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7 21: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读后感精选10篇

  《东北大地极致诱惑》是一本由简人著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4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读后感(一):向往遥远的黑土地

  向往那遥远的黑土地

  李剑明

  说来惭愧,长这么大还没有去过东北。不过说回来,中国这么大,没去过也不是很奇怪,何况东北离浙江那么远呢。但是我想总有一天我会去东北的。

  东北给我的最初印象来自吉林的大学同学,那时我和来自吉林的孙同学住在一个宿舍,每年寒暑假听他说起千里迢迢回家的辛苦,就感觉那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中学时听过的歌曲太阳岛上》让我知道了哈尔滨的这个小岛,还有珍宝战争和中国最北的小村漠河啊什么的,都是从历史地理书上看到的。没有直观的印象,感觉起来总是有一些隔膜。

  在我还没计划去东北旅行时,读到的简人的书《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简人是一个诗人,他有一个特别爱好,就是喜欢个人出门旅行,这对我是很新鲜经验。他在书中引用亚历山大•冯•洪堡的话谈自己的旅行动机:“我被一种不确定渴望激励,这种渴望就是一种令人厌倦的日常生活转向一个奇妙世界。”我相信很多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只是由于种种的限制无法将想法付诸行动。我兴致勃勃地拿起了这本书,想借他的眼光了解一下这块陌生的大地,也为今后去东北旅行找一些理由。果然,他没有让我失望,我从他的这本书中找到了吸引和诱惑。

  简人以诗人的笔触来写自己的孤独之旅,文字读来很有魅力。再配上他自己用专业单反相机拍摄照片,令人读来新鲜而又直观。他花了七十多天的时间,走遍了东北大地。以他作家的眼光感触那遥远的土地上的点点滴滴,用诗意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让我这个没去过的读者也能够真正感觉到卧游的乐趣。我看完这本书后,产生了一种强烈愿望,也很希望去那遥远的雪乡和黑土地走一走、看一看。领略有些异国情调风情,感受东北人的热情豪爽

  说起哈尔滨,我还算是有一些认识的。因为对现代文学兴趣,我自然看过萧红的几本书,也看过她的传记电影,对哈尔滨也有了一些小小的认识,知道那里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有充满俄罗斯情调的中央大街,还有因为郑绪岚歌曲《太阳岛上》而红遍海内的太阳岛,这些简人在书里都提到了,他还告诉我们那里还有一条一百多年历史的果戈理大街,有很多的老街和老房子,值得在不同季节去拜访,真是让人对它充满了向往。何况,借助网络,我还结识好几位居住在哈尔滨的书友,好像没有理由不去一次的。

  《太阳岛上》这首歌这样唱:明媚夏日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简人和我年纪相差不大,自然对这首歌也是耳熟能详。他在书中特别写到参观太阳岛的经历,在零下三十度的日子里去太阳岛看冰雕,感受异地独特的风情。借助他拍的照片和娴熟的文字,我也特别地体会到了那个北国小岛的情调。文艺还是有一些力量的,一段文字,一首歌曲,就可以使一个地方名扬四海。写字的人也别妄自菲薄,这样的影响力还是对人很有诱惑力的。

  朝鲜是个神秘国家,不过文革期间长大的我还是能够想象到他们人民现在的生活和命运,我也从一些去过朝鲜的友朋口中听到过一些有关见闻。这次又从简人的文字中体会到了,他用“一江之隔的两个世界”形容两边的差别,应该说可以从边民的口中便可以感知到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从小看韩战电影和小说的我看到这里心情颇有一些复杂,这么多中国人死在那块陌生的土地上,结果换来的还是他们人民那样的一种生活,不禁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吊诡。看到这里真是让人一声叹息。

  简人的笔下还有很多有趣的见闻:大连的女电车司机男人开电车容易“出轨”,天池边的中年男子说自己十多年见过水怪,在北极村感受到极昼、极夜和极光的绝美风景,在北大荒听原来是上海知青老板娘说自己的经历,镜泊湖边体味黄昏的宁静,我的这篇文字不可能说尽他70多天的漫游经历。简人在序和尾声中两次提到了诗人叶芝的《茵尼斯弗里岛》:现在我就要动身前去,因为每日每夜,我都能听见那湖水轻吻沙岸的声音;站在街衢之上,走在灰色人行道上,我在内心深处,听见了那悠悠的水声。我们可以从书中感知到他对旅行的热爱相信我今后去东北肯定会带着他的这本书同行,将之作为旅行指南。虽然我不太可能一个人花那么长的时间去东北,但是书中的内容对我还是很有价值的。同样作为南方人,同样的视觉,相信也会有相近的心情。

  期待着偷一段时光消磨在东北大地上。

  2015年4月9日

  《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读后感(二):简人和他的东北大地——读《偷一段时光在路上,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 文/伊夫

  八百里春天,宛如一个巨大寂静的烟斗

  它使所有的事物都含烟

  江南。水车日夜转动两岸

  木棉与青石搭起家的轮廓

  轻风像草绳系住牛哞和炊烟,以及

  散步的雨燕。在乡村词典里,我曾留意过

  落水月亮,至死仍和杏仁的香味抱成一团

  牵牛花早已出落成微笑形状,唉!涉过篱影的女孩

  它又怎能克服你的美,从浅浅的鬓边

  而我,势必是一株解放的垂柳,随心所欲

  表现自由的春天,整个晌午

  观察雨水一点点跳过堤塘,我开始有着小小的阴谋

  ——从新叶中打井,同艾草并肩的孩子一起

  穿上绿色的苔藓

  ——简人《八百里春天》

  就是这首《八百里春天》,随着2006年的春风吹向中国的大地。这首诗曾与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等作品被诗刊社列为二十一世纪经典朗诵篇目。

  收到诗人简人的新书《偷一段时光在路上,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我感到有点惊讶,惊讶这样一本厚重的书不是他拿手诗歌作品而是图文并茂的旅行随笔。惊讶过后,又觉得对他来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之前,他已经出版了一本旅行随笔集《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

  简人是一位有思想抱负的诗人。他曾有过惆怅家乡的雁荡山竟然让徐霞客写走了。某日幡然,他决计把人家山水统统写走。

  这是国内第一本对东北三省进行全景式描写的旅行随笔。是一本能让读者全面认识东北的文学读物。这本书更能让你真正领略东北的民俗、风情,了解东北的历史。

  简人的随笔摆脱了传统游记写作架构,随心所欲,大到历史小到市井鸡毛蒜皮,一并构筑了他的一幅东北大地的画卷。诗人转型,但是骨子里仍然是诗人。如在《漠河:寻找中国最北的村镇》的篇章里,诗意的文字俯拾即是:“路边的矮松伸出覆盖着雪花枝条,毛茸茸的,像是松鼠尾巴街道上依然空寂无人,清澈高远沉静恍惚整座城市都浸在一个水晶砌成的梦境里。”(《从加格达奇到漠河》)

  简人的第一本旅行随笔《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侧重于抒情,几乎是纯粹散文,而《偷一段时光在路上,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则侧重于叙事,仿如一篇篇构思精巧的小小说,让你百读不厌。譬如读《扎龙:记忆中的那些丹顶鹤》篇章里的《动物世界的爱情一生只寻找一个伴侣》,我们会为他笔下丹顶鹤的爱情故事感动,读者善良泪水自然而然夺眶而出

  简人已从一个诗人华丽转身为旅行家。

  提起旅行家,在我有限的记忆空间,徐霞客和马可•波罗对我影响最深。对于这个的文明古国,《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而徐霞客三游雁荡,历经艰险,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有文字为证“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 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浙江等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正因为有了前人榜样,简人的旅行富有挑战意味。目前,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我相信他的游记也将不断编辑成书,成为旅行者宝贵的指南。

  一个人的旅行,冷暖自知。我也有过多次的独自旅行,对于东北三省我也曾经花了半个月时间走了一遭,可是我的游历是走马观花似的,与简人的旅行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正如他在《序言》中写道:“我的旅行随笔,如同个人记忆的黑匣子,收藏了七十多个酸甜苦辣的日子,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一万多公里的旅程…….”。

  简人,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真正的旅行家。我希望更多的读者能走进他笔下的东北大地,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下一本精彩的旅行随笔。

  《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读后感(三):偷走时光的人——评简人《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 文/何乜

  一个诗人完成语言上的卓越成就后,他的诗意之路往往不是更开阔,而是面临更困难局面。一个诗人要突破超越自己的选择不多,有些人试图从青春期的激情写作过度到中年后的智性写作,而另一些人会在其它的写作领域上进尝试。诗人简人却是这两种情况典范。他的诗歌成就惊人,暂且不论。他的游记却是另一种诗意写作,有着更广阔视野和惊人的叙述能力。有时,你几乎难以想象,当一个诗人介入游记写作后会带来怎样的惊喜,而这种惊喜又在多大程度上拓宽了游记写作的边界

  在这本书里,惊人的诗歌语言随处可见。“阳光鸟鸣风声挂满了秋天的树梢,长城穿过虎头山奔向苍茫的西北方。”——空间的想象力画面的立体感扑面而来。“当我乘坐的“松航一号“开始切入温柔而广阔的湖面,其实我就已经进入了秋天的体内”——从空间切入时间的手法。“松花江上,如果说四百多年前,阿什哈摩崖下响起的锤声,是白山黑水的前奏,那么近代修建小丰满水电站开山采石的爆炸声则是另一种血泪凝结的声音。”——古代和现代的对比突然跃入现实沉重感。镜泊湖——湖面上风很大,将这幅山水画卷慢慢地吹开。——这是动态景物描写,却没有一个词写到诗人在场的动作。语言中的节制和想象力自然而然地介入世界。“我喜欢旷野河流转弯的地方,树木倒影和牛羊都会使大地上的色彩流动起来……”——河流转弯时,世界也在转弯。如果说这些语言上的成就还只是再现了一个诗人的诗歌才能的话,那么有些描写则真正展现了一个诗人独自面对世界和时间那种宿命般的孤寂痛苦。在漠河,“……此刻,寒冷和每天仅有一趟通往漠河县的班车已与我无关,我只是将相机紧紧地捂在棉衣里,静静地等待着黄昏三四点钟的落日等待那纷飞的白雪和夕光倾泻在冰河中……”,这一刻,时间空间突然停止了,全世界只剩下诗人自己。

  回到游记写作本身,如果诗人简人的成就仅止于此的话,那么对他来说,无非是多了一本诗集而已,但是情况并非如此,这本游记涉及的多方位现实已远远超出一本诗集可以承担的范围;换一种说法是,诗人简人不但借鉴了诗歌的语言,还借鉴了小说等其它文本艺术,成就了一本高质量且独特的游记。这方面可以表现在人物刻画戏剧化的对白细节的描写及叙述的精确和克制上。如用生锈来形容一老人的弱听。从海林市去亚布力镇的路上,一对夫妇的描写,“女的低垂双目忧伤似乎要顺着鼻梁滑下来,而男的双眼盯着前方,眼神却是那么涣散,他们共同的情绪淡漠,仿佛已被北方的风雪冻僵了表情。”——短短几行就刻画出了一对贫贱夫妻。前往亚布力滑雪场的女司机,“她前额的刘海给人的感觉像一把刷子,脸色白皙五官小巧,这使她看上去像是个放大的瓷娃娃。”——人物形象几乎要从纸里跳出来。亚布力通信宾馆里里的收银员,“她的眼皮耷拉着,连浓妆也掩饰不了脸上的疲惫。”——一句话道尽了劳累。“乘务员担心旅途使人厌倦,总是把音量调到最大,我奇怪地发现人们并不惧怕噪音,却惧怕旅途的安静。”——几乎说出了国民性。对白不多,却戏剧化十足。写到漠河的冷,用了一个细节就完全写出,“有个贪玩的小孩扒运货的卡车滑冰玩时,双手不幸被粘上了,一路就被卡车带着走,最终等到被人发现时,他还保持着半蹲的滑冰姿势,但人却早已冰僵而死了。”雪乡里雪的描写,有着帕慕克般的细腻和忧伤。更为戏剧化的场景还有圣索菲亚大教堂前要钱的乞丐,旅途中的频繁换座,搭车时疑遭抢劫,一路上车祸及长白山上的疯狂飞车司机,等等。而在扎龙那一章的写作,纪录片般的详实,有举债拍鹤的摄影师王克举,说话时胸腔仿佛风箱一样嘶鸣着和,还有搭车旅行的四川厨子、内心柔软得像个小姑娘似的伊春出租车司机。在嫩江汽车站对候车旅客的描写,更是几乎接近了19世纪小说家般的精确和详细。

  如果说这种小说般的笔法拓展了游记的艺术成就,那行文的带入感、在场感和幽默感,则使游记回归到游记本色。他的文章往往从一个场景、一个看似随意却直入主题的敘述开始。如《独对镜湖泊》的第一句“到了牡丹江,镜泊湖是必去之地”——直接点题。开篇的“我相信去东北旅行的人,大都是在很多描述寒冷的文字中先认识北方的。”——寒冷会成为书中的主色调,在雪乡、漠河篇得到回应。而每篇结尾处往往悬念感十足,让读者意犹未尽。丹东那篇的未尾“下午三点,我登上一列前往长白山的火车,据说那里是鸭绿江的源头”。——诱导读者马上进入下一篇。图们“我不知道图们江现在是否还有大马哈鱼迴游,是否还有自由唱晚的渔舟”——留下无尽的念想。五大连池“除了风的足尖涉过,出租车司机靠在座椅上瞌睡,只有寂寞的芦花在风中翻飞了”——不如说成诗人还沉浸于景色中。乌苏里江“当牡丹江终于用它昏黄的路灯和寒气接纳一位外省诗人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自由感。而幽默感更是无处不在。东北人对南方人跑到这么冷的地方的不理解,“真要体会冷,到冰柜里体会就行了。”在漠河,当我询问当地温度时,本地人总是说:“今天不冷,才三十多度!”直接把零下给省略掉了。大连的有轨电车都是女司机,当诗人问当地人原因时,得到的回答是“男人容易出轨”。还有自嘲自己“一把手”的断臂汉子,在漠河火车站到嫩江的频繁换座,在抚远被人认成老毛子的诗人恶作剧,等等。

  做为一名诗人兼游记作家,简人叙述的天赋在这本书展露无疑,这还表现在他对一座城市和一个地方的刻画,往往一语中的,让人回味无穷。他说,“圣索菲亚大教堂——此时就像一首褪色而寂寞的老歌”、“哈尔滨其实并不冷, 冷的只是气温而已。而这座城市的体温,却始终是热的”、“乌苏里江,一个多么适合让歌声寂寞飞翔的地方”、”此时的丹东在我眼中是一座忧郁的小城”、“加格达奇整座城市都浸在一个水晶砌成的梦境里”、“我一直觉得小兴安岭是雄性的”、“面对这条名列世界十大河流之一的黑龙江,我无意去探究那黑色的江水的来由,我宁愿相信它是在黑暗的历史中流淌得太久,沾染了太多血泪的缘故”在防川,“一个从前原本自由渔猎的地方,如今只能听得到海的涛声,看不到海的浪花”。——读到此处,掩卷叹息,一种揪心的痛弥漫。

  这种回归内心的叙述,还包括诗人行文中经常跳出的自白,有时是诗人不愿意被景色和行程带走的努力,有时又像一个溺水的人老在提醒自己会游泳。“我一直喜欢独自旅行,喜欢一切简单的人与事,而太过复杂的生活,让我想逃,也感觉疲累”、“一个人孤独的行走,让你学会怎样和自己相处,吃饭、走路、沉思、睡觉,寂寞充其量只是一件轻薄的外衣,而内心的容器会变得深不可测,它可以装下自然、历史和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在旅行中我没有很明确的行程,只有方向”、“除了我自己,谁也不知道我此刻在哪里”、“我已习惯旅途中一个人的到达,一个人悄无声息地离开”。

  无声无息时,诗人简人已走得那么远,他是一名真正的时光窃取者,也是也一名真正的旅行家。

  《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读后感(四):偷一段时光去东北— 读旅行随笔《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 文/黄成彪

  读毕简人的旅行随笔《偷一段时光在路上,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合上书本久久静坐,我的四周仿佛也落满皑皑白雪。不觉间,心跟随着简人去了一趟东北雪乡远游,徜徉在童话般的雪域里。书看完了,心却赖在冰天雪地里迟迟回不了自己躯壳。

  简人是个的诗人。我认识简人,是从他的诗歌开始。大约在2000年,我还生活在黔西南的乡村里,还是一名学生,读当年《年度最佳诗歌选》,诗集里录选了简人的诗。许多年以后,我鬼使神差地来到了温州乐清,在这个温润的海滨小城,有幸认识了一位姓李的老师,熟识之后,他送我一本诗集——《昨夜》,这才惊喜发现闪耀诗坛上的简人就是站在眼前的李老师。其时简人这个写诗的名字在我记忆中早已模糊,而读过的诗句却依然清晰。后来的简人不再写诗,背着鼓鼓囊囊的行包,胸挂相机,持一根登山杖,独自远游。

  《偷一段时光在路上》是简人继《独自上路大香格里拉私旅行》之后的新作,是一本极具非凡意义的书。诗人简人选择寒秋时节从大连出发,历时70多个日子,抵达中国最北的北极村和最东的乌苏镇。一路上“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以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旅行中最美的景致,令人叹服。简人伫立吊水楼瀑布前捕捉这样的画面:“而顶上的蒿草、苇叶迎风摇曳,阳光落在水面上,如锡箔漂浮,闪着点点亮光。”眺望“雪堡”村落:看阳光慢慢地在村庄中移动,它躲躲闪闪,好像随时会被风吹走。” 独具风格的诗歌化语言,读来犹如心灵鸡汤。在天池:“寂静是它唯一的声音,我把它当成世界尽头与冷酷的仙境。”在北极村:“阳光收拢翅膀,低低地漂浮在空中。”精辟的人生感悟:“所谓温暖,其实并非只是身体的需求,而更是一种心灵渴望的温度。”“我们相信行走改变生活,只要不断前行,梦想就会在不远处闪光。”

  简人是这样一位用心贴近大自然的诗人,膜拜山水,凭吊历史,感受风土人情,有美景美事美物和美德,辅与精美的图片,给予我们美的享受。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说:“旅行教给人们宽容之美德。”当我们静处一方或独坐一隅,捧着这样的一本书籍,心与诗人与山水与热心肠的陌生人与最纯净的空气阳光细细地交流,我们的心也变得更加澄澈起来。 从香格里拉到东北大地,这只是简人的一个小小的驿站,诗人还在路上,还继续前行。有时我想,这应该是诗人写诗用的另一种修辞。走吧!“只要不断前行,梦想就会在不远处闪光。”

  《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读后感(五):读《偷一段时光在路上,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 文/林仙

  看到这个书名,首先就令人心灵一颤的感觉,一种浪漫的幻觉便浮现在脑中:在欧洲某个小镇,背着行囊驻足看日落,如此闲暇的时光,令生命无限光彩。

  拿到书后,便迫不及待的先品文字。我不知道,作者是一位怎么样的旅人,带着何种心情去远方旅行。我一般看书,若文字不够吸引人,就无耐心去仔细阅读,大致草草一目十行。可此书不知作者的文字有何种魅力,已把我的心,深深带入他所描述的那个世界里。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加上细腻的情感,了了几笔却深入人心。艰辛,浪漫,时光交错,风景的掠影一一闪现。这样的文字表述,如流水般的流畅在读者的心间,非常的舒缓和贴心。

  quot;旅行的意义在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发现,一个人孤独行走,如鱼得水,冷暖自知。而旅行好处,就是让你学会怎样和自己相处"这段文字非常有同鸣。

  细细翻阅,诸如此类的句子美不胜收。在一个午后或深夜时辰,静下心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来到北国海滨---大连,边城丹东等,美景美图美文,最可贵是作者用诗意的文字,记录了城市独特的风情,此书文字本身就有不凡的吸引力,极力推荐!!!

  《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读后感(六):赤诚行者——读简人《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 ■圭木

  假若话题涉及到旅行的意义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也许每个人都能说出许多个人理解;无论是旅行过的,还是未旅行过的,无论是常行于路上的,还是偶一出行的,无论是苦行僧似的,还是消遣娱乐的。譬如开拓视野,增益知识,陶冶情操,放松心情之属,已属陈词滥调。我们当然可以赋予旅行以崇高伟大的内涵。然而简人却坦白地承认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跑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他之所以不停地行走,其实就是想获得一种生命中新鲜的感觉!简言之,他把旅行视为获取感觉刺激的一条途径罢了。

  简人的坦诚,让我惊讶!

  他竟然好意思说他去小兴安岭其实只是为了看一眼红松!

  更有甚者,他竟毫不讳言在那些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他却常常奢侈地留守在旅途的客栈里。这乍听起来似乎有些滑稽,似乎一切对旅途的绮丽幻想轰然爆破了。然而细想之下,又感到如此的真实而坦白。可以想象,一个身背沉重的登山包——这一点他毫不顾及读者的观感而屡屡提及——拄着登山杖的南方人,从大连启程,至于丹东,至于长白山,至于图们,至于松花江,至于长春,至于漠河,至于五大连池,至于扎龙,至于小兴安岭,至于乌苏里江,至于镜泊湖,至于绥芬河,至于雪乡,至于亚布力,至于哈尔滨,至于查干淖尔,终至于沈阳,最后乘坐火车南归温州。这上千公里两个多月的旅途导致了生理与精神双重意义上的风尘仆仆——其倦怠是可以共鸣的。

  也因此,当他搭乘前往镜泊湖的出租车遭遇追尾而引发激烈争执时,他干脆在车里坐等司机、肇事者与交警结束交涉。我能够理解他当时那种对镜泊湖之美的期盼被这一扫兴的意外打碎后的沮丧、烦躁。它们与行者积累已久的疲倦搅和成的复杂感受,就像暴雨后的烂泥泞一样不堪。

  我想,说到底简人终归是一个诗人。唯有诗人,才不会解释诸多力所不逮,掩饰种种窘迫尴尬,润色干巴巴的孤独胆怯;同样,也唯有诗人,才不会节制对异土风情、奇闻轶事、大好河山的欣喜若狂。当他登陆漠河时,他情不自禁地写道:“最北的农家小院,最北的商店,最北的邮局,最北的小学,最北的乡政府……甚至最北的厕所!”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感染人心的激动。当他攀上长白山,看到海拔两千米的高山湖泊天池时,他不禁沉醉于那奇绝的境地,以至于听觉也为之关闭了。他说“寂静是它唯一的声音!”他把它当成世界尽头与冷酷的仙境。当他独自一人栖于雪乡客栈的深夜腹中,他触摸到了“窗外的雪已变得像梦一样深蓝,远处木屋的小窗透出橘黄色的光”。他说——一切都温暖、静谧得让人心疼。

  可以肯定的是,简人是剥离了覆盖在灵魂上的世俗之尘,又本着诗人之敏感神经,来到东北体验那苦寒之地的。他对天光云影、鸟兽虫鱼、人间百态、岁月浮沉的聆听、观察、触摸与想象达到了纤微精准的境地,继而以奇妙的譬喻、凝练的语言形诸笔端。譬如对鸭绿江江面色泽的表现,他辨析出了近处的黄绿色,稍远处的蓝绿色,而空气则如他所说“似乎也流淌着绿色的汁液了”。当他行走在防川的一条八米宽八百八十八米长的江边大堤上时,他想象从高空中俯瞰自身,如同一只蚂蚁踽踽爬行于巨幅地图之上,突然间一种被挤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涌上胸口。当他投宿于雪国的一家旅店中,他看着店主人老金在火坑里不断填入木柴,侧耳倾听窗外雪落无声,唯有狗叫声如他所描述的那般——“像几块扔进暗夜的寒冷石头”——一时间,他便有了一种风雪夜归人的感觉了。这些画面不可谓不具体而微,而简人又调动了全身感官,并以精细的语言将它们一一掬了出来,活脱脱丢进你的感觉器官。若动用一连串形容词来描述我对他的文字的感受,未免失之于干瘪枯燥——也许用东山魁夷的画作加以比方,大约可以逼近。

  令我最为吃惊的一处是作者对雪乡奇丽雪景的描绘。他写道:院子都是用木栅栏围成,在雪地上投下一排排黑白琴键般的光影。倘若没有烟囱冒出的炊烟,你很难相信那些寒冷的雪堆里,居然深藏着人间气息。那“黑白琴键”的譬喻,简直是神来之笔,既形象逼真,又宁静高雅。最后他说,“在整个漫长的冬季,雪乡一直被燃烧的白雪所覆盖”。以“燃烧”来形容“白雪”,是那样的不可理喻,又是那样的巧妙熨帖。这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里的一个情景。当吉卜赛人把冰块带入那地处热带雨林的封闭小镇马孔多时,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又抑制不住好奇心。他带着两个小布恩迪亚,走进吉卜赛人的冰块展示棚,付了钱,把手放在冰块上,停了好几分钟,心中充满了体验神秘的恐惧和喜悦。他无法用语言表达,又另付了十个里亚尔,让儿子们也体验一下这神奇的感觉。小何塞•阿尔卡蒂奥不肯摸,另一个儿子却上前一步,把手放上去又立刻缩了回来。“它在烧。”他吓得叫了起来。这个感觉敏锐到近乎脆弱的小儿子,恰恰就是那位在二十年内发动了三十二场起义,发誓不推翻反动政府绝不提升头衔,从枪决场上死里逃生后,又用两年时间为结束战争而发动战争,最后躲进实验室制作小金鱼,经历百年之孤独的奥雷里亚诺上校。

  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旅行后,在前往亚布力镇的过程中,简人把目光的焦点移到了公车上的行人。他注意到了一些平庸、容易淹没在人群中的面孔,注意到了忧伤似乎要顺着鼻梁滑下来的女人。这些感触大约是简人自身疲倦的投影。于是,他感到旅途的感受开始减弱,陌生的广告牌、沿路一闪而过的村镇不再带来新的刺激,觉得一切都似曾相识。哈尔滨、查干淖尔、沈阳的旅途感受是他强打精神,用历史故事支撑起来的精力的回光返照。他感到他应当回去了,于是他回去了。然而,当他在火车站候车室等待时,他手中依然攥紧了返程车票,下意识地看了看手机天气预报:12月27日,温州,晴,微风,最高温度19摄氏度。

  这一刹那,又有谁注意到一个长达六十多个日子拥抱东北大地的赤诚行者,把饱满的回忆,丰厚的经验,沉重的倦怠压在车票和手机屏幕上,那一刹那的节制呢?

  2015年4月18日

  《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读后感(七):他用流浪记录了一万种生活----读简人《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 文/ 郑晓

  有一种颜色能包含世间千种颜色,那是,生命的绿意;

  有一种生活能看见人间一万种生活,那是,诗人的流浪。

  最初听闻他的名字,源自诗集《昨夜》,并不知何时他开始了旅行,读了他的书,才知道,那好像不是旅行,他只是改用眼睛写诗,这次是一组长诗,关于山川、流水、远方和未知。

  已经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不再感触人生的无常,不再诉苦与痛恨一潭死水的生活,在一个时时处处以金钱来衡量存在价值的大商业年代,当我们把双手举过头顶,当南回归线的阳光直射我们的双眼,当暖味的都市气息如亚热带的青藤般缠绕住我们, 诗歌和远方,都已悄悄在忙碌拥挤的生活中退到了角落,无暇提起。也不知道是谁说过,世界上的某个角落里,总有人会在做着你想过却没勇气去做的事情。离开安稳的现世生活,独自上路,一走就是两三个月,这种勇气与豪情,我想并不是每一个现代人能有的,而我所知的简人,这样的旅行,似乎已经成为了常态。

  我在家里很认真地看完《偷一段时光在路上,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一书,看得极慢,屡屡被书中精美的摄影照片吸引更被书中鲜活的旅途故事震撼,以至于反反复复地回看了好几次,到最后竟舍不得看完,翻到了最后一页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惆怅,总觉得自己在细看文字与照片的同时,也与作者经历了一场远赴东北的远行一样,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北国他乡产生了诸多向往。我想,这就是“身未动,心已远”了吧。

  翻开中国地图凝视右上角,你能看见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他走过的地方,用照片摄录风土,用文字记下人情,仿佛都是有气味的。

  这本书里,有着太多别样“生活”气息,我几乎能够断定,作者如此热爱去陌生地行走的原因了,即使到了一个他几乎一无所知的地方,他也始终坚信,那里必定有耀眼之处,而他,要亲自将这些光芒一个个拾起、收集起来,就用相机和笔,用诗人的灵魂感知不一样的生活,才是他旅途的追求。

  我被大连有轨列车是女人才开的,因为男人开会“出轨”这样的市井言论逗笑,至今还有点不敢相信,如果以后有机会去大连,定去验证;还有作者旅途中误以为遭遇打劫,让我的心也为之一颤,还好最后是虚惊一场的。

  最让我感兴趣的也是读了许多遍的就是《漠河:寻找中国最北的村镇》这一章节了。我读大学时,曾经喜欢过一位东北作家迟子建,几乎读了她所有的小说和散文,北极村是她文章里经常会出现的地方。在简人笔下的这一章节描述里,真是让人读了大为过瘾。如果不曾亲身前去体会过,哪里能晓得漠河北极村的冷是零下三四十度的,简直就是个天然“大冰柜”嘛!更不知道,那里天寒地冻,汽车的油箱经常被冻住,司机都拿着喷火机对着油箱“开火”,这样的惊悚真是让人难以置信!还有扎龙里长情的“丹顶鹤”,四五十岁的寿命却终身只厮守一个伴侣;小兴安岭里伐木工肩膀上的“血蘑菇”;雪乡的悲与愁、查干淖尔的天价“头鱼”…...诸如此类的“长见识”让这本书充满了别样的新鲜。

  《偷一段时光在路上,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满足了我等被现代生活禁足的人的“猎奇心理”,看这本书,更多的感受,是对作者的敬佩。这样的为理想而生活的人,这样能随自我而活着的人,让人羡慕。

  我想看别人在努力活着,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存在进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生活,远不止一个样子。

  旅行很短,人生很长。

  《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读后感(八):他用流浪记录了一万种生活----读《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 文/郑晓

  有一种颜色能包含世间千种颜色,那是,生命的绿意;

  有一种生活能看见人间一万种生活,那是,诗人的流浪。

  最初听闻他的名字,源自诗集《昨夜》,并不知何时他开始了旅行,读了他的书,才知道,那好像不是旅行,他只是改用眼睛写诗,这次是一组长诗,关于山川、流水、远方和未知。

  已经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不再感触人生的无常,不再诉苦与痛恨一潭死水的生活,在一个时时处处以金钱来衡量存在价值的大商业年代,当我们把双手举过头顶,当南回归线的阳光直射我们的双眼,当暖味的都市气息如亚热带的青藤般缠绕住我们, 诗歌和远方,都已悄悄在忙碌拥挤的生活中退到了角落,无暇提起。也不知道是谁说过,世界上的某个角落里,总有人会在做着你想过却没勇气去做的事情。离开安稳的现世生活,独自上路,一走就是两三个月,这种勇气与豪情,我想并不是每一个现代人能有的,而我所知的简人,这样的旅行,似乎已经成为了常态。

  我在家里很认真地看完《偷一段时光在路上,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一书,看得极慢,屡屡被书中精美的摄影照片吸引更被书中鲜活的旅途故事震撼,以至于反反复复地回看了好几次,到最后竟舍不得看完,翻到了最后一页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惆怅,总觉得自己在细看文字与照片的同时,也与作者经历了一场远赴东北的远行一样,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北国他乡产生了诸多向往。我想,这就是“身未动,心已远”了吧。

  翻开中国地图凝视右上角,你能看见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他走过的地方,用照片摄录风土,用文字记下人情,仿佛都是有气味的。

  这本书里,有着太多别样“生活”气息,我几乎能够断定,作者如此热爱去陌生地行走的原因了,即使到了一个他几乎一无所知的地方,他也始终坚信,那里必定有耀眼之处,而他,要亲自将这些光芒一个个拾起、收集起来,就用相机和笔,用诗人的灵魂感知不一样的生活,才是他旅途的追求。

  我被大连有轨列车是女人才开的,因为男人开会“出轨”这样的市井言论逗笑,至今还有点不敢相信,如果以后有机会去大连,定去验证;还有作者旅途中误以为遭遇打劫,让我的心也为之一颤,还好最后是虚惊一场的。

  最让我感兴趣的也是读了许多遍的就是《漠河:寻找中国最北的村镇》这一章节了。我读大学时,曾经喜欢过一位东北作家迟子建,几乎读了她所有的小说和散文,北极村是她文章里经常会出现的地方。在简人笔下的这一章节描述里,真是让人读了大为过瘾。如果不曾亲身前去体会过,哪里能晓得漠河北极村的冷是零下三四十度的,简直就是个天然“大冰柜”嘛!更不知道,那里天寒地冻,汽车的油箱经常被冻住,司机都拿着喷火机对着油箱“开火”,这样的惊悚真是让人难以置信!还有扎龙里长情的“丹顶鹤”,四五十岁的寿命却终身只厮守一个伴侣;小兴安岭里伐木工肩膀上的“血蘑菇”;雪乡的悲与愁、查干淖尔的天价“头鱼”…...诸如此类的“长见识”让这本书充满了别样的新鲜。

  《偷一段时光在路上,东北大地的极致诱惑》满足了我等被现代生活禁足的人的“猎奇心理”,看这本书,更多的感受,是对作者的敬佩。这样的为理想而生活的人,这样能随自我而活着的人,让人羡慕。

  我想看别人在努力活着,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存在进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生活,远不止一个样子。

  旅行很短,人生很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