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飞毡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飞毡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1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飞毡读后感精选10篇

  《飞毡》是一本由西西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8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飞毡》读后感(一):像西西这样的一位小说家

  阅读西西的《飞毡》,我有一种“吓了一跳”的感觉。这一引语出自西西。据说,小说家以此作为喜欢作家书籍标准。那么,《飞毡》之怪异何在,以致引发读者的惊吓之感。我想,还不在于小说试图细数百年香港发展进程野心,而是西西的写作方法。像我这类读惯西洋文学,被翻译腔调教伏贴的读者,读起西西,自然满嘴趣味同时也是颇为吃力的。你总也获不到大饱口福的满足感,就像一位点心师,西西不时地拿点小点心诱惑你,让你继续读下去,抱着盛宴即将出现残缺幻觉

  西西,何许人也?为此,我找到一些信息: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年出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自中学开始文学创作,多年来著作颇丰。读的是师范,在小学老师。作为香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西西以充满实验性的文字、对写作形式探索见称,被王安忆称为“香港的说梦人”。而西西则是一个笔名,据本人所言, “西”就像是一个穿着裙子女孩子,两脚站在地上的一个四方格子里,而“西西”就是“跳飞机”的意思,这是她小时候喜欢玩的一种游戏

  于是,我获得了一些印象:小说教师、游戏。比照阅读经验,像西西这样的一个小说家之形象开始慢慢成型。那个当年穿着裙子玩着游戏的小女孩变换成了一位可爱富有童心老奶奶,只不过现在她在纸上“跳飞机”。

  这一印象是恰当的,《飞毡》为读者保留了西西的童心与想象力。巨龙国、番邦、肥土镇、肥水区……这一系列富于创意名字,已经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源于想象地图。肥水街会有肥水街,肥水街上会有鳞次栉比商铺,比如卖荷兰水的花順记啦,卖古典家具的叶荣华啦,卖莲心茶的莲心茶铺啦,还有诸如香烛店、布匹店、米店等其他商铺,街道上番人横行。就好像是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读者随着小说的进展慢慢地展开这一画卷,看到了形形色色人物出行在这个微型世界。从小镇开始,然后蔓延,银行工厂、船坞、公司……现代文明标志办起,建教堂、开学校,小镇也一天天演变成一座城市

  明眼人可是一眼就看出来了,小说实则以花氏一家的兴衰为线索,还原香港百年的世俗生活史。这种聚焦本土名声把握城市生活命脉的创作思路,让这本小说与众不同。读者如同在读一个童话故事一般,慢慢地进入时间魔咒之中,如同一块飞毡飘起。百年沧桑,尽于书中。比较一下阎连科的《炸裂志》是饶有趣味的。两本小说都着眼于城镇发展变迁,以此折射时代变革,以及人情世故变化。但阎连科采用的写作方式是惯常的西方模式处理叙述的时间问题;而西西通过围绕某一主题不断将小说划出章节使用迂回、离题、反复等手法将时间线瓦解,实则透散出一种古典小说的韵味

  因而有人断言:在世的中国作家,西西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否言过其实,也只有读过才能作出判断。但西西的文学成毋庸置疑,梁文道便将西西的创作看成是香港文学发展出城市性格过程中重要的一环。2005年,在继王安忆、陈映真两位作家之后,西西凭本书获得了世界华文文学奖,为“香港的说梦人”这一荣耀更进一竿。余华曾言:任何围绕西西作品展开的讨论和评说都有可能陷入危险境地。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唯有阅读。

  《飞毡》读后感(二):童话风写就史诗巨篇

  1999年,西西的长篇小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入二十文学小说一百强。

  《我城》是写香港的小说,最初在报纸上连载,每日一千字,配一幅西西自己画的插图。西西说,这本小说像一棵树,初生时,在原地生长,却又想突破限定。经过季节变换,落了一些叶子,又滋长出另外一些,回头一看,茁壮地连自己回过头来也吃一惊。

  《我城》写作手法很独特,讲一座城的故事,结构却松散,一个点讲完,再讲下一个点。用作家何福仁的话来说,像是中国古典长卷绘画,视点是移动的。恍如著名长卷“清明上河图”,“拿一个放大镜来,可以一厘米一厘米地仔细看画里的船钉、席纹、水绉、叠瓦……”

  几年以后,西西又以书写年世俗生活史的小说《飞毡》,获得《星洲日报》世界华文文学奖。

  《我城》写一座城市(香港)的现在。

  《飞毡》写的则是一座城市(香港)的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

  书开篇,西西用很大篇幅解释“飞毡”的意思,从古到今,引经据典,最后说,这本书讲的是巨龙国肥土镇的故事,巨龙国是一片海棠叶般大块陆地,上面一粒比芝麻还小的针点地,是肥土镇。肥土镇像巨龙国大门口的一幅蹭鞋毡,要上巨龙国,就要在毡垫上踩踏,抖落鞋上的灰土和沙尘。

  充满象征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正文故事中,像《我城》一样,“结构还是松散”的,视点还是移动的。作者东一笔西一笔,细细讲述肥土镇的事情:肥土镇上有些什么人,肥土镇上有些什么花、什么草、什么虫,肥土镇的人爱水的原因,肥土镇的斧头党,肥土镇的茶楼,肥土镇的照相馆,肥土镇的乳娘管家……

  每一个单独章节,都充满了趣味性,表达形式灵动多变。

  故事开篇是“睡眠与飞行”,作者从《齐物论》讲到庄周梦蝶,再讲到人类为什么睡眠,睡眠时会有什么表现。最后,作者写道:庄周梦蝶,这寓言寄托了人类抗拒睡眠的无意识

  接着,作者写飞毯的异类飞行,写地毯种类,每一章都像完全在叙述不相干的东西。但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写肥土镇的荷兰水,写荷兰水店家花氏,看起来是以花氏为串线,来讲肥土镇的生活,茶楼、照相馆、家具行、斧头党……

  一串看下来,肥土镇是怎么发展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地域有什么特点,等等,一目了然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写一个家族的盛衰,也写出了马孔多的变迁。结构复杂、人物形象突出

  《红楼梦》写一个家族的变迁,文采飞扬,故事复杂到繁复,

  长久以来,华语作家的“史诗”类写作,比如贾平凹的《秦腔》,阎连科的《炸裂志》,都充满了乡土气息,蕴含对土地眷恋,对家乡浓重深沉情感。但对于香港来说,这些显然是不适合的。作为现代著名的商业交易地,那里的人只做生意不种地,那么这块土地的故事,究竟该怎么写?

  西西采用的依然是她熟悉的“中国古典长卷绘画”式的写法,仿佛是用放大镜,一个一个来放大香港城市无数坐标中的点,讲它的昨天、今天、明天。

  西西的笔法细腻,每一个点都能讲出一个小故事,无数的小故事,串成“飞毡”这个大故事。

  为了深刻展现香港的传奇性,西西除了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用象征来表现城市,行文中还采用质朴言辞来表现故事,读来颇有几分童话色彩,齿颊留香。

  《飞毡》读后感(三):“童话现实主义”

  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来阅读这本书,很难评价这本书到底是属于怎么样一个水平。我从未见过这样一本书,如果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那西西的飞毡也可说是“童话现实主义”。

  她的语言是一种返璞归真似的纯美,像讲述一个童话一般娓娓道来,但又极为精炼。她的故事结构似乎非常松散,但又自成体系。这是她的特色,但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缺点,没有一气呵成的故事,也就没有令人手不释卷吸引力,没有阅读的快感,但又不乏细品的滋味。我想这大概也是飞毡没有大热的原因吧:书的块头不小,显然不适于时下流行碎片化阅读;书的结构又与通常的长篇小说截然不同,以至于不能吊住小说读者的胃口。我一点一点看了一两个月才看完,看到她笔下的肥土镇渐渐变成我印象中充满市井味儿的香港。其中土地被收购,以地易房的情节令人不由得对比时下的大陆拆迁房,卖菜的人用公厕的水来养鱼让我想起各种无良奸商,想起以前读龙应台的《野火集》时惊叹于台湾的经济发展道路与我们的何其相似,如今才惊觉原来香港也有过这样的过往

  网上关于西西的资料很少,只查到一本繁体版的飞毡于1996年出版,至今已二十余年,我很好奇,想知道在她笔下会如何叙述肥土镇后续的故事。

  《飞毡》读后感(四):飞毡,轻盈飞扬的童话

  道长讲《飞毡》,于是我又一次读西西。 (一)像卡尔维诺一样轻盈天真 西西,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梁文道说她是作家中的作家,她确实配得上这个称号。同样是为一座城市立传,同样是写百年历史,西西没有跟我们经常读到的沉重的家族小说一样,而是选择了一种童话式的写作方式,她管这种方式叫做童话写实。 之前我读卡尔维诺,他的《树上的男爵》、《看不见的城市》,也给我一种特别的体验,现在我又看到了西西,觉得他们的作品有一脉相承的相似性,卡尔维诺曾经谈过文学里面有几种很特别的质地,其中一类文学走的路线是轻盈,西西这本书就是那种轻盈的路线。 王小波是我读不下去的作者之一,因为看他的作品我常常跑神,我为什么要看这个人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王小波也模仿卡尔维诺,他模仿的太粗糙了,他形成了一种粗粝风格。他也把沉重的东西写轻,用调侃讽刺语气写轻,在他的那些胡说八道中传达出一种一本正经,我不甘心自己读不下去王小波,因为王小波是一种自命不凡文艺青年的象征,读不懂显得自己水平低,于是我硬着头皮读了好几本,可惜每次都出神。 好在我读卡尔维诺和西西不出神,我体会到了一种轻盈天真的美。卡尔维诺曾经说过,我们不一定总是要面对生命之中,那些非常沉重的,让人不得不抉择,不得不接受痛苦真相,我们可以运用我们的智慧,飞扬起来,避开它,逃开它。西西就是这样子,你可以说她逃开了,但是你也可以说她飞起来了。 (二)一千零一夜式的结构 这本《飞毡》那就像一个童话故事,西西曾经说她喜欢《一千零一夜》,《飞毡》在结构上多么像一千零一夜呀,她有固定框架,但没有连贯的情节。卡尔维诺说他的书桌上有一排的文件夹,他平时会随手写一些东西,分类放进文件夹,等到文件夹满了,他就整理成书,《看不见的城市》就是这样来的,我能清晰的想象出西西写《飞毡》的情形,她翻看着自己平时写下的小篇章记录的小知识,她读到有一种能隐形的叶子叫做自障叶,她记录下来,她写到,也许人吃了自障叶做成的糖,也能隐身。这个想法不错,我用在《飞毡》中合适;她读到会飞的波斯飞毯的故事,记录下来,这时候,不正可用上吗。于是就这样,数不清的零散的知识,被西西用到了《飞毡》中,但我们完全感觉不到作者在掉书袋,西西笔下,就像一个小女孩,她对身边的世界有些强烈好奇心,她问这个是什么呀,那个是做什么用的,她得到了解释,兴高采烈的讲给家人听。 它有固定的人物,但不深入描写人物的心理。《飞毡》里面的人物,我们看到的似乎都是平面的,就像以前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那种,随着卷抽一点一点地打开,人物一个一个立在这儿。不同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但我们不清楚他们的心理到底怎么样,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行为。 (三)童话写成的异托邦 西西写的肥土镇,是像为香港立传,但她回避了香港历史上的一切政治事件,这也是这本书能够轻盈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以一个童话的外表,以一个一个寓言来寓言比童话本身还要大的东西。西西写《飞毡》,就是用一个童话的结构来写香港,一个一百多年的香港史,她不是要写成一部长篇的史诗,而是要写成一段一段编缀起来的一个童话集。 但是童话是不是就是太轻呢。也许不全是。 梁文道说:“所谓的“童话”,它最深刻的智慧不是单纯幼稚式的天真,而是一种已经超越了世故,已经知道人世间种种的矛盾,种种的问题,种种最细微的心理计较,但是超出这一层之后,有了超乎其上的一种平视,一种达观来看待这个世界,然后游戏其间,是这样的一种态度。那是一种非常超越的智慧,非常豁达的一种心胸。” 西西要制造一种,法国已故的大思想家福柯所说的“异托邦”,我们知道“乌托邦”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是我们投射一个跟现存世界非常不一样的理想世界。而“异托邦”它是一个依托于现实,须臾不离,但是又各自独立,仿佛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则,跟我们的现实世界是有所偏差的一个世界。 西西笔下的肥土镇,你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异托邦”,它是香港,但是又不再是。 马世芳说:“谢谢她无穷的好奇与热情,谢谢她渊博才气,谢谢她的良善与天真,让我,还有千千万万读者,见证了文学确实可以让人世更美好。”

  《飞毡》读后感(五):达观,豁达,超然

  轻盈格调,我们不一定总是要面对生命中、生活之中,那些非常沉重的,让人不得不抉择,不得不接受的痛苦的真相,我们可以运用我们的智慧,飞扬起来,避开它,逃开它。——卡尔维诺

  魔幻,童趣,童真。

  我们还能怎么样去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族群书写它的百年历史呢?难道这样的历史必须是沉重的,必须是充满历史的压力的吗?不一定,你看看西西的轻盈。——梁文道

  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子写,写回真正古代说书人的格调,甚至是一些民间久远流传的童话故事般的模式,它可以这么地轻松,这么地平面,但是又不具有一般世故的智慧,而是超乎其上的观照。。。——梁文道

  西西是作家中的作家。这种天真是已经超越世故,知道人世间种种的矛盾,种种的问题,种种最细微的心理计较,超出这一层,有一个超乎其上,拔乎其上的一个平视,达观看待世间,游戏其间,一种超越的智慧,豁达的心胸。

  这本小说就像飞毡,是压出来的,粘出来的。是小说家想象的"香港"。

  异托邦:依托于现实,须臾不离,但是又各自独立,仿佛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则,跟现实世界有所偏差。——卡尔维诺

  非常阳光,向上。一家人慢慢地隐形,包括物品,房子,肥土镇,淡出了记忆。。。

  他听见花艳颜轻轻地唱歌,看见她拔下地毯上的自障叶,像吹蒲公英的果实上的茸毛一般,把花粉吹满半空。真像吹肥皂泡哩。花里巴巴也拔下自障叶来,放在嘴唇边吹,那些花丝一条一条飞散了。当地毯在空中飞,自障叶的花、粉、果、叶,就散满空中,渐渐飘下,仿佛细雨,仿佛雾,仿佛霜,仿佛一天一地的蓝色的萤火虫在飞舞。自障叶的花、叶、粉、果,落在楼舍的屋顶,山间的树冠,狭窄的草地,稀落的田圃,还有,落在溪涧、水库,以及微微皱折的海面,落在山崖上的鹰巢,也落在近岸飞行的海鸥的翅膀。 很少做梦的花里巴巴,从红树林回家后,竟也做梦了。他梦见厚海湾的生物,虾和蟹、蟾蜍和蜥蜴,特别是弹涂鱼。那鱼有两只大眼睛,长在头顶上,通身有蓝绿色的小斑点,简直像很大的蝌蚪。忽然,弹涂鱼张开背鳍了,扇子一般弧形展伸,远看过去,整条鱼就像一艘三桅的帆船。风儿轻轻吹,弹涂鱼迎风起航,漫天都是一艘艘飞行的渔船。

  跟纯音乐the right path很搭。。。

  《飞毡》读后感(六):香港的平民记忆

  香港的平民记忆

  ——读西西《飞毡》

  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令人眼花缭乱。这种“爆炸式”的发展,让人注目于其高楼大厦、纸醉金迷,注目于其政、商、娱乐圈,而它的平民生活细节、不被人注意的过去则湮没其中。

  而西西的长篇小说《飞毡》通过平民视角、微观叙述,书写了香港数十年发展历史,其所述故事,以及独特的文学语言,拉近了读者与香港的距离,看完之后,让人有一种“原来你曾这样走过”的感受。

  西西和很多香港知名作家一样,来自于上海,在她12岁那年(1950年)随父母定居香港。与媒体报道中的“低调”相比,她的文学成就可谓“高调”,曾出版过《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哀悼乳房》等优秀作品,并以充满实验性的文字、对写作形式的探索见称,被王安忆成为“香港的说梦人”,其长篇代表作《飞毡》在2005年更获《星洲日报》世界华文文学奖。

  初版于1996年的长篇小说《飞毡》,书写了肥土镇花顺记铺子老少三代人柴米油盐的日子、酸甜苦辣的生活。书中所述故事性并不强,没有抓人眼球的“重口味”,虽时间跨度几十年,但并不见其波浪壮阔,与“宏达叙述”、“史诗巨著”更靠不上边。然而,它就是有一种力量吸引你,让读者不知不觉被其编织的故事带着往前走。

  这种力量见于作者的小说构造能力,以及被作者称为“童话现实主义”的写法。且不说“肥土镇”说的就是“香港”,单是“飞毡”(又称“飞毯”)在小说中的数次出现及其隐喻,让我们享受童话般的乐趣的同时,亦沉思其中。序言说:“只看巨龙国的地图,肥土镇就像堂堂大国门口的一幅蹭鞋毡------别看轻这小小的毡垫,长期以来,它保护了许多人的脚,保护了这片土地,它也有自己的光辉岁月,机缘巧合,它竟也飞翔。蹭鞋毡会变成飞毡,岂知飞毡不会变回蹭鞋毡?”

  序言中的这句话可谓是小说的注脚。因为“机缘巧合”——这里面当然有政治原因,肥土镇(经济)“飞翔”了。于此之中,我们看到香港平民的生活变迁,看到了一项生意的衰亡,另一项生意的勃兴;看到了民居的消失,高楼大厦的崛起;看到了银行、学校的兴起,各国物质语言的平和交流,大众参政意识的萌发------但在历史变迁之中,作者透露的本土情怀才是小说朴实的叙述背后真正闪光之处。或者说,西西之所以26万字之巨书写香港平民史,乃是为了唤醒本土情感。

  要知道,与所有殖民历史一样,在香港的殖民地时代,管理当局也曾企图扼杀所有关于本土根源的踪迹,刻意不让居民知道、记住本土历史。他们逼迫着居民往前走,用经济力量刨去历史记忆,从而完成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公民意识日渐提高,本土文化的保留逐渐成为香港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特别是,香港政府于1990年代提出新一轮的填海计划之后,很多历史遗址面临填埋的危机下,香港的文化保育运动此起彼伏,香港人的身份意识逐渐觉醒。

  西西的《飞毡》可谓对这一历史状况的回应,是对抹杀香港本土历史的对抗,也是对本土文化意识的唤醒。就此,我们不难理解,《飞毡》为何会从平民视角回顾历史。因为从很大程度来讲,香港的繁荣史,是一部殖民史。但只有在平民百姓那里的,才有香港本土文化的痕迹,只有在街头巷尾、柴米油盐处,方能找到香港的根。可贵的是,西西并不保守。在《飞毡》中我们看到中西文化的和平共存,相互糅合,共生共长。花家第二代人物花初三在西方学习了考古这种“无用”的学习,却发现了香港几千年前人类留足的证据。而书中“飞毡”的实际驾驭者乃是“番人”,却又给整个“肥土镇”的居民带来泽惠。她的平和态度乃是对香港本土文化最好的理解。

  回到序言,西西说:“蹭鞋毡会变成飞毡,岂知飞毡不会变回蹭鞋毡?”由此可窥探,对香港的起飞,西西是喜中带忧,对其未来,西西则似乎忧中带愁了。这种忧愁,立足于香港本土,却又难与大陆脱离干系。就像小说中的“肥土镇”,无论文化是从经济,无不受“巨龙国”的影响。在小说发表20年后的今天,我们阅读此书,不难发现西西对香港的忧患不能不说有其合理性。

  《飞毡》读后感(七):惟愿此镇永长久

  看到飞毡这个名字,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将会是什么?是不是飞毯呢?飞毯之后呢?大概就是浮现一些动画片,比如阿拉丁神灯,亦或者是类似哈利波特之类的吧。最开始读这本书是因为那段时间觉得自己心太浮躁了,想要看一些书使自己静下来,又不知道到哪里找好书,毕竟时间有限,书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偶然间看了梁文道的“一千零一页”推荐了这本书,书篇幅不短,正合我的趣味,不喜短篇,长篇是我的最爱。 言归正传,最开始读这本书,可能对于喜欢读小说的人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书的结构不像常规小说,有开端、高潮、结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整个故事有头有尾,符合常规,有主线,有暗线,有主要的人物以及事件等等。西西的这部小说与其说小说不如说更似散文。开篇就“说毡”讲述何谓“毡”何谓“毯”,从古代到现在来阐述作为代序。之后每一篇有小的题目,这个题目下的只讲述关于这个题目的故事,各个故事独立成篇,但是彼此又是相互铺垫和联系的,整本书浑然一体,却又独立成篇,这大概是别的小说家难以做到的事情吧。比如说“自障叶”这一篇,花家的花一花二在山洞中找到了一种植物,这种植物平时人们不会发现,就像穿了隐形衣一样,但是花一,花二又怎么找到他们的呢?是因为要避过别人的手推车,不得不靠山洞的墙边,一靠便感觉到柔软的东西,但是却看不见任何东西,因而脑子突然想到“自障叶”,可能这时你又会想花一花二怎么会知道自障叶?这就是前文的线索,他们一个是生物学家,一个是化学家,生物学家当然了解的植物啦,但是自障叶知道它的存在,可是又如何得到呢?这时作者就更加巧妙啦,山洞的墙壁上有浅蓝色的荧光,原来自障叶灌木突然发光是因为叶子上长了寄生的真菌,是蜜环菌,光从菌丝体发出来,又名“亮菌”,因为这样他们就找到了“自障叶”,又因为这个“自障叶”的发现,引出了后面整个花家乃至肥土镇的消失。怎么样,是不是被作者精妙的伏笔、和各个结构所惊叹。 不光如此,如果继续读下去,你又会被西西这位可爱作家的知识所折服,整部书不仅结构特别,书中的知识更会让你惊叹。记得大概是中学时代就知道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是在日常生活甚至是文学世界中都很少见到这种人物。在《飞毡》中我看到了,不能不说西西这位作家的文学世界中,不光有文学人物,还有历史、生物、化学、考古学、也有很多关于纺织学(恕我实在有点见识短浅,不知道是否有这样一门学科)等的知识,如果你认为这时小说,作者大可以通过虚构来支撑文学世界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文中很多知识我都查过,事实证明都是有据可考,是建立在准确的知识上。比如说作者讲述花一、花二是在日耳曼国学的生物和化学,书中就有大量篇幅讲述生物知识,化学知识,虽说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但是这也需要很大的学问,并能把这些知识穿插在故事中却又不显得突兀。作者写道花一花二培养温柔的蜜蜂时,就写到好多蜜蜂的种类,东方蜜蜂,西方蜜蜂,各有什么特点,文字很简练却能让读者很快意识到这种蜜蜂的特性。 你以为只有这几点吗?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书,语言的生动有趣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作家容易忽视。语言的有趣是在普通大众中传播的基础,可能刚读《飞毡》时容易被作者的博闻强识所吓退,认为这部书就是大量写一些知识,没有生趣,继而放弃阅读那就太可惜了。比如我刚开始的确被作者这样的文字和不按常规的结构所吓退,但是后来读下来,尤其是到了下卷,讲述花家的儿媳妇叶重生和花初三的故事时,语言简直不能太生趣,这里引用一段“花初三搂抱着她,笑着说:啊呀,好像和一个男人睡在一起。叶重生说:那我以后不去卷烟了,还是包凉果吧。花初三说:啊呀,那我就和一个话梅睡在一起了,好酸好酸,比厉害的醋还要酸。叶重生说:那我去煮莲心茶吧 ”这里是写叶重生经常去陈家帮助陈家夫妇卷烟,因而身上总是带有烟味,总也洗不掉。他的丈夫的一个玩笑,多么贴切这对新婚夫妇,是不是很有趣。不仅如此,我总觉得西西这位奶奶大概很喜欢猫猫,要不然就是养了一只猫,不然她怎么把猫写的那样有生命。比如这段“那个布谷鸟钟挂在墙上,根本不会报时,有时走走,偶然有一只鸟飞出来呼叫一声,把猫儿吸引得迷迷醉醉。”这个是不是把猫儿的特点描写的很有生命,迷迷醉醉,那种懒洋洋的特性一览无余吧。这本书语言的有生命不是一句两句便能说得清楚的,更多的希望读者自己阅读吧。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说了这么多,这本到底是讲什么的?如果对香港历史稍微了解一些的,很容易便知道,这是一部讲述香港(肥土镇)百年世俗生活史。采用的是魔幻现实主义和童话写实的手法,文中香港即是“肥土镇”中国大陆即是“巨龙国”,文中很多关于香港的风俗习惯,比如打小人,荷兰水,以及上街游行等等,到处渗透着香港的历史变迁,香港作为殖民地,它的这一段历史究竟如何?生活在殖民统治下的人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西西都通过这本书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却没有对这一段屈辱的历史作出评价,这也是让我钦佩的地方,在这个时代很多作家写文章必定要有所目的,就像鲁迅写文章必定要振聋发聩,但是现在,人们很多时候都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评判,忽视了真正身处其中的人民是如何想的,如果你感兴趣,或许这本书会给你不同的视角。我想这也是文学本身的作用,净化人心,即王国维认为的文学可以使人暂时逃避现实,以求心理上的安慰。说了这么多但是也无法将此书的美丽谈出来,惟愿此镇永长久吧。

  《飞毡》读后感(八):一个人的世界可以如此丰富

  说实在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是看不懂的,单独看篇章可以看的懂,连起来就不懂书中要叙述什么。这一小说的写作手法独特,赶紧查找了一下,魔幻现实主义和写实手法,默默记下。很多时候看书并不管什么风格,只是纯粹的看,就像男生喜欢玩游戏一样,进入一个别人缔造的世界,也因此活了一次。

  《飞毡》封面很好看,简单且干净,挺厚但轻盈,这要归功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不过,这么好看的书,竟然还是有错别字,这是我看书挺不能容忍的,这有点强迫症。

  此书结构松散,每一章单独成篇。这还讲着昆虫,那又开始讲到植物,没多久又有考古......内容极其丰富,我边看边羡慕,西西的知识储备是有多大,一个人的思想世界里可以这么精彩。一直以来,自己常常天马行空,想象力不会太差,但真的只是想象力,并没办法如此细细道来,最终呈现了肥土镇的百年兴衰,并且在肥土镇充满了童趣,哪怕只是某一个人物的名字,也值得细细玩味一番。

  麦家的格言是,读书就是回家。这么多年来,身边的人来来去去,终究是一个人,而书却始终陪伴左右,只要自己不放弃,总有世界等着接纳自己,书不啻就是自己的家啊。余华曾说:任何围绕西西作品展开的讨论和评说都有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那么,还等什么呢,有一个世界等着你去闯,一个人的世界也可以如此丰富,坐着飞毡,一同去看看肥土镇的百年,花氏家族的兴衰。

  《飞毡》读后感(九):读后感-13/100 《飞毡》西西

  读后感-13/100 《飞毡》西西

  好书,好作家,好故事,很遗憾,世界上的书太多了,今年才看到,这本书号称是香港版的《百年孤独》,同样跨越几代人,同样是魔幻现实主义,同样叙述着一个城的历史。

  书中的每一个小章节,像是一片一片的拼图,刚开始读的时候,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完全没有头绪,云里雾里,但是慢慢地读下去,一片一片的“图案”出现,脉络也更清晰起来,最后,越读越顺,一气呵成,一本近500页的“肥土镇”百年史批凑完成!

  这是一本我愿意再读好几遍的书,每一个章节既可以独立,也能承前启后,有的讲香港的警察,有的讲香港的医疗,有的讲香港大排档的,甚至还有讲怎么养蜜蜂的,可以说是一本世俗百科了。

  西西的笔法,像是一个顽童,也像一个给孩子讲故事的家长,《飞毡》算是好的,读《我城》的时候,我适应了好久。有人会说太过幼稚,难以阅读,有人却喜欢的不得了。我先是属于前者觉得幼稚,慢慢转投了后者,喜欢的不得了。比如:

  “那么,肥水区的地图像什么呢?一条窄窄很扁很长,有点皱缩的破旧条纹围巾,那些条纹证实区内的街道。”

  “厨房弥漫着一股清香的气味……苦涩的、辛辣的、芬芳的、清凉的、素净的草味……病人喝药,还有杏脯、葡萄干、甘草送药,医院充满各种植物的香味,一座花园似的。”

  细致的描述和观察,没有笼统的成人语言,“成年人”觉得啰嗦,还抱有一颗童心的人会产生共鸣。

  又比如:“木屐的咯落咯落,在寂静的夜晚,更加响亮。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市声可以和它媲美,尤其在冬夜?大概也只有那一声声从街尾传来,又遥遥远去的叫唤:裹蒸粽。”

  还记得之前说过的汪曾祺先生吗?我觉得西西和他体内拥有相似的灵魂,只不过通过不同的手写出来不同的生活而已。

  目前还只看过她的两本书,只能就书论书,喜欢《飞毡》,对《我城》一般。

  《飞毡》9分(打分纯属个人喜好,并不公允)

  《飞毡》读后感(十):西西《飞毡》 :香港城市生活百年发展史

  《飞毡》是香港作家西西以香港近现代城市发展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书中涵盖内容丰富,不仅记述了香港一百年来的城市生活变迁,其中也穿插了对哲学、社会学、生物学、政治学、建筑学等各个领域的思考,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在小说中,香港化身为肥土镇,中国被称为巨龙国,肥土镇是巨龙国南部边陲的一个小镇。花顺记一家人的人生起伏、命运变化作为小说的主线贯穿全书。从花顺风、花顺水到花艳颜、花可久,祖孙三代人的人生轨迹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花顺记从出售荷兰水到出售果汁、盆栽,反映了产业跟随城市生活变迁而被迫做出的升级转换。花顺风、花顺水兄弟做荷兰水时的肥土镇还是一个刚刚走出渔村模式的小城镇,人们还过着鸡犬相闻、邻里和睦的类似村落生活,但是经过花初三,到花艳颜、花可久这一代人的时候,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已经完全取代旧有的小镇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高楼取代了一二层的小楼房,消防队取代了斧头党,汽水取代了荷兰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断侵占农田和山野,工厂不断建起,移民壮大了劳动大军,后来又逐渐向心镇(深圳)转移;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市政逐渐完善,选举制出现,女性权利得到认可,等等。人们在城市的变迁中时常显得手足无措,不懂现代银行的运作流程而出现挤提风潮,传统产业在痛苦煎熬中逐渐转型,食品安全导致人心惶惶…… 小说还用一小部分的篇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飞毯岛,这个岛上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领域著名人士,有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等,这些人都是岛主秘密掳掠而来,目的是要求这些人合作制造出飞毯,从而使人类摆脱日益污染的地球。岛主提供这些人最高规格的生活待遇,但是只有制造出飞毯才能离开,而飞毯是无法刻意被制造出来的。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最大满足,但这些被掳者常为失去自由和思念家乡亲友而戚戚然。后来飞毯岛被海上风暴所摧毁,除岛主不知所踪外,其他人都幸运地回到故乡。在现实社会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志向远大,但是却企图违背他人意愿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铺路,或者打着先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换取更多人的利益的幌子,尤其是将这种理想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更加危险,也更具有欺骗性。 这部小说虽然是以香港城市变迁为背景,但是仿佛描绘的是现今中国大陆正在进行着的城市化进程,这也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路径的共通性。中国大陆城市化出现的很多问题在小说中的肥土镇也曾经出现过,但是有一点是不会错的,人们不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前进,不断向文明的生活方式靠近。小说中的花顺记一家人始终保持着温良纯真的本性,这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希望人们在时间的流逝中、现代城市的诱惑中保持本真。 作者以飞毡为书名,飞毡在小说中可以带人飞行,近距离观察星空、俯视城市,也可以为消防救离被困火灾高楼中的居民,飞毡只有天性善良的人才能驾驭,飞毡成为善良者实现现实中不能做到事情的凭借物,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某些事情的无能为力以及对这种无能为力的无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飞毡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