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字的力与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字的力与美》读后感10篇

2018-06-23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字的力与美》读后感10篇

  《文字的力与美》是一本由[日]杉浦康平 编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文字的力与美》读后感(一):文字的力与美

  译者序|庄伯和

  《文字的力与美》与杉浦康平先生的其他著作一样,行笔简练,保持一贯的内容深度,试图让读者了解视觉文化美学想法

  但这本书把范围集中在文字图像上,从目录的五个分类项目甘露文字”“穿着文字”“头戴文字”“运送文字”“文字与生活”来看,假使仅仅把文字的观念停留在说明文字的实用范围,起初不免觉得新奇;一旦往下阅读,踏进杉浦的美学世界,才恍然大悟,因为这本书已经明白地让人感受到文字出现生命周遭的魅力,尤其对于生活在汉字国度的我们来说,体会当更加深刻

  过去我翻译他的另一本《亚洲的图像世界》时,已经觉得文字图像背后透过神圣严肃游戏、咒术等诸多意思,原来展开的正是一个广阔天地。因为现代一般所谓文字图像,往往停留在“美术装饰”的地步作者却提供了一个“文字宇宙”的观念,即使是意思沟通媒介,文字竟然可以扩张张力不可思议的地步,就好像街上的商店广告招牌大大的文字固然达到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但作者想告诉我们:文字还隐藏着更深层的意思。

  例如“甘露文字”里提到的“寿”字树干充沛的体液静静流动,无数根毛吸收地下水,变为甘露树汁,随导管把大量养分不断送达树梢,于是树形充满活力。“福”字形酒器,注满招福美酒意味幸福含在口里,随着甘露流入体内。

  “穿着文字”,既显示宇宙循环的文字意匠,却也有像“寿字虾”那样腰身能屈能伸象征长命百岁

  “头戴文字”,如山神头上的布冠,干脆装饰一个“富”字。奇状头盔竟然出现“南无阿弥陀佛”及梵字,祈愿意义不言而喻

  “运送文字”,有结合“圆寿”文字的宝船,也有喜轿上的“凤喜”文字,运送绵绵的喜气。

  “文字与生活”,反映人在日常生活中巧妙摄取文字的力量,例如龙、鹤、龟的文字风筝,仿佛让幸福散布天空,令人惊艳。台湾妈祖神符令牌上的“日”“月”二字,更显示无比的降魔力。还有那精炼金丹的长生不老文字出现在椅子的靠背上,让人吸取金丹炼就成功的涡卷祥瑞。

  这就是文字发出的声响和生命的呐喊,杉浦康平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文字的力与美”!

  《文字的力与美》读后感(二):《文字的力与美》:初民的狂欢

  倘若留有记录,那么文字诞生时刻,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了。即使人的生命短暂,因为有了文字这样神乎其技的手段转瞬即逝情绪也有了冲破永恒可能

  手上这本《文字的力与美》,是一本谈论文字本身的著作。它的作者杉浦康平有“亚洲图像研究学者第一人”和“现代书刊设计实验创始人”的美誉。当然,即使是对这些领域并没有太多接触的读者,通过这样一册小书,便足以领略作者所致力保全的美好

  很显然,在东亚文字文化的版图中,汉字始终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于是在杉浦康平的这部作品中,汉字也是全书的中心。全书根据文字出现在不同饰品及其用途,将典型案例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甘露文字、穿着文字、头戴文字,运送文字以及文字与生活。或许其中许多文字的应用对于我们而言似曾相识,但将这些内容通过收集结集,筛选具有代表性表现,并以简练的文字揭示其背后丰富寓意,为现代人展现文字的内涵,杉浦康平的工作需要刻苦,又需要独到的见地。并且除了虚无飘渺的所谓“力与美”,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作品本身,似乎很难发掘太多更深层次的意义了。

  讨论至此,其实便牵扯出一个很棘手问题,即对于“古文字”这类似乎并没有太多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在一个高速发展时代人们着手投入精力,总是期望获得即刻的、现实的回报。因而像本书这样的作品,它当之无愧可以因为其精美独特收获好评,但终究不会获得更多的回音。可事实上,对于文字,它可以记录时间痕迹,保存的却可能是更重要东西

  在初民的时代,人们对文字始终心怀敬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人们坚信这些记号背后的神秘力量,因而才出现了许多相关的仪式活动,这些在本书中也有详尽的呈现。如果是今天,一个人还会对文字有执迷的崇拜或许会被视为异端,但生而为人信仰或许不可或缺,有了敬畏才能谋求生存的意义。只可惜,这连蒙昧时代的人们都了解的道理,在今天似乎也出现了颠覆。

  是时候怀念了吗?也许当下,在这样一部作品的阅读中,我们不会有更多直接的收获。但借由这些古老却永恒的文字,我们或许可以在这样一场“初民的狂欢”中,领略昔日尚存,但今天却已“遗失的美好”吧。

  《文字的力与美》读后感(三):文字的魔力

  从前我们对文字是有敬畏之心的。

  不记得是哪位朋友曾跟我说,他将字典垫在屁股底下,结果祖父训斥了——怎么能将文字和书本那样神圣的东西垫在屁股下呢?

  对于这个看似笑话场景,我却并不陌生。虽然没有具体事例,却总留着一些印象,文字和书籍过往的生活中曾经扮演着很神圣的角色。譬如那些平头百姓是经易接触不到书籍的;譬如会识字的人是很“上等”的;还有电影和某些场合里见到的“符纸”,小孩子梦魇了要将写了字的符纸烧成灰,用水服下……凡此种种,提醒着我们,在这个世界尚未“怯魅”之前,文字具有着摄人心魄的魔力。

  杉浦先生说,文字并不沉默,它们有时会呐喊。他看到,那些祖祖辈辈演绎的仪式场合,也许现在已经消散了它的精神力量,但那些用于这些场合的文字却将这种形式和力量永恒的保存了下来。甘露文字,由那些流动的物体勾勒成充满生命力量的文字图像来;穿着文字,纹身或绣刻经文衣服带来某种震慑力量;乐器上的文字,配合有独特的敲击声响与节奏。他将这些故事细节一个一个提取出来,于是我们走进了文字的浩海,开始直面它们的“呐喊”。每翻开书中一处,右边是图,左边是叙述,那些魔力就仿佛从沉睡中被唤醒一样,直冲脑海——你总是不自觉的想到,这些我好像看见过,却忘记究竟是在哪一处了。

  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懂得高棉男子身上的咒文咒符究竟是什么意思了。杉浦说,这些“避子弹、除灾厄的护肤文字,化为留住神佛力的皮肤保护男子身体”。这样的故事,现如今已经化为传说。然而庆幸的是,尽管在这个“客观理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中,那些故事中的魔力在渐渐流逝,我们却获得了新的观瞻文字的视角:它的结构,以及在难以言说的、穷尽想象力的结构中所蕴含着的美。这种美最终体现在了我们手里的这本书上——书本前后一张一张彩色的扉页,每页承载一个符号,除此之外别无它物。

  那些符号弯曲、缠绕、跳跃,或成行成列,或倏的飞出,在空中某一处凝结。

  谁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从先人笔下画出。

  它们仿佛来自不为人知的宇宙。

  《文字的力与美》读后感(四):展现设计大师森罗万象的设计视野

  《文字的力与美》是本讲“字”的书,你可能会说,书不是都是字写的吗?字,我们都会用到,我们每天都看,每天都用。可是真正了解字的人,可能不多。《文字的力与美》的作者,杉浦康平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神户艺术工科大学名誉教授活跃海报设计、书籍设计、图表设计、展览策划等领域。20世纪70年代起致力于东西方设计思想的结合,创出许多作品,被誉为亚洲图像研究第一人。

  《文字的力与美》是杉浦康平多年深入研究、剖析亚洲各国文字的成果,其中又以汉字为全书的中心。全书根据文字装饰品的用途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甘露文字、穿着文字、头戴文字,运送文字以及文字与生活。书里用大量的彩色图片,详实资料讲解了很多字的来龙去脉,让人大长见识

  杉浦康平列举了大量饶富趣味代表性文字,结合亚洲各地的风俗民情,以简明易懂的文字述说背后蕴藏的意义。此外,作者还为本书精心挑选了众多罕见的图片,尝试将他多年来深刻感受到的文字的力与美,更直观传递给所有读者朋友。

  文字最重要的属性是“声响的承载物”。文字并非仅单纯反映眼睛所见之物,同时也反映了发生在这世界上的许多声响。杉浦康平说“在现今的时代,许许多多的文字被收存在计算机手机短信以及电视画面中,它们正处于从“被书写者”到“被观看者”的变化过程之中。虽然如此,文字从远古以来即是被书写、被印刻的记述符号,它们曾是借着“身体律动”所产生的符号。汉字虽然被称为象形文字,但思考它的形成过程,会发现造型背景潜藏着自然风景的反映、动物姿态的记录,以及人类的各种姿态等所谓身体行为的表现,它们将活力注入文字。书写者面对大自然身心全然敞开,捕捉到了潜藏于自然之中不可视的骚音。最终造就了文字造型的结晶。”

  一个行走之人的前脚与后脚同等重要。前脚要踏得远,后脚则必须有力。若说天马行空创意思想是我们的前脚,传统文化的养分便是支持我们往前的后脚。在新潮文创思考沸沸扬扬的时代里,我们反而更应该回头反思某些传统文化之所以屹立不摇的原因。而文字,应该就是传统文化的中心与结晶。回头望得深、看得远,创意的翅膀才会有力。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益不光是增长了视野,更印发了思考,在路上看到广告牌或者古老的字体屋顶的瓦当我都会仔细看,然后回来再查找书,想去了解的更深入。小侄女看到我的这本书,读了整整一个下午,激发了强大求知欲,现在看到大家衣服上的字,书封面上的字,路边的招牌都会问问大人是什么意思。我想这本书对引发思考的意义远大于这本书本身的知识含量

  《文字的力与美》读后感(五):字信

  我未曾听说过其他国家有造字方面的传说,不论是古希腊或者北欧,巴比伦或者埃及,印度抑或美洲。也许是我太过孤陋寡闻,但我知道至少中国是有的。《淮南子》中曾言,仓颉造字,鬼神夜哭。语言也许是先民们的约定俗成,但文字只能期许神明先圣。无论传说真伪与否,至少我们的祖先一直都相信着文字的力量,甚至于有些迷信——先人会将写满天书的符箓烧化吞服,以期获得文字蕴含的力量。

  当今广为流行的其他文字大多与音素文字有关,汉字则是一个异类。汉字与象形文字有莫大的渊源。尽管汉字并非完全以象形来构造,而是以象形为构造特征之一。现在一般认为它属于语素文字。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汉字中仍然有一部分属于象形字,一部分与象形关系密切的会意字和指事字,而剩余的大多属于形声字。是的,汉字不仅有形象,还有声音。所以《文字的力与美》这本书的作者杉浦康平才会在中文版前言里说,文字“是声响的承载物”,“并不沉默”,“有时会呐喊”。音素文字本来就是“可读”的,而汉字则以独特的方式加入了这种声响。也许那就是仓颉画字时,注入的鬼神的号哭声吧。如果说类似拉丁文的文字是一曲婉转旋律,象形文字就是一幅幅画作,而汉字是画面与音律的结合,简直就是一个多媒体的影音文件

  而大多数的象形文字或者语素文字,要么已经失传成为学者的宝贝,要么就仅仅是在某个地方边缘小众着。就连汉字随着不断的演化,经过几次字体的更迭变换,也已经不那么象形了。

  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书写便利需求,而不断简笔化、抽象化、去象形化,然而这不妨碍它保留着象形的远古根基。所以,善良淳朴的百姓可以逆向工程,把抽象化的汉字再度象形化,甚至加上更多原来没有而大家喜闻乐见元素设定。这正是这本书所描绘的种种力与美。

  在“甘露文字”的章节,《桃果桃源图》中“福”“寿”二字竟然可以完美地融于盆栽;在广州民间艺术博物馆的门扉上,它们又成为立体感十足的浮雕香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清代素三彩里,更是化作了实物酒器。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毫无PS痕迹。

  在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不仅以文字招福延寿、以文字镇火抗风,更是将文字绣在衣冠裙袍,画入脸面发肤,甚至将文字具象实体化。人们把文字化的汉字再次赋予鬼神夜哭的原始力量和自我祝福的美好愿望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字变得更世俗功利,更抽象化工具化。这是不可避免的事。作为大众的沟通交流的工具,这也是文字一种职责义务所在。但是,那些深爱文字文化的人大可不必为繁简之争甚至网络语言的随意轻浮而哀叹痛惜,要大众去承载这种数千年的积淀也是苛刻奢侈的。更何况,文字的很多寓意也都是在使用中诞生发展,书中“春”字佩上雕刻葡萄,春通“蠢”,象征万物蠢动,是生产胎动的季节,而葡萄象征多子;又如“万”字食盒,上面饰有蝙蝠,因为蝠福同音。这些都是民俗所好,民俗所生。

  枝繁叶茂并不会妨害根深蒂固。所以你如果真爱文字,就不要再去转发“亲不见,爱无心”之类无意义的段子,从读这本书开始,去学习探索,去继承发扬,去固本培元,去深根固蒂。将这种文化在你的脑中做一份右键收藏,在你的口中作一次转发分享。

  只要有人还在研究关注文字蕴含的力和美,这种传承就永生不灭。这种文字经历了千锤百炼,无论现在幻化何物何形,而筋骨本质依然。只要还有人搜寻着这种文字的远古含义,还有人添加这种文字中的全新解读。文字的内在只会繁盛,而不会简缩。那份内在不在于笔画的多少、字形的繁简,而在于理解的人们那会意的一笑。那笑中的绽放的,就是文字的力与美,是文字的自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