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体制内外》》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体制内外》》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4 05: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体制内外》》经典读后感10篇

  《《体制内外》》是一本由百合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体制内外》》读后感(一):又一本重量级的书

  的确是一本力作,读起有一种进入感,能找到共鸣,这本小说细致入微生动人物性格鲜明,让人过目不忘

  是近些年来为数不多发人深思作品

  ,“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干同学有了各自不同人生

  也引发了他们围绕体制一桩桩攸关前程的殊死斗争。

  权力滋味金钱诱惑

  写人生百态,篇中大部分是写的种种人性,,也许你有,他有,我也有。写出来,立一面镜子,常照照,不无裨益。

  百人百样,一人百态,才使得我们的世界色彩斑斓气象万千;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的为人处事带来诸多变数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品格臻于完美,都希望自己办事顺畅,都希望与众和谐,所以,认识别人和认识自己,理解别人和调整自己就非常重要

  《《体制内外》》读后感(二):体制之恸

  对于一个在事业单位摸爬滚打近十年的人来说,看这本书是很有感触的。

  一开始工作斗志昂扬,之后撞的头破血流,到最后的平静如水,我不能说完全被体制改变,但是仅剩下的一点儿也只是对于未来挣脱体制的决心以及抗拒被体制同化的信心

  这本书所提及的机构庞大臃肿,公私界限不清,历史遗留问题多样的毛病,也许每个体制内的单位都有,也让我看了感觉亲切,身边的同事无所事事,单位人员众多,工作效率却上不去,上马的新项目无一例外都是失败告终,难道这都是个人能力问题或者领导无方吗?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体制问题上,企业无法得到应有的效益职工积极性不能得到调动,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因为体制不再适应实际工作情况导致的问题,在我看来体制是一个折磨人的玩意儿,现在所有机构改革弊端也都源于体制。如此看来,我们的事业单位改革还是势在必行的。也许这本书也是应运而生吧。

  很佩服这本书的作者,他用一个特产班的人马,围绕着制参这个特殊行业,写出了体制内外交缠的问题,挖的够深,也让看的人触目惊心,多少人如赵友般以共有面目出去招摇撞骗,最后的集资缺口却要集体来承担,又有多少领导干部如殷继先般损害公家利益一步步走入泥潭不能自拔。又有多少普通职工幻想着依靠单位、社保,而忘记了自己曾经飞翔的能力。那些“纠”、“缠”在蓝旗参场周围的问题,纵横交错,一不小心,真容易把一个庞大的企业如人参一般“窝老”了。

  我也很难喜欢书中对于世情描写,一个特产班的30多个人,分分合合,各自在自己的人生道路奋斗着,有的走出了自己独特天地,有的人头脑灵活却走到了犯罪的道路上,有些人放弃了自己的立场一步步被人牵制,有些人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每个他们互相交织、碰撞节点上,都让人感慨感叹,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走出的道路却是如此的差异

  书中还不可避免的写到了人性的黑暗,那些妄图占蓝旗参场便宜的人,上到领导干部,下到农民地痞,都想从“公家”捞到一些好处,还有贪图巨额利息人们,以及伸手等靠好处的职工,都描写的真实可信,让人边看边后背发凉,在这个角度,我们抨击他们,但是,某一刻,也许我们就成了他们。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这或许是这本书最让我深思的地方

  书中我很佩服场长典宏伟坚强圆滑,就像他说起炮挡要自身结实且要有一定圆滑度一样,但是我想这样的人注定也是孤独的,他用坚强顶住了压力,也用圆滑办成了一些越界但有助于改革改制的事情,虽然被中伤,但是他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我想这也是作者想提供给我们的一个温暖的结尾,就像一轮红日始终高高的挂在天上一样,世情的发展总会朝着好的方向

  《《体制内外》》读后感(三):一个体制改革的故事

  其实早就读完了这本书。由于太忙又太懒,一边内疚一直欠。

  首先要赞一下书名《体制内外》,铿锵有力,真的很有吸引力

  整本书有个基调,就是大家都是大学一个班出来的,还是多年在一个行业中浸染的,多少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意思。看这本书时会禁不住想,若干年后我的大学同学聚会是什么样子,最终出钱的那个人是谁?我应该更像书中从未出现名字的ABCD同学们一样,开心的吃吃喝喝聚聚就散了。也可能我都还没到那个岁数,没到那个境地想象不出变味的同学会的样子。

  还特地百度查了一下体制的定义:“体制内就是指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而那些不处于主导地位、或者边缘的部分就叫体制外。”仿佛体制内更多一层保障,官家,好比体制内的都有铁饭碗,而体制外的就多一层风雨飘摇。一说起国企,很多人都会想到组织庞大,关系错综复杂安逸稳定,效率低下正规。说到民企,很多人便会想到效率高,非官方。不晓得这算不算中国特色主义的一种。

  回到作品上来,作者以一个旁观者身份讲述了新厂长在一个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的过程。在多年的历史积淀下,参厂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内部退休职工退休金发不出来,厂地被周边人侵占;外部集资债亏空也努力跟厂子沾上边儿。厂长努力维系平衡,终于不堪重负辞职。新上任厂长上任赶着社会改革大趋势,大刀阔斧进行厂内体制改革。然而体制改革关系着厂内厂外大大小小的人物,主角配角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光是这些人事儿就给改革带来无比的困难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更难做出正确的虽然书中写的是一个厂子的改革,但也是整个社会进行体制改革的缩影。我一个小辈,只知这事儿复杂,知难行更难,不敢妄下评断。

  整个故事写的热热闹闹,但冯姐这条线写的太简略了。她叱咤风云霸占家具市场多年,被轻轻巧巧的一纸合同逼走。本以为她的突然消失是为跋扈的再现做铺垫没成想结局是被警察一窝端了,这个过程还风轻云淡的解释了参厂品牌问题的根源……这太仓促了,我接受不了……

  其实我最喜欢的并不是新厂长如何审时度势,顺利完成改革中内心挣扎与纠结。而是一段描写新厂长的一段心理描写:这事儿小,不值得说;可是不说这事儿又像蚊子咬的包一样,时刻在那提醒恶心你。这个比喻大赞。

  《《体制内外》》读后感(四):读懂体制内外

  读懂体制内外

  政府官员、参场领导、私企老总……纷纷卷入这场涉及上下权力层的生死博弈,也将一个个体制变革“深水区”的问题抛到世人面前。同窗五载,十年变迁,“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干同学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也引发了他们围绕体制一桩桩攸关前程的殊死斗争。权力的滋味,金钱的诱惑,蓝旗参场各色人等之间的“战火”波及到最上层权力建筑。小说勾勒出一个巨型国有企业体制变革的浓墨重彩画卷,也用尖锐笔触折射出当前中国进入改革“深水区”后最真实、最直观的社会百态。

  此书绝对是一本好书,解开了体制内外的涉密面纱,通读此书,可以深深了解到体制内外的一些问题,绝对真实,以笔者的近20年工作经历来看,这绝对年轻人中年人读懂体制的好书,还在犹豫什么,读了以后必定有收获

  《《体制内外》》读后感(五):恢弘大气的覆灭小说

  体制,这个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一直在被人们追求。仿佛进了体制,就是进了铁饭碗。这么一个脍炙人口话题,成为了小说的第一个看点。没进入体制的人想找个清楚,体制内的人想要体味共鸣。

  东北蓝旗参场为当地大型国有企业,十年变迁,昔日备受关注,现却摇摇欲坠。冗杂的人员,错综的关系,让这个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格斗变得十分有看点。

  结尾,蓝旗参厂划归了农副产业集团。家具市场不拍卖了,集团付的钱偿还了腾升集团这个私企。小说至此,也算有了一个结尾。

  体制内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瓦解。是主人公对话的一句一句,是小说中微不足道细枝末节。是喝酒、黑幕等等行为的堆积。体制内没有为公,没有向国家向党,只有一个钱字。而为钱而来毕竟不会长远。利益是人民给的。脱离了人民,一个组织终不会长久

  现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话题虽然不衰,但早已没有之前那么热门。虽然有的人仍然在这个线的内外游离,但活的更好的方法早已不止这一种。虽然时代依然在变迁,但体制内体制外作为曾经最热门的话题,将永远烙在一代人的心中。

  《《体制内外》》读后感(六):纠与缠的博弈

  《体制内外》,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利益的纠葛与碰撞,也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们重新寻找定位的过程。不管是不同阶层的深层利益博弈,还是一个特产班同学不同的人生发展轨迹,都让人感慨万分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巧妙运用了两个意向,贯穿全书,使得书又多了几分意境。首先作者运用参场这个大集体企业作为背景,人参科研生产加工是这个国有事业场的工作。作者通过一个养殖专家,道出了人参的本质,人参的生长就是在摆脱“纠缠”中度过的,面对纠的时候直接较量强大己身,人参上面的斑点就是斗争胜利的证明应对缠的时候则曲线避让,避过的缠越多,人参也显得更弯曲。但纠和缠若连接起来,人参就成了“窝老”,被纠缠死了。

  新任场长典宏伟推行体制改革就如同这人参的奋力拼搏,蜿蜒前进。一方面,国有企业束手束脚,行将就木,员工及其家庭依附企业效益生存,当企业不景气后,它所能发挥的社会职能也就极其有限了。如何解决单位员工的参保问题和体制成本不足问题是重头戏。新旧制度转型过渡期也给权力寻租带来空间形成不小的阻挠势力,副场长赵友的非法集资就是在体制内外寻找空隙,赚取灰色利润,利益落入个人口袋,而一旦庞氏骗局被戳穿,就企图损失挂靠到场里去,以阻挠改革顺利进行为砝码。

  在这种情况下,典宏伟每向前一步都困难重重,他的应对之策正像人参的生长之道,问题解决有助于改制的就直接强硬、行事果决,如回收被侵占的土地以解决动迁问题;但要是问题盘根错杂,牵扯利益众多,一触即发影响改制,则实行“拖”字诀。这张弛有度策略很有道理,但要是将两者混淆,也就看不清问题的全局轻而易举就被缠进去了。

  第二个意向就是田地里的炮挡,与人参有异曲同工之妙。炮挡历经岁月和炮弹的侵袭坚实屹立,除了本身的结实,还归功于它有一定的圆滑度,为人处事若过于刚直,则易折断,运用方式得当才能收获奇效。炮挡虽无惧被炸,但却能被里外两种气候的膨胀力憋碎,可见处事应顺势而为,没有势就造出势来,不能逆流而上。典宏伟一招按季上班,节省了开支,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改制的势在必行做了铺垫,实在很妙。

  这本书精彩的地方在于将企业改制的弯弯绕绕都铺展开了,又与特产班同学在体制内外的挣扎及变化交融,作者把握全局的能力非常好,在不失情节冲突性的同时,又能将暗喻贯穿全书,让人击节赞叹。

  《《体制内外》》读后感(七):都是利益驱使

  读这本书是因为即将毕业,不知道是否应该听家长的话,找一个在体制内的工作,是去考公还是去一个事业单位。

  从2014年7月起,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需与企业员工一样缴纳社会保险,这与之前的养老金双轨制有了较大的进步。

  此番的事业单位社保改革,诸如“养老金并轨怎么并?钱从哪里来?”等问题并没有给出可操作规定。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养老金并轨的最大难题是从哪里找钱,养老金制度有3个环节:找钱、管钱、发钱,而这3个环节首先是要找到钱,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然后才是如何确定待遇,如何发放待遇。

  我国退休养老金双轨制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二是统筹养老保险具体办法双轨;三是支付养老金的渠道双轨;四是享受标准差别较大。据调查,75.4%的企业职工养老金不超过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却都高于4000元。

  本书中讲述了一系列关于参厂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养老金的发放,因为体制的改革中,参厂大亏损引起了参厂无力支付退休员工高昂的养老金,这个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生活中的。所以说本书从一个参厂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一个特殊却又可以理解的问题,又从讲述的人物中体现了人性的弱点,利益的驱使。

  《《体制内外》》读后感(八):体制内——是留?是去?

  这是一本介绍体制内的小说,东北蓝旗参场为当地大型国有企业,十年变迁,成为岌岌可危的单位,人员冗杂的体系,错综复杂的关系,让这个早已疲惫不堪的企业,加速灭亡。“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干同学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也引发了他们围绕体制一桩桩攸关前程的殊死斗争。

  作为体制内的一名读者,对于这类职场小说格外偏爱,书中的主人公都是老同学,一句“老班长”“老支书”“学习委员”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大学时代,那个爱做梦的年纪,也让我深深的想念现在四处打拼的同学们,不知道我们何时还能相聚。羡慕他们可以有那么多相熟悉的老同学到了职场还可以并肩作战,客服重重困难。书中每个细节刻画的和体制内完全一致,让人看了之后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才痛快!

  书中有拿出大笔的资金去参加参场号召的集资的人,因为是多年的老同学发起的项目,在巨大的收益面前,丝毫不考虑风险,头脑一热拿出全部血汗钱来支持,也号召身边的同事们,朋友们加入到项目中,结果参场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很多人的血汗钱就这样有去无回,面对债主的追逃,使很多人原本的幸福生活发生了翻天的巨变。面对突来的噩耗,人们变的互相猜疑,想法设法搞变革,有的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搞垮原来的厂长,推举对自己有利的人上去,这些赤裸裸的现实,不是每天在生活中上演么。职场里,一旦发生利益冲突,总会有人被牺牲,被替换,即使你是个好人,即使你不想去诋毁他人,可周围总会有一双双无形的手,牢牢的抓住你,让你不得不做和良心相违背的事情,好让那些对权力掌握者更有利的人升上去,有无奈也有辛酸。看完书后我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某天自己所在的垄断行业里也发生这样的巨变,那我能不能适应这种变革?在体制内我是选择去还是留?倘若留下守住那和低保差不多的收入,甚至还不如低保的收入,守住这样一份“安稳”的工作,我就会开心幸福吗?如果不在体制内工作,那么在这个大锅饭的行业里离开,我又如何能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上安身?自己还要这样浑浑噩噩的,虚度这些大好的时光吗?倘若机会来临,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的时候,我又能否使公司长久的发展下去?能不能和书里的主人公一样顶住重重压力,抛开人情,抛开金钱诱惑干出一番事业?种种问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小说里不光描写了蓝旗参场的种种难题、种种变革,还夹杂了同学间当年暗恋的小情愫,有些当年在学校里没有“说破”的事情,在危机来临还有误会重重的时候不得不说开,于是在本就错综复杂的困难中,又夹杂了“人情债”。很佩服作者的文笔,能够如此巧妙构思,把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对体质内的事情描写的如此生动。

  《《体制内外》》读后感(九):让人深思的国企改革小说

  让人深思的国企改革小说

  文/张宏涛

  著名作家百合十年间曾经辗转于多家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在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及体制内外诸多现象深思熟虑之后,推出了以国企改制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体制内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为我们逐层揭开“体制内外”的众生百态。

  该书围绕大型国企蓝旗参场展开。一开头的情节设置,很吸引眼球。省农学院第一个特产班在20年后,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20年前,班上最风光的人是班长典宏伟、团支书许明忠和副班长赵友,特别是赵友,还同时得到班上最有才华的女孩和最漂亮的女孩两人争抢。毕业后,七个班干部都进了省特产厅直属的红旗单位蓝旗参场;混得最差的是肆业生郑介东,几经辗转,在老班长等同学的帮助下当了参场的临时工。但后来,他创立腾升参业公司,将蓝旗参场的精英吸到自己公司,成了最富裕的也很受人尊重的成功者。与此同时,原本风光的赵友却成了很多同学鄙夷的人。

  为什么国营老场比不过私营小场?书中给出了答案:体制问题。私营公司灵活,可以不断创新,而且能一心一意搞发展;国营老场却因为体制问题,牵涉太多人和部门的利益,内耗不断,所以行动难免僵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得越来越艰难。

  场长许明忠是个真心实意干实事的人,他全力来做上级部门要求的改制工作,但却举步维艰、阻力重重,最后在副场长赵友等人的污蔑打击下,辞职了事。此时,上级指派原本来调查情况的典宏伟当场长。典宏伟临危受命,他能成功让企业快速改制吗?

  答案是:能!典宏伟不说空话,说了就立刻去做,做了就大刀阔斧一次解决,绝不拖泥带水。他的办法是:先避开内部矛盾,一致对外,一次就将外面侵占本场的田地夺了回来;接着再用拖的办法避开阻力最大的矛盾,先易后难,解决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最后,等时机成熟时,再借助省里出台的新政策和庄严的法律一举打败为了私利阻挠改革的利益集团。

  他的成功,除了天时和自身过硬的抗腐蚀能力以及灵活变通的解决办法的能力外,最重要的是他心系百姓,不怕得罪人。比如许明忠说,他搞的机关按季上班等政策会得罪近百人,压力太大,他从来没敢这样干。典宏伟却说:“账不能只算不舒服的,至少还有五百多名退休职工看了会舒服,至少两千多名在职职工会舒服些。”许明忠又叹息说:“问题是不舒服的人会往上写告状信,而舒服的很少写歌功颂德的信,而恰恰有人就凭上告信看问题。活干得越多,上告信越多,追查的就越多……”虽然如此,但典宏伟还是大公无私、勇敢改革。也正因此,他成功了。

  该书塑造了十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关于国企改制等问题上,有很多精彩独到的见解,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体制内外》》读后感(十):杀出重围把葬送,丑态百出欢乐颂

  这书虽然叫体制内外,但从头到尾其实就一个故事,那就是如何给奄奄一息的体制内组织送葬,让大家好说好散的故事。

  其实我平时不爱看国内小说,尤其不爱看体制内小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太压抑,一个个人物都在体制的大酱缸和自己人性的小酱缸里挣扎着就是跳不出去,折腾来折腾去还是心酸无奈,体制是什么熊样,现实里还体会的不够么,我又不是抖M,还要在小说里再体验一遍?还不如多看看开放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但这本就比较对我的胃口,为啥?墙高不怕,只要敢拆,泥坑深不怕,只要敢填,人性劣不怕,只要敢斗。

  而这本书一开始,酱缸就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体制内的这个组织因为自身结构的劣化,已经是必死无疑了,后面故事里所有的这些折腾,就只是如何给组织体面地安葬了,然后大家散伙走路,谁也挽救不了革命挽救不了党(笑),也根本没有半个人心系革命,大家都是冲着钱来的。就是互相争夺利益,想法搞钱的故事,无非是体面下葬和横尸街头的问题。这基调太对我胃口了。

  一般来说,我比较偏好那些戏剧性强烈的矛盾冲突,按照经典戏剧模式去规划节奏,本书并没有特别符合这些规划,但是它充分的人物刻画让我完全不会在乎什么经典三段论黄金分割三次重复之类的手法了。

  这本小说不仅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把体制的弊病一一数出,而且栩栩如生地给你刻画出来,到了死到临头的时候,到底是什么人依然热爱体制,致力于维持体制呢?只剩下流氓混混无赖蛀虫之流了,有能力的人,能创造价值的人,早就纷纷跑出去自谋生路了,就剩下没有任何廉耻的人渣和失去任何营生能力的绝望者还指望着从组织的尸体上再分最后一块肉,尤其是无赖们,这些酱缸里养出来的杂碎会唱着各种高调,使劲阻挡改革。

  而上面来的钦差大臣作为主要角色和改革推手能干啥呢?就是努力把散伙饭给大家吃好,让大家不要闹事儿,别把烂泥潭再烂着了,赶紧散了吧。打击流氓无赖,安抚孤寡老人,给组织体面下葬。他是搞的艰难隐忍,历尽艰辛,而我一路是看得幸灾乐祸。

  庄子在自己老婆的葬礼上敲打歌唱,他是真高兴假高兴我说不上来,但我看这场组织的葬礼筹划,我是真开心啊,葬礼上有人送葬,有人作死,不管是好死还惨死,反正是毫无悬念,必死无疑,这份确定性在维持不下去的组织整体前提那里摆着。最后果然不出所料,凡是跑得快跑得早自谋生路的,都去了新天地,还指望着吃尸体的,一个个都团了圆,了了帐,何等大快人心。

  而钦差大臣成功地完成了上级组织交给的任务,在从实体上瓦解下级组织的同时,其实也从意识形态上否定了组织本身的价值。

  所以,无论从故事本身,形式,以及意识上,这都是一次伟大的送葬,胜利的送葬,欢乐的送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