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空的另一半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空的另一半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9 05: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空的另一半经典读后感10篇

  《天空的另一半》是一本由[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空的另一半》读后感(一):一半一半

  读这本书的心情沉重的,我一直知道某些地方女性仍然得不到应有的平等对待,只是没想到原来还有这么这么多侮辱女性,伤害女性的愚昧落后国家,还有这么多认为女性本就比男性低一等的人,甚至很大一部分女性也这么认为。没有读完,一点也不想读下去。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很庆幸自己生活环境还算尊重女性,虽然想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需要很长很长时间努力

  印象里身边的人总是觉得男孩会比女孩聪明男生女生容易升学更容易取得好成绩,似乎男生的理科成绩比女生好是天经地义的,我很讨厌这样的人,所以一直以来都很努力,我的理科成绩比很多男生的都要好,我能在几百人里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物理竞赛,是家族学历最高小孩。最最最最最讨厌的就是有些人明明什么都不知道就说男孩就是比女孩聪明。呵呵。的确,很多女生因为不努力确实不够好,可是也有很多女生真的很棒啊。虽然有时候真的会很累。可是人活着不就为了一口气吗。

  啊哈哈哈,胡言乱语了一通。

  《天空的另一半》读后感(二):实现女性的独立性

  看完《天空的另一半》花掉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得承认因为一度失去兴趣而一再拖延——近来,这现象变得变本加厉,好些书翻了几页搁置一旁,只等什么时候兴趣来了才一气呵成将其看完;又或者继续以这种“不连贯”的方式完成阅读

  回到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女性的独立性”,实现这个“独立性”是多方面的,个人感受较深的还是教育经济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教育(知识改变命运”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一个真理。虽然教育并不能给每个人带来如何多的万贯钱财,但是一个人受过教育,学过知识,其眼界就会拓宽很多,进而也更易于与外界接轨。这一点,对于女性而言更是如此。传统概念中,女性需要“依附”家庭丈夫),需要以“全身心”去照料家庭,而教育则在很大程度改善了“头发长,见识短”这样的偏见

  另一方面的经济,也是极其重要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自己稳定、独立的经济来源才能在家庭中形成一个平衡点。当然,现今“剩女”泛滥,也与这个有很大关系,因为经济来源足以支撑自己的(单身)生活,且过得丰富多彩

  不过,完全实现女性的独立性,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了。

  《天空的另一半》读后感(三):“厌女情结”&“性别屠杀”VS“人口经济”&“女孩效应

  你很难想到,当你端起茶杯轻啜,悠闲的翻开本书的此刻……这个世界上正有着无数和你的母亲、你的姐妹、你的妻女、甚至就和你自己相同性别的人,正因为“厌女情结”,而不断的在暴力与死亡的夹缝挣扎求存!不同的生活与地位,所看见的也不同,在有些人来说,不过是生活的困难;但是对有些人而言,却是更加残酷的生存的艰辛——

  她们做错了什么吗?什么也没有!说起来,这一切只是因为她们生错了地方,只是因为她们家里穷,只是因没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是因太过轻信遇上了坏人,可归根究底,全是因为她们不被家人期待的性别。可是,比起那些更具“使命感”的男性,明明更具“责任感”更恋家的女性,才是一个家庭真正的粘合剂。但是往往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责任义务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却是最低的。

  想想看,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男性“支柱”还能够延续下去,但是,如果缺少了作为“粘合剂”的女性呢?只怕也要离散伙不远了。不相信吗,去看看历史吧——如果唐朝的时候长孙皇后不是死的太早,那么以她对这个皇室家庭的影响力,何至于后来闹到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地步

  这是一本有良心的书,立足于关注那些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虽然书的内容不错,但遗憾的是,作者角度还是不够客观。那种过于关注美国人慈善“义举”的立场,也或许只是为了弥补后面那些肯定中国发展的话。但那种对“救世主的美国”的鼓吹,甚而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此书的诚意,让书的内容显得不够深刻。即便是如此,沉重如斯的文字,依旧令人看得如鲠在喉。只是没有那种刻骨的刺痛,也就缺乏那种直指灵魂力量

  经常有看到电视上的日剧韩剧里有这样的镜头,“这样说也未免太过分了吧,都是女人,你难道没有办法体谅体谅她的心情吗……”。对不起,貌似还真的是没有办法体谅。即使,像这本书的内容,是如此的令人感觉沉重愤怒,但终究,是做不到感同身受的。我想,就算是亲身采访搜集这些资料的作者,也很难做到吧。换位思考什么的,并不像是说起来那么的容易。

  在中国,有很多地方还在坚持过往的生活模式,举家之力来供养一个男孩。就算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是顽固的也更加顽固。以前,是一家里面的姐妹,被视作了男孩子奴隶一生都要供养这个男孩。哪怕他一辈子只是个废物,到老了也还是个“男孩”。而现在,因为同一个家族,同祖父的几个儿辈的家庭中,可能只有这一个男孩,所以,一个家族几个家庭里面的姐妹,都要被视作了这个男孩子的奴隶,为他辛劳奔波操持一生。无休无止。

  我想,丈夫可以不在乎他的妻子,兄弟可以不在乎他的姐妹,但是孩子却很难不去在意他的母亲。之所以男性会认同这种性别歧视思想,正是因为一代代的被催眠的女人,以自己的言行下一代的孩子言传身教了这一观点。——说到底,没有过这种经历,甚至不曾亲眼目睹过那种生活的人,你拿什么权利去说“感同身受”?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又如何能够书写出刺痛心灵,直击灵魂的文字!

  慈善当然是个好词,但是“慈善”的心态本身就是个错误。看到书的第一章里有个例子。讲的是美国某所私立学校校长,因为想让那些生活优裕的学生们【见识一下世界另一半人们生活状态】。决定让学生们出资,赞助某个美国援助机构招牌计划,在柬埔寨成立一所小学。学校建成后不只决定两者之间结对子,还让学生们和固定的受资助者结成了笔友,结成类似点对点的帮扶。其中有个小女孩,在上了中学之后,缺乏继续读下去的意愿原因是中学离家很远,而且来回的路上不太安全,她缺乏交通工具。因此听从当地老师建议,美国资助者就买了辆脚踏车送她。没几个月脚踏车就被女邻居以借为名给骗走了,偷偷卖掉还把钱私藏起来了。这件事美国方面知道后的态度生气,却不是为了那个小女孩的上学问题而忧心,而是些不知所谓的什么“打击贫困比一开始认为的还要困难”之类的。因为,【美国人认为光是再买一辆脚踏车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准备另外再提供给那个小女孩一台自行车。可能是因为上学路太远,加之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不久,那个小女孩只能辍学了。

  看啊,这就是“慈善”的态度!就像是你养了一窝的豚鼠,其中一只总给你添麻烦,你就会情不自禁的去想“怎么就你这么多事儿”。于是,虽然因为这只豚鼠精神空虚的关系,你还是按医生要求给它添置了一个滚轮。但是当它把滚轮给玩坏之后,你是否会想,怎么其它的豚鼠都没有滚轮还什么事儿都没有,你有了,怎么反倒还这么多事儿。从自己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而非是从豚鼠的角度来看待。这并不奇怪。你和豚鼠的关系本来就不对等,对于依附你而生活的豚鼠,就和那些美国学生对待柬埔寨小女孩的态度一样。因为心理上的不平等,因为自觉自己已经付出的够多了,很自然的就会产生怨责的心理吧。只不过是把对方放在了可怜的‘宠物’角度罢了,有时间就多管管,也好打发时间,没有时间的话,就干脆懒得搭理(﹁”﹁)没见我这么多事儿在忙呢,竟给我找麻烦

  抱着这种“慈善”的心态,根本没法感同身受。在对女性暴行高发区的贫困国家的落后农村,每天步行几个小时上下学,最终的结果会怎样?显然,这是这些资助者从没有想过的。确实,因为那里的贫困,人们的道德水准往往令人大失所望,但是,试想一下,明知道小女孩住的房子是被在架在桩子上的,自行车没法搬上去,为什么当时不选择送她一套溜冰鞋或者一个野外滑板?又或者,在知道事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不去联系那边受赞助建起来的小学的本地人校长,要求他来出面处理相信他在那个村子里还是很有威信的,就算那个女邻居家现在没有小孩,难道她能够保证她家以后都没有小孩了需要到学校上学了吗。村民也是一样的,不管是谁家,只要有孩子以后上学的这个顾忌,就必须站在校长一边。

  就像是书中写的那个心理实验的结果一样,【2100万非洲人民的饥饿问题】的庞大数据,和个人有选择权的是否从个人的钱包里掏出5元钱。这种巨大差异对比,只能使捐助者心生绝望。当然,那些慈善机构会宣传鼓动“每个人只要付出一点点,就能改变整个世界之类的话”,但是我怀疑这些话到底能够有多大用处。还不如在人们在超市消费的时候,主动将角、分值的余额抹零,集中起来用来捐助。专程去捐助的话,可能很多人因为感觉麻烦而不乐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会顺水推舟的同意付出。而这样做,还顺带减少了找零的麻烦。相信对商家而言,从服务成本的节约上也是赞同的,毕竟减少了去银行兑换零钱步骤。这样,不也变相的实现了——“每个人只要付出一点点,就能改变整个世界”之类的话?当然,这种做法前提是,国家政策的颁布,或者有意愿的商家的主动配合

  说起来,在那些美国的资助者,为了贫困地区的人们的道德水准而大感失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否也会有人正在为了他们这种玩闹似的“慈善”态度,而大摇其头?真正的慈善,不该是同情,不该是怜悯,而该是来自感同身受的‘援手’。因为知道,在那个时候自己需要那样的一双手,所以这时候就会伸出,然后,感觉得到了安慰。因为出于对同类之爱而理解,也是因为这样的爱而尊重对方。

  所以说比较奇怪,为什么,对于同类出于物伤其类的感情,竟会成了“慈善”的拯救义举( ̄_ ̄|||)对我而言,这不过是人类社会进步后应负的责任;个人的选择,也不过是决定是否“补赎”。因为,在我们开开心心的浏览着步行街两旁橱窗琳琅满目丰富商品时,在我们毫不可惜的倒掉上餐吃剩的只动过几筷子饭菜时,在我们的衣柜里堆放着只穿过几次或者一次没上过身的衣服头疼着怎么处理掉时……我们就是欠了债的。我们需要给这个世界“补赎”!

  为了能够可以在自己过的不好的时候,理直气壮的大声叫骂“我做了这么多的好事,怎么就好人没有好报呢”,或者,能够在自己需要别人无条件的帮助时,能够有理由期待别人伸出的援手。我们是不是应该先付出一点点。这样,才能因为自己的问心无愧,因为自己之前已经付出过自己的那份了,所以,现在自己才有权利去期待得到一份回报——

  .【】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天空的另一半》读后感(四):人权路漫漫

  合上书,深深地叹口气, 耳边有小商贩谋求生活奋力地叫卖声。 我们,生活地如此幸福。 大多数时候,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而世界上好多地方,并非如此。 她们连最基本的“活着”的权利, 都无法得到保障, 更遑论作为个体的【人】的基本权利。 《天空的另一半》, 我曾尝试着读过一次, 没能顺利地读完。 真实故事里女孩们的人生支离破碎到让人无法接受; 同时又离我们的生活那么遥远, 好似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故事。 但它们确实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地方, 甚至就在我们身边。 每一个人, 都可能成为不平等的受害者。 女性追求方位平等的道路多阻且漫长, 究其根源或许在于—— 教育与贫穷两者无法平衡的恶性循环。 Derek Bok有一句话这样说, “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 试试无知代价”。 那么, “与其等待世界改变, 不如先改变自己”。 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 或许更容易获得成功。 同时, 马丁路德金先生追求种族平等的话, 也可借用于此, 鼓励所有追求人权的女性同胞, “我们一定要挺直腰杆, 为自由而战。 没有人可以骑着你, 除非你自己弯下腰。” 另外, 还想强调的是, “无论如何, 性交易集体强暴, 都不该被视为女人的议题, 就像奴役制度不应该是黑人的议题, 或者大屠杀不应该是犹太人的议题。 这些全是人道议题, 超越任何一个种族,性别或宗教信仰。” (最后,推荐一个公益网站: www.globalgiving.org) ——谨以此为阅读本书做个小结,但并不意味着结束。行动方始,立此为据,时时提醒自己。

  《天空的另一半》读后感(五):女性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以前读书的时候读到maternal mortality、 family planning这些词的时候,觉得它们只是一些指标和一些会在考卷上出现的名词解释,阅读此书,你会发现这些名词背后包含的这些指标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女性的意义。

  在一些贫穷的国家或地区,因为是女性,她们会被当作货物一样买卖;因为是女性,她们可能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于分娩或产后感染;因为是女性,她们没有话语权,命运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她们中许多人陷在深深的绝望里,根本看不到出路。

  庆幸的事,在书中我们看到已经有一些人或者一些机构为努力改变这些女性的命运而奋斗。在贫穷的国家,可能只是一个极为简单的策略,就能改变许多女性的命运,比如鼓励女孩接受更多的教育,教给她们一技之长,提供小额信贷等。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性别歧视,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度,表现是不同的。但即使是在经济十分发达的地方,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只是变得没有那么粗鲁。

  中国女性从裹小脚、童养媳、纳妾等种种对女性不公的过去一路走来,到现在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权力。中国在女性平权的道路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为了要一个儿子继承香火使女性沦为生育机器的现象依然存在,招聘中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对女性的道德绑架依然存在。因此,每个女性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做出的努力都是有朝一日实现女性平权的铺路石,正因为我们是女性,我们更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而不是在被偏见充斥的社会中随波逐流。Both men and women should feel free to be sensitive.Both men and women should feel free to be strong.

  《天空的另一半》读后感(六):毫无头绪的想法

  我想这本书的作者在号召大家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的同时思考真正能解决的办法。

  书中写道世界上部分发展中国家女性生活的状态,荣誉谋杀、阴部残割、暴力、拐卖等等都是有些女性,甚至是女童正在经受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让她们对这些对自己产生伤害的传统礼法无法产生反抗,甚至隐隐自豪向往。教育是作者认为可能对这种现象产生根治的办法之一,普及基础教育,让那些女性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真实、了解不曾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让她们与其他社会中的女性产生联系,让她们明白自己的生活其实可以更好。教育确实是一种让所有人变得更好的方法,不只是女性,在男性得到更多教育之后,我相信也会使他们对女性产生一定程度的态度变化。

  医疗,也是那些饱受虐待的女性的救命稻草之一。瘘管病,从未接触过的疾病,也从未听说过,却是千千万万非洲女性经历过的疾病。大小便失禁,下半身瘫痪,简直无法想象要如何生活,这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是很大几率却可以通过手术治愈,还有类似于很多的疾病可以通过现代医疗手段治愈,却因为非洲医疗普及程度太低,使得很多女性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并因此遭到了她的家庭、特别是丈夫的遗弃,甚至尸曝荒野。

  我倒是想到了Mark Zuckerburg写给他女儿的信,信中提到网络的普及以及他对医疗的看重。网络的普及能很好推动教育事业以及平等权益,只有当自己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时候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好多名流政客都说21世纪的最大主题是男女平等,女性数量占到世界上的一半,却没能力利用到一般的资源,这是对世界发展的极大的资源浪费,但是同时很多地方男女不平等是从古至今的,如何根除那些老化的思想而又不至于破坏传统也是棘手。世界正在慢慢多元化,却也在慢慢失去传统化,如何让老顽固们接受失去以前的传统也正是在创造新的传统,大部分人都偏好待在自己的舒适区Comfort Zone,是不是保持固有习惯传统包括那些毫无人道的传统其实也只是老顽固们更好控制自己生活的方法之一??饱受折磨的新人类不甘仍旧待在自己的舒适区,要革命要革新要平等;而胆小的老顽固们依旧不想失去对已得到的东西的控制。要如何让根深蒂固的男性极权放弃对女性的控制??也许该从心理学入手。When you have eliminted the impossibles, whatever remains, 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 只有找到真正产生这种的传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觉得可能只有当人数到达一定数量时,事情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比如书中所写到的英国对抗那时候的贩奴制度,就算是长达几十年的经济衰退也没能阻止英国人民以及政府抵制奴隶制度的决心,由此所引发周边各国人民接二连三开始抵制,当人数到达成千上百万时,事情终于发生了质的改变。剩余女性是否需要为此经受如英国政府所经受的敌强我弱、经济下降的种种,是否需要剩下女性或者是所有人也保持住信念并忍受某种类似的痛苦,才会产生多米诺骨牌般的变化,才会产生凤凰涅槃般的改变。

  《天空的另一半》读后感(七):其实我一直没有提到行动和反击

  我站得远,生活的离他们很远,什么都看不见。但是我恐惧会陷入和他们一样的无助的处境。我无法想象在我每日清晨醒来就开始思考今天中午吃五谷鱼粉还是汤河粉的时候,有的人因为贫穷而放弃了学习;有的人因为贫穷而活活痛死;……事实上,这本书提及了很多真实的经历,这片湛蓝天空下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的故事。出于某种恐惧的心理,我不想细细阐述。

  我觉得一点都不好。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人们是怎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只觉得这是一场很长的噩梦。而对那些人来说,这就是生活。

  说实话。我很无知。也很无助。我到现在仍不知道教育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点亮黑暗?但这不代表我否认教育的意义。我不想夸大教育带来的好处。但我确实是接受了教育,享受着好处。我足够幸运,没有成为一座孤岛。我和世界仍然有联系。我能读懂书上的文字,可以用言语表达我需要的。这就是我自己给自己点亮的一盏灯。

  《天空的另一半》读后感(八):我们的努力,与他们的需要。

  这并不是可以带来阅读快感的书,看完总是不免唏嘘。

  中国从封建时期开始大部分避免很多愚昧的迷信的文化(jiu xi),

  可是正如书中所说,这些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

  此时的深夜,红灯区里发生着什么,我们并不知道。

  刚来北京的时候,住在北京积水潭小西天牌坊南侧的老楼里,

  老楼里间错着有一些平房,总是有一些面容已颓,衣着单薄的女人

  在门口张望。

  我以为那样的生活与我无关,

  可是有一天黄昏里,从平房内的争吵惊扰到我们,

  一个男人被另外一个男人推了出来,然后就是一阵500米的加速跑追打,

  后来才知道,这些都与黑道有关。

  看书的时候并未想到这些。

  书中女人的绝望,是读到后,不愿再回想的痛楚。

  书中女人的希望,常常不过再多养几只羊,多种一些香蕉。

  读书也是为了能在生存上面更多的保护自己而已。

  而我们知道,在这些希望之外,还有很多的追求,

  这一生,恐怕也无法想象了。

  弟弟最近去了刚果金维和,

  那时觉得蛮骄傲的,大家都很庆幸很安全,

  因为那里生活平静,

  可是现在想来却又有很多的违和感。

  嗯,就是这样的。

  ,书名的感觉很好,很有韵味的样子。

  《天空的另一半》读后感(九):消灭性别不平等

  上周看了太多龌蹉政治导致的人类大灾难,本以为见怪不怪了,但还是难免生闷气;这周又看了这么多因性别不平等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不同年龄的女性(女婴女孩少女妇女)身上的惨无人道的案例。Shock Me! It's far far worse than what I thought! 我的想象力被事实彻底打败。

  摘自《HALF the SKY》(译《天空的另一半》)中某个片段:

  尼克问,“可是绑架尼泊尔女孩,把他们囚禁在印度妓院里,这真的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

  印度官员耸耸肩,不为所动。“的确是不幸,”他附和道,“但是只有牺牲这些女孩,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良家妇女才能够安全。”

  “可是这些尼泊尔女孩很多也是良家妇女啊!”

  “噢,话是没错,但他们是农村女孩,完全不识字,是从乡下来的,所以印度中产阶级的好女孩就能安全了。”

  尼克咬牙切齿地说:“我懂了!要知道,美国在社会和谐方面也有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来绑架印度中产阶级的女孩,强迫他们在美国妓院工作!这样一来,年轻的美国男人就爽了,你说是不是?那我们社会就更和谐了。”

  尼克用语言漂亮回击了这个印度官员的狗屁逻辑,但又有什么用呢!贫穷、无机会受教育、落后的民俗观念等各种因素导致的性别偏见,仍在严重伤害女性。

  三年前我独自去印度时,虽然接触过不可接触者,对种姓制度在某些省份地区仍然根深蒂固自有体会,但其他观念迫害真的没有了解太多。当我计划在比哈尔邦的菩提迦耶朝拜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胜地并过夜时,当地人包括警察都强烈建议我不要留宿因为那里很不安全。那时候,我以为是宗教异见者间的矛盾,现在想想可能也因为拐卖逼娼的猖獗,书里说比哈尔邦是重灾区...后怕的!

  现在各种援助组织,包括国际组织和民间草根组织,多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源头防范,普及教育,让已出生的孩子因为教育而改变命运,不认命不自卑不被拐卖;经济独立,通过提高女性的经济能力从而提高其家庭地位,更好的保护自己和孩子;拯救,对于已经受到严重身体创伤和精神迫害的,全力救治并助其重生。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除了捐款或提供贷款,可以到当地做义工志愿者,但更为日常的力所能及的是普及男女平等的观念,从身边、从中国开始。我已行动,你呢?

  1.可登陆 www.globalgiving.org,有很多组织的筹资项目可供选择;

  2.可登陆 www.kiva.org,都是一对一的小额借贷平台;

  3.本书最后一章节罗列了不完整妇女救援组织团体,都是作者曾经亲眼目睹其实际救援活动的组织;

  4.发送邮件至 halfthesky@yeah.net 可获本书简体中文版的删减内容,“仅作内部交流之用,勿公开”(原书语)

  .S.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半边天”不意味着“性别平等”,这不是五五开的算法。

  《天空的另一半》读后感(十):《天空的另一半》:尊重与爱,离她们还有多远?

  01

  文字动人的原因之一,在于有的书像一部时代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样子。《天空的另一半》,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的每一个字俨然都能成为特殊的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里女性所经受的不平等对待。

  本书是记者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他们发现施以女性的劣行和残酷的虐待鲜有成为新闻。于是,他们去实地了解女性的真实生活并公之于众,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作者对女性的悲悯和关注,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赤诚的心脏,听到他们奔走于贫困地区那急促的脚步。 

  读完这本书,深感自己的幸福和优越,因为我们总能从别人的不幸中反观自己的幸运所在,生活在文明、和谐而且不断进步的国家,已经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天空的另一半》更像一本收容女性苦难的字典,你可以查阅到很多只会发生在女性身上的问题,而且你都前所未闻,“荣誉谋杀”、“火烧新娘”、“性奴役”、“性别歧视”、“硫酸毁容”、“瘘管”……它不断刷新你的认知,让你难以置信。例如,伊斯兰堡和拉瓦尔第常有妇女因被认为不听话而被家人或亲家浇上煤油后点火焚烧至死,或被泼硫酸毁容。而在印度,女子因嫁妆不够而被处罚,或因男人想要再娶而被杀害的类似事件,大约每两个小时发生一起。

  02

  这些女性的苦难纪实并不久远,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见证的,甚至此时此刻正在发生。书中的数字强调了她们所经受的歧视,加粗了她们所经受的虐待。书中写到:

“在极为重男轻女的地区,妇女却人间蒸发了。就中国的总人口数来看,每100名女性有107名男性与其对应;印度是108名男性,巴基斯坦是111名。上述人口性别比例说明今日全球共有1.07亿女性行踪不明。后续研究计算的“失踪女性”人数稍有不同,介于6000万到1.01亿之间。”“在埃塞俄比亚南部食物紧急救助站,几乎全是女孩,而家中的男孩都营养良好,这也反映出在食物紧缺时父母总会优先照顾男孩。由这种性别歧视导致的区别对待,使得全球每年大约有200万名女孩丧生。”刚果民兵经常用棍棒、刀子和刺刀强奸妇女,或是往女性的阴道开枪。这里的民兵都会强奸妇女,好显示自己的强壮和对方的脆弱。很多受害者不是成年人,而是14岁的少女,甚至6岁的女娃。在刚果的某些地区,有3/4的女性遭受过强暴。刚果的性暴力事件是全世界最为严重的。

  这本书仿佛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她们渴望改变,渴望被关注。然而,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显示,统计数据会让人越看越麻木,鼓动人们行动起来的反而是个人的故事:

被贩卖到马来西亚等地的所有女孩全年无休地在妓院上班,每天长达15个小时。她们平时不准穿衣服,这样就不容易逃跑或者把小费藏在身上。这些女孩从来不准上街,工作也从来没拿到过一分钱。其中一名泰国女孩拉思,找到警察局求救。警察以非法移民的罪名逮捕了她,拉思坐了一年牢之后,却被警察再度卖给了人贩子,人贩子又把她卖给了一家妓院。玛哈苞巴请不起产婆,只能试着自己生孩子。不幸的是,她的骨盆开口太小,胎儿卡在产道里,7天之后,她陷入了昏迷,才有人请来接生婆。那时,因为时间太久了,胎儿的头部和玛哈芭巴骨盆之间的组织已经失去了血液循环并开始腐烂了。玛哈芭巴恢复意识时,发现胎儿已死,她的膀胱及肠子失去了控制。她无法走动和站立。这是神经损伤的后果,是瘘管常见的并发症。……

  当你看到这些,你会动容,会愤怒,你还会无比惊讶于她们的生活是多么容易得到改善:

  尼日尔小学学费一年只需要13美元,往往几美元的学费资助,就能影响到一个女孩的一生。

  5美元的小额金融比人和法律都能够有效提升女性地位,保护她们免遭侵犯和虐待……

  03

  看完这样一本书,心情是沉重的。诚然,这本书向我们真实地还原了世界另一个国度的女性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被放大的很多的不美好。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越是真实,越是有一种擎住人心的力量,深切地提醒我们性别不平等所包含的弊端和悲哀。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正义民主和谐稳定的世界,而她们仍在压迫之下恐惧地苟且。但黑暗中见到了隐约的亮光,人性的本善正在苏醒,女性自身不断充盈着自我觉醒的力量,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新一轮的女权革命正澎湃而来,时代相信善良和平等,相信智慧和勇气。

  不久之后,我们就会觉得性奴役、荣誉谋杀和硫酸毁容就跟中国被废除的裹小脚一样不可思议。问题在于这样的转变需要花多长时间,在转变完成之前,还会有多少女孩被绑架卖到妓院,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如何选择,是成为这个历史性运动的一份子,还是做一名袖手旁观者。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04

  我们经衣食无忧,却不能不关注另一个世界的艰困,那个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让世界变得更好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并不是说,我们要像作者一样辞去工作,也不是一定要成为慈善家,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例如,参与书中的3600万个朋友计划,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些关心,对身边的女性多一些帮助,哪怕对自己好一点,都是为世界妇女问题表态,都是在这条路上走出的一步。

  我相信,这个世界都会对她们更友好一点,尊重与爱,都会离她们更近一些。

文/三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