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异乡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异乡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5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异乡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异乡人》是一本由(法) 加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异乡人》读后感(一):加缪的异乡人

  饶有兴味地读完了第一本加缪,这个名字好听啊,加缪。

  《局外人》(也译《异乡人》)里面的默尔索,是一个生活在阿尔及利亚的普通职员。一周工作五天,有一个女朋友叫marie,喜欢marie的丰盈乳房的触感,和她小麦色的肌肤。她们喜欢在海里游泳, 在咸湿的海水里拥吻。

  夏季灼热的太阳泥土的腥味、木兰的芬芳,这些具象而又细微事物,构成了默尔索生活的全部。

  文章妈妈葬礼开始,以他自己死刑以及有一次想起妈妈,并理解结束

  问候的导读里讲到默尔索完成成年礼,通过人的审判失败,到宗教审判的胜利,对上帝拒绝完成了“弑父”这一动作

  西方的成年礼总是与“弑父”有某种关联,因为成年礼意味着变成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男人

  但我觉得他最后却不是完成了成年礼,因为再给他一次机会,即便想明白了,他还是会这样重新生活一次,他在监狱里面的生活、审视、与回忆,只是强化了他对生活的认知,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成的逻辑自洽的话语体系。他对待所有事物都是一个疏离的态度,嗯,疏离这个词在这本书及其导读里都没有提到,好像更东方一点。村上春树小说里的主人公经常被这个形容词所描述

  默尔索只是欧洲版的渡边罢了。不同的是默尔索没有渡边那么孤独忧郁。默尔索的每一天都是真切饱满的,根本无暇回顾过去。渡边反而是容易沉浸在过去,或者是自己思想的结界。

  小说里的法庭审判那段很有趣,对所有人物描写入木三分,以及这种裁决的荒谬主人性格原因无法上诉成功形成强烈对比

  无疑他犯下命案罪无可恕,可是检察官那一番论罪言论,用有限信息误导陪审团,真的是…

  我好想知道真实的欧美法律体系中,这种以偏概全的法律案例占多大比例

  另外再提文中一个老头儿,和他的一只老狗相爱相杀几十年,每天都带它出去散步,嘴里骂骂咧咧,对狗大加斥责,狗也是胆战心惊,十分配合地如履薄冰。但事实却是却是狗离不开人、人离不开狗的局面。狗走失了后,这个老头儿多伤心啊。

  让人心里一暖。

  《异乡人》读后感(二):无题

  这本书不像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像在说一件事。没有太大的起伏,称得上高潮部分也只有第一部结束时候主角杀掉了那个阿拉伯人和第二部最后与神父对话

  默尔索输掉了肉体的审判,却赢了精神的审判,一如封面上所说——“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它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法律应该审判的是什么?一件事,还是一个人?不同的人做了同样的错事,是否应该因为这个人为人处事方式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审判结果

  似乎应该,又似乎不应该……

  默尔索在冲动杀人之后,因为没有像世俗要求的那样在母亲去世的时候表现悲伤而被认定这是一桩谋杀并被判处斩首。“在殖民者的法庭上,只有当检察官将默尔索在肉体上杀死阿拉伯人的行为,转化为在精神上杀死自己母亲的行为时,摩尔苏的罪行才变成了真正的罪行,可惩罚的罪行。”

  《异乡人》读后感(三):只怪天气太热

  很早的时候我就有加缪的书了,记得好像还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推送,一本书里有《鼠疫》和《局外人》两个故事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我读书都虎头蛇尾,或者不如说是焦虑浮躁,总是等不及看完一本就有了新的『想读』,当年可能是看完了鼠疫之后就把那本书搁下了,差不多十年后的今天,在豆瓣广播看到《异乡人》的推送,点到图书界面一看才发现,哎呀这不是局外人吗。   早前的书经过几次搬家辗转,早就不知道被打包在了那个纸箱塞在那个角落,反正买一本也不贵,就又入手了,看了开头就很喜欢炎热的天气,无可奈何现实作者不带任何心理描写地叙述着周围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事情,很多人因此而断定书中的『我』是一个反社会人格障碍理由是把妈妈扔在养老院不去探视,死了也不流一滴眼泪。和故事后半部分提到的审判者、神父们如出一辙。   但也并不能就此指责什么,也许会有人和我一样觉得这样的说法就像『何不食肉糜』一样可笑,也许会有人像作者故事里写的那样感到难受恶心,甚至会有人怜悯那些人云亦云的憎恶,但是谁都有足够的理由,每个人都是独立宇宙,谁都没办法理解谁。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里描写了一对吹毛求疵的女权主义者,揪着男女厕所和作者名称的排列顺序不放,任谁都觉得愚蠢之极,而她们自己却只能感受正义。以及因为被抢白嘲讽而恼羞而成的伟大牺牲感。   从这个角度而言,有时候我真的会羡慕那些看起来单纯天真的所谓『卫道士』,就个体而言,他们足够幸运,被世界保护的足够好,因此感情可以战胜人性骨子里的天性,甚至还能分出干涉他人的余裕。   曾经有一个炎热的周六,我在结束了一场无聊、毫无效率、后来又被证明全部都是白费的加班之后突然决定辞职。因为发生的太过突然,同事们纷纷猜测起原因,在冷静下来过后,我也试图总结了一些诸如『没有发展』『浪费青春』之类的理由,然而现在想想,所有的理由都或多或少带着一点抱怨,似乎是在向世界说明不是冲动行事,又或是在抚慰自己,识图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缓解由于收入中断而带来的恐慌。但是说到底,不过就是那天下午,实在是太过闷热而已吧。   对自己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没办法确定正确与否,一直在恐慌中的我,又何尝不是一个异乡人。

  《异乡人》读后感(四):评《异乡人》:独在异乡为异客

  本书分为两部,由于第一部全部是细碎生活的描写,不太容易看懂,直到结尾的时候引入到第二部,整个故事的框架才表现出来。当我真正明白作者要讲一个什么故事的时候,我开始看得越来越认真,也越来越兴奋可惜最后冰冷的现实给我狠狠一击,这真是一个残酷的社会。

  “他们说,妈妈死了,我没哭;这是无情,该死。 隔天就和女友厮混;这是不孝,该死。 挑拨朋友仇家互斗;这是不义,该死。 我活该天地不容,人神共愤, 但你们企图用来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么? 我杀了人, 只因夏日阳光刺眼……”

  这是男主默尔索所说的。他杀了人,最终被判处死刑。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了,他回去奔丧的时候没有流泪也没有表现出悲伤,第二天回来遇到之前的女同事玛丽,第一个周末他们就在一起了,一起看电影等等。第二周默尔索的朋友邀请他去海边玩,就在海边,他杀了一个阿拉伯人。最后判刑的时候很搞笑的是,法官不问他为什么会去犯罪,而问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他们得知默尔索是一个母亲死了还去玩乐的不孝子后,知道他不是一个基督教徒之后,判处他死刑。

  很奇怪的逻辑,男主默尔索跟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同,他有完全自主的思想,有自己的意志力。虽然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没有表现的悲伤,但是在他得知自己黎明就要***的时候,他想起了他的母亲,而且他完全明白了母亲死去前的想法状态。外人为他扣上的“不孝”、“不义”的帽子,实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冷冰冰的现实。大概就是一个人明明没有做错什么,还非要联系他之前的表现给他杜撰一个形象,仿佛只有“想象”的这个人才应该是真的,而他们面前这个只是因为义气冲动杀人的人,成为了他们疯狂想象的对象

  他说“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实际上,一个人是死于三十岁或七十岁并不十分重要,因为无论如何,自然有其他男男女女继续活下去,而且活上千千万万年。总之,没有什么能比这一点更显而易见的了,不管是现在还是二十年内,死的永远是同一个我。”

  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因为作为一个人,内心都会有不为人知阴暗想法。关键在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环境中,他不赴死,难道让所有人***吗?

  他最后还是赢了那些人。在精神上。

  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心灵上永远的异乡人,一个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孤独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他可以在屋里透过窗户观察一天路人情况,他心里什么都明白,只是没有人能够懂他。

  从这本书回归我的生活,如果跟一些事情较真的比较,我也像是一个异乡人,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异乡人。现在我们可以无限放大自己的某些想法,会发现很少有人理解或者很少有人赞同,也许你只是看上去很合群,其实你的思想都独立于世俗之外。你会很不认同一些观点,看不惯一些既定的人和事,只是你没有表达出来。若给你反叛的力量,你也会跟男主一样。

  不同的是,只是我们都很会选择,很会妥协。所以他杀了人判了死刑,我们虽然活着却也只是活着。

  是吧?

  《异乡人》读后感(五):何以弑母

  我不信上帝,我倦于融入这个约定俗成的世界,我想从这个世界得到的不过是一个女人一隅海滩,我是个局外人,本无意用这种无力的控诉和你们的生活产生交集

  天气很糟,他露了刀,我杀了他,这是件很自然的事。但是,但是为什么我的自由被与我素无瓜葛的人剥夺?我不是生性冷漠,我的教育和我的态度我的理性影响下促使我选择了这样的无益无害的生活方式,但为什么我的生命,和我生活的无限选择要因此埋葬?

  自从你们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便加之以你们推理得出的前因后果,这是你们的理性!将我撇在一边去争论案件性质、影响和意义,难道事情从此与我无关?不问我的看法,也没有耐心听我的辩解,更不费心以我的人格来看待这件事情,我因为认为一死百了而不肯背负上帝就成了你们说的那样没有灵魂?因为无奈逝者离去而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便没有人性?但你们从没听我说我爱生活也爱母亲,试问不哭丧母和一件自然的事何以最终变成我怀着弑父之心埋葬了自己的母亲的结局?我甚至还要说,这样道德架构下审判的公正客观密谋迫害了我!

  《异乡人》读后感(六):《异乡人》我知道这世界无我容身之处,只是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加缪的创作特色:用白描的手法极其客观的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他的小说从来就是形象的哲学

  一、柳鸣九译本的导读(荒诞——反抗、对司法对人的精神暴力批判

  《局外人》是法律题材,监狱题材,对刑事案件和监狱生活的描写。《局外人》着力表现的是法律机器运转中对人性,对精神道德的残杀,被妖魔化的生活小节又在法律上成了“毫无人性”与“叛离社会”等判语的根据

  小说中司法程序把被告排斥在局外的这种方式,真是现代法律虚伪性的表现形式。从量刑定罪的法律基本准则来看,他则是死于意识形态、世俗观念的荒谬。

  默尔索的命运并不取决于那件命案的客观事实本身,而是取决于对他生活方式、生活趣味的看法,实际上也就是取决于某种观念和意识形态

  在这里,可以看见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机器的运作,对现代法律荒诞的审视。

  二、张一乔翻译的《异乡人》的导读,喜欢这个版本的翻译。

  小说后面附的导读真棒,原来小说是这样读的。(人物,线索、、、、、种族歧视,弑父行为)

  默尔索的成年礼

  1、妈妈(而非称为母亲)

  以“今天,妈妈走了开头,以“许久以来第一次,我想起妈妈”结束。

  2、命案

  默尔索是怎么涉入这桩命案的?

  帮邻居雷蒙写信,羞辱他的情妇,写信过程中,方知道雷蒙的情妇是个摩尔人——北非的阿拉伯人。

  3、雷蒙

  这是一桩费解的命案。明明是雷蒙和阿拉伯人的冲突,为什么最后是默尔索开枪杀了人?

  小说中直接和阿拉伯人有交集的只有雷蒙一个人。事情也因他而起。

  雷蒙——吃软饭,但是很在乎自己的男子汉形象。说话,嘴里老是“男人”兄弟这样的词,但是拿出来的写信家什却是“方格纸、黄色信封。。。”女里女气的东西

  这两个人讨论的不是如何开枪而不受法律追究(如正当防卫),而是如何开枪更像个“男人”。默尔索提出符合男子气概的两个条件:第一,不能先动手,要后发制人;第二是,手段要对等,不能对方骂你你就开枪,起码要等到对方亮出刀子

  默尔索否定白人殖民者对付被殖民者的普遍模式,仗着武器先进先发制人这样事情他们已经干了几百年了。虽然这很没有骑士道德,很不男人。但认为被殖民这和自己一样是男人并与之决斗不是殖民者的习惯

  默尔索提出手枪交给他,默尔索成为这次冲突的主角,他重新制定了游戏规则,像个男人一样对待任何对手。这一刻是他的成年礼。

  4、法律

  从一开头,预审法官就对如何审理默尔索杀人一案指出了方向:本案关注的不是罪行,而是犯罪的人。他对默尔索说“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您本人”

  预审法官从两个方面开始研究默尔索。第一,是不是爱妈妈?第二,是不是信上帝?第一个是伦理的,第二是宗教的。他本人更关心第二个问题,为啥默尔索会朝一个已经倒在地上的人开枪?默尔索是不信上帝的,但对为什么开了一枪后,又连续开四枪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回答。预审法官开玩笑的称默尔索为“反基督先生”

  其他法律人事集中在第一个问题上。首先警察调查了默尔索的私生活。默尔索对母亲葬礼表现的无动于衷。

  检察官还力图把默尔索描绘雷蒙这个声名狼藉的皮条客的共犯。默尔索写的那封信被认为是整个事情的导火索。雷蒙殴打情妇,他没有阻止,还到警察那给雷蒙作证。

  律师问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表现和杀人之间有什么关系的时候,检察官喊出了他的名言:“我控诉这个男人带着一颗犯罪的心理埋葬了母亲”

  检察官进一步指控,默尔索在精神上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和法院即将审理的弑父案是同构的。

  默尔索没头没脑的杀死一名阿拉伯人,在这群白人看来是非常费解的。而雷蒙殴打情妇才是白人对阿拉伯人的正常模式。所以雷蒙殴打情妇,默尔索去作证,警察根本都没有调查他的证词;

  同样,雷蒙的情妇,被杀的阿拉伯人的同伴,根本就没有出现在默尔索杀人案的证人席上。法院对默尔索这个人和他灵魂的关注,超过了对那个无名阿拉伯人的生命及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关注。

  在殖民者的法庭上,只有当检察官将默尔索在肉体上杀死阿拉伯人的行为,转化为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的行为时,默尔索的罪行才变成了真正的罪行,可惩罚的罪行。

  5、父亲(弑父)

  法院判决说,他将以法兰西国民的名义,以非常法兰西的方式,即断头台,将默尔索在广场上斩首示众。

  这时,预审法官之外,第二个关注默尔索的灵魂的人——监狱神父上场了。这是另一场 审批。

  第一场法律审批仅仅处决默尔索的肉体,第二场宗教审批将拯救他的灵魂。

  默尔索输掉了第一场审批,却赢得了第二场的审批。大部分时候,默尔索顺从肉体的需要,而不是欲望。法庭上误解了他,认为默尔索像雷蒙一样为欲望而不是需要活着的人。他的需要只是一种习惯。在监狱里,他克服了性欲、烟瘾、和失眠。用需要代替了欲望。

  克服自己的习惯,战胜太阳,这是整部小说中默尔索最勇敢、最具有男子气的举动。

  在西方文化中,弑父总是和成年纠缠在一起。成年就是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而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最直接了当的方式就是杀死父亲。

  在周日的海滩上,默尔索的弑父和成年采取了战胜太阳、杀死阿拉伯人这样匪夷所思的荒谬形式。整个成年礼仪式完成在监狱中,默尔索走上断头台前夕。他拒绝成神父为“父”,拒绝神父称自己为“子”,在对神父的咆哮中,这一弑父行为过程最终完成了。

  这个男孩终于成年,他确定了自己生活方式的全部正当性,而毋庸置疑遵从任何他人包括上帝的道德、礼数、宗教与法律。这全部的自由使得他终于能够像一个成年人理解另一个成年人那样理解了自己的母亲,理解了她为什么“在生命来到终点的时候找了个男朋友”,为何她会玩这种重头来的游戏。

  他期待在自己被行刑的那一天,来观看的是一伙“充满憎恨和厌恶的叫嚣来送我一程”的观众,其中不包括他的亲生父亲,那个在看了一个杀人犯的处决后呕吐了一个上午的男人。

  《异乡人》读后感(七):07.11

  很短,这本有名的小说很短,比我预期(我也不知何来预期,或许是有名与很长粘连在一起的刻板印象)短。 如果只有我一个人读起来有强烈的代入感那该是多可怕的事情,又该是多幸运。可怕因为我是一个这样冷漠的人,幸运则因我是一个有把握的人,而平常也会写些东西的我,也有可能在未来的一个时刻写出如此出色的作品。 短小却牵涉到那么多可以深思的关系,足以为它写一本研究分析小论文。读到结局的时候停电了,人变得有些焦躁,而男主角(不想用默尔索这个名字,毕竟就连这个名字也是没有感情的)的呐喊声如此之大,响彻在我当下的生命中。我为他的遭遇感到气愤(多么不幸),我为他的做法感到气愤(因我也是如此平淡),我为我自己而悲哀(此时此刻,我也不知道这个我是我还是男主角了)。

  译名还是局外人更好。

  《异乡人》读后感(八):我有错吗

  我今天做了有史以来最真实,最残忍,最感动,最引人深思,也是构思最巧妙的梦。

  在做梦之前我还对加缪《异乡人》中“每个心智健全的人都多多少少曾盼望自己心爱的人死去”感到错愕。

  我的梦尽然对此作了回答—可怕!

  我和周围的一群人不知什么缘故进入一个被精心设计的世界,一个可怕的令人发指的地狱世界,我们经历重重血腥的生死考验,哪怕看到了出口,也会被塌陷的天空压死。

  这样的生生死死,来来去去了七回,不管我们求生的能力如何增强,最后还是会被压死,这让我想起了《恐怖游轮》的绝望。

  第七次开始之前,我不知以什么理由让我的爸爸和妈妈逃过了这次,姑且称之为游戏的考验。

  第七次,我是第一个冲锋陷阵,经历了同样的循环,我甚至还犯了致命的错误,但我没有死,当我在熟悉地点等待着天空将我压得粉身碎骨的时候,我的心如同一道闪电穿过,它慢了,它没有来,我立刻流出了眼泪,像一个迷失的孩子痛哭着走出大门。

  出大门的那一刻,我思考着,我放了自己的父母,“我有错吗”。

  后续:

  出来后我遇到了我的同学(我还清楚的记得她是谁!)她和她们的表情很像我高考后,出考场回头望的那一群学生,好像没有感情,好像无动于衷,难道只有我的懦弱感动了我自己?

  上天放过你,你会放过自己吗

  在之后,我遇到了一个学日语的小学生,他用こんばんは向我问好,我尽然用日语问他你一天学习多长时间。

  这可能只是个玩笑。

  完。

  《异乡人》读后感(九):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不过我想我大概不爱她

  加缪先生是1957年的文学诺奖得主,这头衔挺吓人的,我估摸着肯定又有很多深刻看不懂的东西。果不其然,加缪先生是个学哲学的足球哥。不过每个人看同一本书看到的东西不同,拿出来聊聊天还算是无伤大雅。

  你知道女孩和男孩出去约会最怕的是什么吧?女孩问哪件衣服好看,哪个冰淇淋好吃,男的就回答:“随便。”过不了多久这段关系就该结束了 。

  这本书的主角是个叫默尔索的男人,但他就没有这种困境。首先他有一个愿意嫁给他的漂亮姑娘,其次他简直把这种“随便精神”镌刻到了骨髓里,他不在乎这种随便给他带来的后果。别的小伙子都是随便在可以随便的东西,而默尔索是“一切”都这样。他的人生就是这样,虽然应该不是生下来就这样,但是反正在书中这个阶段是这样。

  挑几个我还记得的地方说。时间顺序。

  1. 默尔索的老板跟他说公司业务调动,问他愿不愿意去巴黎改变一下生活方式。默尔索说我的生活方式是改变不了的,每种生活都有它好的一面,而且他对现状并无任何不满。老板一听就不高兴了,说你一个年轻人怎么那么缺乏雄心壮志,再这样下去怎么在商业界混。接着默先生就坦述了他的心路历程:

  ”我不是故意惹的老板不高兴,只是我没有理由改变这样的生活。仔细想想,我没什么好抱怨的。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有很多这类的理想抱负;然而自从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学业,我很快就了解那些实在一点也不重要。“

  鼓掌。默先生的意思是说,啊你说我没抱负其实我也是有过的,只不过在社会上打滚了这么些年觉得一切都可以随便啦。反正现在活着也挺好的,何必去改变呢。这个心理不稀罕,很多人都有。但是接下来这一段就是精髓了。

  当天晚上,玛莉跑来找默尔索,问他愿不愿意和她结婚。默尔索秉承这一贯的态度,说无所谓,如果你想结那就这么办。玛莉毕竟是个普通女孩,她比较关心他爱不爱她。默尔索:

  “我的回答就像上次一样,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不过我想我大概不爱她。“

  试想,一个漂亮女孩说要嫁给你,问你爱不爱她,然后你说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不过你大概是不爱的。哇,重要的话多说几遍

  ””” 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不过我想我大概不爱她。

  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不过我想我大概不爱她。

  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不过我想我大概不爱她。 ”””

  默尔索先生诚实得让人心酸。

  2. 默尔索在海滩上,面对那个阿拉伯人。太阳很大,他的额头难受得紧,血管群急速跳动,像要爆开。阿拉伯人亮出刀片,刀片反射细长的光刃,抵住默尔索的前额。那刀刃啃蚀他的睫毛,钻进他疼痛的眼睛。

  “从这时开始,世界全变了调。自大海涌来厚重炽热的灼风,整片天空从中绽开,降下火雨。我全身僵硬,握枪的手猛地一缩紧,扣了扳机,手指碰到了光滑的枪柄。”

  默尔索杀人了,因为太阳太大。杀了人之后,他走过去,向着尸体又开了四枪。也许默尔索的辩护律师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开这四枪,但是我就不一样,我连他为什么开第一枪都不懂。也许真的是因为太阳烧得他太难受,只是自然的应激反应。就像他看到玛莉对他笑,躺在他身边,他会有欲望,可并不代表他爱她。他跟雷蒙也没什么兄弟义气,和阿拉伯人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阳光太刺眼,手就动了。

  3. 默尔索进监狱了。监狱里无事可干,他在床板和草席之间找到一张旧报纸,上头一则社会新闻。一个捷克男子在外发财娶妻生子了准备衣锦还乡,但他偏偏爱玩,把妻子安置在别的地,自己先去自个妈妈和姐姐开的旅馆住。妈妈姐姐认不出来他,他就更乐了,大肆穷显自己的富有。然后妈妈姐姐晚上一榔头打碎了他的脑袋,抛尸河中。后来他的妻子来了,全家痛哭。妈妈上吊姐姐跳井。默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表面上,它看起来太戏剧化,让人难以置信;另一方面,却又很合乎常理。总之,我觉得这场悲剧有一部分得怪捷克男子自己弄巧成拙,这种事本来就不该随便闹着玩。”

  我觉得默尔索看待事物的角度是很有趣的,这件事他的关注点在捷克作死男身上,他觉得是男人的错。然而他却没想,如果这个男子是个普通旅客,妈妈和姐姐还是会做同样的事,结果这个新闻就不会出现了。大众应该谴责的是妈妈和姐姐而不是男子。人一随便人孤独,默尔索对待这件事也是随便的态度,好像男人有错,就是这样了,也不多想。这和他的人生态度是一毛一样的,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我不想管这么多,我只是想回去倒头就睡。爱不爱,结不结婚,和谁结婚,谁死了,都不是什么严肃的事情。没什么享受的,做也可以,不做也无妨,你喜欢就结吧,你喜欢我们就是兄弟,你请我吃饭虽然我俩不熟但是我今晚不用煮那难熟的土豆我也可以接受。

  4. 牧师想来超渡将死的默先生,他说即使你们当中最卑鄙可耻之徒,也曾经看到黑暗的墙面中,有张神圣的面容浮现。默尔索就怒了:

  “我盯着这面墙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对它们,我比对世界上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更熟悉。很久以前,也许我曾经试图从中寻找一张脸庞,但它带着太阳的颜色和欲望的火苗:那是玛莉的脸庞。我的尝试只是徒劳无功,什么都没有找到。现在我已经完全放弃了。总而言之,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些砖石中浮现过什么影像。“

  一个人将死的时候,他想不起一张可以怀念的面孔。他望着砖墙,想想起一张脸,却什么也看不见。就像他的整个人生,存在过,却没有留恋。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5. “就像我一直都在等待这一刻,这个我将被证明无罪的黎明;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我很清楚为什么,他也很清楚。从我遥远的未来,一股暗潮穿越尚未到来的光阴冲击着我,流过至今我所度过的荒诞人生,洗清了过去那些不真实岁月里人们为我呈现的假象。他人之死,母亲之爱,他的上帝,他人所选择的命运,与我何干?“

  这就是默尔索在最后的咆哮,他是个异乡人,没错,很切题。

  手里这本异乡人印着加缪先生的照片,照片上写着:“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我觉着既然这照片儿上这样写了,大概这就是这本书的类似于中心句之类的东西了吧。可是读完之后我的想法跟这句子没什么关系。加缪先生很深刻,他点出了异化的人性;出版社的老师们很有领悟力,他们把这本书归类为“法律与文学01”;而我很肤浅,我只是觉得,审判别人的灵魂我没有这个胆,我怕晚上有人找。而波澜不惊的大海,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不是它的包(suÍ)容(biàng)和广阔,而是它怒号的时候,能干翻一船人。

  《异乡人》读后感(十):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Don't judge me if you don't know me

  又一个不在乎世俗眼光特立独行结果装逼过度把自己玩死了的存在主义者。给四星而非五星可能真的是因为我个人对这种高冷的生活态度不是很认同,有四星半的话可考虑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开始不是很理解书名为何叫异乡人,若换成原名《局外人》可能会好理解很多。毕竟整场法庭审判,默尔索没有什么机会参与到为自己辩解的过程中去,就像文中所说的:“他们像是把我排除在外进行诉讼。所有的过程都没有我参与的余地。我的命运就这样被他人决定,没有人问过我的看法。” 律师卖命地帮默尔索减轻罪行,为的是律师自己的名与利,又或者是作为一名律师在一场官司里的好胜心,反正审判结果如何也不关他的事,斩首的又不是他;检察官费劲心思地偷换概念,把重点放在“在精神上杀害母亲”,想要搞死默尔索,两位参与辩论的人唇枪舌战,然而结果无论如何都与他们无关,真正生死攸关的人被置身于局外,旁观被动地等待自己的命运,多么讽刺荒谬。

  小说中还让我觉得讽刺的就是检察官不停地把默尔索犯的杀人罪与他之前经历的母亲过世他本人无动于衷所表现出的 “不孝” 所联系在一起,正如书后的导读所写的,“在殖民者的法庭上,只有当检察官将默尔索在肉体上杀死阿拉伯人的行为,转化为在精神上杀死自己母亲的行为时,默尔索的罪行才变成了真正的罪行,可惩罚的罪行”,这个惩罚,是以法兰西国民之名,斩首示众。检察官口口声声地说着公平正义,不也是踏着阿拉伯人的尸体说的?只有把关系联系到自己国民的身上,这个案件才重要,别族人民的名都是次要的,这样的公平正义不也是世俗定下的标准吗?

  然而要说有上诉和辩解的机会,也是有给默尔索的,只是,他不在乎,不争取,也不珍惜这些机会,他就实话实说。杀人动机?因为太热阳光太刺眼;为什么妈妈葬礼上不哭?因为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为什么沉默不爱说话?因为太累;为什么不信上帝?因为不感兴趣。。。。。他给出的答案都不是人们所期待的标准答案,而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不会为了让自己活命,在法庭上虚假地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话,最后也坦然接受句死亡。说实话,虽然我不太喜欢默尔索这种比较颓废的生活态度,但是对他的遭遇还是很同情的。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常规,而那些打破这些常规的,要不一举成名,像傅园慧这样的,要不千夫所指,像默尔索这样的牺牲品,像《搜索》里不让座的叶蓝秋。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道德绑架,有太多的“按规矩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想做一个像默尔索那样的人,但是却因迫于生计,迫于在这个世界容身,不得不向其屈服,而默尔索选择当一个彻底的局外人,一个与世俗隔离的异乡人。小说的最后一句,“为了替一切画上完美的句号,也为了教我不觉得那么孤单,我只企盼行刑那天能聚集许多观众,以充满憎恨和厌恶的叫嚣来送我最后一程。” 读后感觉已把默尔索对这个世界的憎恨和不留恋进行了升华,他不需要世人的认同,反而是他们的憎恨和谩骂让他更加觉得自己置身于世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异乡人。

  个人觉得,这种书还是多看不得,看多了容易变得愤世嫉俗。看到豆瓣一个有趣的短评,马上认同得笑出了声:“虽然喜欢默尔索,但若人人都是默尔索这个世界也必定完蛋。” 没有对世界充满的爱,就像书的封面那样,一切都是灰沉沉的,若人人都将自己视为局外人,那谁还会真正在乎这个社会的进步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