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首席女法医17:致命基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首席女法医17:致命基因》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7 05: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首席女法医17:致命基因》的读后感10篇

  《首席法医17:致命基因》是一本由[美]帕特丽夏•康薇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首席女法医17:致命基因》读后感(一):从福尔摩斯到“女法医”

  从1990年出版第一部法医探案小说《首席女法医:验尸》开始,美国作家帕特里丽夏•康薇尔就一直没有停歇。至今她已经创作“首席女法医”系列作品19部,摘得金匕首奖、爱伦•坡奖、英国银河图书奖等近10种文学奖项,因影响巨大,2011年被授予“法兰西艺术文学骑士勋章”。她的作品以36种文字风行全球50余个国家地区,总销量逾亿册。而我收到的《致命基因》是2010年在中国发行的第17部。

  帕特丽夏•康薇尔早期做过刑事新闻记者、州法医办公室检验记录员与电脑分析员、里士满市义务警察,曾接受FBI特训等等,正是由于她曲折独特经历,使她成功塑造出一个与福尔摩斯齐名的首席女法医——凯•斯卡佩塔。我一直觉作者塑造的人物之所以成功,就与之前她从事的那些工作有直接关系,因为她从事的那些工作,让她对法医工作性质有了更深的了解。因为她从事的那些工作,让她有了更多经验能力,她可以通过文字去解开一些犯罪案件谜团,她甚至可以帮助一些法警去分析、去破解一些谜团。我现在倒是觉得虽然她从事的是小说创作,但是实际上她这些年一定无时无刻都在与犯罪分子做着精心的较量,她无时无刻地在从事着法医的工作,所以她的创作越来越一发不可收,她塑造的女法医也深深感染了那么多读者,让人们觉得这女法医是真实存在的。

  《首席女法医:致命基因》继续讲述女法医凯•斯卡佩塔利用精湛的法医技术揭开案件真相故事。这可能也是很多“法医”迷们在一直期待的。就如那些福尔摩斯迷们一样,希望在一个个故事中,通过心中的英雄“女法医”解开更多的悬世之谜,让更多的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戒。在本书中,案件涉及到了凯•斯卡佩塔及其丈夫本顿、侄女露西不愿想起的过去,案情更为错综复杂,而凯•斯卡佩塔和本顿也直接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在本书中,之前在“首席女法医”系列中出现的深受读者喜欢的人物都会登场,齐聚纽约,各展神通。看到了这本书的简介,那些“女法医”迷们一定会惊呼过瘾,而我要说的却是从心底里的佩服,怎么可能完成任务,从1990年至今已经20多年了,作者每天都在“女法医”的世界生活,那作者是不是也将自己变成了“女法医” 凯•斯卡佩塔了呢。可能是自己也总写文字的原因总会觉得有些作品中自己创作的角色会有自己的影子,我想帕特里丽夏•康薇尔也会如此吧,所以读这本书时,我莫名之中就觉得这就是在写作者本人所从事的工作。当然作者塑造人物后也一定会赋予她更多的神奇。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人物肯定会有区别的,我们现在读书,还是把更多的心思留意到故事情节中吧。

  既然大家都说帕特丽夏•康薇尔塑造的首席女法医——凯•斯卡佩塔与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塑造的大神探福尔摩斯一样被人认可,那我们就来看看塑造福尔摩斯的柯南•道尔,他真实的工作是牙科医生他喜欢侦探小说,也有一些破案的知识,所以利用业余时间著写了《福尔摩斯》。可见很多时候能够写出令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并不是非得是那些专业的作家来完成,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物,赋予她有血有肉个性,还需要作者的悟性执着,最起码从福尔摩斯到女法医——凯•斯卡佩塔,我看到了作家在塑造人物中的那种兴奋与执着。

  关于“女法医”,我想我该从第一册看过来。

  《首席女法医17:致命基因》读后感(二):回旋交错的死亡乐章

  不愧是首席女法医,故事开篇就出现一具女尸躺在台上等待解剖。女尸名叫托尼·达里恩,26岁,后脑遭到致命性的钝器打击手腕上戴着一个像是塑料手表东西,死亡时间判定为周二。但是警方经过多方调查,却发现托尼有很多在周三晚上仍然活着的证据。那么她真正的死亡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凶手又是怎样伪造了她的死亡时间呢?这是故事的第一重案件。

  与此同时,女法医的丈夫本顿收到了一张没有任何文字 的自制圣诞贺卡,贺卡里录下了一个女人难听歌声,唱着圣诞树槲寄生什么的。本顿非常确信贺卡来自于他之前的病人多迪·霍奇,却苦无证据。当然,旁人认为这多半本顿自己想多了。于是本顿束手无策,只能叮嘱法医随时注意安全

  当晚,法医去参加了一个CNN的现场直播节目。节目中接到一个莫名其妙电话,只觉得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可是在家看节目的丈夫却意识到,那个电话中正是多迪的声音。毫不知情的法医回家后从门卫那里收到一个古怪包裹,直到站在电梯中,才意识到包裹中散发着奇怪味道,很有可能是炸弹。于是叫来了拆弹人员。包裹是不是多迪送来的?她的目标是法医还是她丈夫?她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故事的第二重案件。

  而法医的侄女露西则关注着另一宗女子失踪。舆论都在推测这个富家女子早已被害,警方工作则毫无进展,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是故事的第三重案件。

  至于CNN节目主持人的另一位搭档,也就是法医丈夫的老对头华纳·艾杰的死亡,则是故事的最后一冲悲歌。而巧合的是,华纳居住的爱丽舍酒店真是多迪那通CNN电话反追踪后得到的地址。那么,华纳、主持人、多迪这三者之间是否又有不为人知秘密呢?

  整个故事就在迷雾重重中逐渐走向尾声。谜题揭晓,一切水落石出,令人唏嘘值得一提的是其间作者写作手法变换。案件推进时,基本上场景式的转换,比如法医的调查告一段落,就去将她侄女,讲得差不多了,又换到她的丈夫。总之,是在同一个时间剖面上展现不同空间中的任务与事件,引出案件的千丝万缕。知道最后的高潮部分,再将所有人聚集在同一个空间中。这时候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又变成两条快节奏且互相交错的激流。对话在讲炸弹的某种成分,心里却在思考托尼死前的生命体征……营造出一种高度紧张大脑飞速运转、散落的环节不断拼凑完整气氛,读来酣畅淋漓

  只是,这部小说依然存在康薇尔式的缺憾。一是前半部分节奏缓慢,为了使情节过程更贴近生活实际而牺牲紧凑感。二是没有具体的时间提示,喜欢用星期X来描述时间,但又很少指明当下是星期几,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云里雾里。

  当然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依然是一个不错的侦探故事,一路都在抽丝剥茧、穿针引线,错综复杂的案情不断推进让人称道。那句“别试图让证据契合案子”也可以视作生活中哲理——世事变迁,勿改初心

  注:平媒用稿,转载请告知,谢谢O(∩_∩)O

  《首席女法医17:致命基因》读后感(三):真相,在拼图中浮现

  真相,在拼图中浮现

  美国作家帕特丽夏.康薇尔著作的《首席女法医》由南海出版社出版,而第17部《致命基因》给读者们讲述了主人公女法医斯卡佩塔面对的一个新的侦破故事。斯卡佩塔女法医是作者康薇尔于1990年塑造的人物,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经历成功的塑造出这位机智博学理智的女法医形象。这部系列“首席女法医”的出版的系列书现已有19部,并取得了金匕首奖、爱伦坡奖等近十种文学奖项,销量已逾10亿。

  和所有的美国作品一样,故事并没有采取一条脉络方法进行讲述,也采用了分景分故事的形式

  在一个冬日里,这位斯卡佩塔女法医需要给一位死于公园的女被害者托尼.达里恩进行解剖与寻找死因。在斯卡佩塔这位女法医看来,尸体永远不会说谎的,是会真实地讲述被害者的死因和时间。可是,在取证过程中,死者生前所拍的监控录相与尸体所表现的死亡时间是完全无法吻合的。要确认死亡时间就必须寻找更多的证据给予支持恢复案发经过,需要的是逻辑与分析,也包括假设,能帮助被害者寻找到真凶并还原事实真相,是这位女法医一直信奉的原则

  监控录相与法医检查结果无法达到一致,斯卡佩塔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新的证据能够出现以前,女法医只有等待。新的物证和新的线索在渐渐地浮出水面,而同时女法医的生命也遭受到他人的威胁。邮寄到她家的炸弹邮包让女法医和她的丈夫不得不回忆起他们不想回忆的过去。或者,生活本来就是如此,需要不断的战胜过去的自己,不断在战胜中接受崭新的生活和世界。

  案件的转折在于她侄女露西的讲述。露西是一个电脑高手,她认识另一位受害者汉娜。就在层层线索的还原中,终于解开了托尼死亡的真实时间,而证实了女法医一直坚持的尸体不会说谎的法医原则。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才保证了这部作品能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因为书中表达严谨凡事尊重事实的理念。《致命基因》这本书的最终真相也就由这样一件件似乎不相关但最终组成的拼图中慢慢展现。

  此书文笔流畅译者水平也极高,喜爱阅读悬疑作品的读者,这套系列书可以满足大家阅读的要求

  《首席女法医17:致命基因》读后感(四):与卷福、阿婆比来比去

  本人是柯南道尔和阿婆的忠实拥趸,他们二位的书,一本没拉,卷卷通读。前段时间,又被别人拉扯着一直在追《神探夏洛克》。好了,最近聊起来满口“卷福”,唉!这是中了什么道儿了。放着好日子不过,天天就和犯罪凶案搅在一起,咱能不能光明点儿,不要老瞅着社会阴暗面了。

  怕什么来什么,这不,又撞上了帕特丽夏•康薇尔的《首席女法医系列第17部•致命基因》,尽管有来自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的诚意推荐,作者又有着早期做过刑事新闻记者、州法医办公室检验记录员与电脑分析员、里士满市义务警察,曾接受FBI特训;后参与创办弗吉尼亚法医科学医学研究所、国家法医学院机构丰富阅历,但我还是想着用自己的脑子下个判断

  看来看去,尽管对作者的定位有“DNA时代的阿婆”之称,但我的感觉,所谓与阿婆的比较,只是性别一致而已,相比之下,这本书的书写与探案方式更贴近卷福。注意,是卷福,不是柯南道尔笔下的老福。

  柯南道尔的老福采用的方式,是对犯罪现场的全景展现,所有的蛛丝马迹一览无余,接下来,就看你的本事与福尔摩斯相较,谁能捷足先登

  阿婆的惯常方式,是在回忆和重述中将犯罪现场一步步拼凑完整。在不断的回放与拼凑中,不断地将证据印证与丰满

  而《首席女法医系列第17部•致命基因》的叙述方式,在我看来,就像卷福的呈现习惯。案件现场所能提供和显露的要素不足够丰富,而接下来的破案过程也并不是在回溯和重放,你难以参与主角的探案过程,你所能做的就是被一个个新的发现和关系推着往前走。牵着你的,是所有的最先进的探测手段与复杂人性。在这一点上,卷福与本书有着高度的相似

  故事的开篇很简单,就是一个慢跑的年轻女子的尸体被人在公园发现,基本同时,一个金融美女也失踪。与此两个案件相重叠的都是一辆黄色出租车

  作为法医的女主角斯卡佩塔在查验尸体的时候,还要不得不腾出时间准备做一个之前签约的公众节目。作为她的丈夫——从事法医心理咨询的本顿,则为一个歇斯底里的患者寄来的贺卡心烦意乱。斯卡佩塔的外甥女露西是电脑高手,可以解决任何一个远程难题,此时,她是凯的协同者,而作为一个同性取向的人,她正在焦躁于和事业女强人伯格的关系越来越不融洽亲密

  期间,急于改变自己困境的节目主持人卡利、本顿的对头华纳纷纷登场,怪异明星海普也进入我们的视线。随着华纳的自杀、斯卡佩塔收到别人寄来的炸弹包裹,事件的发展一步步推进,也越来越偏离于我们之前的设想

  斯卡佩塔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试图让证据契合案子。而这一点,恰恰是陷在里面的人最容易出现的惯常错误思维,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想印证个体或者群体的判断。与我之前的推断迥然不同,案件的最后的真相绝不是仅凭之前的证据和表象所能得出。这本书的证据呈现和求索过程,的确非常专业与严密,这一点与作者特殊的从业经历密不可分,无论是尸体解剖,还是案件侦破,都是全然专业的手法。

  帕特丽夏•康薇尔的头脑无疑是严密清晰的,涉及众多人物和众多场景的叙述毫不凌乱一板一眼。唯一令人的疑惑就是结尾处,让人忍不住想到那个邪恶的大反派莫里亚蒂教授——始终确定的存在。本书中的让巴蒂斯特尚多内,就类似于这样一个存在。他的出现是从本顿的叙述中和头脑中现身,这一点,让人不免感到有些突兀。还有他所构架的庞大的犯罪组织,也有一些人为的感觉。毕竟,人们不习惯所有的推导与辛苦被一个硬性介入程序中止。

  在露西的忏悔面前,斯卡佩塔说:“我们谁又能挽回什么呢,这只是一句蠢话,一句说辞而已。我们能做的就是站在我们制造的,负起责任,谢罪,然后,继续生活下去。”也正如本书的结尾所言——回忆就像是你在厨房里找到的东西,那些在抽屉里和黑暗的橱柜里找到的点点滴滴,那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甚至是不好的零碎东西,实际上却会使你正在做的东西变得更好。

  摒弃罪恶,变得更好。这一点,是这本书给予人们最大的教益了。阿婆、老福、卷福,莫不如此。

  《首席女法医17:致命基因》读后感(五):回忆面包的秘密

  当初看这本小说是因为号称“DNA时代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帕特里夏•康薇尔作者,因为之前看过阿加莎的一些小说,所以在这个寒假就借了这本小说来看看。

  看了这本小说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是“DNA时代”,阿加莎的小说的内容大多在于描述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事件的细节,用多种叙述方式来描述人物和情节,使小说中的景象更加具有形象感,使得读者有种已经清楚了解人物性格的感觉,最终结果也显得合情合理。而帕特里夏的小说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基于叙述的法医身份不同,看完小说的我有着不同的感受。

  不愧是首席女法医,该书以女尸开篇,死亡人物清晰,但让着案件陷入僵局的原因是法医从尸体上得到的结果与警方人员所获得的信息大相径庭,知道法医凯•斯卡佩塔收到一个炸弹包裹,案件线索和相关人物渐渐浮现,人物之间的联系也渐渐明晰,这起案件与另一起消失案关联起来,甚至其中与调查人员也有所关系。在案件调查分析中,小说中与女法医有关的爱人、朋友、亲人、合作人员之间隐藏的秘密也渐渐浮现,也让他们的情绪发生不断变化。

  帕特里夏•康薇尔的小说是基于现代科技,例如DNA检测,血液对比等有助于破案的现代科技,而这本书,也是以做过刑事新闻记者、检验记录员等多种职业的女法医——凯•斯卡佩塔为主要人物来进行描述。在小说的最后几章,所有人物都联系起来,任何细节都不可忽视,可谓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该本小说让你更加了解到现代科技给予破案的便利与不足,正如文身数据库,也会了解到依赖现代科技更好探索真相的人员,例如计算机取证人员露西,女法医斯卡佩塔。还有人员之间的关系和秘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案件明晰时,因为在破案过程中,大家的坦白和发现,那些隐藏的秘密都不再是秘密,最后举杯的大家已经冰释前嫌,依然是很好的朋友、亲人、爱人。

  回忆面包的秘密在于那些看起来不相关的,甚至不好的零碎东西,实际上却会是你正在做的东西变得更好。我想这本小说最主要的内容应该是希望我们明白一切做过的事情,一切自己做出的选择都会在将来体现。而现在的自己是当初的自己选择的。世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合情合理,绝非意外。

  《首席女法医17:致命基因》读后感(六):我关心活着的人,才会倾尽全力去研究死者

  《首席女法医·致命基因》是Patricia Cornwell的法医探案小说著作,2010年出版,是迄今出版的第十七本。

  小说前面写着这样一句话:

  对生者我们欠的是尊重,但对死者我们只欠事实。——伏尔泰,1785

  侦探天生的职责,就是从扑朔迷离的事物中梳理出清晰的答案,给死亡证明真相,给生命以最后的尊重。

  故事开篇迷雾重重,首先从纽约首席女法医的日常工作开始:圣诞节前,停尸间,一具待解剖的尸体,一件待解开的疑案。围绕着这个案件,女法医的感情生活、工作内容,周围朋友逐一显现,小说中的人物、线索也逐渐变得丰满完整,同时随着故事的发展案件疑点也越来越多,种种迹象表明,死者尸体表现的死亡时间与所呈现的证据无法吻合,到底该怎么去解证?

  尸体永远不会说谎,是会真实地讲述被害者的死因和时间。

  别试图让证据契合案子。

  尽管案件诸多矛盾困扰,斯卡佩塔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简单原则,来保证自己不被一些所谓的证据拉拢,但是糟糕的是她在办案的同时,也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一个邮寄到她家的炸药包,勾出了另一出案件。

  如果我们认为侦探推理小说,仅仅就是制造犯罪凶案,营造悬疑刺激的故事场景,吸引读者,无疑会把小说肤浅化。

  每一部侦探小说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哲理,旨在通过对死亡的审视而得到生命的启示。她们就像人间走失的天使,每一个人的离去,都藏有一个秘密,那个秘密是她们走向生之堕落的根源。帕特丽夏·康薇尔说:“我关心活着的人,才会倾尽全力去研究死者。”从死去的人身上找到正在消失的隐秘线索,揭开她曾经的生活,寻找她已逝的感情,了解人生的残酷,触目生命的脆弱。

  少年时期曾经迷恋卫斯理,柯南,那种案件解题的步骤与最终结果的真相大白,带给人的是痴迷的阅读享受,长大以后,偶尔会打开电视看犯罪调查节目,会觉得那种真实,带给人的是一种触目惊心:生命原是如此单薄和不堪一击!所以才更要珍惜活着的每一种美好。

  小说逻辑紧密,人物塑造形象立体,营造气氛巧妙,前半部分叙事节奏较为缓慢,侧重人物心理上的细微描写,环境上的细节刻画,给予不厌其烦地事物展览叙述,贴近生活,但稍显平滞而缺乏吸引力,同时如果运用东方人惯有的文字视角审美观审视,会觉得文中大量长篇幅的对话单调乏味,当然了,这种简单明了的对话也是西方人的交流特点,算不上诟病,而只是一种文化差异。

  《首席女法医17:致命基因》读后感(七):剖开您,是我的荣幸!!

  原以为17是女法医的代号,如第39阶台阶,第7协议,诸如此类。读完后,发现是作者——帕特丽夏•康薇尔的第十七本书。如果说,后知后觉是人类的美德,那么先知先觉是我脑海中固有的医生的形象,他们会苦口婆心的对你说,说长期吸烟会得肺癌,长期饮酒会得肝硬化,这些是致命的基因,你这样做是自我毁灭的傻子。此时,我就会耐心的反驳他们,证据呢!?

  第一次读法医类的书,是因为我从小讨厌医生的缘故。若不是封面上的某些混蛋推荐,我恐怕很难用心读下去。尼采说,对于男人,羞辱他就是杀了他。如果尼采说的没错,那么任何为书的立传或写评论等行为,不管目的多么单纯,也都无异于自我毁灭。不同的是,我们的女法医斯卡佩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亲自剖开你的尸体。

  书中线索较多且专业,书也很厚。读书贵厚积薄发,故事概括起来无外乎:对各种肉体充满解剖欲的女主角斯卡佩塔是如何协同家人追凶与被追的。

  阴暗的调子,湿漉漉的场景,恶臭的福尔马林中的器官,锋利冰凉的手术刀,血淋漓的解剖台,你仿佛置身于一个偌大的屠宰场,每一个角色都是任人宰割的肥猪,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专业的法医行为学,带动情节的发展,剧情中,每每死掉一个人,作者就会为你烹制出各种香喷喷的猪排,红烧肉,溜大肠等等,任君品尝,以牺牲角色来换取精神食粮,这是一种很公平的写作手法。

  斯卡佩塔在小说中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命运,像流星一般闪亮,她很讲实际,作为一个法医,她有极强的敬业使命,为工作对生活充满挚爱,渴望公证,并执着于此。她可以支配人的身体王国,她的个性,完全体现在了志向上。她的爱情也实实在在,很难想象她竟然不是个寡妇,反而散发着女性的光彩,她和家人都有彼此的归宿与宿命,在绝境时来照亮彼此的心灵,并激发才智和灵感,来去识破重重迷雾。

  抛开小说中的故事,我不禁幻想,假如我的妻子是个女法医,不一定是首席的,我到底有没有勇气去接受她,去爱她,去跟她一起完成一个伟大的事业,一起承担起一个伟大的责任?用法律和实证的武器去震慑人间的恶魔,让还在做着噩梦的尸体含笑九泉。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恐怕我会劝她去换个工作。因为太危险了。

  我怕收到的淘宝快递突然变成一颗炸弹,拆开的时候引爆雷管,轰的灰飞烟灭。我怕她解剖尸体时候,不小心被埃莫拉病毒感染,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在马桶上再传染给我,几个月后,我变成僵尸,而不敢去照镜子。

  为这种危险的相互矛盾的做法感到惊讶的非我一人。因为理想和现实本身是排斥的。侦探和凶手之间也是一样,你抓我,我就跑。你不抓我,我就再去行凶。侦探抓住了凶手,也就意味着小说的结束,小说的结束预示着角色的消亡。与其这样,我倒是希望凶手可以多逍遥法外一阵子。

  从十八世纪,邪暴的断头台,到今天的手术台。赤膊的肥壮的侩子手早已隐去了身影,变成温情脉脉的女法医。人类文明在进步,恐怖主义与人道主义并存,女法医作为见证两者最直接存在的代表,必然会置身于一个人类极端困苦的抉择下。万物皆好生之德,即便失去灵魂的尸体也不例外,我想这也是小说中所寄寓的启示所在吧。

  优秀的小说,总是在冥冥中示人清醒,体会人物的痛苦,斗争和死亡。用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超越了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矛盾,制造混乱与凌乱剧情的同时,一瞬间忽然明白了,恢复了秩序。首席女法医,我想也不例外,是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闪亮而特别的一颗。因为她——康薇尔已与斯卡佩塔灵魂附体,她们如双生子般,静悄悄,一步步,向你走来,一步步靠近,美魅动人。此时的你,头脑清晰,充满了思辨力和逻辑思考的能力,你可以听到她们的呼吸和心跳,你被她们牢牢的吸引了,想起身,可是,无论你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因为,你早已被绑在手术台上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