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红楼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梦红楼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5:1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梦红楼的读后感10篇

  《梦红楼》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红楼》读后感(一):“青春”版的红楼

        如同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样,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红楼。近乎每一个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部伟大的作品——《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原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尽管对于这个说法,一小部分专家还有不同意见,但绝大多数专家都是认同这种说法的,或者更认同的是以下说法:前八十回是出自曹雪芹之手,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对于这部长篇小说,大多数读者都认同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不过这本伟大的作品也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这给后人腾出了不少诠释的空间,构成了一门蔚为可观的学科——红学,在这个领域里,产生和滋养了不少所谓的红学专家,也涌现了不少他们的诠释红楼的不少作品和文章。蒋勋先生的这本《梦红楼》是这其中的一部,一部从青春的角度来诠释红楼的作品,也算是自成一家。
    在这本装帧精美的红面书中,蒋勋先生看到红楼是“青春”,在作者的眼中,这部小说是世界最伟大的青春小说。真如蒋勋先生一再提醒读者们注意的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年龄,宝玉13岁、黛玉12岁、宝钗15岁、王熙凤也只有17岁。像青春王国里的贾宝玉,你说十三岁的男孩子,什么事情不好奇,什么事情做不出来,真的一切皆有可能。一个出生于名门世家的男孩子,背负许多多少代人的期望啊!一方面他的确是养尊处优,另一方面,他身上也过早承担了父祖辈显赫家世的压力。从青少年的心理角度来看,这样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子,身体才刚刚发育,却要承受这么重的世俗功名的压力,难怪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偏激的反男性主义观点,他的身边满是宠爱他的母亲、祖母或是纯情可爱的年轻女性,发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的感慨,实属正常,而不是一些人认为的怪癖。《红楼梦》的女性人物,基本上是青春期的少女,围绕着青春期的贾宝玉,这就很自然构成一个美丽的“青春王国”。一个十三岁男孩子,身体刚刚发育,他感觉到生命奇妙的变化。他对生命充满无知,也充满了好奇,他尝试探索身体的各种可能。这都是很正常的行为。所以在秦可卿卧室里,宝玉第一次的性幻想,宝玉第一次遗精,也就很好理解了。这是不少的男孩子会有的幻想、体验或是经历。这里有青春的冲动和禁忌。
    从青春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红楼梦》这本伟大的作品,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这本书装帧精美,文字细腻凝练,可以带来阅读上的愉悦感。

  《梦红楼》读后感(二):梦红楼:慈悲•宽容•觉悟

“假作真时真亦假”,读《红楼梦》,“真”和“假”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也是令很多红学家伤透脑筋的问题。因为作者以写“贾家”(假)为主线,但又穿插了“甄家”(真),“甄”(真)“贾”(假)交织。并假语村(贾雨村)言,妄图将真事隐(甄士隐)去。蒋勋先生将这个话题放在书的首章,对错综迷离的“真”与“假”进行了深入解读,引导我们读者领略其产生的丰富的美学层次。
蒋勋认为,《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事实上全部是青春期的少女,围绕着青春期的贾宝玉,结构成一个美丽的“青春王国”。 青春的单纯、天真和不确定的自我,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就青少年的感伤忧郁这个文学的主题来说,《红楼梦》比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写得更好,是世界文学书写青春的一绝。
这些身体刚发育的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都充满了好奇。其实,这时的他们,同性和异性的界线并不清晰。这表现在《红楼梦》中青少年的性爱,常处于一种流动、变幻、不定型的状态。尤其对贾宝玉而言,他眷恋的是美、善良、才情,是情多过于欲,并没有性别的差异,所以,他的“爱情”也扑朔迷离。
《红楼梦》中介绍的珍食异宝,自然展示了贾家生活的讲究、品味,奢极一时的贵族生活。但通过蒋勋的解读,我们会知道,它们也都有特殊的寄寓。
书的最后,介绍的是云门舞集对《红楼梦》进行的舞台解读。解读是极具个性化的,是成功的。书中附有很多美轮美奂的舞台演出剧照,可以使我们窥斑见豹,感受到其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只有胸怀大慈悲的智者,才能看出《红楼梦》中无尽的悲悯、包容。蒋勋,赋予了古典的《红楼梦》生活感和新时代的活力,拉近了我们与经典的距离,引领着我们回归了一条正确的欣赏路途。
《梦红楼》,传达给我们读者的,是一种觉悟。
文字指瑕:
1.第021页,第四段有“从‘真与假’‘青春’‘爱情与生死’‘珍食异宝’几个面向带领读者走进文本”,“面向”疑为“面上”。
2.第053页,第三段首行“形成了”与“一个”间衍一空格。
3.第094页,引第五回曲子有“昏惨掺似灯将尽”,“昏惨掺”当为“昏惨惨”。
4.第146页,第二段有“毘陵驿”,“毘”当用规范字形“毗”。
5.第163页,第四段有“那样的养蚕业,那样的摷丝手工”,“摷丝”疑为“缫丝”。
6.第175页,末两段有三处“十锦”,当用规范词形“什锦”。
7.第178页,倒数第二段末“宝琴的父亲央求她用书法写下她自己作的诗”,“她”有歧义,根据文意,第一个“她”宜改为“西洋美女”。

  《梦红楼》读后感(三):只为红楼一梦

只为红楼一梦
沐溪
断断续续地把蒋勋先生这本《梦红楼》看完,恍然忆起初读《红楼梦》时,年龄尚幼,很多篇章读不太明白,甚至宝玉嬉耍时同紫鹃说的那句“若同你多情小姐共鸳帐,怎舍得你叠被铺床”都令我思量半天不解其意。年长之后,再拎起《红楼梦》来读,想想幼时的自己觉得真傻气,可待我全然理解了这意思,想想那曲终人散的结局,不是不悲凉的。
恨不得还是当初的不甚明白,情节解读的太深,极容易陷入其中,尤其像《红楼梦》这样读一遍就能发掘出新鲜事物,一辈子都读不透,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书,更是如此。最开始看《红楼梦》的解读,是作为一种辅助类读物来看的,也可以称之为‘伴读’,因为不明白的地方太多。只能借着前人的思想导入,记得高中时,看的最多的刘心武解读《红楼梦》丛书,彼时思维虽不开阔,但还带着年少的天真和觉察力,随时就可以从一句话里找出新起点,恨不得去把丝丝缕缕都挖掘出来,看看里面的意思。
后来读大学,亦看过不少的《红楼梦》解读,其中不乏名家,却很难再深入细读,就好像是你要去找宝藏,在别人的指引下找到了一条看似靠谱的道路,可是等你走到一半,又恍然觉悟,既然对方知道藏宝地,为何自己不去挖掘,反而告知于你呢。这时,你明白过来,这条道路也许是行不通的,你还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寻觅新的方向。
而所谓的伴读也是这样,起初你是那个一头雾水,对藏宝地完全没有概念的人,后来虽然年龄阅历的增长,你开始有了自己的领悟,就开始试图摆脱别人的指引,尝试用自我的心力去寻找,哪怕思维浅薄。
这大概就是读《红楼梦》所必须的经历。
而蒋勋先生的这本《梦红楼》还是让人禁不住感慨,红楼一梦,梦境深邃,宛若走迷宫一般置身其中,踏出一步就是新的出口。蒋勋先生提到《红楼梦》里的青春和孤独,他说《红楼梦》里描写青春的单纯、天真、不确定的自我,是世界文学书写青春的一绝。提到这点,才首次直观地意识到《红楼梦》里的一众,只不过是青春正盛的是少男少女。他们的才华横溢,个性鲜明,让你惯于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看,而忘记了身份地位背后也不过是一颗颗年轻跳动的心。
他们有青春,有孤独,有爱。
宝玉有宝玉的怪癖,黛玉有黛玉的小性儿,宝钗有宝钗的温婉。
除却这些标志性符号,他们也都是可疼之人。《梦红楼》这本书深入浅出的把这些可疼之人的另一面给延展开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观园的另一面。
这一面里,没有贾府的没落,没有时代背景,他们是鲜活的少男少女,住在一个美丽的青春王国,做着一场永不苏醒的美梦,每个人都带着一种拒绝心灵衰老的心境。
你甚至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大观园就是他们的桃花源。
在我们一遍遍的说着盛世繁华的没落时,蒋勋先生另辟蹊径,发掘了新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更为真挚的善美。
而我们恰逢需要的也是为这一宏伟巨著留住它本质里不能忘却的那部分青春。
因为,青春原本就值得感怀,无论书里书外。

  《梦红楼》读后感(四):筑梦容易醒梦难

四五岁时,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都播了个遍,倒是只要逢着播《红楼梦》爸爸眼疾手快都转了台。嘟囔着都是些小孩子情情爱爱无甚看头。所以潜移默化下心底自然有个青春情爱故事的判断。
一则因为书中主人公年岁都不出二十,正值情感启蒙多愁善感的敏感年纪,二则书中仅唯一男主人公,却是万花丛中一点绿,生来就受尽恩宠。在一座园林里,除了人的故事外,不外乎还是人的故事。
去年开始从一个姑娘那里要来了《细说红楼梦》的有声版,入睡前公车上有时间都会听。起初觉得蒋勋老师的声音极其儒雅动听,后来发现他的讲课每一句都值得深思自省。讲到青春期的叛逆,性别意识的觉醒,对爱情的懵懂无知和心存希冀很是打动人,而蒋勋更是着重的强调这是一群孩子们的故事,最年长的王熙凤将家事大理得如此妥帖也不过二十岁,年仅十七。我时常觉得诧异,这一本类似半自传体的小说是真是假前赴后继如此多人做了考究,也曾爆发出红学浪潮,更是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无数,它为何能够持续这百年里诱惑着无数人梦红楼呢?细细想来,红楼梦里有人情世故、人生百态、美食珍馐还有数不清的亭台楼阁和诗词歌赋,大约世间凡是美丽的它有,凡是丑陋的它也有。在数不清多少细枝末节的故事里,大观园是个大戏台,我们像是台下的观众,看着台上的宝玉宝钗黛玉的爱恨,却恨不得生出一双翅膀,拯救台上的众多小人儿颠肺流离的命运。蒋勋显然是读红楼读得入骨了,甚至是坐定成了红楼人。有时候听他的细说,看他的文字,想着一部红楼梦竟也是影响了他一生,细细想肯定是有溯源。而他也提过,早年看红楼梦是偷偷的看,废寝忘食的看,一个青春期的他,看一本青春期的小说合情合理,但好似一个样父母都不爱小孩子看这类闲书,在他们眼里,终归是不入流的。
在有限的章节里,有节制的述说着对红楼的梦,对红楼的爱,给初入红楼的人提供很好的辅助。讲清楚了家族由来,人物关系,几次重大事件,饮食建筑,有理有据的分析着但不深层次的追究,意在指导初入红楼之人指明方向,大致脉络理清,剩余探索领悟全权交予我们自身。这种恰到好处的指点英明而礼貌,不卖弄学识,只是一个老师似的阐明,所以欣慰接受。
《梦红楼》书中美丽的插画、用心的装帧、仔细的注解、包括每一个章节的命名先后都是极其走心的。取这本书时,被这些感动了。值得一提去了书封面,真正是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白色的底只留一朵红梅,美得简单热烈。林青霞写的序中写到:蒋老师说,如果在荒岛上只许带一本书,他会带《红楼梦》。我想,如果不准带安眠药的话,我会带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的有声书。更是道出我的心声,在徐徐缓缓的述说中能够被忘却的只有时间,而醒还是不醒只取决我们自己。

  《梦红楼》读后感(六):一本红楼,梦千年


我一直觉得要简要了解红楼梦发生了什么故事,听一听蒋勋说红楼梦就足够了,他讲的有趣又不枯燥,也不咬文嚼字的掉书袋。而如果真的对这其中的种种感兴趣,则更应该去看红学研究著作,考据前因后果。因此,我也揣摩蒋勋出这本《梦红楼》的目的,如果没有什么新观点和讲解的输出,这一本就是重复的内容,似乎没什么看的必要。
翻到新版序言才知道,这本书将当时为了配合云门舞集的舞剧《红楼梦》做的几场演讲的内容出版,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些与舞剧相关的内容。近期林怀民带着云门舞集的作品《松烟》到上海演出,门票很快一抢而空,无缘一睹究竟。我想,如果不是有蒋勋这样一个熟读红楼梦的朋友,林怀民可能不会对红楼梦的舞剧做如此精心的构思,甚至可能不会想到取用这个题材。
本书分了五个章节,从甄、贾做印子,讲到那些青春的少年、少女,他们的爱情和难测的命运,又讲到红楼梦中的珍食异宝,最后提到云门的红楼梦。其实云门的红楼梦舞剧和这一切都是相关的,各种元素的选择和呈现所表现出的,正是对《红楼梦》的解读。
“云门舞集的《红楼梦》试图保持和原作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它抛开世俗繁华,将贾宝玉打造成一个赤裸的美丽少年,展现他青春的气息。单看剧照,就能感受到一种充满活力的美,身着各色的十二金钗,哪一色时刻捉住了你的眼睛?使你的视线胶着。
蒋勋常说,红楼梦是一本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因为这其中有太多值得欣赏和回味的片段。可惜2005年,云门舞集的《红楼梦》在上海大剧院做了封箱演出,恐怕此后很难再有机会得以一见这不同寻常的舞剧。好在有这本《梦红楼》,好歹用文字与图片大概还原了一些舞剧的片段,使得从未欣赏过这部舞剧的人有机会管中窥豹。如果这本书可以更多的叙述这部分的内容,也许会更加引人入胜。
反过来说,这同时也证明了《红楼梦》的经久不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故事,就有一千个红楼美梦,就会生出一千个创意去表现自己的眼中的红楼梦。这将是一个永不重复的梦。

  《梦红楼》读后感(七):红楼一梦,醒时何处?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人生的第一本红楼梦,是初中毕业时邻居家的大叔送我的毕业礼,那是一套四大名著精装版,收到书的那一刻,第一个念头就是翻出红楼梦细细品读,而今,那一套书其他三本完好无损,唯独红楼梦,因翻阅次数太多,已有不少处装订开始松动,甚至掉页,虽说,我亦有用胶水重新加固,但手法粗糙,终究是还原不了它最初时的模样。
而我的第二本红楼梦,来自我先生的藏书,收集了不少古龙、金庸作品的他,我原以为对于红楼中缠缠绵绵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意,他是不喜的,哪成想他的藏书中居然也收着一本红楼梦,心有偶逢知己之感,而后他的自然成了我的,与我那本并排收在书柜上,端是看着便心生欢喜。
最早读红楼,其实并不是在初中,而是在小学,那是识字不多,看的书多半还是带注音的那种,家里也并不富裕,没什么闲钱供我买书,于是街边的书店便是我最好的读书室,周末一呆便是半天,而后回家吃饭,吃完饭接着泡在那儿,这习惯,一直到高中也不曾变,只不过阅读的书店,从校门口的街店,到稍稍大型点儿的图书店,再到百货超市里的图书区,阅读的时间,从整个周末,到后来唯有午休时间才可随心看些课外书,至今仍有不少朋友,赞我阅读速度,想来也是那会儿给逼出来的吧。
这些年,各类书籍多多少少都涉猎一点,但谈到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的,还是红楼梦,也无怪乎众人皆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蒋勋老师说:“《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将所有繁华都写尽了,而所谓繁华,只是前世忘不掉的一次花季吧。”
往年看解说《红楼梦》的书,讲究的是书中的每个人物背后所隐藏的迷,曹雪芹的自身经历与这本书中的故事情节走向有何关联等等,蒋勋老师却以小说来看待这本名著,深入浅出的谈这个故事,故事中的爱恨嗔痴,故事中的每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故事里的青春,都细细的谈来,极具美感。
蒋勋老师的这本《梦红楼》就是这样一本深入浅出的导读书,引领我们一同感悟《红楼梦》中的青春,爱情与生死,真假之论,以及其中的珍食异宝,最后一章蒋勋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云门舞集红楼梦。
不必一时一刻读尽,闲时翻翻,细细咀嚼,体味其中的人生百态,或是在其中找着自己的些许影子。
即是梦,何时入梦,何时醒,亦不比太过深究了。

  《梦红楼》读后感(八):红楼读梦,梦读红楼

《红楼梦》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即使未能通读,总能从影视作品、连环画、课本乃至长辈的闲谈中略知一二。不知有多少文人学者,沉迷红学,如痴如醉如魔。各种红学理论,杂谈清议,聚起来大概能填湖垒山了。在众多的红学著作中,蒋勋先生的“说红楼”,即便不是最深刻的,但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具有现代感的诠释,是最能让当代读者所接受的。
《梦红楼》基于《舞动红楼梦》修订而成,后者是为林兆华编导的现代舞版《红楼梦》而著。书不厚,图片多,语言优美,点到为止,基本上涵盖了蒋勋对《红楼梦》的主要观点,文字在蒋勋作品中也很有代表性。对于没有时间读多卷本《蒋勋说红楼梦》的读者,可以先看看这部《梦红楼》。
蒋勋说红楼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小说人物的青春个性出发,探讨人性之美;二是以具有现代性的人道主义去解读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带有禅意的大悲悯;三是重视文本细节,通过细微的字句、物件,分析作家的“其中意”,可信可读,少有穿凿附会。当然,优美的文笔,饱满的热情,也是蒋勋红楼系列能够为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80年代拍摄的电视剧《红楼梦》,已被视作经典。电视剧里演员表演极好,但年龄未免太大,与曹雪芹原意相去甚远。李少红的新版被称为“青春版”,这一版在演员年龄上比较接近原著,宝玉初见林妹妹,也就是十三岁的样子。但这个“青春版”,略欠神韵,争议很大。蒋勋先生读出了《红楼梦》里青春少年的美好与哀愁,贾宝玉想要留在孩童的洁净世界,拒绝长大,他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看似顽劣,实则最为了解繁华乐事的虚无,在一片污秽的成人世界里难得保有纯洁的心性。十二金钗,青春少女,各有个性,蒋勋先生认为曹雪芹世事洞明,对人物有包容之心,无论她们是善是恶,他真实地记录他们的命运与历程,没有批判,没有冷嘲热讽,他看到了每个人的不易。
书中谈到了小说里描写的西洋物件,这是读《红楼梦》容易忽略的细节,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对那个时代的影响。《红楼梦》所具有的现代性,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一部超越时代的奇书,蒋勋先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打探红楼世界。

  《梦红楼》读后感(九):蒋勋的“致青春”

    一部红楼读一生。有关红楼的评点解说,从脂砚斋至林林总总的红学家以至文人、学者、普罗大众,只要触过一些的,似乎便都有了置喙的权利。不过,一本书既然交给了读者,也就交出了评判的权力。高贵的十二钗也罢、低微的刘姥姥也罢,一般无二地活在了人们各自的想象和评判中。原来最容易面对的问题是,红楼中,你最喜欢的人是谁?说句诚心诚心的老实话,从来没有想明白过,而到现在,更是觉得不必去想了。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影子,每个人的行动也都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浮现。
    人人即我,我即人人——这是我读红楼最后的感悟。
    在这一点上,蒋勋的《梦红楼》与我有些心意相通。如他在书的结语所言:“《红楼梦》使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领悟‘慈悲’的意义。”“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这一篇结语,就我看来,才是蒋勋读红楼读出的最高境界。而这本书的整体定位——青春与孤独,与这篇结语相比,弱了很多。
    在蒋勋看来,“《红楼梦》写青春的单纯、天真、不确定的自我,是世界文学书写青春的一绝。”书中有数处,我认为蒋勋的解说是比较有新意的。
    他对于宝玉与秦可卿、秦钟、袭人、黛钗等等关系中的错综与迷茫,以青春期特有的不确定性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指出“爱”与“性”都是青少年正在摸索的功课。立足于主人公特定的年龄阶段,而不是惯常的性格分析来对他们进行评判,这样的视角是有一定道理和新意的。
    对于绛珠草还泪的解说,他用一个“还”来总括人世间的爱恨纠缠,当然未免有宿命的成分,但是,也许正如他的理解,可能人世间许许多多的人生之谜,用“还”字进行解释,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的可能。
    在分析宝玉的性格逻辑时,他指出“正”“邪”并存的状态才是真正人性所具有的状态,打破了正邪之间的壁垒,这样的分析是非常吻合红楼所具有的境界的。
    说到黛玉,蒋勋先生认为黛玉的存在是“非常不具体的”,从曹雪芹对每个人物声貌形态的清晰勾画看来,黛玉的形神始终是朦胧飘忽的,“避开任何具象的形容词”,所以,“任何舞台、电影、绘画试图形象林黛玉,结果都惨不忍睹。”黛玉葬花,葬的是她自己,更是我们每个人曾经“最美好的部分”。
    全书写得较为精彩的一篇当属《大观园的设计师山子野》,蒋勋先生不但赋予大观园的存在以整体定位——贾元春庇护下的青春王国。更以色彩、气味分析了宝玉、宝钗的居所——“他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空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宿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执着或领悟。”“山子野或许并没有设计一所真实存在的大观园,他设计了提供给《红楼梦》人物可以歌笑涕泪的心灵空间”。这一篇文章的落点与之前对黛玉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对“虚实”二字的辩证与领悟上,我认为超出了他对青春的解读。
    纵览全书的样貌,蒋勋其实没有用更多的“评”,而是用了“说”的方式,将红楼的真假、爱情、生死、珍食异宝以及舞剧红楼的样貌做了一个述说,对于对红楼接触不多的读者似乎更为对位,而对于试图看得更深更多的读者来说,略显不足。如本书的推荐中陈怡蓁先生所言,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导读书。

  《梦红楼》读后感(十):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蒋勋说红楼,以一种非研究探讨性的视角,去看待大观园这一群孩子们的成长,让一向不喜文人那种哭哭啼啼的我,也想翻开红楼梦去仔细阅读,之前自己太高傲,总觉得别人都看的,我就不想看,实在是愚蠢想法。那里面充满了包容,曹雪芹对人性滇痴的无限包容。
我喜欢捡石头,觉得石头的圆润、通透、触感非比寻常,有一种温暖在彼此心中流淌。每每拾到一块好石头,我会雀跃万分。如今,通过蒋老师的梦红楼,我捡到了一个大石头,名为-红楼梦。
青春是不受拘束的生命形式,一方面往圣洁发展,一方面往耽溺沉沦发展。无关绝对对与错,只是对生命充满无知,充满好奇,尝试探索身体的各种可能。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这样的宝玉,充满了对自己的批判和自责。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最后落得个削发出家。
第一次遇黛玉,便笃定:“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般笃定,只因忽然领悟到有一个人是在前世见过的,这一世她就等在这里,你就是为了遇见她而来到这个世界。可宝玉的第一次性幻想,是在《红楼梦》的第五回,对象是侄子媳妇的秦可卿。第一次发生肉体纠缠又是袭人。结婚的对象是宝钗。想、可心中的那颗朱砂是黛玉。于梦境中第一次触碰到家族所有女子的命运结局,朦朦胧胧中知道了整个家族繁华的幻灭,却尚不知。只因梦是幻,是假,可假作真时真亦假。
那环绕着宝玉的十二金钗,秦可卿、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王熙凤、巧姐、史湘云、妙玉、薛宝钗、林黛玉,依次相对应 海棠花、牡丹花、女儿花、荷花、曼陀罗、梨花、妒妇花、牵牛花、芍药、水仙、玉兰、灵芝。
十二金钗,她们在时间里活着,像花,像季节,有含苞,有绽放,有盛艳,有凋零,有枯萎,也有死亡。演绎着繁华世界匆匆来去的花一般的生命,情深深浅浅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梦红楼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