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决策的智慧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决策的智慧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6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决策的智慧经典读后感10篇

  《决策智慧》是一本由大卫 R.亨德森 (David R.Henderson) / 查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一):做决策的核心公式

  抱着“怎么做决策”的问题来看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就变得十分简单粗暴

  我承认大多数时候我们做决策会仅仅考虑他是不是我【想要的】而忽略他背后的成本,也有许多人注重逻辑的【前后一致】而做决策,譬如一个有趣例子“如果那个女生真的喜欢跟我玩,就不会作出因为明天约了人而作出放弃今晚跟我约会的决策”,这个生活中我也碰到过,并且也有跟这个男生一样想法…暂且不讨论这里的原因是男生想太多或这个女孩不懂决策做出错误决策。我们注重的是如何做出好的决策。

  由上可得,作决策的衡量标准是“收益-成本”,嗯…这个跟我们商业里的利润=收益-成本是一样的,用这个角度分析也是很有意思

  问题在于怎么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这个问题在看书前我的答案内心价值观对其估价,书中给出的建议亦是如此,不多讨论。

  接下来书里给了两个建议,恰好我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经济学略懂皮毛,所以明白做决策需要注意勿忘机会成本和忘记沉没成本。

  对于机会成本,我们一般认为机会成本越大的事情越不值得去做,相反越小越值得去做,因为机会成本是你所放弃的选择的最大收益。而此处考虑机会成本是计入成本的,意味着做决策时如果一个决策的机会成本(所放弃的选择的最大收益)越大,对该选项的成本估计也相应越大。

  对于沉没成本,这个工具是真的好用学会这个工具可以让头脑清晰很多。简单来说就是,已经盈亏的事情都过去了,不应该作为你当下决策的依据,好比如哪怕我浪费再多钱再多时间买下这个课程,但现在我就是有一个更好的选择去进修自己了,那我就应该毅然放弃这个课程。就这么简单,学会沉没成本在生活中会让脑子清晰。

  最后是本书提出的三个方法个人觉得比较废话,简单概括一下就好。

  方法一:寻找第三条路。即在决策前思考一下,是否摆在眼前的选项就是所有选项。

  方法二:十六倍法则。这个十六倍不大重要,论证也比较扯,实际生活中也未必是十六倍,他的意思就是在重要的选择面前以认真态度对待,带来的影响往往深远,这个深远如果用利益来衡量可能是错误决策的十六倍,比较扯,不多论证。

  方法三:逆向思维,由目标倒推自己需要的选项。

  以上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三个方法是思考工具,做决策前要多想,两个成本概念是理清头脑的成本计算工具,一个核心公式,最重要!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二):选择正确难受

  1.难受的选项往往是正确的选项,舒服的选项往往是错误的选项。人的大脑倾向于选择舒服的选项,并为它找到所谓“合理”的理由。 2.基于以上事实,得出结论——结果比理由更重要,是一个个正确的结果改变你的人生。那么,选择正确的结果,哪怕难受。 3.如果两个选项各有优劣,难以抉择。不妨试试把选项量化,量化成具体分数金钱或其他什么,也许会更好。 4.这么一单位时间,做了这件事就放弃了做另外一件事。所有你放弃的事情中最有价值的那件事,就是你做现在这件事的成本。 5.换句话说,每一单位时间里,你做事情都是有成本的。你做事情的成本是你放弃的最大价值。 6.已经付出的不是你的成本,无须考虑。 7.一个好的决策,标准是——最小成本最大收益。 8.事情要分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多花精力,不重要的事情少花精力。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三):如何拿主意

  来自经济学的大卫R亨德森以经济角度对日常行为和一些公司管理行为进行效益分析,给读者呈现了关于决策的缘由和相关建议。看待问题的立场取决于你希望得到的结果。充足的理由,有时并不是展开行动的理由。这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判断一笔交易好坏的唯一标准就在于他给你带来的价值和所付出成本之间的差额,而不是该商品平常卖价相比的优惠幅度。运用辨析力是一种大幅度提升思维清晰度的简便方式,可以拨开迷雾,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正是人们需求利用喜好以及流行风尚决定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值,而这一点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大多情况下,经济学的教授会告诉你沉没成本和理性行为并不相关,但却很少会去区分令沉没成本相关的两种明显错误的方法。花费在各个项目上的时间无法成倍增长,但是工作效率却可以呈非线性实现惊人的增长(注意80/20法则和16倍数)。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目标,以确定付出多少思考和分析才是适当的。我们能够而且也应该计算出信息的价值,因为信息的主要价值在于其改变我们行为的能力数据陷阱源自人们对容易获取的数据过度依赖。不是所有能计算的都有价值,并且,不是所有有价值的都能计算。关键是要着眼于大局,看看是否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是在做出选择之前了解自己目标的另外一种方法。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需要确定哪个是你的目标,哪个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将目标最大化,但是不要用手段去代替目标。不要因过度关注实现手段,而忽视了目标结果(福特的利最大化和价格销售管理为例)。偏见产生通常是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视角完整,往往会影响我们的感知,从而影响对这个世界形成的种种思维模式。针对问题付出的努力要与问题的重要性正比。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如果关注次要的事情,那么花在最重要事情上的精力就必须会减少。虽然想要结果,但能控制的是你的投入。做决策时,所承担的责任之事不可挽回的那部分,并非全部。概率本身就是对未来事件预期,而随着信息量的提高,概率逐渐从主观转向客观。制定决策时不要寄望于运气,应该选择按照逻辑最有可能带来好结果的方案。可以绘制决策树形图,对各种结果的价值及其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当我们面前有两条道路可选时,临界值告诉我们达成相同的结果所需满足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好的决策是在相同信息条件下,下次仍会反复做出的决策,而不是恰巧在某一时刻带来好的结果的决策。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四):是本不错的书,更适合没有学过经济学的读者

  首先想说,书,真的是非借不能读也。上周从姐姐家拿回《思考的艺术》和这本书,一个星期,两本书都读完了,而我自己书柜里的书很有很多都没拆封呢。

  转回头来谈一下这本书,很多内容都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作为专业就是经济学的我来说,乍看上去觉得不过如此,但是继续深入读下去,有了更多的感想是的,我的专业是经济学,他说的我都懂,可是我是否曾经把经济学的这些基本常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呢?我是否非常慎重地做每一个对人生至关重要的选择和决定呢?显然没有。实际的情况是,越是不重要的选择,越花了大量的时间,比如网购,为了凑单、为了同一件东西在哪个网上买,我能整整折腾一上午。我对于自身重要的决定,心里总是觉得害怕,或许是对未知恐惧,然后就是逃避根本不做决定,任由事情自由发展,又或者草草作出一个决定,再为自己找出很多证明“合理”的理由。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明显是不适的,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很多自己的不足。比如,我根据这本书中思考了自己最近面临的一个难题发现解决它的价值是15万!而我已经逃避了好几个星期了,即便是现在,我知道事情如此重要,还是很不安不知所措。所以,与思维想搭配的不仅有智慧,还有勇气

  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与同一系列的几本书是相延续的,比如说,第六章偏见与《清醒思考的艺术》有着同样的角度和思维;第八章创造更好的方案与《思考的艺术》中的内容也有很多契合点。个人最喜欢第十二章,觉得很有启发。我一直在实践断舍离,物质上的断舍离固然重要,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启发:思想上的断舍离和信息的断舍离也十分重要。每天在浩瀚的信息中有种溺水的感觉,而本书给出了信息的标准。

  阅读这本书,关于时间的思维让我充满信心,关于数据和计算的思维让我更能明智地作出选择或者至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阅读仅仅是开始,行动对我而言,更加重要,也更加艰难。给我勇气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五):让决策充满智慧

  当人们驾驶前进的巨轮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前进时,“动力”只能保证前进,而方向的判断则需要高瞻远瞩的决策。无论是闲暇的生活中还是繁忙的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需要决策的情况。那么,如何在各种情况下更好地做决策呢?

  本书作者David R. Henderson 与Charles L. Hooper,将为你提供简单有效的方法,使你以更好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为你清晰的思想锦上添花。 《决策的智慧》是一本较为独特的经管类著作,书中的故事包罗万象,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作者用浅显易懂语言表达常用的经济学知识,如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沉没成本等,并具体引用了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丰富实例,上至价值万亿美元的商业决策、下至作者(David)在攻读博士期间犹豫“该不该为博士学位”等问题,作者用鞭辟入里的分析,教授人们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做出英明的决策。个人认为,本书中的理性的分析比普通的“心灵鸡汤”更有说服力,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第8章“关注你能控制的投入”一小节,提到了一句话,“用经济学的话说,虽然你想要结果,但你能控制的是你的投入”,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专注过程,而非一心想着结果。我们选择的是事情,但不一定能实现想要的结果,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能掌控的投入之上,一个人的注意力和精力毕竟有限,专注结果会只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导致结果变得糟糕

  第11章“帕累托定律和16倍数”讲述广为人知的“二八定律”,即20%的投入会得到80%的产出,或者说20%的人创造并享受80%的总收入。这个定律表明生活中的很多关系都是非线性的,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1998年,美国1%的富裕家庭拥有财富的38%。非线性的生活告诉我们,必须要从事情的重要方面着手,以此减少支付增加收入。

  最后提一下本书的一个小错误,P146,最后一段,“做决策时,我们…”该段落首行缩进了“3字符”,而非“2字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