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夜书房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深夜书房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2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夜书房的读后感10篇

  《深夜书房》是一本由蒋瞰著作,慢半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书房》读后感(一):几乎不亮眼,又特别亮点

  2015——晚上好,亲爱陌生人。2018——深夜书房。除去2016那本不告而别,是因为叙述主理人自身故事的书反而不好看(纯个人喜好,可以忽略)。还是安静地做个讲故事的人吧,把自己喜怒哀乐“包藏”在24小时不打烊的灯光之下,几乎不亮眼,又特别有亮点。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的出版社是慢半拍·化学工业出版社,这个名字无论如何都与女主理人文艺身份不相配,好歹也得是北京时代文书局、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这样比较能够让文科生消化的才行。好吧,这个槽点不知道有没有人关注到,反正我是有点吹毛求疵。目前读了第一—第四章: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拥有什么样的青春;庸常生活里,我们总会期盼一些相遇;孤单时请大声歌唱;觉得生活潦草?或许只是缺了仪式感。四个故事,爱用手账记录人生的台湾腔小男生,黑白锤子手机男女,独自留在这座城市的弹吉他老外,和男朋友正式分手女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过身去,擦不擦眼泪都不重要关键适时地转过身来,露出一个明亮微笑,继续看书,继续思考,继续自己的精彩。能见证一些故事,挺好的,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自我治愈。

  《深夜书房》读后感(二):编辑手记——书房里的一千零一夜

  认识作者蒋瞰是去年的事情,我们不是一见如故,是一聊微信就如故,感觉好像认识了八百年。

  我和她同岁,我北京人,她杭州人,但她一点杭州的温婉气质都没有,北京大妞儿气场十足。蒋瞰是那种还没见到人先听到笑声的人,也是白天咖啡续命晚上讨酒言欢的人,白眼翻得很好看干事麻利得就像一阵风典型狮子座女生。

  估计也是如此,才能HOLD住七家书店的日常打理。作为不打烊书店的女主人,这本书里,记录了她在深夜书房里看到的擦肩而过与命中注定,记录了城市迷人的一千零一夜。

  书里的故事并非纯虚构,而是真实发生在杭州悦览树书房里的剧情,当然,一定也被蒋瞰加上了些许迷幻色彩

  有人在书房对上了眼,有人在书房分手告别,有人在那里看一宿书,有人在那里想一夜前途无足轻重小事每天都在上演。

  这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故事里,有每个人性格里的很多面,脆弱力量柔软坚硬深情绝情。你一定可以在某个故事里,找到你自己。

  这本书的样子呢,很轻巧,零负担,适合塞包里就走,随手翻看。随便翻开一个故事说不定就有你的欢乐悲伤

  哦对了,蒋瞰还大方地放了悦览树的咖啡券随书赠送,凭书中券可得悦览树咖啡任意一杯,全国七家店通用。一定要留好这接头暗号,找个时间,来深夜书房,她在那里,等着你的故事。

  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就作为结尾吧——春天适合遇见夏天适合表白,秋天要挽手约会,冬天想厮守到老。

  欢迎来到深夜书房。

  《深夜书房》读后感(三):space oddity

  我去过深夜书房,2015年冬天,深夜。

  好友回美国的前一晚,我们在街上走,经过悦览树(青年路),发现依然营业,就走了进去。我们在悦览树有阶梯的一侧坐着,我把我写的图文翻译成英文送给她,以她的中文名“希望”命名了这本88页的书籍。她挪用了悦览树的小黑板,用粉笔画了一幅《space oddity 》的画送我,直到现在,我依然后悔着没能把这块黑板扛回家。

  是这么和悦览树结缘的。

  后来的日子,因为搬家到附近,常来,喜欢歪倒在阶梯的蒲团上看书,有一次随手拿了书架上小野洋子的《葡萄柚》看,顿时脑洞大开,回去便拉了个群组起了《脑子瓦特了——十三行诗群》。

  诗群的核心想象理解规则是任一人开篇命名,由其他人基于对上文的想象和理解继续写下去,直到十三行完篇。那段时间真是乐在其中,碎片化的时间里,那些零星的语句得以被留住又延伸,看起来那么荒唐毫无逻辑,但又那么认真有意义

  再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我开始给悦览树做平面设计

  原本,我只是一个喜爱悦览树的客人。就这么突然一下,被列入悦览树的一员,感觉很奇妙,以至于只能感激生活的安排

  我喜欢的,这里都有。

  在悦览树,不会写文案摄影师不是好设计师

  《深夜书房》读后感(四):我把看过的书糅进故事里,来而有往,馈赠岁月

  昨天,我拿到了自己的书。像一个陌生人,花了一晚读完了。

  每次,都要留一本这样的样书,边读边在上面划线,旁注。重读,是勾起一些事,是提醒自己曾经经历的岁月,正因为特别,才被写成了故事。

  因为是写书房,里面出现了很多书名,算是拍脑袋植入的吧,大部分是自己当时在看什么,就顺手将它们写进书里。

  《巷说百物语》,是那个夏天我反复看的,书里每人轮流讲一个故事,讲完就吹灭一根蜡烛。尽管后来读多了发觉京极夏彦的地位是被高估的,但至少他的世界现实远,远到我被说服。

  《我们内心冲突》,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心理学读物了,也因此我半虚构了一个和抑郁症有关的故事。这两年我好点了,偶尔还是会不对劲,在日光下哭一天。但比起上次连续性抑郁,有了解方法,更多的是想好起来的愿望

  《美好古董衣店》,看这本书的时候正是炎夏,空调房间里的专注让我变得平和舒缓。一本现在时和过去式交叉的厚小说,女主角也在接受心理治疗,一种她其实自己早已诊断出来的心理疾病

  蛛网结尘轻渺如古物,万象急不可耐更新中。我们会永远怀念曾经的黄金年代,在一条简谱的街道上,和食物合作社、女士内衣定制店、理发店、只有五张桌子的小咖啡屋、两家百老汇流行戏剧剧场形成了蓬勃的小世界。

  《银河铁道之夜》,没有正面提到这本书,但在第10个故事里,我借用小男孩表达了对这本书的喜爱。惟有命定的乘客及有缘人才得以搭乘,得以见识一种生命的去途,得以窥见生与死的奥秘……因为那个写作文的小男孩,我得以回望了自己的童年,假借同学琳达,我们回到了小公园孩提时代的花草树木都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生长。同学也是有原型的,我们同一天生日,六年级时合写了个叫《春泥》的小说,只是我们再也不联系了。无论如何,当我们站在离过去足够远的地方回望,庆幸自己从未离开过这个秘密花园

  《人物速写》,也没有被正面提到,甚至在写正文时我都没看过这本书。交稿前翻到,硬是想补充进去,这就是写作者的肆意。我借琳达来表达自己对素人画像的无法拒绝,就像《百年好合》、《七声》,小的时候想要高大全,等走过一段人生才醒悟,只有人才是满满的,所以才能朴素繁华

  《造房子》,王澍的新书,浦睿文化的蔡蔡刚寄给我就被拿来植入。最打动我的是,王澍提到了袁枚,经营随园五十年,有如养一生命,造园者、住园者和园子一起成长。这和我经营小店不谋而合

  写作的人是幸运的,大多时候,这些故事就是每天的随笔。写《坦白讲我喜欢黑暗》正好科恩去世,我喜欢他那句“We kill the flame,we want it darker”;

  写《书房的危机》是因为当时出了一起星巴克舆论事件

  我写期待有一天能关门出去旅行源于报社后面有一家厕所面店(公共厕所对面),过年前老板都会贴出告示,诸如长途旅行二十天后见之类的豪言;

  《我尝过最涩的酒,是你的孤独》是写得较早的一篇,那时我发现威士忌比红酒更对我胃口,酒后有一种既“历历在目又如鲠在喉”“目标在远方,往事在身后”的解脱。正值书房改造,出餐口真的被改成了吧台,吧台高脚椅是我的专座,我在店里存酒,自己喝,或是请朋友喝。来而有王往,馈赠岁月。

  而有些情节,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做到的,先装进书里。比如,我一直想写一个优步司机的故事,从我参加MINI X UBER 活动那天就想写了,既然没动,就先在这本书里过渡一下;比如,我一直想写一本酒店之书,因为没想好营销方案,也是迟迟没有动手。没关系,先在这个故事里露脸。我还大言不惭地借用书中人物之口说:“在《酒店之书》作者笔下,她住过的这些酒店都被赋予了一个个故事,或浪漫,或传奇,哪怕是一篇米其林大厨的访谈也生动有料。”

  在那里待久了,光是看一眼来的人就能猜出他们的职业,或者,来的目的。我把这些窃喜统统糅进书里。

  棉麻系女孩居多,技术男并不喜欢在公共空间干活;

  一男一女只要开口说几句话,大概就能猜到是来相亲、谈事还是老友重逢;

  根据行李箱尺寸就能判断眼前这对情侣要分别多久,甚至知道有些人将不再重逢;

  而那些开着车从很远地方赶来的,只能说是来参观景点,把书店当成拍照片朋友圈背景

  眼太毒,所以容易翻白眼。

  有意思的是,第73页我写“夏天适合表白,秋天要挽手约会,冬天想厮守到老”,编辑没问我,我自己也没发觉,那春天呢?

  春天,适合遇见吧。

  《深夜书房》读后感(五):自序

  睡不着么?我来给你讲个深夜书房里的故事。

  结束了一天,匆忙赶回家的人们,因为想做点什么而游荡在这城市中,他们来到不打烊书房,卸下一天的疲惫,独自阅读,或是谈论遇到的趣事。在书页和食物的香气里,在深夜特有的幽静稀疏人群里,一出出或温暖,或喷血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这些有头无尾,没有前因后果的故事,就像书店里的黄粱一梦。当然,多半也参杂了我的去伪存真或报喜不报忧,因为总要“正能量”。故事天天都有,我就是这个讲故事的人。

  真是讽刺啊!

  在开书店之前的职业生涯里,我是个非常敬业媒体人,整天摸索着如何将常规突发新闻写得好看,读者才能像听故事一样,饶有兴致;与此同时,我还是个空中飞人,借着采访机会,那些可以绕地球好几圈的里程让我见识更新更美的山外之山。这当然是一份完美工作,但我却在三十岁那年急流勇退。现在想来,原因大概是:稿件质量虽高但数量太少,审美眼界自我评估盲目过高。

  前者使我无脸继续混日子,后者促使我不再和猪一样的人做队友。趁没嫁人不用遭受生活琐事摧残之前,我要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是基于你想改变,而不是逃避

  停止周游世界,拒绝互联网公司offer,我做了一件看似更不靠谱的事——开书店,而且,是不打烊的。

  对于那些有着书店梦想的人来说,做一名店员也许是讨巧的做法。那么自己开一家似乎更大胆,但也更安全,毕竟,我们都是不愿被教化的人。

  书店开在一条种满梧桐小路上,符合我对不打烊书房的大部分想象——面积不大不小,沿街而立,而对面的水果店、拉面店,旁边的阅报栏,楼后的私人停车位,拐角处的深夜食堂,面对面交易,传承最古老生意,这些邻居们和我一起构成了蓬勃的世界。

  作为最晚来到这条路上的“新参者”,深夜书房在很短的时间里向人们展示出了生活的另一面中国人、外国人,新客、老友,学生、白领,怀着对如迷夜色好奇,来到深夜书房种植情绪

  过了很久我意识到,是他们,总能在某一个时刻映照出我自己——既深情又刻薄,既冷漠又操心,有时觉得自己特别有能耐,有时又不断抖落一身戾气,明明带着媒体人求新求变的属性,却在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里试图慢下来。我的矛盾,一如当年辞职,而这些,叫作性格。

  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书店,深夜书房也充满了矛盾——不仅卖书,也卖咖啡和简餐,这是商业的一面;无论多少人希望增加奶茶和肉包,断然不会被采纳,这是执拗的一面。有人问,养着一伙一坐就是一晚上的客人,这三年你是怎么生存下来的?

  这个问题,也是媒体老是抓住不放的,讲得书面化一点,就是“盈利模式”。我不是商人,无法为自己拍脑袋做决定管理方式定义,非要说,可能是书房既遵守秩序灵活变通。

  书房共有6个小伙伴,两人一个班次,一天24小时三班倒,而我是永远的守夜人。书房不是私人作坊家族企业,上班要戴围裙,非当班员工不得入吧台,所有饮品标准制作,甚至,不加客人的微信;同时,书房的每天都可以不一样,特定节日有专属的气氛,每个季节更新不同背景音乐,为特别的客人存一瓶酒,与其多收一位茶位费,更愿意收获一个悲伤的故事。

  一家小小的书房,有面对客人时的基本规则,但没有发稿量和KPI,容许做任何试验,也允许犯错。而人一旦放松去做,就能渐入佳境

  我也是在这个时候,不知不觉重操旧业,干起了“讲故事”的老行当。

  那些来来往往的人齐刷刷地跳进了我搭建的故事框架里,有时候摆事实道理,有时候借着老物发思怀旧,偶尔熬上一锅十全大补鸡汤。

  喜欢的人说,我、客人和这家店是同步的,深夜书房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有一个有故事的女主人,书房才能摆脱国营大卖场的腐朽气;

  也有人说,你写的那些故事无非就是对上眼分了手,不可言说的默契之类的套路。可是啊,人生不就是这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构成的么?你要的妖魔鬼怪、惊心动魄真的是比飞机失事的机率还低。

  我说的每一个故事,其实都有我性格里的某一面,脆弱和力量,柔软和坚硬,深情与绝情,从不回避。有一天你会知道,这些故事天天都在上演。若非要说,那是深夜的气场让我很乐意记录下来。

  你可以来验证一下,但我指不定会甩出一张冷漠脸给你。对了,如果你愿意,可以叫我J小姐。

  欢迎光临深夜书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