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设计与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设计与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3 20: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设计与死》经典读后感10篇

  《设计与死》是一本由[日]黑川雅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与死》读后感(一):生命生活,和创作

  原先只打算睡前翻个几页,没想到读到停不下来。仿佛遇到了默契值爆表的朋友,简直道尽人心中所想。这样和大师亲近实在是有些可耻了,但也是真的,太合口味了。

  这一本薄薄的册子,是世界著名建筑师,日本设计先驱黑川雅之先生生活随笔。 此前对于他在设计领域成就一无所知,而对于这本书感兴趣,最初也仅仅是因为自己作为业余爱好者对设计的兴趣。然而只是读了几章而已,且大多都是在讲述从日常生活中小事产生感悟思考,并没有学术地去介绍“设计”本身,但我似乎已经能够感受到为何黑川先生可以在设计领域享有盛名。从这本小书的字里行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黑川先生作为一名设计师所发出灼灼光芒鲜活灵动浪漫温暖,更重要的是,充满关怀与爱。 “设计,唯有从独特的‘自我’出发,方能与他人产生真切共鸣。 ” 设计的美好,在于审美不期而遇。如若发散开来去想,会觉得这一点适用于大多数艺术创作,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知道是否因为频繁陷入亲密关系困境中,近来读书总是试图寻找这方面启发。然而不管是设计还是电影音乐美术等等,我们姑且将这些融入了创作者与众不同思想灵魂精神等等所创造出来的事物统称为作品,它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魂的——像人类一样。创作者和作品的相处,亦如人和人的相处。于是似乎就想明白了,我和你的交往,也应该是这样。我要首先成为自己喜欢的人——如果你也刚好喜欢这样的我,那真真是弥足珍贵的美好。如若不然,至多会是有些遗憾。但迎合的来的爱,必然不会鲜活,没有生命力。 恰如墨守成规地按规格按要求做出来的产品,再精美也不过是平平无奇的种类物,不会打动人,更不会被铭记,被爱。 “归根结底,建筑也好,设计也罢,都是爱的问题。” 说实话,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原本打算想要就一些专业知识做一些学习的书中,感受到这样的温柔是的,无论是对设计,对生活,对美的看法,对生与死的态度,黑川先生在此呈现出来的,是有着力度的温柔。而这些也都恰恰说明了,在扎实的基本功以外,什么对一位设计者来说才最为可贵,是对美的纯粹追逐,是对生命的热爱敬畏,对死亡的宽容与接纳。 “我更喜欢这样的死法:不是一日日衰老、一点点消亡,而是活着活着,活到人生终点时,突然便从这个世界遁入。我希望自己的生命,不是一条渐次低落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笔直向天的直线延伸着,延伸着,忽而消失不见。”被这段话狠狠戳中。对生命,对生活,对创作,对感情,我的态度亦如是。 而除了情怀以外,黑川先生在这本随笔中,对产品,对创作也都提出了许多专业的见解建议,作为一名业外人士我并不能够完全读懂,但其中的真挚流于笔端,让人感受强烈。不仅仅是对从事建筑、产品工作的人,对所有热爱创作的人而言,都将会从这本《设计与死》中获得灵感顿悟收获勇气力量。 “我只是想要去创作。” “人,因为想创作而创作。”

  《设计与死》读后感(二):你的人生是由你设计的吗

  大家对各行各业的设计师充满了高度赞扬,觉得设计师真是厉害不行,也羡慕着设计师的高待遇。可其实真正称的上的设计师比较少,大部分现也仅仅处于搬运工阶段。究其原因在于现在的设计少了一份“自我”。很多是快消设计,而没有真正用心研究。就拿门窗幕墙而言,其实也不用你设计,大部分是业主制定下,你不需太大的自我想法,它有一套完善准则。当工程繁多时,你可能也就仅仅是个制图员而不是设计师了。而当你开始有自主和自我意识展现出你所思所想,并与他人产生共鸣,我想这才是设计师了。设计师必须对所设计事物有通透了解,既懂得它的过去与现在,知劣势优势,但整个阶段保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坚持。全心全意的走在所设计道路上,方能走上一个至高境界

  而成为设计师,必然要做出东西出来,不管你是概念图,还是设计理念,你必须付出心血让没有你这个想法的人理解或者按照你的想法制作出来,而这期间的“做东西”又是何物?所谓做东西,归根结底,就是针对某物的本质进行深层的研究,去捕抓、还原它渗透出来的气息。因此物的实体只是一种外部和表面形态,是建筑也好,其他事物也罢,背后的原理都一样。

  本书名字虽然叫做“设计与死”,但不单单只是设计方面,也囊括了人生千奇百态,是作者的随笔。内容包括对死的理解与剖析,对金钱的态度,对中国未来期待,对身体的分解,对灵魂是否存在的探讨以及欲求的理解等。随便翻开哪一篇,你都可以从字里行间品味到作者的想法,赞同与否或从中有所感悟等都由你做主,你甚至可以认为它对你无用。因为这是一本开放的书,它遵从了“作者的自我”,让你感受到作者自己的“气场”。

  一本书并不是为了像读者灌输作者自己想法,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理解事物的能力不同,每个读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思维去拆卸这本书,而你领悟到的与其他人也各不相同。作者仅仅只负责表达自己所想表达的,对那万千读者读完后的那千姿百态的想法也是顺其自然的态度。

  o,你完全可以自我设计你的理解,你的人生,你的态度

  《设计与死》读后感(三):设计

  “如果说有死的设计,那么就是留有余韵的设计。”设计博大精深,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工艺设计,从大到宏伟宫殿场所小到充满创意性的小物件,每个物品都倾注着设计的理念。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代表性人物黑川雅之在这本设计思考随笔集中,结合自己多年的设计生涯,围绕着设计和“死亡”的关系来对自己的设计道路和对人生的理解给予经验看法,其中不乏有对设计专业的真知灼见,也有对生命和生活细致入微观察,用娓娓道来方式,讲述设计与人生。以“死亡” 作为领悟设计的入口,探求设计之终极,让我们看到一代设计师追求设计的极致和不用满足的追求。

  黑川先生的人生经历多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对设计的执着。从工业设计到造型设计,从设计美学到生命的思考,融汇东西方审美理念,在设计中倾注情感,探寻设计中的欲望和死亡,在对生死考量中,将设计做的极致。做设计要拥有自己的理念,从“独特”的自我出发,展现最终真实真诚一面,不需要对他人做迎合,这是对自己专业的认可,也是自信自尊体现

  对于设计来说,本人虽不是科班出身,对设计的专业也了解的不多,但在阅读黑川先生的这本随笔集中,或多或少对设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最为一个设计人,从事设计的原因有很多,考量的因素也不少,比如经费、环境、需求等等,做出的设计也千变万化,好的设计作品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不为金钱利益所诱导的,将外部条件的创造和把控做到调和的处理。黑川先生说,设计与其说是创造,不如说是应运而生,需要作为被接纳者的社会方面给予力量辅助。既有能力影响改善社会环境,又有能力从事具体设计的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对于死亡,思考“死”才会更加珍惜“生”,死是从生命世界向死亡世界的回归想象亲人朋友从活生生个体到死亡一隅,我们都是生命世界的旅行客,终究会回归到死亡世界。艺术家从事创作,其作品有时候会因创作者死亡而永远保留,纵然肉体回归,设计中倾注的灵魂却留了下来。作品便是创作者留在世间痕迹,这种痕迹虽然珍贵,却无法再现。在生的时候,保持求知,保持饥饿,让艺术的灵魂走的更长远

  《设计与死》读后感(四):工作沉思录

  工作沉思录

  评《设计与死》

  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戎马倥偬之中还坚持自己的哲思,最终成就了巨著《沉思录》。黑川雅之先生则是从他自己的设计工作出发,探索设计中服务人本质,进而追寻人与人之间真实、共享的关系,从人出发引申思考的人生、生活、创作直至死亡这些终极话题形成了从自己专业工作出发,探索人生之死的沉思。书中按日期顺序编辑了他在2006年10月1日至2009年3月6日之间的随笔文章,每篇文章中都有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小故事,着眼于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从这些小故事引申出来的思考与探究。

  中日文化看待生死上还是有差别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连生都没弄明白,就先别去了解死的事情了,更不用谈什么“怪力乱神”了。而日本人则是相反的看法“未知死焉知生”,说的是人从一出生就被判处了死刑,只不过是缓期执行;如果看懂了这个死,也许就能更好地去生活。生活中更会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好好品尝活着的滋味,而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就更从容地面对,坦然离去

  思维的角度不同,则思考的过程就不同,最终执行和效果上也会有很大的区别。这种角度无所谓优劣,而只是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很多结果背后的原因,很多现象内在的机制。黑川雅之先生是一位有名的设计师,他浸淫于设计专业之中,体会到了设计工作背后的服务本质,领会到了设计工作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倾听对方意愿,按照对方的意愿进行设计;另一种则是按照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然后将设计方案出售给愿意购买的人。按我的理解,这两种方式都应该结合设计者的实际设定,如果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设计师,他应该多倾听别人的意见,按照别人的意见进行设计,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如果是黑川雅之这样的专家,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出顶级的方案进行售卖。当然,如果初出茅庐者能经受住经济压力和同行的挑战,他同样可以采取第二种方式。

  道法自然。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能顺应自然去工作生活,则会更如意、容易一些。顺应自然首先就需要去知悉自然运作的规律,了解背后的运行机制,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顺势而为,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黑川雅之说:制作,更多时候不勉力强求,而是顺应形势相机而动。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不仅仅是体力智力达到了成熟的水平,更应该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欣然接受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安排,并且明白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智去工作、生活,去与人交往,去达成目标。一个成功的人,就是在心智成熟的同时,还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还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实现他自己成长的目标,也为他人搭建成长的平台,这个平台就像黑川雅之先生的K公司一样。

  2018-6-6

  《设计与死》读后感(五):此书中有指引世人从肓从里觉醒的力量

  作为一名依靠自身努力终成作出一番成就的东京达芬奇,世界著名建筑师,日本产品设计先驱的黑川雅之先生来说,人生已然很圆满,没什么遗憾可扰乱心境,但死亡却是每个生命体必须要直面的沉重始因,由此因,黑川雅之先生直接通过精湛的建筑专长,来告诉读者死亡的含义

  黑川雅之以“死亡”作为切入点,思考日本建筑背后死亡的命题,这其中有他的设计审美意识,也有对生命终极意义哲学思考。有的时候,也许看不懂日本建筑师为何要做这样的建筑设计,但读一读这类的建筑随笔,感悟建筑背后的设计者的思路大有裨益。在世界建筑之林中,日本建筑独树一帜,自成风格,这显然和日本设计师独特的思维习惯有关。“生”是,“死亡”亦是,也因死亡来得意久而迅猛,面对死亡的印象担忧恐惧也来得更为深刻

  这本《设计与死》用128个人生感悟,让读者深入黑川雅之先生的内心,体会黑川雅之先生的悲喜苦乐。人都有阳光黑暗两面,所不同的只在于是让阳光支配思想,还是让黑暗占据灵魂。善恶一念之间,黑川雅之的这些随笔很能表露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通过所擅长的设计来传递思想的脉 络,从这真正的文字里,体味出与从不同的思维境界。这些都值得读者朋友们参考

  从二零零六年十月到二零零九年三月,近三年的时光记录,汇成这本《设计与死》。不破不立,不舍不得,正因为有沉淀的生活才有礴发的生命。《设计与死》里的篇章,文风朴素典雅,所谓浅水喧闹,深潭宁静,这样的感悟确然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貌。

  一切的创造皆源于不愿苟活于世的内在追求,无论是自己动手做成的金箔盘子,还是美味可口的料理,或是高屋大厦,所有皆源于人头脑里的生命力。

  正是这样不懈的专注追求与身体力行实践才成就了黑川雅之的大师级威望。国人缺的是否就是这份宁静致远心态呢?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无形,读着这样的书,会开启那片混沌之境,由此的顿悟,值得用心去体会。

  日本国这个国家会让很多读者心底产生抵触的情愫,这情愫产生来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时痛苦的回忆。不忘历史,方能更好的把握未来。老实说,日本这个大和民族有很多优点值得国人学习,比如对自己国家的爱,这份爱表现在各个领域里专注的可称为大师的专家。

  生命的洒脱与豁达,在于努力过后的宁静。不拘陷于生活的繁杂,静心方能力行,力行自有成功的机缘。《设计与死》确有指引世人从肓从里觉醒的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