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的文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的文字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2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的文字的读后感10篇

  《我们的文字》是一本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文字》读后感(一):我们的文字,中国的记忆

  《我们的文字》一书中生动详细的为我们讲述汉字身上所具有的特点,读完这本书之后,开始对汉字有了一个更深刻了解

  具有独特艺术魅力。汉字的美是一种自然之美,象形之美,这种美早在甲骨文特别是其象形文字中就有充分体现

  汉字的诞生发展历程充分的说明了中华民族人民是有智慧的人民,他们用自己聪明才智赋予了汉字的意义。在甲骨文中,“美”字的字形本义为戴羊头装饰大人之像,与“善”相同,可会意隐身为衣着装饰华丽的人即为美。商周时期艺术品中就有不少牛、羊头形的青铜面饰与玉雕面饰,“羌”字也为人戴羊角装饰之像,它们既反映了远古的图腾信仰,也是一种时人形式美的追求。中国先民早在史前时代肌肤理性的形式远离与法则,并广泛用于造型艺术创作之中,商周艺术则是进一步吧这种和谐形式推向更加复杂完美境地

  鲁迅曾经赞叹我们的汉字有三美: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自古以来,汉字就保持着形、音、义的一体性,这一特点让汉字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与传达力,让我们在识字的同时能够在脑中展开灵动视觉或者听觉联想,甚至可以形成通达五官完整感受。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这首诗字面为画,自内表心,寥寥20字传递内容情感让人无法言语,这就是我们的汉字,音短而意绵长,字形固却意境无穷。

  汉字的使用表达讲求的是一个意味,取之于心而住之于手。中国的汉字的表达在具有审美情感特征的同时,更关乎字里话外的那些事。

  文字不仅具有记录人们行为思想、情感的功能,还有一定的趣味性。人们利用汉字形、音、义合一的特殊结构与字间独立、构词灵活的特点,与不同语言文学形式如诗词、字谜、绕口令等相结合创造出了多样的文字游戏,给人们生活增添了趣味。

  《我们的文字》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了多种文字的发展史,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字体叫做“女书”

  它是一种罕见女性文化密码”,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字符号体系,其中也能从哪个着一个个神奇美丽感人肺腑故事传说诠释着中国闺阁中女性精神家园。这种字体的一大独特之处是:只是在妇女中传承使用吗,时代沿袭。在女书的流传地位中,妇女们常常将女字作为装饰花纹运用传统的女红之中。女书习俗是一种独特的“活化石”。对于研究人类文字与文明起源、女性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历程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教授曾称它是中国文化深山里的一朵野玫瑰

  我们的文字,中国的记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探寻与守护

  《我们的文字》读后感(二):追本溯源,历史沧桑记忆

  追本溯源,历史的沧桑记忆

  文/泊南

  真草隶篆是现今文字的基本书写方式,尤其是“真”,楷书,已经成为流行的模本,殊不知,从文字的产生,演化至今,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洗礼,才成就今天这恢弘气势

  文字的产生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甲骨文,金文,我们从名字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他们所书写的材质,兽骨和器皿。而原始的文字,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而且非常的象形,字少,笔画多,象形,意义简单,是只要的特点,但是已经渐渐不能广泛的满足大众需要了。作为从未出现文化断层的古国,文字也同样是源远流长

  可以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发明,也是跃上文明台阶不可或缺重量标志。汉字作为象形文字,还产生了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不但传承中国文化,还极具东方古国的标志。

  只是,中国文字在演化过程中,不知道还有多少美丽的文字,已经消亡在历史的尘埃里。曾经还有一阵兴起的汉语热,但是和英语在中国的普及程度,那也只能呵呵呵了。

  在学习古文字,古汉语的时候,课上曾经讨论有关汉字的简化的问题。作为讲授古汉语的老教授,给我们这些黄毛小儿展示了古汉语的风采,无论是从音韵学训诂学,还是古文学,都极大地开了眼界。如今,书法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不妨使用古汉语,但是,对于交流平常写作,还是简化的汉字来的简单快捷。

  尽管,汉字从古代演化至今,我们光从字面已经很难猜出字的原意以及出处了。尽管有一些文字还保留了象声写意等的痕迹,如“清,钟”等,还有“明”等。我们现在一个洗可以代表洗脸洗澡洗手洗脚洗头等等一系列的意义,可是,在古代,不同的字则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却是不容混淆的,例如涕是“眼泪”,泗才是“鼻涕”。如果不是专门学习文字或者古汉语的,简单的语文课,是很难窥到文字的精髓的。

  文化得到传承,文字能继续发扬光大,书法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是很多人的初衷吧。就让这满满的民族自豪感发扬光大吧。这一本有关的文字的小百科全书,真真是一本好书

  《我们的文字》读后感(三):天雨粟 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东汉经学家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 这段话大概是说仓颉看到鸟迹之文创造了文字,鸟迹或许是指鸟行踪痕迹,即便不懂,也不影响我们理解汉字是象形文字,文字的产生就有了谎言,有了谎言人们便丢弃根本追逐不重要的东西,抛去躬耕转而征战,上苍知道饥馑来临,于是降下粟米,饿死的鬼则在夜里哭泣。这句话无论作何解,文字的产生都是一件大事惊天地泣鬼神。历史于是有记载,智识得以传播

  《中国记忆丛书》中的这本《我们的文字》就是向我们讲起关于文字的传承和流变。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赴什么国度书什么文。文字作为一种表意符号系统,并非铁板一块。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到关于文字的种种,无论是其繁复、深远长久。这本书一共分为八章:人类伟大的发明、中国文字大视野(上)、中国文字大视野(下)、文字与传统文化、文字与文学艺术、文字的记录与传播、文字的传承、与文字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及部分省级非遗项目。从此书章序题目大体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偏学术的,并非通俗读物,在对文字进行总览的介绍后,就开始介绍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骄傲

  书中在介绍汉字学的最基本知识:六书、音韵、训诂等之外,也不回避一些时下热点,比如汉字简化问题,汉字改革历朝历代多有,在普及与科学性上一直再尝试,同时简化字古已有之。我想书中的一些观点态度,个人是支持的,“汉字的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大势所趋,个人意志或政府力量都无法左右其发展规律自觉地、科学地简化汉字,更能顺应汉字的发展趋势及时代的需要,也能为公众广为接受,并能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书同文、车同轨,定立标准,古已有之,只要是科学地、尊重传统的,而不是出于人为意志的改革,应该支持。当然简化一定要照顾传统,事实上大多简化字形追本溯源于草书,有其根本。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符号,曾经在五四时期被诸多学者作家所不曾看好,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人丧失了自信力了吗?”现下我们可以自豪,汉字的美、汉字的博大精深已贯穿我们民族的血脉信息化时代,汉字输入也已经被很好的解决,当然提笔忘字成为新的问题,就要求勤于动笔了。

  少数民族文字同样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少数民族文字进行了认真梳理,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字大抵分成三类:字母文字、汉字型文字、其他文字。其他文字中的东巴文与哥巴文也是现在的文化热点了,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去玉龙雪山探寻东巴文化的李晨澜和李霖灿。消失的那些文字在书中也能一睹风采,契丹文是据汉字编造的,让人颇感亲切,原来《天龙八部》中雁门关外的文字是这个样子的。

  全书采取图文混排的方式,全彩页,清晰简洁美观,让我们在对文字知识性了解的同时,进一步欣赏文字的美感。也许美不常在,物有成毁,这些曲折符号在历史时空中人神同在。电影英雄》中用文字表达了文化不能被打败;《最后一课》中用语言文字表达了热爱;这本书则梳理了文字文化的相关种种,毛笔、徽墨、端砚、雕版印刷……无从从一本书中摩挲文字文化的细腻,但作为通识了解,已够我们徜徉不去。

  许慎《说文解字·序》:“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本书书中有句话说的很好:“文字从古老的历史中走来,每一个字都是故事,都是历史,都是回忆。”圣人造字终究是神话传说,文字应该是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一本书,摸索文字的历史,仿佛观览一个万花筒,难免有点迷茫,但正因如此,愈发感受到文字带给我们的辉煌灿烂

  《我们的文字》读后感(四):我们的文字

  我们的世界,用肤色区分出四大人种。每一人种有他生活的特定区域,有他一定的习俗,有他自己的话语,文字。

  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伴随着它诞生而起的历史、信仰。使他们的历史得到留存,信仰得到延续的除了点点滴滴的口传心授便是那仿佛有着灵动“身姿”的文字。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文字是一种奇特的东西。不同的民族书写方式、工具,写出来的具体内容完全一样。有的以音定型,有的以象定型。无论哪一种都包含着前人的智慧,后人的创新。

  《我们的文字》打开多元中华文化的古老记忆。跟随它,你将进入到万花筒般的奇异世界。在这里,你将得以领略到文字与方方面面千丝万缕联系。将从一个个小小的不同样式的字,窥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合上书本的那一刹那,你将自豪于你是一位中国人,你将重拾起祖先的教诲,兴许,你也会感叹反思,在如今这个浮华的世界,偶尔停下脚步思考自省对于个人、国家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的文字》记忆的文化,传承的血脉。

  仅以此评致敬那些兢兢业业撰写文稿的笔者

  .s.也请校对的编辑能够再接再厉,粗中有细。更正那些不该有的错误

  《我们的文字》读后感(五):看了展览

  是在展览上看到这本书的,最初到展场并没有什么感觉,可以站在展厅看了一遍片子,就被打动了,感动了,很想落泪。看看周围,发现有人在用手机拍下来,有人反复看了很多遍,发现不是自己太容易伤感,是讲述“我们的”东西,真正容易打动人心。中间的站台上,放着笔墨,可以临一临书法家们写的字,少数民族文字书法家。原来我们的文字有那么多种,有的都从没想到过。

  后来发现不只有展览,还曾经有这么多人在现场共同书写着,然后发现,还有一本书。

  开心的买了带回家,把几十个片子装在这本书里带回家,在这本书里,认识我们的文字,认识文字的故事。看到一个个值得感动的人在辛苦的为了文字,为了文化,为了我们,耕耘

  《我们的文字》读后感(六):文字的根

  文字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时人的需求。不论是死去的文字还是活着的文字,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从主流的汉字到少数民族的文字,多少都有印证了这点。文字更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在科技发展到了现在逐渐以影音视听取代书面记载之前,文化的延续除了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所有的大范围的传播都要依托文字为载体。“文以载道”,文字所承载的思想,能够跨越地区超越时间界限的。就这样,文字与文化相互依托,共同发展壮大。

  只是,在卷帙浩繁、浩瀚如烟的文字种类中,已然有太多太多是消亡了的。就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吧,迄今为止仍在被人继续使用的文字也只剩下了汉字,其余的三种文字早已不再具有实际生活中的使用与传播意义,仅能作为专业人员的研究之用。相形之下汉字是很幸运的了。毕竟,就算书写方式几经演变,但终究是一直延续传承了下来。只是说来中国的汉字(方块字),固然称得上是当今世界上流传度最广,影响面最大的表意文字。但其无论从辐射圈还是影响力来说,都远不及作为表音文字的英文了。

  诚然,当今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世界语的是英语(英文)。但在最开始的时候,英语(英文)不过也是依靠着国家的强盛推而广之的。就像当法国路易十四的宫廷时尚成为整个欧洲宫廷的时尚中心时,法语自然而然的成为上流社会通用的交际语言,成为整整两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或许,在此我们可以大胆揣测一下,如果当年的大英帝国没能够取代西班牙帝国地位,如果美国不是成为今日的世界霸主,英语(英文))倒也未必能有今日辉煌。

  只是除了时也势也,其中自也是有英语好上手的本身缘故。比如之前就有过的,“学英语要三天,学法语要三个月,学德语要三年”的说法。不过,之前也看报道上写的,说汉字的总数已经超过了8万,而常用的只有3500字,……英语单词有100多万,常用的也只有几千。可能这话你开始看了还没什么感觉,但是,且慢/(ㄒoㄒ)/~~貌似汉字的常用后缀是‘字’吧?英语的常用后缀可是‘词’吧?不说别的,就用最常见的英语(English)这个词来举例,1、2、3、…7、8,八个字母。错了少了一个也是拼写错误。试想一下,哪怕平均来算的话,只有几千的英文常用词汇,加起来却需要多少的英文字母?

  再比如说,英语(英文)中各个领域的词汇,有的意思有关联,但是音节迥异;有的一模一样的词,却有南辕北辙的意思。很多时候,明明一个相同的词汇,甚至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中对应着截然不同的意思——就这样还有人鼓吹英语之精确呢~就像honour、glory、proud、credit……它们和‘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都能置换,同样有着光荣的,有荣誉的意思。为了追求准确性,每一年都有无数个相同释义的英文词汇诞生,但这又有什么必要呢?根本不方便记忆!

  不过,和这样好学难记的表音文字不同,对比之下作为表音文字的汉字,倒也能说得上是‘方便’了。至少汉字,在一个人只学会了两千,不,三千个字的情况下,就可以做到无障碍的看明白超市里的商品标牌,读懂任何生产领域的规章条文,看懂工厂企业的招工说明,阅读任何非专业知识领域的文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文字,你还能说它“不方便”么?

  从原始文字到古典文字,因为汉字以形表意的特质,在几经简化后,到今天我们仍旧多少能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而且,后来的人们通过对文字字形结构的追溯和分析,依稀还能够探究到相应的历史中的一二。比方姒、姬两姓,按着解字的方式来看,应该是女生从女,从中多少可以窥见一二上古时期的母系氏族遗风。说来对这部分感到好奇的人,可以去参看下该书第四章的第二部分【文字与社会习俗】。这部分中就援引罗列了一些文字,通过对其原始字形的剖析,来解析上古先民的生活习俗。

  所以从个人感情的角度而言,是很能够理解编委们对于国家文字的自豪感,和建立在历史情感上的奋发昂扬的爱国激情的。但这样的顾盼自雄,慷慨激昂状的鼓吹民族荣誉和国家自豪感,是不是有点太那啥啥了点吔(﹁”﹁)毕竟,国人一贯是习惯了含蓄的,这样大咧咧的写法,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高卢鸡或白头鹰在写他们国家的历史,……还真挺让人看得不习惯的呢。其实编委们都木有写错,就是、可能是之前的这些年一直看的都是那些所谓“有良知有道德的知识分子”喷久了,对于个人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是很大的挫伤。一个一直都在被摧毁自信的人,潜意识里都有点产生阴影了看,再回头看这样的写法,就会有老大不习惯的赶脚。

  但总的来说,这书是很好的。要不是内容的确好的话,就凭着该书的外观设计,也不能给打五星了。按说我这种死颜控,买书也是很看门脸的,虽然不追求有多华丽炫目的效果,但惯来也是不大喜欢这种封面的。毕竟,封面这种单调的黑白二色,总给人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肃穆感。但这部书的内容的确令我惊喜了吓,完全洗脱了我对这部书外观设计的不满。只是,虽然书的印刷不错,纸质也可以。不过全书八章,怎地只有最末的那章才是白底黑字的,前面几章可都是黄底黑字,看着就让人感觉别扭。

  至于说书的内容方面,最令人满意的,就是书的内容广泛,知识量丰富了。凡是与文字(以汉字为主)的相关方方面面都有所触及,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汉文字的小百科全书。从汉字的不同书写体出现和发展的历史,从汉字其本身的所承载的人文价值与外在附加的各种含义,及汉字与之相关的衍生物,从汉字本身的艺术性再到文字所升华的文学角度,再到国内各种文字的书写工具等。都有很多的图文对照,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书中所阐述的内容。

  像书中的第一章对于世界文字的发展进行了大致的阐述;第二章更用了整整一章来详述汉字的古今演变,汉字从上古至今的种种书法变化,汉字的构成与规范,和这种文字对周边几个国家的影响等等的;第三章则是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了下几种主要的少数民族的文字体系,还专门列出了某些历史上已经死亡的民族文字。不过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喜欢第四章的【文字与传统文化】,第五章的【文字与文学艺术】,第六章的【文字的记录与传播】,第七章的【文字的传承】。至于最末的第八章【与文字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及部分省级非遗项目】,感觉这个内容还不如做成附录来得更合适。

  再者说,正是出于现在科技发展到了逐渐以影音视听取代书面记载的程度,所以文字的书写遇到了很大危机。私以为更应该将该书中第七章的内容,即:【世界文字的生存状态】和【汉字的危机】、【民族文字的危机】这几篇的内容单独罗列出来。要么就提前到本书的开篇去,再不然就放到书的末尾作为收官也好。而不是就这么的放到了书的中间,不前不后的地方,是很容易被读者忽略掉的。毕竟,这部编者序中谦称的“小书”,可是有大十六开,足足快到350页的厚度了。

  《我们的文字》读后感(七):文字——历史的追寻者

  穿越三千年历史的时间隧道,感受震撼心灵的文字之美。

  ——《我们的文字》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历经几千年世间的沧桑巨变,它不仅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堙灭,反却已自己独特的方式生存了下来,而且在不断的完善。读《我们的文字》这本书,让感受到了文字那种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了解到了文字是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冲破重重逆境一直演变到现在的。本书从文字的历史开始讲起,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搭配具有历史感的图片为我们生动的讲述了文字发展经历的主要三个时期:原始文字时期、古典文字时期和字母文字时期。紧接着又讲述了在汉字产生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书写形态,从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用的楷体,充分说明了字体的演变从未停息过。

  文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它也遭遇过一些危机,致使有一部分的文字得以消失,成为文字演化史中的一大遗憾,但是大部分文字都是能够在时间的流逝中得以生存下来。

  中国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而使我们民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几千年来不曾消亡,且不断创新的文化纽带——汉字,就是因为文字的这种特性使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屡屡遭遇挫折依然不断奋起的重要力量。

  从古至今,国家的领导者都对文字投入了加大的关注度,对文字相当重视。就以秦朝的秦始皇的为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首先在文字上实现“大一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地域差异,秦始皇为了实现大一统,为了政令实行的更加畅通,所以就将文字统一成了“篆书”,因此“篆书”也在这种政治性质的影响下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可以这样说,大多数文字的出现都是伴随着朝代的政治目的出现的,并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

  文字的美令人心灵令人的心灵得以震撼,从最初的一个图形到现在的一横一竖,充分的体现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它的出现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得以传承,几千年来,文字作为一个历史的一个跟随者,追寻着历史的轨迹,沿路刻下最美的历史符号,留给后人观赏。

  《我们的文字》读后感(八):学习古代文字、文化、信仰渊源

  过年回家十天,我带了一本《我们的文字》。放在箱子里跟着我来回上海江西里摇摇荡荡。

  书的封面配合主题,由很多种古老的文体类型设计而成。书的纸张很有质感,符合知识性的书籍的要求,阅读起来,很自然。

  全书分了八个章节,以口述史和考证的方式来讲诉文字的发明起源,中国汉字的介绍跟少数民族文字视野,文字的传统文化、文学艺术,文字的记录与传承,最后一章是文字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及部分省级非遗项目。这是一本关于文字起源,历史,精髓的书。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字、文化、信仰渊源。在很多人对书法,古文字,少数民族文字忽略甚至不知的互联网发展的时代,看到这样具体介绍,厚实沉重,是非常值得收藏。作为新华字典查阅,也不错的。

  对于文字,真正运用实际除了识字知礼外,我们还有远方的沟通。我很喜欢写信的感觉,见字如见面,看一个人的字,就能把他当时心情状况,他的气质,品质,胸怀联系起来。当你收到诚挚的文字,你就能感受到他炽热的心。这也许就是文字的独特。

  《我们的文字》读后感(九):文字是一场修行

  一本书是一座博物馆,这便是阅读《我们的文字》时的感受。拿到书的第一感觉是厚重,首先因为用纸的材料关系,分量颇重,而书中的内容,亦是一本浓缩的文字历史大观。从文字的源起到文字周边的文化艺术,精炼得文字加上大量的插图照片陈列,确有一种蔚为大观的感觉。

  写字是一场不是一个人的修行。在读书的时候,想起了儿时学习书法的时光。从回忆起《编者序》中提到的严厉毛笔老师开始,想起当时练习握笔与临帖时的辛苦时光,也想起了当时前座的姑娘练着练着便紧张地尿了一身,虽然现在几乎不再提毛笔练字了,但整个童年的习字都鲜活了起来。当然,收获的还有原本不知道的事。在第六章,通过一段段实地采访的图文呈现,笔墨纸砚的前世今生得以还原,让我感受到了能够写字,绝不是一个人的心血,那一笔一纸,并非看起来如此寻常。“制造一张宣纸需要一年时光。”漫长的制作过程与繁复的制作工艺让高品质的纸张得来不易。书中的备料与合料过程展示了宣纸的13道制作流程,其复杂程度让人惊叹。造纸本身便是一项艺术,文字应为有这样的载体而感到荣幸。再说到笔墨与砚的制作历史,亦是大开眼界。儿时练书法前最喜欢的一项准备工作便是磨墨,慢慢的磨着,听着墨条与砚台摩擦而发出的悉索声响,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当然,在这个步骤上多磨会儿洋工,写字的时间就能压缩一点,这便是孩子的小心思。笔的历史与制作尚有所知,源于家乡出产蛮声国内外的湖笔,而在读《我们的文字》之前,我从来没有问过墨砚的问题,也不像讲究人能分辨其品质,只是一个稀里糊涂的使用者。通过书中的科普,终于能够获悉一些相关的小秘密。原来,在墨的制作中必须加入中药,因而“喝墨汁”的说法不无道理,不仅有获得知识的隐喻,亦是营养佳品,甚至能够药用,实为神奇之物。

  在《我们的文字》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穿越三千年历史的时间隧道,感受震撼心灵的文字之美。”以此概括文字的美丽并不夸张,中国文字的魅力之一,源于其独树一帜的审美性。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分别被誉为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有幸在旅行中与书中一睹他们的真容,只能用啧啧称奇来形容那种美。同样是汉字,但高手便能挥毫泼墨,写出一手行云流水。好文章配上好文字,读者能够收获双份的视觉与精神享受。手捧如此中华瑰宝,确应效仿书中所提到的祖先所为:“敬惜字纸、慎用文字。”

  《我们的文字》读后感(十):了解文字,就是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

  最近想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知识,就遇到了这本书。厚厚的一本,字也不大,原本还怕内容太多,难以消化。一点一点读来,发现担心是多余的,从文字的起源,到汉字的六书,再到少数民族文字,都有涉及,又都没有长篇大论,都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知识。

  看看作者,是国图的图书馆员,他们跑去全国各地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回来就写了这么一本书,真不知道现在图书馆员还有这样的工作。

  不过这样的书就不会是那种学者之类的搞研究的人写出来的说要科普却说着说着就说深了的样子,想必图书馆员们也是为了写书做了些功课,又把自己恶补的东西拿出来,所以倒是比较适合给像我这样只想一般了解的人看。

  本来只是想了解汉字的知识,后面看了那些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古代文字,还有发现也都很有意思,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专家能把这些字破译出来。而且没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涉及面这么宽,好多之前没听说过的贝叶经啊蒙恬会啊什么的竟然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发散得比较广,把和文字有关的习俗啊、文字游戏啊、乐谱啊什么的都讲到了,读着读着就发现,原来这些都是和文字有关的,而且就在平常我们生活中都可以见到,真是涨姿势。

  有空了可以找来读一读,配了很多图,好多古代书籍的书影,看注释都是国图藏的宝贝古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