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7 05: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经典读后感10篇

  《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爱情》是一本由冯雪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读后感(一):【书评】《囚笼里的红玫瑰》之那些年的民国爱情

  前两天拿到《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书给人抑或喜抑或悲又抑或奇妙之感。

  读这本书,非常舒服文字优美至极,行文如水,每一段爱情都堪称奇遇

  从第一章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倾城之恋”,因为爱过,所以慈悲,穷尽一生的懂得,所以宽容。到张茂渊与李开第的“旷世之恋”,穷尽半生的等待,这样旁若无人的爱情,堪称传奇。造成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爱情悲剧,不是那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是两人对于爱情不同认知。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的爱情,一个是名媛,一个是军阀,最终能走到一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谱写最动人的爱情。盛爱颐与宋子文,一通电话勾起尘埃往事,他们如同很多男女一样,从最初的相许到无声的分手,归根到底,并非不够深爱,而是命运安排。江冬秀与胡适的爱情,两人源于包办婚姻,这是一桩非常幸福中国传统婚姻的典型。周璇和石挥,写出了周璇的痴与恨,因她与严华离婚后曾说过:”绝不与圈内人配成佳偶“。正因这段短小的话毁掉了她一生中最能给她幸福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中,周璇犯了大忌,就是对爱人不信任,最后无疾而终......文中还讲了小凤仙和蔡锷;石评梅和高君宇;徐志摩与四个女人故事等等等等,最后,在第十四章将胡蝶与潘有声的爱情故事,胡蝶一生中,遇到了三个男人——林雪怀、潘有声、戴笠,但是真正永恒的爱情唯有潘有声一人。林雪怀的漠视,关心的只有他自己,旧时大男子主义以及他的自私自利完全摧毁这段原本幸福的婚姻,直到遇见潘有声,她一生的良人这段感情有始有终,只因潘有声是一个优秀成熟的男人,懂得珍惜,懂得包容。这些人的爱情让人觉得或喜或悲。让人倍感伤感,倍感幸福,所有的感受都是双倍的。他们的爱情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评判的,爱情本就无法给予一个正确的界定线。

  乱世中,才女的生存最为不易才华横溢渴望挣脱牢笼的红玫瑰。爱是一种遇见,却无法预见。爱情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形容的,很多事情模模糊糊,有人说爱情的终点是婚姻,而有人说,一世的爱情不求未来......如此种种,爱情是自己的认知,你认识到什么样的自己,便会有什么样的爱情,真爱是让对方过得无比的幸福,当你不能给对方幸福的时候,似乎爱情之花便已然凋零。

  书中主人翁的爱情,因他们的才华流芳百世,而主人翁的才华因为爱情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哭过之后才懂得,爱是尊重,是给她的幸福,当你不懂,不能、不会给他幸福的时候,不要囚禁她幸福的一生,要懂得放手让她(他)自由自在的翱翔于天际

  爱情永远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借用一部电视剧的女主角的话来说,爱情是奢侈品,也是限量版,我们心里一直都在寻找那独一无二的那个人,但现实中遇到的很多事劣质品,仿冒品。

  有一些东西错过了,就一辈子错过,守住自己一个不变的承诺,却受不住一颗善变的心。

  有时候,执着是一种负担放弃才是一种解脱。人没有完美,幸福没有一百分,你在等待一个人的同时,另一个人,也在下一站等着你。

  人生如戏,若有新人,处处惊喜

  《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读后感(二):烟花寂寞梦一朵°

  评《囚笼里的红玫瑰》

  文/蓦烟如雪

  我一直觉得民国是最自由年代

  当然,在这样无法感触到的年代里,说这样话,或许荒唐。但我总有一种说不上情愫,像是一种黯哑的迷恋。

  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那些个性率真、砥砺风发的文人,都像烙印一样凿刻在民国时期的书卷中,静默不语,再逐渐地被世人所知晓。

  民国是自由的,是囚鸟飞出樊笼的第一声啼鸣,是饱受凄苦的女子不再裹脚,渐渐迈进学堂蜕变,虽然她们中仍有一部分人终是走向了盲婚哑嫁,但这些接触过新思潮的女子大多受到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看似平缓无声,却也跨出了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当我翻开《囚笼里的红玫瑰》时,书里所列的女子,大多不陌生。相对来说,民国里的女子,我都较为喜欢。毕竟在乱世红尘中能苟活于世已属不易,更何况战火纷飞的时局,她们还能保有自我信念,发散着隐隐独香的魅力

  当然在这些女子中,不乏家世显赫才艺卓然,有的更是美貌绝伦,孤高清雅,但这些都不是闪耀的焦点,而是她们在情感中的执着、坚守以及那种遗世独立超然之感。

  而乱世民国基本难一夫一妻,大多是三人行,亦或者是妻妾成群。才子佳人还有封建悲剧性捆绑的原配。这些原配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能在互不相识的情境下,结成夫妇还能互不排斥例子很多,书里的典型要属江冬秀和胡适,其次是张学良和于凤至。

  很难想象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能与目不识丁妻子相守终生,虽然他更多的是怕老婆,但他好在没有伤害发妻和曾经深爱过的人。张学良和他的原配于凤至也是如此,张学良风流不是一天两天,如果不是患了乳腺癌,她不会选择退出,与他相守终生的可能还是她。

  当然我想题外话说说赵四,赵四也算大户人家,可她一直无名无分甚至替他生子育儿,她在最美的年华里完全可以选择更美好生活,可她毅然决然的与张学良相伴于山野粗布麻衣。张学良晚年感恩赵四,可却说最爱的不是赵四。我想赵四已不会去计较这些。当然这样的结局归功于于凤至的成全,她不是放弃,而是愿意给他留有最好的。

  反观,民国才子徐志摩对待原配张幼仪,多少会让人愤慨,纵观他有才,但也无法让我心生好感。徐志摩是不爱还要选择继续伤害,而胡兰成是爱了还是选择伤害,胡兰成的文字确实有一种不可小觑的魅力,但我无法喜欢胡兰成,可能对张爱玲的有一种偏执的喜欢,才会如此的感叹命运的讽刺

  相比张爱玲,她的姑姑张茂渊比她幸福多一点,优雅举止,姣好面容,不争不夺,睦邻友好,半生等待才成为李开第的妻子,她有当今社会少有一种态度,她对待感情不插足,她也不随从,她坚守着宁缺毋滥态度,度过了半百,这样的人社会很难容,却真真少有。

  比起怀疑多情、善妒,能遇事坚守的也不多见,潘有声对蝴蝶来说算是个良人。她和张茂渊一样,都等到了一个值得相伴的人。

  相比来说,这书里的女人都是等爱的女子,孟小冬的哀愁,盛爱颐的放下,周旋的擦肩,小凤仙的钦慕,还有萧红的孤独、阮玲玉的虐心,她们娉婷、楚楚动人,行走时香风细细,坐时媚态丛生,她们如花般次第开放,却如残荷般依次凋零。

  凋零是寂寞的。而寂寞是高悬的烟花,短促成空。当爱变成羁绊,当遇见变成了分别,烟花也渐渐落寞,它凝结一朵,像囚笼里的红玫瑰,绽放在那里,未曾在记忆中远去。

  《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读后感(三):包办婚姻幸福的可能性

  江冬秀和胡适,按照当今的观点,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能说是相配。二者都是善人,阴差阳错和和睦睦过了这么一辈子,在当时人眼中是幸福,在现在人眼中,却是悲剧。

  没了爱情就什么都没了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抛的又是什么?

  今日提倡所谓婚姻自由,却是将爱情的成分过于夸大,就仿佛只要两个人相爱就有了能够一起生活的资本。虽也是不赞同包办婚姻的现代人,但不得不说,在组成稳当的家庭这一过程中,包办婚姻功不可没。至少门当户对绝对道理的。

  结婚这事,说白了就是在一起过一辈子,有人照应等等和许多法律上的程序,然后是解决生理需要和繁衍后代(现代观念下此条可选)。私以为,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虽不及胡先生“可能”会遇见的益友,但也能算是十分幸福的了。即使是所谓的没有爱情,到最后这些情感不都会转换亲情吗?

  《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读后感(四):提不起兴致

  想看,没有理由。。。。。。。。。。。。。。。。。。。。。。。。。。。。。。。。。。。。。。。。。。。。。。。。。。。。。。。。。。。。。。。。。。。。。。。。。。。。。。。。。。。。。。。。。。。。。。。。。。。。。。。。。。。。。。。。。。。。。。。。。。。。。。。。。。。。。。。。。。。。。。。。。。。。。。。。。。。。。。。。。。。。。。。。。。。。。。。。。。。。。。。。。。。。。。。。。。。。。。。。。。。。。。。。。。。。。。。。。。。。。。。。。。。。。。。。。。。。。。。。。。。。。。。。。。。。。。。。。。。。。。。。。。。。。。。。。。。。。。。。。。。。。。。。。。。。。。。。。。。。。。。。。。。。。。。。。。。。。。。。。。。。。。。。。。。。。。。。。。。。。。。。。。。。。。。。。。。。。。。。。。。。。。。。。。。。。。。。。。。。

  《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读后感(五):时间走了

  时间走了,谁还在等呢?

  越来越多人写爱情了,很多种桥段,很多种结局,但最后却发现,那就像今天的速溶咖啡,虽也有些味道,不过也是刹那惊颤。转过身再去看的时候,心在问话:时间走了,谁还在等呢?

  穿过岁月疾驰而过留下的褶痕,我想探寻足够深刻到时间也无法抹平的刻骨铭心,想感知一个时代里最令人动容的爱情,于是,我翻开《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本书的开篇很吸引我,关于才女张爱玲此生完整的爱情,我从未读得如此详尽且深感动容。

  “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张爱玲在分离的雨中对胡兰成道出这番话的时候,已是心灰意淡了。再想到后来的她孤独病终在异国,且是数日之后才被人发觉,亦能感受到她内心孤独的能量源,将她与俗世之间筑起了无法逾越的高墙。对于这样的女子,只能是一次爱用尽一生。倘使最终不能够如此,也只是如花般萎谢了。书中对情感的描写细致,对事情发展描述也是极为尊重的,但凡有当事人原话的地方,均不会妄自更改。正因如此,通篇读下来才让我觉得自己是真真切切体悟了一把张先生一生只为一人盛开的孤傲姿态对待爱情,她竟没有一丝脾气

  或许是真的因为爱过,所以才能宽恕胡兰成的背离,因为真的懂得,才能不究过错原谅

  这本书里的徐志摩与林徽因也是被许多人感叹的,对于这段爱恋,大多数人都是从徐志摩的角度出发去解读,认为多情的徐志摩对林徽因用情也是一往而深,不可自拔。而此书却是以同徐志摩痴缠一生的民国女子为眼界讲述她们各自因为这个男人而修得的结果。且不说张幼仪与他不幸的婚姻,最终好歹应着自己的见解学识成就了一个独立而现代的新女性。徽因与他已是不用多谈,最令我感到意外却是陆小曼。她和张幼仪、林徽因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却与徐志摩个性相投,坦诚,率真。几经辗转在一起之后,却因为二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形成消费观令生活混乱紧迫。书中对陆小曼与徐志摩之间的叙述,颇有平叙却又有撼动心灵之效,因为多情才子落得最终为钱财奔波而意外身亡,着实是个不够浪漫的结局。

  民国时期说自由也不自由,却是新思想涌进的黄金时期,所以这时期勇敢去爱的女子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也都要热烈。虽然阮玲玉因为不堪人言可畏而在时代中倒下了,但在这个为生活和爱情不得不挣脱束缚时代,就算最后是优雅地用鲜血祭奠了这短暂的一生,也不枉此生活过。

  我如今坐在这里,深知那个时代过去良久良久。换做是今天,一杯咖啡都要打包带走的时代里,她们还愿意穷尽一生只为情字煎熬吗?

  《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读后感(六):爱情是遇见,却不可预见

  《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

  ——冯雪

  本书用一句话总结,便是“爱情是遇见,却不可预见。”

  在华师那段时间,认识好几个喜欢读书的女孩子。他们大多喜欢李清照、卓文君、张爱玲的才气,却有被他们的身世困惑;他们对赵明诚、司马相如、胡兰成等的行为作风颇有说辞;而那个时候的我,还完全不认识这些有才气女子的思维想法。我一直都觉得爱情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对错,只会有谁更在乎谁,谁又不离不弃的追随自己的内心,谁又会真正关心过谁多一点……如果非要用对和错来权衡和解释两个人的爱情,在新文明到来之前的所有的爱恋,都是权利欲望人品的集中压迫产生果实

  在中国,从五四新文化之后,有好几拨“换妻潮”。如同黄埔江口浑浊的河水,夹杂了河水与海水的味道,一切都开始变的不那么纯洁。“换妻潮”的出现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封建礼制的克制,当这两种思想文化彼此夹杂,相互柔和,那些所谓的有文化的男男女女便开始冲动、开始颠覆、开始找不到自己了。在这本书里,大多讲述第一波“换妻潮”的故事,很多人坚守爱情坚贞,很多人屈服封建礼仪取了二房小妾,更多的人迷迷糊糊犹犹豫豫……爱情总是让人迷茫,可以遇见你心中的爱情,却总是无法预见爱情的未来,这,便是爱情奇妙而万人追寻的原因之一。(这里的换妻不是今时今日所理解的的换妻,而是指与自己的原配夫人离婚而取新的女人为妻;目前“换妻”一词一句被滥用,特注明)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在这本书里阐述的非常好,不管多少人骂胡兰成,一句“懂得”让张爱玲24岁的青春年华倾泄而出;爱是懂得,不管“倾城之恋”多么被人诟病,张爱玲真心的爱了,胡兰成也真诚的爱了(即使短暂),对于爱情,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状态吗?这样的彼此付出,相依相随,不正是那些寻找爱情的人所苦苦找寻的吗?所以,不管你们多么诋毁胡兰成,我想说这本书里面的一句“懂得”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你不懂,不理解便不会寻找到真正的爱情。人因为不能预见未来,所以看到结局去反驳当初,从逻辑上来说,已经自取其辱了。

  当然,书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思想变化,及新思想还未到来,而旧思想依然没有抹去的时间节点上。这本故事里讲述了众所周知的盛宣怀的七女儿盛爱颐与宋子文的爱情故事,一个是旧制度的大小姐,一个是新世界(美国博士)的穷小子,这样的爱情故事怕只有在小说里才能找寻到;现实世界的爱情故事总是那么扑朔迷离,宋子文的背叛让盛爱颐突然觉醒,而盛爱颐的突然觉醒却让宋子文深深的迷失。旧文化的新思维,新文化里的旧固执,如此想来,却也及其曼妙的写就了一段传奇。

  我最想看的故事其实是韦司连、胡适和江冬秀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之前在另外一本书中看到韦司连与胡适一生的介于君子之交和红颜知己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里又看到江冬秀与胡适的因亲情而相守一生的故事,颇令人思考。现在很多人都说要找真爱,我想胡适的真爱或许是韦司连吧。蒋介石给胡适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句话用来分析胡适的爱情观似乎也恰如其分。作为新文化、白话文运动的旗手,他鼓吹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但作为母亲的孝顺儿子他不能不遵对母亲的承诺与自己不喜欢的江冬秀终其一生。这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骨子里喜欢新事物、宣传新思想、新知识;一方面自己却被禁锢在传统道德中,不可自拔。这是一种矛盾的状态,胡适生性乐观的特性似乎改变了这一点。

  这本书是通过故事讲述爱情的,从来不是透过爱情讲述其他的事情。所以,关于爱情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述的非常好。其他的一些细节故事可能众说纷纭,不太好处理;但对于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真谛,诠释的非常好。当然,因为大环境是在民国,三妻四妾还是旧制,所以书中的女主人公多看起来像今天的“小三”的意味。这一点还是要特别理解之后再去感受,有新思维的女性追求自己内心的向往,无可厚非;但在当时的那个社会环境,那种追寻是被文人赞美的。在那个年代的那个认识上,女性有一些地位低下的本意,这是透过时代去观察才有所发掘的。

  爱情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很多事情都很模糊;有人说爱情的终点是婚姻,而有人说一世的爱情不求未来……如此种种,爱情是自己的认识,你认识到什么样子的自己,便会有怎么样的爱情。书中主主人翁的爱情因他们的才华而流芳百世,而主人翁们的才华因为爱情而更加绚丽多彩。

  真爱是让对方过的无比幸福。当你不能给对方幸福的时候,似乎爱情之花便已然凋零;在《色即是空2》里面恩植为了让京雅过的幸福,真正的把京雅让给更能给他幸福的师弟,这个情节我看哭了。但凡一个男生不会如此,但哭过之后你才会懂,爱是尊重,是给她幸福。当你不懂、不能、不会给他幸福的时候,不要囚禁她幸福的一生。

  2006年俞敏洪在武大演讲的时候说过爱情的一个观点,如果你到目前为止还在憎恨你的ex-girl,那说明你还不懂爱情是什么,这样的憎恨不会让你知识增加、更不会让你们彼此都快乐。所谓爱情,就是彼此包容,就是让对方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