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一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一夜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5 20: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一夜的读后感10篇

  《第一夜》是一本由[法]马克·李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夜》读后感(一):第一夜 —— 浪漫之旅

  读完两本书第一日和第一夜,被呆萌的男主吸引了,把整本书当成了奇幻历险记读完了,在非洲的河流中国高山寺庙优雅的巴黎,阳光绚烂的希腊之间穿梭。

  “永夜即将开启”,一直期盼能有什么超自然结局发生,真的是时间归于一点,还是空间重新开始,期盼的是类似于科幻的奇妙。结局有点平淡了,还是回到了对于宗教的探究,神是否存在,仔细想了一想,就算凯拉最终公布了结果,对于我国部分人民影响似乎不大。但是对于宗教强烈信仰国家,似乎真的有致命打击,尽数中东地区纷争民族之间的,人种之间的歧视根源似乎都归结到了身份认同,宗教层面差异

  科学在不断的探索人类未知世界,可是就像爱因斯坦所说“所知越多,也便觉得自己无知甚多”,在人类感觉脆弱时,会求诸神明,从而获得“天佑”的力量,无神论者可能会觉得这正是提醒人类早日摆脱脆弱,而神论者可能会认为未知似乎远大于已知,我们愿永远侍奉全能上帝

  究竟谁对谁错,这些我不知道。

  书中有些描写是很神奇的,一段关于使者来到婴儿床前在唇上轻点封印的故事,不知是否来源作者原创,人类是否在出生之前就知晓创世的秘密?不禁想起了一篇刘慈欣的科幻短篇,携带母体记忆的婴儿忍受不住对世界的恐惧,在离开母体之前就自杀了,可能真的印证了无知者无惧的古训。

  最后, 感谢这一段神奇的考古天文之旅,让我见识到一个更广袤的世界。

  《第一夜》读后感(二):不管名气多大,故事不好就是不好。

  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不是好小说

  一连几天看完第一日和第一夜,我想说的是作者在开头把题目设置得太宏大,铺的太开最后就收不住了,就像网友感慨的“结局是什么鬼?”关于结尾可能是马克·李维的一个弱项,我最近看了几本他的书,除了偷影子的人稍好一些,其它都是这个样子严重虎头蛇尾

  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马克·李维,1961年生,法国人,是法国著名作家。他并不是科班出身年轻时候开过公司,37岁时才写出了第一本书《假如这是真的》,听说是为了让儿子三十岁时能遇见三十岁的老爸了解他的心情,才开始写作的。结果一炮而红,成了销售冠军,之后他就离开原来工作建筑事务所,开始全心创作。马克·李维是一个很高产的作家,到现在已经出了十几本书。在中国也很火,最有名的就是《偷影子的人》,是一本易读的小清新治愈系小说,我之前读过觉得还可以。

  这套第一日和第一夜,也算是他的经典之作,但读起来并不理想。书中一个考古学家和一个天体物理学家肩负起探索人类起源奥秘重任,展开了一场遍及全球的冒险活动经历了被“组织”数次刺杀、拦截、打击等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找到了有关古代星空拼盘中的三个碎块,但是为了全人类安全,以现在揭开人类真相为时过早会引起人类的残杀、带来社会动荡理由放弃了继续追寻,把已有的也埋入了大海,当作从来没有发现过,最后两人定居到一个安静的小岛上过上了幸福地生活

  他们全世界到处找寻的过程读起来还是很刺激,让人充满想象地跟着他们到埃塞俄比亚、伦敦、巴黎、西安、莫斯科、阿姆斯特丹等地进行探险之旅。但整个故事的设计逻辑上还是很有问题,我始终理解不了,发现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更早一些的迹象为什么会对现在社会有危害呢;另外发现了一些现在的技术手段无法检测的碎块,为什么不能试着去研究而是掩盖起来;试着去拼凑完整难道会导致人类灭亡吗,逻辑上完全不过关,这是作者欠考虑地方,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不是个好故事。

  不过要问我从这套书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作者为了写作做了那么多的功课储备了多个门类的知识,我实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本书中就涉及到了大量的考古学、人类学、物理学、世界地理法律方面的知识,要知道门外汉想写得很地道,确实需要下大功夫

  马克·李维的名气非常大,拥有年度销售冠军、最畅销小说家、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法国作家等一大堆闪闪发光的头衔,但书好才是真的好。马克·李维的书算是告一段落了,看得我有点失望,近期我不会再把时间浪费到他的作品上了。

  《第一夜》读后感(三):当他们在寻找时,究竟寻找的是什么。

  从东方南方到北方,男女主人公在《第一日》之后继续满世界的奔跑和探寻。线索逐渐明晰、真相越发接近的同时惊险也随之升级。以城市命名的神秘组织出现更加频繁生命在两种相悖动机的交锋之下安危难测。如果说《第一日》的冒险有点儿不痛不痒,《第一夜》的场景安排紧张程度痛快得多,像是观看一部好莱坞大片畅快淋漓高潮迭起。这一本的信息量仍然很大,天文地理之外,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作者在探索之旅中揭示出的政治历史范畴内的部分丑陋内幕的确让人吃惊

  其实早就预料到了结局,凯拉与阿德里安最终是会选择放弃揭示真相的。科学证据对人类起源的揭示是否会带来世界性的毁灭认知对于人类进化的重要性与信仰带给人们的力量以及对秩序稳定作用,究竟哪一个更重要?信仰崩塌后的人们又该如何面对现实命运?不知道凯拉将碎片给阿德里安,以及阿德里安将其投进海里时,他们心里是否有了答案。但作者没有也不会对此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是他留给读者去回味思索的问题。即便如此,还是不由自主地跟随男女主人公的脚步迫不及待。凑齐碎片得知真相,很常见的“寻宝探险”条件设置,但人类起源这个宏大神秘又攸关人人命题,使整个故事充满异样吸引力。黎明是从哪里开始的?一天又是在哪里结束的?这世界的一切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的?地球上的第一个人类究竟从何而来?什么时候诞生的?是男是女?……这些问题的设置已经让人兴趣盎然。散落四处的碎片竟然可以投射出世界诞生之初的场景,那遥远景象浩瀚而绚丽,谁能不被震撼

  但探求到的真相并不是所有的收获,甚至并不是主要的收获。“一些事情已经改变了,我失去了曾让我如此安心的那种无所畏惧。我害怕独自待在房间里,哪怕只是片刻,哪怕和你只隔一道墙,不过,我不再害怕承认这些,我不再害怕起身去找你,我不再害怕向你吐露这一切。”当阿德里安坐在Hammersmith Grove古老酒吧里,倾听凯拉和沃尔特的欢声笑语时,他意识到的也许才是这趟探寻的旅程真正让他和凯拉得到的:爱的勇气坚守,以及真正的友谊突然想起《第一日》里僧人说过的那句话:“如果说这趟旅程让你们聚到了一起,这也许就是它最初的意图。”不仅是凯拉、阿德里安和沃尔特,还有伊沃里、伊莲娜以及其他人。

  《第一夜》读后感(四):瑰丽幻影下隐藏的人性讨论

  假如世界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假如人类的知识体系被彻底颠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从埃塞俄比亚到中国、缅甸、俄罗斯,作者给笔下的天体物理学家和考古学家铺开了一张宏大的路线图。两人原本分别追寻宇宙的第一个黎明和人类的第一人,却寻找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真相——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个高级智慧生命,第一个具有如今人基因生物,来自地球之外。并且,她的基因要比现在任何一个人的都要完美。人类数千万年的进化,不过是以她渗入地球水系统的基因碎片,跌跌撞撞地把她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

  身为科学家,他们自然想要将这个颠覆性的发现公之于众。但却被阻止说一旦宣扬出去,会有数百万人因此死去,地球会陷入“第一夜”。

  虽然书中给出的理由是宗教,对持无神论观点的读者似乎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其中的一句话吸引了我:“如果他的意识不再受任何超越一切的秩序束缚,谁还能阻止他杀害自己的同类,抢夺自己缺少的东西?”

  是了。宗教只是一个缩影,这个发现也只是一个缩影,或者说,一个代表。把宗教替换成世界上所有现有的秩序、伦理道德,以及一切目前使世界运转下去、使人类不致毁灭的平衡力量,再把书中过于科幻的科学发现换成其他更有可能出现、影响生活的技术发明,我就理解了作者究竟是在讨论什么。

  假如有一天,突然有人宣布,时光可以倒流,人类可以起死回生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发现了其他宜居星球,那么现有的世界观会被颠覆,一些人再也不怕受到秩序、道德、法律的谴责约束。人类不再惧怕使自己的同类死亡,也不再惧怕地球毁灭。到了那一天,人类内心的自我约束能否战胜外部的缺乏约束,就成为世界能否存续下去的关键因素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人的本性是什么,人性究竟经不经的住如此考验,我们无从知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我只是希望,人性根本不会经受这样的考验。这样看来,作者给笔下人物安排的,是最合理的结局。

  《第一夜》读后感(五):所有不能解释清楚的就甩给外星人

  上一部《第一日》勉强给了个三星。当年劳资信了某人的邪,在还没看过一本的情况下,买了马克李维的七本书。

  然而我没读出任何感觉,男女主角总有一人作的要死,这一部我想嘿嘿男女主角终于不作了。也有点探险解迷寻宝的感觉~

  结果到最后一部分,画风突变!变科幻了。这是解释不了就甩锅给外星人么!外星人心里苦啊。

  还有关于这段话:

  “传说,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孩子知晓创世的所有秘密,从世界起源直到时间尽头。出生时,会有一名信使来到他的摇篮前,用手指堵住他的双唇,从此,他就再也不能吐露别人托付给他的秘密,那是生命的秘密。这根永远抹掉孩子记忆的手指会留下 一个印迹。这个印迹,所有人的嘴唇上方都有一个,除了我。

  我出生的那一天,信使忘了来看我,所以,我记得一切……”

  跟内容有什么关系!我一直以为哈里是那个信使,记得所有的事情。是我想太多了。

  《第一夜》读后感(六):最可怕的是未曾与之相遇相知

  在《第一夜》中,马克•李维借妈妈嘴巴告诉阿德里安,同时也告诉我们:“失去所爱的人确实很可怕,然而最可怕的是未曾与之相遇相知。”

  围绕“人类、创世纪谜底”这些关键词展开的惊心动魄、局中布局险象环生生死一拼的寻宝之路,在《第一日》尚未呈现的大结局之后,在《第一夜》中尽数收官。当然,所谓的寻宝也不尽准确,因为凯拉和阿德里安横跨亚非欧美万里寻找的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珍宝,它是人类的远古神话,是未解的宇宙之谜,是在开天辟地混沌当中的一点清明

  当美丽的考古学家凯拉表达自己对天体物理学家阿德里安的爱恋的时候,她的言辞是:“自从我认识他,我的生活的确完全变了样,他让我笑,给我感动,引诱我,又让我安心。”

  这些措辞固然指向男女之间的爱恋,也在《第一夜》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叙述当中,然而我认为,未尝不可将它用来象征更为宽阔更加博大的追索——凯拉和阿德里安在九死一生中的对人类终极谜题的追寻、伊沃里穷尽一生矢志不渝、维吉尔以生命证明珍贵友谊、甚至还有被人们称为古董商人的叶戈罗夫的放手一搏、阿什顿的从始至终的危险布局。

  他们也许并不畏惧“失去”,在每一个激烈冲撞的场景面前,哪怕以性命作为赌注,你也不曾看到某个人的退缩,无论在我们心目中的正派还是反角。只要相遇相知,就义无反顾。这种勇气与坚持应当是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最为深刻印象。当然,在爱情友情与亲情面前,也始终不乏温情脉脉

  正如书中反复言道:“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鲁滨孙的影子,我们都有一个新世界要发现,都有一个星期五要遇见。”

  也许,这就是生而为人宿命。我们不得不“失去”,也不得不拼尽全力地去“遇见”。结果呢,也许如凯拉在父亲坟前所言:“我跑遍全世界,只有回到这里,我才感觉双手充实,心里满满。我想,我一直以来寻找的,只有他而已。”

  与《第一日》的开篇直接导入的方式不同,《第一夜》的开端有些磨磨唧唧,当然你能明白这是为了与上一本书的衔接与交待。所以,你得有耐心缓冲并续接这样的开篇。

  在《第一日》的尾声,阿德里安与凯拉在中国黄河边的遇难让人揪心不已。自然,对他们命运的关注成为打开《第一夜》的首要动机。只是,这个马克李维偏要故弄玄虚,所谓癔症中的景象的真实远远大过后来的真相。这一篇章所为何来,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映照现实的平淡,还是拖了一个长长的无意义的番外?到最后,仍然不得而知

  大结局当中的说服方式似乎显得有些单薄和不能成立,以宗教之于人类的价值为理由,力量和可信度都显不够。

  尽管如此,还是不得不承认,它仍是一本构架宏大、精心谋篇、引人入胜的小说。

  《第一夜》读后感(七):愿我们都能幸福

  感谢这两本书在一段枯燥难熬的时光中带给我充满想象与刺激的冒险。以严格的标准看,两本书算不上完美。剧情走向撑不起宏大的故事架构,部分人物、情节的发展存在着漏洞与突兀,以及故事主题繁多但有时重点不明等。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两本书在短短一周多的时间里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感动。

  在故事的最初,我对于男女主角都不太喜欢。阿德里安有些懦弱和天真,凯拉又过于强势和自私。但是在人为和命运的推动下,两个人从偶然重逢、踏上探索之旅、经历生离死别,再到生死相依,最后携手同归过着平淡却幸福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都为了对方不断改变和成长。阿德里安从一开始的傻白甜,成长为能嗅到危险气息,并能化解危机的成熟男人。而凯拉看似不近人情和不负责任,实则内心脆弱柔软。看似骄傲高冷,却比谁都在乎自己所爱的人。特别喜欢阿德里安在奥莫山谷里挖掘出玻璃球之后对凯拉说的话,也喜欢凯拉之后的回应。两个人历经磨难,而磨难没有将他们分离,反而让彼此更加靠近,让灵魂融为一体。其实,有的时候最重要的,也只是自己爱的人就在身边,你看着他幸福快乐,自己就会满足到感谢上苍。

  故事的人物性格都很鲜明,我可能很久之后都不会忘记沃尔特这样一个虽现实却忠诚,爱唠叨却幽默的朋友;也会记得伊沃里和维吉尔互相较量、惺惺相惜的坚定友谊;还有伊莲娜小姨、阿德里安妈妈、让娜姐姐对家人的关心和以过来人角度对爱情、亲情、生活的理解,等等。

  作者的很多构思也很用心。考古学家与天体物理学家的巧妙缘分,天与地的完美契合,碎片星空图的奇异想象,还有那惊险又惊喜的世界冒险之旅。感谢作者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领略了一场难忘的探险之旅。

  我最喜欢书里对于每个人“幸福的一天”的那一大段描写,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冲突只有恬静与温馨的片段。全篇对于我来说,可以用“追求幸福”来概括。一开始每个人以为只有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感受到幸福。到后来大家会因彼此妥协,会为对方付出,会因为对方幸福而幸福。到最后,则是如何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拥有和继续保留感到幸福的权利。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幸福。

  《第一夜》读后感(八):本书的故事的说明,用一本书来做序言还是有些长

  这本书本来想跳过,考虑自己看书的速度就不想白白浪费资源。读完后发现,上一本书的翻译实在是扼杀本书的刽子手的嫌疑大增。本书的故事流畅性还可以,完全符合作者一贯的风格和水平,只是由于题材的问题,叫一个文科男来写科幻,实在有些捉襟见肘,草草了事的嫌疑,所以,我们看到满世界都是玄幻,好一些的如村上或者哈利波特,至于狗尾续貂,东施效颦的网络文字,看下题目,有品位的人绝对不会点进去浪费哪怕一秒钟。

  这个故事的结局尽管有些牵强,但是里边的主要线索和证据,其实无数难以掩盖的地球上的遗迹已经证明了,只是,人类目前对于上帝,就像曾经顽固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一样,不愿意改变那可怜的信仰罢了。

  每个统治者,必须愚民才能执行疯狂,宗教也不例外,所以中世纪以上帝之名恐怖黑暗的杀戮今日都不知如何解释,就像我们无法解释地球上很多奇迹一样,只能选择遗忘或者漠视,作为一个清醒者,只能像书中最后的男女主人公一样,闭嘴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故事满世界跳跃,里边胡扯的成分过于明显,看来作者实在有些赶脚的捉急。

  《第一夜》读后感(九):开篇与结尾的不对称

  在书店看到《第一日》时,由于之前对《偷影子的人》的十分好感,所以冲着马克.李维就下手了,当然,还有1个原因是书封面腰封上的话比较有吸引力:”黎明是从哪里开始的?“”传说从前,每个孩子在出生前,会有一个使者前来,封住他们的嘴,而我出生的时候,使者忘记了,所以,我知道一切。“

  等我读到《第一日》最后一页,看到了”敬请期待下半部“的结束语。

  好吧,这就是我跑书店直接拿下《第一夜》的由来。

  读《第一日》时,如鲠在喉,情节尚称得上悬荡人心,我一直想知道那个被使者忘记封住嘴巴的孩子守着一个什么样的秘密。但作者在下半部的思维就让我觉得有点过于“诡异”了。

  首先,一男一女,一个考古学家,一个天文学家,居然能一次次成功躲过强大联盟的追杀。天文学家到最后简直是神力无比,都能赶上好莱坞悬疑动作大片的帅气男主了。而女主,在上半部很强大,有很强的独立性,可到了下半部,居然就变得很冲动,每遇危机总沉不住气,需要靠天文学家男友来控制场面。人物性格在上下部变化太没有逻辑性。

  其次,上半部布了一个很大的悬念,特别是几段翻译出的古兹语,很有让读者一探究竟的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在两个主人公一次一次逃出生天,并环游世界后,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明晰,我感觉是一直到最后才得到解答,就好像答案被电脑键盘一下神奇敲击出来,没有很明确的过渡逻辑。

  而当结论出来,我又觉得小说里的一些疑问其实并没有随谜底而获得解答。比如,史前第一人夏娃的DNA基因远比当代人类先进,这不符合人类进化史,这究竟是外星人在地球?还是4亿年前的人故意搅乱DNA?没有答案。当然,没有答案不是不可以,但既然前面的情节里有提到,那么我觉得作者更适合在结尾对一些未尽之问题做一些解释或铺垫吧。

  再次,为了情节能够开展,小说里的好几个人物被设定得十分突兀,比如中国华山的老和尚,比如那个萨满法师,比如那个教堂里的神父,他们似乎对谜底都清楚,不然不会异口同声地建议两个主人公不要继续往下研究。可他们为什么知道?

  一直读到最后,才明白作者制造这个第一日和第一夜主题的用意。我理解中,这是想表达一种理念:对未知的科学探索能否纯粹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还是必须在以人文伦理的认同下进行?两者是矛盾的?还是可以互相依存共进的?

  这个话题有点过大了,纯粹以话题点来写,很难,但如果以一个探险故事来开头,很有吸引力。我觉得这是马克李维聪明的地方,而且故事的前半段也确实吸引人,但下半部就委实乏力。

  最后,想吐槽一下,上半部明明实在西安华山历险后结束的,结果下半部开篇,在以沃尔特口吻来过渡上半部情节的时候,居然把华山说成西藏边界。之后又看到文句不通的一段。我以为是盗版呢,想想我这是在正规书店买的书啊,于是去看翻译,发现上下半部不是1个人翻译的。。。这种显而易见的问题,出版社居然不审?

  《第一夜》读后感(十):冒险才是王道

  花了好长时间终于看完这《第一日》《第一夜》。 一开始冲着爱情去的,后来被冒险吸引,被凯拉和阿德里安的科学精神吸引。伊沃里的执着,角色之间的友谊,都令人感动。 凯拉和阿德里安碾转于世界各处,只为寻求真相以及他们各自的理想。虽然最后,真相要被隐瞒,但过程却是无法忘记的。追杀,监狱,肺病,逃跑……还好,一切都值得 但凯拉和阿德里安对危险的意识实在是就 那么一点点,好听点就是为了科学可以忽略一切,其实就是不懂人心单纯的科学追求者。 全书最没看头的就是爱情,还涉及大量地理,历史,天文,看得我实在头疼。 当四亿年前的星空图出现,整个人就沸腾了。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去追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第一夜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