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空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空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7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空岛经典读后感10篇

  《空岛》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空岛》读后感(一):空岛

  空之五蕴。为"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是为至悟。无非说的是大善。去掉那个"大"字赋予它的光环。也只是个人对恶理解程度上的不同罢了!我们先别忙着把善恶分得那么明确。就说,每个路过不平的人,每个凑热闹的人,初心也并不在只是幸灾乐祸好奇心作怪。就像"一个人说话,被第二个人听见了,和他一起说,第三个人反对,而这时第四个人看见了,一边有两个人另一边有一个人,便加入那两个人中和他们一起说"。如果真理在少数人中,少数人又服从多数人,那么最后它还是在多数人那里。

  大多受委屈的人将无法在哕嗦中自辨。有趣的是,一旦他们放弃自辩,又往往能够换得某种神秘魅力。这个停顿,在于等待,在于一个双引号中的无言以对。它回归时间尺度上,说俘获、看空、引渡。是一个以正视听的途径。更多的讲给约略知情的人听。许多人耗不起,没办法看全,它也就只能是大雾磅礴里的大山大海影影绰绰,露出一半的样子

  非以形制的话。这个人是万花丛中一点红。往往是在众多拥护者中得以逃脱的关键人物。走了,人们也就生怕再在他身上动一笔一毫。留下那些蜿蜒的小径,小丝小缕,倒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他们知道自己连接着大山,连接着大海。说不上大善大美,也是它的一部分了。这个终点是不是被我们定义得太早了呢?

  引之《信客》。"一件好事被大家都看成了坏事,大家也都受到了蒙骗,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向大家证明是好事?又如何证明?结论似乎是:漠视证明。。。。。这条路是没有栏杆、没有缆索的山路,随时可能滑跌下来,究竟能走多远?脚力肯定不够,那就凭心力吧。心力也难支撑,那就任天力吧。"

  《空岛》读后感(二):寻找彼岸

  寻找彼岸

  余秋雨先生散文文化苦旅》至今让我意犹未尽,而《空岛》又展示了他写长篇小说风格,他用简单故事让我们自己去寻找书中的“彼岸”。

  本书分为两个故事—《空岛》《信客》。个人更偏爱《空岛》,它从表面上看,只是在写一个简单的推理悬疑故事,而当我看完书后又重新翻回题记,这时我可能才真的感悟到他说讲述的“彼岸”。

  《空岛》主要讲述了在清朝嘉庆五年间,岑乙寻找宝藏的故事,而真正的宝藏在哪里呢,岑乙有得到什么呢。文章从引子开始就留下了悬念,谁是灰影人,谁是紫衣架,而文章中的黑衣人到底是什么目的?种种的谜团使故事更加悬疑。

  与国内的悬疑小说相比有很大相同。1.故事性,纵观市场上的悬疑小说故事性很强,思考性很弱,看得大多是“心跳”的感觉;而《空岛》,它的意义不是在于故事复杂或者人物有多神秘,而是在于理解“彼岸”。2.从语言上,几乎所有的悬疑小说都在营造神秘的气氛,而本书却用历史背景讲述着一段简单的寻宝过程。3.在结局上,悬疑小说都会有一个意外的结尾,而本书没有对藏宝真正意义上的结局,却给了一个人生选择,岑乙在五蕴岛上,找到他的彼岸。

  读完《空岛》之后,我没有纠结于寻找宝藏,而是在回忆岑乙的选择。他逃出了棋子命运,给自己的人生又一次新的希望,他有了幸福的人生同时看看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忙碌着,但是他们为了什么呢,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快乐,其实为的是寻找自己的彼岸。

  《空岛》读后感(三):余秋雨的深刻印记

  刚读完小说家写的随笔,又读了散文家写的小说,这世界真是人人争当全能,反正一样是动笔,两者的鸿沟也没那么大吧。对余秋雨的印象还停留在初中时期被当做作文范本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阶段,尽管彼时我对读散文没有很大兴趣——可读性远没有小说强,看着像作者的炫技,以诗一般的文字把所学所思状似不经意地抖出来,实在不适合一颗浮躁的心——却还是读了不少师长推荐的余秋雨作品,似乎有了“文化”就能不那么枯燥,边记叙所见所闻,边把思想升华到其他层面,不断打岔不断接上,照此写作就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博闻强识的幻觉。读多了余秋雨的文字,没有深入骨髓惯性效仿,只是他的文字已然在心里留下印记,但凡再读到类似语句,能一眼看穿这就是余秋雨或者是余秋雨的拥趸模仿之作。

  《空岛》这部作品的宣传语说它既是历史纪实,又是悬疑推理,两者都合我胃口理所当然地纳入阅读计划。我是有意识回避作者是余秋雨这点去欣赏作品,以免有先入为主成见。然而读着读着,余秋雨的印记越来越清晰:虽是小说,主人公也像极了人在旅途的作者,面对山山水水、人生际遇特殊经历总不以单纯描写带过,必要发表一些感慨,还不是三言两语。有时我会有种错觉,仿佛回到初中抱着写好作文的目的读余秋雨时,手中常备摘抄本,或励志或警世或哲理,随时动笔记下细细玩味。他不能点到即止让读者自己体会,他的文笔他的思想一定比读者描述精准华丽,不写下来觉得可惜,时不时忘记这是本小说,是作者下意识地一再地提醒读者,主人公就是那个你我都再熟悉不过的学者型余秋雨,他并不是个小说家。

  全书其实是两个故事,算是逸闻志,倒没觉得有很鲜明的悬疑性。《空岛》所占篇幅较长,故事不算复杂,可夺人眼球的点倒是不少,开篇也有提及:牵涉到中国最大文典《四库全书》、最大贪官和珅、最大海盗王直。不过光有这些猎奇点远远不够,后文并没有有力支撑将逸闻的奇趣延续到最后。那个天上人间的吴可闻倒可算是另一个看点,可惜一隐无踪,再没呼应。结尾更是丝毫悬念都没有通俗小说的惯有套路,说是悬疑推理真是言过其实了。相比之下,《信客》篇幅短,语言简洁,窃以为比前者略胜一筹。由小人物的命运起伏说起,穿插历史变迁紧凑扎实环环相扣,伏线也没有落空。虽然呼应得俗套了些,也算完整了,再加上点题升华主旨,一篇优秀的范文——差点忘记的余秋雨印记又跳出来了。

  总之,这是一本以散文笔法写就的小说,不能以传统小说家的标准去看待或期许。既然怎样都无法淡出余氏印象,不妨把体裁放一边,单纯地去欣赏余氏足迹踏遍古今的文化之旅吧。

  ——乙未年读余秋雨《空岛》

  《空岛》读后感(四):五蕴皆空

  这个故事似真非真,也就印证了作者本人的创作动机:用象征艺术唤醒中国沉睡已久的故事。赵南是本文关键,一人独挑辅仁书院、海叶阁、梓园三柱大梁,但她从未露面,在我看来,赵南就是作者对人文的希望,对“天道、良知美好”的向往,而一道指令对赵家的残害,充分反映污浊世界对“人文”的亵渎,人文不得不遁形,消失于“武运岛”(王直遗存处 赵南海外贸易处),“武运岛”实则为“五蕴岛”,五蕴皆空,实为空岛,一切皆是空穴来风。往往是空穴来风,使人与时代受伤至重。

  余秋雨,我心中的文化隐士,或许他也经受过世俗的非难,看穿不说穿,“人文”之责,百废待兴,你我都有责任

  《空岛》读后感(五):小丝小缕维系大善大美

  小丝小缕维系大善大美

  全书基本就是讲这个,甚至可以说从余先生《借我一生》后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痕迹。当今时代大家讲的都是互联网+,好一点的讲到人人自利则社会大利。再呼唤什么大善大美,看起来很别扭,听起来很陌生,感觉起来很不合适。但69岁的余先生还是坚持在做,做的方式从散文到记忆文学,终于到了小说。第一本是《冰河》,这是第二本。

  世间的书,权谋算计太多了,机关技巧太多了,是非成败太多了,所谓智慧出,有大伪,那些书里都在讲如何聪明成功的度过一生。而大善,大美,看起来无趣,做起来无用,辩起来无聊,最终很可能无果。

  但即便是这样,余先生的笔下总有岑乙、小丝、赵南、老信客、宋达…这样的小人物,他们地位虽低,人物虽小,也未必有远大抱负,却永远敢于承担责任,家人的责任,身边人的责任,乃至天下大道的责任。

  所以,读这本书,总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总让人心温暖,不是因为情节起伏,而是一种人格魅力。没有高大上,全是小人物的辛酸坚守,数不尽的大灾大难随时可能灭顶,却永远压不垮这群人。

  余先生和马兰定居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了,那是他们的空岛。希望未来还能不断见到新作。

  《空岛》读后感(六):中国人精神密码——大师归来兮

  当拿起余秋雨先生新作《空岛》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习惯性地冒出一丝幽暗念头:这次能看到什么热闹呢?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突如其来信息化社会让我们变得自以为是,不仅不相信权威,还错误地把自己当作权威,把调侃讽刺权威作为标榜自己身份手段。于是乎,“大师”成了一个贬义词,人人恨不得唾其口水再踏上一只脚。虽然这种扭曲的社会心理有一定的现实问题可印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可是,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大师”,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脊梁。当全社会陷入一种对大师个人生活、感情是非的讨论中,对大师的个人动作表情甚至腔调恶毒攻击,而完全忽视掉了大师对我们语重心长的劝告时,我们不得不认定,我们民族正在流向一种令人担心迷失状态

  这种现象出现,有普通读者的随波逐流,更重要的是专业读者甚至是媒体推波助澜。《空岛》出版后,很多报道津津乐道于余秋雨个人生活,关注焦点仍然是“诈捐”等无聊话题,而作品本身讲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有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往往被一笔带过。媒体的热闹让人感觉有些遗憾。可从出版社发布的销售情况来看,让人感受到希望,还有很多读者“买帐”,愿意欣赏大师的作品,以阅读的方式与大师对话。“沉默的大多数”让人体会到社会理性的回归,思想深度的再现。

  《空岛》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长篇小说?

  远在千里之外的藏书楼海叶阁因为编撰《四库全书》的文人们一番无聊口仗而将要遭受灭顶之灾。而藏书楼主人赵弼臣对此一无所知,还在虔诚守护祖上数代积累下来的家业,不仅不计成本地为藏书楼收集珍贵版本,还力排众议为藏书楼新聘了一位年富力强的图书管理员岑乙。彬彬有礼秀才岑乙轻松取得了主人和三位赵家“阁老”的信任。可让人未曾料到的是,他竟然是朝廷黑衣人何求派来的内线。侦查的结果是,幕后主使和珅关注的海盗王直的巨额遗存和赵府并没有任何关系。乾隆皇帝驾崩,和珅被嘉庆皇帝以霹雳手段扳倒,臣民对新皇帝山呼万岁,推崇有加。可是,赵府的危机不但没有就此化解,反而在一股不太明朗势力推动下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赵家家破人亡苦心经营的藏书楼被迫易主。虽然最后得以沉冤昭雪,可是赵家的实际控制人赵家千金赵南却不知所去。而此时,岑乙深受赵家“人文”精神熏陶,自身的良知泛起,成为赵家最忠诚保护者,并奋起反击贪婪自私的朝廷帮凶黑衣人。岑乙最后接受老爷的委托,远赴武运岛寻找赵家小姐。在路上,岑乙巧遇同来寻找小姐的丫环小丝,二人结伴同赴武运岛。在岛上,二人发现武运岛原名五蕴岛,可现在却五蕴皆空,成为一座空岛。尽管二人在岛上收获爱情,而他们的终点和所有人一样,是一座空岛,至悟之岛。神秘的赵家小姐最终也没有露面,而寻找也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作者的着重点并不在于讲述一个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而是通过一种艺术的手段,诠释“化成天下”的精深含义。余先生在本书的题记中写到:我用历史纪实的笔调,写了一部悬疑推理小说,但是,聪明的读者很快就看出来了,纪实和悬疑都不是目的,而是指向一个“意义的彼岸”。我个人的理解,这部作品所指的“意义的彼岸”,就是揭示了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在我个人看来,小说记叙可以分为两部分,上半部是“结仇”,下半部是“解仇”。不管是“结仇”还是“解仇”,作者都通过生动叙述道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在“结仇”过程中,不管是发起人,行恶者,帮凶,甚至是旁观者,为了自己的苟且偷生,把坏事推向了极端,是“可恶之人也是可怜之人”,正是他们制造了一起起个人惨案民族悲剧。在“解仇”的过程中,主人公逐渐发现“天下的仇恨多不真实”,最终选择了“以小丝小缕维系大善大美”。“结仇”的过程,正是作者对国人内心阴暗面的无情剖析,也是作者为国人通病的确症过程。“解仇”的过程,人性中真实善良一面得到彰显,也是作者对我们未来的一种期望,为我们民族精神疾病开出的一副药方

  乾隆皇帝为彰显“盛世修典”的气派,召集全国各地学者汇编《四库全书》。学者并没有因为共同实施一件有可能彪炳千秋大事精诚合作,而是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闹不休。这不,一人被讽刺为明代第一大倭寇首领王直的后代。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主持这项工程的朝中大臣和珅无意中得知王直一笔富可敌国的财产没有被发现。和珅的如意算盘是,以朝廷财政吃紧、同时防止当代强人抢占先机为名,追查那笔财富,即使不能据为已有,也能获得一个有利朝廷的好名声。学者之间的“小仇”,在和珅贪欲的推动下,迅速转化为国家行动。朝廷派来的黑衣人何求来到扬州,自有通天本领,很快锁定了目标,安排眼线打入赵府海叶阁。调查的结果是,赵府的经济来源是经商所得,和海盗王直的遗存并没有什么联系。可是朝中重臣和珅在乾隆皇帝去世的第二天就被查处,嘉庆皇帝的霹雳手段让朝野钦佩不已。本应该结束的故事,却因为和珅的突然倒台而出现波折。官方认定,海叶阁与和珅案有关,要继续查办。于是,围绕着海叶阁的财产,黑衣人何求,当地衙门、辅仁学院,戏院女子,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整人大戏。首先是舆论攻击,不断造势,向社会放出口风,派衙役把守赵家各个出口。其次是全民参与的语言污陷,大家都在文字细节间生拉硬扯,罗织别人的罪名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中国人精神密码的重要一段就是整人的“文化鹰犬”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私欲极度膨胀,辅仁学院的掌门人竟然策划趁机强占海叶阁,其巧取豪压的方式也是中国人精神密码的另一面,组织爪牙到衙门前请愿。虽然没有得逞,但是在现实中,有多少通过集体上访绑架了社会舆论从而达到了个人目的事件?黑衣人何求更是为了将功赎罪,创造寻找失散妹妹的机会,也是像一台充满能量的超人一样操控着对赵府的迫害。赵家人因此不得不四散奔逃,父女分离。黑衣人何求、辅仁学院、赵府之间从此结下了深仇大恨。

  “解仇”的过程同样也是戏剧化的事件开场。岑已在借居陈家卫准备登陆武运岛寻找赵南小姐的时候发现,上武运岛的两个必经之地陈家卫和戚门壤竟然是世代仇敌,互不往来,势不两立。可是岑乙却在当地碑文上发现了大量足以说服两地的互帮互助的案例。让双方拍手言和。黑衣人何求苦苦寻找的妹妹,竟然是赵府赵南小姐的得力助手小丝。最后,黑衣人何求因为“矫亢和案、扰乱地方”而被流放到武运岛。仇家相见,却没有了仇恨,每一个人都悟到“大善不需要急着与恶切割”,而是逐渐意识到“以小丝小缕维系大善大美”的美德。作者言及的美丽的生命哲学,或许就是当你落脚五蕴岛时,却发现五蕴皆空,成为空岛,也是至悟之岛。

  虽然《空岛》讲述的是200年前的故事,可是很多情节让每一个年代的人都感觉似曾相识,让稍有经验的人都能感到世事轮回的无奈。归其原因,就是作品所揭示的中国人的精神密码从来没有更改。似乎只有读懂本书,读懂文字背后“美丽艰深的哲学”,我们才会更有希望。

  《空岛》读后感(七):小丝小缕与大善大美

  人生何求,求的是小丝小缕还是大善大美。

  前面的故事很精彩,篇幅比例大,所以人物刻画得也比较形象,但不是重点,有些仓促的后半部分才是真正的重点,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内容衔接上不如前半部分。

  文中几个人物一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诗词礼乐,是忠孝仁义,是至亲挚爱,是天道良知,既有小丝小缕也有大善大美。黑衣人何求一生只为寻找失散的妹妹,却在无意中犯下了极大的罪过,最后愿为自己的过失赎罪,重归大善大美;海叶阁三位阁老,一生与诗词礼乐为伍,酷爱文学更重视天下学问的承继;小丝和赵南,代表的是天下大善大美,追求天道、良知和一切美好;岑乙是忠孝仁义的一个缩影。

  正如文中所说:“以小丝小缕维系大善大美,也是小人物能承担的责任”,书中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都是小人物,靠着一丝一缕的维系,结果也有可能成为大善大美的一部分。

  后一篇《信客》也有这种味道,小丝小缕维系着大善大美。信客支撑着两种文明:农村和城市,他是唯一的牵线人。

  但是,一件好事被大家都看成了坏事,大家也都受到了蒙骗,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向大家证明是好事?又如何证明?结论似乎是:漠视证明。

  脚力肯定不够,那就凭心力吧。心力也难支撑,那就任天力吧。这就是信客之路。其实,大家都是信客。

  《空岛》读后感(八):《空岛》:优雅的凄凉

  书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是我读余秋雨作品的一贯做法,也是其魅力之所在。故事本身是那么温婉,凄美,荡气回肠。

  赵南——集大家闺秀、富商巨贾、慈善巨头、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于一身的江南小女子,她的存在是一个奇迹。其不知所踪给我留下了无限的猜想,其书香首善之家的毁灭带给我的是悲剧的凄凉。

  五蕴岛,五蕴皆空,是谓空岛,乃至悟之岛。面对陷入绝境的寻找,带着诚挚的衷肠,历尽周折。然而,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我们都在找的人,让我们互相找到”。命运多舛,是血缘的心有灵犀使幼年分手彼此寻找的兄妹不期而遇。他们在此了脱了人生的烦恼,彻悟了善恶是非。空岛,成全了有缘之人。正是这一离开大陆的小岛——空岛,使他们得到圆满。只有空,才能有。空岛不空,空就是有。

  《信客》是改写的作品,比原作扩充了很多,意蕴更加丰富。篇幅虽短,但情节紧凑,曲折有致。窃以为《空岛》作为长篇,有些单薄,人物稍嫌扁平。但我想,书的最大意义在于读者能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

  “以小丝小缕维系大善大美”,这也是一切小人物都能承担的责任。身为小人物,可以守护、照应、朝拜大善大美,最终会成为大善大美的一部分。小说的劝世色彩非常浓厚,相信读者定能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书中对人性本质的揭露,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劣根性,其中体验是源于作者自身的遭际和经历,尤其是“文革”给作者带来的诸多对人性的反思。对中国知识分子、官僚的人性剖析,深入骨髓,痛快淋漓,让人警醒。相比这种冷色,书中更多的还是营造了诸多氛围之美、人性之美。美得单纯、优雅,美至极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温柔敦厚的浸润了吧。

  我想,这些就是作者在《题记》里面说的“意义的彼岸”、“一种美丽的生命哲学”了吧。

  看这本书,就是冲着余秋雨去的。现今,能在版权页标明印刷数量的书不多了,这是一种底气。本书在出版当月即第二次印刷,并且达到十五万册,这是大部分书难望其项背的。

  个人认为:作者在《题记》中所说的“悬疑推理”似为噱头,反倒是毁了余秋雨在我心目中古典雅致的印象;《题记》有蛇足之嫌。

  京东商城图书音像官方微博转发:

  http://weibo.com/p/1001603836981619624201?from=singleweibo&mod=recommand_article

  《空岛》读后感(九):先生的文字是少年时的记忆

  文/文小妖

  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于我是年少时期的一段深刻记忆。第一次看他的文章是初二语文里的一篇课文《信客》,记忆犹新,信客无意中裁剪的那小段红绸成了他一生的污点,至今想起,心里隐隐觉得心酸。

  后来友人送了我一本先生亲笔签名的《山居笔记》,我如获至宝,对这本书珍爱有加。每次翻此本时,都会洗净手,带着一种虔诚的尊重。随后,陆陆续续买了《霜冷长河》、《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以及《行者无疆》。先生的这些书籍中最为偏爱的是《文化苦旅》,很多篇章看一章,泪几行,为遗失的文化忧伤,为那些奋力保护文化的前人难过。当时友人让我用几个词来形容秋雨先生,我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是“大气磅礴”。先生的那些作品犹如为我打开了世界的另一道大门,让年少的我为之惊叹,同时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心里到底生了一丝锐气,要读好书,读尽天下好书。而今回头想起年少的自己,带着几分善意的嘲笑,也带着几分感动。

  那些年,很长一段时间,我常常捧着秋雨先生的文章来读,每每读先生的文章,心总能沉下去,像是在浪里淘沙一般。

  2004年,先生的自传散文《借我一生》出来时,我带着怀旧的心情去图书馆借来阅读。书毕,我有些失落,我想少年时对先生的那份狂热崇拜已然不复。书里除了写尽家族的辛酸起落外,先生也用了好些笔墨在第二任妻子马兰及其家族身上。而对第一任妻子只字不提,也许第一任妻子于他只不过是一段插曲,乏善可陈,可这样抹杀到底是残忍的。于是,我的情绪里隐约有了一丝愤然。

  后来几年,先生沉寂了很久。我也随着年龄渐长,对先生的关注也渐渐减少,直至余秋雨成为我少年时期的一段阅读记忆。

  去年,在精典书店闲逛的时候,一眼就瞥见新书推荐架上放着一本余秋雨最新长篇小说《长河》,心里惊了一下,“先生何时开始转性写小说了?”在书店里草草翻阅了几篇,再无读下去的欲望。直至端午节的一个闲暇,同样在精典书店,我又看到先生的第二本小说《空岛》醒目的放在畅销书架上,带着一丝怀旧,一丝好奇,我拿了这本书到咖啡吧里,点杯咖啡,开始阅读……

  开篇,先生就写道:“我用历史纪实的笔调,写了一部悬疑推理小说,但是,聪明的读者很快就看出来了,纪实和悬疑都不是目的,而是指向一个‘意义的彼岸’。”

  故事发生在乾隆晚期至嘉庆初期,以赵家守护的海叶阁展开各个旁枝末节的情节。故事并不复杂,先生巧妙地带入很多历史情节装点故事,再加上抽丝剥茧的悬念写作手法,小说的可读性一点点增强。我边读心里边思考,先生写这部小说,难道是为了取悦现在的90后?因为这跟以前作品的表现手法基本是大相径庭。小说的可读性有了,但是文化底蕴被弱化了。当年先生征服我的就是那强大的文化底蕴在笔端上的呈现,而今,我在他的小说里再也读不到那样的感觉了。读完此本,我心里失落极了,当年那个少时读余秋雨的少女不复,当年那个写尽天下大气磅礴的先生亦是不复。

  时光荏苒,一切都会变,就让我把最美的念想留在当年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里吧。我还是想要说一句我个人的感受,先生真的不适合写小说。

  作为曾经余秋雨的粉,我还是想向他道一声谢谢。曾经有那么一段岁月,那些文字陪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黑夜,让我的精神世界一点点丰盈起来,至少现在想起是无愧于那段岁月的。

  ~~~~~~~~~~~~~~~~~~~~~~~~~~~~~~~~~~~~~~~~~~~~~~~~~~~~~~

  .1910年,宣统二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那会儿并无“韩国”之说。而余秋雨先生的这本长篇小说写的是乾隆晚期到嘉庆初期时的故事,嘉庆在位年间为1796年至1820年。因而书里出现“韩国,韩国人”应该是错误的。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的支持下,改为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补:那会儿朝鲜还没分裂,真正分为北朝鲜和南朝鲜应该是在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南北分裂,北方国家称朝鲜,南方国家称韩国。by.个人愚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空岛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