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最新修订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最新修订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6 05: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最新修订版)读后感精选10篇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最新修订版)》是一本由张志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4-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最新修订版)》读后感(一):《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心得体会

  从小,我就是一个特别不爱看书的人,与其说不爱看书,倒不如说我是没有耐心去完完整整的读懂一本书。从小学高中,虽然成绩优异,但真正的课外读物与我结缘的次数少之又少。读一本好书,让我觉得需花上大量“碎片时间去消磨,所以通常我只会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厚度相对较薄的《故事会》、《哲思》等杂志花费少量时间就能看到自己喜欢内容的读物。

  一次学校团委讲座,我意外的得到了秋叶大叔的著作《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为了响应团委举办的读书活动,我不得不选择一本书去阅读完成自己的作业机缘巧合的与这本书结缘,却让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的成长,成才有了前所未有认识,看到更多大学生应该有的希望,向上和朝气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除了书中10个部分大学生涯独特见解,也让我开始去认识了解微信微博博客,当当网,网易公开课等等自己在之前生活从未接触科技产物,开拓了更多对信息采集,了解身边动态渠道。下面我从节选的7个部分谈谈自己的感悟

  art 1 专业职业

  我是昆明医科大学一名临床专业的学生,虽然自己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候是按照自己意愿,对医学热爱选择了昆医,但入校后上学期学习我才发现自己对自己专业的认识,仅局限于粗糙层面中国教育,使我们来不及了解自己所选择的大学和专业,就得立马被提到提交高考志愿书的台面上,我仍记得当初选择临床医学前查找每个专业概况的情景,那可能是我一生神圣也最着眼未来在的日子

  来到大学后,我却意外的发现身边的同学竟然很多是因为被父母亲戚灌输学医好的意识,或者学医工资高,待遇好,受人尊敬的表观现象而走上学医生涯。由于大一都是些基础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专业课少得可怜,许多同学开始觉得学医乐趣少,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当听到3年规培消息的时候,更是后悔自己当时头脑的发热。虽然课上老师会对我们专业进行认识的扩展,但老实说被动的灌输零散的认识比主动的探究是有很大差距的。现状无从改变,但无论怎么样,你得首先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吧?大致知道这5年乃至8年,无论是无奈还是自愿选择此条道路,所需具备的学识能力。但如何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的专业还有意义吗?其实不然,跟着秋叶的一张表,连我自己也发现,我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和出路,也是相对较少的。例如:百度百科你的专业名称搜索哪些大学开设类似的专业,查找专业课程精品课程网站,有没有专业报刊等等。

  在大学,读什么专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学习,把知识转变个人的能力。要深知自己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浑浑噩噩的蹉跎度日,被动的被人往前推向社会实在不应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的作为

  art 2 读书和学习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的时候,有一种严肃力量推动着你往前走。

  “严肃的力量”是我自己这次读书的一种独特感觉,我发现自己由起初看书的不耐心,变得开始沉静下来。除了自己的专业书,更需要海绵一样去汲取外界的知识。大学假期的第一本书,让我更加耐心的学会倾听自己圈子外的声音,开始学会以书中的思想去认识思考生活,在整本书中,秋叶大叔的阅览之宽,洞悉之多让我感到自己世界的狭小。但我也因此更加觉得,为自己主动的充电是多么一件必要事情

  我学着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规划假期生活,却意外的发现自己的规划可以让假期变得充实紧凑,当初认为思维导图也就那么一回事儿,可到画图,事项具体程度,时间规划的时候,才发现里面的大学问。我学着去理性的用“独立思维”的方法去分析每天发生的事情,建立多维的思考角度,渐渐发现以前爱微博刷屏,从众被情绪化是多么的不理智,就比如最近的梁彼得事件,如果我仅凭我个人看到的几条消息就不假思索转发,我可能就只是大众情绪的一员,后来在查看了几篇相关的报道,了解了整个事情的发生经过,了解为何抗议会如此之大,蔓延如此之广,后续判决对华侨未来影响等等时,才渐渐理智下来。我试着记录分享每天思考后的事情,却发现组织语言思路并非一件易事,归纳总结也需要功夫,发现总结确实让我第二天做同样事情时,有了更条理的思路,提高效率。可见,学习是源于实践,源于兴趣,学习是从问题中发掘,从问题中提升自我的。

  art 3 社团和实践

  告诉别人参与了哪些事情,叫工作经历。告诉别人可以独立完成哪些事情,这才叫做工作经验

  对于我们大一新生来说,社团,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渴望发展社会能力和锻炼平台,但同时社团生活的时间分配若使学业走向一个极端是不可取的,选择一个怎样的社团,了解一个社团的工作和运作方式,能从社团中学到什么,社团占据自己太多时间,社团里存在公平现象等等都需要我们自己亲力亲为的去搜集资料,有个大致的了解。若随大流横冲直撞的以锻炼为由就加入其中,只怕当满腔激情褪去之后,只有源源不断苦闷埋怨

  在这一节中,我十分认同秋叶大叔提出的一个观点:一个优秀的人只需要完整做一件事情,就能充分证明他的能力。很多事情,我们只是忙着追求结果,而忘记了事情的完整。在没看秋叶大叔的书之前,我也不会去思考一些细微东西,就比如做横幅,印名片等等在我们看来简单的事情,但我们却没有从这些小事中吸取到有用营养,社会的脚步很快,很多人都太急功近利,看重结果,但我们却忘了一件事“培养能力最关键的不是你在做什么工作,而是你做工作的时候怎样思考”,思考做事方法的得当,在请教别人的时候是否合乎礼仪,是否在给他人制造不必要麻烦,是否在工作或者学习生活可以将自己做事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出来,成为自己下一次做事时的垫脚石等等问题,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art 4 友情爱情

  年轻的时候,经历一场轰轰烈烈又黯然心碎的爱情,真是人生宝贵的经历。年轻的时候,能交道志同道合朋友,成为一辈子的知己,真的是很幸运的事情。

  书中谈到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该和父母做朋友吗?我从中学到的更多是与父母的相处,和父母在不同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时该选择一种怎样的应对方法,“理性和不理性的人区别并非是不会和别人冲突,而是理性的人是为目标去努力,不理性的人是被情绪驱动沟通”,人与人之间发生争议在所难免的,因为角度不同,阅历不同,对事件的看法也是不同的,被情绪推动,过激的应对问题,用不理智的方式让别人服从,难站住理,也让事情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将心比心,换个角度,换种沟通的方式,从一个积极方向去迎面问题,而不是通过争吵,摔东西等等发泄情绪的方式解决问题。

  同学友情,宿舍相处时,我发现原来我困惑的问题也是全国很多同学困惑的,当谈及到宿舍学习氛围,这句话让我释然: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相处,找到适合自己的待人之道,是不能靠回避你不喜欢的人解决的,要靠不断和不同的人接触习得。我以前过分的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过分抬高,忘记了问题本身源于自己,学着欣赏他人,学着能在喧嚣之时静下心做自己事情,这才是一种境界

  对于爱情,那是每一个人的向往,思修老师说“爱情是人最不理智的行为”,我认为十分站得住脚,所以我就不评论到底是否应该谈恋爱这个问题了,但我觉得秋叶大叔的几句话值得深思“不要因为性而恋爱,不要因为寂寞而恋爱,不要因为无聊而恋爱,不要因为别人都在恋爱而恋爱”,你的爱情并不廉价,也并不是可有可无,在选择恋爱的时候,至少要确定你对你的爱情是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因为上述四种而草率的开始或结束一段感情

  art 5 生活和习惯

  作为普通人,每天坚持比别人多专注训练一个小时能让你成为专家:对有天赋的人每天坚持比别人多训练一个小时能让你成为天才,无论哪种结果,都不坏。

  21天能养成一个习惯,养成控制自己时间,击败拖延症的习惯,养成专注事情的习惯。大学时间表的零散化,科技带来的时间碎片化,让刚踏入大学的我们犹如脱缰的野马,任由自己的懒惰和爱玩的天性。控制好自己的作息,养成早睡早起,三餐稳定,能给一天带来充沛精力的同时,也让大学的学习生活井然有序:控制自己的拖延症,不再以任何借口纠结,立即行动起来,着手进行好过发呆纠结一下午:控制自己的专注力,不要因为手机的微博提醒,微信的一次震动,QQ的一次呼叫就弃当前的事情而去,打乱自己做事的节奏,让自己的思维因为片刻的打扰而竭尽,学会去在做事的时候把手机关闭或者静音,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在高专注力下完成事情。

  你得学会一人的独处,锻炼自己的心性,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扰乱:你得学会野蛮身体,不至于在日后强压下倒下:你得学会理财,以免太过的挥霍将自己迷失物质之中。所谓的习惯,并没有看上去那样的苦涩,就像吃饭,到点自己便有意识,它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你变得更好。

  art 6 天性和信仰

  了解自己,尊重自己善待自己

  你的天性是与生俱来和外在环境造就的,你是独一无二的,学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知道自己个性,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你的成长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我十分赞同秋叶大叔对于人性的解读“真实的人性往往是复杂的,你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善良,也不会像自己想的那么不堪”,人的情绪往往是像一个波函数一样,高高低低,随时间变化,但无论怎样,你得学会完整的接纳自己。

  在这节中,我特别喜欢对:内心阴暗不是你的错这个问题的解读,一个人善良或者阴暗的标志不是他想了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内心阴暗确实不是我们的错,没有绝对圣人,也没有完全坏人,懂得掌控自己内心的阴暗面,面对它正视它的存在,不要因为感到自己内心的阴暗而感到羞愧,你应该知道自己虽然有那些阴暗的欲望,但自己也绝不会让它胡作非为

  art 7 成长和反复

  好的人生,就是在每个阶段做对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事,不要以为重复画圆就不是进步。

  “坚持比爆发更重要”,成长是一个很漫长过程,就算施肥也需要一些周期才能看到成效,在坚持中更能看到一个人的毅力魄力,曾看到网络上的一些玩笑话,大致是对学数学,学物理,学英语等等的否定,得出结论为学习这些无用。但是正因为我们的十年的坚持学习,它已经将我们从万千人中筛选出来,因为你对问题的考虑,已经有了数学物理理性的思维,因为你对社会现象的看待,已经有了语文历史培养出来的感性认识。坚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于你自己都无法察觉,然而在外人看来,你已经在进步。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更加影响到身边和我一样的大学生,更多的让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不虚度荒芜。当得知这本书是秋叶大叔2015年免费赠送给一些高校的时候,我更由衷为他的奉献点赞。我希望日后,也能从这本书开始,陆续去开拓自己的认知,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更希望大叔的微信微博网易课堂等平台,能够越办越好,为我们大学生和社会所需之人源源不断的提供帮助。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最新修订版)》读后感(二):大学生思想启蒙书籍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现办公室印象中是由团省委下发到各个高校的,我办公室也放了一本。一直也没怎么在意,直到上周,我发现作者是秋叶,才饶有兴致的翻了下。

  秋叶是我在2015年我带队参加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认识的,那届挑战杯是由武汉工程大学承办,组委会破天荒的第一次发布了PPT版的赛事指南系统讲解了各个类别作品申报要求注意事项,相对以前的通知文件更加容易理解。所以我也认真的看了看,而且发现了一点小问题,并且私信给秋叶,他也很快的改正过来。

  在挑战杯终审决赛开始前一周,学校学工助理办公室有个助理突然来到我办公室,邀请我一起参加相约博学堂的讲座,我不明所以。他说是秋叶邀请我的,我还是没明白是啥意思,问了一句,“秋叶是谁”。那个小伙子也愣了愣,估计也是替人传话的,说了句,我去问问我们部长。第二天,他又来了,“秋叶下周五要到我们学校来讲课,秋叶就是武汉工程大学的张志老师,在PPT界很有名”。到这时我才把张志和秋叶联系起来,没想到这家伙还能登陆我校著名的博学堂,要知道这是李工真、延参法师这样的大咖才能登台授课的地方。

  等到周五,秋叶匆忙的来到湖工,初见秋叶,只觉得没有qq图像帅气,典型的IT男,背着背包,带着深度眼镜。托他的福,我蹭了学工部一顿盒饭,其间,大叔谈到他做ppt一年赚了百万,团队中的小伙伴平均一人能赚20万左右,但是团队有的小伙伴们做了一年,就不安分了,想脱了团队,自己单干,他正在为这件事情苦恼。我心想,做个兼职20万一年,还不知足?要知道当时我年薪不过6万。当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可不能表现得太在意钱。讲座开始后,我要参加毕业班班上的聚餐,便提前离开了。

  在之后的湖北省挑战杯决赛阶段,秋叶还给我帮了忙,要说大叔人真的还不错,是个热心肠。之后和大叔偶有QQ来往。但深入了解大叔,还是从《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开始。

  《不到等到》聚焦专业与职业、社团与实践、友情与爱情、考研与就业等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叔作为过来人,在书中讲述了过去自己面临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回顾过去,大叔理性分析了各种问题的成因,归纳总结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大学生们提供很好的参考建议。文中,大叔向大学生推荐了60本经典图书以及他所开设的网络课程。可以这么说,《不要等到》为大学生开启了一扇走向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大门。即使我这个已经大学毕业8年,研究生毕业5年的老油条读了这本书后,也是受益匪浅。

  原谅我吧,大叔,你的书我一直放在办公室,没有发给学生。开学后一定发和同学们一同分享,向他们好好推荐一下。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最新修订版)》读后感(三):《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摘抄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企图用一次选择锁定成功的人,不过是想用固定的坐标寻求安全感。

  真正的梦想是经过现实无情打击后,却依然愿意去相信、去坚持的。那些让大家感动落泪的参赛选手,哪一个是一帆风顺的?其实,之所以能赚到你的眼泪,是他们在打击面前选择了坚持,而你选择了放弃。

  专业不等于爱好,也不等于毕业证。

  先做出一流得事,自然拿一流的回报。

  会读书的人看懂别人思考的框架,不会读书的人记住别人思考的结论。

  不要因为某个框架在某些领域证明很成功就形成对它的依赖。当你依赖某种模式获得巨大成功时,它就成为你最大的弱点,你看不见,但你的对手看得见。

  冯仑说过一个人要做大事业必须会说四种话:“官员的话,学者的话,商人的话,江湖的话。”

  学习一个思考框架要经过“摸索-模仿-记录-表达-复用-优化”六个阶段。

  如果只是模仿不去总结,就会停留在表面的层次。

  不管是学习,是工作,80%的时间是在做简单重复的事情。

  在大学学会自学,是人一辈子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大部分工作都要借助营销、传播、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等共性知识。

  想知道你的计划是否有效,得设置一些检查的标准。到了约定的时间点,对照检查标准,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很多专业有大量的共性知识,所以,研究如何快速学习,不如认真研究如何才能快速吃透一门专业。

  很多人没有学好元知识(最常见的训练方法就是写论文)就去大量记硬知识,看起来积累了很多 知识或经历,但是因为知识框架不完备,始终没有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具备连续思考问题的能力。

  好的技能或方法,你得找不同场合用不同的事情反复练习,记住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把一件事情反复做一百遍和用一个方法反复用在一百件事情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带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去学习是很难学到知识的。

  如果你只满足于获得标准答案,就是在培养惰性、依赖性。请务必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学习惯。

  一个让你独立思考能力快速提升的好方法是尝试写几篇一两万字以上、没有什么废话的长文章。

  一个人有没有头脑,要看他平时爱不爱折磨他的大脑。优秀的人从来不会停止折磨自己。

  就算在大城市生活,不先成为一个有质量的人,怎么能接触到有质量的圈子?

  知道自己在反对什么很容易,但是知道自己为何而反对很难。

  唯有经历无情的批评,才能真正成长。

  对质量没有标准的人,生活也会陷入各种敷衍。

  模仿的第三个关键点:一定要模仿到位,否则模仿效果会大打折扣。

  利用模板是一种依赖性的表现。

  模仿是为了创新,而不是为了重复前人的路。

  不管你觉得通过提问学到了什么,当伸手党永远是没有地位的。提问是为了让自己尽快独立思考,进而得到启发或者帮助别人,而不是爱上提问,依赖别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个人教育应该注重四个方面的修炼:一、人与群体的关系,这要靠道德、法律和制度;二、人与社会的关系,这要靠社会科学知识;三、人和自然的关系,这要靠自然科学知识;四、人和自己的关系,这要靠哲学宗教知识。

  一个好的头脑,一定要能欣赏和包容这个世界的多元化,而不是假定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或几种好的选择。

  所谓民主自由,不是为了让某些“坏人”不讲话,而是让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讲话的空间。

  获得独立思考能力的四种途径:经验、培训、流程、阅读。

  在短时间内建立对一个行业或者岗位的了解:

  1、了解行业价值链(搜索关于这个行业的综述文章)

  2、了解行业文化(搜索关于这个行业的各种吐槽)

  3、了解行业岗位(去招聘网站)

  4、了解行业人脉(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5、了解行业知识(读书-豆瓣7分以上、亚马逊10个真实好评,做好书评、笔记、导图、PPT等)

  合理搭配四类书:常备书、专业书、视野书、潮流书。

  不带着问题去读书,没有总结的读书,不结合现实生活的读书,只是数量的堆积,不是质量的提升。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无所事事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

  一个人的加速成长的机会往往在于他生活的平衡是否被打破。他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或环境,就会发现很多新东西,新知识乃至新压力,这些东西都会驱使他去付出。

  告诉别人参与了哪些事情,叫工作经历。告诉别人可以独立完成哪些事情,这才叫工作经验。一个人不是因为上班时间长就是工作经验多,也许他一辈子都是在重复一件事。

  很多人有了经历,却少了总结,长期下去,越来越依赖本能习惯做事。他做得很好,但是换了一种情况,应变能力就不足。

  不要因为事情简单就不去总结,不要以为自己经历过就是知道。养成随手记录工作内容,并思考工作细节的习惯,才能让你拥有和别人不同的工作经验。

  一个人要想成为Leader,光靠以身作则不够,得有激励处罚机制,得让大家认识到这件事情与大家的利益,得约定合理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任务。

  什么叫作做好工作的细节?——其实就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绝大多数人不能奢望通过获得大量空余时间来解决问题。

  现代人必须建立的一种时间管理能力: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大块的工作。

  当碎片时间找不到合理的用途时,最大可能就是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无论你断定对方有多么不对,也应该给当事人一次申辩的机会,之后再发表看法也不迟。

  公平不是靠诉诸力量或争取同情去保障的,公平是要依赖合理的程序来保障的。

  培养能力最关键的不是你在做什么工作,而是你做工作的时候怎样思考。

  做一个好人并不容易,因为你得比骗子更有能力。

  压抑性需求是一个愚蠢的事情,但是放纵性需求更是一个愚蠢的事情。

  爱八卦不意味着你的同学们将来就没前途,也许有些人和你兴趣不同,也许你根本不了解他。每个人看别人,都只是看到一个侧面,即使是自己看自己,也是如此。可以尝试去真正了解他们,看看自己是不是可能过于清高?

  真不想颓废的同学早就把时间用于各种能力提升上。

  君子和而不同。——孔子

  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相处,找到适合自己的待人之道,是不能靠回避你不喜欢的人解决的,要靠不断和各种人接触习得。

  未必要和牛人交朋友,多分析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每天都保持怎样的工作节奏?他们如何克服自身惰性的?他们都爱看什么书?他们都爱讨论什么话题?他们是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他们爱转发粉丝怎样的微博?只要学会观察,就是在学习他们。

  要么双方有共同兴趣,要么你能成为他的知己,要么大家能够一起做点好玩的事情,这样的关系才能变成人脉。

  内心怯懦的人才期待一个绝对安全的选择,而勇者是努力让自己的选择越来越靠谱。

  很多人之所以输,是自己被自己假想的后果吓倒的,年轻没有输不起的仗,只有不敢赢的命。

  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不是把梦想放在艺术、科技、实业上,而是一窝蜂扎堆想挤进公务员体制,企图追求一碗安稳饭的时候,这个社会病了,还病得很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居然不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在哪里上班,这多荒唐。

  假如没有足够多经历,人是很难明白自己到底想追求什么。

  一个有故事的人和一个没故事的人,欣赏到的风景是不同的。

  消除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始行动。

  你很难复制别人成功时的环境、能力还有运气,但是你一定很容易绕过他走向成功道路上犯的错误。要想复制别人的成功,答案就是别犯他犯过的错。

  对于知识和技能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他人的肯定与学习,才是未来决胜职场的不二法宝。

  假如不专注,你学习十个小时的质量不如专注者的一个小时。

  要主动寻求突破你熟悉的领域,这样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经验,持续进步。

  练习需要反馈,反馈让你感知进步。一开始就要设计可观察的反馈指标。

  很多人设置了过于长远的目标,而没有为目标设置短期激励,这就很难让目标实现。

  坚持完成计划的两个技巧:第一,明确一个要付出较多努力的大目标;第二,把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小目标,这样就可以不断检查目标的进展状况才能够更好的坚持下去。

  千万不要因为融入社会时,遇到不期而至的挫折和打击就变得偏激,甚至用更恶的恶来对付那些对你不

  好的人。

  坚持思考生活中的细节。

  发现异常,寻找原因--反复推敲,确定真正原因--总结经验,

  下次复用--写出长文,强化印象--博客分享,互动启发。

  用慈善的名义逼别人行善,本身就是一种恶。

  要求受助者作出种种承诺的行为,实质是资助者自命拥有的道德高点,对受助者进行“道德绑架”和“意志依附”。

  一个人立足于社会,一定要有回报社会的意识。

  不能把慈善简单等同于捐款行为,要把慈善变成自己对身边的人、社区的人长期的服务行为。

  一个人要想走向理性就得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

  一个人生命的质量,不在于他享受过多少物质,而是看他为自己做过多少种选择。

  当你为孩子创造一切时,就在剥夺他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通过不断做选择,不断试错来获得。

  所谓暴力并非一定要动手,一切基于威胁和胁迫的行为都是暴力。

  能看出别人的思考逻辑,这是专业思考的结果,能否看出别人逻辑背后的动机,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大学生不要急着马上证明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更不要指望着看几本热门书,就想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某个人提出更高明的见解,这不是独立思考,这是虚荣心。

  要学会独立思考,需要质疑,但是最重要的质疑在于学会自省,而不是批判他人。

   真正优秀的人,他的竞争对手是全世界,而不是身边的人,这是眼界,也是胸怀。

  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你最好要让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的习惯。有了时间节奏感,才能逐渐掌控自己的时间,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会倾向选择那个暂时让人感觉到轻松的选项。当两个选择都让人痛苦时,大部分人的最佳选项就是:不做选择,假装在思考。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最新修订版)》读后感(四):大学生入门手册

  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有一本书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是覃彪喜的作品,也是传授刚上大学的学生如何珍惜大学生活。

  对比来看张志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内容更接近当下时代,书中内容指导性更强,给出建议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布置了“作业”。让理解更深入。但是这本书的后半部份有点过于说教,实用性相比前部分减弱,但总体内容丰富。书中也提前涉及了很多职场内容,这个很赞,让刚入大学的同学提前储备工作所需的“精神弹药”,有利于培养长远思考能力。

  最后,推荐给大学们认真读一读!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最新修订版)》读后感(五):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之所以用这句话作为标题,一是从高中开始就很喜欢这句话,二是看了秋叶大叔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以后,确实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我现在已经是大三狗了,大学的生活已经过了多一半,我在读的时候就想,如果在刚步入大学的时候就能看见这本书能有多好!?回顾过去的两年,可以说迷茫是主旋律,很多时候感觉都在无所事事、随波逐流,甚至有的时候迷失了自我。当然也走了不少弯路,也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到了大三我逐渐平静了总是浮躁的心,并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最后决定考研,看了《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以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的信心。

  专业和兴趣

  在过去的两年中,可以说我一直都在纠结在专业和兴趣之间。我学的是中共党史专业,当然是被选择的,而我真正喜欢的是设计类的专业。在大一,我觉得自己很像秋叶老师在书中说的那种“以不喜欢不适合自己专业为理由而虚度青春”的那种人,感觉自己一直在跟着别人走,没主见,没目标,但是整天还在忙忙碌碌却并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为了什么而忙。所以在最后迷失了自己,内心无比的空虚。在大二我意识到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专业而自暴自弃,所以很多时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报了美术班,自学Ps,自学乐理学会了吹陶笛。这段时间过得其实很轻松,但是每当自己安静下来后都会感觉到一种不安全感,因为我感觉我虽然很喜欢这些东西,但是它们并不能在将来步入社会以后给我带来“面包”,感觉我做的这些就像在画一棵树上的树叶,虽然郁郁葱葱,但是缺少挺拔的树干,所以在这段时间是在发展自己爱好,寻找“主心骨”的过程。到了大三,自己逐渐平静下来,未来也依稀勾画出了大概的轮廓,我放弃了要跨那些看似挺喜欢的专业,还是考本专业的研,最近也因为PPT而认识了秋叶老师,当然也顺理成章地读了秋叶老师的书籍。很喜欢秋叶老师的观点,感觉很多观点和我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就好像在和老朋友聊天。

  什么是专业?专业就是不管是否喜欢它都要经过大量的艰苦训练使自己在这方面成为“专”才,然后靠它就“业”。能把自己的兴趣作为职业的少之又少,毁掉自己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作为职业。99%的人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自己的专业,现实只能在自己靠着“专业”的知识立足社会后,再去寻找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机会。所谓好的专业也要考虑尽可能能够利用到自己家里的人脉资源,如果没有更要选择含金量高的专业,使自己总有养活家人的能力。

  工作能带来收入和名誉,但不能带来幸福和快乐;兴趣能带来放松和愉快,但不能带来收入和名誉。所以一定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读书与思考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可能是高中拼的太苦,所以一直都有厌学情绪(都是借口啦,哈哈)。但读了秋叶老师的几本书后,我越来越感觉到读书的重要性,读书能让我认清这个世界,能让我认清自己,能在自己无依无靠或无所事事时,提供强大的力量推着自己前进。我也会在自己空虚或者无助时去选择读书。贫穷与富有的人的最大差别并不是在财富而是在思维方式,而读书是逐渐改变一个人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按秋叶老师的观点,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写长文,这开始会很辛苦,但这是必备的修炼。一个人看有没有头脑,要看他是否经常折磨自己的大脑。所有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都经历了,把思考变成文字,再交由别人进行无情的批判,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成长。(可从日记、博客、微博做起,配上手绘图,最好与自己喜欢的东西相结合)刚刚开始如果没有思路可以从模仿做起,有三点:一是动手,模仿≠抄袭;二是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三是模仿一定要到位。

  人总是喜欢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多花时间,所以要我要克意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同时掌握正确的方法,不带问题的读书、没有总结的读书、不结合现实的读书,都是数量上的增长,没有质量上的提升。

  改变就从现在开始,那么多的“斜杠青年”做榜样,我并不感到孤独。很幸运能够遇到你,觉得为时已晚时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最新修订版)》读后感(六):不实践的鸡汤不如白水

  大一时候作为星级干事收到的部长礼物,一遍时像打开了整个大学,对未来和现在多了更多思考。寒假闲着二刷,发现大一时候虽然都明白这些道理,依然没有过好大学,对于过去的时间后悔和剩下的时间感到不够用。

  比起一刷发现二刷后豆瓣评分居然有这么大的涨幅??个人还是觉得秋叶老师搞技术很牛逼但写书方面还是浓浓的推销自己和鸡汤味,鸡汤很棒不去实践不如白开水,还不长胖

  二刷后的读后感:每章的实践技能和推荐搜索都在跟着去做会收获更多,书最后有书中推荐书目不用每章都把书单记起来(这也是觉得这本书最棒的地方,虽然我一遍时候是看到最后都记完了整本书书单才看到最后的书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