和学习。确切而言,这是一本分层次,分阶段性的艺术学习启蒙图书。对于这本书册,封面首先选取了色彩感明艳的西方名画《维纳斯的诞生》带领我们共同步入艺术学习的殿堂。全书最初并非直接分享名作名画,而是别有用心地通过文字的形式开启着这个全新的艺术学习过程。第一部分关于良好开端的解说引领着我们家长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以及如何启发孩子们学习艺术。第二部分着是对那些名作的欣赏注意事项逐一进行阐述。直到全书的第三部分,我们才真正进入作品欣赏的环节。因为有了前面2个部分的深刻学习,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便可以有角度和侧重点地赏析名画,品味作品的精髓。针对各个作品,编者很是有心地通过各个不同的标示提示着不同年龄阶段的欣赏重点。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三个层次确保着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有选择性地观赏着这些传世的名作。除此之外,优美的画面,精彩的解说,生动的文字表达,精美的纸张都是本书出彩的所在。

  有着这样一本非常地道的艺术启蒙书册,无论是小读者还是大朋友们都可以从中领略到进一步深层次的艺术之美,培养艺术之眼。事实上,我觉得这类的书籍应该更加多多地推出。那样的话,全民的艺术欣赏水准势必也可以因势利导地普及和提高。将无声的艺术老师请回家,《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的确帮忙不少!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十):孩子的艺术书

  在这个博物馆、艺术展品越来越容易接触的时代,似乎艺术熏陶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打出培养美感的旗号以吸引民众。但艺术品向来是阳春白雪,很多人都被那高冷艳的外面拒之门外了。

  除去功利主义的宣传,我们的生活确实需要艺术的渲染与美感的熏陶。而在作家笔下这本《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它告诉我们小孩子的世界不一样,他们不懂分阳春白雪或者下里巴人,但他们天性使然,对一切美的东西都感兴趣。因此应从另一个角度欣赏艺术。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芭布·高尔笔下的《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从小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副艺术画作在他们眼里最初是什么样子,最初出现在脑海里的疑问又是什么。在一副色彩鲜艳或单调的画作前,成年人第一想到的也许是作者、创作的背景、意义或者是创作时用的技巧。而小孩子的关注点却在画本身。例如在看佛朗西斯科 戈雅1746年创造的《巨人》,孩子会问巨人叫什么名字或者他从哪里来之类“幼稚”的问题。

  书中前两部分主要是写给父母的一些关于艺术教育的建议及基础知识,例如什么是版画、风景画;或者是给予了一些在博物馆参观的一些建议:如最好下雨天不要去参观,又如参观的时间一次性不要太久等等。这些宝贵的建议平常并不能从博物馆获知,而作者一一给广大读者倒出来了。而第三部分是名画鉴赏,都是一些比较闻名常见的著名画作,如《维纳斯的诞生》,《蒙娜丽莎》,《受胚告知》等等。这些画作赏析放弃了原本规规矩矩讲解的套路,而才用了简短的一问一答形式形式,问题当然就是从孩子的“幼稚”问题开始。

  对父母来说这是一本极好的艺术教育书,而对孩子而言,这是一本解答问题的书。在书卷首,作者说明了孩子看待艺术的特殊方式,也告诉了广大父母在艺术教育上应该如何引导,而不是强加自己的看法在他们身上,从而扼杀或者剥夺他们发现的乐趣。在孩子提出那一连窜“幼稚”的问题时,父母可以尝试着回答,但要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

  作为一本致力于小孩子都能看懂的艺术书,作者还细心地将书里一问一答的问题都标上了适合几岁的年龄段,例如一个星适合3-4岁,两个星适合5-6岁等,父母可以根据这一划分作为讲解的参考。

  艺术熏陶固然重要,但小孩子如何按照自己的思维欣赏艺术更加重要。孩子应该有孩子的艺术书,这本书就是你要找的那本了。

  ——日落之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