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米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德米安》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1 05: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米安》的读后感10篇

  《德米安》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德米安》读后感(一):我的朋友德米安

  “但确有一种隐约可探的直感,一种一触即发默契,一种战战兢兢的诡秘,让我感觉他就是我的兄弟。”

  胆敢说,曾写过的一个故事,竟和辛克莱的故事类似之处,尤其是和管风琴手那段,相似吓人。因此故事读来颇感亲切,几次停顿哽咽,心想怎会有人能如此地写到人的心里去。有一个铺满落叶林荫道的场景,一下子读得我热泪盈眶

  人无再少年 ——我相信,面对突如其来青春和必须学会成长,鲜有人知道该如何面对。毕竟,也都还是些十几二十岁的孩子。面对“已成废墟”的童年,鲜有人不会不知所措。这段年纪里,人最为敏感,也最为困惑,困惑于自身,以及这个世界

  辛克莱相当幸运地遇到了德米安,得以在他的帮助下逐渐发现自我。自然,我也渴望拥有一个德米安,在这个满是“其他人”的世界里,一同躲到内心里去,倾听自己。发现自我的过程就仿佛摸黑走路,盲目,且极易受伤。试图发现自我的我们,大多孤身一人,并且厌烦于外界表象影响。发现自我,谈何容易。不过,孤独和困惑,总有一天会pay off。

  《德米安》读后感(二):疗愈童年之伤 | 读《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读《德米安》是在一个清早开始的,四点多钟,伴着儿子吃奶的哼唧声醒来,便再无睡意,索性起来读书。打开Kindle,就读这本《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整本书最叩击我心的竟然是开篇的故事,各种念头兴起,身体里涌动着复杂繁茂感受。是成为母亲之后对孩子成长的关注自省,还是对自己童年往事追忆与审视,当时的我不得而知

  那就说说这个在每一个人的童年最普遍真实的故事吧。

  一个下午,辛克莱和两个邻家男孩正在闲逛。一个大男孩走过来,约十三岁,性格粗鲁体格健壮,他是克罗默。克罗默将三人带到一个河畔命令他们在一处垃圾堆里寻宝,把找到的东西给他。完事后,大家坐在地上。男孩子们吹嘘学校里的各种英雄事迹恶作剧。辛克莱沉默着,但又担心沉默会招致克罗默的不满。在强烈恐惧中,他编造了一个刺激强盗故事。说自己曾在一个花园中,和一个伙伴乘夜偷了一袋苹果。最好的苹果。

  克罗默说,园主说,只要有人能告诉他小偷是谁,就付两马克。辛克莱乞求他不要说出此事,并表示愿意给他自己所拥有的任何东西作为回报,可克罗默偏偏就要辛克莱给他两马克。辛克莱当然没有,只能听任克罗默的摆布。

  他渴望母亲能够觉察到他的反常,然后全盘托出,获得解脱拯救

  他也想过向父亲坦白一切,接受他的审判处罚,就像之前多次被罚一样,度过一段沉重苦涩时光,然后沉重懊悔地乞求原谅。但是他没有那么做。

  接下来的日子里,克罗默的口哨成了辛克莱恐惧的来源。向他报告,听任他索债,克罗默的羞辱指责令辛克莱感到深切绝望无助。在宁静有序的家中,辛克莱感觉自己仿佛一个幽灵,活得战战兢兢,忧心忡忡

  当我读到这段故事时,跟着辛克莱战战兢兢,忧心忡忡,跟着他恐惧,跟着他不安。当时,我对他的父亲和母亲甚至有些不满,甚至是嘲笑和轻蔑。看吧,你们是怎么当父母的,孩子经受这样的苦恼竟全无察觉,如果,你们能够再耐心些,再仔细些,再懂得些P.E.T.多好,温柔慈爱呼应他,让他能够将心中的恐惧表达出来,借由成人力量去击败它,最后回到光明的世界里来,而不是一个人孤立无援地在那黑暗世界里忍受折磨。那不是你们父母的责任吗,那不是爱的守护吗?

  反观辛克莱,他不敢将自己被威胁被勒索的事情告诉父母,是因为恐惧。这份恐惧比被折磨被利用更加强烈,更另他胆怯。这份恐惧源于一个家庭对孩子不得体行为反应,呵斥,惩罚。这样的反应更像是道德审判,义正言辞威武庄严,容不得半点申诉,波及面之广,更让人无法面对。所以,最终辛克莱选择了独自面对。

  我替辛克莱流泪,其实,我那时还不知道,我的泪是为自己而流。

  《懂得爱》里说,人常常认为自己可以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我们与别人的痛苦产生共鸣,所以开始解冻,感受到自己的痛苦。

  后来,在一次睡前的催眠音乐里,我回溯到童年的一个情景大概八九岁年纪,我被大伯家的狗咬了,很疼,大腿流了点血,但不多。那时,村里偶尔会听说有人被狗咬的事情,需要打针来预防狂犬病。可我不敢将这件事情告诉家里,仿佛是我自己犯了个天大错误,我有万般不是,难以启齿。可是,被狗咬就必须采取有效应对,这让我又不得不坦白。我不记得妈妈的反应了,只是回想起当时害怕得不知如何开口的感受。后来,妈妈带我去看了医生,医生说伤得不重,开了一盒药,回家口服。到此,事情并没有了结。我在说明书上看到,即使服用此药,也并不能保证免于狂犬病,十年二十年都可能发作,如果发现有畏光,惧风等症状就要谨慎对待,立即就医。这样的描述让我内心开始不安,虽然吃了药,可能还是逃不过狂犬病。有一段时间,我就深陷这样的恐惧中,无人诉说,因为,被狗咬到,是我自找的,是我的责任,我要自己来承担,这叫自然后果

  我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从这份恐惧里解脱出来,可能时间会让人淡忘那些痛苦,因为每一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

  正如黑塞所说,我们命运内在的核心脉络就寄身在这些无人知晓的经历中。这些裂痕最终会弥合,痊愈,被遗忘,然而在心中最私密角落,它依然在生长,流血。

  可是,谁的过往没有点创伤呢?

  海灵格说,你是受过伤,但你不是受害者,你带着伤痛依然可以过美好幸福的生活

  辛克莱在这次痛苦的经历中不是遇见了德米安嘛,这或许是命运的特定安排,让他与德米安越来越靠近,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从水波不兴的光明世界里转头,向着最为隐秘最为真实的内心迈进,回归自我。这条路艰难却也美好。

  而我呢,那些童年里难以言说的烦恼苦闷正是我走向内心,与自己连接最为紧密的时刻,虽然当时的我不懂得理解它们关照它们,但能够在无言以对的当下全然地感受,充分体验,我的内心也因此更加细腻敏锐。这就是我变废为宝反败为胜资源

  所以,今日之我完全能够理解身为父母的有限,他们给不了自己没有的,他们给出的是他们有的,他们会的,况且他们的过往都带着未被释放的伤痛。所以,我能够由衷地感激祝福

  阅读是一场泽自己的旅程。在最伟大的故事里,人的确可以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德米安》读后感(三):彷徨何止少年时

  你会因为一本书爱上一个作者吗?这样的经历我遇到不止一次。对,黑塞也是这样的,相信很多喜爱黑塞的人也是这样一见钟情的。

  他是位诗人,又研读东西方的哲学,这样的小说家,是最好的,有灵性想象、美的语言、和深扎的思想。不太容易读懂,你需要去解码,去看寓意,去用理性的理解和非理解的感悟。也正因如此,这样的小说好看且耐看的。

  第一个问题:“认识自己”,“寻找自己”,“自觉”,这样的命题是个人和整个人类共同的难题,没有答案,每个人能做的只有'在路上',像感受一片雪花的成长一样去内观自我。

  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自己? 是“综合的,集体的”?还是“私人的,个体的”?儒学教导我们前者,黑塞想告诉我们后者。

  这篇短篇小说很短,包含大量心理主观感受的描写。能给人情感上直觉感应,但,如果你不曾有过这样的情感,或者不曾把这样的情感变成思想上的认识,不会读懂。同时做到两点太难了。这我自己把黑塞的书收了以待日后反复读的原因,看到也有许多其他书友也一样,让人想收藏的书必是能不断带给新的东西,感受上或思想上或二者兼得。

  相较而言,《源泉》带给我个人的共鸣和震撼更强烈,毕竟篇幅要长许多倍,而且借着许多人物的口很直白的说出来,比起让读者自己悟容易太多。

  像构建书单,其实本质正是构建自我的过程,但后者远要困难许多。再想一想,去做的其他任何一件发乎于心认真长久进阶的做下去的事情,都是构建自我的过程。你原本是什么样子?会成为什么样子?把这样的问题当作灯塔吧,在经历必然低迷茫然时,问问自己。

  彷徨何止少年时。

  《德米安》读后感(四):彷徨少年时

  这是我阅读的黑塞的第三部作品,仍然让我深受启发;仍然让我读得如痴如醉;仍然在合卷后久久回味,并马上摘抄了其中喜爱的句子段落,只为尽快锁住那份智慧。黑塞对少年主人公的彷徨描写得细致入微,通过德米安他经历了一段心灵探寻之旅。心理和精神描写真的是黑塞的强项,作为读者不仅不会觉得枯燥而往往会跟随他的笔触他的精神导向而禁不住自己也做一番向内的探寻。我每次阅读黑塞的文字便是如此,深陷其中,内心的活动异常活跃起来,同时也着迷于黑塞笔下的那份孤独,它充满魅力

  “爱无须祈求,也无需索要。爱必须要有心中笃信的力量。这时,爱就不需要被吸引,而是主动吸引。”

  “我最渴望的无非是真正地尝一口生活滋味,将我的一部分投入这个世界,任它与世界发生关系抗争。”

  《德米安》读后感(五):德米安:一本关于人性的书

  整本书的核心句:”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生于世上, 就得摧毁这个世界。”

  前半部分,辛克莱年少时,在人最原始欲望和道德教义代表的两个世界中彷徨。后来遇见的德米安、皮斯托琉斯是他的指引人,让他一直追寻自我。”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读”两个世界”这章时,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应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在那段告别童年、走向成年过渡期。性意识萌动、自我觉醒、对世界的好奇与畏缩。这时候,一丁点悲伤都能成为天大的事,世界能在顷刻坍塌

  德米安的出现,让辛克莱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学会了批判思维,学会了质疑,这是在学校传统教育方式中很难得到的。德米安让辛克莱走向独立。然而”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是继续蜗居在虚伪的、已经死去的童年里?还是走向这个世界,面对那最原始的欲望、面对自我?这个决定很难做出。

  敏感的人总是孤独,觉醒的人注定要沿着自己的路寻找自我。”一种豁然醒悟的感受让我所熟识的那些情感和乐趣都变得了无生趣,我闻不到花园的芬芳,对森林也毫不好奇,世界就像一堆廉价待售的旧货围绕着我,乏味无趣。” 这个时期的辛克莱,像乌龟一样缩进自己的内心,这可能是他最彷徨的时期了。

  辛克莱堕入了黑暗世界,堕入了魔鬼之手,在醉酒声色中沉沦。看到这,我想到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我是酒肆中的英雄,是哗众取宠小丑”这时的辛克莱和大庭叶藏有相似之处,大庭叶藏的”丑角精神”是为了保全自己优越感面具,而辛克莱则是对长时间彷徨在两个世界中的自我谴责、痛苦的一种释放。其实他也是一种掩藏、一种逃避。”我恐惧长久的孤独,害怕心绪的各种细微羞涩和热切的波动,害怕那常泛起的爱的柔情”。

  贝特亚里斯的出现结束了这段荒唐岁月。原始的性冲动上升为精神和虔诚。”我又一次拼命想在一段千疮百孔生命上建起一个“光明世界”来,又一次,我满心只有一个渴望:消除心中的阴暗邪恶,完全驻留在光明中,跪在上帝前。”

  这段迷恋,写得很抽象。尤其是贝特亚里斯的画像,应该是一种象征。代表的是辛克莱心中的光明世界,是对他的指引。

  ”我必定要去体验这样的爱,我的命运便是去品尝其滋味。我对它既渴望又害怕,然而它却永远存在,永远凌驾于我之上。”读到这,我猜想,辛克莱的自我会不会就是爱呢?

  后半部分,这种彷徨上升到了整个国家一代人对于战争的彷徨。”原初的感情,哪怕最野蛮的感情,也并非针对敌人,他们那些血腥的作品只是内心的迸射,是分裂的心灵的迸射,那心灵想疯狂、杀戮、毁灭和死亡,以便能重生。一只巨鸟拼命从蛋里挣脱出来,蛋就是世界,这个世界必将化为废墟。”

  这块我没看太懂(整本书其实都似懂非懂…)。最后摧毁这个世界的是战争,是”内心的迸射”,”疯狂、杀戮、毁灭和死亡”这些是心灵所想要的,是人性。最后是人性摧毁了世界?所以最后的重生必须是以承认人性的两面性前提么?其实整本书,辛克莱都是彷徨在黑暗与光明之间,他一直都在求证人既走上帝之道,也走魔鬼之道,他在追寻阿布拉克萨斯。

  在全书中写得最精彩的就是这一段 : ”这期间,我还发现自己一直低估了人的力量。军役和共同的危险虽然把他们变得千人一面,但我还是见过许多活着和死去的人庄严地奔向了命运的意志。不仅在战斗中,有些人永远目光坚定、幽远,似乎有些着魔,这样的目光没有目的,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了恐怖之物。不管这些人相信什么,认定什么,他们已准备完毕,是可用之材,未来将由他们塑造。这个世界越是固执地追求战争、英雄、荣誉和陈旧理想,虚伪人性的声音就越显得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然而这一切只停留在表面,就像对战争的直接目的和政治意图的追问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一样。深处却有事物在形成,那事物像一种新的人性。因为我看到过许多人——他们中的某些就死在我旁边——他们切身意识到,憎恨与愤怒、杀戮与毁灭和对象并无关联。不,对象和目的一样,只是偶然的结果。”

  虚伪的人性啊,在战争中终于找到了自我,找到了阿布拉克萨斯。辛克莱成为了德米安,成为了自己的引路人。

  《德米安》读后感(六):而我偏爱恶魔之道

  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深渊。

  她们不像我对邪恶之物难以释怀受其吸引

  有些秘密我宁可告诉那些放荡的街头浪子们也不愿透露给我的姐妹。

  他是槛外之人。

  我和所有人一样,过上了一种两面派的童年生活。

  只要认真观察一个人,你对他的了解会超过他自己。

  除了走上帝之道,还要走魔鬼之道。

  每个人都得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合理和禁忌,自己心中的禁忌。每个人都得为自己而活。懒得思考和评判自己的人会顺应世俗的禁忌法则。

  我心知别人不会爱这样的我,因此也丝毫不爱自己。我常思念德米安。有时也会恨他,是他造成了我生命中的贫瘠,而这在我眼中无异于一场丑陋的疾病。

  我过着自我毁灭的放荡生活,心里却对那些被我嘲弄的事物充满敬畏。我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是因为完全不清楚该如何面对自己。

  一个心怀魔障的做梦者。命运和性情是一种概念的两个名字。

  阿布拉克萨斯,糅合了神性和魔性。

  我最渴望的无非是真正尝一口生活的滋味,将我的一部分投入这个世界,任它与世界发生关系或抗争。

  我们未必非得把自己或他人钉上十字架,相反我们可以庄严地饮一杯酒,在心中将其视为神秘的献祭。

  恨某人时,我们所恨的其实是他跟自己的相似之处。我们缺乏的内容并不会让我们激动。

  他爱过,并在其中找到了自我。

  《德米安》读后感(七):真实,就是心中的真实;世界,就是心中的世界

  每一粒原子本身就是一个宇宙。这是我读完这本书脑海里出现的第一句话。

  人并不能独立一切而存在,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如果一个人抵触外部的一切,与人交往才是他感到孤独的根源,前面说到的这种“人”的特性会否引领个体向内突破,向内在求索?这个时候,人就是世界,自我就可以引出世间万物。

  不妨做个大胆的假设,这本书写的就是作者的内心世界。所有的角色都是辛克莱某一特定时期对于迷惘或渴望的映射;甚至进一步说,这本书是黑塞在20世纪前十年遭受打击、寻求心理治疗并“内在重生”之后将寻找自我的“治疗”心得的故事化。书中所谓的人生、灵魂导师,就是那段时期不断苦苦挣扎、不断救赎的自我。

  否定,撕裂,结痂,再否定,再撕裂,再愈合,最终在许多领域和维度达到自我的真实完满和统一。就像书末的辛克莱,他不再需要灵魂的向导德米安,他只需倾听自己的内心。

  =============================================================

  “我们命运内在的核心脉络就寄身在这些无人知晓的经历中。这些裂痕最终会弥合,痊愈,被遗忘。然而在我们心中最私密的角落,它依然在生长、流血。”

  “鸟从蛋里挣脱出来。蛋即世界。谁要想出生,就必须摧毁一个世界。”

  “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远离自己是一种罪过。人必须像乌龟一样,能完全蜷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我的面目:废物,下流胚,醉醺醺,脏兮兮,令人作呕,庸俗不堪,我是一头丑陋的畜生,被可怕的欲望驱赶不休!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生于纯洁、华丽、娇美的花园,曾经热爱巴赫和美丽的诗歌!……这就是我!……然而即便如此,这种痛苦对我几乎算得上是享受。我盲目麻木地憋屈了太久,心沉默了太久,一直坐在冷板凳上,即便是这种自我谴责、这种恐惧、这种可怕的感觉,心也愿意接受。毕竟那是感觉,有火焰迸发,心在颤抖!在苦楚中,我竟莫名有解脱和希望的感觉。”

  “我又一次拼命想在一段千疮百孔的生命上建起一个‘光明世界’来,…,是一种自己创造、求索的职责感…”

  “自然对人的安排,写在每个人身上,写在你我心中,写在耶稣心中,尼采心中。”

  “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资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

  还是做个普通人好了。

  人有这种感悟,必定舍弃了或从未得到过另一些什么。

  他说:

  “我最渴望的无非是真正地尝一口生活的滋味,将我的一部分投入这个世界,任它与世界发生关系或抗争。”

  《德米安》读后感(八):《德米安》笔记

  1、我们命运内在的核心脉络就寄身在这些无人知晓的经历中。这些裂痕最终会弥合,痊愈,被遗忘,然而在心中最私密的角落,它依然在生长,流血。

  2、死亡是苦涩的,因为它也是新生,是恐惧,是对消极改变的担忧。

  3、英勇而有个性的人在常人看来总是很可怕。而这样一个英勇无畏的厉害人物四处行走时,人们很不高兴,于是他们改了他的名字,将他写进了寓言,为了报复他,为了勉强补偿自己表露出的恐惧。

  4、有人到成年才学会将自己的一部分情感转为思想,他们儿时没有这种思想,于是认为那些经历也不存在。然而在我一生中,那时的经历和痛苦最刻骨铭心。

  5、感恩并非我所信仰的美德,在我看来,人们不应要求一个孩子去感恩。

  6、今天我知道,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7、这是表层的考虑。我内心的想法却是,我逃脱了克罗默和魔鬼的毒手,却并非凭借自身之力。我已试过跋涉这个世界,然而世道于我太过艰险,于是我头都不回地飞奔到母亲怀中,回到纯真无忧的童年的佑护下。我变得比从前更幼稚、更软弱、更懵懂。我只能以另一种软弱来替代面对克罗默的软弱,因为不想落得孤独。于是,我带着一颗盲目的心,选择以软弱面对父母,面对那从前的可爱“光辉世界”,虽然我也知道,那不是惟一的世界。如果不这样做,我就得投奔德米安,向他倾诉。之所以没有投奔他,是因为我当时对他的奇谈怪论心怀疑窦,其实那只是我的畏惧。因为德米安对我的要求更甚于父母,他激励我,提醒我,嘲谑我,以让我更独立。 啊,今天我知道,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8、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困境。对于一般人,这正是他们的自我需求和外界环境的冲突达到巅峰的时刻,此时他们只能苦苦向前迈进。这一死而复生的经历便是我们的命运,很多人平生只有在此时才能有这样的经历——在童年的枯萎和死亡中,我们爱恋的一切都将离去,身边只剩世道的孤独和淡漠。很多人在这一关口便举足不前,终其一生痛苦地缅怀无可挽回的往日,缅怀遗失的天堂梦——而这正是所有梦幻中最可怕最要命的幻想。

  9、不管是动物还是人,只要将所有的注意力和意志都投注到某一事情中,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就是这样。你刚才说的也是同一回事。只要认真去观察一个人,你对他的了解会超过他自己。”

  10、每次我只是死死盯着他的眼睛。大多数人都受不了这样的目光。他们会紧张。如果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就出其不意地死死盯住他们的眼睛,如果他此时还不紧张,那你就只能放弃!这样的人不会被你征服,绝对不会!但这样的情况很少。

  11、人必须时时发问,时时质疑。

  12、如果雄蛾将自己的意志专注在星辰或其他事物上,当然不会有成果。然而,它根本没有这样做。它只尝试那些对它有意义有价值的事,那些它不可或缺的事。

  13、如果是今天,让你在两个强盗中选择一个做自己的朋友,或考虑自己会更信赖哪一个,你肯定不会选那个哭哭啼啼、洗心革面的家伙。你会选另一个,他才是个有骨气有个性的人。他鄙视转变,在他的境况下,这种转变只是伪善,他将自己的路走到了底,没有在最后一刻背弃一直支持他的魔鬼。

  14、自己最私密的生活和念头原来是世间永恒理念长河中的一波,恐惧和敬畏感顿然袭来。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固然令我宽慰,却不能让我开心。这样的认识太艰险,滋味苦涩,因为其中荡漾着一种责任感,一种童真已逝的孤独感。

  15、你无法表达出自己所有的想法。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说明,你无法把自己所有的思想付诸生活,这样不好。只有我们付诸生活的思想才有价值。

  16、聪明话没有任何价值,只能让人远离自己的内心。而远离自己是一种罪过。人必须像乌龟一样,能完全蜷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17、我心知别人不会爱这样的我,因此也丝毫不爱自己。我常常思念马克斯·德米安,但有时也会恨他,是他造成了我生命的贫瘠,而这种贫瘠在我眼中无异于一场丑陋的疾病。

  18、这就是我的内心本色!我放浪不羁,厌倦世界!我内心倨傲,追随德米安的思想!这就是我的面目:废物,下流胚,醉醺醺,脏兮兮,令人作呕,庸俗不堪,我是一头丑陋的畜生,被可怕的欲望驱赶不休!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生于纯洁、华丽、娇美的花园,曾经热爱巴赫和美丽的诗歌!我厌恶又愤怒地听见自己在大笑,那是酒鬼的笑法,歇斯底里,断断续续,愚蠢而无聊。这就是我!

  19、上帝有无数让我们陷于孤独并找到自己的方式。

  20、命运和性情是一种概念的两个名字。

  21、“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鸟飞向神。神的名字叫阿布拉克萨斯。”

  22、我们有一个崇拜的上帝,然而上帝刻意将世界分成两半,只给我们看其中一半(正派的“光明”世界)。德米安说,人必须要学会崇拜整个世界,也就是说,人们要么应崇拜一个亦正亦邪的神,要么得在敬神之外还要学会敬魔。也就是说,阿布拉克萨斯便是那亦正亦邪的神。

  23、爱不再是我起初理解的黑暗兽欲,也不再是对虔诚灵性的崇拜,就像我对贝雅特里斯像的敬爱一样。爱同是两者,而且超乎其外,爱是天使和撒旦,是男性和女性、人和兽、最高尚和最邪恶之物的融合。我必定要去体验这样的爱,我的命运便是去品尝其滋味。我对它既渴望又害怕,然而它却永远存在,永远凌驾于我之上。

  24、世界虽存在心中,但对此是否有知觉是另外一回事!一个疯子能说出类似柏拉图的话来,而亨胡特兄弟会教派的一个天真学生对神话关系的创造性看法,或许能和诺斯替教派和查拉图斯特拉教相提并论。但他对此毫无知觉!只要他对此没有知觉,他就只是一棵树,一块石子,最多称得上是一个动物。然而,当这种知觉开始闪出第一道微光时,他便成了一个人。在你的眼中,或许并非所有走在大街上的两腿动物都能称得上是人,虽然他们也能直立行走,生儿育女。你心里明白,其中大多数人仍是鱼羊虫豸之辈,多少人生如蝼蛄!当然,每个人其实都有变成人的无数可能,但只有他了解到这些可能性的存在,甚至有意识地去认识这些可能性时,他才真正拥有它们。

  25、我梦见自己能飞,但与其说是飞,不如说是被一股外界的巨大力量甩到了空中。飞翔的感觉很美妙,然而我身不由己地越飞越高,渐渐开始害怕。这时我突然如释重负地发现,原来我能够通过呼吸的力度来控制上下飞的方向。

  26、如果天性是蝙蝠,你肯定成不了鸵鸟。有时,你总觉得自己不正常,为自己的路与大多数人不同而自责。这个毛病得改。看火也好,看云也好,如果灵光闪现,内心的声音开始说话,就安心投身于其中吧,不要一上来就问自己:这是否迎合了老师、父亲或某位亲爱的神灵的想法!这样一来,人就毁了,只能固步自封,心如死水。

  27、你想杀的那个人也并不真是其本人,而只是一个化身。恨某人时,我们所恨的其实是他跟自己的相像之处。我们缺乏的内容并不会令我们激动。

  28、“我们看到的事物,”皮斯托琉斯轻声道,“同时也是自己心中之物。真实无非就是心中的真实。因此,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只将外界的景象当成真实,压抑了自己内心的世界。那样他们会幸福。可是,一旦人们了解了事情的另一面,他们就不能再选择庸人的路了。辛克莱,庸人的道路很轻松,我们的道路却很艰险——但我们愿意走。”

  29、对于那些合理的想法,你不应通过抵制或道德评判加以打击。我们未必非得把自己或他人钉上十字架,相反,我们可以庄严地饮一杯酒,在心中将其视为神秘的献祭。

  30、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31、我站在街道一角听着,年轻人每天都准时演示自己的朝气,那声音没入了黑夜。所有人都在寻找共同点,所有人都在拉帮结社,推卸命运的责任,躲进温暖的人群中!

  32、正是因为生怕想起责任感和自己的路,他们才追忆往日的“自由”和“幸福”。

  33、他们回忆起自己大学的酒馆时光,就像怀念幸福的天堂一样,像诗人或浪漫主义者缅怀童年一样,缅怀那段风逝的“自由”。哪里都一样!正是因为生怕想起责任感和自己的路,他们才追忆往日的“自由”和“幸福”。

  34、我没想到自己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美好的世界。我已习惯活在内心之中,我相信自己已经丧失了对外界世界的感知能力,相信缤纷已随童年而逝,相信若要自由,解放灵魂,就必须放弃那些美好的光彩。而现在,我欣喜地发现,那些美好只是被埋在了阴霾中,自由的人、放弃童年幸福的人也能重见世界的光芒,尝到稚子看世界的深深惊诧。

  35、我们的额头之所以会有印记,就像该隐的印记一样,是为了激起恐惧和憎恨,将当时的人类从狭隘的田园生活赶进危机丛生的旷野。

  36、“爱无须祈求,”她说,“也无须索要。爱必须要有心中笃信的力量。这时,爱就不需要被吸引,而是主动吸引。辛克莱,你的爱是被我吸引的爱。当这种爱能主动吸引我时,我才会接受。我不想做慈善,我想被人征服。”

  《德米安》读后感(九):我的德米安,从未离开

  初识黑塞,其实是在遥远的以前,那时我购买了他的第一本书《在轮下》,或许彼时我并没有阅读黑塞的能力,这本书很快在我脑海里就只剩下名字了,直到去年我又读了黑塞的第二本书《悉达多》,那诗一般的句点,深邃的思想,瞬间让我成为赫尔曼·黑塞的死忠。

  终于,我又怀着敬畏的心打开他的第三本书《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一本名字就足以引起我阅读快感的书,讲述了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往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

  书中德米安以多种身份出现,他既是音乐怪人皮斯托利斯,又是德米安的母亲艾娃夫人,他是引领辛克莱走向光明世界的每个人,也是人们心中那副善良而高贵的面孔。“鸟奋力冲破蛋壳,这颗蛋是整个世界”,人生就像被束缚在蛋壳里的鸟,唯有冲破蛋壳才能获得新生,才能看见更光明的世界与未来,“一个人的职责就是寻找自己,坚定的成为自己,不论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寻找自己,无疑是生命中最大的意义。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副通往光明世界的善良高贵的灵魂,还有一个通往黑暗世界的怯懦偏执的魔鬼,德米安就是每个人心中那个善良高贵的灵魂,虔诚与高贵的自己对话,像与神对话一样,你就会发现,你的心中也有一个德米安,他是最诚挚而热切的向往,他从未离开。

  最富盛名的成长小说无非《少年维特之烦恼》、《麦田里的守望》,在我心里,维特和霍尔顿远不及德米安鲜活。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一本迟到的书。

  《德米安》读后感(十):觉醒的路途

  不记得是前段时间在哪个读书公众号上面看到一篇关于个人成长的书单推送,于是才了解到黑塞这本《德米安》,在完全不知道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开开心心地拿起kindle找到了电子版,发现封面还很好看,于是下载下来后抽了几天的闲暇看完了,蛮有共鸣的,就决定趁热写一篇书评吧。

  故事讲述一个叫做辛克莱的少年,打小就发现生活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以父母姊妹为代表的“光明世界”,另一个是隐藏在光明背后的晦暗的黑色世界,这使我充满焦虑,这时候,一个叫做德米安的男孩闯入了我的生活,在我每一次陷入焦虑和迷茫的时候他都会出现,引导我 走出深渊,我也逐渐在生命的洪流中找到了真我。

  看完之后赶紧补了一波背景,发现这属于黑塞前中期的作品,这个时候的他因为遇到一些心理创伤于是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开始涉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作品,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与早年受到的浓郁宗教研究家庭文化产生化学反应,迸发出了这部作品。同时,也了解到书中很多隐喻和象征也还涉及到诺斯替教义,在这里,也对其稍微了解了一些皮毛,对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包括现在,我也时常感到彷徨,经常趟着就在想,生而为人的意义追求是什么,又是什么构筑了我这二十年来对事物的认知,甚至是有时候做梦都会感觉自己在一片没有边际的海洋中漂泊,不知道起点,也看不到终点。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流畅,大量的心理描写让我感觉仿佛是黑塞心头缓缓流淌出的心流,同时还带着许多我也曾经有过的思绪在里面,这是我到目前少有的阅读体验,像一位交心的老朋友,坐在我对面向我细细道来少年时代的迷茫往事。

  社交的时候时常提到同理心,不过现在想起来觉得蛮可笑,我连我自己都不了解,你却和我说你了解我。感觉上这东西只是社交中为了拉近彼此距离而使用的技巧和话术(使用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象,深思缘由往往能够发现一些从来没意识到的东西)“我们彼此理解,然而能够真正解读自己的只有自己”。活了那么久,我真的很难用一些觉得干瘪的词句来介绍我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我自己也时常因此感到焦虑和疑惑,也或许人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物,捉摸不透,意识和潜意识交织在一起,变成了现在的我。成长之路上,外界总在每个人身上贴上不同的标签,各种传统礼教和伦理教条约束着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沿着一条可以观察出源头的路径在生根发芽,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以后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子的,这是一条钦定的路,别无选择的路,有时候却让我们误以为是我们内心的选择,人是喜欢找理由的动物,有些理由甚至是我们自己编出来的谎言,我们天天说谎,对自己说谎。

  “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家、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当是这个。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找到自我,总觉得这几个字非常抽象,甚至是遥不可及,但我觉得,这正是我想要的。我曾经为了迎合别人,什么事情就愿意去做,总觉得我之所以是我,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换取别人口中那微不足道的认可,即使结果真的成了,说实话,我从未打心底开心和满足过,这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他们不属于我。我应该满足于我自己,为我存在本身而活。

  “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我是自然的尝试,是自然向未知世界迈进的一次尝试,或许它会打开新境界,或许会一无所成。然而,让这一尝试从远古的深渊中诞生,让我的心感受到它的意志,并将它转换为我的意志,这就是我的天职。”天生的胆怯,让我从来就不敢直视我内心深处的欲望,甚至自己会去唾弃它,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逃避,每当我因为我能够心安理得的躲藏起来而洋洋得意的时候,他总是能够找到我的藏身之处。才意识过来,很多东西,越是逃避,他越是会频繁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角落。我其实真正能够做的是去理解他,感受他,并打心底用心去接纳我的真我。我一直在探寻的目的就是我这个人细胞聚合体本身,我本身就是目的,人独一无二存在的本身就是真正最有价值的所在。尊重自身个体生命才能重视其他个体,爱人首先要爱自己。

  遵循真实的生活本身,“这条路真的那么艰难吗?只是艰难吗?难道它不美好吗?你知道有什么更美好,更轻松的路吗?”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