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落花一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落花一瞬》读后感10篇

2018-07-01 04: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落花一瞬》读后感10篇

  《落花一瞬》是一本由李冬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落花一瞬》读后感(一):以花喻人生,日本的精神底色

  本书用55个主题一气呵成地写出日本人的三道——茶道、花道、武士道——诸道之中又贯穿着花的脾性,这种内在韵律,让人不得不生出爱美之心。通篇都是用一种近乎诗意语言讲述着日本在对诸道的形式化的过程中,抓取生命形态瞬间的真实

  爱花之人多是细腻之人,如林黛玉,如本书的作者。她们通过花开花落能感受事物的盛开凋零都是必然规律

  茶道、花道、书道大抵都是从中国传入过去的,但在日本却更深层次保留了,他们通过修身养性讲述人生的道理,用书中的话说:中国的文化是“大而化之”;日本的文化是“具体而微”。

  常感慨,日本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得如此透彻,于我们这一代儒家经典大概没几个人能看过,修身养性也不是从小就在培养的,世俗功利早已取代了平庸思想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悲剧意识”,他们善于用自然界的事物去体味一种“残酷而悲崇高”。

  对于本书,还是需要慢慢的去读,然后去了解日本这个民族一样的精神存在。。。

  《落花一瞬》读后感(二):美不胜收审美阅读

  美不胜收的审美阅读

  ——读《落花一瞬》by/烟波浩渺

  作者在序言中就点名对日本审美的两点提醒,日本风土多样,日本人将风土多样纳入短小的文化表象形式之中,是是文化具有简洁性格,“小”没有贬义,是一种文化特性

  第一:我们不能泼脏水——军国主义孩子——武士道也倒掉了。

  第二:我们尊重日本文化,但不至于“小日本”也不能提了。(本书序言)

  以上都是表明心迹爱国,也是爱艺术理智欣赏日本艺术之美。

  记得袁鹰的《岚山飘雪》把樱花的之美写的淋漓尽致,上学时就受了那文章的蛊惑,偷偷把花采下来夹到厚厚的书本中压住,做成干花标本,再用透明胶带封住硬纸板上制成一枚书签,好像是藏入了少女心事。花哚从娇艳到脱水失色,停留在那一刻。

  作者从品味日本文化之美开始,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笔触去写,有中日文化比较,有欣赏无批判,有简单科普无晦涩文字,有对比并不分高下,有体悟有发挥

  作者以擅长的唯美描写,以散文诗的表达方式,与文字中的内容相契合,表达出唯美、空灵意境之美。每一页都有别致图画与文字相配,称其为最美的一本书也不为过。书皮的装帧来看比07版更呼应文章内容,旧版的是半张涂得惨白的面具;今版则是开满樱花一轮圆月下的富士山。环衬用纸的名字叫做“柳叶云龙”,精美纸张,有些提花布料感觉,里面的花纹银丝闪亮,别有细腻情调

  小而美,细而精,是我对日本艺术美的感受。他们将细节做得完美极致无可挑剔。你看图画的中的繁花似锦,一枝一叶都细致入微,写实到与真实的枝叶花朵一般无二。本书中选取的各种不同类型图片有:风景画,绣品、插花、文人画、静物、浮世绘、书法照片等等,十分有代表性,我最喜欢里面的花卉的图片和文人画的风格,与汉唐风一脉相传,但是各有不同,日本人不擅长用抽象形式表达事物,更喜欢启发感性写实。和风绘画更注重精致优美,沉溺于婉转的细节。(如果能在图画备注来历,就更加完美了。)

  花道:作者开篇就指出日本人认为花是有神性,他们以感哀的态度眺望花。把插花称为“生花”,更富禅意升华了花之美。日本因唐风爱梅花到喜欢樱花,再到尊贵菊花,可谓是由完全推崇唐风,到认知到适合自我性格文化,并把他发扬光大,成为一种别致“花道”,作者做了从心感受,从书中感悟,诗化的审美表述,细腻的介绍展现了日本花道之美之异。

  樱花雅而不艳,开时相偎,簇拥而来,谢时同去,一时纷纷,齐开齐落,似云水流逝

  茶道:日本独创的茶禅一味。茶道的核心是禅,世俗化的禅。由一位还俗的和尚村田珠光所悟。从“品水”顿悟佛法,品味清洁高贵无常淡雅。将小小的茶室放大为时空的禅场,暗示着聚友喝茶的空间里人生无常,天各一方。从茶德到茶道有觉悟发生。“饮茶可使人高尚”。在品味茶水之余还会“斗茶”,这一点果真是遗留的唐风。丰臣秀吉代表的是贵族化的书院茶,千利休倡导的是草庵茶。他们的茶道理念不同,于是纷争又起,结果千利休被迫切腹。令人感伤叹息。

  日本把常见稀奇的事叫做“日常茶饭事”。如把茶饭结合在一起的“奈良茶饭”:煎茶成茶汤注入赤豆、豇豆、蚕豆绿豆陈皮栗子、野芋芽中,煮成饭。这样的饭想必是好吃。俳句师就喜欢这茶饭的简单和朴素两个特质,不爱这茶饭的就不是俳句师。

  俳道:以和歌、俳句为代表,日本文化具有简洁和短小的特性。作者介绍了许多优美的俳句,也介绍了众多俳句师如:俳圣芭蕉、汉诗世界的“拾穗者”与谢芜村、“以俗语入俳句”小林一茶。讲一个我比较印象深刻诗句,陶诗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黄巢写“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样是写菊花,俳圣最爱菊花和明月,他的俳句有:“雨水淹没后,菊枝复挺立”、“秋天的石屋,石头缝里一只菊”, “菊后无他物,唯有大萝卜” 这前两句都还不错。这最后一句可真是令人惊道。

  武士道:一种死得美学—落花之美。落花一瞬,美停止在瞬间。人不能选择生,但可以选择死,武士之死,如落花一瞬,美之极矣!通过武士道文化的起源演变,区分了武士道和军国主义之间异同,从理性角度解析了日本的“中国观”、“天下观”。日本从开始的推崇隋唐、鄙视元朝、喜欢明朝,后来军国主义的侵华,这几种思想的转变。作者都在书中做出独特的解读分析

  日本人的笑很耐人寻味现实性格的日本,不为来世发笑,不为过去发愁,现实的艰难,使他们的笑容刻在脸上,很难打开,但他们很想笑,也努力在笑。所以作者说:日本人的笑容里,自有一本因果帐,可谁来结这本账呢?这个章节写的很有趣味性,耐人寻味的暧昧的笑。

  《马踏春泥半是花》这幅禅意味十足的画,将这句唐诗表现特别到位。

  作者原计划要写的“书道”和“香道”,我同样非常感兴趣可惜书中没有介绍,期盼作者在以后的作品多多的讲解。对于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需要了解还有更多。

  对于国人来说,“也许”可以毫无顾忌的说喜欢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就是说喜欢美国也不会有人骂你是“汉奸、卖国贼”之类的,唯独一个国家你要是论坛上、微博上抛出来说“喜欢”,保准是拍砖的比点赞的多。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于是作者在书中附录的问答,《为什么“大中国”被“小日本”侵略》第一条说:中日战争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太多,而我们自身对于这场战争却缺乏真正的反省,我没要求侵略者反省,其实我们自身更应该进行反省,因为我们受害更多。

  因此我们要理性对待历史,对日本进行再认识

  《落花一瞬》读后感(三):“花样”日本

  李冬君的《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一书再版了。有幸拿到一本,岂知看到自序,竟有些不以为然

  没看过原版,不知那时的序是如何写的?因为看此书的序,会叫人猜测冬君是不是受了许多口舌滋扰甚至寻畔滋事?以至于一上来要先解释:审美会不会美化日本文化?武士道也能被审美吗? “小日本”一词什么意思?我想说的是,看中这书名和精致封面的读者,对内容方向大抵是懂的,有兴趣翻看者,至少也是分得清审美与美化;武士道与军国主义的吧。而需要事先一番解释去安抚和引导的人,根本也不是此书该有的读者。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是一本从美学角度分析日本的书,文笔淡雅、插图唯美。为什么说是“花样”日本?因全书从樱花入手,进而以花为姿态心态事态世态去贯穿四道——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明明写美、艺、道的,这是世界语言,虽然会涉及到日本文化观、世界观形成,但强要用它来附会政治甚至民族之争就太煞风景了。

  此书详细介绍了四道之起源,变迁,直至获得今日地位的过程。期间更穿插许多趣味知识,能剧、歌舞伎、建筑、园艺、器物仪式、历史掌故不一而足。让人赞叹作者的切入点果然合情合理,仿佛依此可以将日本文化脉络看得很清楚。另外又能满足囤积知识癖好者们,插花的各种名目,茶室园林如何搭建、日本贵族如何斗茶豪赌等等旧日情景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花道:最开始因爱花而与花交心,花道出现,多用于供佛,15世纪花道大家专庆为池坊插花术开山。由花入道,由花入禅。花道的兴起预示着日本民族意识的苏醒。他们不再跟从中国贵族喜好梅花,而是推出了本国之花——樱。樱进入纹样,进入绘画,终于占领了日本审美的方方面面。而樱花期极短,灿烂之后的转瞬即逝又恰恰暗合了日本人对“残”美的追逐。另一种神圣的花是菊,代表天皇和贵族。这也就是知日名著《菊与刀》为何不是“樱与刀”的缘故了。花道后并入茶道。

  茶道乃禅意拈花: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章节。日本武有武士道,文有茶道,两者即互相平衡,又互相渗透。作者冬君说茶道是化了妆的宗教,因为它有一整套体系。最著名的茶道大家利休把茶室做的很小,入口很低,这样不论贵族还是平民,谁进入其间都要解刀、躬身,成为一种平等。也因为茶室太小,所有大幅度动作就都因带有暴力感而被禁止,所以茶道的一招一式均被仪式化,都显出内敛和尊重。茶道不是一种单独的存在,必须配合花道、建筑、园艺、个人修为之美,门口的石阶、石灯笼上的青苔、喝茶的器物都要与精神高度统一。而这种精神被总结为一个字:“寂”。

  有意思的是,茶道大师利休原名叫千宗易,是一位商人。观他前后名字的变化很有升华之感。大师确实放弃了利,一改贵族流行使用中国古董茶具、黄金茶具之奢靡,而用极简单的日本陶艺、甚至竹子。但据说他制作简朴茶具价值可与黄金、古董茶具媲美了。这无疑是一次民族品牌胜利,也让茶道更加本土化,平民化。

  大师的弃利还体现在政治方面,他公开反对丰臣秀吉征韩,70岁时被判切腹。

  俳道为寂寂花月,:花道、茶道之类,离我们普通人有些遥远,所以显得神秘高雅。但唐诗宋词相对普及。所以看日本的俳句难免简陋。纵观作者介绍的芭蕉大师,感觉也不过如此,所以就不总结了。

  武士道是末路狂花。武士道就是等死道。这么解释可能有点可笑。但作为一个正常人,每天准备好赴死,又怎么笑的出来呢。所以,武士道大家常朝认为,武士道就是一个“狂”字,有点像水泊梁山的好汉,不大讲理性,讲的是率性,不追求合理,只追求敢作敢当,甚至连赴死前的思考和谋划都是可耻的,因为那样就破坏了赴死的纯粹性,成了与死讲条件了。照此看来,大师理解的武士道,应是一种天然的、原始的、野性的、冲动勇气吧。这也跟他认为中国儒道缺欠激情一致。日本生猛的国民养成由此可见一斑。

  但即便是行事鲁莽的武士道,也要讲究美。平时行走坐卧的姿态自不必说,武士因每天等待死亡,所以每天都要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肮脏邋遢的死掉被认为是极可耻的。早晨沐浴、刮头、修剪指甲已成必修课,有大将出征作战时也要将所穿御敌甲胄熏香,甚至在胸前别一支梅花。

  这就是“花样”日本,开则灿烂,即便零落,也要落的凄美

  《落花一瞬》读后感(四):品读日本文化,体味落花一瞬之美

  对于日本文化一直是喜爱的。虽然仅对于茶道稍有了解,平时看过一些小说以及俳句。但是还是能够感受到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美感

  这本书以介绍日本著名的花道、茶道、俳道以及武士道为主,以花开始,最后又以花结束,花之美贯穿始终,从日本人对于花的欣赏开始,讲解了花道、茶道、俳道的历史源流以及与日本文化相融合之后的发展特点,最后又介绍了武士道精神的发展及武士道的狂气,最终以武士道带着美去死,如落花一瞬结尾,使这本书的结构看起来也带有一定的美感,也是作者一种新的尝试吧,而对于这几种能够代表日本文化门类的介绍,叙述连贯,文字优美。让我们了解到日本在艺术文化之下的精神底色。

  花道追求的是一种美,观花要有“感哀”之心,日本人追求的并不是永恒,而是存在于瞬间的美的感受,而茶道经由村田珠光将茶与禅的结合,再经千利休传播民间,不再提倡贵重的唐物,使用“空寂”茶室,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空寂茶”,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日本茶道的发展,也让我们体会到“寂”乃是日本茶道本土化后的特点。而经由介绍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俳句大家和对与不同时期,俳句的变化,则为我们展现了俳谐发展并且融合到民间的“真”、“俗”与“美”。而武士道提倡“狂气”、“力行之道”、将死的念头化为平常心。同时这本书在一些细节上也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说法,比如叶隐代指武士,有些解释为“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而书中则解释为武士以叶隐身,是武士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叶隐”成为武士的代名词,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彼此印证。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的特点,因为日本文化借鉴了中国的文化,却又结合了自身的地理环境、神道禅意以及人文特点,发展出了一种短小、简洁却精致的文明,这可以体现在花道与俳道中。同时,日本人崇拜残缺,歌颂死亡,认为美并不永恒,在绚烂到极点之后的枯萎才是最美的,落花一瞬的这个名字也很好的概括了日本人所认同的美感,他们也认为活着是污秽的,而死亡才是净土,这样的文化内涵也同样融入了日本的茶道与武士道中。而在这样极致的过程中,也让我们体会到别样的美感。

  接下来还想说说书的不足,这本书中的文字是美的,但是这也同样成为这本书的弱点,会让人觉得文字美的有些形式化,作者会为了追求文字的美感而带来笔力的不足,甚至是逻辑的不相关。其实美应该如千利休的茶道一般,返璞归真亦是美。其次对于俳句的部分,书中多次将诗词与俳句相比较,认为黄巢的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没有寂味,而芭蕉的“菊后无他物,唯有大萝卜。”则充满了生意与生机,因为本身就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比较也算得上是毫无意义的。而这样的对比在书中是不一而足的。

  捧着这样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可能会格外感受到日本文化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诚然,历史进行到现在,我们更应该进行的是反思而不是仇恨,而文化更作为一种全人类的财富而更应该被珍视和欣赏,在不同文化的镜子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也更应该体会到其中映照出的不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