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师好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师好美》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7: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师好美》读后感10篇

  《老师好美》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师好美》读后感(一):差到怀疑是谁冒着严歌苓的名出的盗版书——《老师好美》

  看了前三分之一就开始怀疑是不是买错了版本,这本是不是谁顶着严歌苓的名出的盗版书。

  节奏拖沓重复啰嗦,那些自以为的青少年“网络用语”令人大跌眼镜。诸如“最近联系太多,要'酷'下来。” 文末那些非主流短信记录,用“果酱”表示“过奖”等。这些都是谁告诉作者高中生是这样发短信的?

  据说严歌苓为了写校园题材专程去学校里体验过,从本书来看完全没有做到任何真实深刻。如果要说本书写了国内高考压力,我相信读者是不同意的,因为根本没有花费多少笔墨,也没有任何深刻的揭示。

  本书还有个致命缺陷是话说得太满,没有留余味让读者自行判断人物对错,而是直接在文章里批判。比如富二代的董事长妈,努力工作赚钱没时间照顾家里被狠狠批判说那种爱不是孩子要的,这算什么意思?里外不是人?女人就该做个文职类工作相夫教子?

  另外这本书某些地方的逻辑真的有问题,既然富二代已经对考试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他爸妈完全应该送他出国绕过高考,而且他说他将来要接手***广告公司,就算不为了逃避也应该去国外读大学。另外女老师双亲和睦,她就离了个婚怎么就发展地如此畸形要去搞师生恋了?她爱女儿之前和前夫争夺过抚养权,后来在准备逃去山村要把女儿也带去山村的时候就不考虑女儿了?做那些丑事就不考虑女儿了?好端端一个十三岁少女,要跟着她去山村从此改变命运了?

  书里用三十七岁女老师作为第一人称视角写出来的语言,令人作呕。啰嗦重复幼稚恶心,也不知道是不是刻意表现成那样的。

  严歌苓那本《一个女人的史诗》,其中各个人物的感情深刻真实,看了那本书大为触动。然而这本《老师好美》,真的不敢恭维。

  《老师好美》读后感(二):老师美成母亲的模样

  第一次觉得阿苓的写作角度棒极了大概是《心理医生在吗》,《老师好美》则是第二部。

  丁佳心注定是个悲剧人物,她爱语文,爱教学,如马莉所言,她对学生投入了过多的情感,以致对其他情感都有些愚钝。

  她不是个合格的母亲:为了学生,竟允许自己的单亲女儿住寄宿学校;为了学生,她一再地拖延带女儿外出就餐的机会,最后叮咚被生父“收买”带走也是注定的,因为叮咚也需要被关爱啊,生父回国后的一系列“谄媚”的接触都给了叮咚一种全新的感觉,她可以不再担心快餐店的价格尽情地点餐,她可以收获各种稀奇古怪的舶来品,这一切都是丁佳心从未给予过的,更何况事情发展到小丁老师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叮咚自然投入了生父的怀抱。

  她也不是个合格的老师:和学生有亲切的关系或许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追求或理想状态,但常言道“学为人师行为规范”,教师就是得有一种近乎于领导力的威严,能够给学生以榜样。丁佳心从一开始就过多投入到了天一和刘畅的生活状态中。这种“过多”弥补了两位少年情感上的缺失。天一和刘畅两人悲剧的原因很相似,高考的压力,青春期的懵懂,以及成长过程中母亲角色的缺失,都使这两个青春少年对心儿产生了畸形的爱恋。

  这爱恋一开始就无法停止,直到一个爆发点才能使它骤停。而小丁老师是个软弱的主儿,人近到中年,还要过多依赖于老丁夫妇,对于前夫的骚扰,还需要一个十八岁少年的维护。面对学生的爱恋,这样软弱的她反应迟钝,且不知如何规避。这才造成了悲剧。然而悲剧绝不可能是由单一因素决定。邵家与刘家更是悲剧的源泉:邵母无法走近天一的内心,刘母也未曾关注过刘畅的需求。这一切都是那个叫心儿的女人给予的。

  家庭教育的共同缺失使得他们都走近了心儿,家庭教育的缺失也让叮咚走近了她的生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知道阿苓想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但我作为一个师范生在这里看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以后有机会在教育领域大展拳脚,我想我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其实这种联系早在十年前就有了,但为什么依然有这种悲剧的存在呢?一是学校、教师工作不到位,二是家长认知的偏差。这一切又都可归结于人民知识水平低下。最后以一句俗到了不能再俗,却又有那么三分道理的前人遗言作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呀!

  《老师好美》读后感(三):To my teacher, with love

  相较于网络上的传言,我更愿意相信书中的版本。被两个优秀学生深切爱着的老师,不应像舆论中说的那样不堪。相反,她应该充满对教学,对文学的热忱,才能感染学生也爱上文学,以及教授文学的她。只是这样的结局,对三个人,乃至三个家庭,来的太过惨烈。禁忌恋就像毒品,一朝沾染,谁也别想全身而退。只能说这场游戏,每个人都是输家。 看完书后花了很长时间去搜索真实事件中的审判结果。看到“被判死刑,驳回上诉,死刑复核终结,执行死刑”的结果,网路上有的拍手叫好,有的唏嘘遗憾。联想起legal high里冈田将生问新垣结衣是否支持死刑,妹子说:“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呢~”可现实不就是如此?如今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但看到那些以杀人为乐被抓后也毫无悔改之心的人渣只被判了区区几十年,就咬牙这种人明明千刀万剐死不足惜。可面对本案的少年犯,却只觉得死刑来的太重,在这个戾气越来越重的社会,死刑无法真正起到抑制犯罪的效果。只能说保持客观真的太难。

  #补充一段,看书过程中因为冲击略大,和朋友们交流过青春期暗恋老师的经历。结果发现有过此类经历的并不在少数。即使本人没有,至少也有熟知的朋友有过。并且其中以男生居多(朋友把原因归结为初高中的男老师都长得太丑233)。或许,对于17、8岁精力旺盛的毛头小子们而言,面对来自成熟女性的关怀和温柔,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沦陷吧。最后,套用热评优伽嘉珈佳的话结尾,

  愿天下有情人不再痛苦。愿少年之心得以自由。

  【写在最后】一开始只打算写个短评。内容大概如此,“毋论书里描写的如何美好,师生恋的师就如同恋童癖和其他令人作呕的人类一样,就该光天化日之下游街示众,再扔进阴暗的地狱里发臭。任何时刻这种行为都不应被歌颂。”再配上一颗星的差评。但书看到最后还是湿了眼眶,本来严老师所长就是对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心理刻画。所以想要走心的评一评。

  《老师好美》读后感(四):天一与我何其相似?

  看完小说,久久不能平静,严歌苓的笔触非常细腻,细腻到触摸了最柔软的神经。不只是通过《陆犯焉识》,更是通过《老师好美》,我深切的怀疑作者是不是学心理学的,那么多隐秘的情感悸动,那么多直接的心理揭露,那些我在做却不曾知晓的,那些我知晓却不知为何的,用书中的话说就是yy(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描写到全班学生每人拥抱下班主任,排队的时候男生和女生在互相打闹,用这种行为来掩盖异性肢体接触的微妙。想来以前学生时的自己确实也是有如此行为,严歌苓是真的深入到了高中,特别是高三这个特殊的群体中,这才创作出了这本书。

  让我更难释怀的是书中的三人情感羁绊,我不想用三角恋,不伦畸恋来玷污他们之间的情感。邵天一错了吗?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在一个底层的柴米油盐供给也捉襟见肘的生存环境下,父母给不了他需要的安全感和爱,而母亲的付出使得他愈发重视考试,他要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在压力下患了失眠症,爱上了一个关心呵护重视尊重他的班主任,错了吗?她每周放弃和自己还在初中的女儿见面的机会,驱车40多公里,只为治愈自己学生的失眠症,让他在高考时能有好状态,这样的老师谁能责怪?扪心自问,除了父母,谁做的到如此至危。

  刘畅错了吗?从小父母给他的就是钱这个影子,母亲用钱弥补对儿子的照顾,父亲更是一个没有必要的存在。在一个缺少关爱,缺少理解的家庭里,谁都渴望从其他地方获取这些。就像植物在沙漠里,根系会拓展,寻找赖以生存的水分。所以我们理解了他为何屡屡从游戏厅寻找单纯的,低级的刺激,所以我们理解了他为何爱一个关怀他,包容他,理解他,即使比他上大他19岁的女人。

  丁老师错了吗?她教学有方,省优秀教师,多年来带出了一届又一届的高三学子,有过高三经历的朋友都知道,高三时候削尖脑袋埋头学,谁没有压力?老师的压力更大,特别是一个情感丰富,怀有母爱的班主任。高考成绩在中国不言而喻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对于学生,一个特困生,高考无异于是鲤鱼跳龙门的机会,是迈出农门改变家庭生存状态的机会。丁老师为了天一,我想她也想到了不能毁了他,高考对于他比一般人太重要了,因而特别照顾了这个成绩优异,家庭困难的孩子。因而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但是这种子会不会生根发芽,还有另外许多原因。比如丁老师本身的婚姻悲剧,丈夫是个酒色小人,背弃了家庭。这让一个女人缺少必要的安全感与情感需要。我想这样的丁老师,更是一心扑在学生身上,用对学生的付出,消耗爱情的余温。这也就是第二个悲剧因素,丁老师太好,太善良,太富有感情。她把教学不单单当成糊口的工作,而是身心一起献给了四十多个学生。而丰富的感情过于介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最后酿成悲剧,难以收场。第三个悲剧因素我认为是时代,是教育,是高考的压力。压力太大了,学生,老师都一样。重压下寻找释放压力的出口,普通的爱情不够消耗,不够刺激,就像普通的口号不够振奋人心,必须来点“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一样,这是需要,尽管是病态的需要。

  看着小说,我非常震撼,太相似了,相似到我不敢相信。我的高中情感生活与之有太多的重叠。我就像是小说中的邵天一,贫困,敏感,渴望关怀与爱。我默默地喜欢着前面的一个女同学。一直到高三,我也觉得这种朋友的关系挺好,没必要更近一步,高考对我太重要了,重要到考不上二本以上我就没有经济支撑上大学的费用,重要到感觉一辈子要沉沦在这个狭小的山村。高三来了,班级转来了几个学生,重新排了座位,她和他成了前后桌,成了近水楼台,他代替了我在她学校生活中的存在。我羡慕地看着他们,自卑地偷窥他们的一举一动,而家庭优越的他总是可以用小东西讨她欢心,尽管我知道她并不在乎钱财。危机感在高三下学期,准确点说在最后一个月,那种高考压力无处释放,情感无处寄托的痛苦时常折磨着我,我忍不住不去关注她,而他总是和她在谈笑,在探讨,这本该是和我。那段时间,我故意买了热水瓶,虽然我并不需要热水,等着晚自修下课和她一起去打水,尽管只有这短短的五分钟时间和她单独相处,我也感觉十分释怀,感觉到她还是属于我的。这和邵天一和丁老师每周去医院找老军医多么相似,只这来回40公里的旅途,他已经感觉到这是一周生活下去的动力。而打水的五分钟,也是我每天学习的动力,每天最期待的时刻。最后的日子,我实在熬不住了,我对她的情感太明显,明显到旁人应该也看得出来。而她也在假装,假装什么都不知道。那段时间才发现,喜欢一个人是痛苦的事情,是艰涩的感觉。

  毕业后,听说他和她在一起了,大学在一起两年,又分手了。我还和她有着联系,若即若离,没有了当初的冲动与敏感,我知道我走出来了,这段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感情。这是我对高三唯一的情感体验,唯一留下的印象,而对小说,我和天一太像,像到自己都不敢相信。

  我感谢严歌苓给了我又一次回味高三的机会,咀嚼这痛苦又甜蜜,忧愁又美好的时光。

  《老师好美》读后感(五):一些美很容易被摧毁

  把《老师好美》看完了,最后丁佳心放弃拨打110,是解脱还是什么?跟学生恋爱,一个死一个即将死刑,自己被迫远离了家庭,远离了女儿,还到处被骂,那种压力估计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她未必没有想到过结局,只是没有想到程度这样坏,这样坏。也许一开始也有过自责和抗拒,渐渐在痛苦着享受,直后来发生了那些悲剧,有些结果是始料不及的,没有人能预料。其实,我一直没觉的师生恋有什么可怕,那些朦胧的、从学习压力下因荷尔蒙变化产生的那些情愫,一开始也是美的吧,每一条短信都可以回味半天,只不过一些美是极易被摧毁的,尤其是在一些完全无法控制的未成年手中(其实成年也未必能控制住)吧。想起前几天哪个高中教师在教室拥吻学生,然后被开除了,似乎没人去想那个女学生的感受,如果他们正恋爱,她是不是很后悔从此毁掉了这个老师的未来?当然,面对大批性侵学生的新闻,我想那也许是正能量,保护少女是必须,面对情感,她们又蠢又心软。又想,如果新闻里是个女老师和男学生会怎样?是骂得更多还是会宽容?其实不止师生恋,那些特殊的爱恋(我不喜欢用畸恋这个词,总觉得显得病态),比如婚外恋等等,也会有美丽的时刻吧,只是那些美太容易太摧毁,一但摧毁,就是废墟一堆,支离破碎,无法收场。

  《老师好美》读后感(六):老师不能好美

  看了前面几个评论,觉得很奇怪,这又不是纪录片,和现实有些许的差距不是正常的么。难道不是艺术创作么?

  这样的故事,是有可能的。在2014年前后的中国。故事提炼了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所有地沟油:贫富差距,社会压力,教育缺失,父母失职,男女性开放,媒体不负责等等。

  现在我们周围哪有不拧巴的事?

  看了这样的悲剧,惨剧,很意外么?很假么?

  我没有这种感觉。小心吧,看看人家的孩子。

  我们小心什么?小心你的家庭,你的孩子的短板。

  当我每天为孩子是否优秀焦虑的时候,我读了这个故事,久久不能平静 不能放下。

  就这样,我认为这个故事就值得推荐给当下!

  《老师好美》读后感(七):教师、学生,你们不能走太近

  接触这部小说也算是一个偶然,记得自己是去年下半年逛《腾讯.大家》专栏看到一位作家对这部小说的批判时对附上的封面图片那张素净洁白的女性面孔画产生了些许兴趣,本来我就喜欢写写画画,特别是女性人物肖像画,所以就时常留意观摩起来。

  这是幅只留下眼睛以下胸部以上的黑白侧面画,然而精致的嘴鼻以及侧面脸盘轮廓柔润的线条勾勒结合苍白紧致的肌肤,让人忍不住脑补这位女性的眼睛以及额头也是极其好看的。不太高也不太低的黑衣V领,微卷的披肩长发透露着随性,偏不是黑直长发像是刻意强调这不是位严肃正经脸孔化了的暮气沉沉教师面孔。你看,虽然少了点睛之笔,但青春开朗邻家大姐姐般有亲和力的教师却已经跃然纸上,她有双怎样的美目呢?明眸流光?柳叶轻蹙?神秘的引人遐想。至此,即便那位作家对这部小说的批评的如何不好,反而勾起了我对这部小说的好奇。

  一次西湖与三两友人闲逛,发现了西湖附近的大梦书屋,从那以后,我喜欢上了这个灯光暖暖四处散发出文艺浓浓气息的书屋。一次进门,与其说是我发现了它,倒也可以说是推到我面前的,因为摆在显眼的位置,加上我对书的封面印象比较有印象,我一眼就认出了它。但当时没拆塑料包装,我忍住了好奇转而去翻其他的书了。后来去了几次,终于是被人拆开过了,于是找个安逸的角落坐下,看了起来。

  故事主要采用插叙的阐述方法,首先将既成的残酷现实铺展在读者面前,杀人犯刘畅被审判,就好像哪些个甲乙丙丁有点让人陌生,勾不起人的同情心而又想凑进去看看热闹,接着高三教师丁佳心频频将我们带入案发前的回忆慢慢将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了出来,而杀人犯刘畅也在以他的视角加以回忆以将丁佳心的回忆情节补缺补漏,甚至已成刘畅刀下亡魂的他的同学邵天一也借着作者的笔端追述事情的起因经过。

  故事讲的是贫困优等生邵天一高中学习压力大而经常失眠被关心学生有责任感的班主任细心关照,引发了邵天一对这位大他十八岁的中年班主产生爱恋之情,与此同时转学过来的富二代阳光男孩刘畅也对这位贴心美丽的班主任渐生好感,由此这两位原本关系不错的同班同学成了明争暗斗的情敌,而丁佳心虽然对此也有所察觉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她丈夫的背叛而早年离异是个单亲妈妈,也是因此她有更多的机会跟自己的学生独处,加上她那容易相处的性格,这就为培养自己与学生的感情提供了温床。虽然跟学生相处有时是难免的且为了学生的学业,作为班主任也无可厚非,出发点是好的。

  可是,当见到自己亲爱的老师把关爱大部分的分给了刘畅,失去理智妒火中烧无处发泄的邵天一一天深夜来到了丁老师的家,声泪俱下的向自己的老师倾述衷肠,本身具有同情心的丁佳心看到为自己奔溃的邵天一,包容万物的母爱泛滥,难以避免的被强硬的邵天一发生了性关系,情况却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故事到此告一段落,因为我看了一下午,天色已晚,当时辞职迷茫的我要回家了,可是才看到一百页也就是两人发生了关系。

  不得不说严歌苓的小说可读性非常强,我之前有在杂志上看过的她的文章,因为是节选,我还特意上网把那个中篇小说看完了,小说名倒是忘了,讲的是一位拿过荣誉勋章的红军老人的故事,作者借助和老人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女的视角将一个有缺点又让人恨不起来、自私的疼爱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女可爱老人刻画的相当深刻,让人哀其不幸又无可奈何,遇到文革那样的年代,继女的残忍遗弃,老人悲惨的结局也是令人唏嘘不已。而后我了解到,这位已经移居海外的作家,居然是被翻拍成电影《天浴》的原作者,他的很多作品都被翻拍成影视剧。她本身的经历也是丰富。说了很多题外话,总之她的她能把一个故事交代的非常精彩,能用绝妙的比喻与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让你产生共鸣,说是妙笔生花让人叹服也不为过 !我恨不得能有一种电子芯片能瞬间将剩下的内容输入到我的大脑打包带走细细咀嚼。那是月初的事情了,而后的几次逛这家书店居然找不到这本书了,想来是售罄了吧。

  过完年来福州找工作,逛招聘会逛得烦了,也就是前几天再次走进这家书店,这本书又有幸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是摆放在摆柜书堆里的两本被翻的有些发旧的书。这次我要把它看完。

  接着说吧,自从两人发生关系之后,也就是他们高考前两个月不到的是,最终是被刘畅知道了这件事。导致愤怒的刘畅杀了邵天一,然后是刘畅家人为营救刘畅的努力以及天一悲痛的父母,还有丁佳心,两家受害人、曾经对她客客气气的家长也对她恨之入骨,她被学校开除了,这个曾经的优秀教师,如今背负了多大的自责与愧疚!社会的舆论也是对她一边倒的批评,影响太大了,连山区的学生也容不下他,她几乎无处可去了!好在她还有叮咚,女儿是她坚强活下来的唯一支柱,可是最终连叮咚在她如此痛苦的情况下也离她而去。她活下去的理由被抽空了,浑浑噩噩,去祭奠天一,回去走在赶车的路上,被赶上天一父亲的一般徒弟暴打倒在了血泊里,她模模糊糊醒来时本可以手机求救的,但是她放弃了,后来被路人发现送到医院抢救,最终是不治身亡。

  故事讲完了,从结果来看,两个学生一个被杀另一个坐牢等待可能到来的死刑,害的两方家破人亡,好像那个老师就真的是个罪大恶极的狐狸精。但是真相往往不是从表象上来的那么简单,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确实是让人扼腕痛惜。但老师为了学生,学生却辜负了老师的本意,青春期的孩子最难管教的了,他们是一只随时会爆发的野兽,这样容易失控的年龄可以说是要旁人保持警觉的,不能否认这位老师的做法有不对的地方,但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谁能说这两个学生没有过错?既然是危险品,那就要保持距离以免伤害到自己。你看,一个学生居然有班主任家里的钥匙,深更半夜一个单身女性给一个处在青春期的男学生开门,有什么事不能第二天说?我现在还记得我的中学发生过一起学生入室杀害老师女儿的事件,学生是老师疼爱的好学生,经常学生到老师家里做客,有一天学生趁老师不在家去里面偷窃被老师年幼的女儿发现了,于是慌乱的学生用刀刺死了老师的女儿,捅了十几刀!多么残忍!

  教师与学生要保持距离,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目的,就算是为了学生好,也不能突破这条底线。一个作家,就算把故事讲得多少感人,多么的情有可原,你也不能把一个坏的结局变好。悬崖上的花朵开的再美丽,那也是现实里难以攀折的高枝,烟花易冷。

  写了这么多实在是有些累了,第一次写书评,实在是深感无力。希望以后能把握重点有所精进!

  《老师好美》读后感(八):一个可怜,又有点可恨的女人

  诚然人性是复杂的,一个犯罪案件背后,隐藏了人的多重欲望。人是被欲望所支配的动物:肉体的欲望,精神的欲望。然而正如法庭不会因为人因欲望犯罪而赦免一样,良知也不会因欲望犯罪而放弃谴责。学会控制欲望是理性的能力。因为拥有理性,人更区别于动物。理性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哪些欲望可以满足,哪些欲望不能满足,否则将酿下滔天大祸。

  《老师好美》展示了人是如何一步步陷入欲望的泥沼,而理性的警醒姗姗来迟。欲望的隐秘性,有时让我们极为盲目,贪图情感冲动所带来的甜蜜,抑或任由软弱泛滥为放纵,直至导致罪恶的产生。

  quot;罪"的诱惑与欺骗性,犹如一具骷髅蒙着面纱,却教人猜想面纱下是多么美丽的一位姑娘,因此千方百计想接近。当丁佳心的"爱"不知节制地流向刘畅与邵天一,谁都没有注意到面纱下若隐若现的恐怖面孔。

  离异、敬业的女教师,面临高考的十七八岁男孩。也许他们所处的特殊境地,让人不禁想原谅他们无法被控制的欲望。然而欲望自身却不肯原谅他们。积累起欲望,就必须对它负责,否则,正如小说的结局:人将遭受欲望的巨大反噬。

  三个欲望主体:死亡,死亡,即将死亡。

  也许,这是放纵欲望的极端案例,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警醒,提醒我们用理性羁绊欲望,克服自身的软弱。

  《老师好美》。"美"是一种诱惑,"爱"是接踵而来的诱惑,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人之间发生,酿成罪恶的苦果。

  严歌苓对感情的描写是细腻、层次分明的。作为三个主人公中唯一的成年女性丁佳心,作者无疑灌注了理解与同情。然而恐怕她也不得不承认,丁佳心犯下的错误,已不是她以为"我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共性,就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有一点点缺心眼"所能解释。对于爱,她理应拥有一个36岁女性正常的智商与敏感,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在一次次的软弱中要了自己不该要的东西。所以在三个人中,她受了最惨痛的惩罚——外界与自我的惩罚。她是一个可怜,又有点可恨的女人,尽管软弱与不切实际的幻想,一点点贪心,理性的欠缺,几乎是所有女人的共性。

  《老师好美》读后感(九):作者竟然是严歌苓,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本来这种质量的书是不想去为它写什么的,但作者却是我曾喜爱过的严老师,

  所以还是吐几句抛砖引玉吧。

  一、背景设置混乱,与现实情况严重脱离,让人不断出戏。

  作者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10年,但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描写,却非常不真实,感觉根本就不是我所知的中国社会,这种书中描写和设定之间的矛盾贯穿了整本书,导致我阅读过程中不断出戏,完全不能沉浸到书中的世界中,自然也很难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举几个例子:

  1.充斥全篇的对话中使用“520、130”等网络语言,但现实是,2010年已经是“神马”“给力”“我爸是李刚”的天下了,830什么的,已经是2005年之前的事情吧。这种基本设定和真实情况错位的后果就是削弱了“真实事件改编”的天然真实度和真正有过相应时代经历的读者的代入感,造成隔阂。

  (原事件是发生在2007年,主角们恋情应该开始于2005、2006,所以原事件中用这样的语言符合时代的,但网络语言这种东西,一两年的差别就已经让人觉得差了一个时代了,就好像我们现在再说什么“元芳,你怎么看?”“长发及腰”什么的,都感觉特别尴尬。)

  2.书中各种细节处体现了作者对当代中国的不了解,对中国的认识基本停留在九十年代。

  比如丁前夫刘新泉掏出的那3万“巨款”,拜托,在2010年的中国,富士康月工资都有3000了,3万能算巨款?何况是对于一个有私家车的重点中学优秀教师丁佳心了。再说,大陆飞东欧来回一趟,车旅费都不止1万了,如果刘能拿出的筹码也就这么点,他这么多年在东欧那可真是混得够惨了。

  又如对老邵徒弟的描写,张口闭口“我们下岗工人”,国企改制是九十年代的事情,2010年,我是没听过谁还会常把自己“下岗工人”挂在嘴边。

  还有很多细节,不一一列举。

  简单说,就是作者努力在描述一个2010的中国三线城市作为故事背景,然而她却并不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

  二、人物性格设置自相矛盾,主角形象模糊混乱。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女主角是抱有同情的,着力于塑造一个“特别真情,特别本真,善解人意,感情充沛,对语文热爱”又漂亮有气质的中年女老师,只是因为太真情太吸引人,才会和两个学生纠缠不清,最后酿成恶果。

  然而对丁佳心的性格描写和她自己的在这个三角恋中的所作所为却很矛盾。

  像金庸先生曾说过,当人物性格已经形成后,他在书中的所作所为就不只是作者能控制的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情商很高,很会开导人的37岁成熟女老师在书中却表现得像“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和两个少年纠缠不清”时,就觉得特别假,特别做作,完全和她性格和智商不相符合。

  我的意思是——如果丁佳心真的能做到这么受学生欢迎,这么善解人意的话,她在两个少年之间不会这么狼狈和迟钝,可以把他们玩弄在股掌间的,至少也是游刃有余。

  最后对事件的处理更是令人无语——把刘畅冷落到高考结束,寄希望于他自己理解。

  对这一点,我实在理解无能。

  人常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这本书里面好多情节,都是狗血浇头,既不在意料之中,也跳出了情理之外。

  这种人物自身行为与性格的矛盾,导致读者对丁佳心这一形象的感知是很混乱模糊的,说是同情吧,不知从何同情起来。说是厌恶吧,也想不起有什么可以厌恶的特点,说到这,如果小说把丁对两个人的感情是欲求不满而引发的有预谋的勾引,反倒还更有点可读性。

  说到底,就是作者希冀塑造出一个“立体的”“有故事的”“不同于主流认知的师生恋主角”最终却因为对故事背景的不熟悉和对真是人性的不了解,最后出来这样一个四不像的丁佳心。

  《老师好美》读后感(十):高考之下的情感悲剧

  一场毫无防备的虐恋,一次三个受害者的悲剧。在校园里压抑的爱情与人性,终究在一把厨刀之下化为泡影。作为一本小说,《老师好美》自然并没有完全复原整个事件的过程;但是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贵州某中学两名男生同时爱上了他们的女班主任,最后其中一名男生刺死了另外一名情敌。严歌苓是不会仅仅立足于这样一件事情的。早逝固然是悲剧,但作为一个作家,这本书反应的问题,不仅仅是一起杀人案件,不仅仅是一场不被接受的恋爱,更多的是完整地活着。这部小说并未仅仅描述整个事件的经过,而是通过不同角色的不同视角看待这个问题,最终直指现代教育中的困局:当教育已不是在育人,而是在压抑着人的本性时,教育、高考和师生之间,又该怎样抉择?不管是故事中的哪一方,受害人、罪犯、还是班主任,都不是动物,更不是恶魔,有权、更有心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哪怕这种幸福在别人看来乱了伦理纲常。学校在这里像是个围城,外面的人盲目崇拜着,里面的学生却向往着外面的自由,尤其是在这个年纪,向往爱情,追寻梦想,甚至对性有着一点朦胧的痴迷,这都无可厚非。我们暂且把这些都叫做欲望吧。当这些欲望被压抑地太久、太深,最后的结果无非两个极端,要么是以后这个弹簧再也弹不起来,害怕爱情、害怕现实,要么,这个弹簧就会一跃而起,报复性地释放那积聚多年的能量。这两个男生选择了后者。而高考,或者说是分数,是一切教育的目标。为了分数,丁佳心呕心沥血,两位男生也在此重压之下情感失控、情绪失控,最后酿成大错。再观此书,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压抑人性的教育,决定一切的考试,错位缺失的亲情与爱情,让人们都是那么的脆弱而无力反抗。老师很美,而现实,却让一切失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