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摇摇晃晃的人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摇摇晃晃的人间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1 2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摇摇晃晃的人间的读后感10篇

  《摇摇晃晃的人间》是一本由余秀华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一):捡拾疼痛,确认生活存在感 文/唐诗人

  “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读完余秀华自选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我想起纪德《大地食粮》中这话,我感觉她的诗是对此话的最好阐释。也许,我之所以联想到这句话,还是没有逃离开诗人自身生活的影子。面对无数的“脑瘫”、“农妇”标签,我总希望读到一些纯粹东西,而不是被诗人的身份拘束。可是,我心所愿,并不能控制我脑所行。对诗歌理解,总是挥不开诗人身份的影子。

  也许,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纯粹过。即使对诗人身世一无所知,也要于读诗时,去幻想出一个诗人来。毕竟,诗歌背后必须有人,没有人,又何谈诗歌、遑论文学呢?连“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都必须去寻找出一个情调别致的诗人,因此,阅读《摇摇晃晃的人间》,我们又何必特意去撇开一个别样身世的诗人余秀华呢?也因此,我读到“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时,我愿意幻想出诗人的那份自卑难过;在读到“……我不再想他。哪怕他病了,死去/我的悲伤也无法打落一场泪水”时,我情愿以为,这是诗人在为自己的命运感伤愤恨;在读到《下午,摔了一跤》“提竹篮过田沟的时候,我摔了下去/一篮草也摔了下去/当然,一把镰刀也摔下去了……我摔在田沟里的时候想起这些,睁开眼睛/云白得浩浩荡荡/散落一地的草绿得浩浩荡荡”时,我也很自然地想起一个瘸腿农妇摔跤画面……

  也许,这些过于现实的联想迷惑了我,让我之前所有相信的诗歌理念全然消逝。可是,我又在想,能调动起我们的想象、驱逐我们理论前提的诗歌,难道就不可以是好诗吗?埃兹拉·庞德论诗的时候有个比喻:“做桌子不在乎你首先做哪条桌腿,只要你完成的时候桌子有腿并且站得稳就行。”或许,余秀华的诗句组合、字词调用还有着明显学徒气,还不够精致。但只要它们有诗意,可以打动我们,并且让我们沉思默想,去感受一种生活的艰难,去回味一种疼痛的记忆,去思考一种活着的哲学,那么,我们又何必太吝惜自己的欣赏之语呢?

  读余秀华的诗,可以看到一种清晰的生活之苦。生活中那些细微的东西,总是被她捕捉得足够奇妙深沉。就如《割不尽的秋草》第二部分:“除了与你,我与大地上的一切靠得很近/比如这个下午,一群人抬着棺材经过/他们把云朵扯下来,撒得到处都是”,“你”“大地上的一切”“棺材”“云朵”,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既具体飘渺,既轻灵又哀伤,这些奇妙的感受,其实就是迸发而来的诗意。乡土世界万物,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总有意想不到沉痛之思。比如前已提及的《下午,摔了一跤》,题材是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她写到“竹篮”“田沟”“镰刀”“荆棘”的时候,好像吹来一阵田园清风,可读到用白丝巾包扎受伤的手时,读到“但十年过去,它还那么白/赠我白丝巾的人不知去了哪里”时,那么随便的联想,哀伤感来得那么纯粹,让置身事外的读者也惶惑难安。

  有人说余秀华的诗歌是励志的,并因此而觉得它们不够水平。可励志有很多方式,有心灵鸡汤式的,有柯察金式的,有孙少平式的,有阿甘式的,甚至有堂吉诃德式的、海子式的……所以,有“励志”的精神成分并不能说明什么,它不是判断文学能量可靠标签。不过,余秀华的诗确实有一股力量,但它们不是简单地要寻光明、找幸福,而是一种捡起疼感来咀嚼,让疼痛诞生诗意,以诗歌来支撑生活的内在力量。在自序里,余秀华说:“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她享受写诗的过程,在诗歌里,完不完整已经不重要了,她比所有完整的人都自在。当然,自在是她的,而读诗的我们呢?在很多诗篇里,也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生活之疼和命运之恶的倔强和自在。比如《我身体里也有一列火车》,“……我身体里的火车,油漆已经斑驳/它不慌不忙,允许醉鬼,乞丐,卖艺的,或什么领袖/上上下下/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把各种意象聚在一起,她用粗略的笔陈述了自己的倔强,这像是经历了风雨者的慷慨陈词,内里杂陈着无奈顽强

  当然,要说给予余秀华生活之望的是诗歌,还不如说是爱情。丹尼洛·契斯说:“我们不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更不知道我们将往何处去———从一个虚无到另一个虚无。在此之间,我们必须与生老病死和其他无数事情作斗争。可以说,唯一的慰藉就是爱。即使是悲剧的爱也给了我们慰藉。”余秀华写的诗,多为爱情诗。她用诗思考生命,本身即意味着一种不甘,她不甘于生活中那总也难复燃的死灰状态为此,她把一切投进诗歌里,幻想用诗歌努力去抓住一些东西,想燃起生活的激情,点旺生命光辉。但是,对于她而言,与其说爱情是慰藉,不如说悲剧的爱情才是她写诗与生存的慰藉,这种慰藉当然不同常人理解的爱情慰藉,它没有甜蜜,更不柔缓,而是倔气、执着,更是哀感中的迷茫、无望中的决绝。不说《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中的炽热情欲,只看《我爱你》、《那么容易就消逝》、《抒情·盲目》以及更多写及“他”的诗中的爱情哀唤,基本是冷色调的,却又能看到诗人的坚韧

  总之,余秀华的诗,有着清晰倔气,把大胆的想象和真挚情感融汇,让词语自然跳跃,呈现亦响亮苍凉思绪。她用这些诗,捡起了自己的疼痛感,确认了生活的存在感,使疼痛不再麻木,使生活不再死寂。回到纪德那句“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这对于余秀华其人其诗而言,似乎可以是很好的概括。为了维持对生活的兴趣,她付出的努力程度,我们无法明了,但因为她的诗,我们或许可以体悟到:一个不健全者的生活之苦和爱情之痛,以及用诗意在这些艰难与疼痛中绽放的生命亮度。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二):我爱你

  忍不住放上原诗: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正文—————————

  最初关注到余秀华,是因为那首忽然火起来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本来我根本没想打开诗的全文,以为不过是作者为了博出名写的猎奇向拙劣三流作品,却意外瞥见作者的家乡是湖北钟祥——当时刚刚分手男朋友的家乡。于是忍不住点进去了。说实话惊艳是有的,行行文字跳动着一颗质朴勇敢用力去爱的心。但是从个人角度,这首诗并没有对我的心造成太大的冲击。穿越枪林弹雨的宛若新生的爱,像《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范柳原,虽然很美好,很震撼,但是距离我真的太远了,很难感同身受

  当时还是十几岁的我拥有的爱,更像这首《我爱你》。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亮了。从前懒散得过且过的人变得“巴巴地活着”,晒太阳,喝花茶,读诗歌,爱让人容光焕发,让人觉得全世界都是那么生动精彩温柔有趣。给爱的人寄一本书,无关情爱无关风月,只是关于植物和农业。只是不知道暗恋的人会不会懂,我“提心吊胆的春天”。

  “今夜月色甚好”,最好的是,我什么也没说,你什么都能懂。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三):转徐敬亚 余秀华的诗歌是凶猛的

  这些年,诗在公众领域的身份,多数是被嘲弄对象,比如“梨花体”、“羊羔体”、“忠秧体”……偶尔引起讨论也是负面与否定,比如韩寒谈新诗引起的一阵热闹。前几年我说过,在今天,诗引起大众关注已经到了只能依靠偶发事件,甚至恶性事件的地步了,比如一位位诗人的死亡或自杀。从这一点看,这次余秀华的诗引起热议倒是有点不同,却是所谓正式刊物发表,署名评价。我觉得在这个不正常年代,余秀华的诗歌事件倒是算得那种狗屁式的正常。几位学者评论,说了几句过头话,都是出于对她诗歌阅读的喜悦,并无恶意。而媒体,除了“脑瘫”的新闻重心失误之外,追捧与炒作也并没有超过消费时代的一般化意义上的恶俗。媒体就是媒体,一个命里注定的饶舌妇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惜字如金的大师。今后这样的事情必定多得是,没什么大惊小怪理想国早已破灭。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四):我读余秀华

  我曾这样去说余秀华:"她掌握了汉语抒情的密码。"我知道这样去说,圈里好多朋友是不待见的。

  语感这东西,真有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藏在你的身体里,因为某一时段的文字遇见,便打开了。余秀华如是,但也能明显的看到,在她颠簸的句子里,诗歌结构的松散,甚至宿命般的坍塌

  一个专注写的人,总有几首好的作品,比如《我爱你》,开始的那句"巴巴地活着……",该有的感觉都有了,这也基本上是她在结构上最稳定的一首,甚至在不期的明天,像舒婷的《致橡树》一样,收纳在某个温暖页面。更多的,就是跟着她,在她的字里行间,摇摇晃晃地颠簸着。

  真实的世界里,我没有理由不去欣赏一位会写诗的农妇,虚拟的世界里,我该不该离她尽可能远一些。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五):诗人当如是

  我其实是很喜欢写诗的,但是读的诗集却极少,一方面我书读的少…另一方面,能读的诗集太少,尤其是现代诗,看看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诗体借一句“我也是醉了”。但是余秀华,真的是个诗人,第一次读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本以为又是个哗众取宠的诗作,一读吓一跳,跟标题不一样啊,这是诗啊,真正的诗人才写的出来的啊!于是收了这本“摇摇晃晃的人间”,诗人的疾病给了她独特看世界的角度,她是深陷于大地的,是折翅于天空的,是悬浮于水塘的,是藏身于芦苇的,是埋葬于黄土的,她小心翼翼的穿着漂亮裙子守望着她的蔚蓝和苍狗,心情裙摆中滚动,她有着对爱情的热爱,已至蔓延到生命,热爱中偏偏是无比荒凉味道,荒凉的悲伤广阔的浩浩荡荡的悲伤,总觉得她的生命是如此空旷,让人心生沉寂,跟着她一起融进一棵树,被波浪束缚沉默了多久,最终成为郁葱。我喜欢这个用灵感写诗的女人,尽管她的诗里满是混着泥土水汽,可水汽中闪烁着纯粹的天才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六):在摇摇晃晃地人间摇摇晃晃地走动

  在读《摇摇晃晃的人间》之前我很少看诗,即便是看也只看过木心和周梦蝶。而继他们之后,余秀华的诗也给了我不一样的惊艳。《摇摇晃晃的人间》是我读的第一本余秀华的诗,而这并不会成为最后一本我阅读的她所写的诗集。我会读到她,是因为之前看的一个读书分享视频中up主有分享,此后我便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不认识余秀华之前,你读她的诗所看到的美好远不及认识她之后。她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出生和家境,甚至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和婚姻,但是她笔下所描绘的意境却带给人一种朴质的宁静。她的诗是透着坚韧透着温柔的诗,她的诗里有田野星空有爱也有恨,她的诗会在不经意间走进你的心。在对余秀华有一些了解后,她的人生,她的经历,让她诗中的意境变得更加宽阔。或许她的诗并没有很多华丽的辞藻修饰,但却透着从乡间而来的生活气息,让人觉得踏实地气,更有真实感,也就更加能够触碰到你。或许余秀华打动人的并不是她人生坎坷,也并不是她出彩的诗句,而是她骨子里透出的不屈与真实,也是正因如此她笔下的诗句更有力量,是要挣脱樊篱,是要挣脱命运束缚,是一个女子敢于做自己,敢于发声的写照。诗歌是她能够拿起的武器,让她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与命运作斗争,告诉它她并没有认输,而诗歌对于余秀华或许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而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地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七):摇摇晃晃的人间 (每周读书 七十三 余秀华 《摇摇晃晃的人间》)

  欢迎关注公众号:maplejustin

  原文:http://www.justinyan.me/post/1957

  决绝地合上诗集的瞬间,薄暮的霞光正好漫上鞋底。读余秀华的诗,你找不到何其芳的画梦的技巧,也找不到徐志摩的翡冷翠的高雅。但是有什么所谓呢?

  已是十分难得的干净与诚挚了。

  刘年的后记无疑是这部诗集最大的败笔,充满了文人的自以为是的酸气和莫名其妙的傲气。然而我却十分赞同这个观点:诗歌作为一种小众的文体,在今天已不仅仅是衰落,诗歌已经沦为戏谑与嘲弄的对象,甚至我自己也不敢承认我书写着诗歌,一如我不敢承认我的政治身份。这是怎样一种病态啊!

  余诗抚去了《诗歌报》一类排资论辈自欺欺人的酸腐,唯有真挚充盈的情感保留了下来,悲伤却不绝望,苦痛然而敞亮。我想这种无以言尽的明亮之色正是余诗最为动人的地方。

  然而除却真情,余的技巧仍有需要打磨的地方,没有何其芳绵绵不绝行云流水的华辞丽句,也没有戴望舒层层叠叠抑扬顿挫的音律起伏,更受限于诗人生活的方寸之地,余诗的意象来去不过星月黄昏与村野农作,与大家的丰富多彩相比,要苍白得多。

  所以读余秀华的诗,常令你有无法尽兴之感,但是余的苦难的人生与其堂堂皇皇的诗句却总让你有一种不舍。尽管我觉得过分谈及余的残疾与不幸其实是对诗人的不公平,余固然因为不幸而愈美,却并不因为不幸而存在,余的诗句不需要廉价的同情。

  余诗的光明是我们这些忙碌与大都市的蝼蚁所缺失的,这种丰满而纯净的情感,是我们不停下脚步就会轻易忽略的风景。读诗需要一方宁静,如同你早已干涸的内心的荒原,突然红了一叶舞动的花。在你诧异的眼帘上扬的瞬间,一瓣嫣红早已拥抱另一瓣,在一个有阳光的夏天的午后,轻轻点碎一方平静的湖面,荡出的波浪再无法收敛。

  我不信你不曾这样,颤抖过。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八):《我爱你》,以及其他的诗 ——读《摇摇晃晃的人间》

  不谈余秀华,也不谈“脑瘫诗人”的标签。只说说我读她的诗。

  很奇怪,我未经世事,生长在城市里,却自以为与余秀华的诗产生了共鸣。我不曾见过炊烟,也不曾生长在横店村。我像一个虚有表面花饰的空心套娃,眼睛空漠,向前方看得很茫然。

  但我自以为理解地把她写下的这些长长短短的诗痕套到身上,便感到像长长短短地刻在身体内侧一样,无端有种内部的空心被填满的错觉。诗中的那种坦然的苦痛,温柔的刺,小小的坚韧的又卑微的爱,实在是太惊艳。我那些无病呻吟的小情绪像有了相似的姐妹,又实在相差太远,像挤着苔藓的墙缝不过是深渊的影子。深渊没有影子,深渊容纳每一个颤抖起伏的弧度。谁没有因为这些诗句颤抖过?哪怕是一次。我凝视着这个感情充沛的深渊,从它的眼睛里看见自己。我借它的瞳子怜悯自己。

  就像甫一开篇就戳中我的这句话——“巴巴地活着”。打水,煮饭,吃药,晒太阳,茶叶轮换着喝,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认真读这种生活状态时,就觉得一颤一颤地心疼,感觉到一种在平庸琐碎的日常里的躁动。不是血管里巨龙咆吼的躁动,是匍匐在瓦砾间尘埃里向上从头骨里发芽、向上方像阳光耸动挺起的躁动。何其低微又不甘,亲自压下去又饱满地涨起来的躁动。本来没有这种躁动时,生命像一块陈皮,干黄,蜷曲,皱缩,老得干巴巴的,枯死僵硬在罐子底。一旦泡到阳光底下,——不知是什么样的阳光,大概是诗歌落下时投下的阳光吧?亦或是爱情迎来日出的时候?——就滋滋地躁动起来,松脱,舒展,而且漏出橘子的苦香气。陈皮本来该是苦的。

  毕竟只是巴巴地活下去,小心翼翼地活下去,被揉搓进生活的褶皱里活着。不是在困境中仰人鼻息地活着,而是真正的坚韧,怎样都要活着,怎样都要在精神世界里仰面向阳光。死皮赖脸,不死不休。

  菊花,茉莉,玫瑰,柠檬。我看到它们时没有首先想到茶叶,而是想到它们还在枝头梢上鲜活饱满的样子,圆润的花蕾和戳出小尖尖的果实。这样的茶叶每天轮换着喝,即使很久没喝过茶玫瑰都长霉了,还是欢喜:有玫瑰在呢。

  还有那条露肩的花裙子,好像颜色会被穿掉;那白得让人有点疼的云、蓝得让人有点疼的天空,还有噗噗下落的叶子;那红透的树冠、穿过树冠的晨光和拐角处的牵牛花……所有这些都太美好,美好得让人无言以对。在晦涩的生活角落里看到这些美好,我会自惭形秽,并且抱着自欺欺人的乐观心情,忐忑地确认自己与这种美好的距离。实在太遥远。却又忍不住要伸出手触摸它。

  也许她也是如此,我不敢妄言。

  于是有了这首诗最后这样的诗句: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在写爱情,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个人让她寄去这本书。

  但我被它触动却确实是因为那种仿佛爱情一般的感受。那种被爱情击中时的惶然不知所措,怎么看自己都是不对,诚惶诚恐,提心吊胆,开口就想道歉。如果站在草莽中,向春天仰望的话,是否就能掩埋我的错误呢?

  因为生而为稗子,所以在春天里也要夹着叶穗瑟瑟缩缩的。稗子是无法满足别人的,是不值得爱的,是可厌又可恶的。

  我知道,我知道啊,我是如此的卑微又无趣,像稗子一样招人讨厌,本来不应该在这场感情中存在。

  但我还是巴巴地喜欢你啊,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啊。

  我爱你。我怎么告诉你,我不敢告诉你。

  人间摇摇晃晃,要活下去就已经很艰难了。

  但是,但是。

  这是我钦佩她的地方。她弱势,但绝不卑微。在她的诗歌里,她忐忑,害怕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她说自己要呕吐出自己的污秽,感觉到自己肉体的腐烂。但她绝不软弱。她很冷静,旁观者一样,她用诗歌来救赎自己:

  “一直深信,一个人在天地间,与一些事情产生密切的联系,再产生深沉的爱,一直到无法割舍,这就是一种宿命。比如我,在诗歌里爱着,痛着,追逐着,喜悦着,也有许多许多失落——诗歌把我生命所有的情绪都联系起来了,再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让我如此付出,坚持,感恩,期待,所以我感谢诗歌能来到我的生命,呈现我,也隐匿我。”

  “而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那么,坦然吧。即使是像我这样的人。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九):《为你读诗》余秀华特别节目:用你的美好接近我的春天 麦饭石

  那么,让我来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差别。据百度百科,稗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强,长在稻田里、沼泽、沟渠旁、低洼荒地及稻田中,形状似稻但叶片毛涩,颜色较浅,是稻田里的恶性杂草。当稻田需要除草的时候,“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就来了。

  诗人自比为稗子、陈皮,这是她在身份和外形上的自我界定,同时她清晰地认为自己的内心“过于洁白”。这样卑微与高尚的结合体,让人想起了《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但诗人不是那样一个简单的善人,在这首诗中,“我”在明亮和灰暗之间摇摆不安:“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我却“按住内心的雪”;在干净的院子里读诗,人事如烟,“我”已恍惚沉醉,却力求保持平静,不会“肝肠寸断”。春意一次次被唤起,一次次又被压制。矜持与反矜持,又害怕又希望,这就是《我爱你》的生动状态。

  一首来自农村土地的情诗,读起来一点都不土。诗人在生活的观察和控制上,处于类似于都市独立女性的位置,情感收放拿捏自如。诗歌表达的现代感和诗人生活背景的巨大反差,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我爱你》中的“你”,是一个写诗的人,是“我”遥远的精神恋人。当大家都讨论余秀华是否为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的时候,我更希望她像幸福的勃朗宁夫人。这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诗人骑马跌损了脊椎,下肢瘫痪达24年,在她39岁那年,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这份爱情使她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余秀华说,“如果有个健康的身体,可以自己挣钱,不依靠别人,我宁愿不会写诗。”《我爱你》中对于爱,对于“你”,如此小心翼翼,又羞怯而又勇敢的态度,正是诗人对诗的态度。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十):一个贩卖月光和人间的人

  “我有月光,我从来不明亮。我有桃花/从来不打开/我有一辈子浩荡的春风,却让它吹不到我”

  “除了割草,我几乎无事可做/甚至面对天空交出自己也是多余的事/一个人身上是层层叠叠的死亡和重生”

  “那个瞎眼的算命先生还没有收摊/他隔一段时间就叫/ ——新年伊始,看命要紧啊”

  “越来越薄的我自己/整夜躺在磨刀石上”

  “我们用了一辈子从人群里分离出来/却将会用更多的时间/融入进去”

  “我们一直孤苦伶仃,包括以你的名字起誓的这个时刻/我已经习惯了半路折回/我的黑暗和光芒都是月光无法劝说的/无以为继,这病症。我指望你爱我,但是不与你讲和/与你告别和相聚,你总是又哭又笑/仿佛粘稠的花香,仿佛生死同握,仿佛我非我,你不是你”

  “比你易跌倒,比你易破碎/作为一个贩卖月光和人间的人/我允许你,笑话我”

  “有时候我躺在水面之下,听不到任何声音/有时候深夜打开/我的身体全是声音,而雨没有到来”

  “我的身体里本来就有酒的成分/不为醉你,只为醉我自己/如同千山万水以后,我的眼泪/不为你/只为我自己”

  “不会再见了,爸爸,再见/一路,你不要留下任何标志/不要让今生一路跟来”

  “她的魂魄在一边看着她在尘世的身体/一言不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