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洪堡的礼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洪堡的礼物》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2 04: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洪堡的礼物》的读后感10篇

  《洪堡的礼物》是一本由[美] 索尔·贝娄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5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洪堡的礼物》读后感(一):《洪堡的礼物》:1975年彼邦的风景映照到2010年代的此地

  “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掉泪”,这一句此地的民谚,用在彼邦著名作家索尔•贝娄著名小说《洪堡的礼物》中的主角查理•西特林身上,严丝合缝得仿若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南墙或者棺材,就是被作者用作书名的那个人——洪堡。

  小说起始时,曾经学术明星洪堡•弗莱谢尔已经日薄西山,正以残阳之躯恳求因着他的帮衬才得到普利策等诸多奖项合作者、本书的主角查理•西特林伸出援助之手。正春风得意的西特林,早已忘记自己的来处,作品《冯•特伦克》 在百老汇的大获成功,让荷包饱满的西特林沉迷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生活中——虽然到现在才拜读索尔•贝娄最著名的作品《洪堡的礼物》,但是,早已耳闻《洪堡的礼物》是决定索尔•贝娄世界文学地位的巨作,让我展读之前对这本小说有着各种想象,但绝对没有想到,它居然是一本洪堡过去的学术伙伴查里•西特林的一截生活实录,竟然不是以洪堡为主角

  读完《洪堡的礼物》,九久读书人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一套索尔•贝娄作品集,7部中我已经读完5本,从《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难以进入,到《赛姆勒先生行星》的有趣、《拉维尔斯坦》的伤感、《抓住时机》的一气呵成,再到对《赫索格》作为经典的信服,又到《洪堡的礼物》的杂沓,我不想否认,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一头衔,让我一本紧接一本地拜读着,如要实话实说,索尔•贝娄的小说不好读,这种不顾情节一味用主角的喋喋不休完成故事写法,对读者而言,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就算是豆瓣这一以文艺范著称的社交网站,也有不少冲着索尔•贝娄的名气而去阅读索尔•贝娄的读者,被索尔•贝娄的罗里吧嗦折断了阅读兴趣

  特别是读完《洪堡的礼物》以后,我觉得已经将索尔•贝娄的重要品读完了,却更加不明就里:何以索尔•贝娄在美国文坛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何以索尔•贝娄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比如被我读成查理•西特林片段人生实录的《洪堡的礼物》,到底好在哪里?

  一个有学术头衔有世俗名声知识分子,怎么还要以豪车标榜自己的身份?这辆豪车犹如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随着西特林输了小赌翻脸招致豪车被砸后,组合成西特林生活的一张张骨牌次第倒塌:财务危机才华耗散、亲人哂笑、女友星散……直到意外地收到洪堡的礼物有了翻盘的资本,即便是这一笔,也是撕了西特林的面具让他斯文扫地的写法。都说索尔•贝娄笔下人物,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得对自己有多失望才能塑造出带有强烈作者个人色彩的查理•西特林?

  如果查理•西特林只是索尔•贝娄的投影,《洪堡的礼物》怎么会在出版之际就因其轩然大波?我能想得到解释就是,1975年的美国,知识分子以豪车为标签、以破碎婚姻时髦、以女友不断为能力,荒废学术忘记知识分子本分的人,查理•西特林不是个案。前有洪堡后有不断的后来者,这才让《洪堡的礼物》有了特别的价值。只是,此地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掀起过的索尔•贝娄之热,又以《赫索格》和《洪堡的礼物》为热中之热,有作者在创作自己的小说时竟然将《赫索格》的人物和情节镶嵌进去,这种热爱源自何处?而我,直到今天,才明白《洪堡的礼物》高标在何处,因为,1975年索尔•贝娄以感同身后的美国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正好应景2010年代的中国。由此领悟,就算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读完《洪堡的礼物》,也是非常值得的,不是吗?

  《洪堡的礼物》读后感(二):《洪堡的礼物》:老色鬼心经

  《洪堡的礼物》:老色鬼心经

  刚刚读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索尔•贝娄作品集”中的一本薄薄的中篇小说《抓住时机》,觉得甚不过瘾,便翻箱倒柜,把家里的旧书堆里的作者的另一本小说《洪堡的礼物》给找出来了。这是江苏人民1981年的版本,是我用五元钱从孔夫子旧书网上买来的。囤积旧书的目的,正是为了此故。在需要时候,我希望那些平时看了讨厌的旧书堆能够提供我阅读资源的原乡。

  比较一下江苏版的《洪堡的礼物》,觉得错字太多,好在不影响阅读,可以看出江苏版书籍质量在上个世纪是较差的,这也影响到后来从江苏人民出版社里分割出去的译林出版社的书的质量,导致我对译林版的书籍也是敬而远之

  这本书的译者是蒲隆。后来发现这本书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索尔•贝娄全集”中也是采用了这个版本。再查找了一下,发现上海文艺、上海译文出版的同书的版本,均是由同一个译者翻译的。可见,与《简爱》、《红与黑》这类译本往往达到十几个甚至三十多个的译本相比,《洪堡的礼物》能够恪守着独一无二的译本,确实非常罕见,但也可见这本书在中国的反响是很微弱的,没有人愿意再去重新翻译一次,导致了译本只有一位译者的成果几十年都独领风骚

  看过《抓住时机》之后,再看《洪堡的礼物》,就会发现,两本书的结构是基本相同的。读了两本书,我感到索尔•贝娄的风格基本有着恒定特征,也约略把握住了作者的兴趣集中点。《抓住时机》里描写一个中年男子失去职业妻子向他索要孩子的扶养费,而投资失败,可以说处在内外交困的尴尬状态,但这并没有影响男主人公还轧着一个小蜜,两人还商量着如何去结婚的事。但因为现任妻子不肯离婚,导致无法兑现新的艳遇。《洪堡的礼物》几乎就是《抓住时机》的放大版,小说里的主要叙事者西特林,也正处于前妻官司压力之下,20万元的巨额赔偿费,导致他濒临破产边缘同时,他还有很多的投资,包括投资杂志、投资矿产、投资油井等等,但无一能够赚到钱,可以看出,在索尔•贝娄笔下的知识分子生涯里,少不了一个投资失败的主线,就像路遥在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的同时,还进行股票投资一样

  《洪堡的礼物》读起来非常费劲。但并不能说,索尔•贝娄在小说里就没有采用通俗小说的离奇的巧合性的戏剧冲突,其实在《洪堡的礼物》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有着一个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主线,这个主线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一线串珠,由首至尾,其间不乏偶然性的巧合。比如,西特林被流氓带着去威胁一名金融家斯特朗森的时候,被报警而关进牢中,这时候一名年轻女郎也就是金融家的接待员认出了他,此女的母亲竟然是他年轻时的第一个情人,把西特林保释了出来。这种遇到前女友的女儿可能性概率是多少?简直是微乎其微的,但在小说里却成为戏剧性冲突的一个惯常性的设置

  因此,《洪堡的礼物》里的故事主线是相当富有冲击力的,包括了拳头枕头等各种色素。我们大致梳理一下小说的非常明晰的故事链条:西特林在赌博的时候,输了流氓坎特拜尔钱,不得不开了支票给流氓,但临时变卦,关了自己的账户,导致了流氓失算。流氓为此展开了报复,砸了西特林的车子,并要求他在公开场合向他道歉。西特林服服帖帖地答应了,坎特拜尔改变了对西特林的看法,路上,拉扯着西特林去参与他的一场胁迫金融家的行动,导致西特林差一点身陷囹圄。之后,西特林厄运加身,前妻官司中,他被判罚二十万元,濒临破产,而现有情人也弃他而去,只有洪堡留给他的一个剧本提纲,给他带来了好运,被拍成了电影。而流氓再次出现,帮助西特林向电影制片人索要赔偿。

  小说的情节也算是一波三折,偶然性在小说里起到了添波助澜的作用,期间不乏欧亨利式的出人意料的结尾,如流氓坎特拜尔本来是想敲诈西特林的,但是,在与西特林的交往过程中,也许他感到了知识分子身上那一份与众不同的名气的影响力,还有这个流氓的妻子还是一个学者,这都促使他有意识地改变了对西特林的恶劣态度,最后,竟然是他出面,帮助西特林向盗窃创意的电影制片厂讨回公道。从被流氓胁迫开始,到流氓胁迫别人助力自己,西特林与流氓的关系实现了身份与角色转换,使小说带有了鲜明讽刺意义,但从情节上来看,也是作者借鉴了故事的逆转性而偏向于通俗小说最俗套设计套路

  西特林与自己的情人莱娜达在小说里也发生了关系的逆转。当西特林在意识到自己濒临破产之后,他觉得应该用婚姻巩固他与小他一个辈份的情妇的关系,向她发出了求婚的请求,并且在赴约情妇之路的时候,他激情澎湃,欲望奔腾,但是,他等来的却是情妇的母亲与情妇带来的小孩,之后,他的炽烈情欲,便被老女人与小屁孩给搞得民不聊生形成了与预期目标相反的尴尬状态。这也是小说里的一个落差相当巨大波折

  这个本来在通俗小说里能够一泻千里、一路走来的故事链条,却被作者生生地扭断了,无论是在本体的叙事上,还是在节外生枝上,都尽力往看不懂的方向去歪曲、去扭转,怎么样让你看了不舒服、怎么样来,就在这样的动机之下,原来的掺杂着通俗小说的俗套套路的小说情节,便支离破碎,浑沌不清,云山雾罩,但如此一来,却提拔了小说的所谓艺术品位,让小说烙印上了艺术高雅的封印。

  伟大的纯文学的艺术作品就是这么一调弄给调兑出来的。

  那么,小说里作者是如何破坏了小说原本的通俗小说的属性的?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熟悉一下现代小说的构成技巧,把我们原来仅仅具备制作通俗小说的能力,能够提升到艺术小说的范畴里。《洪堡的礼物》多少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速成的诀窍捷径

  我觉得《洪堡的礼物》里故意搅浑了叙事的波平浪静的传统风味法则有:一是故作高深理论。小说里涉及到的理论大致有三块,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灰色的理论,就是鲁道夫•施太内尔(现在通译为史代纳)的“人智学”。在这个理论的支撑下,作者直接宣扬的,就是世界因为“我”的感知存在,如“自然界的每一样事物都是我的灵魂标志”。(P412),“思想是存在的真正要素”(P418),说到底,这就是我们在中学课堂中被政治老师引导着加以嘲笑的唯心主义。书中以大段大段的篇幅,复述着“人智学”的玄奥的理论,这种理论,其实与通俗及世俗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少关系,但作者似乎在探讨精神”、“意识”与现实的关系,这些晦涩文字,几乎是一个学科的探讨内容,插入小说里,无论它多么丰厚,都无法显示出这一理论探讨后面的所有意义与内容,小说里的管窥式的蜻蜓点水的涉及,只会让人看到这里更像是遇到了瓶颈一般艰涩地行走着,一般人都是直接跳过去,而基本不影响小说里的情节发展。第二个板块,就是“厌烦”的理论探讨,小说里的西特林准备展开对“厌烦”的研究,小说里足足有六页的内容,讨论的是“厌烦”的各种状态,甚至把斯大林都罗列进去,这个内容也是拉大旗、扯虎皮的故作高深的一部分,删除了一点不影响到小说的情节架构。另一部分就是小说里对美国现状的理论剖析。在作者看来,美国是一种浮浅的存在,没有文化,注重物质利益,甚至在美国没有一个文化圈,所以洪堡只能身陷孤独。小说里不断地被这种枯燥无味的大致存在的三种理论切割或者叫宰割,抵制了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在传统小说中,是从来不会把这些无关主题宏旨的议论塞入到小说里的,托尔斯泰在《战争和平》的最后,才加进了一段宏篇大论,但这是托翁没有办法之举,他所进行的理论讨论,与前面的描写主题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这些理论的陈述,实际上小说是无法收尾的,无法压得住前面波澜壮阔宏大描写,就像中国的古典小说往往在一段描写结束,要尾缀一段舶来的诗歌,其目的就是对前面的叙事作一个了结,给予一个刹车式的档位,不然无法停止前面的叙事冲动。但是,《洪堡的礼物》这类的现代小说却不断地在小说的流畅的叙事里,插入无关核心主题的灰色理论,根本不是传统小说那般行使的是制刹的使命,而是采取的是腰斩的职能,让流畅变得阻塞,给阅读设置了重重障碍

  二是大段大段的学究式的对话。小说里的人物对话根本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对话,而完全是一种千人一面如出一辙的作者代言。所有的人,都像一个学者一样,在那里卖弄学问,而实际上现实中的对话,是断续的,而不会是论文式的。包括那个流氓,他也能滔滔不绝耍嘴皮子,就像《抓住时机》里那个疑似骗子塔姆金在炒期货的时候,还能够讲出一套人生与哲学大道理,直接旋晕了主人公的头脑。《洪堡的礼物》里一旦出现这种对话的时候,就根本分不清这种对话后边的人物心态,因为你能够去辨析出论文后面的作者写作动机吗?

  三是丛生着的枝蔓情节。在《洪堡的礼物》里以遭遇流氓开启的情节主线上,作者一逮住机会,就要开小差走神,让自己的神经岔到枝蔓的小道上去,比如,在芝加哥的街头开车的时候,就能够闪回到童年的记忆中去,罗里罗索地展开一幅“游记+回忆录”式的鸿篇巨制联想,一个微小的触发点,就能够在一路上把过去遭遇到的情感上的纠葛中的当事人给牵引出来。传统小说对情节的设置往往会采取酌情处理的方式,到关键处才把人物的性格特点作出集束式的交待,但《洪堡的礼物》这般的现代小说却不是这样,它让意识信马由缰地带领着,不管在逻辑上是否有必要交待那个人物与事件,只要小说里的人物碰到了那个莫名其妙的触发点,就把相关的人物给和盘托出,而这时候这个人物还没有到出场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印象,而作者却在这里浓墨重彩,待到后边人物出现后,作者却不去交待背景资料了。这种轻重不分的叙述方式,令现代派小说里的人物都是星星点点地散放在小说里的,读者必须前后对照,相互比对,才能搞清楚人物的特征与来龙去脉,给阅读带来了极大的迷障。另外,作者在交待人物时,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的目光,对人物的个性作出哲学式的通透式的断定,而这种认定是一种反讽还是一种精确的判断,也是让人对小说的文本产生不信赖而迷惑的原因。小说人物没有统一的个性,正是现代小说的多种透视造成的相互驳离而产生的如毕加索绘画般的立体效果之后的必然变形症状。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小说对情欲的审视与直达,比通俗小说来得更加肆无忌惮。由此我们从《洪堡的礼物》里看到的是一个老色鬼对欲望的无止境、无遮掩的渴望与期待。西特林的第一个女人是中学时的同学,多少年后,两人应该年近六十岁左右了,当西特林再次见到学校时的情人时,直接表达的是她的肉体曾经在他心目中的熟悉,而现在的她的肉体发生什么样的变迁,在他的心里激起了别样的好奇。在见到旧日恋人的时候,他还见到了情人的女儿,昔日情人看透了他的心思,直接指出他对她的女儿也有得陇望蜀之心。还好,小说适而可止地中止在这里,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变成乱伦剧里的最俗套的情节。之后,他还有一个恋人叫黛米,此女很叛逆,服食过毒品,在小说里她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因为她没有参与到人物的情节中去,实际上,小说里不把人物放在流动的情节与冲突中去展现的话,基本不会给人以什么印象,只有随着情节的起伏而呈现出波澜,人物的丰富性与性格中的隐秘处才能够揭示出来。黛米在小说里也只是一个回忆里的人物,后来她飞机失事,西特林似乎很是伤心,乘着飞机到丛林里寻找过她的踪迹。另一个女孩朵丽丝是“人智学”教授的女儿,西特林本来是求教而去的,顺带着把教授的女儿搞上手,不过,他多少带着一点良心未泯,没有对教授的女儿加以什么伤害。朵丽丝在小说里给人的感觉是相对比较单纯,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西特林的妻子丹妮丝的执着在小说里成为故事的一个强大的情节动力,是她操纵着离婚权利而施以压向西特林的压力,她的个性也在小说里通过和盘托出的方式交待出来,与西特林的正面交锋却略过不提,人物也缺乏生动性。小说里最为生动而鲜活的女人是背叛了西特林的情人莱娜达。她接近三十多岁,正是西特林女儿的年龄,她所生的儿子,一度还被认为是西特林的孙子。西特林对她有着强烈的情欲,小说里详细地描写了西特林对搂着她的乳房的渴望,对她不着一丝衣着、只带着遮羞带的迷恋,还有她的独特的撩拨男人脚趾的万钟风情,可以说,她给予西特林带来的是一股强烈的情欲的刺激。但正是这个女人,在小说后半部分弃西特林而去,而与一个西特林根本看不上的推销墓地的男人同居去了。作者在小说里渲泄着对于女人的把握与感受,实际上,在后边隐藏着一种“无意识”或者叫“潜意识”,就是他在展览女人隐秘的同时,得瑟着的是一种男人对女人玩弄的显摆。比如小说里作者在写到女人的每一个隐秘的风情的时候,都刻意展览出她们的性秘密的不同来,比如黛米的呻吟,初恋情人的天真,朵丽丝的羞怯,还有莱黛达的风骚,这些女人在作者的笔下,显现出她们的特征的也是她们在性方面的与众不同,在小说里兜出来的这种隐秘,恰恰成为作者叙事后面的潜台词。可以说,男人在抛售女人的隐秘的性行为的时候,会认为这是对女人的一剑封喉。

  而实际上,《洪堡的礼物》中的最核心情节,就是洪堡留下的那个故事提纲,其目的,也是针对“西特林”和弃他而去的洪堡前妻的。洪堡在他留下的那个故事提纲里,对付的是两个人。而对付的方法,就是揭露他们的性隐私。男人的这种报复手段,其实我们在顾城留下的《英儿》里也能够看到不变的刀锋。顾城在这部小说里详细地描述了他的情人的性秘密,甚至私秘处的特征,生活中的“英儿”敏锐地感觉到这一点,当时就说这部小说就是想置她于死地。而实际上,真正的“英儿”不到五十岁就死去了,完成了与小说《英儿》里的杀气的呼应。

  可以看出,《洪堡的礼物》的自传性质,在作者的有意留下的对女人的玩弄式的趣味中,化影成他对失去女人的报复。而贝娄对女人的不计后果的追索,在他死后也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他的一生结婚五次,八十三岁的时候还生下小女,可见,他对女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好奇,而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艺术家们的艺术激情的生理基础。在《洪堡的礼物》里,我们看到西特林与情人的不伦恋,是通过一大串历史人物的同类事实的铺垫下找到了信心与理由的,都可以看出,一个老色鬼在寻找他的性取向成立的时候是从历史中寻找依托与前科的。

  从《洪堡的礼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城市生活表现的先锋派技巧。而可能中国作家多出身于乡村,城市小说向来是一个薄弱的领地,所以贝娄的小说技巧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强大的反响,反而是描写偏远蛮荒地域的福克纳还受到先锋派作家如莫言的效法,但是,贝娄对城市人生与群落的高密集反映的现代派小说手法,相信能够在中国日趋工业化迈进的进程中有益于后来者的营养汲取,《洪堡的礼物》在中国的反响与呼应应该有着更盛大的景况。

  《洪堡的礼物》读后感(三):未成的精神方舟

  未成的精神方舟

  ——读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

  ◎ 东渔

  当我们读完了《洪堡的礼物》,是不是都会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才是洪堡的礼物?洪堡的剧本就算是留给后人的礼物吗?他的前女友凯瑟琳需要它获得财富,而他生前的挚友西特林却是于心不安,对所得财富的惭愧感,以及更大的精神困惑,使他重新去面对洪堡的精神遗馈。最后西特林安葬了洪堡,算是给他一个交代吗?或者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呢?精神诉求的不断呈现,追溯和展望,透着一种隐隐的决绝,洪堡的礼物由此变得沉重,潜伏在后来人的心间。

  西特林一直都在呐喊——我常常自言自语地唠叨:“醒一醒吧,醒一醒吧。”同时许许多多的人也在喊:“醒来,醒来!”仿佛我有几十双眼睛,却硬是闭着它们不用。“你有眼却看不见”,这是千真万确的——作为一个普利策将得主、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即便他荣耀等身,学识渊博,逢人亦是侃侃而谈,却是恰恰暴露了他对社会、对精神深处不可知的忧虑,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牵绊令他无所适从,这些外现只是在释放一种证明自我的快感。巨大的困惑使他不断反省,“醒一醒吧!醒一醒吧!”作为半自传倾向明显的一部小说,读者总要有此疑问:一切精神诉求是不是映照了贝娄自我的忧虑。

  如先前几部小说那样,《洪堡的礼物》的关注点仍然是美国知识分子群体,然而贝娄不去写群体命运,仍然围绕个体的生存之道叙述。西特林与洪堡的关系由紧密到疏离,使他耿怀于心,又多次被坎特拜尔纠缠,后者还砸坏了他的奔驰车,他们之间的过节带着荒诞喜剧的色彩,让人引俊不禁又匪夷所思。个体的情感不畅通,人物被婚姻困扰,被金钱诱使,其中穿插了物质主义背景下大都市芝加哥的爱恨交加,混乱的现状牵绊着肉体和灵魂,促成了个人迫切的需求,精神困顿中想要寻求一艘拯救自我的“方舟”。

  有趣的是,索尔贝娄通篇都在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之类的东西,名人轶事也在他嘲笑范围之内,以此放大人物的孤傲性情,同时显摆自己的学识渊博。人物对话充满了睿智思辨,时而对女人意淫,牢骚满腹,夹杂着玩笑和逗趣,索尔贝娄在这本书里玩起了喜剧天分。一本书里他引用了多少个文艺家的名字,引用了多少部莎士比亚的著作,还有时不时带出来的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就像他塑造的人物一直都活在戏剧里),如果去梳理索尔贝娄在此书里所列的文艺家,必然是数不胜数,简直就是文艺百科。他用非正式的嘲弄对待那些文豪们,同时也在自嘲,这是索尔贝娄善用的手段,在他另几部小说里也能体会到。

  索尔贝娄将自己的意志建立在西特林这个人物的身上,他赋予后者知识分子的狡颉,色情的狂放,哲学家的天才。其中西特林为萨克斯特记录的笔记(p219—p223)即是睿智敏锐的论辩,谈到了权利和厌烦的相互支配。如果任其拓展大论,说不定会有媲美加缪《西西弗神话》那样成功的哲学单本出现。实际上,西特林笔记论述的“厌烦”跟加缪的“荒谬”基本就是等类素材,所谓他构思的“现代世界之莫大厌烦”的研究文章。索尔贝娄因对知识分子有着独到的见解,付诸人物高深的思想境界,他善于在人物之间敏锐的关系中,把思辨串联起来,使得抽象的论调变成具象,这也属于他写作的重要特点。

  正是从阐述思想这个角度进入,《洪堡的礼物》完全属于哲学论述的体系。比如洪堡的死,黛米的死,都令西特林内心牵动,对死亡的敬意油然而生。很多细节之处都在表明西特林面对死亡审视着自我:

  1.啊,死亡将是多么令人厌烦啊!躺在墓穴里,躺在一个地方,那是多么可怕呀!

  2.死后不久,没有生机的肉体腐朽了,又变成形形色色的无机物。这时,灵魂却获得了新生。

  3.有朝一日这件物体便会停止运动;随着肉体的腐朽,灵魂也会自行离去。

  4.当灵魂已经飞出去进入宇宙,而且在回顾人间苦难的全部情景时,这些抱怨像什么呢?

  5.至于肌肉组织不过是一种精神的沉淀物,宇宙的标志就在其中。无论生与死,这个宇宙的标志都在我们心中。

  西特林在跟自己的思想不断对峙中,完善新的论理,如果将这些看似杂乱的思想系统性地汇聚起来,必然会体会到人物整体的思想。其中多次提到并论述人智学的研究,精灵、意识、灵魂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如何代入和分离。西特林的敏感是贝娄的阐述动力,他在庭审的间隙坐在休息室里,看到一朵玫瑰花就会想到很多事情;转念又想到孩提时看到灯柱,打开思考感知的世界。西特林时刻都在精神游离,怀有游走在别处的一种心态。他常常陷入沉思,开始长篇大论自我的精神困惑,这一切表明西特林一直在追寻精神出口。

  西特林与哥哥尤利克的观念碰撞,其实就是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抵抗,看似无法消解。“我”见哥哥是为了重温童年,而对方只关心更好的生意。整部小说都在阐述形而下的生活与形而上的思想之间的对立和碰撞,物质和精神的冲击在亲情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当情人莱娜达的儿子跟过来,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美好,排山倒海的世俗干掉了西特林,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洪堡的遗产看似拯救了他,他也为友安葬,结尾对一朵花的描述,似乎昭示着新的希望。

  洪堡的礼物即是洪堡的精神传承,他要撮合西特林和凯瑟琳,继续按照他的计划走下去,完成未完的一切。扼死在襁褓里的刊物《方舟》,正是寓意拯救自我(甚至拯救众生)的“挪亚方舟”,空有一种担当重任的豪情,然而总是不了了之。索尔贝娄在《洪堡的礼物》中叙述琐碎又不失专注,将形而上的思考建立在世俗生活之上,思想和情感唇齿相依,不失为哲学的一种阐释方式。索尔贝娄最大的胜利是将思想深情投入,随着小说传遍世界,传承并弘扬属于他的独特美感。这才是他想要的,也是他送给我们读者的一份大礼。

  《洪堡的礼物》读后感(四):美国知识分子在城市生活中的自嘲

  索尔贝娄笔下的芝加哥被他形容为“一座有思想却没有文化的城市”,这样的定论放在当今的语境下探讨显得未免有些严苛,因为如今商业、经济、财富的进步虽然已经远远超过文化、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商业属性裹着参与者服从它的游戏规则,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情怀却还是健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比如纽约、芝加哥都有着其复杂而又矛盾的文化属性,虽然它们庞大的包容程度给予了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相同的发展土壤,却也造成了双方价值观的融合与碰撞,知识分子通过城市生活认知世界,而他们的世界也迷失在钢筋混凝土与终日不停歇的汽车鸣笛声中。

  洪堡的礼物与其说是洪堡死前留给主人公西特林的一封信和一部电影剧本大纲,倒不如说成是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告诫和观察。西特林通过对洪堡近乎天真浪漫的性格特点观察完成了令他名声大噪的剧本《冯特伦克》,剧中特伦克那暴躁而富有激情的表现征服了大城市的观众们,他们在特伦克或者说洪堡的形象中瞥见了敢于逆所谓时代潮流、否定现实的文艺气息。而讽刺的是,正是这样一部看似反叛的座屏却为作者西特林带来了名望和社交圈的扩展,他一度成为时任参议员的肯尼迪身边的红人,他频繁出入交际圈,俨然一副时代的宠儿形象。然而知识分子的主体性本质令他在产生了对城市生活的困扰,因为现代都市的发展可顾不上智识水平的进步,商业的渗透给与了他巨大的压力,和黑帮成员的接触又让他看到了自己生活反面,在别人眼中一切都正常的现实生活在他眼里却成了种种矛盾的聚合,困扰着他那柏拉图式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因为肉欲和现代生活中尔虞我诈而迷失了作家的身份,离婚令他被法院剥夺了近乎所有财产,他终日忙于与黑帮分子的冲突和与一名妓女的感情纠葛。他开始回顾老友洪堡的一生,一个为了理想的精神世界而活的诗人却还是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社会,逐渐被同化为一个生活在破败油腻大楼中衣冠不整的疯老头,惶惶不可终日。这是否就预示着西特林的结局,书中并未给出明确的答复,但在西特林沿着洪堡的精神路线一路回溯的过程中,迫于破产压力的他反倒是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宿和慰藉。

  索尔贝娄对知识分子与城市格格不入的生活的描写多多少少掺杂了自己的影子,或许他也曾迷失于精神生活与城市生活的边界,想要抛下不顾却又越陷越深,一本好书不应该对一个问题给出过分明确的观点或结论,往往只需引起读者的思考就足够了,索尔贝娄将一连串复杂混乱的生活事件同精神旅途相结合,展现了典型美国知识分子在城市生活中的自嘲,舍不掉,忘不了,妄图遗世独立,却也不过沦为当代浮士德罢了。

  《洪堡的礼物》读后感(五):西特林的自我救赎

  《洪堡的礼物》中的“礼物”,关系到查理•西特林人生的命运,同时也给了他未来的自我救赎之路。

  作者索尔•贝娄,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曾多次获奖,1976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同年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洪堡的礼物》是他的第八部小说,本书讲述了二十世纪两代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成功与失败,揭示了二战之后美国社会的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的摧残,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美国的生活风俗。小说中的服饰、建筑、汽车等描写都反映着当时美国社会的繁华,故事的中心背景又选择在芝加哥,那是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更加突出了物质世界的可怕。也是因为物质、金钱等催使,西特林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写法上,作者采用了倒叙、插叙、对比等方式,西特林回忆往事的部分,跨度有时很大,有时很短,说明着西特林对洪堡的内心纠结,悔恨。同时对比的手法贯通全文,最大的对比就是洪堡与西特林。

  在我看来,洪堡是西特林的镜子。两人出身相似,洪堡是匈牙利犹太移民,20世纪30年代因为《滑稽歌谣》名声大噪;西特林是洪堡的学生,代表着60年代的知识分子,他因为《冯•特伦克》在百老汇引起轰动,开始了成功之路。洪堡的成名只有10年,之后没落,相比西特林要更成功。从对艺术的看法来说,西特林更加把它作为挣取金钱的工具,只要能带来大量的金钱,艺术作品变成什么样在他心中并没有丝毫的痛心,而洪堡是用金钱用来创作;从美国社会文化角度来说,二战之后,美国更加需要实用的东西,洪堡的诗歌再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西特林的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却引起轰动,两者的对比,揭示了美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从政治角度来说,洪堡一直希望史蒂文森成为总统,结果竞选的失败,使他跟着倒霉;而西特林却不坦露自己的观点,与妻子丹妮丝的结合,让他可以进入白宫。总体来说,西特林的成功,在于他看清当时美国社会金钱、权利、名誉的“强大”,相比洪堡,一心想重建文化精神的平台却因“大势所趋”而没落。

  西特林的“罪”、败落同样来自于这个物质社会。洪堡的败落之后,西特林避而远之,他是他的学生,却因为社会地位、金钱背弃了师生情。同时金钱也蔓延到他的家庭,他不仅不忠于自己的妻子,还与妓女莱娜达混在一起,他的背叛使得妻子丹妮丝的离婚,带走了大量的金钱,而莱娜达的贪婪,坎特拜尔的勒索,萨斯马的欺骗,律师的阴谋都让西特林耗尽钱财,处在破产的边缘。这时的西特林才发觉自己的人生与洪堡的破落相似,金钱让他迷失了自己,让他没有了尊严,没有了朋友、爱人,他得到了惩罚,他的情人最后与弗朗萨里结婚,留下一个孩子给他抚养。也许这是对他的一种惩罚吧,因为他曾经背叛了爱情、家庭。

  最后的结局,西特林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洪堡的死对他来说内心矛盾,他偷偷地哭泣,责备自己。而洪堡在死前又留在了一份礼物给西特林,这份礼物让他有了新的希望。他成功地获得了一笔补偿款,为了内心的愧疚,他重新把洪堡安葬,在他的墓地前竟然开出了番红花。也许这是洪堡原谅了西特林,或也许这是代表着西特林未来的新生活。

  西特林的自我救赎,让人联想到了中国当下的都市文化精神也处在危机之中,过多地追求金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真情流失,在喧闹浮华的城市中文化、艺术又在一点一滴地消失。从这样的理念上来说,贝娄的《洪堡的礼物》虽然是在反映美国精神文化的危机,物质对精神地摧残,其实也是在警示现代化的大都市,不要只看金钱,不看文化精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