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9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精选10篇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一本由[美]威廉·麦克尼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0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一):不再从世界中心看起

  不再从世界的中心看起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的扁平视角

  其实在读到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威廉·麦克尼尔先生是“全球观点”或者说全球视角的推动者,当然,拿到本书之后,在仔细观察了这厚厚的上下册之后,书本背后的名家背书似乎能够为我们找到一点线索,“全球史诗20世界下半叶出现国际史坛的一种全新的史学方法论……而威廉·麦克尼尔是公认的全球史观代表人物,《西方的兴起》而是公认的全球史拓荒之作”很多时候看到这样的文字其实是会吓坏读者的,当然,通过作者两篇不同时期的序言,我们能够大致了解一下作者希望通过这两本厚厚的著作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当然也是通过这个,读者也能了解到,这是一本在1960s出版的一本虽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在当时也突破了固有的以谁为世界中心的思考方式,用一种联系着的眼光看世界变化的开创性的严肃作品

  这是一本不再从世界中心看起这个世界的历史书,套用一句今后的著名的全球史观的名言,“世界是平的”,作者尝试用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的纷繁,这种观点,在当西方的科技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导方式之后,显得尤为可贵,麦克尼尔并不准备像是某些疯狂的史学家一半般,准备通过捏造历史,去证明西方兴起的源远流长,相反,他让世界——无论发达的还是不发达的地区——成为一个整体,从尼罗河畔到幼发拉底河,从安第斯山脉到长城以南,他建立了一种相互联系的形式

  由于是在1960s出品的著作,麦克尼尔教授的人类历史的叙述只到1950s,这其中个人觉得精彩的叙述也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型的宗教渊源部分,尤其是几张图片,个人认为能够帮助我们通俗易懂明白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展,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很详尽地解释也能够让我们在今天新闻报道巴以冲突、IS等我们很多时候不能理解的有信仰国度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时候,总是用一种“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呢”的想法怀疑他们。当然,这样肤浅地说,并不是我对本书的一种轻视,事实上史书尤其是这种严肃的社科类的专业书籍,本身虽然没有用超级复杂句子准备逼死我们这样的一般读者,但是我们也不是很容易去理解这样的大的作品的,而一本光正文就长达844页的严肃作品凭什么吸引读者的注意,我相信需要一点理由的,今天,我们的读者大多数都是一些实用主义者,即便是读“玛丽苏”的网文,我们也是需要从中获得一些内心力量,似乎找一个“以后聊天的时候我能够用智商碾压一众同学”什么的,勉强也能够成为一个开始阅读本书的理由——虽然这种推广方式似乎有点不管用,嗯,对于书虫来说,收藏本书的理由就是“买难道还需要理由么”,这样说一下似乎为自己买找到一点理由了啊啊哈哈……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就要谈谈这本书当中中国读者最关心的中国历史的部分。在本书的再序当中,他指出自己当年受到当时资料的受限对中国的古代历史有一些叙述上的问题,但是不得不说,我们似乎能够从这本历史书当中找到一种新的视角,我们能够从这本书当中换一种非“天朝上国”的古文明自豪感去看待历史,尤其是在元朝历史的部分,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的视角,似乎从前认为的疆域最为广阔的中国朝代什么的,就值得商榷了。当然,对我而言,在中国的哲学思考和信仰的部分,个人觉得《西方的兴起》中似乎并不认可中国在元明清时期儒家道家、佛教三种思想融合与发展——阳明心学等思想的出现与市民阶层关系;在本书当中,由于商人知识分子-上层统治者之间的渠道的建立,让商人没有了发展自己阶层的思想代表的动力,转而当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商人阶层向着地主阶层的转化,被作者认为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发展当中的一种遗憾阻碍——这种观点是一种不同的思考视角,和我们之前的课堂上的一些观点都有些不同,但是也仅供参考;个人认为作者在本书当中对于佛教到达中国之后的发展有一点短缺的部分,姑且不论大小乘佛教的定义问题,作者似乎只讲述了日本禅宗的发展,忽略了中国的“禅宗”啊——当然如果本书在1950s的部分讲述信仰的内容的话,深入中国农村广袤土地的话,能够发现很多的时候,普通百姓漫长岁月中,早就已经将佛教、道教、儒家的忠孝思想都混杂在了一起——当然由于这是一本主要讲“西方的兴起”的著作,可以不要在意这些细节问题,参考的时候可以避开这一部分,相对而言我觉得《宗教大历史》这本书在解释宗教问题上更有参考价值——不过伊斯兰教的部分我觉得本书解释地更好。

  在最后的第13章的部分,我觉得这百年的变革的部分由于很接近作者知道的时间段,而且由于作者是出生于历史学者之家,更有参考意义,发展速度上,百年的时间内,几乎让改变了所有的模样,当然,在1950s之后的这50多年,发生了更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革的指数型的发展,也许也是作者不能够料到的吧。

  从不再从世界中心看起的那一刻开始,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联系着的世界村,今天,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能够认可这样一种共同体的视角,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也能够发现,从我们来的那远古时期,我们本就相互联系着,我们一同交织出我们的历史。

  y 林怿

  2015-03-15 19:22

  写于星巴克萧山旺角城店

  :今天状态不佳,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总结一下我想要表达东西:1,这本书很棒。2,这本书的视角选择超级牛逼。3,这本书讲的中国历史有些部分还不错,尤其是我们的上下五千年之流一直在宣传我们直到清朝一直都很牛逼,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其实到唐朝就已经危机四伏了,我们的社会阶层的流动方式导致了我们的技术发展没有应用到能够称霸世界的方向上,这一点值得好好反思了;不过在中国的信仰和哲学上面不要听它扯蛋,又红又专的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的清朝以前的部分合《宗教大历史》那个法国人写的中和一下更有参考价值。4,近代史很棒,嗯,点题啊。这部分如果高考的童鞋不要看,以免考不出。以上,读书笔记啊。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二):改革开放才是硬道理

  出于对历史的兴趣,我在刚开始培养读书习惯的时候买了不少历史类的书籍。很幸运的是西方的兴起就是其中一本。

  原计划花两个星期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不过很明显,我缺少对于长篇大作的阅读经验,已经对自己耐心错误认识。导致实际上我拖了一个月才把他读完。好处是,之后对于这种大部头的阅读计划将会更靠谱,并且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严格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来,不能随意的给自己松懈的理由。

  言归正传作为一本成书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世界史,西方的兴起不管对学术界还是我个人的历史观都引入了一种革新的概念,及文明的传播

  作为世界史,本书以时间为序,从史前农业社会的兴起到现在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总共划分了大致三个板块。

  第一篇,以公元前500年为结束点。此前的人类文明在世界几大古文明发源地陆续诞生。但总体来说,处于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代中东文明是这些文明当中对后世产生影响更大的。并且在中东这个区域也最早出现了世界性的文明。

  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两河流域的平原地形,以及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两大古文明的地理距离,使得文明与文明之间、文明与蛮族之间的碰撞更加频繁

  第二篇,公元前500年到1500年。这个阶段文明世界的范围扩张到了欧亚大陆几乎所有角落,并且欧洲人也开始了他们的海外发现之旅。

  希腊文明和他的继承者罗马先是在中东文明的哺育下成长起来,进而反哺到整个欧亚大陆除了中国之外的所有角落。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各大文明都在起自己的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包括后来兴起的伊斯兰教,也达到了和基督徒分庭抗礼的程度。

  第三篇,1500年至今。西欧作为文明社会的后期之秀,飞速得发展,并最终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几乎一度统治了全球。

  以上是这本书大致的脉络,其实直到第三篇,本书的标题名副其实,须知,在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皈依基督教受封罗马人的皇帝之前,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只能说是蛮族。不过正是这些蛮族,在汲取了中东文明、希腊文明甚至东方文明的精华之后,依旧保持了自身渴望扩张的天性。最终发展出了世界性的西方文明。

  读完这本书,也基本上解答了我曾经一直以来对于世界史的三大困惑

  第一,为什么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却落得落后挨打的下场

  第二,为什么同样是东方国家,日本却可以迅速发展为世界列强。

  第三,一直贫穷落后的西欧何以在短短两三百年的时间内统治全球。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改革开放才是硬道理,闭关自守只有落后挨打的下场。

  不光是中华文明,曾经辉煌的中东文明、伊斯兰文明,都是因为自身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安于现状,缺少变革的勇气才逐渐走向没落。相反那些后来者对于现状不满往往使得他们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或主动被动),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明。古代的希腊和近代的西欧都是很好的例子

  如今似乎是已经步入到了全球化的时代,但不同的国家之间还是有强弱势之分,历史的潮流用远都是趋于一统,几千年的人类文化进程,有多少落后的民族和文明都烟消云散了,保持学习进取的心,不断完善自身也许是文明得以长久延续关键

  当然作者在全书最后对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预测也很有意思,也许人类社会的高度分工最终会催生一种新的种族进化(依托生物技术),这种和人类简史不谋而合的想法很有意思。或许是因为,我们研究历史从来都是为了以史为鉴,迎接更好的未来吧。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三):文明,从来不是单向的流动

  留了大半年的稿子,今天《解放日报》终于发表了,这心情真是酸爽,(*^__^*) 嘻嘻……

  写得不够好,略大略空洞,半年后的今天如果重写这篇,着眼点会有所不同,很多想法已经变化了。

  《西方的兴起》成书至今已过半个多世纪,被奉作经典。作者麦克尼尔上自人类的起源,下至20世纪中期,清晰描摹了西方文明兴起的背景过程

  在文末作者对近代“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进行深刻批判,他认为,文化的流动并非单向地“从西方向非西方流动”,全球文明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

  ■林颐

  威廉•麦克尼尔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被誉为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出版于1963年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书,是麦克尼尔的成名作,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近日,国内引进了该书的中文版。

  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麦克尼尔上自人类的起源,下至20世纪中期,纵横开阖,把人类历史分为中东统治的时代、欧亚文明均势的时代和西方统治的时代三个阶段,以从古至今的叙事方法,以博大恢弘的构架,清晰地描摹了西方文明兴起的背景及过程。麦克尼尔强调跨越民族、国家的樊篱,将全球文明看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西方的兴起,正是全球文明交融传承、兴衰演变成果

  麦克尼尔在书中说:“直到近期——也许就在今天——使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得以融合的世界主义促进了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从西方向非西方流动。结果,很少把现代较高级的文化和思想归于非西方文化传统。的确,当西方人认为自己的文明天生优越,并且这一信念坚定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灵,尤其是这一信念常常可以通过坚船利炮来获得强有力支持时,很多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就变得更加不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意义上说,他们还不如其18世纪的先辈们那么开通。”

  这段话位于该书的尾声,或可将其看做全书内容的一个有分量的总结,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麦克尼尔对于近代“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文化的流动并非单向地“从西方向非西方流动”,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可以轻易消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冲突并不可怕,很多时候,冲突恰恰是融合的前提。不同国家、民族间的差异导致了彼此的冲突,而冲突是交流的方式之一,不同文明在冲突中逐渐融合。

  根据麦克尼尔的论述,笔者把这种融合大致归纳为三种方式。

  一是军事。不管是遥远时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还是近代西方用坚船利炮开拓殖民地,或是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对峙,新秩序的建立对于被征服者是阵痛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也使得停滞不前的文明被拖拽着向前跨步。

  二是文化。先进的文明会悄悄地融入较低层次的文明之中,逐渐将其同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欧洲被欧语化了,因为这些武士民族的语言最终取代了这个大陆上之前存在的各种语言。”

  三是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都是在纷乱的阶级斗争、文明的剧烈冲突中创建的。那些伟大的灵魂向着头顶的星空、向着内心的最深处,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世界的本原不断发出追问,这些追问后的思索成为了许多人信奉的教义。所有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文明,必然在思想层面上较之其他文明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在书中麦克尼尔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在他看来,文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其实也是“物竞天择”的历史。所有文明都与其生存的条件以及人类对这些条件的认识息息相关。他对各个文明的比较和兴衰的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探讨,均以此为出发点。阅读《西方的兴起》,可以遍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欣赏各种文化的精粹,同时又可以在其中寻踪追迹,了解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只有从世界史的整体进行系统考察,才能明了推动文明和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只有发展一种全球视角的历史观,才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容纳人类全部复杂性所造成的多样化事实

  遗憾的是,或许因为了解不深,麦克尼尔对中华文明的解读并不精彩,对中国儒家、道家、王朝更替、制度发展等的叙述与评价,都停留于常识性的泛泛而谈。麦克尼尔在《二十五年后再评〈西方的兴起〉》一文中也谈及了自己的不足,他说:“1000年前的中国应是世界史的重心。”可惜,不仅麦克尼尔在写作过程中忽视了中国的地位,我们自己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知不觉偏离了世界的重心。中华文化绵延流长、独树一帜的同时,固步自封的心态也造成了我国在近代相对于西方文明的落后。历史告诉我们,在保持自己的文明特质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完善和发展。

  《西方的兴起》成书至今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柏林墙倒了、前苏联解体了、欧盟在困境中前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主义和世界主义充满了我们的生活。水、能源、污染、和平、安全,这些都是全球性的事务。今天,加强各国之间的对话、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重要。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有凝聚力的人类共同体。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7/31/content_117940.htm

  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约稿。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四):“闲”出来的文明 “打”出来的进步

  “闲”出来的文明 “打”出来的进步

  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的终极关怀又如何影响人类的未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总会让我们想起“文明”二字。民族、国家之间的发展有不一样的历史,历史中的遗迹给我们留下的更多是猜想,所以想要把人类的文明说清楚,把全世界各族文化都统统归纳到文明的旗下,谈何容易!每一次对于人类文明史的概括和总结,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为。《西方的兴起》认为人类社会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以西方的视角,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从野蛮状态转换到文明,我们注意到其中有个很关键的词叫“开化”,在这个过程,我们更得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感激人类祖先在自然进化中的偶然与奇迹。但从人类有意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和掌控自然与社会的时候,我们应该归功于分工了。社会的分工本来是让我们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某一个领域上,以期得到更大的发现和进步,但分工的界限却人类之间产生隔阂,令人始料不及。文明的发展亦如此,如今很多人一提到文明,就认为和自己无关;一提到文化,就觉得是读书人的事。其实不然,文化就是某一个集体(组织)一起认同的思想和观点,诸如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等,文明其实就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文学、艺术、吃喝拉撒睡。全球的文明史,就是人类进化的历史,包括个体的进化、群体组织的衍变,及其过程中生活中的场景。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对人类文明史的理解。

  一、人类社会何以至此

  文明的产生,是“闲”出来的。我们注意到,当处于狩猎阶段和种植阶段的初期时,人类还在忙于自己的生计。而当种植的粮食有富裕量时,这时逐渐有人“闲”下来,这些“闲人”开始组织更大规模的种植,开始思考如何管理一大群人,“组织”的思想产生,文明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生存下来。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扛着文明大旗的人们,都是闲人,他们不参与田间劳动,不安排工业生产;即使是参与劳动生产的人,也是在劳动生产之余的闲时间,创作一些人类的文明。

  文明的进步发展,是“打”出来的。人类社会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相互关联的,而社会变革常常是与其他社会接触的产物,采取的方式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应对。从原始社会族群为了猎物争斗,到古代社会国家之间的摩擦,到如今为了资源、民主等的战争,无一不用“打”。奇怪的是,人类社会越打越进步。《西方的兴起》书中说到:文明的历史,是特别有吸引力的文化和社会模式扩张的历史。在文明的融合与对抗中,“打”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即丑恶。

  二、文明的背后推力

  “闲”出来的文明,“打”出来的进步。那么,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背后的推力首先应该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改进(感性和理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为改进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国家、郡县等想象中的现实成为一个固定的组织保存下来,社会分工得以明确,有些人专门从事生产,有些人从事管理,还有些人从事写作、画画而不至于饿死。

  其次是文化的交融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向往更好的生活,会从自己的能力出发改进生存环境,也会通过借鉴学习其他先进文化改进。人类社会是相互连通的,在文明之间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有吸引力的文化和社会模式会被更多人推崇和追求,有的会采用借鉴、学习的方式,有的为达到目的甚至不惜采用侵略、战争等手段,当然,侵略者也会用道德和正义美化自己的丑恶,以便证明那也是文明。启蒙运动之后的科学文化发展,为现代文明发展提供了理性上的支撑,这是现代文明最大的特点。

  三、世界历史的西方维度与中国视角

  西方人撰写的世界史,更多会写的是西方历史。书中将世界文明史分为中东统治阶段、欧亚文明均势和西方统治三个阶段,说的就是西方思维下的世界史,“西方的兴起”可以作为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的简要概述。在中东、远东文明基本固化下的近代,西方依旧打得火热,也就是这种“打”(战争)让西方的文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法国大革命之后逐渐固定下来,最终成为主导世界的文化和社会模式。即便是今天,西方国家仍就在打,不过很少在西方打,而是在其他国家打。

  作为中国读者,自然会站在中国文明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文明史,并寻求中华文明中其中的定位,并从中华文明的兴衰更替中,寻求对于历史的理解,以及对于现实的借鉴。比如说,我们会发现战国和民国期间政治弱化以后,中华文化曾经迸发巨大的活力,而在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文明发展为僵化的皇权统治和威权主义所累,18世纪的中国文化犹如一块铁板,文人阶级的精英统治,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文明的发展。

  文明不是高深的理论,其实就是普通的人类生活总和。历史的车轮阵阵,依然不能阻止到点还没吃饭的我奔向食堂。

  2015-2-14文/乡村土狼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五):生生不息

  一直都很喜欢读史,因为觉得读史使人明智,以前一直喜爱读具体的历史、人物的传记、朝代的更迭,现在则更喜爱读大历史,因为这样的历史仿佛让你的视角变得更加高远,既能看清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也能对历史的整体有所了解。这样的历史让你擦亮双眼,不仅看到过往以及人类发展的脉络,还能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威廉•麦克尼尔的这本洋洋巨著,从三万年前智人出现开始,将人类历史分为中东统治的时代,欧亚文明的均势,西方统治的时代三个部分,为我们讲解了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政治、经济、文化进步与变迁,这本书中融入了专业的历史知识以及作者独特的历史观念,同时作者的笔触也是非常自然流畅的,不乏深刻而又优美的佳句,我想这本书适合所有所有喜爱历史的人阅读,在这本书中不同的人可以读到不同的感触,并且在其中体会到历史汹涌澎湃、激荡向前的浪花。

  在这本书中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作者构筑的“欧亚大陆生存圈”,作者将世界历史看成一个整体,为我们展现出文明的发轫,文明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是促进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残酷的文明发展与温和的道德标榜相互激荡,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向前发展着。在这样的大历史观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历史发展的成因,也能感受文明进化的每个过程,每一段历史都不是偶然,每一个文明的转折点都有其必然性,而只有在提升到世界史角度,我们才能看到历史发展背后的驱动力,以及文明进化的必然过程。作者在本书中也对于人类宗教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宗教做为人类最伟大也是最奇特的发明,伴随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从最开始的膜拜到后来的再创造,宗教影响着国家的兴亡与分合,在人类活动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宗教进化史。

  同时做为一个中国人,也相应的对远东地区以及中国历史更感兴趣,在这一方面,作者论述的比较简洁,也缺乏对于社会关系更详细的论述,同样失之简单的还有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南部的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曾经数次觉得《人类共同体史》才是恰当的标题,但是看到第三部分之后,才发现作者的主要研究精力和基点还是放在“欧亚大陆生存圈”也即“西方的兴起”上面,而对于处于这个生存圈边缘或者外缘的发展,研究讲述的过于简单,诚然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人类历史发祥地,在这片土地上上演着相互作用的最野蛮的战争、最纯粹的宗教、最高级的文化,但是如果从全球角度来看,我想每个文明都会或早或晚的为世界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这本书也为我们揭示了国家发展深层的因果关系,也即施政政权是否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相符,以及是否有适当的社会文化相辅相成,这是存在于社会层面之下的问题,也决定了政权统治之下社会发展未来的问题。如果三者关系不能相符,那么即使这个社会拥有表面的繁荣,但是内里的驱动关系依然值得商榷。

  这是一本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鸿篇巨著,阅读过程中每每为作者的广博知识感到震撼,虽然书中文化方面记叙的稍显单薄,并且立论主要在欧亚大陆生存圈,对其外缘提及较少较浅,但是依然不失为历史学社会学巨著,在这本书中,很少提及具体个人,我们看到的是躁动的文明力量在大陆间涌动,而这种力量即使在人类的无数个纪元无数个轮回中,甚至重新来过,都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六):人类共同体的兴衰

  麦克尼尔的这本书有价值的观点很多,但对我来说在阅读上费了很多力气。

  第一个原因是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制度、生产力部分缺乏系统整合,比较分散。许多内容是从根本上决定一个时代的特征甚至一个文明兴亡的关键,却几乎没什么特别强调,一笔就带过了,分散淹没在许多没那么重要的次级信息里面。

  相比之下,明显没那么关键的文化史部分的复杂变迁却占用了大量的笔墨篇幅——文化史不好总结是肯定的,问题是整本看下来只会让人觉得那一大坨人费劲忙来忙去的都是根本无关痛痒的徒劳无用功……

  当然这是我这种外行人的感受了,内行应该是能从中发掘出很多价值的,但就我而言我决定还是把我自己最关注的部分自己总结一下好了。

  第一阶段:农业村庄与游荡蛮族

  在大型文明出现之前,人类最常见的两种共同体是和平自闭的农业村庄和好战游荡的平原蛮族/山民,后者对前者的攻击、掠夺、奴役统治是人类世界一个长期的惯例,实际上,人类早期的和平的农业村庄基本全部毁灭或臣服在游荡蛮族手中,这些蛮族依靠武力征收村庄的剩余产品而成为享乐的贵族,在他们由于这种享乐生活而虚弱之后,就会被新的游荡蛮族以武力取而代之。接下来一个阶段武力成为任何文明能够存续自保的基本前提,于是在武力征服的贵族统治和祭司神权的双头统治下,农业社会形成了城市国家和联盟。

  第二阶段:埃及与希腊

  尽管具有许多细节差异,整体而言,埃及类型的文明可以说是相当常见的,在前一个时期的规律基础上发展而来,基本特征包括由军事首领的征服战争建立一片广大地区的统一统治,财政基础建立在对农村种植者的武力征收上面,然后由一个大体上能够自圆其说的宗教信仰来解决人们的心理需求。这类国家的差异无非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贵族势力(中间阶层)的权重差异。

  接下来军事贵族会在一个小圈子里一代一代在享乐中软弱下去,毕竟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只够一小部分人过奢侈生活,而宗教信仰和组织则日益保守和固步自封,两边都会产生一些小革新或变动但无法改变整体趋势,一直到这个文明日益落后于世界,最终在冲突面对自己的末日为止。

  而希腊作为民主和哲学的起源之地,值得注意的地方就要多一些了,首先民主诞生于保卫希腊城邦的重装步兵军队当中,能够负担得起头盔、盾牌、长矛等装备,本身就是当时中产阶级的象征,而由于重装步兵在当时技术条件下(铁制兵器大量生产压倒了青铜时代的战车贵族,而让骑士产生真正优势的马镫还尚未发明)是捍卫城邦安全的绝对主力,不可能将他们排除在城邦政治之外,其结果就是以重步兵成员为基础的希腊民主的诞生,而为了避免大量原来的重步兵家庭因为贫困导致无法负担重步兵装备从而导致步兵方阵缩水,威胁城邦安全,希腊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以避免贫富差距扩大,结果就是早期刚刚兴起的贵族文化和经济风潮被及时阻止,体面而自豪的自耕农重步兵成为了希腊人的标准形象。而这种拥有适当政治和经济地位且受过大量专业军事训练的自豪的公民军队,在面对波斯贵族用鞭子驱赶的地位低下,装备差劲,训练欠缺的奴隶军团时候的优势就相当明显。

  然而,希腊公民不是一般的农民,这些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葡萄树和橄榄树,而这两种经济作物制造出的葡萄酒和橄榄油在当时的整个地中海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商品,落后地区愿意用大量的粮食和矿物等初级产品来换取希腊的酒和油,远远多于希腊本土所能生产的总量——雅典的财富能够支持自己的民主制,恰恰是建立在这种商业优势上。

  希腊的兴衰证明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第一,民主需要特定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持,且不可能高于国家安全,第二,国家安全尤其是特定政治制度本身又需要军事和经济优势的支持,一旦失去,则一切结束。——民主被篡夺而雅典仍在,则重步兵仍能推翻僭主重建民主——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然而当希腊的军事技术和制度被其他更为贫穷的地区(比如马其顿)所效仿,(数千年以来至今,贫穷带来的人力等战争成本低廉一直是个无法忽视的优势)雅典的军队很快就尝到了大规模的失败。雅典霸权不到半个世纪的昙花一现证明了民主无法靠征服战争与掠夺战利品这种低级方式来保障。

  而当支持希腊商业优势的经济作物在地中海商业圈的其他地区也大规模种植之后,同类产品的竞争让希腊的收入受到了严重削减,希腊也就遭受了更加无法挽回的衰落。过去光荣的希腊公民们现在只能为波斯等地的贵人们当雇佣兵谋生了。尽管因为其修养和训练的明显出众,希腊雇佣兵得到的待遇相当优厚,而希腊文化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也仍是许多贵族争相效仿的对象,但对于写就《远征记》的色诺芬那一代以及以后的希腊人而言,面对的却是家园和理想的破灭与未来不确定的彷徨。

  第三阶段A:从拜占庭到中华帝国

  罗马帝国作为从共和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混合文明,其灭亡除了一些传统因素之外,也包括希腊式的商品优势丧失导致的大规模收入削减。而拜占庭尽管一定程度继承了罗马的海洋与商业元素(也正是因为拥有海洋和商业因素,这个被西欧学者称为“东方帝国”的帝国才比那些位于它更东方所有的大陆帝国中最长命的都长命好几倍)。但是在这个时代,拜占庭要面对的更多的是大陆帝国的军事安全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

  ——具体来说,这是骑兵决定了战争胜负的时代,供养骑兵要求的大量农产品带来了一种新的经济和政治效率方面的决定性的挑战。农业社会的专业化重装骑兵已经基本不可能靠自己去种地劳作来确保一整套完整的作战装备和训练,所以依靠多个农民的劳动成果来供养一名重骑兵已经是必然之举,而对于大帝国来说,要统治的农民和维持的重骑兵军队就达到一个相当大的数量级

  而这种基本格局面对一些问题,首先,靠武力掠夺战利品这种破坏性行为供养军队,显然绝对无法长久的,弥补几年的战争造成的破坏需要劳动者上百年的努力。而依靠一个中央官僚系统征收全国的税赋然后再运输分配给帝国军队,又不可避免日益滋生官僚系统的腐败和低能。而避免这一中间环节巨额浪费的经济最优解,就是将军队分散驻扎在地方,直接由地方上供养——但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和地方上形成完整的经济行政一体化的精锐骑兵,皇帝未必还能有效命令,因为对于经济完全能自给的地方领主来说,他们没有什么需要依赖皇帝的了,甚至还会反过来对皇位产生觊觎。

  因此,中世纪农业社会的军事安全和经济效率的最优解与大帝国的政治诉求之间存在无法解决的矛盾,而从整个中古时期的历史来看,也确实没有解决,大帝国不是在积重难返中走向覆灭,就是分裂成彼此攻战不休的封建小王国。

  第三阶段B:从伊斯兰到蒙古

  游牧民族在供养骑兵上遇到的经济问题要简单得多,因为他们本身大部分就是专业的牧马人和猎人,通过整个文明的军事化作风和对有限财富的原始平均主义来解决经济问题。而伊斯兰和蒙古的征服大潮则证明这种以游牧为经济基础的文明小集团一旦以某种宗教或行政方式大规模组织起来,拥有何等强大的战争潜力。

  当然,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这种优势只能以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来维持,一旦游牧民族征服了农业社会,就需要面对两种选择了,一种是只享受对农业社会进行产品征收得到的财富,但保持文化隔离和游牧作风——但他们还是会很快被财富腐化失去战斗力,而直到因此丧失权力为止他们始终不过是寄生虫,创造不了什么新的文化产品。

  另一种则是不得不使用农业社会自身的工具去进行行政管理——而这就会使征服者被融入农业文明更加复杂的社会系统,从而最终被农业社会更优势的人力资源所慢慢吞没。

  第四阶段:近代国家与世界殖民

  大体而言,近代国家有三个比较关键的普遍特征,首先,军事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终结了封建割据与游牧侵袭,农业文明的城市终于成功地开发出了量产火枪这一产品,这意味着用廉价的量产火枪所武装的城市贫民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力军队,其经济效率无论对农业社会的重骑兵还是对游牧民族的轻骑兵都具有优势,结果就是封建制和骑士阶层遭到王权管理下的商业国家的淘汰(并不是大炮从外面打垮了城堡,因为新型堡垒是可以有效抵御炮弹的,而是火枪兵取代了骑士,骑士阶层存在的必要性被不断消除了),游牧民族的侵袭也不再具有真正威胁。

  而这种量产火枪背后反映的,是近代国家各个行业的高度专业化发展,大量的生产行业和贸易者具备了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和行业内自我管理的权力(行会),真正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开始日益主张他们自己的权力,而不再被迫成为武装贵族的跟屁虫和附庸,或者被宗教人士根据各种妄想出来的宗教理由随意干涉。

  而职业人士所代表的中产阶级开始迈上历史舞台,同时也标志着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种种宗教幻觉终于开始遭到驱散,所有试图将日益复杂的人类活动归纳在一个神学体系内的努力最终都宣告失败。

  火枪兵,职业化,教权衰退,是第四阶段的近代国家的基本特征,而当这些近代国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之后,欧洲力量的膨胀就变得势不可挡,毕竟南北美洲由于和其他文明中心隔绝太久,文明发展极其迟缓,在欧洲人首次登陆的时候,美洲人各个文明的普遍水准甚至尚未达到第二阶段——没有马、没有轮子、没有文字——即在许多关键结构上比古埃及还要落后。可想而知,它们遭受第四阶段的欧洲文明的摧枯拉朽是毫无悬念的,而传染病带来的打击可以说更加致命,很快南北美的原住民人口就因为瘟疫而缩水到仅剩十分之一,不可能再进行什么真正的抵抗。于是长期被限制在欧洲均势内彼此不相上下的欧洲国家忽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在美洲乃至全世界殖民地的类别中,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西班牙模式,几乎就是把本土文化和统治结构照搬到了美洲,一小撮贵族依靠奴役生活在绝对底层的大众享受上流文化生活,(顺便一提,西班牙努力保留了强势的教权,结果很快西班牙的霸权就为之陪葬了)这种殖民地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种植园经济实际上依赖于对原住民劳动力的剥削,教士们从道德层面要求善待原住民的努力改变不了这种经济结构的本质。而当原住民人口不足的时候,这些殖民地种植园就不得不依靠黑奴贸易解决劳动力问题——可并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奴隶的,所以对于西班牙本土的大部分底层民众而言,就算前往本国在新世界的殖民地,生活处境也不可能有多大改变,这就使得冒险远航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也因此这些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潜力显得非常有限。实际上对西班牙式体制的继承,在巴西等国革命独立之后,仍然严重限制着这些国家的发展。因为上层不思进取,而下层没有上升空间。

  而美利坚式的殖民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北美十三州的联邦党人所效仿的是美洲本地原住民的原始平均主义,由于没有旧贵族的强权压制,美利坚成为了“希望的国度”,在土地早已经被瓜分完毕的欧洲,由于无地而一文不名的贫民,只要来到这里,依靠自己的劳动就能从“无主”(印第安人的主权主张太过虚弱)的广袤土地上轻而易举地获得土地,通过运用这种生产资料从而致富,而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就能过上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这不仅是理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确实是事实,于是有海量的欧洲民众渡海移民美国,在这里成家立业,成为强大的人力资源,而巨型企业就在这个蓬勃向上的公民阶层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中发展起来。这一基本格局可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大萧条为止。

  第五阶段: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这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不是具体的国家,而是一系列被广泛传播的模式和方法。

  以牛顿物理的世界观为基础的理性主义的兴起,造成了一系列的深远后果。

  首先,科学技术研发永无止境作为一种新观念和社会实践开始广泛传播,在技术力不断加速提升造成的极为明显的现实影响下,任何近代之前的思想体系,三大宗教、儒教等等——所有那些认为除了已知的学问之外没有什么真正重要的东西的世界观都已经变得明显陈腐而过时,任何信奉这些近代前思想体系的团体都会被迅速地扫进历史的阴沟里面去。

  教权的衰弱与理性主义的兴起让人类前所未有的自信,然而,摆脱旧束缚,走向新纪元的自由人们,却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更加巨大的挑战和更加深邃的无力。

  君权神授的陈腐谎言被打破之后,卢梭一派的理性主义引发了法国大革命,以此为样本所建立的,是根据行政边界重塑的,具备全民军事总动员能力的各个民族国家,民族根据需要被创造出来,而民主国家对民众自由的威胁潜力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而自由经济中发展到尽头所产生的,是自由市场理论无法解决的全球经济危机,于是企业和国家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全球市场上展开日益升级的恶性竞争。

  而这两股潮流发展到最后,导致的就是两次世界大战。

  理性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所奉为圭臬的理论,被证明完全无法阻止这种大规模的灾难,自由带来的不仅是解放,还有更大的危险,理性在摆脱了迷信的无知之后,将不得不直面未知的惶恐。理论在实践中的终极演练,从更高的层次印证了人类理性的弱小和人类存在的不自由。当雅典衰落之际,希腊公民面对的是对未知的无力,而当欧洲衰落的时候,欧洲公民面对的却是对已知的无力。

  那么,我们到底被什么所主宰?

  ——被无意识的法则。

  法则是那些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你要增加粮食产量,就要改良种植技术,要加强行政管理,就要扩大官僚组织,这是人类意志所无法违抗的法则。当然,许多人类个体意识的闪光也创造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奇迹,但是所有这些奇迹都会随着个体生命的迅速腐朽而消失,最终在人类生物群体的发展中能够有效传递下来的,只有无意识的法则。于是,文明和历史越是发展,我们从宇宙的可能性中发掘出来加入我们的文明,却不受我们支配的法则架构,就越来越多。而这些不断积累的无情法则将使短命的自然人显得日益无力。

  马克思提到了异化的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使人异化,人类在这个制度下创造出的一切都转过来对付他自己,使他变得渺小无力。但这其实并不是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是生物自然人与人类文明架构之间无法避免的问题,文明共同体一直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相比之下,生物人的自然演化却迟缓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生物自然人被文明所吞噬是一个毫无悬念的宿命,资本主义带来的文明发展加速只是使这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被提升到了肉眼清晰可见的程度。

  第六阶段:全球帝国的暂时秩序与未来的未知

  在两次世界大战导致的欧洲传统理论和现实破产之后,世界变成了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破产的美好政治理想看来比不上帝国军团护卫之下的和平来得实际,况且美国军队从筋疲力尽的欧洲手中接管世界秩序的时候并没有遭受什么太大的抵抗,而苏联则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抵抗,于是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我们看到新时代的罗马与波斯在地球上彼此对峙。

  麦克尼尔的书在这里就结束了。而我们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两个帝国中,《1984》式的那一个已经灭亡,而《美丽新世界》式的那一个尚在延续。然而在帝国式和平的表象之下,超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不断壮大正在不断越过过去既有法律和政治的边界,而中产阶级却在相对萎缩,下层阶级和边缘国度仍未完全得到同化,试图挑战美利坚帝国秩序的新兴蛮族也层出不穷,尽管历史经验能够告诉我们哪些早已遭到淘汰的残渣毫无希望,却不能让我们预测谁注定获得成功。于是,我们只能怀着对未来的未知的不安继续前行。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七):文明的积聚

  爱读书,爱读史书。但是在读《西方的兴起》之前,有朋友还是劝我不要读。因为内容太多,时间跨度太长,空间跨度太大,全书内部的逻辑主线太多。对于我这个对西方历史只知道一些毫毛的人,读起来太难,太艰辛。很可能读不懂,或者读起来一知半解。最可怕的是读不懂还以为自己懂了,闹出笑话。朋友的规劝是好意,但强烈的好奇心还是让我“忠言逆耳”,促使我读下去。

  坦白地说,从厚度上说,这本书已经超越我的阅读极限。但内容的丰富让我不忍舍弃,从中收获的不仅是历史知识,独特的观察视角,对人类文明及人性的深沉思考。这个思考不仅是作者给我的,还有在作者引导下独立进行的。阅读的过程变成融洽的对话和赤诚的交流。这让我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一种思考的乐趣,一种分享的乐趣。

  从书名来判断,《西方的兴起》讲述应该是西方如何发展、强大起来的历史过程。相对于中国,西方的强大应该是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始的。据此判断,书写西方的兴起过程应该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写起。然而,翻开书本,我发现自己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伟大思想者从来都是从一个宏大的视野中探寻事物发展的原因的。麦克尼尔从人类的文明源头写起,追踪西方兴起的根源。西方的兴起在作者的眼中,不是偶然,而是历史之必然,是人类文明发端、扩散、积聚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人类的创造性本性,让文明能在哪怕最为极端的生存环境下产生。文明不仅仅为应对自然而出现,而且也是为了彼此征服而出现。战争、饥饿、自然灾害、疾病以及人类对更好生存条件的寻找让文明从发端之地向四周扩散,并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区域内积聚。文明的积聚地就是那个时代人类的强势文明综合体。

  在《西方的兴起》这本书中,作者写了多个文明聚集地的兴衰交替过程。这些或先后或共存的文明,存在前后相继,相互碰撞的成分。没有一个文明是绝对独立的,与世隔绝的。人类就是在文明的传递和扩散中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而文明综合体也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西方的兴起过程就是一个文明综合体的兴起过程。所不同的是作者把西方的兴起看成了人类最大的文明综合体,并且可能是永世存在的综合体。文明综合体的更替也许终结于西方。这恰恰是作者对文明差异性忽略的缘故。文明的差异性让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吸引力。当一种文明的吸引力强于其它文明时,文明的积聚态势会发生改变。文明综合体也随着慢慢发生变化。

  万物都有兴衰。西方的兴起是必然,但其衰落也未必就是偶然。西方文明综合体也会被其它文明综合体所代替。也许这个过程是平缓的,不易察觉的,但变化是必然的。观点可以商榷。但作者的贡献必须肯定。作者观察历史和文明的独特视角所带给人的思考比他的观点更重要。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八):文明的流动

  近一个世纪以来,历史学界对于世界史的书写方式——准确的说是思考和理解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是片面、割裂的以区域或时代为每章节的描述对象,更注重世界历史宏观范围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例如L.S.斯塔夫里阿诺斯(1913—2004),他从全球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斯塔夫里阿诺斯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中,作者却提及了另一本书对其的重要意义,这便是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1917年出生的麦克尼尔,沿着历史学家父亲的道路,终生致力于史学研究。他于1949年撰写的《西方文明史纲》,成为西方最畅销的教科书之一。而在他1936年起,便不断构思一部综述世界各文明从古至今相互影响进程的著作。而在此后的27年内,世界历史也经历了二战、冷战、被殖民国家的独立、以及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从1954动笔、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兴起》,从一开始就嵌入了麦克尼尔对文明融合的全球史观。在这部长达1000页的巨著中,光注释就有150页上千条之多,这种详细全面的资料来源,让人对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肃然起敬。而通过书中大量的照片、地图和图表,各文明领域的特征以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另外,作者简单的以公元前500年、公元1500年为篇章分隔,不再用过于精确的时间来影响读者的整体把握,不得不说是种“抓大放小”的气魄。而上述这些与全书的思想相比,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特点罢了。

  近百万文字被作者分为了三个篇章,第一篇《中东统治的时代》从文明的起源,讲到两河流域文明的崛起,随着文明对农业世界外围的影响,渐渐产生中国、印度、希腊各自独特的文明环绕中东文明的核心枢纽这样的欧亚大陆文明圈,也就是作者说的“大社会”。第二篇《欧亚文明的均势》则围绕上述文明中心描述了其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军事政治贸易的扩大与碰撞,尤其是草原民族对文明帝国的冲击,使得整个欧亚大陆各国在统一和分裂中交叠,所谓的均势,也不过是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游牧文化和西欧文化轮流坐庄的发展变化(此时期疏漏了中国文化成为作者后来自己承认的失误)。第三篇《西方统治的时代》则描述了我们都开始熟悉的欧洲对世界扩张的进程,伴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革命,欧洲文明强制用军事手段,打破了世界平衡的格局,创造了全球范围的“世界主义”。由于本书出版于冷战时期,仍不免看出作者对于当代世界的两极思维,殊不知后来亚非拉的反抗独立与今天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世界文明又形成了另一种超越地域界限的均势。

  此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清晰描述了文明的流动是如何造就世界历史的。由文明中心向外缘扩散、由外部联系反作用于文明变化,这种动态的观察,使得文化的接触和联系变成了历史变迁的主要动因。同时,此书有意淡化小团体的边界,不再将民族和国家作为划分群体的主要方式,更包容性的描述了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不断交流和变化中促进了文明的演变。此作品摆脱了20世纪很流行的“西方中心说”,更像是“欧亚中心说”。也许有人因为书名是“西方的兴起”而误解,但与此关联的笔墨只是三个篇章的最后一篇,即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期,同时本书的副标题为“人类共同体史”,这也和书中渗透出麦克尼尔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交相呼应。一本好的历史书,不仅仅是对史实现象的反映,更是对一种历史哲学思想的传递。麦克尼尔对历史进程的思索,尤其是对不同社会和文化区域族群的交流和碰撞的研究方法,深刻影响了我对全球性世界文明发展以及未来走向的理解。当我了解到麦克尼尔与其子约翰•麦克尼尔于2003年共同出版《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时,我不禁在心中为这样一个世代传承,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家族树立起了一座丰碑。千千万万个这样充满自我觉知且奉献终身的人们共同吹起了一股加持之风,文明,因而更加顺意流动。

  文/卢育涛 2015.03.28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九):麦克尼尔的西方

  y jijiali

  每次战争结束后,总少不了的就是对战争的反思。瓦砾成堆,往事成空。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凭吊者怆然泪下。

  一战落幕,欧陆满目疮痍,废墟之上,茕茕孑立,是有德人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虽说二战更为惨烈,但是西半球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一扫经济危机的阴霾,再度繁荣。在此情景下于是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因此他们的基调是多有不同的。

  同中国的天下观念、宗蕃体系下的史书叙事不同的是,西方其实一直有着“世界史”的传统。“世界”的范围也随着西方探索的脚步不断的扩大。(这样的观念或许最清晰的体现就是中西方地图的区别上。)这样的文化土壤滋养着无数学人。大凡我们能数的出世界史或者国际关系的著作往往其作者都是西方世界的。所以从此观点来讲,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饱受赞誉也是有点意料之中的感觉。

  就像中国通史史家经常从夏商、从黄帝尧舜写起那样,世界史的史家也是喜欢从希腊、从地中海写起。很自然的《西方的兴起》也是从希腊罗马开始。结束的时间往往就是作者所处的年代。所以如果从单纯的历史叙事来看的话《西方的兴起》也确实没有太多的看点,尤其是对于这本成书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史书来讲。

  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讲,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很重要的就是提出了整体性世界史的史观。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举。也因之成就其拓荒者的称号。在书中,麦克尼尔表达了一种“社会群体的接触和文化传播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主要力量”的思想。其实这一点如果仔细通读全书的话倒也不难看出作者是围绕着这一点来组织材料的。从这一点引申出来,就能容易理解本书副标题“人类共同体的历史”的意义所在。

  同同类的或者说是同一时期的史书一样,《西方的兴起》必然也少不了的就是“欧洲中心观”或者说是“西方中心观”。这样的时代的印记,无论哪一部作品都是很难避免的。同样还有作者所处于的冷战时期与麦卡锡时代的背景,作者对于某些事情评述会有所侧重;就像序言里面提及的说是对亚非人民反帝之类重视不足等等。人很难超越出他所在的时代,麦克尼尔亦是如此。再者本书对于部分群体来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本书没有照顾到中国人民的感情。书中对于中国的描写过少,不能够体现出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大国情怀。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十):人类生存圈中文明的兴衰演变——读《西方的兴起》有感

  毋庸置疑,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是一部厚重的书籍,一千多的页码价值128元的书价,都让读者对这部人类的共同史有着啃不动的感觉。想当初,还是因为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史景迁的一句评语让我开始了漫长、晦涩、艰难的啃书之旅。

  他是这样评价的:“整个世界就在他的手中。”

  好大的口气,好狂妄的评语,好新奇的感觉,好想一睹为快的劲头。

  能够站在全球的视野,用贯穿古今的叙事结构和方式,将人类的起源和各国文明的互动娓娓阐述,让读者看见一幅完整而缜密的世界史上重要事件的贯穿和连接图。古今中外,上下求索和探寻,当然所有的文字都指向一个核心:欧亚大陆生存圈。

  历史冗长、琐碎又芜杂,但幸好麦克尼尔的文笔优美流畅,读者能在字里行间轻松了解有关贸易、有关征服、有关宗教、更有关文化传统的方方面面,这种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停止的文化互动成为吸引读者一路读来的兴趣点和吸引处。就算读书的间隙,闭上眼睛,那些样式宏伟的战车,那些形形状状的犁,那些带来重大历史变革的火药的威力,以及那些让人惊讶到合不拢嘴的印刷术等等,都电影道具一般缓缓浮现,立体成鲜活的真实。

  是《西方的兴起》成就了麦克尼尔的盛名,还是麦克尼尔成就了《西方的兴起》威赫,抑或两者相依相偎相辅相成构成双赢的局面和架势?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最好还是由品读此书的读者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和发言权吧。你有你的真知灼见,我有我的畅所欲言,一部厚重的《西方的兴起》,让之前遥远、晦涩和不可高攀的世界史,变幻成立体的可以互动的世界史,就像鼠标一点就可以去全球的任何地方旅行一样轻松和惬意。

  全球通史不可逾越的巅峰。

  这样的评价,我举双手表示赞同。

  匆匆翻阅一遍,收获的仅仅是皮毛而已。现在有片刻的闲暇,我开始了第二次的啃书之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