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10篇

2018-07-08 04: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10篇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80,页数:27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一):好人不长命,坏人遗千年

  阅和读是两个概念,阅了一本书,代表看过了,就像小时语文老师审查我们周记一般。不会发表意见,也不会深究,更不会联系现实反思。这应该是大部分人说看了很多书却没啥感觉原因,也是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同样的一本书,在另一个人的手里,是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掩卷沉思,看完后感慨良多,收货颇丰,所以发出看书真好的感叹发现很多人在看完一本书后都会发出,“什么嘛,没意思”,看完后一扔,不在会想起。同事就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时我就怀疑,难道真的是书不好,还是她的境界太高,这书达不到她的要求?现在想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说的真真好!

  武志红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有点像是全面了解自己。尤其是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赞成深挖问题根源。他告诉我们,痛苦焦虑悲伤内疚恐惧等等被常人认为的负面情绪,要去积极的面对它们,理解,接收,然后改变

  付出代表着权利接受代表着义务。有些人说,”我做事问心无愧了,再有问题,就不是我的事儿了!”这句话听起来没什么问题,很多人都会说,尤其是家长面对孩子,我们也会符合着说,就是,就是。作者提出,完美的人不存在,问心无愧的人也不存在,内疚是必然模式,你不是没有对别人的内疚,你是不断地付出,然后不接受,一直享受着权利,把责任全都推脱到别人的身上。因为不管你怎么做,必然过程中会伤害到别人,会产生你的内疚感,可是你选择忽视它,然后把这种内疚转到了别人的身上。尤其是在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上,完美的妻子或者丈夫,都享受着这种完全没有负罪感的感觉,而且众人的附和,赞美更是让他们昏了头脑

  文中还提到配偶关系和朋友关系一样,是平等的关系,亲子关系一般是不对等的。,付出和接受要达到平衡,关系才能和谐。有的人一味的付出,一旦你给了她一点,她就一定要还你一点五,她就是不想欠你的,可能她会觉得自己做的没错,因为她问心无愧,她做到了完全的清白否定了别人的存在,因为她拒绝接受别人。这会让别人很难跟她相处,会觉得跟她中间隔了堵墙。

  看到这边,我才幡然醒悟我和同事的关系,同事就是一点都不愿意欠人人情的人,对朋友很是大方口碑也很高,她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关系,关系,其实都是钱,我就是因为愿意出钱,所以大家才愿意什么事情都叫上我们。对待我,也是如此,总是计较的,弄得我老觉得很不好意思,好像总是欠她的,所以,平时也不太愿意跟她一起吃饭,一起出去玩,虽然她大方,但是跟她在一起,我觉得理亏,心亏,还要一直注意她的付出我有没有能回报能力。我觉得如果她对待朋友都是这么的计较得失,她的真心朋友能有多少,每天累不累呢,面子顾的厉害,出了钱了,还要背后叹句,人啊,都是钱。在她的眼里,人好像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的。所以,我虽然对于她的为人处世能力表示很欣赏,但是我总是融入不到她的圈子,根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是不一样的。有时,你遇到一个人,谈了一两句,你就知道你能不能和她做朋友的。

  好人不长命,坏人遗千年。才跟同事感叹为何她公公走的那么早,因为她公公是交口称赞老好人,对待家人,甚至是家人的亲戚,朋友,都是有口皆碑的好。可惜,早早得病去世。相反的,她婆婆,整天唠唠叨叨,甚至还和自己的孙子吵架,更不用说儿子了,可是身体倍棒。书中写到,人有两种认知,第一,我是有需要的。第二,需要是有罪的。好人否认了自己的需要,而且认为需要是有罪的。坏人对于自己的需要心安理得。这样,在面对自己想要的,好人就会忍住心头的渴望,不管是想哭,想笑,想骂,想打,还是任何想法,都会压制住,满足别人的需要。坏人不需要压制,理所当然嬉笑怒骂时间长了,被压抑的情绪会潜藏到潜意识中,会通过任何一种方式体现出来,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或者就体现到身体上了,据大部分的医者观察癌症患者大都是平时情绪比较压抑的人群。所以,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好人不长命,坏人遗千年的说法了。

  很多俗语都有着洞察人性道理,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张口即来,却无法理解背后的原因。我只能从书中找原因了,我想,这也是我想去看书的原因之一。可能又有人说,你这就是书呆子。我无法否认的是我确实不如有些人聪明。有些人聪明机灵,他们可以从与人的相处的细微之处,领悟到道理。我没有那个聪明劲儿,只能想着比较笨的方法,既然见的人少,就多看看书,从书中系统学习思考,然后学为所用。武志红也在书中写到,悲伤是完结悲剧力量。我承认自己的笨拙,承认自己的不善言辞,承认自己没有想象中的招人喜欢,有能力,是件很让人感到悲伤的事情,可是承认了,才有力量去重新认知,才有动力认真学习,而不是一直纠缠于自己行还是不行的问题里出不来。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二):我不是处女座

  在全民进入黑处女座的潮流后,人们对于处女座的经典印象也固化成了“完美主义”。“完美主义”不等于“完美”,“主义”更多是一种信仰,拿来与人对峙的盾牌,“完美”则是一种境界,一种无限接近而无法抵达的境界。面对人性的时候,我们被要求表现太多美好的、正面形象,“恶”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不能被打开,不能被触碰,甚至不能去提及。所以为什么“完美”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抵达,因为没有“恶”,也就没有“善”。

  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作者武志红使用了“感谢”,而不是“接受”。 就像在书里写到的,“接受”看起来仍像被动,似乎是无可奈何下的选择;而“感谢”则主动并且直接,是一种正面的反馈。我们将自己的缺点弱点,视为“不完美”,极力想消除,仿佛没有这一切,我们就是“完美的”,而从未正面看过它们,它们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如果是,那又为何存在?

  书本从“坏习惯——情绪(悲伤、愤怒、内疚、恐惧)——关系——接受自己——仪式”五个方面来阐述“不完美”的具体表征,从“恶”开始到“善”结尾,形成一个完美的圆。

  一、坏是被压抑的好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比如拖延症,其实是自己很有能力的,完全可以提前完成任务;又比如强迫症,其实要相信自己,该做的都已经做好了的;再比如选择焦虑症,选择的同时,并不代表拒绝其他而因此带来伤害。当我们学会从正向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坏习惯,也就能理解了身边的“坏人”。

  二、没有情绪的人无法感知美好

  情绪是围绕着事实产生的,“我们经常和‘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痛苦究竟是什么?譬如失去一个亲人,这是痛苦吗?不是,这只是一个事实,围绕着这个事实所产生的体验才可能是痛苦,我们会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分不同能量级,会造成不同的后果

  著名心理學家David R.Hawkins分析了各種情緒的能量等級(200以下为负面):

  Guilt:(30)内疚

  Grief:(75)悲伤

  Fear:(100)恐惧

  Anger:(150)愤怒

  这些情绪都被定义为负面,我们在遇到各种人生挫折困难时,势必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它并不是坏的,痛苦的体验是我们感知美好的前提,正如“生”的前提是“死”一样,没有情绪的人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美妙

  三、所有人都是你自己

  在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叫“投射”,简单来说,所有问题的源头,都是自身。当你抱怨埋怨时,就是典型的“投射”,“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与自由的关系,是最难把握,也是值得一生去学习的。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无论你看到的别人是好的,还是坏的,终究还是内心的投射,你只需搞清楚,此时的自己,是需要“爱”,还是需要“距离”,而你看到的,无关他人,所有人,都将是你自己。

  四、每天给自己一个拥抱

  我们日常中遇到的情绪都与愤怒有关,当愤怒无法有效发泄时,就会转向自身,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愤怒指向自身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譬如内疚、羞愧、自卑”,想想自己的童年,第一次愤怒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去抱一抱那个时候的自己吧,原谅愤怒的自己,开始完整接受自己。

  五、仪式的意义

  不想举行所谓的无意义的仪式,其实是想逃避成长的责任。书中提到的仪式的意义,是我们平时最不关注的,即内心的阶段性的告别过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有时间可以划分阶段,而在心理世界中,我们需要的,就是那“毫无意义”的仪式。

  结语: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碗鸡汤有肉,书中的理论并不晦涩难懂,许多道理与案例结合,感觉就是身边活生生例子。武志红平静如水的描写,也能让人感到其散发出的慈悲感,每一个故事中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一种现象都有其内涵,只要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那么,这本书都是让你摆脱“完美”魔咒的绝佳读物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三):人人爱心理学

  这本书的来源是当初卓越低价一周试读时借的书,难得支持了一把正版,做为一个长年看盗版TXT电子书的人,真是蛮脸红的。不过还是那个定律,书非借不能读,于是,所以,这本书就在KPW里放了很久,总是在手机快没电,以KPW拿来顶替阅读器时才拿过来看上几眼,直到今天才算断断续续看完。

  对于武志红,是早有耳闻的,几年前便看过他的书。这本书也延续其一贯风格,因为是断断续续看的,倒比平时惯常的三上读书方式多了几分认真,于是刚刚才发现原来武志红是位记者,那么他的行文中浓重新闻稿模式,看事时犀利的记者风格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个人一向鼓吹每个人都应该读些心理学、传播学、公关学类的书,那怕每类只读一本也好。不是为了自我提升,而是为了安身立命,个人已经用自身很多惨痛教训加以证明,所以身体力行努力阅读中。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四):卸下完美 成为自己

  落笔之前,忽然觉得有意思的一件事,书名《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然而这段日子,种种主观客观的拖延,无非是希望能在一个完整无外人外事打扰的整个周末,将这本书细细品读,写出一篇“好”书评。一个“好”字,已经照见内心的细微深处,对于完美,乃至完美背后的爱和认同。笔还没起,对应这篇迟迟未起笔的书评,焦虑,恐惧,倒是齐齐现身,弥漫在血液里,烧灼着末梢神经,若不仔细分辨,并不明显。却又如鬼魅缠身,若隐若现的起伏于每一次夜深人静

  经朋友介绍,从爱的六个谎言开始关注武老师,不知不觉已经是7年。常年追随武老师的博客,学到了很多。

  这本书,看起来是写一个人如何面对种种内在情绪,实际上,是在写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细微精妙之处的道理。透过人际关系,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关系,往往能折射出我们所承载的经验和内在模式。读这本书让人更加充实全面的理解——头脑上的理解还远不足够,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碰触,感同身受的理解——如果你也在读到动容处情不自禁的落泪,感慨,觉得有些言语似乎字字都能穿透你的灵魂深处,那些被外界常识,尤其是我们身边最最亲密的亲人和爱人以爱之名而禁锢压抑的真实感受,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是一把开启你内心密室钥匙——放弃做一个假面好人,温柔的爱和拥抱最真实的自己,即使它已经在多年的逃避中异化成伏在暗处撕咬你的怪兽,也会在你的靠近和觉知下,回归最初那个受伤的幼童,然后成为你自我和解的一部分。

  坏习惯是我们内心深处未完成的欲求。

  坏是人们对一些理性层面的不接受的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贴上的头脑式标签。然而每一个所谓的坏习惯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心里动因。重如赌博,性,毒品。轻如烟酒,游戏,购物,各种成瘾症和强迫症,都能成为转化痛苦和空虚慰藉。深陷其中的人未必不清楚长远危害,更有可能在一面无法戒除的同时一面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然而在那个当下,那些触手可及的欢愉,确实有如赋予魔力,让人无法抗拒。

  抗拒,不是出路

  武老师在这里给出了解读。抗拒,消除,控制意味着内在自我的对抗,否认和损毁。除了消耗掉更多能量,其实并不容易达到初衷目的。记得听罗辑思维的时候,老罗说过一句话:“请你现在想办法不要去想一只大象”。这时候无论你多努力,脑子里出现的仍然是一只象。有那么点儿相通的味道。当你用尽全力对抗一个所谓的坏习惯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你把更多的能量用到这个焦点上。

  就我自身而言,作为一个女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一身肥肉。虽然也曾经多次决心减肥,通常都坚持不了太久,而且这几年还有越来越胖的趋势。有些女性朋友会好心的劝诫我要少吃,实际上在这点上我自己的认识是,我本身未必是个贪吃的人,但是它可以很直接快速有效的填补我长久以来在情感上的匮乏。以至于到后面就变成了有任何不开心,压力,疲惫,都会以食物作为第一补给。在不断变胖的同时,也给自己不容易得到异性青睐找到很好的借口——总之我就是胖么。男生都喜欢苗条的么。一路胖下去,身体开始承载负荷,依然找不到减肥的动力,同时每次吃饭又感到罪恶和焦虑。

  愤怒是我们感到外界入侵的警示。

  最近有一个事儿挺典型。我婆婆。

  婆婆照理应该算是业界良心的好婆婆了。每次我们周末去看他们。总是烧一桌子菜,把新的好的菜堆到我们面前,而他们老俩就打扫剩的,这感觉首先就让人不好意思啊。婆婆喜欢给我们夹菜,不管三七二十一,瞬间半盘炒菜能拨到我碗里,大闸蟹能给塞三只,大块红烧肉半碗……每次如此人就变得好有压力。到后来我就委婉的说,妈,我吃不掉……她总是一边欢天喜地得说,吃的掉,吃的掉,然后一边又拨半盘菜……没办法,跟我老公求助劝她,在历经一年的夹菜强迫症反复发作和负隅顽抗的言语劝说中,直到我常常胃胀气查出慢性胃炎,她终于收手了。

  还有其他很多衣住行方面有相似的行径,暂且按下不表。

  按说,这样的无微不至的母性关怀,比起很多网上的婆媳来说,我应该满足。她爱她的儿子,也对我很照顾,恨不得帮我们把一切都给包办好了,包括我们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床上铺什么床单,家里用什么家具……可是,她没有看到我们的真实存在。作为三十多岁的人,我们需要自己的去决定,选择,体验我们的人生。小到今天我们想吃大餐还是吃泡面,大到我们将来想要做什么样的事业,无论这经历是好是坏,我们都需要去承担,去体验,遵循自己的内心,才能成长为一个更有力量的完整的人。

  一句不曾用心注视的想当然的“为你好”,只让人更萌生羞愧,继而愤怒。

  可是要如何表达,能让婆婆认识到这样并不是帮我们而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呢。把这股压抑在内心的戾气发出来,必然是伤人伤己。

  喜欢武老师引荐的那句“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也是我们面临一切重要关系在出现意见分歧时,表达个人欲求的特别好的方法。

  悲伤是我们面临失去和未完成的遗憾和不舍。

  九年前,在我最好的时光,曾经有三年的时间用来追求理想,远离家乡来到上海考研。那个专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是500人取30的比例。拼出了百分之两百的努力,费劲全部的精力和心血,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仍未能遂愿。

  从小到大一路学业所谓优秀的我,在那个时候,迷失了。

  不仅是迷失于考研失利,更是迷失于在作为一起为理想而战的研友在这场比赛中的不择手段和丑恶阴暗。而后在上海找工作的不顺利和对一位大学同学表达爱慕被拒。抑郁随即上门,约有一年的时间里,昼夜颠倒,自卑自怜,不想见任何人。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武老师的博客,以求溺水自救。

  这段往事的影响之深,破坏性之强,到今天还留有余震。最明显的就是排斥过于热络的关系。再也无法回到九年前那个热情又温暖,对人毫无芥蒂的小女孩了。

  读到这个章节的时候非常动容,好像积压在内心深处多年的悲愤和不甘一下涌上来,大哭了一场,告诉自己,对人诚恳善良不是你的错,失去的就是失去了,请你好好爱自己。

  内疚是在一段关系中付出和给予的失衡。

  我和老公曾一度出现情感危机。

  依前文所述,老公是在一对极度付出的父母尤其是极度付出的母亲身边长大的人,三十多年的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我从上大学开始,远离家乡,独自在外已经超过了十年。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有极大的反差。不得不承认,第一次和他回家见他爸妈,那种无微不至的热情,久违的一家人一起吃饭的家庭生活,我是如此羡慕。而我身上那股长期漂泊在外,自由而独立的特质,也是老公内心深处可望不可及的部分。

  而这样相互羡慕的基础却成了我们婚后不可避免的暗礁。他继续扮演他在父母身边的角色,对现实生活中琐碎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毫无概念,更多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上上网,研究拍照,。和他形成对比的,是我每天来回三个小时的上下班路程和无休止的加班,每当一回到家看到屋子一团乱,他对着电脑屏,活的自得其乐。一向温顺的我变得脾气越来越暴。内心的天平开始不断倾斜失衡。

  我学着自我观察,毕竟,是我自己选择了这样的关系,而结婚之前也知道他怎样的人,为什么还是选择了走向婚姻,如果意识层面的我感到不平衡,那么潜意识层面的我又有怎样的动机和需求。

  因为是我自己选择做一个清白的圣母。就像武老师说的,追求一种道德的制高点,可以在任何问题面前把错误的矛头指到对方头上。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请老公和我一起做很多事,发现老公其实是非常乐意的,学烧菜,学打扫房间,学照顾猫。他跟我说,以前他不是不想做,但是没人教他,妈都直接帮他做好了,他也常常感到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无能无力,现在能跟我一起学是很开心的。

  在彼此的付出和收获中,我们彼此的心被滋养了,淡淡的温暖。

  恐惧是面对未知的焦虑。

  更多的恐惧并不一定是恐怖片儿的那种,它或大或小,若隐若现,简直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

  每个人恐惧的点也不一样。

  我的恐惧在于金钱。自我分析这跟我爸他老人家有断不开的关系。我爸小时候受穷太厉害,结果他就变成了一个特别看重钱的人,他总觉得人有钱才能活的幸福。这导致我很多年一方面瞧不起我他,总觉得他把钱看得比我和我妈重要,另一方面我自己对钱的态度很纠结,这让我多年活在一种工作异常辛苦却收入异常低的状态里。

  直到很多年以后开始了解心理学,了解到其实我爸爸也很可怜,小时候吃不上喝不上的经历成为他心里一块补不上的黑洞,于是一直觉得有钱很重要。神奇的是在我开始理解并原谅他之后,我的生活也开始变化,工作变好,薪资也好了很多很多,内心的和解最终会外化到个人的生活中来,并不是玄虚的说法,因为信条的改变会让人在选择和行动上有相应变化。

  见识过的身边人,有人的恐惧点在于健康,比如口腔溃疡了就全盘崩溃天下大乱;有人在于安全,会觉得无论是坐飞机坐火车坐电梯甚至走路在街上都总害怕有意外发生;有的人在于人际,对于别人哪怕皱一下眉都担心是跟自己有关,敏感而焦灼;有的人在于情感,有对象的担心对方有一天会不再爱自己,没有对象的担心自己会一直找不到爱的人。

  然而一切的恐惧,大抵殊途同归,都是因为我们过往或正在经历的事,潜意识试图告诉我们有不妥之处,请聆听内心。

  最后提一下,这次的新书是以旧作《心灵的七种兵器》的理论基础为主线,引入相关真实案例和更多侧面的补充知识而成的。比从前更加丰富充实。单独每文章都很棒,有些曾经在武老师的博客上有刊载,但整体的编排有点散,并不是章节内的文章能前后顺应且每一篇文章都恰如其份的支撑该章节的核心论述。对常年跟随武老师的老读者来说ok,但新读者看起来可能会有点混乱。

  成为更真实的自己,这是一句说来简单,却值得我们一生追寻的事。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最初关注武志红,是因为搜索婚姻家庭类的文章,搜索家对一个小孩的伤害,从而关注了他的博客,他的很多文章都令我深有感触。

  由头至尾,我完整的看了好几遍《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整本书的主旨就在于接纳自己,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人是个奇怪的生物,他很容易接纳别人的坏,宽容别人的错误,却对自己的缺点、坏情绪耿耿于怀,难以原谅。我们总是倡导大家要爱人,却很少有人说,其实最值得爱的人是自己。

  要接纳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宁愿选择宽容别人,却不愿意接纳自己,因为在接纳自己这条路上,势必要与自己最深层次的黑暗、最不愿意揭露的痛苦作斗争,并且要忍受这些痛苦的持续性或者间接性的发作。

  接纳自己必须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很多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没办法认清自己。而自己身上那些坏习惯、被世人认为不好的情绪(如:悲伤、愤怒、内疚、恐惧等)反而是认清自己的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知道坏习惯并不是你的敌人,要知道积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当你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那么通过认清你的坏习惯,你就能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恶习。

  而一些平日里大家觉得不好的情绪,恰恰能反映最真实的自我,比如:愤怒、内疚、恐惧。常常听到有些父母夸赞自己的小孩特别乖,特别听话,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时,内心对这个小孩表现更多的是同情。这个世界上哪有没脾气的小孩呢,那些乖巧的小孩不过是把坏脾气收起来,不敢爆发而已。愤怒就像炸弹一样,当下不爆发,积累久了,滚成一个大雪球之后再爆发,那威力就可怕了。所以,当一个小时候乖巧的小孩,长大后突然变得暴躁,这样的情况时而有之。

  活在人世间,谁没点童年阴影,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里,大把哭诉童年甚至成年以后的不幸。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父母,选择童年,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多看书寻找到根源,然后慢慢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过去的不完美,接纳父母的不完美,让过去的痛苦成为自己寻找幸福的基石,这也就是武志红这本书的意义了。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六):我和我的不完美

  听说是武志红老师的大作,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来看一看这本书。当我把这本书名发到读懂自己群里时,有朋友说,这个书名听着就很舒服。

  从小大人就教我们要做乖孩子,不要犯错,否则就是坏孩子。于是小小的我们心中就有了一个对立面-----一个理想中的我和那个不完美的我。在以后成长的岁月中,那个不完美的我和理想中的我时时打架,消耗着我们向外探求的能量。

  这本书中,武老师教我们,不完美才是真实的的我们,各种坏习惯,悲伤,愤怒,内疚,恐惧等等的情绪都和我们是好朋友,他们如同镜子映照出我们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拥抱面对才能走向内心深处,才能触摸到柔软的自己。

  成长的历程总会伴随着各种创伤,有的来自父母关系,有的来自亲密关系,有的来自亲子关系。。。或许我们脚步太匆匆来不及好好的疗愈自己,那么,请稍微地花点时间读读这本书,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七):你那么差劲,努力还有用吗?

  最近文友兼闺蜜小曲跟我抱怨:"我觉得自己没有救了,我实在太讨厌自己了!"刚开始我特别疑惑,详细问了小曲事情原由才知道: 原来,最近不少平台找小曲约稿,小曲过去一直是个不自信的人,一看有人信任她,她就觉得自己做不到。 小曲的极度不自信与小曲个人成长经历有关。小曲的父母都是自我要求特别严格的人,他们将对自己的要求复制到对小曲的教育上。小曲表现得不好,父母批评的时候用词都比较苛刻;如果表现得好,父母对小曲的赞赏却蜻蜓点水般随意。这让小曲认真自己在父母眼里特别差。所以,每当被肯定时,小曲都有这样的固化思维:对方不过是表面说说而已,我并没有这么好。 小曲不信任自己,"随意"否定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习惯。现在,她的这个习惯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工作(小曲是自由撰稿人)。 小曲深深意识到:习惯性自我否定并不好,但是她尝试很多方法,都改不掉这个坏习惯。我推荐小曲看看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写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因为这本书写的就是关于不完美的人应该如何实现自我崛起。小曲看完这本书整个人就像被换了一次血一样,整一个人信心多了。她不再害怕主动介绍自己,她不再害怕公众场合承认自己不优秀。她说: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提醒我要努力精进。 每个人都不完美,但是是不是大家都知道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不完美?不一定。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在2008年首次出版,2007年下半年他才开始做心理咨询师。《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多数文章都武志红在做咨询前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体验,来自于他读研究生时抑郁症自愈,这一次体验让他明白,深入的触碰自己内心的黑暗,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乐,乃至一个外在的好形象,是治愈之路。所以,武志红提出一个概念: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想要过得幸福快乐。我们要"接纳自己,悅纳自我"。 “接纳自己,悦纳自我”意思就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寻找生活的意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从中获得快乐。 与接纳自己,悅纳自我相反的表现是:渴望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成就感,为他人的评价而活。学业是父母选的,结婚对象是父母选的,事业选择是父母要求的。看似自己被妥妥地安排好了,但是我们的内心并不快乐。 那么,要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接纳自己、悅纳自我的人?武志红老师在《感谢不完美的自己》一书中给我们提出了几个建议。  一、接纳自己,悅纳自我:改变对待坏习惯的态度 很多人对待坏习惯,就像对待敌人一样,对自己的坏习惯痛恨不已。我们渴望把这些坏习惯一一改过,但每一次我们都好像都改不掉,于是我们一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奈,一边对自己的坏习惯不停咒骂。多次以后,我们臣服于自己的坏习惯,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改掉了。然后任由坏习惯与我们相伴。 扭转这个局面,有哪些好办法呢? 要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已有的缺点。 承认不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多数因为自己嘴上不认可自己,但心中认为这些坏习惯无伤大雅。比如外出吃饭,吃饱了之后因为不想浪费,还是会把剩下的饭菜吃下去,最后越来越胖。 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接纳自己,悅纳自我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是首要的条件。 二、接纳自己,悅纳自我:养成好习惯,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如果很难改变坏习惯,那么我们可以采用迂回战术:养成好习惯替代坏习惯。“因为,每一个就习惯对应的神经回路是无法消失的,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神经回路,用新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的神经回路。” 新习惯的养成要注意几点: 01、从小习惯开始。小习惯的养成方法,推荐《微习惯》,这本书给我们安利了很多小习惯的养成方法,书中最有趣的理念是:微习惯小到不可能失败,没有谁会坚持不下去而失去自信心。 02、每天必须做一件事。刚开始养成习惯,不要给自己太多的任务,只要给自己安排一两件小到不可能失败的任务就足够。比如,每天写20个字或看一页书。 03、每天必须不做一件事。想要消灭坏习惯,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每天进步一点点,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很大的改变。比如,我每天都会要求自己不要忘记带伞。现在我已经可以做到,每天都带伞。不管天气怎样,作为女生,打伞都是好习惯。 04、不要积累太多的未完成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一下子给自己定下太多要求与任务。因为你一旦完成不了,你会有“定了那么多目标,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任何用。”久而久之,你会慢慢对自己失去信心。 05、有决定胜过没决定 我们很多人都会犯一个同样的毛病:“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要扭转这个局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去做事,去做事,去做事!不要管你有多少想法,只要抓住一个想法,去实践它就对了。 三、接纳自己,悅纳自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态度决定一切。为什么一些人总是患得患失?原因在于自己的心态没有摆正,不能以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01、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你要做到:不要认为"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不应该放大困难。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承受着相似的苦。比如法国作家高尔基,年幼的时候失去双亲,外祖父不要他,为了能吃上饭不饿肚子,高尔基在外祖母的亲戚家当起小保姆。如果高尔基抱怨自己是这个世界最不幸的人,他最后也不会成为伟大的作家。 02、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不要试图掌控一切。 很多性格要强的人,只要自己定下得目标就一定要实现。这样的态度自然是好的,毕竟它能够激励你朝着目标不断前进。但是,不是每个被确立的目标都会被实现。比如你渴望在职场中有所进步,但是领导并没有注意到你,你是选择消极工作呢?还是找原因,找办法,争取下一次机会?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改掉粗心大意的生活习惯。另一半并没有马上做到,这个时候你是大发雷霆,还是包容对方,给对方更多时间去调试自己? 不要试图控制一切,这个世界谁都不是神,不可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好的事物谁都想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03、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过度放大自己缺点。 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不要把所有不成功事件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某一方面的缺陷。 比如认为自己长得不好看,就不可能嫁个好人家。而实际上,外貌是父母给的,无法更改。但是气质与学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我们不必因此感到自卑,更不应该不断地强化自己的不足。 我们要接纳自己,悅纳自我。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养成好习惯试着代替坏习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只要你这样做了,你将会越来越有成就感,越来越自信!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八):看透内心,方能成长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武志红老师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但我一向排斥这种鸡汤式的标题,所以迟迟未找来看。

  前段时间,我每天都过得特别不开心,一直跟好友碎碎念说:“怎么办我感觉我的情绪生病了?我会不会抑郁呀?”直到有一天失眠到半夜两点钟,我突然想起觉得我必须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来为自己“诊治”,第一时间想起了这本书,就立马从当当买来看。一口气读完以后,颇有感触。

  正如书名所言,武志红老师认为学会悦纳自己的不完美是非常重要的,人人内心皆有黑暗面,人人皆能力有限,与其陷入埋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沼痛苦挣扎,倒不如就接受这样的现实,然后一点点做得更好。

  我比较喜欢前两章,《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以及《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之所以不是很喜欢后面的内容,是因为武志红老师非常注重从原生家庭来分析一个人的现有行为,他认为几乎每个病人反常的举动都与幼时经历息息相关。可能因为我爸妈比较开明,一直很尊重我的想法,其中大部分问题我没有经历过,所以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没有太多借鉴意义。

  我想分享其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三个观点。

  一是不要跟恶习较劲。

  有些时候,我们会痛恨自己的一些习惯,比如拖延症,比如明知道一直刷微博刷朋友圈没有太多意义却还是不停地去刷等等。我之前下载了一个手机计时软件,它会准确记录这一天你拿起手机多少次,你一共在手机上花费了多长时间,只有你在操作手机的时候才会计时,特别准确。几天下来,我发现我每天平均玩手机6个小时,简直把我吓坏了。我下定决心改变玩手机的习惯,但是并没有什么作用。于是,我愈发痛苦。

  我讨厌自己这种浪费生命的习惯,甚至讨厌不能有效自我控制的自己。越这样想,我就越不开心。但实际上,我之所以没有及时改变,是因为这种习惯给我带来了快乐,也就是说,恶习难改,必然是我从恶习中有所受益,比如掌握娱乐八卦信息,以及看影视剧带来的享受。“最大的问题不是自律,而是我们没有花费功夫确定愿景——为什么要改变?我们没有求助于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动力,没有求助于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声音。”任何人都做不到“随便做一个决定就能百分之百地实施”。要保证自己的誓言得到坚持,就必须给这个决定找到足够的理由。

  就如我要依赖手机的恶习,就必须找到替代恶习带给我的快乐的事情,并且找出来玩手机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只有意志坚定,才有可能真正改变。

  二是不要寻找替罪羊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一切焦点放在某个问题上时,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我们痛苦情绪的替罪羊。

  我最近的痛苦大都来源于知识面的狭窄让我不足以应对现在的事情。因为有些领域我关注不多,所以我无法做出精美又可爱的美食专题,无法找出有特色的国际知名摄影师的摄影主题,这一切让我特别有挫败感。

  我在埋怨自己的同时,产生巨大的焦虑以及自责感,我把自己现在的一切不顺利都归因于自己的关注面不广。但其实,很多前辈跟我说,每个新人都是需要学习慢慢掌握的,没人一下子能做出来好的选题。但是我没有去搜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尽力多去关注一些东西,总结经验,我只是觉得我无法胜任的一切事情都来源于曾经的错误,而我为此痛苦不已。

  而所谓的“以前对美食、摄影、插画甚少关注”显然成为了我现在拒绝成长的替罪羊。此时此刻,我最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埋怨自己过往的错误,而是努力扩大知识面,以弥补不足。

  三是提高挫折商(Adversity Quotient)

  我们经常提到的是情商和智商,很少提到挫折商,而挫折商其实是职场培训中非常著名的概念,不过我觉得在各个领域都很适用。

  挫折商即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国内知名心理学家许金声教授认为:“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甚至是零,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会因为一件小事而产生天塌下来的感觉。”

  反思自己,我应该就是AQ极低的那种人。无论遇到什么挫败,我都会觉得自己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或者是不适合做这样的事情。我会不断从自己身上深挖原因,直至挖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然后任由悲伤将自己包裹,不快乐,更无法进步。

  但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AQ极高。有一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说一份工作你必须在两个月以内达到要求,你很想要,但觉得自己无法这么快做到怎么办。我的选择自然是:“哎呀既然人家这么规定了,那肯定很多人都能在两个月以内做到,自己做不到就是不合适啊,那就另找吧。”但是我朋友特别坚定地说:“如果我很想要的话,我会去跟领导说,你再给我一个月,实习工资减半或者不给我都行。”这句话,真的超级赞。

  前一段我去参加一个写影评的活动,选上了有奖励金。我乐呵呵给人家发过去,举办者人特好,还特意给我回复说:“你前面叙述得特别好,只是后面在分析上略有不足,我给你发一个链接,你试着改一改。”我认认真真改完以后,人家说还是不够好,然后又给我一些建议。我特别沮丧,埋怨自己没有写作的能力,跟好友聊起此事,好友说:“你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吗?虽然你没有拿到奖励金,可是你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那些话比什么都重要好吗?”听完这句话,我瞬间开心起来。

  所以你看,同样的挫折,在不同人眼里就是不同的。“每一次挫折事件都是一次机遇,因为它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进行自我归因的人会借此完善自己,这样一来,挫折就成了人生的财富。”

  读完这本书,我心间的阴翳虽未完全消散,但我从中明晰了自己在思维模式、心理状态上的缺点,并且发自内心地决定不再为难自己,从此刻克服焦虑,学着慢慢走通往进步的路,而不是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

  最后,分享爱斯基摩人的萨满依格加卡加克的一段话:“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九):没有黑暗的衬托,哪来光明的温暖。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说实话,我不怎么喜欢心理书,可能和母亲有关吧。母亲很喜欢看这种,以前是《读者》.《青年》等这类书是的文章,近来她又迷上了武志红的书。她喜欢看,可看完以后喜欢对着我说,好吧,我不喜欢听她唠叨,因为我一走神她就骂,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逼着我看!

  说实话,这本书很好,可是因为母亲的关系,一开始我很抵触,不过越看我越喜欢它。

  每个人的心理的光明黑暗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啊,当你以为你在用黑暗面处理事情的时候,其实对于这件事本身 也有光明的一面,相反亦然。只是你要看你处于那一面的受益者,或者你向往收益的一方处在哪面,你评定自己的所做的某一件事情是积极的,其实在某些方面也不是积极的说。

  当种子没有经历黑暗,它是不会发芽的。

  我看了这本书的前俩部分,一个是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一个是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这些道理古人早就明白了,康熙曾在一场宴会上这么说“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螯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奥,还有那个朱三太子啊,嗨,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啊,他们造就了朕哪,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世再与朕为敌吧!” 是《康熙王朝》里陈道明在千叟宴上说的话,感谢的是螯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朱三太子。

  所以我们要感谢那些不完美,人并非十全十美的。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十):《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书笔记一

  随着“情商是影响人们成功的重要因素”这种理论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情绪管理这一话题,但是什么是好的情绪管理呢?让自己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就是好的情绪管理吗?痛苦、悲伤、自责等负面情绪是要想尽办法消除的吗?武志红老师告诉我们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

  --------------------------------------------------------------------------------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这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用我的话概括来说就是:问题,在关系中产生。

  感悟:很多人都说在找男朋友或是女朋友时要关注对方与父母的关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一般比较积极阳光,原来依据在这里。其实不光是男女朋友,面对其他想了解的人也是一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看看父母的状况就对孩子了解的差不多了。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孩子充分意识到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对自己影响,然后有意识的去改变,也是可以拜托一些恶性循环的。父母也是人,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优秀,能够给自己提供很好的条件,当然感到幸运和高兴,但是要是父母不够优秀,比如不像其他父母一样性格好、有钱、有文化,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看看自己,还是加油吧。

  悲伤所完结的,是人生悲惨的真相。当然,这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悲伤之路,我们的心灵从这真相中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甚至,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

  其实,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的,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感悟:很多影视作品都有这样的剧情,一个人遭遇巨大不幸后如果强撑着不流一滴眼泪,那他就不能走出经历的不幸。还记得电影《头脑特工队》中,小主人公莱莉也是被五种情绪共同支配——快乐、恐惧、愤怒、厌恶和悲伤。刚开始看电影时,非常讨厌“悲伤”,因为她一出来就要给莱莉带来麻烦,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关头,正是在“悲伤”的帮助下,莱莉大哭一场,最后才能回归原来的生活。人类已经进化了这么多年,可以说是比较完善了,连之前我们认为没有用处的阑尾,科学表明也是有独特的用处的,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罢了。所以,悲伤这种情绪能够一直伴随人类,也是有它的独特作用的。所以,下次有什么伤心事,接受悲惨的事实,然后该哭就哭(当然最好躲起来),用悲伤完结悲剧,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我们需切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关于悲伤,我喜欢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的话: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

  感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面临灾难很不幸,但也会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看清自己,如果有幸大难不死,以后必将焕然一新,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看来,人生好像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连最可怕的事,都有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作为一个人,我们必须深入地探讨自己经历过的所有事件以及教训,只有在这个深度上我们才能发现我们自己的真实,找到自己的决策能力。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处理。无论我们出生、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里,我们从中学到什么经验与教训,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这才是最重要的。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我们的生命。如果逃避,我们就损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对并整合阴影,阴影就会变成我们的人生财富。“你不能逃避事实。”他强调说,“你能做到的,就是从你自己开始,将你自己的苦难转化为你的催化剂。”

  弗兰克说,他的理论受到了中国阴阳论的影响。人生必然一方面是阴影,另一方面是光明。并且,阴极就是阳,阳极就是阴,阴阳对立而统一。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惧怕阴影。当我们这样做时,阴影并不会消失,它反而会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与我们作对。这就仿佛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丢失了,不仅丢失了,它甚至还与我们作对。

  感悟:深入思考自己经历的所有事件以及教训,只有在这个深度上我们才能发现我们自己的真实,找到自己的决策能力。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处理。这也是自己开始每天写日记、读书笔记等文章的原因,通过写作,不仅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还能深入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发现自己,了解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