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不停炖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不停炖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7 05: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不停炖的读后感10篇

  《爱,不停炖》是一本由蜜思 / 袁小真著作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不停炖》读后感(一):慢炖细品,身体心灵同时丰盈

  记得看电视剧《我的野蛮婆婆2》时,里面那个强势的婆婆退休后,爱上了煲汤。一次,儿媳因为工作上搞不定,急求她帮忙,她却不慌不忙地请她们喝汤,还介绍说那道汤煲起来多么费功夫。从选择食材火候把握,到时间控制,每一道工序需要细致耐心,而且,要整整一天,汤的味道才能恰到好处媳妇很急,又不好催婆婆,只能听着。但慢慢地,终于从汤中,品尝出了婆婆真正想说的话,也最终找到了解问题办法

  《大长今》中,也有这么一幕,长今为了在比赛中获胜,为了找最好是牛骨,耽误了时间,熬汤没有熬够三天。结果,尽管她找来的牛骨是最好的,却敌不过对方普通牛骨日夜不停连续慢火炖了三天的鲜美

  由此可见,一切好东西,都是需要工夫的。包括人生也是如此。那些生命中美好,都需要在日复一日的慢慢反复中,沉淀下来,能够耐心等下来的,才能尝到那最终的好滋味

  这本书,介绍了72种不同的汤品的做法,并且,按照季节,做了划分,每一季18道汤。食材和汤品,都用温暖的手绘展示,每一道汤品的菜谱后面,都附带着有一篇文艺小文。春天电影夏天是旅游,秋天是音乐,冬天是书籍。这样独特的“文艺搭配厨房”,让这本小书更加充满了情趣

  除了介绍每道汤的做法,这本书还对每一道汤品对身体的益处禁忌一并标注,不仅是美食,还兼顾了养生。另外,还介绍了一些煲汤的笑技巧,比如鲫鱼豆腐汤如何做才能更鲜美,比如,猪舌该如何清洗,煲汤与炖汤的区别(我以为都一样),还比如,如何检验黑米的真假苦瓜怎么去掉苦味而保持营养,黄光怎么用来做面膜等等,都非常实用

  书里面有一些汤我也做过。比如冬瓜排骨汤(是我最早学会做的汤品,很简单,而且非常好喝)。还有一些汤,是吃过别人做的,比如山药鸡汤——非常美味,而且对女人的滋补有奇效。而有一些汤,对我来说,则无异于黑暗料理,比如胡萝卜莲子猪舌汤(我实在不喜欢猪舌,想到就忍不住有点恶心)。

  看了书,忍不住就想赶紧尝试。而每一道汤品后面的文艺大餐,也让我觉得收获良多。

  品着一碗汤,看一部电影、走一座城市、听一首歌曲、读一本好书,让身体和心灵,就这样同时丰盈起来。

  《爱,不停炖》读后感(二):无非求碗热汤喝

  若说过得好不好,都是从一日三餐一汤一饮开始的。

  广府人擅长煲汤自然不消说。从清晨的早点面馆,还是傍晚的路边摊,抑或五星级的大酒店都有各式盅汤任选。饭菜还未登场时,来一勺热汤浇筑于味蕾之上泯灭了饥饿,慢悠悠的勺,不多时米饭就来了这苦等的时光变得有滋味许多。来羊城之后,胃口好了不少,肠胃也是通畅不少,多是这饭前喝汤的功劳

  一碗老火靓汤熨帖绵绵,春夏秋冬汤料滋味也不尽然相同。想起刚来广州那年,实习单位中午管饭老板聘了位本地阿姨每日主管我们的中餐。每天上午繁忙工作后头晕眼花的看到屏幕右下角12:00时,眼睛就亮了,胃空了,身子欠着,等着阿姨从茶水间里发出那一声呼唤:“食饭啦!”

  然后赶紧拿着自己饭盒,快步去厨房,嘤嘤的往自己的小汤碗里勺。阿姨手艺极佳,单是西红柿土豆炖的汤都有种酸甜淳味,党参乌鸡汤呀大骨黄豆汤呀更是吃的嘴唇黏黏的嘴巴砸吧砸吧的。问阿姨炖汤秘诀,她笑笑说好料好火候耗时间用滴心就是这样子啦。之后离开公司,第一个念头居然是再也喝不到阿姨的妈妈味老火汤。

  我爱厨房,爱在这里煲汤烧菜。朝九晚五的生活久了,只有当一下公交车,走去市场看看 应季蔬果心才有了工作时的没有的柔软。拧着装满食物袋子钥匙一扭,夜灯一拉,看到厨房时才觉得温暖。《爱不停炖》是美丽温馨的美食书,分了春夏秋冬四个章节来告诉我们炖一锅好汤。静下心来翻开,书的彩绘印刷都很棒,栩栩如生演绎着炖汤变奏曲。每一棵青菜好像叶子都在说话,就连小小的配料都有态度的发声缺我不行,而出锅的碗里腾腾的热气萦绕着。漫画式的菜谱看的人想跃跃一试。最喜欢按照四季轮回告诉我们炖汤,遵循着春生夏长秋敛冬藏法则,给身体好的吸收。每一季结束书页,夹杂着一张素信笺留给我们把空白填满。粉色的书签上印着“写给未来更好的自己”。无疑是一本让人愉悦的书,捧着这样一本模仿着给自己煲一锅汤也会特别甜蜜吧。而食物搭配很是有趣,我更是偷师不少改天一一效仿等待味道的惊喜

  总觉得爱做饭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一碗汤一个小菜自给自足成果。厨房就是这么神奇地方,多那么一点点用心一些时间,呈现在饭桌上的是满意的一咽,爱人会心一笑。

  有朋友过来,那三尺天地里就分外热闹。煲一锅热汤,慢慢的炖,肉细细融,火焰拥抱着锅,锅乐了滋啦啦的响,一会儿就张口吐起香香的气来。整个房间氤氲这种味道,朋友有时探出半个身子跟我聊聊家常,多是些吃事趣事。聊着聊着我啪的关了火。我俩合力把桌子搬到了阳台上,汤上桌了。夜幕拉开,像是巨大的黑伞。稀拉的几颗星星,我们抱着一只碗,咕噜噜的喝起来。

  广袤夜空之下,我们要的温度也不过是一碗汤的温度。

  《爱,不停炖》读后感(三):有汤有爱有故事,好滋好味好人

  儿时印象中,我最先学会的汤不是蛋花汤,反而是极为高大上的银鱼蛋皮羹。

  将蛋黄蛋白分离,蛋黄绞碎,倒入煎锅摊成薄薄一张皮后切丝,与被浸泡至无比柔软程度的银鱼一同倒入将沸的水中烧煮,水沸后将打好的蛋清慢慢倒入,放茨粉勾芡后即可。看似简单,由于制作步骤繁琐全家就我一人傻呵呵地愿意做,每次做完母亲父亲都会连呼好喝。

  入口顺滑鲜美的羹汤哪有不好喝的道理?再加上有条件时,偶尔也放点莼菜、海参片、鳕鱼丝、虾仁、虾米、胡萝卜丝、菠菜丝,更是把这一道汤做成了人间美味。

  这道羹汤因此而成为待客佳品,也激发了我提升厨艺信心无奈我天生不喜炒菜时呛人的油烟,又不爱蒸菜前得搬出蒸锅层层刷洗,或是盘算电饭锅上是否还有蒸菜的余地,于是多年以后的我仍然只会煲汤,会几道简单的蒸菜,却不会炒菜。

  都说菜里有人生,在我看来,爱煲汤者大多会练就一副慢吞吞的随和性子,蒸菜者不把话说完,总要留半句让对方慢慢体味,而炒菜者则是火爆脾气重口味直来直去心肠

  当然,在如今大多数人都不做菜的环境下,应该已无多少人能体味出菜中人生。可能也有些人偶尔说自己做道菜品味出啥啥啥的,那不是品味,连秀艺都算不上,说成作秀倒是不错。别以为做一次菜就能从过程中品悟出啥人生哲理,也别以为偶尔去某美食书介绍的餐馆吃一顿就尝到美食了。一般第一次做某道菜的人都是手忙脚乱,哲理都是事后回想时补的,第一次尝到某菜的人都是大呼好吃却不知好吃在何处,事后盛赞的话语和美食的美妙处都是事后百度菜名回想的。

  说到此处,忍不住再多嘴一句,市面上大多美食教程,都既不会帮你成为美食家,也不会让你成为小厨神,你最多知道什么菜肴要放那些食材,每个步骤操作完毕后要等待几分钟而已。

  或许有人会因此而怒气冲冲地质问那岂不是没有真正美食书了?不不,那可未必。我反对的只是那些以为买几本书就能成为美食家或小厨神的观点。我见过太多人挑教程,越详细的越好,越繁杂的越好,丁香桂皮紫苏月桂叶胡椒八角八角,各种香料恨不得一道菜里全尝试一遍,3克5两4分钟5勺水,用量恨不得精确小数点后3位。他们如此提升厨技的精神可嘉,却不知求之愈精,离之愈远。美食从来都是在模糊的掂量与探究中被创造,也是在长年勤恳练习变化不一的各种心情中孕育,高兴人手抖多撒了糖,没准就成就了一碗甜蜜的羹,痛苦的人故意多放了紫苏,却反带给人苦尽甘来体验

  每次谈到美食时,我发现总会忍不住扯太多。再让我们回到汤,回到这本教人如何炖汤的书籍。它不是一本众人眼中严格意义上的食谱,没有精确的用量用食把握,却按照季节的先后顺序编排菜谱,并告诉你为何在这个季节要用这种食材,而这种食材具有什么养生功效,有时也告知你一些做菜的小技巧。它的每一页中都绘有大量食材和最终成品的水彩画,柔和线条配上鲜艳色彩,令人滋味未尝口水先流。它甚至在每一道菜谱旁为你附上一则精致美味的小故事那个故事会帮你唤起对于一样事物甚至几样事物的回忆,那样事物或许会是一本小书,或是一首音乐,或是一处美景,再或许是一部电影。

  我不敢说这本菜谱是最全的,也不敢说这本菜谱适合新人,但我觉得这本菜谱适合每一位想要在厨艺上大有精进人士。许多菜肴最怕做菜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这本书在许多方面提供了那个所以然。

  如果你每个季节都按照书籍中的菜谱进行尝试,你便会在香味与影音中收获完美的美食体验与千金难买的完美记忆

  《爱,不停炖》读后感(四):身体和心灵一起滋润

  生活中,总少不了一碗汤,在满足胃的同时,也满足了心;生活中,也不能只有一碗汤,除了食物的富足,还需要心灵的丰盈。电影、音乐、旅行、读书,一个都少不了。

  有空的时候,煲上一锅汤,让香气在房间四溢,轻轻抿上一口,唤醒沉睡的味觉,身体和心灵便一起得到了滋

  煲汤其实有时并不需要很复杂。比如,春天的汤。如今去菜市场买菜,很多手续都可以由小贩完成。买回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洗切处理,然后经过锅中沸水洗礼,略加少许调料即可。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漫山遍野都是新鲜的食材,锦上添花般的处理更是能让汤中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热气腾腾的汤上扑面而来的是春天的气息。花上十来分钟做好一碗汤后,不如一边喝汤一边看电影,无比惬意。比如《蓝色大门》桂纶镁和陈柏霖会告诉你青春的滋味。

  蝉鸣聒噪的夏天,总是让人想一头扎进清凉世界,不妨来一碗爽口的海带绿豆汤,两种食材都是清凉降火的,夏天喝最适合不过了。这个季节,人总会有旅行的念头。避暑也罢、散心也罢,反正都是想出去走走的。台北也好、巴黎也罢,反正就是想换个城市。穷游也好,富游也罢,带上一壶煮好的酸梅汤,酸酸甜甜地就能满足这个夏天。

  数过绿叶转眼秋天,季节总在变,汤也要变。在干燥并且收获的季节里,不妨在汤中加一些有药用的食材,比如,川贝百合玉竹。秋天的汤要变得浓重,需要时间和小火慢慢的沸腾。或要1小时,或要2小时,或要3小时。总之,不要急,静下来听听歌,等待。爱和美食不会被辜负。

  到了冬天,最舒服的事就是把全身都缩在被子里。不是没有睡醒,而是眷恋被子里的温暖。能给人带来温暖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汤。用砂锅炖一大锅肉汤,可以喝上2、3天。到了寒冷的冬天,吃肉无需借口羊肉牛肉鱼肉猪肉,统统放进锅里。炉火沸腾着汤水,也温暖了房间。缩在被子里的你还在等什么呢?赶紧把枕头下的书拿出来继续读吧。《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我们要相信南瓜存在

  总之,一年四季,就是要《爱,不停炖》。这本书就教会了我们这些。72道应季汤品足以滋润我们的身体和心灵。

  《爱,不停炖》读后感(五):停不下来的思维

  阅读,并不限于图书。就好像《爱,不停炖》,不只是一本教你煲汤的读本。

  这本书,我翻了很久,每个细节我都有留意,最喜欢的并不是书中教你煲汤或者是水彩的设计,和漂亮的装帧,而是在每个养生智慧的后面都附有一个故事,那些故事汇集了人生、智慧、成长等等。

  袁小真笔下的煲汤指南,用专业的养生理念汇集了煲汤方法,将食材生长季节和中医理念融入到此书中,提供了既简单又容易操作的四季汤品。

  看到这部书你想到的不只是美食,而是心灵的旅程,在让自己健康生活的同时,有一个内心生活丰富和成长。

  书中提到过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以及最贴近人们心灵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读到这个汤品的时候连同思维一起健康成长。美食是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更具有吸引力,这种思维和生活紧密结合的读本让我们联想到了同生活最贴切的自然的力量

  手绘插图让我们更感觉贴近生活。

  书中提到的“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这是我见过最文艺也是最贴近这个时代情绪文字,这不仅仅说明作者关注汤品,也关注人生感受,现在有多少人注重灵魂现实的切合呢?我们会因为这一小小的养生介绍而去改变吧?起码在我看来这里面不少故事,真真切切的引人深思

  这是一本汇集了智慧的书。

  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必不可少的美食,人生更需要心灵的填充。作者花了不少心思为大家准备了一餐美食,有准备了一场心灵盛宴。无论是视觉的,还是思维的,都让我们停不下来去思考,有关生活、有关人生对于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生活。

  我们的力量很小,文字的传播力量缺很大,我们在读这贴近生活的读本时,一定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就让我们不禁想到,在这个文字力量的推动下,我们不但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同时拥有了健康的思维。

  我想说,既然《爱,不停炖》可以给我们带来生活中的正能量,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仔细研究一下,同朋友分享一下这份只需要一本书就能带来的力量呢?

  这不就是推进我们生活前行的源动力吗?

  《爱,不停炖》读后感(六):岁月当归汤

  岁月当归汤

  每天晚上睡前习惯看一篇知乎的深夜食堂,读完别人的故事,然后安心的睡觉。早上起来的时候,寻思的是去找点什么好吃的,然后开始新的一天。吃饭、睡觉、读书,吃货的一天就这样忙忙碌碌的过完了。

  吃饭、睡觉、读书,都是平淡生活中的小事,却这样日复一日地滋润了忙碌的日子。

  春天,我们不如炖一碗什锦蔬菜汤。灰白的干香菇,翠绿的青笋芹菜,鲜红的番茄,这是春天的颜色。红绿相映,春意盎然。想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这是青春的味道。清澈而又浓郁的蔬菜汤,像是我们年少时的岁月。当时品味到的是平淡如水的寡淡,如今回味起来却是念念不忘的浓郁。

  夏天,就来一碗三鲜苦瓜汤。清热解暑,苦中泛着丝丝的凉意。苦瓜的苦,总是让人望而却步。苦瓜虽苦,但“不传己苦于他物”,此乃苦瓜的君子之德,苦瓜能治中暑、暑热烦渴、清热祛暑、明目解毒。此乃苦瓜的君子之功。每次吃苦瓜,总是龇牙咧嘴,难以下咽,苦得让人直皱眉。可是生活啊,那能不吃点苦。每个人都不容易,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了解,那些光鲜耀人的背后,是否都有不为人知的苦楚?也许他寻寻觅觅,也许他不离不弃,也许他念念不忘,也许他触不可及。这些都不是什么好事情。一如这三鲜苦瓜汤,鲜美明亮,却泛起丝丝苦意,但却不能阻止人们心甘情愿的喝下它。也许是因为我们相信,很多美好的事物,在来临的时候,总是充满折磨。夏天是花开雨落的季节,一切幸福都在路上。“寻找与失去,离开与回归,是无人能幸免的宿命,我们始终都在路上。”这是对夏天最好的注释。

  秋天,收获的季节,川贝冰糖雪梨汤,入口的甜蜜,是成长的收获。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生活是苦的。如今少年已经长大,才学会品味生活中的甜蜜。当你年轻的时候,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会觉得人生其实是没有答案的。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肩而过,有些人可能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知己,甚至是你另一半,所以你何必为寻找所谓的答案苦苦等待?人生不需要太多的故事。等我们成长的时候,回头发现,还是平淡的好。简单的川贝加雪梨,经受过岁月的种种磨难,回馈给你的是成长后的甜蜜。

  冬天,天渐渐冷了。喝点什么好呢?那就当归生姜汤吧。当归也,却不知何时归?我已经渐渐习惯了,习惯了一个人独居。无聊的时候,常常莫名其妙地发呆。度过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自己在厨房摆弄,想做点好吃的。做饭的时候,心里会想起你。曾经热热闹闹的时光,叫嚷着要教我做各种美味的你。如今我已经把汤煲好了,你怎么还不回来?

  这时候,一碗白米饭,就着已经煲好的汤,喝下的是一辈子的黯然销魂。

  《爱,不停炖》读后感(七):小火慢炖

  中国传统的养生智慧:天人相应, 身心共养。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无论内外,都需顺应季节的变化。煲汤,这件事,只能慢慢炖,慢慢等,急不得,时间越久,汤才会越香。书中按照四季变化,配合时令蔬菜,炖出一碗自己的汤,使身体和心灵得到持之以恒的滋养。

  春,淡淡粉,青春的滋味,鲫鱼豆腐汤。

  喝鱼汤,最难得的就是那一口鲜味,更何况对于我这种与腥味绝缘体的特殊奇葩,非新鲜鱼不食,鱿鱼墨鱼及一切深海鱼避而远之。却惟独钟爱老妈高三那年为我炖的鲫鱼豆腐汤,那时老妈挑好刺盛好冒着蒸汽乳白白的鱼汤放于我桌前,我只需喝完汤,舀点饭即可下桌走人,从未帮老妈拾掇着碗筷,或是分一半鱼汤给老妈喝,老妈永远总是让我去看书,天知道我那时看的是什么书。那时,每天早上的鸡蛋都是老妈亲自剥皮放在装有白砂糖的小碗里;每天2瓶的牛奶都是老妈每周六去采购,我从未分担一点重量,24瓶灌装的旺仔大牛奶不轻丫;每天放晚自习回家后屋子里那暖暖的昏暗的台灯下总有一碗热腾腾腾的面,还有旁边那微微隆起的被子,老妈睁眼看着我喝完.....愧对老妈,现在初涉厨房的我,正在努力专研厨艺,借助爱不停炖,希望能替你煮出一碗撒上香葱的一清二白鲫鱼豆腐汤,这次我会盛好慢慢一碗先递给您,碗筷就交与我收拾吧!

  夏,浅浅绿,幸福的路上,五豆汤。

  绿豆味甘,性凉,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利水消肿的功效;黑豆益肾;赤小豆补心;白扁豆健脾养胃;而甘草除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外,还能调和诸味。于夏日曝晒后,食一碗五豆汤,快哉!快哉!

  秋,枫叶红,成长之歌,川贝冰糖炖雪梨。

  川贝,顾名思义,就是产于四川的贝母。这是一味常用中药,性微寒,味甘苦,入肺,心经,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的作用。常与沙参、麦冬、天冬、桑叶、菊花等配伍,用于治疗久咳、痰少咽燥、痰中带血以及心胸郁结等病症。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何不来一碗自愈,无需他人,只为取悦善待自己!

  冬,冰清白,最美的自己,萝卜炖排骨。

  话说排骨在煲汤界的地位,就跟小黑裙在时装界的地位一样,是白搭的基本款。一年四季,皆可搭配各种应食之材。夏天有冬瓜排骨汤,秋季玉米排骨汤。无人能敌,吾的至爱-排骨君。

  好的东西一定是与时间有关的,在时间面前妥妥当当,小火慢炖,炖出慢慢的爱,能不好吃吗?

  《爱,不停炖》读后感(八):家在食物中,变得温暖,变得真切!

  特别适合我们家的食谱,平时我们家做菜以炖为主,我怀孕以后,爸爸更是做炖的多。

  书很好,按照四季的变化,介绍了72道炖菜,每道菜都是所需材料、食谱、食材介绍、相关影视作品,几部分组成。每道菜都有两副插画配图,画的并不精致,但把菜品好处简单做了介绍。

  北京人讲究“不时不食”各个节气都有自己的讲究,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不到时候不能吃。这种传统的养生,被这本书很细致的记录下来,质朴的“老令”被着几个女孩,用现代的理解重新诠释。

  很久以来我都疑惑,我这么馋像谁,我妈有次说,“咱家对面就是早点铺,你爸却要开车带你们出去吃早饭,一点都没错根儿!”从儿时起,我记忆中都是爸爸妈妈在厨房做饭,厨房像是他们两个人的小世界,不一定有什么交谈,你切菜,我看火;我放盐,你尝味道;我摆盘,你端菜。在平凡的生活中,这种温暖的细节,让他们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情趣,让他们的热情没有被生活的琐碎和无聊消磨殆尽。

  我结婚的那天早上,我妈用鸡汤煮面给我吃,录像师用他的镜头,记录了下来,后来我们看的时候,爸爸站在汤锅边,妈妈下面,两个人眼圈红红的,那是我一直没发现的浓重的爱。家在食物中,变得温暖,变得真切!

  《爱,不停炖》读后感(九):多喝几碗汤

  汤水淋漓,大快朵颐,最是搭配。吸吸溜溜,牛饮鲸吞,听得喉嗓吞咽咕咕,就下了很大一碗饭。

  我有个堂弟很喜欢汤,我是无辣不欢,他是无汤不饭,无论吃什么菜,嚼什么饭,都不忘舀一勺汤,无专汤,就菜汤,意兴勃勃的,和在饭里,汤水饱满,饭粒光亮可见,蘸着汁液,吱流下肚,吃完不忘吧唧下嘴巴。引得他老爹总追上几句:“行啦,行啦,你也多吃些菜吧!哪有你这样子吃饭的。”当时我尚不明汤泡饭对消化不好的道理,换作如今,非得说:“这样子吃饭,See you tomorrow!”如若真是如此,那是很差劲的胃,玩笑罢了。

  好了,少说闲话。最近收到一本书《爱,不停炖》,书样很是活泼,我也就不妨下笔轻松。封面上水彩画开火锅宴一般,一大罐子煲汤漾荡着四溢香气,旁列各种食材,黄红色调,透着暖意,72道应季汤品+72篇艺文推荐,有些意思。汤之名目并未因艺文相间就挣脱了地气,荠菜豆腐羹、金针菇芦笋汤、鲫鱼豆腐汤、黑米薏米糖水……凡此种种,生了津液,润了喉肺。书页所见,望梅、画饼充斥脑仁,颇引人伺弄下灶台,掀一掀锅盖,把一把羹匙了。

  叶子如此,蕊心如何?十几年前,我班黑话极流行,一个朋友惯说服饰、书册封面为叶子,现下早已不知人归何处,不晓得吃什么饭,做什么汤去了。书的内页插画粉绿黄青相间,豆腐、冬笋、芹菜、番茄、枸杞、海带……都一一那么的描画出来,水彩笔触自然无法细腻,样子倒可爱,我小时最困惑画水彩,涂色不均不匀,一不小心出了边界,现下明白水彩要的就不是匀称比例,书中莲子和三黄鸡同观、老鸽与杏仁等大,也可说是一番趣味。书的编排左侧页幅文字为汤之名目、做法,做法形容极简,依法施为可否煲得靓汤,尚不知,照葫芦画瓢后,才好一番品评,然后说道说道。名目、方法下,则是一些点滴常识,关乎时令、营养、食材选择,有些条目很好玩:介绍去鱼腥的技巧,题作“一条追求完美的鱼”,让人联想到编者构思题目时一定一脸的坏笑。书的右侧页幅则为艺文推荐,有电影、城市、歌曲、著作的赏读文字,可作观览前的引子,作一了解,至于艺文是否与汤相合相恰,那就全任读者的经历和视角是否能勾起一腔思绪了。《凤凰》篇对应琵琶糖水页,众所周知凤凰土产姜糖,湘西之魂沈从文厌辣嗜甜,如此安排,权作我个人附会,编者是否这般考虑,不多揣测。《凤凰》这篇里提到“我们买了一束白色的小雏菊,到沈从文的墓前献上……”编者看来有所不知,去沈先生处表达哀思,最好应该还是捧上一大丛的虎耳草,各花入个人眼,由人顺遂吧!

  写到这,不禁有一点莞尔,书从名字到内容都属清新,是给青葱少年看的,家里掌勺的恐怕却是老子、老娘。或许编者也有此踌躇,底页不忘加上几个字“更好的自己,不是一天就能达成的。让我们,慢慢炖一碗自己的汤,慢慢成长出自己的模样。”

  金庸就写黄蓉为洪七公曾煲得上好的好逑汤,不过二八年纪,如此说来煲汤或真不是长者专属。少年人买了书,看画学样,权作记忆;中年人粗了脖颈,增了腰身,肥了屁股,文火慢慢熬,时间慢慢煲,熬上了年头,家计上了心头,枝枝蔓蔓,生生活活,就此上道。

  城市中行走,度几许春秋,识见冷暖后,放下包袱,悠悠然,咕噜噜,再多喝几碗汤吧!

  《爱,不停炖》读后感(十):有点儿美学设计实验的感觉

  这本书和那本吃晚餐的美学设计略有不同,让我感觉这个团队颇有些搞设计实验的意思,嘛,不过这本感觉就要中规中矩一些了,无论在美工设计上还是在文字编排上,感觉没有那一本那么多的复杂度。

  不过图还是很好看。

  但是散文的文字量和页面设计上终于显得超过食谱本身了,果然对我来说,喧宾夺主还是不太好玩,而且怎么说呢,食谱这种技术性文字,只要是没见过的食谱,那就是有用的,价值是正面的。散文的价值对技巧要求就很高了,如果达不到读者能够接受的标准,那说多了反而是负分。

  而且吃晚餐里面一些用心的设计并没有用在这本里(虽然这本也有自身独特的设计就是了),我觉得有些遗憾。

  所以考虑到如果创作这本书的团队也是在尝试各种设计风格的话,我就如实地给出反馈,从吃晚餐那本的评价里面减去一星好了XDD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