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交口称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交口称赞》读后感10篇

2018-07-10 05: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交口称赞》读后感10篇

  《交口称赞》是一本由阿顺著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9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交口称赞》读后感(一):宋方金:《交口称赞》是狗鱼阿顺的欲望逃离

  日本北海道盛产一种味道鲜美深海鳗鱼。但这种鳗鱼生命力脆弱,一旦离开深海区,很快就会全部死亡。独有一位老渔夫,他打捞的鳗鱼,总是能存活下来新新鲜鲜地卖个好价钱人们究其原因,终于发现了鳗鱼存活的秘诀,就是在鳗鱼群中,撒进几条狗鱼。狗鱼和鳗鱼是死对头。几条狗鱼被放进鳗鱼群中,虽势单力薄但求生欲望猛烈,它们四处乱窜试图逃离;于是死气沉沉的鳗鱼,因为死敌狗鱼的闯入而被激活。

  中国颇有一些行业已成为封闭窒息的鳗鱼群落,比如足球,比如食品,等等。影评业虽然小众,但也不幸位列其中。在国际上,影评人皆独立不群,不跟导演演员、制片人交朋友老死不相往来。人们可以放心地根据自己喜欢的影评人的影评做出看与不看的判断。独立是影评人成为观影风向标根本原因。影评人应该而且必须是观众的一双眼睛

  但到了中国,事情发生变化。影评人非但不能独立,还成为影视圈的一个藏污纳垢之地。眼下活跃的这帮影评人甚至把影评这个行当变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听钱的话,给钱推磨,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不但不是观众的眼睛,还悄悄蒙上了你的眼睛让你猜猜他们是谁。真可谓斯文扫地,将文人帮闲的劣风推向了极致

  至于这帮影评人怎么暗度陈仓暗箱操作,阿顺这部名为《交口称赞》的小说里有更为精彩生动描述,暂且略过不提。让我感兴趣的是,阿顺曾经是影评人群落中的一条鳗鱼,是既得利益者;当他决定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他应该知道,他将从一条奄奄一息但人见人爱的鳗鱼,变成一条钻入凶险之地的狗鱼。这是一个富有意味的变化,关乎身份,更涉及心理。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曲线和变化如何发生以及为何发生。也因此,我将阿顺写的这部《交口称赞》称之为“狗鱼小说”。它从头到尾充满了狗鱼精神:虽势单力薄,但求生欲望猛烈;既是逃离,也是闯入;并且自身带有一种侵略性。

  ——好的小说必然是狗鱼小说。我喜欢这样的小说。

  写出狗鱼小说的阿顺是一个文艺青年喜欢朴树,喜欢梅西,喜欢摇滚,喜欢话剧电影。一切具有热力的事物他都张开双臂拥抱。但写小说这寂寞事业并非他的理想事实上,当我两年前第一次听说他要写一部小说的时候,我及时地送上了冷嘲热讽。当时我告诉他,对于他来说,还不具备写出一部长篇小说能力,原因有二:其一,写小说不光需要热情,还需要技术见识。一部长篇洋洋洒洒至少十几万字,特别考量作者语言把握、对人物关系的透视、对生活的见识。阿顺之前作为影评人写下的那些虚虚实实的文字没有给他提供写小说的技术准备。其二,写小说需要把自己焊到板凳上。阿顺不是在饭局就是在奔赴饭局的路上,他最可能成为小说中的人物而不是一部操纵人物的小说的作者。

  后来,有一段时间,阿顺消失了;再出现的时候,阿顺交出了这部《交口称赞》,算是对我的冷嘲热讽做了一个行动上的回应。捧读之下,不禁为之欣喜。我想阿顺写出这部狗鱼小说的原因同样有二:其一,我手写我心。阿顺比我想象得更真实勇敢,他用狗鱼的处境眼光,写出了他作为鳗鱼的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因其真实,所以凶猛,而且鲜活。其二,阿顺自身处在一个生命关口,他需要对自己进行一次梳理并一吐为快。小说中一个耐人寻味情节是,作为一个并不独立的影评人石小川,特别想做一个独立影评人奖。这是一种撕裂和缝合,一个矛盾的对立,一种奇怪统一。由此我看出,阿顺写这部小说并非仅仅要揭示影评人的内幕,他展示了更大的野心,写了各色男女,写了人的漂流与孤独,写了青春的纠结、梦想的幻灭,写了内心闪烁的灯盏、理想主义沉重肉身。狗鱼冲破窒息与昏庸,将鳗鱼群落激活并引入大海

  《交口称赞》作为阿顺生命中一个地标性建筑,喻示着他变成了一条一天到晚游泳的狗鱼。但仅有阿顺是不够的,仅有《交口称赞》也是不够的。除了影评、足球、食品,我们还有无数个行业都急需狗鱼,急需狗鱼精神。狗鱼是激活我们的希望。

  变成一条狗鱼吧。从阅读《交口称赞》开始

  宋方金

  (著名编剧作品有《手机》、《美丽契约》、《胜算》、《家是一座城》、《一生高贵》、《飞》等。)

  《交口称赞》读后感(二):《交口称赞》一幅光影世界浮世

  看完《交口称赞》,我终于得解缠绕自己很久的困惑

  以前翻阅豆瓣国产电影下面的评论,不常看见阿顺的文字,偶尔看到了,总是很失望,他的“枪稿”总是透着一股凑字数气息,为何号称中国最大门网站的前娱乐副主编文笔竟是这般让人不敢恭维?

  这个问题真的缠绕了我很久,但我未曾当面问过阿顺,而一直以来给自己牵强的解释是,或许这就是他的风格,也或许这是他跟片方深度合作独特方式吧。

  《交口称赞》是一部小说,小说难免虚构,但我却在石小川的身上分明看到了阿顺无数的影子,所以我豁然开朗,阿顺以前那些所有凑字数的“枪稿”,竟是在变相的挽留自己的节操努力保留自己的底线

  节操这东西,掉久了就麻木了,但要想重新捡回来,并不容易

  阿顺是山东人实在义气,偶尔你也能从这个不怎么壮的山东大汉眼里读到一丝娇羞,我说的是偶尔。他总有正在筹备的电影项目,甚至有段时间沉迷于舞台剧,他似乎对一切有关文娱的东西都感兴趣。、

  这部《交口称赞》充满了现实的味道,但我读出了其中的虚构,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枪王之王”杨五郎是滴酒不沾的。他在书里居然能跟石小川一醉方休只有两种情况,他们之间我不了解往事,要不就是创作所必需的文学升华

  一个看上去喜大普奔的名字,铺开一副光影世界纷繁复杂的浮世绘,但内核里,却更像是一部武侠小说。我也曾无数次的循环听着《难念的经》,《天龙八部》里,每当遭遇生死之际,乔峰总是伴随着振奋人心音乐无比潇洒的飞驰而来,一招降龙十八掌,打的鸠摩智满地找牙。

  潇洒的背后总在暗地里承受不为人知苦难,若阿顺即石小川的理论成立,那么在《交口称赞》里,他的确是经历了一次跌宕起伏江湖之路。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推心置腹朋友尔虞我诈的利益,有人鸡犬升天,有人黯然离去,最终过完三十岁生日决心天涯海角寻找彭洋的石小川,难道不像某个厌倦了江湖争斗而决心封刀归隐隐匿深山武林高手么?

  阿顺是个执着的人,就像石小川在《交口称赞》里对“独立影评人奖”的执着一样,即使是小说,但同样让人读出了他赋予这个人物的对电影的真爱和对底线的珍惜。混迹在所谓的影视圈,这本身就是一个牵扯各方的利益链条人情很多时候比红包昂贵,所以我们常常嘲讽自己,应该统称为“电影宣传人员”。

  为《交口称赞》交口称赞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小说有别于电影,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游走在影视圈边缘的人来讲,扒着窗户窥探终不见庐山真面目,阿顺的文字却似一把利刃直击最核心部位,揭开神秘面纱,剖出鲜活的心脏赤裸裸的现实跳跃在每个人眼前,光鲜残酷

  依稀记得那天阿顺撇下酒后胡说八道的我径直走了,当我还兀自唾沫四溅吹着牛逼的时候,阿顺已经写出了自己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我羡慕他,也想发自肺腑的说,那天的话,有酒精作用但大部分真的不是吹牛逼。

  《交口称赞》读后感(三):阿顺自序:每次忏悔都是一次怒放

  我是个矫情唠叨的人,从下面的序言就可以看出来。

  就我初衷来说,这是一本跟忏悔有关的小说。人总是很不自然地回头去看自己,那些被自我误读的或高或低的自己,都像一个笑话白驹过隙中呼扇着醉醺醺的冷风。所以想到一些不够纯粹过往,对内心上纲上线自我批判一番还是挺虚荣满足的,看,我是多纯粹的人了。这又成了矫枉过正。然而对自我梦想的追逐和对善良公义的坚守,则必须是再矫情奢靡堕落的人生都要呵护的底线。在底线徘徊一圈,有些人向左,有些人向右,忏悔和作恶过后都会怒放,可能心灵得到的涤荡不同。你选择你的,我说的是我的。

  很多时候,很多人看不到的时候,我是个挺烂的人。我也是很多人眼中的大好人,是很值得交往的朋友,这我承认:我是值得交的朋友。但这跟做错事儿两码事。就像这本小说中所设定传媒、影视环境熟悉,很多人可以是朋友,但他们做错了很多事情。当然,对或错,哪里是我以个人道德就所能裁定的。我只是将一些道听途说故事串起来,找一个灯火通明的深夜,在你耳边喃喃诉说

  这不是我的自传故事,连百分之一的内容都不到。但很多情绪上是有贯通的。这小说的原型本来是我的好哥们影评人云飞扬,我跟他聊过好久这个事儿,飞扬作为影评界无法超越的“枪王之王”,给过我很多人物塑造上的建议。后来写着写着,云飞扬化身成的“杨五郎”渐渐模糊,每个人物都变得异常纠结起来,也便跟着人物情绪写了。加上我对这个世界和人们的一些看法在悄然渗透,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书名本来是想叫《交口》,可惜没通过。那就《交口称赞》吧。所谓“交口”,是说一部国产片出来后,领了红包的媒体人、影评人、从业人员等或者跟主创有关系的达人,在各类媒介公开交口称赞,简称“交口”。这本来是市场行为,但有时候较真起来,又跟底线相关。整个大环境一般,没有规则,又到处充满规则,北上广的达人们多数也远没有到对着送上门的红包甩甩手不要非得我手写我心的桀骜程度,谁都不容易,谁都别说谁,每个人有自己的活法,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原则。所以我是讲了个故事跟你分享,你是觉得对或错,那是你的事儿。但我想,人还是要有些追求的。

  于是我就追求了一把梦想,结果伤得不轻,虽没战死沙场,好不容易抢来的生辰纲却又成了梦黄粱。你看有追求不一定对,我前女友之前总这样教训我。虽然教训我,我想做,她还是选择了支持我。女人也挺不容易的。

  但这本书并都是在说“交口”,它只是个引子,更多的,它是在讲一个情感上“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的故事。这跟我的很多情绪有关。

  我犯过很多幼稚可笑错误,比如话剧《你在红楼我在西游》的版权,比如有过一次跟影评相关的红包事件,都是我心中难以挥去的痛。说下红包事件,是2010年某次看个什么影片结束后,我往影院外面走,看到该片负责宣传也是我在《新京报》时的前同事张文伯,我说没有车马费啊?他跟我寒暄两句后马上让工作人员给了个红包。我走下楼,已经在为刚才这段不到一分钟的事情忏悔。我竟然跟人要红包?!这是唯一主动跟人要红包,这也是我要忏悔的缘由,至今想起来,都是我一生难以启齿羞耻。我想不仅对当时的张文伯说声对不起,也想给自己曾经“刻意影评”过的影片说声抱歉。时间过去了好几年,人生最大的美德宽恕,我似乎宽恕了自己,原谅了别人,希望下不为例

  其实这两年过的特别“上天入地”。突然赚了好多钱,又突然陷入各种浮华,突然一无所有,突然自信爆棚,突然负债累累,突然陷入绝望,突然觉得自己是个英雄,突然觉得自己特别傻逼,突然感觉幸福,突然被孤独笼罩。我知道很多事情,我错得铭心刻骨。我太相信别人,我对不起很多人,我梦想有一天一个投资人说阿顺我终于找到你啦我给你投两千万吧。我的教训,可能最不能相信的就是关系。也千万不要相信馅饼会掉到你身上,不要相信那些跟你说阿顺我一定会投你多少多少一定会做这个那个的人,人都是自私的,你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我为自己将每个人都当做善良的人而忏悔。我曾热爱一个女性朋友,我觉得她很好。然后在她迷茫的无人照看的下午,我费劲心力买了一堆东西去看她后,还没聊两句,她就眼神闪烁。我说我要走了,她就马上起身。我去电梯,她也没送。我很矫情。所以我很在意。从此,再也没主动联系过这个曾经的朋友。而在我陷入生意低谷赔掉自己辛苦赚的对我来说很巨额后的戒酒岁月里,我跟一个姑娘上床,姑娘后来说有了,需要钱。我费劲巴拉找钱。后来知道她并没有。如果她真有了我的孩子,那么打掉,我还是很痛恨她的。我并不痛恨她讹诈我的钱财,即便在我人生失意时。那会儿就罗列人生做过的所有事情,值得忏悔的太多,上帝都叹气离开了。于是不自觉冰箱拿水蜜桃罐头吃,两年多了,每天吃一个。噢,才发现原来一直在失恋。这些都是之前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了这本小说贯通的情绪,感谢生活。

  今年李宗盛北京演唱会,他把一个老男人的沮丧和渴望唱得淋漓尽致,他说在自己的国度为王,把仅存的“欲望去骨”,突然回望这两年的自己,泪流满面。

  半年前,爸爸在电话里骂我心浮气躁等等,我说我还以为我是你的骄傲呢。从此尴尬。如今想起,只想说,对不起。我确实不是不想结婚,我也确实很浮躁,我在改。我确实很多东西都在改。比如我之前是对曾轶可无感的,但现在我很喜欢她,觉得《狮子座》也是可爱又温暖的。

  不逼叨了。

  感谢父母对我从小不加节制看书的纵容。感谢一直任劳任怨默默支持我的老妹。感谢二舅给我最初的童话书和三舅在我初二看到我发表的一篇跟眼镜有关的作文时的鼓励。

  感谢我热爱的达里奥福、马尔克斯、毛姆们。

  感谢高中时高兴国老师缴获我看的课外书又各种还给我鼓励我。

  感谢当年阿丁、阿乙、艾国永、阿顺“深夜四条A”的刺激。

  感谢魏鑫。我朋友魏鑫是个经纪人,她前男友总怀疑我和她有一腿,其实我俩特坦荡。魏鑫说如果你出书必须要第一个感谢我,不然绝交。唉,摊上这样的朋友你也没办法。

  感谢金秋。感谢戴戴、文婕、竹聿名、果子最初给的建议。感谢班笑阳、寇宇凡后来的意见。感谢尚娜和王羚在“影评人交口”专题呈现时的果敢。感谢阿丁的推荐。感谢云飞扬。感谢湫哥支持。感谢璐璐和申林的安慰。感谢阿飞的帮助。感谢海宝、张鹏、会强、马子等老家兄弟的情感提供。感谢老吕的经典金句。感谢阿牧的音乐捆绑。感谢君君和蘑菇。感谢晓岚的宽容大度。感谢417的兄弟。感谢以哥。感谢惠琪。感谢朱玲。

  感谢静秋,谢谢帮我运作第一本长篇小说。感谢王越。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诸位,感谢你们的选择,我想说,你们很有眼光。尤其感谢张雅哲。

  感谢所有买书的朋友,你们敢买我一个新人的处女作,说明你们都是勇敢无畏的人。

  感谢所有在这本书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感谢所有帮助这帮书推广的好朋友们。感谢每个给我鼓励的人。感谢我所经历的职场生活。

  感谢那些给我挫折的人和忽悠我的人。

  感谢宋方金为我作序,方金给过我很多人生教益。其实还有潘采夫写的另一个序,出版周期紧,没赶上。感谢潘采夫。

  感谢热爱我的姑娘们。感谢至今依然热爱我的姑娘们。

  感谢Y。

  这是我第一本长篇小说,半个月就写完了,不足请多吐槽。下一本争取比这本好。其实我的人生梦想是成为中国最牛逼的童话作家,很可笑吧。是的,梦想都可笑。

  就这样吧。

  阿顺。

  2013年11月30日

  《交口称赞》读后感(四):一个与纯洁渐行渐远的影评人

  第一次见到阿顺是在许多年前的一次非正式的策划会上,那是他还是门户网站娱乐频道的员工,不知道具体职务是主编还是副主编,在一桌子指点江山的圈里人当中,他是看起来最单纯的一位,面容白瘦文静,声音不高但很清晰,不多说话,不迎合谁也不反驳谁,只说具体内容,不像做娱乐编辑的,倒像是做技术的。

  当时万万没想到,我们竟做了几年同行——影评人,包括本书中写到的“枪王之王”杨五郎,有几年我们都算做着相同的一件事,后来逐渐熟了,每次见到他,几乎都会发生这样的几句对话:

  ——最近忙啥呢?

  ——做部片子,正在筹备。

  ——自己干啦,不错啊。

  ——我还在写一本小说,写影评人和圈子里的事,把云飞扬写进去了。

  ——好啊~写好了先给我看看啊。

  同样的内容聊过七八次之后,大概两年时间过去了,始终没看到阿顺的电影,只有这本书践行了当年的闲聊,发到了我的手上。

  拿到这本书之后,心情很兴奋,一方面是有点小虚荣,觉得一个同类有了一点成绩,自己脸上也有光,另一方面是这本书写的人和事都离我不远,有些人物,有些场景,似曾相似。

  这真的是一本写影评人的书吗?写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真实的影评人吗?影视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圈子,圈子里有哪些不可见人的秘密?媒体人、影评人、宣传、制片,投资人、导演、演员,当这些人凑成一团拍电影,利益、欲望和理想会碰撞出什么?丑陋、荒诞、可笑,还是辛酸?

  总之,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前想不出来的,即便是编,也编不利索,幸好,有阿顺结合自己的亲身亲历,以及数年来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这本小说,用文字了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

  翻开书,一口气就读了三分之一,故事由阿顺本人为原型的石小川展开,从“虎狼网”的娱乐副主编,兼职影评人,一步步走向影视圈,拉投资做片子,混关系,恋爱,不停的喝酒、派对,在酒精和欲望中慢慢消耗那本已所剩无多的良知和理想,想得却不可得中与纯洁的自我渐行渐远。

  字里行间流露着阿顺的才情,才华与真情实感。

  阿顺写影评人这部份,关于影评人的分类,影评人的业务、心态,与媒体或行业的关系,关于独立影评人奖的始末,一切都言之有物,不算小说化的情节,所呈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真实、详尽,真实性和客观性远远大于前段时间某些娱乐媒体制作的专题。因为内容相当专业也很生动,亲自阅读更有乐趣,在此就不剧透了。

  看得出,阿顺是以一个平静的心态去呈现这个圈内的人物,既没有善意的美化,也没有虚假和夸张,能写出这样的态度,或许是因为他已经脱离了这个圈子,也可能是因为他的纯洁个性始然。

  而到了石小川和几位老板联合制作的情节,《交口称赞》更像是一部小说了,一个满怀理念总以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有志青年,与当初的理想怎样渐行渐远,小说用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情节吸引人阅读下去,商战、情爱、阴谋等元素的运用,让人渐渐入迷,我没拍过电影,但据我观察,阿顺笔下的人物,与我心目中对号入座的那些人是非常契合的。

  阿顺用犀利的文字扒下了他们的皮,掀开了堂而皇之的桌面,让我们看到了影视圈幕后那些阴暗与光鲜重合的部份,对于像我这样经常探在这个圈子的窗户外向里窥探的读者来说,比一般的小说更具吸引力。

  书还没有读完,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的后三分之二肯定是更加精彩,更加离奇,也更加欲望横流的影视圈见闻,如果拍成电影,应该和《三十年细说从头》是一个概念。

  。

  因为是评朋友的书,有感而发,不求交口,所以特别指出《交口称赞》的两点个人意见。

  1、书中对影评人的分类相当精确而且有体系,我却觉得还缺少一类,如果能加上就更全面了。

  公众印象中的影评人,多数是指每月赚不上几千块钱,因为爱电影或纯粹为稿费而写影评的年轻人,大多生活都不稳定。就像本书中提到的杨五郎,号称“枪王之王”,稿费收入也就勉强小康水平。其实还有一些影评人的社会地位颇高,多半任职于国字头的影视单位、机构或权威媒体,这部分影评人不在乎稿费和红包,但和他们的政治稿、人情稿比起来,杨五郎就比白条鸡还纯洁了。

  2、书中提到的人名、片名、公司名一律都是化名,如果没记错的话,提到《疯狂的石头》《飞天》时用的是真名,不如一化到底,更纯粹一些。

  《交口称赞》读后感(五):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在前面:

  从来没有写过书评,混到豆瓣也是受了作者影响。现在距离阅读《交口称赞》的时间已经过去小半年了,骨骼与血肉都模糊了,只是凭借对行文气息的感性记忆,来记录我的一些感受。而对于作者所描述的圈儿,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极了希望工程广告里的那个“大眼睛”,去旁观、感知和思考着他所描述的世界又一隅。以一个纯粹的outsider的视角,来看待阿顺眼中的世界与身处的经历。

  关于阿顺:

  阿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儒雅"的人,“儒雅”,对,我说的是儒雅;对,确实也是带引号的:一是确实就是有那么一种感觉,二是我也知道根本也不是那么码事。

  不管他多嘴硬去强调《交口称赞》的主人公原型是谁、是集合了多少人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小说最重要的三大要素之一——主人公,最重要的就是灵魂。他赋予主人公石小川的便是自己的灵魂,他的理想、人生观,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交口称赞》里了解。看啊,他是多么自负的一个人,敢把所有情绪、气息和内心,袒胸露乳、更甚是开膛破肚、挖心掏肺的给你看“我就是这样一个人”。看啊,他又是多么自恋的一个人,连主人公名字都是从自己的名字里拆出来的。并且还给主人公一切自己的喜好,梅西、朴树、拿破仑、page one、朝阳公园……其实我更佩服他的勇敢。这两年的生活把我变成了一枚蚌,总是把自己扣上严实的壳,甚至不敢承受一粒沙的疼痛。而作者却在经受打击之后,更敢去承受把自己解剖之后的重生,同时把自己知道的、好与不好的事情讲给每一个人。

  关于“忏悔录”:

  他一直在说的是“忏悔”。承认错误、有反思、有改变、更进步,是好事。

  记忆里,阿顺在书中有一个很深的执念,关于忏悔、关于独立影评人,不管是石小川对于自己的反思和要求,还是喜欢的彭洋从侧面对他的要求。总觉得他加注给石小川太多个人性的责任或者说就是压力。个人感觉它太重了,不是一个人的肩膀就可以挑起的,也不该是石小川一个人来承担的。忘记了在哪里看过这样一句话,形容的是中国的商业,觉得很有道理,放在这里也蛮合适:“落后的体制,先是逼良为娼,再是选择性扫黄。”到底什么是对的,谁也无法定义。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对于对与错、好与坏的定义,不管是非黑即白还是灰度空间。做想做的事,做该做的事,就很好了。就像很多人谈迷茫,其实也不过是在该奋斗的年纪,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了。而我们看到的“石小川”确确实实就是一个简单而坚定的行者。

  关于结局:

  但是,个人而言,我不喜欢作者对于结局的撰写。结局逆转的太过梦幻了,比起完美结局我更期待他这个行者的未知的未来。韩俊厚这个人整个都太理想化了。而单纯以我或是主观或是幼稚的理解,这他是杜撰出来的一个形象,是阿顺在逆境中想要依靠的大树、是绝境中想要拉扯住的稻草,亦或是真正的理由——另一个他,理想的他、强大以后的他想成为的样子,或者也是给他不想辜负的郭淼淼一个交代。从而来幻想的关于自己又一灵魂与躯壳,去承载他的理想与未完成的故事,在希望中圆一个完美的结局。

  偏颇之处还请见谅。祝好。

  《交口称赞》读后感(六):纪念一场爱情,叫做郭渺渺、

  时间过去很久了,早就看完这本远道而来的小说,可是答应阿顺老师的读后感却迟迟没有奉上、说实话,内心有些矛盾,不知道自己该从哪里说起,又该从哪里结束…交口称赞,开始看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毕竟,内个圈子离我们很远,更多的,是我们的不了解…但是,后来却被深深地打动…不为小川那些坎坷的经历,只为内个、打不动石小川内心的傻姑娘,郭渺渺…

  先说说最触动我内心的几个片段吧、第一个虽未让我流泪,却令我感动的场景、石小川跟韩俊后一起喝酒的时候,郭渺渺第一次出场,如女神降临般闯入韩俊后及读者眼里,阳光,义气,细腻的爱,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天生公关的料,让她可以在与韩俊后的交谈中游刃有余。如果说,她的外表叫韩俊后的眼前一亮,那么,她本身的个人魅力,就是吸引韩俊后目光的所有原因…

  郭渺渺跟石小川、亓干他们一起喝酒,喝多了的内一段、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她那么爱石小川啊…为什么就得不到回应呢?

  第三个片段,石小川奶奶去世的时候,小川在火车站嚎啕大哭的场面,我好像看到了一个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在茫茫人海中无助的样子…还有周围人冷漠的面孔跟刺心的话语…好想抱抱他,给他些温暖,让他别那么无助,让他,别被世间的冷漠刺痛…

  第四场,渺渺跳楼的画面、跳楼前嘴上喊着的,是:石小川,跟彭洋好好过、内一段,虽未歇斯底里,却也流泪不止…这是多么深入骨髓的爱,才会让她临行前还念念不忘着对方的幸福???

  也许这才是生活吧、有些人,明明就很优秀,明明是别人捧在手里疼爱着的宝贝、却还要死乞白赖的赖在另一个人身边,默默地付出,默默地等待、不问结果,不问未来…我想这才是爱情…不顾一切的,奋不顾身的一场爱的旅行,哪怕体无完肤,哪怕,阻碍重重…

  哪个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一场离经叛道的爱情呢??父母不同意,朋友不支持,现实也时时打击着我们。可是,我们依然拉扯着对方,在大街上撕心裂肺的喊着爱情至上…

  有人问我,为什么当初所有人都反对,我却还是坚持、我说因为太爱…我曾经,以为自己为了爱情所做的,已然足够,直到遇见她,一个叫郭渺渺的傻姑娘…

  她那么优秀,她那么美丽,她那么吸引人,却一心扑到了没有什么优点的石小川身上…不,也许,这刚好也突出了石小川的优秀~

  石小川,知名影评人,他的梦想,是成为中国最牛逼的童话作家,我想,是不是在最不童话的世界里生存的太久太累了,所以,才会向往内些最初的,单纯美好的生活?梦想啊、似乎已经离我很遥远了吧、最初的梦想是什么?谁又还记得呢?记得当初,自己对大学的印象只有清华大学和“家里蹲”大学之分的时候,骄傲的跟爸妈说,看着吧,以后我考清华给你们看…还记得爸妈当时开心的夸我有志气的样子,一转眼,自己却已坐在不入流的大学里混吃等死度过两年…这两年,想过去当兵,想过去大西北,却最终被现实打败、只能规规矩矩等待毕业,流入打工者的大潮中…想想都心痛啊、也许这就是生活吧、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磨灭你的耐心跟斗志、最后,我们终于成为了一无所有的人、

  看过了身边那么多的爱情故事,或多或少、也算些许经历、在复杂的社会与生活环境的打磨下,郭渺渺,一个仍然保有一颗渴望爱情、向往爱情、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心的人,我该说她太傻?还是她太单纯???

  爱情啊,都是年轻人玩儿的东西吧、年轻的时候,有大把的时间,大把的精力去说甜言蜜语,去争吵、经过了太多的所谓的爱情以后,内心就会麻木、麻木了,就不会再痛,也不会再轻易的开心,更不会如最初内样的,容易满足,一个小小的拥抱,都可以满足的微笑…人越复杂,就越向往单纯……

  彭洋,一个世人眼中近乎完美的女人,优越的家庭条件,美丽的外表,单纯的内心,果决的工作态度,超强的工作能力,理智,阳光,骨子里,透着成熟又带着些青涩的味道,这样的彭洋,女人也会爱吧?何况是石小川?

  我想,郭渺渺于彭洋,输在了两个字,太熟、她与小川太熟,熟到举手投足皆有默契、我不否定小川爱着彭洋,但是,谁又能说他不爱郭渺渺呢?或许,这份爱,沉淀的太久,连他自己,都未曾发现…习惯,有时候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你已经习惯了一有事他就出现,这种信手拈来的呵护,让你以为它来的太随意,久了,就会变成一种理所应当,你根本就不觉得疼你的内个人会离开,你,也从未想过对方离开以后,你的生活如何…我想,当得知渺渺去世的消息时,小川一定是心痛的快要窒息了吧?她突然就那么离开了,就那么离开了啊…连一句告别的话都未说,这样的离别,根本不是内些每天吵吵闹闹说分手玩儿自杀的年轻人能懂的吧…

  马航失踪,吸引了国人的目光,却还是因为某名人出轨而渐渐被淡忘…所以,无论多么冲击人内心的事情都会因为没发生在自己身上而被渐渐淡忘、而爱情无论多么深刻,多么轰轰烈烈,也终究抵不过一个“变”字、时间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人心的改变…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陷在回忆里,总也不让自己走出来、可是,回忆终究只是回忆、陷的太久,只能说太矫情了…

  我想我们不是忘记不了过去,也不是走不到未来,而是纵容自己的胆怯,让自己沉沦在那些令人温暖的甜言蜜语里,抱着伤,彰显自己的忧郁气质,从此,变成了有故事的人,碰到人,就忍不住拿出来晒晒,讲讲,渴望得到大家的同情、死皮赖脸的寻找着存在感…

  好吧,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只是看完交口,想到了这些…又或许,是借着交口,来抒发自己内心,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忐忑…

  虽然有些晚了,又说着乱七八糟毫无章法的矫情话,但是,依然厚着脸皮的希望阿顺老师可以原谅…

  《交口称赞》读后感(七):时代的注脚之一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伟大的疯子、哲学家尼采说的这句话,实在是太准确了,传说苏轼和佛印、苏小妹也有这个机锋故事,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呈现出这个特色。你怎么看待时代,时代就会给你什样子。从最高层面的政治宣传、意识形态领域、反腐倡廉到房地产、汽车、娱乐圈等等,都存在着明暗之间、阴晴不定、雾霾指数高企的宣传,东边日出西边雨是常态。我的挚友兼老乡、合作伙伴阿顺同学所写的长篇小说《交口称赞》,最早是以我为主人公,最终我光荣、正确而不够伟大的成为了男二号,我很欣慰。这本小说的构思,自然是针对当前中国娱乐浆糊里的特殊现象进行的批评,不过我在他还没写小说之前就指出恐怕并非特殊,中国电影和中国足球极有可能是中国三百六十行中最为纯净的两大热点行业,即便已经被反复言说、解构、攻击和批判,也就早完成了脱敏,实际上从业人员难有压力。不过,我的阿顺一直在纠结,这也许与他一些身份有关:农民、大学生、话剧编剧导演、报刊编辑记者、门户网站娱乐副主编、影评人及宣传公司老板有关,身份认同的紊乱和在内心深处对柔软理想的生硬坚持,都让他惴惴不安。

  我们的朋友们,很容易对号入座,这本小说里的人物半数都有活生生、赤裸裸、混不吝的原型,凡是雄性动物基本如此,而女生大抵是阿顺同学的美好想象。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男性的两大永恒欲望是攻击欲和占有欲,《交口称赞》迂回曲折的还是辩证的证明了这一点,哪怕其中正反忠奸的角色有些脸谱化,却没有人能够脱离这一真理法则。小说中的阿顺和我,经历过的事件,前半部分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江湖险恶,少年阿顺——即使他年过三十——总是愿意先去相信别人,于是就遭遇了各种不靠谱,众所周知,我们的公司叫做:“靠谱”,显然这是一则《世说新语》式的轶事。古希腊那位哲人柏拉图告诫我们:“对一切人的不加区别的平等等于不平等。”我们盲目的去相信别人、连自己的合法权益都不能保护,事实上也就说明很是对不起自己和跟着我们干的兄弟姐妹。小说里的我是喝酒的,现实中我不喝,但对阿顺说,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并非命运冷笑后的赐予,而是我们没有把自己搞得更强大,段子手说:“命运这东西是套餐,不能单点”,大约是准确的,这是一个过程,受到混账的欺负,也许不是坏事,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这本书,是阿顺对青春的一次复盘,也是在纸上进行一次事先张扬的私奔,兼具说走就走的旅行和奋不顾身的爱情两大骚情演义,必然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所作出的毫不含糊的注脚。这个世界上的以艺术或商业名义的产品或作品,几乎再也不能令围观群众心悦诚服,无论是几亿的一幅画还是一只碗,还是公映首日便破亿的电影,再或者是收视率高企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有一搭没一塔的看着评点着,注意力危机是各行业的痼疾,往往是奚落嘲谑挖苦讽刺为主,但又不妨去掺和,《检察日报》发评论说连韩寒郭敬明都能去做导演引起反弹,岂不知像导演影评人等等,根本不需要去考个证拿个本,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既然不能去做专业摄影专业灯光专业录音专业编辑专业校对等等等等,于是乎只好去做导演编剧写手和影评人,大狗小狗只要敢于去欢叫总可以影响一些人做一点事,折腾总比乖乖听话好,就在打老虎被宣布打了之后,中国人统统成了居民,貌似多多少少有了一定的迁徙自由,如同阿顺版石小川一样的外省青年在未来的三十年至少要有三亿起进入中等以上城市尝试自己的人生,区别无非是成功与失败、这一行与那一行、飘荡还是定居,理想总是应该去实际触摸才有再言说的资格,没有人有打压他们兴之所至做梦的权力,只要不去恶意影响他人。中国梦,每个人做起来都不一样,人生的边界,没有任何团体和个人可以框定,但前提还得需要自己想好要走下去。马修·麦康纳在《年少轻狂》中说:“大人们会不断甩给你他们的规则,你得守住自己的生活,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交口称赞》读后感(八):《交口称赞》:人与书都值得交口称赞

  认识阿顺好几年,但只知道他叫“阿顺”,却不知道他的真名,年纪轻轻顶着些许的少白头,黑框眼镜,这都是典型知识分子的特征。时隔多日,一部《交口称赞》送到手上,我内心中闪现出一句话:“当年吹过的牛逼终于成现实。”

  每次与阿顺闲聊,他不是说在做一部电影就是在说写一部小说,直到有段时间他消失了,再次出现时他带来了这本有关影视圈有关影评人的《交口称赞》。有一句话说的很在理,“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实现过去吹过的牛逼。”阿顺做到了,通过这一点人与书都值得交口称赞。

  拿到书的第一个晚上,熬夜读半,这本书中的影视圈是我了解的那个圈子吗?书里的影评人是通常意义上的影评人吗?这本书仿似揭露那个圈子里最真实的面目,描述了一部电影从最初的想法到最终的上映这里交杂着太多关于利益、关于阴谋、关于理想的东西。而书中的影评人的部分,它把影评人的分类,影评人的业务、心态,与媒体或行业的关系,关于独立影评人奖的始末,一切都言之有物,不算小说化的情节,所呈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真实、详尽,真实性和客观性都非媒体报道那般不堪。

  虽然阿顺说,本小说的故事纯属虚构(那是扯淡,越说虚构就也是在写自己),但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在写自己,总结自己这些年的所有经历,因为这些经历就是某种财富,只有见识了才会懂得。一个满怀理念总以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有志青年,与当初的理想渐行渐远,在经历利用、阴谋、打击、失落后的惊醒,让他更加坚定的看清未来的路。小说中运用了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情节吸引人阅读下去,商战、情爱、阴谋等元素的运用,让人渐渐入迷,让你清醒的看清一些人、一些事。

  阿顺在书中非但写自己,还写朋友,书中的“杨五郎”,我们称之“皇叔”,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读过的书比我们爬过的楼还高,他就是一个非常资深的影评人。据我了解影评人真不是常人所说的“月入六万”,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自由职业拿着微薄的稿费,辛辛苦苦的飘在异乡为了心中的理想在默默的打拼默默撸稿。

  《交口称赞》用犀利的文字扒下了影视圈虚伪的纱布,阿顺像是一个圈中自由人在为我们窥探里面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真正了解那个圈子,它真的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全是光鲜亮丽,尔虞我诈、阴谋诱惑应有尽有。读这本小说是一次内心的洗礼,让你更加清晰的看穿现象了解本质。

  正如阿顺在书中的自序,“这是一本跟忏悔有关的小说。人总是很不自然地回头去看自己,那些被自我误读的或高或低的自己,都像一个笑话在白驹过隙中呼扇着醉醺醺的冷风。所以想到一些不够纯粹的过往,对内心上纲上线自我批判一番还是挺虚荣满足的,看,我是多纯粹的人了。”是的,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活得很纯粹,其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你怎么可能纯粹,早被感染的心肺功能失常了。

  《交口称赞》读后感(九):潘采夫:一个男人的纸上私奔

  阿顺总是做出一些比较奇葩的事,比如四八之年的老男人失恋时伤心得像个少女,每日喝着大酒冷不防写出一部《你在红楼我在西游》,随手写着交口影评却对独立影评情有独钟,在影视圈蝇营狗苟却纯真如婴孩。而作为这一切的集大成者,是写出一部非虚构的、残酷真实的回忆录。

  “中国版忏悔录”的自况,让本书的气质看上去有些滑稽。卢梭在《忏悔录》开篇第一句写道:“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阿顺做出了同样的尝试,他甚至走得更远。

  卢梭写《忏悔录》时,思想体系早已形成,要写的文章都已写完,该见的女粉丝也都见过,将书改名为《墓畔沉思录》,作为挥别世界的礼物也未尝不可。但对正值虎狼之年、事业螺旋式上升、须臾离不开朋友的阿顺来说,不仅自己当街裸奔,还轻松扯下周围一批人的布片。鲁迅去世前才写“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阿顺直接跟自己的前半生决裂,从32岁开始涅槃,却仍然生活在那个圈子,这不科学。

  但也许并不难,对于一个孩子般的人来说。面对一个解不开的绳结,俗人会用一辈子去研究,亚历山大会一刀挥下,如果交给一个孩子,则会直接扔到火里。江南七怪打不过陈玄风,小郭靖一挥手解决问题,高手们破解不了的珍珑棋局,小和尚扔一臭子儿豁然开朗。阿顺是我认识的人里,少见的像孩子一般的大人,我瞻前顾后首鼠两端的难题,对他来说想都不用想。赤子之心,可以破万物。

  《交口称赞》不是忏悔录,也不是多么好的文学作品,甚至会挑战人的阅读耐心,因为它实在有点——啰嗦。但我读得很入戏,它真实得有些可怕,坦诚得令人担心。一则,书中大半人现实中我都认识,虽然被改换了名字,影评人“李大南”我还猜不出是张小北么。二则,如果一个朋友拉着你掏心窝子,把它的梦遗他的初恋他的卑鄙他的迷惘全向你倾诉,把你当成了告解对象,你不把自己幻想成神父并感觉对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你还是人么。

  书中写了几个坏蛋,相信每个人都能自动认领,也听说有人跟阿顺割袍断交。把身边活着的真人当坏蛋写出来,这确实够拽。但对于一个骂过你之后立即敞开胸膛面对你并咧着嘴微笑的人,那个坏蛋也必会哭笑不得吧。

  彭洋和郭渺渺是两个女主角,她们集中了女孩子所有的优点,这两个人都是不靠谱的阿顺配不上的。将郭渺渺写死是我最不能原谅的一件事,最好的女孩被写得最不堪,这使我讨厌这本书,我讨厌作者的自恋。而将彭洋写丢最让我开心,不珍惜她的人不配得到她。女人的爱情观很奇特,有人喜欢扮演女儿,有人喜欢扮演母亲,这是阿顺对某些女人拥有致命杀伤力的原因。老子说,示弱可以征服女人。

  在这本书中,所有的男人都猥琐不堪,所有的女人都冰清玉洁,这也符合一个定律:每个男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贾宝玉。

  这是一本娱乐圈商战操作手册,不过我怀疑有虚构成分,男主角往往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雄性气质,我相信执着于复仇的那个人不是阿顺,只是他心中的恶念。善良的人出于对自己的愤怒,会倾向于把自己写得恶一点,在心中把伤害过他的人痛殴个不停。

  就是一本这样的书,作者不是勇敢是简单,不用技巧也没有结构,这就是他所作过的,就是他所想的,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是卑鄙龌龊的,就写卑鄙龌龊,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卢梭语)。就这一点来说,这是一本勇敢的、忠实于自己的、接地气的书。只不过卢梭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绝,是对自然主义的阐述,阿顺是去他娘的爱谁谁。

  潘采夫

  《交口称赞》读后感(十):交口交心,日后交口

  读完《交口称赞》,把读书过程中凌乱散碎的思绪串起来。其实这一篇文字是漫长且颠倒地堆砌而成,忙于琐碎无暇思考,我想,这是好多人现在的通病,不仅仅是我。于是我偶尔会怀念过去思绪飞扬键盘噼啪的日子,文字作伴溺于思考…

  很长时间,不说不写,甚至放下了思考,只是为了让明天的自己不要觉得昨天的自己多么矫情,今天这么做也许也是为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一个积蓄点的爆发。

  交口的爱

  其实我一直酝酿着,酝酿着将所有积存的感觉写给我的懂球姐,写我与懂球姐的北京爱情故事。

  去年和阿顺聊足球电影,去年听阿顺说闭关写小说,我对他的梦想充满了期待憧憬,冬天来临的时候,阿顺说他的小说处女作写完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实现的会非常希望在好朋友好兄弟的身上梦想成真,并且时刻感同身受为他们高兴。我和阿顺应该都可以划入文艺青年的范畴,只是他是处女座的完美主义者,而我是射手座的理想主义者。他是将完美主义付诸于行动实现梦想,而我仍在路上,仍旧让浪漫主义情节随时作祟自己。

  我邀请阿顺来做我和懂球姐的证婚人,我们都是网易论坛孕生的文艺青年,我们都是足球论坛结交的北漂好友,我和懂球姐的足球情缘,在曾经网易论坛的网友们看来妙不可言又或者普天同庆,而阿顺正是我们从足球论坛到现实生活里最好的见证者。

  零九年,卡门邀请我一起去看阿顺的话剧《你在红楼我在西游》,她跟说我,不负如来不负卿,当时我没懂,现在我懂了。于是某个时间开始,我的各种记述里女主角变成了懂球姐。

  去年夏天,我和懂球姐一起去三里屯看望阿顺,他也想要找到一个能够跟他看球论球的姑娘,他也想要找到一个能够跟他吟诗附和的姑娘。于是阿顺开始淡淡地讲述着娱乐圈里的姑娘,忧愁着知己难寻…然后冷不丁盯着我和懂球姐问到,你们真不是酒后乱性在一起?!

  诚如,我与懂球姐相识的八年里,足球和文字占据了百分之八十,而我们在一起后,促膝长谈的不仅仅是足球和文字,我们会一起反复地看黎姿版《倚天屠龙记》,一起回味《唐太宗李世民》,一起沉浸于“待我拱手河山讨你欢”的意境…

  对于阿顺的《交口称赞》,我更喜欢矫情的爱情故事,至于交不交口,日后也不一定交口,却也只有日后方知有否交口。郭渺渺与石小川,石小川与彭洋,我在翻书时候以一个已婚男人的角度去揣摩着。郭渺渺爱着石小川,爱的太真实太直接,越是真实的越是容易的越是不懂珍惜,所以石小川永远地失去了郭渺渺,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但这只能是写在书本里的结局。石小川爱着彭洋,爱的太虚幻爱的太纯粹,越是得不到的越是炽烈追求着,于是石小川弄丢了彭洋,其实这只是生活的开始,一个呐喊着我要娶你我们结婚吧的三十岁男人,刚刚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爱情的初衷。也许有一天,彭洋会突然出现在石小川的面前,也许朴树的演唱会散场时茫茫人海里注定牵手的两个人就会注定相遇…谁知道呢,矫情的爱情,朦胧的结束,我们只有交口着期待再一次交口的到来,当石小川抓住彭洋的时候,永不放手,那将是人生的新开始…

  《交口称赞》的阿顺还站在围城外,而我已经走进围城,且享受着围城里的生活。我似乎经常对阿顺说,加油等着吧,你的姑娘可能随时来到你身边…我似乎也跟小伙伴说过,每一个女神不过是单身吊丝永远挥舞卷纸的动力,围城里没有女神,只有挥舞着围裙的人妻…

  交口的人

  我在婚前婚后的变化,让诸多小伙伴为之交口惊叹。从零八年到一三年,整整五年我都在享受,我是一个典型的懒惰和拖延的人,所以我都选择租房子在十分钟即可上班的地方,于是坐地铁或者公交的次数对我而言真的屈指可数,而我在那些年出门时更多打车。我曾经跟现在的丈母娘还不是丈母娘时信誓旦旦地畅聊着我的北漂生活,潇洒且自由,相谈甚欢,真真不曾预知后来的姻缘结果。结婚买房背房贷,买菜做饭当煮夫,一切顺其自然。

  坐地铁的漫长生活开始时,我总是喜欢观察着来来去去的路上行人,并且恶毒地在心里猜测和点评,很多时候我的直觉还是靠谱的。比如猜测路人的职业和隐私,比如点评穿着打扮,某天早上六点多的地铁上,一个面庞清纯的女孩却在初春季节袒露出一半香肩,这并不是一件露肩装,甚至只是件很保守的衣服,领口却被姑娘生生扯至肩头以便露出香肩感受初春撩动的冷风,车厢里睡眼惺忪的男人们突然闪烁起比眯一会更有冲动的希望之光,我只好深深地投出一片鄙夷之情然后到站下车扬长而去。无暇思考的我们,只有在地铁上在公交上甚至蹲在厕所里能够忘我地思考。

  我总是不自然地回味自己,怀着一颗忏悔的心入戏。我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迫不及待地翻阅《交口称赞》,然后激动兴奋地看到网易体育论坛出现在书中,然后故作深沉地品读…阿顺的中国版忏悔录,让我先入为主地开始忏悔自己,随着石小川一步步走入困境再重生而立,我开始反省着过去七年的北漂生活。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交口称赞的人大概也是如此。石小川的迷途困境,被朋友与利益的出卖,可能都是理想主义文艺青年在职场的共同写照。

  我是一个自恋的人,总是随时在意于他人的评价,俗称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一类人,些许迂腐,些许矫情,还有些许的顽固。懂球姐经常批评我曾是一个为别人活着的人,我总是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下一步。我就是传说中那种对别人都很好的好人,而且一样的好,所以有些年所有人都不知道我究竟对谁好或者喜欢谁。懂球姐曾经若干次地跟我讨论做人的原则,我只是无奈地解释我已经努力去做一个势利的人,我还有一种与“追姑娘就像扒玉米”并列的理论就是千军万马棍扫一片总有跟你臭味相投相见恨晚的。于是我真的是一个朋友很多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很多的朋友,大有武侠小说里“小孟尝”的赶脚。于是很多人都会用“好”来形容他们的这个朋友,可能是一句人好,可能是说脾气好,也可能是说品行好,还可能是说模样好。对于讨厌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一个浮夸虚伪的人,好在讨厌的应该不多。

  我在石小川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的身影,文艺青年的悲哀就在于此,永远矫情着坚持自己,即使头破血流。人渣总是有的,幸运地遇到一两朵奇葩更显生活之多彩多姿。但更为之感激涕零的是,或困境或低谷时仍会有人坚守在你的身边陪你借酒消愁,这正是爱人家人之外最真挚的情义。朋友,大可不必如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里讲的用借钱评定,我喜欢被朋友麻烦却尽量避免麻烦朋友,不是为了显得自己高尚,只是文艺青年的矫情。于是,当我真的需要帮助时,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样的踏实和感动。朋友们的直接干脆让我感到些许羞愧,然后就是几近泪奔的百感交集,唯有默默留存,用时下最流行的一句,且行且珍惜。

  我大概并不是为了要做一个让人人交口的人,仅仅只是一种病,也许应该叫自恋矫情症。至少,我总是愿意保持着每一个朋友,随时怀念彼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懂球姐总是嫌弃地说,对于我们的婚礼,我更激动于将自己的朋友们汇聚一堂把酒言欢。

  很抱歉地将《交口称赞》的读后感写成了我的忏悔,我不懂影视圈的交口称赞,我却反思着石小川的起伏跌宕,也许这就是交口的魅力所在。想开始你的忏悔吗?那么请看《交口称赞》。想知道自己够不够交口吗?那么请看《交口称赞》。今天你交口了吗?那么赶紧去买《交口称赞》,记住,交口要交心,日后再交口。

  落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