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6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精选10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由[美]J.D.塞林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一):看破不说破,生活好好过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本书唯一一段和书名呼应段落,一幅美好图画。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快乐的玩耍,他们像小王子一样,和云朵打招呼,和麦子开心拥抱。而作者已经长大,初入大人的世界,瞧不惯假惺惺的面目虚伪做法,他选择出离叛逃,屡次辍学,给自己和家里人找了不必要麻烦。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而不是卑贱的活着,在大人的世界里是多么不成熟表现。然而他受过的教育不足以让他发现自己脑子尺寸,他不懂得和谐包容,以为看清楚明白了,殊不知靠他自己的力量怎能与社会规律抗衡,一味的率真无法适应复杂环境。他唾弃看不上的大人的世界,他喜欢他的小妹妹,那么聪慧可人精灵古怪小家伙,那才是他所向往的,最终也为了心底仅存的温柔而妥协一生

  “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就会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就会心里有数,知道这样尺寸的头脑应该有什么类型思考”,通过和社会的接触,我们身上的刺儿不断被磨平,他却用它伤着别人,当然力是相互的,他也遍体鳞伤。虽然他不在乎,但却看着让人心疼。

  这个世界的奇妙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不要做装在套子里的人,也不要个性太过鲜明,示弱也是一种智慧,看破不说破,生活好好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二):简单的守望

  刚开始有点读不下,因为一直是繁琐的吐槽,我还以为后面应该会出现一位守望者比如他的父母什么的来拯救他呢。原来写的是逃学出来、回家之前那短短几天的流浪日子。我是个很钝的人,一直来到差不多20回才感到霍尔顿其实支撑不下了,酒吧里出来到湖边疑神疑鬼自己万一染上肺炎死了,在见了那么些认识的人、出入那么些场合之后,还是孤零零一个人,头发结冰了,这孩子。越往后看越觉得霍尔顿一次次更加沮丧,尽管偶尔有令他欣喜一点点的,比如看到萨丽觉得很美丽,可却还是谈不来,以为得到安多里尼的帮助,可却还是被吓跑了,不出所料最后困到不行的觉在车站里睡的,他这几天合眼了几小时呢?后来的他靠着心里头艾里的这股信念过了马路,不愿意妹妹跟着他流浪,相隔一条马路带着妹妹去她喜欢动物园,一有双层巴士挡住他看到妹妹的视线紧张不得了,在床边和妹妹说话、在旋转木马前就这么看着妹妹,这就是他想做的呢——做个守护者。他是个很念旧的人呢,是因为他过得不如意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三):不愿再想起的中二时期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这种有点荒唐流水情节搞得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些什么。书的腰封是这么介绍这本书的:

  “每一个人都能在‘麦田’里找到自己青春痕迹

  经典的‘麦田’已经影响几代人,必将影响更多代人,尤其年轻人

  ‘麦田’让青少年的质问、怀疑逃避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发泄

  青春的史诗反抗人世界的宣言

  我一边翻阅一边思考,我青少年时候难道真是这样想的么?

  主人公如此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我那时候真的是这样的么?大概不是吧,这简直就像个笑话……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主人公的情绪也有了更多的表达,我不由扪心自问

  “我难道不是这么想的么?”

  我忽然回想起自己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只流浪的小黑猫,晴朗的时候我就卧在街边一个僻静的角落,一边晒太阳,一边斜眼看着形形色色路人匆匆走过……

  这不是和主人公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的想法异曲同工之妙么……只是我现在羞于想起。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回想起的中二时期,当这个时期渡过时候就会将这段时期的回忆当成沙砾丢在了记忆大海中,再也不想去找,也无从找起……Salinger居然能将这时期孩子的心理把握的如此到位,实在是见地非凡!

  .s.这个版本翻译实在是有点奇怪。为什么要把I guess 翻译成我揣摩!这个词用在口语里实在是太出戏了!老老实实翻译成“我想”、“我觉得”不好么。还有为什么要把Good luck翻译成“运气好”,翻译成“祝你好运”更合适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四):找到麦田,守望美好

  刚读完,读的很快,但也很仔细。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再纽约的三天生活。三天,却写出了霍尔顿的十六年。在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重新认识了少年时候的自己,和霍尔顿一样,心里有各种“”奇怪“”的想法,看不怪有些人的假模假式,确实是很假。和霍尔顿一样,讨厌过学校里的生活,讨厌过曾经邋里邋遢有点变态室友,认识不到自己的颓废,不过颓废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相信别人也是这样。本质懦弱的霍尔顿,挨了打还装的跟没事人一样,被偷了东西还不敢对偷东西的动手,喝酒、嫖娼未遂、不努力学习,眼中彻头彻尾的坏孩子,竟然还想离家出走。可是,他是多么的真实,多么的不假模假式,比我们都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找到了麦田,找到了需要守望的精神支撑,心底里的美好,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温暖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五):一本独特的书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

  十六岁的初中生霍尔顿刚刚被潘西中学扫地出门,他决定悄悄地离开学校,独自在纽约游荡了好几天,一度甚至想离家出走,逃到遥远的西部。

  全书以第一人称展开,记述了霍尔顿在三天内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充满了烦恼混乱、沮丧、忧愁愤怒各式各样的情绪。他反复用“假模假式”这个词的形容他存在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让他“腻烦”。

  这不是一本我喜欢的书。

  不知道第几次拿起,看了几页就放手,看得太痛苦了,断断续续终于坚持着看完。少年的烦恼,我们都曾经历过,但是这种烦恼可能早已经淡忘了。

  霍尔顿是一个不太正常年轻人,塞林格本人也是这样。一个怪人,一本怪书,能在美国当年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引得青少年争相效仿,可能真实的代表了当时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他们对成人社会的怀疑和不屑,想要抗争但却无能为力

  我们的孩子刚刚也十六岁,不知他对我们的成人世界是如何看待的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