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敢让孩子做自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敢让孩子做自己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3 21: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敢让孩子做自己读后感精选10篇

  《敢让孩子自己》是一本由少年商学院 出品著作,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敢让孩子做自己》读后感(一):“西柚妈妈”的保护

  刚怀孕的时候曾问过老公一个所有孕妈妈都会问准爸爸问题:你喜欢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老公给我的回答是:无论男孩女孩,都好。他本不是重男轻女之人,这个答案在我意料之中。怀孕至7,8个月,媒体开始频繁出现一些小姑娘受侵遇害的报道,老公对我说:也许是个男孩更好些,至少他可以保护他自己。之后,我们的女儿出生了,抚着她软软嫩嫩的小脸儿,我陷入无限担忧:我心爱的宝贝,我要如何才能保护你一辈子?

  在没有成为一个母亲之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去保护什么人。我是家中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因幼时身体不好,所以从小备受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的照顾,我是被保护长大的那一个。知道自己将成为母亲之后,我才真正意义上想用我的整个生命去保护另一个小小生命,所以我开始担忧,怕自己一点小小的疏忽都会影响一个健康生命的成长,怕自己的无能无知会无法完成教育重任。我开始大量阅读育儿相关内容书籍。然后发现: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父母的一些教育方式可能错误的——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有成为一个母亲才能将我们放置到这样一个位置分析自己的成长环境,剖析父母的教育方式,面对并接受一些错误,面对并接受那样的环境及方式影响下的自己,并避免自己的孩子被迫接受同样的错误教育。

  我并不是否定父母对我的教育或是埋怨他们,我深知成为父母才能真正明白父母的全心全意。只是在我出生成长的那个年代,关于如何教育、如何培养、如何引导孩子的资讯太少太少了,我的父母能做的就是尽他们的所能给我一切物质上的满足,因为他们幼时曾经历过的物质上的匮乏。相对比,我必须承认,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原因在于,信息越来越发达,获取资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我的孩子生长在一个比我更好的年代,因为此时,作为母亲的我能接收到很多很多教育相关的信息,我可以从中筛选适合我的孩子的方式来培养引导她。

  《敢让孩子做自己》是一本给我启发很多的书,它向我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国内的教育环境。我并非崇洋媚外之人,但书中所述的一个个欧美教育实例确实让我感悟颇多。孩子不应该是流水线上大规模批量生产、硬性指标规定下的产物,他们是不同于我们也不完完全全属于我们的独立个体尊重他们本身的兴趣特点,引导他们主动汲取知识,让学习变成有意思事情正确开发他们的潜力使之获得自信;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独立能力越强,他的生存能力就越强;给孩子可以“试错”的机会让他们渐渐明白是非对错……那位改写童话聪明妈妈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柔和的方式,帮孩子建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早早接受并适应这个美好与不美好并存的世界

  我亲爱的孩子,我没有办法永远陪伴在你身边,所以不可能保护你一辈子。相比于时时刻刻保护你,我能做并努力做到的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西柚妈妈”——可以培养你独立自主乐观性格,能够引导你勇敢地面困难机智地解决问题,这样你才能与伤害保持距离,你才能保护你自己——为我,更为你自己。

  《敢让孩子做自己》读后感(二):遇见未来家庭教育中的自己

  中国传统教育是把孩子培养的乖巧听话就算是好孩子,在家听爸妈的话,去学校老师的话,以后毕业工作了,听领导的话,这样的教育,很多时候也造成了,孩子不会独立思考,喜欢跟风,不敢甚至就没有自己独到见解。而这本书中的教育,更倾向于,孩子可以自由成长,家长角色身份不是领路人,而更像是一个不离不弃的陪伴者。

  书中提到,很多时候家长喜欢替孩子选择,选择课程,选择兴趣培训班,甚至很多家长会帮孩子选择朋友,而这些事情的出发点其实大都是“我希望未来我有一个好的孩子”而不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很多和自己平时身边遇见的教育孩子不同的方式方法。比如中国人喜欢孩子做完作业之后,父母检查,然后指出错误,改正错误,第二天交上去的作业,力求满分或优评,而美国人则不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作业,他们会要求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第二天保留孩子们犯下的错误,但因为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他们依然会夸奖孩子,说你做的很棒!这样一来,老师们就知道孩子哪里学的不好不到位,从而在学校上课期间加强这块的教育教学。美国老师说:给孩子布置作者目的,除了增加孩子对课堂传授概念了解提高孩子相关学科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打开孩子的视野锻炼自我探索和拓宽知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能形成事物独立的看法。 我想这也正是为何我们平日里接触或者看到的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要独立能干的原因吧?

  书中提到很多新鲜有趣的课程,相比中国的应试教育,似乎丰富多彩许多。孩子们也愿意去学校跟随老师学习。比如他们会安排孩子们做一天的“乞丐”,这一天高年级的孩子们会派发食物低年级扮演乞丐的孩子们。食物都是最简单的,跟现实中乞丐乞讨到的食物类似,但是保证干净卫生。我想通过这个活动,很多孩子们不但会了解乞丐这个名词含义,也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努力学习,并保持一颗同情心

  如何让孩子们爱学习,乐于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而不是每天跟着课本学习枯燥的内容,这本书可以给你答案。

  《敢让孩子做自己》读后感(三):全新教育法,让孩子做自己

  每位父母都有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期望,于是各种辅导班、钢琴班、绘画班、艺术班给孩子报了一箩筐,总是想把一切“好东西”倒进孩子的脑子里,完全不顾孩子的意见,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正符合了书中所说——希望未来有一个好孩子而不是我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但其实我们都知道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不想孩子走弯路,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只是不得其法,总是弄得适得其反,”造就”了一个个叛逆的少年。

  被这本书吸引也正是因为家中有弟弟妹妹,想通过这本书的指引来更好的教育他们。毕竟我们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还是需要一些有关教育的书籍来指导我们进行教育工作,但是现代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方法,更崇尚追求自由、平等、创新。所以《敢让孩子做自己》被我认为是教育史册里不可或缺的一本好书,读完后真正觉得灵魂有了升华,可以有方法有策略有把握的教育好下一代

  本以为《敢让孩子做自己》会是一个完整故事,原来并不是连篇累牍的叙述故事,而是由一个个短小有趣有内涵真实故事构成。对于一个在教育方面完全无法下手的父母来说,这本书再适合不过,从第一章节到最后一个章节,循序渐进有条有理,再加上是由”少年商学院”的出品,在教育领域有数年的经验,我想会更有说服力。每一篇文章字数恰到好处,把要所说的道理一一涵盖,读起来也不会有厌烦之感,就把其中精髓掌握。

  每一代的教育方式都会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现代的孩子也不再是过去那种说一不二唯父母命是从的孩子,所以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敢让孩子做自己》则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提供一些我们正急切需要的新方式来与孩子更好的沟通。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将来生活,都不再是困扰父母的大难题,通过这样一本书的介绍都变成了囊中之物,当你正困扰于和孩子们的问题时,我想你正需要这么一本书!

  看了这本书,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今天的中国,不缺乏富有家庭,缺的是富足精神;不缺乏优秀的孩子,缺的是良性的激励;不缺乏卓越的家长,缺的是得体的家庭教育方法;甚至也不缺乏方法,缺的是接地气、易操作的实践。《敢让孩子做自己》——一本干货十足的“新家庭教育实践指南”——正是你一直寻找和需要的。

  《敢让孩子做自己》读后感(四):“我希望未来有一个好的孩子”VS “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张华

  《敢让孩子做自己》或许是中国第一本系统国际教育家教手册。0到16岁孩子的家长或老师,都能从中收获良多,或是遇见“未来的自己”。

  这是少年商学院出品的第一本书。出版这样一本书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用户一直以来的要求。我们自2013年2月开始,坚持天分享一篇原创性、故事性、趣味性的关于儿童国际教育与思维启蒙的好文,一年半的时间里,靠自然分享累积起近25万高质的微信用户。他们当中76%的人,有意于不久的将来送孩子出国留学,5%的人的孩子已经在国外读书。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希望有一本能捧在手上的“手册”,成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南。

  出版这样一本书也是我们的一个心愿。这个心愿并非为一味迎合上述家长朋友们需求。恰恰相反,我们想通过本书传递一种理念:国际教育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即不是说孩子进入国际学校,或是出国留学才叫接受国际教育。那是狭隘理解。最好的国际教育是一种成熟心智模式,正如今天MOOC(大型开放网络课程)使得在家也可以读斯坦福、哈佛等世界名校一样,国际教育在家里也可以完成。

  这并不是说鼓励孩子在家上学。而是我们需要思考,不管在哪所学校或哪个场所的学习,都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终极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具有独立、好奇和未来公民品格的人,成为一个想象力创造力不再被摧残健全之人。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难道不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担承起重要角色吗?

  这也是少年商学院英文youthMBA当中的“MBA”译为“Make the Big Awake”的原因。作为“75后”甚至“80后”的新一代家长,我们不应当也没有理由亦步亦趋

  至此,你便懂得我们做这本书的主张。那就是,不管你的孩子现在在国际学校还是应试教育体系里读书,不管你的孩子未来是否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努力使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给孩子做了怎样的示范,充当了怎样的角色?

  我们应当学会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自由比分数重要,品格比学校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60后”及“70前”的那几代家长常情不自禁做的事情,如给孩子找所谓最好的学校、报最贵的辅导班,甚至请最牛的钢琴老师,出发点其实大都是“我希望未来我有一个好的孩子”而不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多读几遍,仔细对比下这两种说法吧——前者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企求,后者才是从孩子角度出发的心愿。多少华人家一生为孩子操劳,到最终却发现事倍功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并非什么时候都灵验,关键在于你是基于自信心爆棚种植高手之经验,还是基于瓜与豆的自然生长规律

  欧洲一位名叫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的心灵导师写过一本《当下的力量》的畅销书,书中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期待之中。这样你的心思会完全被过去和未来占据,而不愿意接纳当下时刻。”

  接纳当下,蹲下身来,学会放手,敢让孩子做自己。是我们这一代家长应当秉承的原则方向

  其实越来越多的家长早已明白这一点。他们不再跟风攀比,他们不再迷信权威,他们不再让孩子为了分数的高与低哭了一次又一次。少年商学院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一方面集结你在本书中将看到的强大全球特约撰稿人阵容,一方面则不断通过微信互动以聆听家长朋友们的心声。前者使我们能够持续为大家提供高品质的“新国际教育”精神大餐,后者则使这份大餐色香味俱全,大家说好吃才是真的好吃,不是吗?

  我曾把在家庭教育中充当主要角色的新一代妈妈们称为“西柚妈妈”。“西柚妈妈”描述的是视野开阔华人妈妈群体,对应于西柚这一听起来来自西方的水果其实起源于亚洲;“西柚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很用心但不再歇斯底里,她有自己的章法,不再一切围着孩子转,这对应于西柚舒缓压力营养功效;“西柚妈妈”喜欢跨界、有故事但并不世故,对应于西柚是柚与柑的杂交种、对土壤和雨量等条件要求不高的特征;“西柚妈妈”注重给孩子减负、做最好的自己,这对应于西柚传说中可以减肥之食疗功能

  《敢让孩子做自己》可以说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西柚”养成手册》。因为几乎全是全球有故事的典型性华人家长第一手的资料、第一人称家庭教育案例的分享,所以非常有贴近性,并且可借鉴。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孩子参加创新实践,去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与自信等,这在欧美国家是一个常识。但在今天的中国,近一些年才引起比较多的重视。而且这种重视还不是自发自觉的,而多少有些被动成份在。譬如当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英文成绩都很好的时候,参加过创新实践或社会公益活动就是竞争中的软实力,再如中国教育部于2014年中发布一项规定,称以后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将成为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甚至其中的一部分。

  少年商学院现在的定位是“青少年创新实践第一平台”,提供在线教育项目“趣课题 ”(Qu.youthMBA.cn),以及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工作坊和国际游学等线下项目。我们的主张依然是,家庭教育当中的亲子实践至关重要。

  事实上,在我们针对全国小学生“线上互动学习+线下自主实践”模式的“趣课题”项目当中,孩子们每周末利用碎片时间去完成的实践挑战,大都是与妈妈或爸爸协作完成的。有太多家长朋友们给我们微信、电话或电话说,与孩子一起去完成少年商学院发布的“趣课题”,这个过程中不但真正看到了孩子的创造力以及性格的另一面,而且随着亲子关系的更加融洽让自己体会到“如何做更好的父母”。

  创业前的近十年我是一位媒体人,其中多半时间供职于《南方周末》。那里是最有新闻理想、普世价值与实干精神的传媒人的聚集地,我们的工作是真实记录时代进程,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后来我做了父亲,创办少年商学院,虽然行业变了,但我发现我的工作与先前异曲同工:真实记录孩子成长,使我们的下一代变得更具公民素养。

  今天的中国,不缺乏富有的家庭,缺的是富足的精神;不缺乏优秀的孩子,缺的是良性的激励;不缺乏卓越的家长,缺的是得体的家庭教育方法;甚至也不缺乏方法,缺的是接地气、易操作的实践。《敢让孩子做自己》——一本干货十足的“新家庭教育实践指南”——正是你一直寻找和需要的。真心希望更多的朋友喜欢这本书并提出宝贵意见,一起推进儿童品格培养与创新实践这一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努力的事业。

  (作者系少年商学院创始人&CEO,信箱zhanghua@youthMBA.com)

  《敢让孩子做自己》读后感(五):学着让孩子做自己

  当你有个小宝贝,任何“爱他胜过爱自己”,“想把全世界最好的都带到他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有人说:做了父母,像有了软肋,又像有了铠甲。而孩子慢慢长大,却是一个获得与失去的过程,正如龙应台所言: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在baby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和先生偶尔看到周围的人对自己宝宝的态度,总会说:将来我们也要这样......将来我们一定不能这样......诸如此类,有时甚至会开玩笑说:对她以后也没什么要求,在本市一路读到大学就好了。也许是因为自小便被灌输“学习好便是成才”的理念并为跳出农门而努力,没有充足的条件和胆量做自己,所以我们一直抵抗成为将自己未完成的“使命”绑架到孩子身上的父母,一直探索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给孩子做什么样的示范,努力使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在不断的寻找中,《敢让孩子做自己》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在我面前。它通过许多鲜活的教育示范,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贯穿其中,它主张孩子成为具有独立,好奇和未来公民品格的人,成为一个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再被摧毁的人,光看书的目录,我就知道,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书,它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东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应将两者融合,让中国的孩子体验和分享西方的一些创新理念和做法。

  书中分享了西方学校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孩子们不是靠坐在教室里日复一日地进行题海战术和填鸭式知识灌输,而是通过“玩”,“实践”,“跑”等体验方式获得最直接的知识,在各种有趣的主题研究中锻炼了信息搜索和利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这些体验中,孩子们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因为参与其中得到有效加强,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而老师也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在“玩”这一体验式学习方法上,席慕容有更为通俗的解释: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接触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另一个给我以启发是对孩子阅读书籍的选择及引导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一直觉得:读书能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自己的体悟,是一件让人受益终身的事。书里分享了北美儿童选书的12个原则,美国及加拿大引导孩子读书的方法,书中提的“年少正好读杂书”的观念更是深得我心,文中倡导的“主题式阅读方法”,让我想起一个小小的结论:图书馆可以从借书习惯中看出一个人日后的发展,发展潜力最大的既不是借书最多的人,也不是借书最少的人,而是一段时间内持续借某一主题的书,再纵深连横进行研究的人。这一结论有待考证,但主题式阅读方法的确能让人对某一知识有深入了解,而不是粗浅涉猎。

  此外,对孩子责任意识,独立意识,商业意识的培养,也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并有所借鉴。

  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和成长,让我们在感到神奇和惊叹之余,也让我们努力去思考生命,幸福、教育等历代人一直在思考的命题,让我们有机会去抗衡自己性格上的不足,重新理解人生的意义,而孩子,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不该是我们人生的延续,他是他们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