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红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梦红楼读后感10篇

2018-07-01 04: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梦红楼读后感10篇

  《梦红楼》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梦红楼》读后感(一):红楼读梦,梦读红楼

  《红楼梦》是家喻户晓文学名著,即使未能通读,总能从影视作品、连环画、课本乃至长辈的闲谈中略知一二。不知有多少文人学者,沉迷红学如痴如醉如魔。各种红学理论,杂谈清议,聚起来大概能填湖垒山了。在众多的红学著作中,蒋勋先生的“说红楼”,即便不是最深刻的,但其平易近人风格,具有现代感的诠释,是最能让当代读者所接受的。

  《梦红楼》基于《舞动红楼梦》修订而成,后者是为林兆华编导的现代舞版《红楼梦》而著。书不厚,图片多,语言优美点到为止,基本上涵盖了蒋勋对《红楼梦》的主要观点文字在蒋勋作品中也很有代表性。对于没有时间读多卷本《蒋勋说红楼梦》的读者,可以先看看这部《梦红楼》。

  蒋勋说红楼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小说人物青春个性出发,探讨人性之美;二是以具有现代性的人道主义去解读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带有禅意的大悲悯;三是重视文本细节,通过细微字句物件分析作家的“其中意”,可信可读,少有穿凿附会。当然,优美的文笔饱满热情,也是蒋勋红楼系列能够为读者喜爱重要原因

  80年代拍摄电视剧《红楼梦》,已被视作经典电视剧里演员表演极好,但年龄未免太大,与曹雪芹原意相去甚远。李少红的新版被称为“青春版”,这一版在演员年龄上比较接近原著,宝玉初见林妹妹,也就是十三岁的样子。但这个“青春版”,略欠神韵争议很大。蒋勋先生读出了《红楼梦》里青春少年美好哀愁,贾宝玉想要留在孩童洁净世界拒绝长大,他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看似顽劣,实则最为了解繁华乐事的虚无,在一片污秽的成人世界里难得保有纯洁心性。十二金钗,青春少女,各有个性,蒋勋先生认为曹雪芹世事洞明,对人物有包容之心,无论她们是善是恶,他真实记录他们的命运历程,没有批判,没有冷嘲热讽,他看到了每个人不易

  书中谈到了小说里描写西洋物件,这是读《红楼梦》容易忽略的细节,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对那个时代影响。《红楼梦》所具有的现代性,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一部超越时代的奇书,蒋勋先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打探红楼世界。

  《梦红楼》读后感(二):青春如梦,梦回红楼

  这是一本写给红楼爱好者的导读书。

  “《红楼梦》是一首青春的挽歌,将所有繁华都写尽了,而所谓繁华,只是前世忘不掉的一次花季吧。”

  蒋勋先生这样赞扬红楼,它把青春里所有的单纯天真,不确定的自我写得淋漓尽致,在世界文坛上也堪称一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红楼梦,在我们懵懂无知时,在我们青春烂漫时,甚至,在我们青春不再,怅惘若失时。

  那翩然纷飞的衣裾,那隐在花红柳绿间的莺啼燕语,映入湖心的明月呵,可还记得许多年前那场热闹非凡聚会,也许夜深人静时,还会有悠扬笛声入梦。

  青春如梦,梦回红楼。

  在那场旖旎的梦里,有明媚温润的少年宝玉,有清丽多情的林妹妹,也有温婉端庄的宝姐姐,更有走马灯一般登场,色彩明丽的诸位女角们。

  多读一遍红楼,这些角色形象便多一分鲜明

  蒋勋先生自是读了许多遍红楼梦的,他对红楼之爱由阅读开始,又借梦思而续。家中收藏了多版红楼不说,还要留一套在枕边,真真是梦里也有红楼了。

  红楼的大观园因何而起,宝玉及众姐妹又缘何得入住?这题目看来简单得紧,读过红楼的人都知道,大观园是为迎接宝玉的胞姐元春出宫省亲而兴建,原本在这位娘娘千岁离去时便该封了的,好在这位娘娘体恤家中姊妹,觉得与其荒废着,不如让弟弟妹妹们搬进去住着,好不热闹

  这轻描淡写的一笔,我们看着倒是无比欣喜,入了大观园,这之后的情节便自然越发精彩了。

  蒋先生阅读红楼多遍,却抚卷而思,元春因何有这嘱咐,她看着那大观园,看着家中亲友弟妹,又是何感想?她这一句吩咐安排,又为宝玉等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读红楼也有几遍,每次都捡那看着热闹的戏份来看。从未认真思索过,为何会对大观园里的热闹那般喜爱,是因为奢华的生活描写,或是那些读来精致诗词句节吗?

  还是,那些场景勾起了我们对青春无忧生活的怀念呢?

  蒋先生一句惊醒梦中人。

  元春自幼进宫,纵然得到皇帝喜爱,也是失了自由,几乎终生难再见到家人帝王外表光鲜富贵,其中争斗寂寞凄苦如履薄冰也不难思量,是以她见到家人泪珠儿涟涟,只恨相聚时光短暂。宝玉及众姐妹正值年少,元春见了她们也不免勾起对少年无忧时光的回忆,是以心中有感,嘱咐家人让弟妹们搬进大观园,去替她享受她再不能享受的无忧青春。是元春一手促就了大观园这座青春王国,促成了宝玉姐妹们的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那些几乎连晨光都能在露珠上折射出七彩虹光的美好日子游湖泛舟,赏月品菊,姐妹们笑闹在一处,伴在贾母左右,只享受天伦即可的好日子哟,真正是只要读几句,就忍不住要跟着笑出来

  。

  从细微处见巧思,红楼光影,青春梦回,蒋勋先生以一册梦红楼,再度引领我们进入那个富丽堂皇的青春王国,唏嘘叹息,为书中的诸位,也为青春即逝的我们。

  一梦红楼,春夏秋冬

  《梦红楼》读后感(三):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蒋勋说红楼,以一种非研究探讨性的视角,去看待大观园这一群孩子们成长,让一向不喜文人那种哭哭啼啼的我,也想翻开红楼梦去仔细阅读,之前自己高傲,总觉得别人都看的,我就不想看,实在愚蠢想法。那里面充满了包容,曹雪芹对人性滇痴的无限包容。

  我喜欢石头,觉得石头的圆润通透、触感非比寻常,有一种温暖在彼此心中流淌。每每拾到一块好石头,我会雀跃万分。如今,通过蒋老师的梦红楼,我捡到了一个大石头,名为-红楼梦。

  青春是不受拘束生命形式,一方面圣洁发展,一方面往耽溺沉沦发展。无关绝对对与错,只是对生命充满无知,充满好奇尝试探索身体的各种可能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这样的宝玉,充满了对自己的批判和自责。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最后落得个削发出家。

  第一次遇黛玉,便笃定:“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般笃定,只因忽然领悟到有一个人是在前世见过的,这一世她就等在这里,你就是为了遇见她而来到这个世界。可宝玉的第一次性幻想,是在《红楼梦》的第五回,对象侄子媳妇的秦可卿。第一次发生肉体纠缠又是袭人。结婚的对象是宝钗。想、可心中的那颗朱砂是黛玉。于梦境中第一次触碰到家族所有女子的命运结局,朦朦胧胧中知道了整个家族繁华的幻灭,却尚不知。只因梦是幻,是假,可假作真时真亦假。

  那环绕着宝玉的十二金钗,秦可卿、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王熙凤、巧姐、史湘云、妙玉、薛宝钗、林黛玉,依次相对应 海棠花、牡丹花女儿花、荷花、曼陀罗、梨花、妒妇花、牵牛花、芍药、水仙玉兰灵芝

  十二金钗,她们在时间里活着,像花,像季节,有含苞,有绽放,有盛艳,有凋零,有枯萎,也有死亡。演绎着繁华世界匆匆来去的花一般的生命,情深深浅浅也。

  《梦红楼》读后感(四):红楼一梦,醒时何处?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人生的第一本红楼梦,是初中毕业邻居家的大叔送我的毕业礼,那是一套四大名著精装版,收到书的那一刻,第一个念头就是翻出红楼梦细细品读,而今,那一套书其他三本完好无损,唯独红楼梦,因翻阅次数太多,已有不少处装订开始松动,甚至掉页,虽说,我亦有用胶水重新加固,但手法粗糙,终究是还原不了它最初时的模样

  而我的第二本红楼梦,来自我先生的藏书,收集了不少古龙、金庸作品的他,我原以为对于红楼中缠缠绵说不清道不明情意,他是不喜的,哪成想他的藏书中居然也收着一本红楼梦,心有偶逢知己之感,而后他的自然成了我的,与我那本并排收在书柜上,端是看着便心生欢喜

  最早读红楼,其实并不是在初中,而是在小学,那是识字不多,看的书多半还是带注音的那种,家里也并不富裕没什么闲钱供我买书,于是街边的书店便是我最好的读书室,周末一呆便是半天,而后回家吃饭,吃完饭接着泡在那儿,这习惯,一直到高中也不曾变,只不过阅读的书店,从校门口的街店,到稍稍大型点儿的图书店,再到百货超市里的图书区,阅读的时间,从整个周末,到后来唯有午休时间才可随心看些课外书,至今仍有不少朋友,赞我阅读速度,想来也是那会儿给逼出来的吧。

  这些年,各类书籍多多少少都涉猎一点,但谈到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的,还是红楼梦,也无怪乎众人皆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蒋勋老师说:“《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将所有繁华都写尽了,而所谓繁华,只是前世忘不掉的一次花季吧。”

  往年看解说《红楼梦》的书,讲究的是书中的每个人物背后所隐藏的迷,曹雪芹的自身经历与这本书中的故事情走向有何关联等等,蒋勋老师却以小说来看待这本名著,深入浅出的谈这个故事,故事中的爱恨嗔痴,故事中的每一个卑微小人物,故事里的青春,都细细的谈来,极具美感

  蒋勋老师的这本《梦红楼》就是这样一本深入浅出的导读书,引领我们一同感悟《红楼梦》中的青春,爱情生死真假之论,以及其中的珍食异宝,最后一章蒋勋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云门舞集红楼梦。

  不必一时一刻读尽,闲时翻翻,细细咀嚼,体味其中的人生百态,或是在其中找着自己的些许影子

  即是梦,何时入梦,何时醒,亦不比太过深究了。

  《梦红楼》读后感(五):“青春”版的红楼

  如同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样,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红楼。近乎每一个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部伟大的作品——《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原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尽管对于这个说法,一小部分专家还有不同意见,但绝大多数专家都是认同这种说法的,或者更认同的是以下说法:前八十回是出自曹雪芹之手,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对于这部长篇小说,大多数读者都认同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不过这本伟大的作品也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这给后人腾出了不少诠释的空间,构成了一门蔚为可观学科——红学,在这个领域里,产生滋养了不少所谓的红学专家,也涌现了不少他们的诠释红楼的不少作品和文章。蒋勋先生的这本《梦红楼》是这其中的一部,一部从青春的角度来诠释红楼的作品,也算是自成一家

  在这本装帧精美的红面书中,蒋勋先生看到红楼是“青春”,在作者的眼中,这部小说是世界最伟大的青春小说。真如蒋勋先生一再提醒读者们注意的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年龄,宝玉13岁、黛玉12岁、宝钗15岁、王熙凤也只有17岁。像青春王国里的贾宝玉,你说十三岁的男孩子,什么事情不好奇,什么事情做不出来,真的一切皆有可能。一个出生于名门世家男孩子,背负许多多少代人的期望啊!一方面他的确是养尊处优,另一方面,他身上也过早承担了父祖辈显赫家世压力。从青少年心理角度来看,这样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子,身体才刚刚发育,却要承受这么重的世俗功名的压力,难怪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偏激的反男性主义观点,他的身边满是宠爱他的母亲祖母或是纯情可爱年轻女性,发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的感慨,实属正常,而不是一些人认为的怪癖。《红楼梦》的女性人物,基本上是青春期的少女,围绕着青春期的贾宝玉,这就很自然构成一个美丽的“青春王国”。一个十三岁男孩子,身体刚刚发育,他感觉到生命奇妙变化。他对生命充满无知,也充满了好奇,他尝试探索身体的各种可能。这都是很正常的行为。所以在秦可卿卧室里,宝玉第一次的性幻想,宝玉第一次遗精,也就很好理解了。这是不少的男孩子会有的幻想、体验或是经历。这里有青春的冲动禁忌

  从青春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红楼梦》这本伟大的作品,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这本书装帧精美,文字细腻凝练,可以带来阅读上的愉悦感。

  《梦红楼》读后感(六):解读虽浅,却有清淡之美

  读红楼梦,不算早,初二的时候,比起张爱玲,实在太迟。但读红楼梦又似乎有点早。因为同龄人没有一个在读。

  后来想想,自己读红楼,倒是最好的时候,因为和书中的人物几乎同岁。

  一开始读,最喜欢的竟然是王熙凤,觉得她人挺好的呀,为何影视作品里都黑化她。后来大了重读,才意识到,影视作品哪里是黑化,根本已经洗白了好多。

  好的书,便是如此,不同的年龄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不像有些书,小时候觉得好看,大了看,会觉得当时怎么如此幼稚呢?

  因着喜欢红楼,于是也开始读一些解读红楼的书。刘心武的我很喜欢,但仔细想来,其实不够严谨,只是因为有些阴谋论,所以读着颇有意思。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实在读不下去。

  还有一些类似闫红等的女性作家,写的红楼,从女性角度来说,好看是好看,但深度到底还是弱了些。

  蒋勋的这本《梦红楼》,可以看得出针对的读者是普罗大众,而非那种深读红楼梦的人,因为许多东西并不探秘,也不解密,更多的是介绍一些红楼梦的背景周边等知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红楼梦。没读过的人可以读之,了解红楼梦。而对于深读的人,则不免觉得浅了些。

  但是从青春解读红楼,却倒也是颇为新颖的角度。因为一直以来,大部分解读红楼梦的,都是从那些薛姨妈,王夫人级别的暗地里的小阴谋解读的。

  蒋勋的解读从这个角度而言,还是颇为阳光的。此外,红楼梦的珍食异宝章节也算别出心裁,介绍的是冷香丸、软烟罗等好玩意儿。我最喜欢的倒是第五章,第五章解读云门舞集的红楼梦舞剧,舞剧角度独特,摆脱了形象化的模拟,嵌入了原著的美学精神,清除文学名作被消费文化污染的泛滥表象,还原红楼梦的心灵本质。真希望有缘能看一看。

  美学家的身份让蒋勋的文字虽然浅,却有一番清淡的美。而书中所配的插图,更是让人觉得红楼之美,实在该梦。

  《梦红楼》读后感(七):看到未曾死去的自己

  蒋勋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美学鉴赏大师,也是备受人们喜爱的“谈红”大家。很多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对红楼的痴迷。

  《梦红楼》算是“青春红楼”这套书系的开篇之作。在卷首就印着这样的话“《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挽歌,把所有繁华都写尽了。而所谓繁华,只是前世忘不掉的一次花季吧。”这是本书的题注,也是全书的纲领。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有性格饱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剧情。不同的人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而同一个在不同的阶段也能读出不一样的故事。红楼梦正是这样的作品。而这次,蒋勋先生讲的就是这书中的青春。

  青春是什么,是无畏和轻狂,是情愫和愁绪。而这青春的代表定是那风姿卓越的大观园的才子佳人们。

  最初我们读红楼梦,首先关注的必定是宝、薛、黛三人的感情纠葛。

  对于接触电视剧早于原著的我来说,一开始我喜欢的是薛宝钗。因为她美丽明亮,就像一朵盛开的大丽花,而黛玉却显得娇弱晦暗,喜欢拌嘴挖苦人。但是当我读完原著以后,我更加喜欢林黛玉。对于林黛玉的喜欢是循序渐进的,是难以言语的。就像蒋勋先生在金陵十二钗中对她的评价一样“她像大观园里的一缕魂魄”。薛宝钗的美是具体的,她体态丰盈娇喘吁吁,是一个男子应该的性幻想对象。但是林黛玉是虚幻的,就算是出场也像是隔着一层面纱一般带着一股朦胧。当我渐知人事,越来越疼惜这个不被大多数人喜爱的姑娘。她的生母虽是贾府千金,但是家道中落、又是外戚,她的心里必然添了几分自卑,也是她每每自怨自怜的缘由。而她之于宝玉,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知己,却又是因为这份缘由和猜忌的心而不断去试探宝玉的心。正是书中所说的“爱到极致,又似乎要不断证明、挑衅那到底是不是爱”。当一大家子都在一处时,黛玉就会故意不去搭理宝玉,而让宝玉自己追到潇湘馆,其实内心是窃喜的,但是面子上还是一副不冷不热的模样,然后说着口是心非的话。如果你爱过人,你就能理解这样一个刻薄的黛玉内心的酸苦。她是孤傲的也是自卑的,她的孤傲让自己不能把自卑表现给别人,所以只能用远离来隐藏自己。不同于宝钗的烟火气,黛玉是超脱于世俗的,就像人最开始那二十年青春 ,因为与社会的隔绝而纯洁的弥足珍贵。所以蒋勋老师才说黛玉葬花埋葬的是自己最美好的部分,也是我们逝去的青春。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开始喜欢黛玉,就是十二金钗最后一段说的:“黛玉是不可具体的,每个感动于黛玉生命形式的人,都是在黛玉身上看到未曾死去的自己。”可能我看到的、也是疼惜的正是那个对爱执着不妥协的自己。

  这本青春红楼也是红楼的青春更让我看到的是我的青春,那个青春的自己。

  《梦红楼》读后感(八):红楼梦里的青春志

  一曲繁华几声叹,红楼梦里皆是梦里人。

  上个月看到一份阅读量调查,上面显示《红楼梦》的阅读量依然高居榜首之位。历经将近百年历史的《红楼梦》能够畅销至今已算是了不起的神话了,而且还高居榜首而不下不可谓不是奇迹。但是回头想想,一部《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它不仅读者群众多不可斗数,就是读者面之广已是其他书不可比拟的。你不会想到这么部古典文学,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小学孩童,都有其一大批忠实读者或者说是忠实书迷。你压根想不到,但是它确实真实存在,就摆在面前。

  不消说这部大受欢迎的鸿篇巨作当代以前就拥有了诸多拥趸前赴后继地深入去研究,就是87年以来研究红学的学究都数不清数,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刘心武索隐派红学、曲沐的辩伪派红学、西岭雪的批判派红学。而和这些学究所不同的蒋勋,没有过多地考究《红楼梦》中的阶级、政治意义,他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为红学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思想与解读。

  在《梦红楼》这本书中,蒋勋认为:“《红楼梦》写青春的单纯、天真、不确定的自我,是世界文学书写青春的一绝。”他说这是一本关于青春的书,书中的所有主角都没有超过20岁,而最小的惜春刚出场时甚至只有八九岁,诚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方面来看,说其是一部一群青春勃发的少年故事其实也不为过。

  青春是一场繁华若梦的回忆,有繁华幻灭的哀伤,有青春的寂寞和彷徨,也有活泼泼的真生命、热辣辣的真性情。书中为了印证这一论断,蒋勋不仅列举了宝玉与秦可卿、袭人等错综复杂关系,从这些微妙关系里面发现有着青萌动特有的迷茫与焦躁,又以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状态深入取证,将宝玉与秦钟的暧昧、薛蟠与“契弟”、贾琏与小厮之间的青春期特有的性幻想进行分析论述,从而指出这些“爱”与“性”都是青少年特定的年龄阶段性格特征,这样的解读无疑开辟了红学解读的新视野和新角度。

  由此衍生而出的《云门舞集》进一步详实诠释,它摆脱政治、历史的因素,从原作上楔入美学精神,宝玉也从被庸俗化的富贵公子摇身一变,成赤裸裸的美男子呈现观众眼前。宝玉不再是别人眼里的政治、历史的产物,他是如美玉一般的青春男体,他身上青少年特有的青春气息恣肆飞扬,以其赤诚真实,还原《红楼梦》的心灵本质。

  读罢这本书,不由得喜欢他这样独特的韵味,他提到了很多前人之前都没考虑过的细节,还能在陈滥的文中微末的地方植入美学思想解读出新意,这种阅读无疑是适合大众的。只是,一样的《红楼梦》,不一样的诠释,你对《红楼梦》又知多少?!

  《梦红楼》读后感(九):梦红楼:慈悲•宽容•觉悟

  “假作真时真亦假”,读《红楼梦》,“真”和“假”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也是令很多红学家伤透脑筋的问题。因为作者以写“贾家”(假)为主线,但又穿插了“甄家”(真),“甄”(真)“贾”(假)交织。并假语村(贾雨村)言,妄图将真事隐(甄士隐)去。蒋勋先生将这个话题放在书的首章,对错综迷离的“真”与“假”进行了深入解读,引导我们读者领略其产生的丰富的美学层次。

  蒋勋认为,《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事实上全部是青春期的少女,围绕着青春期的贾宝玉,结构成一个美丽的“青春王国”。 青春的单纯、天真和不确定的自我,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就青少年的感伤忧郁这个文学的主题来说,《红楼梦》比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写得更好,是世界文学书写青春的一绝。

  这些身体刚发育的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都充满了好奇。其实,这时的他们,同性和异性的界线并不清晰。这表现在《红楼梦》中青少年的性爱,常处于一种流动、变幻、不定型的状态。尤其对贾宝玉而言,他眷恋的是美、善良、才情,是情多过于欲,并没有性别的差异,所以,他的“爱情”也扑朔迷离。

  《红楼梦》中介绍的珍食异宝,自然展示了贾家生活的讲究、品味,奢极一时的贵族生活。但通过蒋勋的解读,我们会知道,它们也都有特殊的寄寓。

  书的最后,介绍的是云门舞集对《红楼梦》进行的舞台解读。解读是极具个性化的,是成功的。书中附有很多美轮美奂的舞台演出剧照,可以使我们窥斑见豹,感受到其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只有胸怀大慈悲的智者,才能看出《红楼梦》中无尽的悲悯、包容。蒋勋,赋予了古典的《红楼梦》生活感和新时代的活力,拉近了我们与经典的距离,引领着我们回归了一条正确的欣赏路途。

  《梦红楼》,传达给我们读者的,是一种觉悟。

  文字指瑕:

  1.第021页,第四段有“从‘真与假’‘青春’‘爱情与生死’‘珍食异宝’几个面向带领读者走进文本”,“面向”疑为“面上”。

  2.第053页,第三段首行“形成了”与“一个”间衍一空格。

  3.第094页,引第五回曲子有“昏惨掺似灯将尽”,“昏惨掺”当为“昏惨惨”。

  4.第146页,第二段有“毘陵驿”,“毘”当用规范字形“毗”。

  5.第163页,第四段有“那样的养蚕业,那样的摷丝手工”,“摷丝”疑为“缫丝”。

  6.第175页,末两段有三处“十锦”,当用规范词形“什锦”。

  7.第178页,倒数第二段末“宝琴的父亲央求她用书法写下她自己作的诗”,“她”有歧义,根据文意,第一个“她”宜改为“西洋美女”。

  《梦红楼》读后感(十):红楼梦里梦红楼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让人给贾宝玉演唱了十二首曲子,预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其中第三首即是《枉凝眉》。《枉凝眉》我常常听,感伤的歌词,加上陈力独特悲怆的唱腔,给这首歌蒙上一层凄凉无奈的基调,恍惚中可以看见羸弱的林黛玉斜倚床榻,泪光盈眸的模样,让听到这首歌的人,心痛又无奈。是呀!悲愁有何用?到最后,还不是抛弃了你,应了人家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却原来只是梦一场。

  一个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补天遗石,一个是赤霞宫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补天石成了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日日浇灌那株仙草,后来神瑛侍者下凡游历人间,仙草为了报恩也一同到了人间,偿还眼泪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历来是文人学者们研究考证的对象。后人对《红楼梦》的文本、作者、版本、脂砚斋评及“佚稿”进行研究,就产生的“红学”这个名词。关于研究解读《红楼梦》的著作,各门各派是众所纷纭,各有千秋。最近读完了台湾学者蒋勋的《梦红楼》,让我对名著《红楼梦》又产生了新的兴趣。

  蒋勋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多才多艺,“文”“质”彬彬。毛主席说过,不读五遍《红楼梦》,就没有必要发表评论,还是让我们跟着蒋勋先生的《梦红楼》,来重温一下文学经典《红楼梦》吧。

  云门舞集十周年时,林怀民编作了舞剧《红楼梦》,蒋勋为了配合演出,作了几场演讲,又依据演讲内容,编写了《舞动红楼梦》,也就是这本《梦红楼》的前身。三十年过去了,舞剧《红楼梦》很少演出,《舞动红楼梦》这本书也早已在市面上绝版,应广大读者要求,才有了《梦红楼》这本书的诞生。

  一、《红楼梦》里的<真>与<假>

  一僧一道总是指着人世间的一切现象说:“这些,都是假的”。

  但,什么又是真的呢?

  甄士隐,就是“真事隐”。就是用假话讲故事了。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家姓”贾“,同”假“,好像作者在说这就是一个假的事情,不要当真,所以说”假作真时真亦假“。

  真也好,假也好,真真假假,就留给后人去评判吧。

  二、《红楼梦》里的青春

  87版的《红楼梦》,我是上小学时看的,到现在记忆已经模糊。最近看《红楼梦》是在高中。原来我以为大观园里的少爷小姐们都是二十岁的年龄,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宝玉、黛玉、宝钗都是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青春年华的好时光。富贵人家的子弟,衣食无忧,天真浪漫,大好的青春在美丽的大观园中度过。然而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十二金钗的册本中透漏了这些少年的命运。正是”青春易逝,韶光不再“。

  三、《红楼梦》中的爱情与生死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贤惠干练得人心,黛玉空灵脱俗出凡尘,对于贾宝玉来说,两个人都很好,可是宝哥哥最爱的还是林妹妹啊。无奈林妹妹换完了眼泪,完成使命,离了凡间。故事的结局,贾家败落,十二金钗的命运应验了第五回的判词。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四、《红楼梦》里的珍食异宝

  金陵贾家,家大业大,衣食住行无比讲究。一只普普通通的茄子,就能做出人家美味“茄鲞”,刘姥姥尝不出来一点儿茄子味儿,可见工序复杂,用料讲究。除了吃,贾家还有不少好东西,软烟罗,自鸣钟,怀表,鼻烟壶、洋画、穿衣镜、法国红酒。

  五、云门的《红楼梦》

  《红楼梦》自出版以来,就被改编成戏剧、电视剧、电影。而林怀民先生的云门舞集《红楼梦》,试图摆脱太过形象化的模拟,希望契合原作的美学精神,还原《红楼梦》的心灵本质。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十二金钗的十二种颜色,都代表着红楼梦里的兴盛衰败。

  蒋勋的这本《梦红楼》,薄薄的一本,字数也不算多,但是精辟明了。他没有过多的讲考证、谈隐喻,只是以小说来看待曹雪芹的著作。因为他兼学历史和艺术的背景,对跟我们有距离的事与物都有简明优美的解释,大大增加了经典的可亲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梦红楼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