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3: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的读后感10篇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一本由[日] 黑川雅之著作,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后感(一):浅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素,假,并,气,间,微,秘,破。这八个方面的描述,可以让我们一窥日本产品精致简约设计特性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和日本国民性。因为工作原因,在日本呆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个周末到神户的各个景点或者城乡间到处瞎逛,对日本的寺庙,公园,传统庭院,现代住宅,博物馆随意溜达间,处处领略着日本人对美的独到见地,同时发现种种的似曾相识。毕竟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历朝历代文化影响,同根同源,东方人的原始情感推演,流传到日本这方水土,融合日本人的情感敬畏和智慧,传承转化为日本的美学,此中不难发现儒,释,道三教所推崇的哲学精髓。

  素,强调材质的重要性,它比产品设计本身被摆在了更高的位置。日本人觉得产品的美,更在于保持朴质的本色,设计要不失其自然纯真,不刻意体现人工雕凿。日本的传统和室大都用木,竹,纸材料。从实用和就地取材来说,日本地震多发,木竹结构其实并不牢固,而且很容易因为火灾化为灰烬。而日本多丘陵,就近取材石料,其实更加实用便利。但从日本人的审美出发,木竹材料,随着时间的侵蚀自然风化,木头,竹子形成的纹理更能体现时间的痕迹和寂寥之美。

  假,是借自然之势的意思。假其实和素一样,都是希望能排除人对自然秩序的干预,尽量让人顺应自然,融入到自然里面去。假的另一个体现,可以从日本人发明的落地窗看出。落地窗其实是西方建筑理念和日本希望人接近自然的美学的一体融合。

  素和假都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无比尊崇。而日本人对自然的尊崇,来源于对自然的敬畏。日本可算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频繁的地震海啸让日本人深刻体会人在自然面前的微弱渺小,天生对自然的力量有着无比的畏惧和崇尚。日本四面环海,为了感恩海洋对人类的馈赠,将7月的第三个星期一订为法定假日“海之日”;有了“海之日”之后,日本人觉得有感谢海的节日,没有感念山的日子怎么可以呢?所以就有日本山岳会的各届热心人士开始奔走策划制定“山之日”。基于他们对山的无限热情,又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在议会上正式通过修正案,确定从2016年起将8月11日定为“山之日”。改正案上明文写着“设置山之日是为了让人们获得与山亲近的机会,同时对山给予人们的恩惠表示感谢”。这样日本人民就可以皆大欢喜的和盂兰盆节一起连休个长假去亲近自然,顺便怀念祖先了。有些日本人认为人死后,不是到天堂或者地狱,而是像樱花谢去,又归于自然。

  并,其实就是个性化体现,考虑每个产品使用者的感受,从个人的实际需要进行考量设计。气,就是气场,即人自身蕴含着某些对周遭环境具有的影响力。间,就是气形成的特定空间。并,气,间一起体现的,是日本美学强调的秩序和谐共生生命力的理念。并,从产品设计上来看,体现在对于用户需求的人性化关怀,比如日本的厕所设计,亲身体验过日本马桶除了强大清洗功能之外,还有另外配置一个叫音姬的播放器,如厕的时候按下按钮,音姬自动播放一些杂音,就可以掩盖生理排泄的尴尬声音了。气,就是气场和生命力,比如日本传统建筑由和柱子茅草屋顶构造的空间,男性对家的支撑作用比做柱子,女性的平静温柔比做遮风挡雨的屋顶,同时又有阴阳和谐的意思。间,又体现了秩序感,它和气是一体的。它代表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人与自然融合的精神。日本人的礼貌,体现了日本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距离。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是有隐私的,要把握度的,礼貌而克制;但人与人之间又要有必要的亲近感,需要一起面对自然的力量。日本人从小进行过无数应对自然灾害的演练,就是为了强化危难时刻的秩序。大地震发生之后,没有其地方大灾现场常见的混乱和恐慌。你会发现日本民众有序离开,前往紧急避难场所。到指定场所安静等待救援,公用电话亭前有序排队打电话报平安,每个人都尽量言简意赅不占用其它人的时间。没有恐慌没有哄抢物资,便利店自动分发水食物。人们自发组织伤员包扎救援。大灾面前,一切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这就是秩序性。间,是一种有度的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气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日本自然灾害的多发性,需要人们在自然灾难面前,迅速团结起来,通过遵守必然的秩序,一起面对灾难,就是对间的体现。间,空间是开放的,流动的,传统和室房间是没有隔断的,气是可以从一个空间流到另外的空间,进而流到大自然的。它其实是体现了日本人希望人与人之间,通过共同的秩序保持互相尊重的距离,同时又是可以亲近起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微,就是少但精。通过细节打动你,但不止限于细节,通过细节这个点看整体,体现整体,从细微处延申到外界,体现整体的和谐。不会突然被某个点震撼,但所有的细节精致值得细细品味,耐人寻味。

  秘,体现局部,不表现全部,通过部分的隐秘带动受者参与想象,一起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和创造。即中国传统留白手法。这就是日本产品简洁的原因。除了设计巧思隐于材质之后,就是设计者希望使用者通过每个人不同的观察想象和理解,体会产品/艺术品因人而已的美感和意义。避免刻意引导和刺激,这样作品会有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表达空间。

  破,遵守既定的自然和技术秩序,同时寻求偶然性的美和力量来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随意简单而充满人和自然力量融合的美。

  所以,总结来说,日本人的美学的核心是对自然的无比尊重和敬畏,这是审美的出发点。素,是让材质成为产品/艺术品的主题,设计巧思隐于材质之后,尊重材质自然的力量美。同时,要顺应自然之势,即假。因为日本自身的自然环境,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特别强调了审美的秩序理念,以求将自然灾害的伤害降到最低,并希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能够有秩序地和谐共生,彼此保持合适的距离,但又融为一体的理念。在这之外,日本的审美表达尊崇自然,不强加观念,不刺激受众,而是从细微处体现整体的和谐性和无限延伸;不表现整体,通过局部的隐秘,大量留白,驱动观看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参与到作品的理解和二次创作之中,从而对作品本身的美感产生每个观看/使用者特有的表达,赋予美无限的空间。在技术和设计成熟稳定的基础上,既尊崇自然,同时又追求偶然性带来的异于常规,随性不拘的力量的美学体现。

  砚

  于“富士山”脚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后感(二):感官世界的日本审美评价

  “原来在我们的过去,早就蕴含着未来的至美。”

  抱着对日本美学观的好奇心理,我阅读了黑川雅之先生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一书。感慨于日本审美意识的多元复杂的魅力,亦有感于黑川先生对日本美学热情洋溢的礼赞,以及中日审美意趣中常被忽视的巨大差异,略做小议。

  首先,黑川先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平面充分展开、时间充分延伸、多维立体的日本美学文化长卷。许多关联性的研究方法、发散性的思考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从“工具是身体的延伸”的认知角度,对工具通用性设计持批判态度,对比了中国、日本、西方餐桌的不同餐具配置,用以诠释日本文化中的“并”的观念,一种多元并列的平等组合,一种尊重相对个体价值的和谐美感。这也许也是当代日本产品设计给人强烈的舒适感和美感的原因之一。再如,屏风画所蕴含的“间”的概念,在解读《松林图》时,作者写道“西方绘画先有整体,日本绘画先有细节,两个细节分别单独看没有问题,并列摆放在一起却又如此精彩地合成一幅整体的画面。这是因为多个平等的细节取得了合理的间距,构成了‘间’的美感。”

  这种横向上东西方审美文化的对比不仅比比皆是,而且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比如提到餐具问题,我注意到餐具的传统材质,西方餐具以金属(刀叉)、瓷器(碟盘)为主,中国餐具以瓷器(中产阶级使用的碗)、木器(筷子)为主,日本则以木器(漆器)为主,反映的是不同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工具和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亦有不同文明之间的渐进交流和传播。

  对于“间”,东方的“间”,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指向一种柱与柱的距离、能量的距离,潜藏着气的流动,而西方的“间”,是一种房间的概念,更具功能性,关注的是人的流线和动线。

  作者认为日本的房屋不是建筑,西方建筑内部可以穿鞋进入,或坐在椅子上,或站立;日本的房屋内部是家具式的,或者房屋本身就是个逆转后的家具。我发现,西方的室内外在空间和视线上是对立的,在使用上却又是延续的,日本的室内外在空间和视线上是贯通的,在使用上却又是异质的,这里面包含的复杂的矛盾关系并不能用简单的二元论理解。

  然而,此书给我最大的感触不在于作者对日本美学深刻的剖析,而在于其反映出的中日审美文化的巨大差异和误解。曾有位日本友人向我们请教中国风水,提问道“清陵的大碑楼等建筑在选址时,是依据‘气’还是依据框景?”一时让人有点糊涂。从黑川先生的论述来看,中日两国文化对“气”的理解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气”是自然、宇宙和神灵的形态,来自外部世界,具有与风雨雷电并行的客观物质性;日本的“气”是一种身体的感知(体感),物体的气场,存在于内心的一种力量,它来自于人的内部或物体的内部。在王贵祥著《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一书中,指出中国建筑的原型——“间”,目的在于为“气”的降临营造一个非永久性的场所。中国有句古话“人活一口气”,也是说“气”不是人主观散发出来的,是天地万物之灵的凝聚,“气”寄居在人体内,人才有了灵。而在黑川先生所论的“气”,更强调主观能动性。柱子散发出“气”,当多个柱子围合起来时,“气”产生的是一种暧昧的连续,既分隔内外,又贯通内外,柱与柱之间产生了“间”。在提及柱子围合的空间时,作者反复提及柱子的气场。在谈隐秘为美时,作者赞颂了“不重视准确信息表达,却又设法刺激对方的想象,期待对方加入主观感受的”作品解读;在谈“并”的美时,作者再次以肯定的口吻赞扬了日本文化中“人际间的在意、体谅的和谐”。如果说西方的审美观反映的是一个“思辨的世界”,那日本的审美观则无疑是一个“感官的世界”。

  正如前面所说,任何复杂的矛盾关系并不能用简单的二元论理解,如果对一种文化过度沉迷而陶醉时,则陷入一种泛滥的同情,一种简单对比之下过度自信的民粹主义。尽管全书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但作者对“感官的世界”的推崇却影响了理性客观的表述。耻感文化并不优于罪感文化,绝对性的尊崇容易失去相对性的理智。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后感(三):俗而不美的中国

  六个月了都没出现新评论······

  买过大名鼎鼎的意大利阿特米德的灯具,我不知道黑川雅之也为这家公司设计过。没买过夏奈尔的任何东西,但是我却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产品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它的影响。现代社会,设计无所不在,这也许就是设计的强大力量吧。

  很小的一本书,印刷纸张都很好。没读此书之前,我从来都不知道黑川雅之这名字,原研哉与佐藤可士和的书我倒是看过。插一句闲话,此书的名字不太讨巧,如果是美国人,书名大概会叫做----《为美而活: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黑川雅之上来便说“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好,这句话值得点上10086个赞。我猜,看了此书序言的中国读者都会在心里默默来上一句----“其实中国人也是······”。近几年来,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到了内心涌动着一种反感或者憎恨,也意识到周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成披着黄皮的洋奴。

  西方人一贯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是啊,中国人真没有所谓的“信仰”,喜欢钱喜欢自由散漫喜欢吃非人类的一切动植物。或可以说,中国人属于泛神论者。但是,中国人没有西方所谓的“信仰”咋了?阿拉伯人都挺有信仰的,西方人去跟他们对话交流火拼好了,历史上又不是没干过,现在不也正在干吗?

  黑川雅之说:“日本人其实是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的,基于宗教信仰的对立和战争,在日本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他还说:“你不能说没有宗教就是不行,这仅仅是与西方人的信仰和价值观不同而已。”“我们不需要什么上帝、神明、哲学来做指针。”

  有一本书可以与黑川这本并读,那就是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很不幸我买的是价钱最贵的那本,并且也没有细读。难以想象,东方的建筑艺术与西方的建筑艺术起点不同发展不同,如今却被西方理念一统天下。若把西方的教堂,中国的庙宇,中东的清真寺放一起比较,孰高孰低?(这里不能太较真,中国拥有一些做为特例的中式清真寺和教堂。)我的看法是,没有高低,只有审美。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的审美与西方的审美并非绝然对立,可惜黑川在这本书中几乎未提及。我在Instagram上看到,许多欧美的设计师也在居住空间等方面借鉴了中国和日本的传统建筑理念。

  黑川在书中引用了一些日本经典建筑与绘画,也引用了某些中国的。不由得让我想起古代绣像小说插图里的那些木构建筑,好美啊。但是就像黑川所说,西方人喜欢用石头,东方人喜欢用木头。记得长清灵岩寺有座塔,塔基上有精美的世界唯一的阿育王故事浮雕,浮雕里面的建筑全都是中国式的,也难怪,石匠们又没跟唐僧取过经。

  按维特鲁威一脉的设计,欧洲城市必备的是教堂、市政厅和广场,于是他们“摊上大事儿”都去广场,笑。东方城市是依着中心权贵家族而建,顺势展开,没有广场这一说,偶有大事儿也不过赶赶庙会啥的。政治、建筑、艺术,有时候就像宗教、建筑、艺术一样,挂帅的竟都不是建筑,却也离不开建筑。

  这几年我国学设计从事设计的年轻人日渐增多,引进的设计类书籍也不算少,但愿得他们都能----别不多言,恭喜发财。最后也指出翻译上的一个小错误,P99的伯纳·鲁多夫斯基那本书的名字被译为《丑陋的人体》,可我看见人家的英文书名写作“The Unfashionable HumanBody”。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后感(四):审美即连接

  一,

  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连接。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买这么多书?

  在空虚的时候,书是一种对话的方式,足够深入,足够安全,会为我驱除焦虑填补寂寞,有饱足感。

  它允许你很深入,让人好奇,交流,流通,然后平复,这个意向就像河流,绵绵若存,用之不绝。

  洗去很多东西,又带来很多东西。

  然后,我会写出来。

  二,

  印象最深的一篇是什么?

  “间”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一定是间,最让我好奇。

  我是个很不懂“间”的人,不小心就会做出逾越边界的事情。

  而河流需要河涧。

  间,是看不到的,它被两旁的实物塑造而来。

  它是一种防御,同时也是一种邀请。

  如果水想流进去,想要流通,必须通过间,这个恰好被摆出来的空无。

  无论是学习、工作、人际还是纯粹的娱乐,都需要你看到这个间,才能进去感受到、体会到。

  观察,试探,关怀,相处

  三,

  微的意思是,细节中,有整体的概念。

  一个动作、一句语气,敏锐的人就可以看到整体的关系。

  对方冷淡的一句话,其实就明白,那时的心那时的关系已经不一样了。

  再一句话,你又会看到,情感的波涛重新涨潮。

  微中有妙。

  所以可以感受到眼前瞬间的美,一期一会,因为在意他人的感受,而互相体谅。

  将心意融入空间的细节。

  四,

  隐秘是花。

  所谓隐藏一部分而激发对方的好奇心,意味着表达者,从一开始就不奢望对方完全按自己的思路来解读内容。

  相反是在期待着对方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独立解读,也就是说,日本人没有刻意追求“准确传达”的沟通方式。而是像鸟儿一样见类而鸣,连接和流通。

  但也不是单纯的,为了知晓而沟通,而是带着个体的,共创参与的,身体力行的互动,正因为有这样的交流,才形成了深入的关系。

  重要的不是让对方去明白,而是驱动对方想要明白的心态;不是准确地只会对方,而是让对方进入到那边的世界里,自己去发现;不是让对方知晓,而是通过“隐去”来引导对方去“探知”;不是去税负,而是为了深深地影响对方而选择沉默。

  退而求进,隐而求知,默而求解。

松林图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后感(五):窥见岛国的窗口

  去日本旅游,国人经常会惊诧于我们与日本社会的文化差异,比如:乘电梯必须让出来另一边;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永远听不到别人的手机铃声;小孩子坐车会自觉地站在角落,不需要别人让座等等,而且这是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这让我们感觉到: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生活简直是太轻松了,除了少数民族生活区,几乎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不小心而逾越了某些不熟悉的规矩。

  日本文化贯彻在行动上与中国文化体现在理念上可能是两种最大的差异。在读到《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这本书以后,我终于明白了一些造成这样文化差异的缘由。

  黑川雅之先生分别从八个方面来讲述日本的审美意识,分别是“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如同他自己所强调的,“这八个关键字是并列互补的关系,也并不是日本审美意识的全部组成部分。”但需要真正了解日本的审美意识,并通过此来了解日本社会与日本文化,这八个关键字将会带领我们一步步探索、领悟。

  看完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微、秘、素、破”这几个关键字。它们基本上能解释国人在日本获得的各种感受,也是我们需要借鉴的地方。

  首先,“微”是日本思想的基石。理解了“微”就能理解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微”着眼于细节,主要表现在“一期一会”“细节中体现整体”和“原始的身体感觉”。“一期一会”是日本人对待事物的思想指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日本人,会珍惜现在,不多考虑过去与未来,从而在现有时空中创造出巨大的成就。由此,也就能理解日本的“匠人”精神以及精工产品的背景。而纵观国内各行各业,即使我们经常打出“精细产品、质量保证”等等旗号,但是实际上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贯彻到具体工作当中。所以,我觉得这个对我是震撼比较大的,我们的教育从根本上就没有教给学生在生活中认真的理念,我们只会在做题中更加认真,而出了学校以外,那些本来有用的东西却好像直接被大多数人抛弃了。教育除了能够看到的地方(如具体的题目、掌握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是无形的,是通过言传身教与社会的共同秩序参与完成的,而非简单的学校教育能够完成。它应该是发自心底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的力量。

  “秘”更多的可以用来理解文学艺术等作品,它就像是一位暗中的使者,不动声色地引导你去探索、领悟,“秘”使得作品的理解丰富多彩,并且加入了一种寻求共鸣而不必言喻的默契。对这个关键字的理解,将会使我们对周围的不同多了宽容和理解,很多问题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我们需要感受这个世界的多种多样,更客观的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事物。

  “素”使我看到日本人对自然本质的追求,“本色最美”使得日本建筑、产品充满了朴质淳真的动人之处。我觉得这一点是我国很多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在产品上下功夫,而非仅仅在包装上变花样。同样,对我这个展览行业从业者来说,“素”意味着我们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考虑,更应该从展览内容本身进行深度考虑,形式设计并不能喧宾夺主,而需要贴切地表现出内容思考,这个是我最大的收获。

  “破”在我看来即是创新,在熟练、重复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考虑“破”——解除束缚,寻找新意。当然,想到我们今天总会提到的“创新”,我们需要的创新是在现有已经做得很好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提高。然而,很多人、很多行业提到的创新,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不一样就是创新,比如一个新人,旧东西还未掌握理解,就提创新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总结以上,我觉得这本书对于美学专业学生、广大艺术工作者来说是必读之物,对于想要了解日本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本寻路之作。然而,我觉得这并不是一本专业书,不需要抱着一定的目的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它是另一种文化的讲述,另一种生活的显露,它所呈现的关于哲学、关于生活的点滴思想,是激发我们思考的火花。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后感(六):日本人背后的文化内涵

  gt;——· 关于本书 ·——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讲的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八个要点,分别是“微,间,密,破,并, 素”,在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许多日本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风俗习惯,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形象的体会到这些审美意识是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同时,他还从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宗教信仰、世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这些审美意识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本书作者黑川雅之毕业于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他是日本少有的跨领域设计师,在建筑、室内、家具和产品设计等方面都有杰出的作品。如今,年逾80的他依然活跃在设计领域,被称为是一部 “日本工业文明的发展史”。除了设计,他本人还出版了不少著作,这本书就是其最知名的作品之一。黑川雅之先生希望通过这本书,唤醒日本人对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认知,使日本美学不至于沦为西方文化的奴隶。

  ——· 本书金句 ·——

  1.我觉得日本人是为了美而活着的,是为了有惬意的心情而活着的。

  2.比如日本有一句成语叫“一期一会”。阐述的是:现在能够与这个人交流的瞬间,不会再重来。所以要更加珍惜眼前这个时间,这个人和这个地方。

  3.在意他人的感觉是日本社会生活的传统秩序,换一种说法,日本人是一个重视他人感受的民族,十分在意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距离,这是十分显著的文化特征。

  4.Zeami曾经写道:“隐秘是花”。关于这句话的含义,我的理解是“不是表现全部,而是通过部分的隐秘来驱动对方的创想力”,而且“因为被隐去了,所以看的人才会参与到表现方的共创之中”。

  5.简洁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发挥素材质感所到达的一个结果。所以,许多东西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

  6.生也好,死也罢,都是“假”道自然的美丽流程。活的时候要活出生命的精彩,死的时候也绝非以失败而终结,而是作为生命形式的一部分同样美丽,这是“假”的思想核心。

  ——· 核心内容 ·——

  一、如何理解日本商品的简洁设计风格和日本建筑中对自然材料的偏爱?

  在国内,有一个日本品牌可以说是引领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这个品牌就是无印良品。他的商品大都采用原木色或白色,并且设计简单无过多修饰,总给人一种寡淡的印象,也就被很多人称为“性冷淡”风。相信买过无印良品的商品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纯粹”。这种“纯粹”就是黑川雅之所讲述的八大审美意识之一——“素”。

  黑川雅之认为,“素”,就是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任何杂念的纯真。其实,有很多普通人也发现了日本审美意识中这一特征,并把它概括为简洁。就如我们常常会说优衣库的衣服简洁、日本的家居布设简洁等等,而作者却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恰当。因为它忽视了日本设计在简洁的背后是对素材的重视和对刻意雕琢的否定,强调将人为技术无痕的表现出来,重点去突出素材的价值。

  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对自然的信赖,讲究将设计依托于更大层面的事物上,而不能人为的破坏宇宙中既有的平衡。所以,日本人喜欢石材作为建筑材料。西方人对此就有不同的观念,他们似乎更喜欢像上帝一样绝对的、恒久不变的东西,所以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他们更喜欢稳固长久的石材,在设计风格上更是有明显的人工雕琢的痕迹。与日本人所崇尚的那种天然的美完全不同的,他们认为能够改造自然才是真正的美。

  二、如何理解日本人的耻感文化及和谐邻里关系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在《菊与刀》中讲述了日本人有一种“耻感文化”,而这样的文化理念使他们更加地在意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这一日本的思想特征被黑川雅之总结为“并”。 日本人非常的崇尚“并”这个理念,在日本,与其说这是一种审美意识,倒不如说是日本人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并”主要体现在为他人着想,对他人体贴信任和在选择上尽量与他人保持一致等方面。日本人与他人保持一致的思想常常被认为没有主见。其实并不是,保持自己的想法和独立选择权固然重要,但日本人这种善于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还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千利休的茶道美学和日本的传统建筑风格蕴含着怎样的审美意识?

  黑川雅之与“茶圣“千利休的审美观念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他在书中写到,铺满庭院里的落叶不应该被打扫干净,落叶点缀在青苔上有一种融入自然的美。而这种融入自然的美感就是我们要讲的日本的审美意识中的“假”。这里的假,虽然是真假的“假”字,但是他的真正含义是“借”,就是借助与自然的力量,顺应自然的美。

  黑川雅之认为最能体现日本人“假”这个审美意识的,当属日本人的建筑设计。通过“假”借自然的美景,弱化房屋的特定功能性和房屋与自然的分界,将整个房屋的设计融入到自然当中,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遵从自然的美。

  “素”和“假”体现的都是对自然的尊重,不同的是,“素”主要是体现在艺术品、建筑的雕琢和选材方面,而“假”则是一个更宏观的概念,强调的是将整个作品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后感(七):审美即审己身

  得到一本好书,初欣喜若狂,待到开始打开这本书时,一定要从容淡定,才不负好书的缘分。《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这本书带给我的喜悦,远超出最初的欣喜若狂,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内心的状态,让我思考我真的有善待家人,善等身边的人吗?而且这本书一点都不晦涩,不像英译本那样,读起来,艰辛难懂。这本书很有点看小说的感觉。直白吸引人,还有很多激动人心的高潮,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是对现在日本审美的认识,都是非常不错的读物。

  日本是一个多神共存的地区,人们信佛,信上帝,信真拉……一个人竟然可以有多种神信,而相互不影响,奇妙共存。作者说日本人是为美而活着,是为了心情惬意而活着,心情舒服了,多信也就情理之中了。

  其中有一个特别诗意的词“一期一会”,说的是在这个时间的相处,这个人物,这个风景,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遇,这个当下的瞬间,一生只会出现这一次,所以对当下要慎重,要珍视,要顺着自己的心情,留着适当的空间,让别人与自己都感觉舒服。一期一会,令我更加理解刹那即永恒。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懒惰,没有全心情对待当下,恶心恶情待人对事,导致的后果,可能人情散,事情败。或者后面要用更多的时间点弥补,实在是不应该。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自然的,就是美的。说的不是自然的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自然的时间规律而变化,春有春的自然,夏有夏的自然,秋有秋的自然,冬有冬的自然,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用身体去感官自然世界的,用身体去感受延伸自然。就像日本的茶室,多喜欢用竹子,用纸糊门制成,这样,房屋会随着时间的感觉,与自然融为一体,时间带着自然的刻记,房屋就是自然的一物。这是何等的奇妙。

  印象深刻的还有“隐秘是花”,人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要相信在对方的心目中,存在着与自己相通的部分存在。抱着谦退的一步的心态,引发共鸣,去影响对方,因为,重要的不是让对方明白,而是驱动对方想要明白的心态。物理学也有个观点,说的是二点之间最短的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意愿是引,对方是本,本动,引发,自然水到渠成。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审美,每个都会有特别的体会。虽然有的地方,作者观点有些偏颇,就像译者后说的话一样,二个都有些“大国心态”,但就像作者所说的破,破坏也是一种美,体会到美,感受到美,即美了。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后感(八):罪感与耻感

  黑川雅之这本书很有意思,虽然又小又薄但是内容丰富,配图很生动,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理论,作者知识驳杂,论点展得很开,虽然有些推论略微偏激,但大致在理,文化与设计的因果关系梳理的很清晰,两者相互影响的讨论有诸多精妙之处,很值得一读。

  开篇的序言就很抓人眼球——“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这话又准又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几乎是全盘西化,二战战败后,美国投入巨资扶持日本,使得日本得以迅速崛起,而在崛起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也在向日本固有的东方文化中渗透,文化的错杂导致日本的审美观走向一个很奇怪的方向,不中不西,很多的影视和文学作品里都有关于这一方面的细致描写。比如日本的生死观就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普遍较为忌讳谈论生死,顺应自然,而西方则认为“自杀是原罪”,日本却是独有的赞美自杀和殉情的情结,国民作家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一大票都是自杀而死的。

  通篇读完,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的讨论,日本是个极度重视他人感受的国家,一切以不给他人造成困扰为前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距离的界定十分明显。西方则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罪感文化”占据主流,对于同样的一件错事,西方人会觉得我不能这么做,因为会受到上帝的制裁,而日本人则会觉得我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会让我和我的家人蒙羞,丢脸在日本文化里是比死要可怕得多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以道德作为准绳,这也许是日本人做事的最高准则。但并不是说耻感与罪感有高下之分,很多时候两者相辅相成,只是在东西方文化中两者地位不同。

  关于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讲的深入浅出,比如“微”,less is more,从细节中来看整体,以细节来表现整体,书中讲到,眼前的这一瞬中包含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微”的精髓。“原来在我们的过去,早就蕴含着未来的至美”。日本有个词叫做“一期一会”,眼前的这一瞬间,就是值得珍惜的一切,细节与整体也是这样吧。

  在“并”这一章里,对耻感与罪感又做了一次讨论,西方的罪感是绝对的,是以上帝的意志和法律为准绳的,而日本的耻感则是相对的,重要的是他人对此事的感受,如果别人觉得可以接受,那么耻感也随即消失,这一点很值得玩味。

  在“秘”这一章里,对于“藏”的艺术我觉得和中国绘画中的留白以及白居易那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表现全部,而是通过部分的隐藏让观者发动自己的想象力,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全部都表现出来,反而抹杀了很多的可能性。

  “素”也是日本文化及设计的精髓之一,但简约而不简单,比如MUJI。“素”体现在不自负于自己的能力,而更多顺应自然,面对自然保持谦卑。很多时候,过度设计只会给人带来不适感,精雕细琢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设计作为艺术的分支,从来不是理性主导的。

  最后一章的“破”是前面七个完成以后的结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现有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创新甚至创造全新的领域无疑是设计的终极目标,但我有个疑问——设计中的“破”与文化的“破”不知谁先谁后?

  越写越散,文不对题,以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作结吧——“长河中的你,随波逐流亦好,逆流而上亦佳”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后感(九):他们这么审美,你能看懂吗?

  钱丢丢《每天听本书》D10——《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黑川雅之2017.6.23 今天听的这本书《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一本关于日本美学的书。作者黑川雅之,被誉为开创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用八个字“素、假、并、气、间、微、秘、破”,分四方面解读了日本美学及其背后反映的日本文化。(具体如图,图片来源《得到》)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后感(十):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是作者黑川雅之总结的日本的八个审美关键字。

  开篇,作者说道日本是现代西方世界观的奴隶。其实何止日本,经过现代化的亚洲,包括中国都是现代西方世界观的奴隶。日本都是保留了很多日本文化传统。中国却破了很多,丢弃的很多,实在可惜。就如依照长安而建筑的奈良,如今长安不再,奈良依旧。

  日本文化中很多中国元素,比如气。

  本书过于简单、抽象化。过于美化了日本的文化。尤其是“并”这一章。作者说“日本社会的整体秩序是基于每个个体能够体贴,在意别人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出色的和谐社会。

  说日本人,不需要什么上帝、神明、哲学来做指针。

  其实观察日本的社会,在意别人是存在的,而且日本也远不是一个和谐社会。而看看日本历史,天皇就是他们的神明啊!怎么会不需要神明哲学来做指针!如果说日本人不需要哲学做指针,只能说没能发展哲学起来。以前是中国舶来的,后来是西方舶来的。

  而作者说到的很多审美观点也是世界性的。比如他说隐秘之花时举例毕加索的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