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桥上的魔术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桥上的魔术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2 04: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桥上的魔术师》经典读后感10篇

  《天桥上的魔术师》是一本由吴明益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一):那些着了火的记忆才是真实

  天桥貌似总是带着一种很容人的市井烟火气,大概是因为总是临着市场买卖到处都是叫卖喧闹。之前翻过的《天桥底的牛丸》就有一种“天上美味隐于市间苍蝇店”的意思,还有蔡明亮的一个短片《天桥不见了》则是讲一个曾经在天桥卖手表的男青年与光顾过他的女青年在地下通道(为什么是地下通道,因为天桥不见了呀--!)的一次擦身而过,此外虽然大帝都的“天桥”不是架在天上的桥但百戏杂练市井喧嚣,“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也是早就艳名远播了,这样说来,“天桥上的魔术师”也能算是台北七八十年代的天桥艺人啦。天桥这个意象和买卖市场总是分不开的。

  没准就是这种市井烟火气,把很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文艺老中青三代从各种文学高大上里拉回烟火生活,在各种推荐里坦言被这本书打动,为吴明益召唤回来的中华商场落泪。虽然对一个消失的台北地标不能真真切切地感同身受,但这种感觉我大多也是有点体会的,就像在某篇小说里我发现铁凝尽心尽力描述的是我家特产一样,立刻就升起了一种回归感。

  作为一个戳不到“中华商场”这个点的大陆读者,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那种长大的感觉,不是幸福花儿一样的长大,而是在长大的过程中某件事像一颗石子掷进你心里投出一圈圈波纹,某个人相识又离开而有他(她)的这段日子再不能忘,某一天心中有了一个结点自此和别人有了微微的不同,这些东西就像种子一样埋在心里随着时间和我们一起长大,让我们成为如今成年了的自己。所以这是写给那种长大过程中大家都有过的感觉吧,像是分别时、像是重遇时、像是死亡围着你转了一个圈带走一位身边人时;而这也是写给成人那些萌发自童年怯懦不安永远逃避着的一种东西。

  这并非阴但确实暗,是一种满伤感调子可能伤心总是比高兴更要让人意识到时间缓慢,也更容易在心里留下痕迹

  具体说来这本书,短篇小说集,但又有些不同。孩童视角又带着哀伤思维言辞不着华美干净诚挚但绝非毛坯。作者的行文就像真的引你进入孩子碰触这个莫名其妙世界的过程中一样,其中的真挚也像是孩子用一只软软的手缓缓抚上成人那张莫名其妙就紧绷的脸。而当孩子终于成了大人,也终于被各种“莫名其妙”所修饰,再回头看来路时,一脚深一脚浅的每一个坑都是记忆里的一个结。

  十个故事,九个人的成长,故事里的人都住在熙来熙往叫卖不断的中华商场,鞋店的小孩、锅贴店的小孩、五金店的小孩、算命先生家的小孩……每个故事都有一些关于成长的或大或小的秘密,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与天桥上的魔术师有些奇幻的际会(不过《唐先生的西装店》只提到了一只很有《猫的报恩》的神韵的猫,而避开了魔术师,不过我觉得这种留白就像是在搔你的痒一样,而且世界就是这样,实物不会无处不在,但是相似的感觉却会到处蔓延╮(╯▽╰)╭)。说到故事里的魔术师,他有时变一些色子扑克牌的粗浅魔术,有时又是让纸人跳舞、让算命鸟“死去活来”这种从来得不到解释高端戏法,他总是以一副邋里邋遢寻常样子出现,却又好像不属于这个世界而真的是来自魔术时间一样。总之,这些故事纵横交错经纬相织,每一个交汇的地方可能就是彼此都相识的一个小学同学,也可能是前后脚去过的“真正第一家阳春面”,这张网盖住了还没被拆掉的中华商场,也让每一个人心中的一些尘土飞开,露出一些秘密来,甚至还带着深浅凹凸疤痕

  让我特别感触的是《流光似水》这一篇,阿卡醉心模型制作,花尽心思用模型重塑商场当年风貌无奈早逝。然而,阿卡留下的三栋半的中华商场竟然如此逼真,不止是商场,还有当年和“我”一起破坏过的霓虹灯。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住过的地方。

  我很有幸有几个从小住在一起一直很要好朋友,也很庆幸大家都是长情的人,几经搬家升学我们仍然每年假期一起回到原来住的地方去缅怀一下。其实那个地方早变了,曾经的小学被推平,曾经的操场变成方便了无数情侣的小树林,曾经的住家变得灰暗破旧,曾经的围墙好像也没有现今这么又低又矮,曾经的礼堂如今常年被废弃像是颤颤巍巍的小脚老太太仿佛禁不住一根手指力量。但是当我们根据仅存的花坛和几幢日薄西山建筑指出教室位置时,当我们说起当年谁X谁和某X某偷偷潜入老师办公室烧掉全班考试卷子时,当有人站在粗大水泥管子上像小时候一样学狼叫时。那种感觉,好像时地瞬间回归,一边惦记着周五晚上在大花坛玩“电报”“小燕起飞”一边琢磨怎么对付老赵的作业,还有一些我们从来没说过、可能以后也不会跟别人说起的那些小事,那些每次你回头它都在那里的小事。我觉得奔波一趟的所求就是这一瞬。这是在看到这篇“我”在模型里看到阿卡创造的“微型我”以及在商场模型亮起的一瞬间发现坏掉的霓虹灯正是当年“我”和阿卡打破的几根时,我所想到的(原谅我这个句子毫无语法可言--!)。

  何谓之真,何谓之假呢?就像小说里魔术师说的“有时候你一辈子记住的事,不是眼睛看到的事”。魔术师的戏法,阿卡的商场模型,这十篇故事,包括我站在曾经的住家凭记忆构建的旧时故地,“拢是假的”。而真实是,心中某点被触击后召唤回来的感情与记忆。这是他用一些假的故事给你的一些真的东西,因为很多情感都是共通的。

  《一头大象日光朦胧街道》这篇我也很喜欢,里头的这段话也真是恰到好处地让这一串故事的真心流露出来:

  “有阵子我会想,那些我们具体可以碰到的事物幻觉桌子是幻觉,床是幻觉,甚至连抚摸你的乳房,倚靠一棵大树都是幻觉。而我们的心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才是实在的,那些被箭矢穿过的痛楚,那些被我们记述下来的,着了火的记忆才是真实的。”

  成年以后再看,离开啊,失去啊,死亡啊,彼此记忆中的这些小疙瘩,以及每次默默回想时这些小疙瘩上附着的感情,让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也之所以这样生活,这样面对世界。

  ——————————————-

  顺手洒泪狂推一下吴明益另一本小说《复眼人》,不过是环保主题,但同样五星爆满。

  广告语:“来自山海的伤感诗人祭祀诗语,以伤为眼,歌为语。”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二):似梦非梦

  张大春和柯裕棻在序中都对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中华商场(这一台北曾经的地标性建筑)表达怀念之情,这本书自然而然地被铺洒上一层怀旧的色彩。但对于我这种身处大陆,对台北一无所知,对过去很少留恋的人来说,故事向我展现的就是另一种氛围,接近于梦境,夹杂真实与虚幻。天桥上的那个魔术师,起初总把他理解成幻术师,他所变的对象并没有改变,不过大家被他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幻术制造的世界。

  但对这个“幻术”,魔术师是有要求的,外人不可以随意跨越界限,“因为那是在魔术时间里头,魔术开始进行的时候,这个笼子附近的时间会变得跟我们站的这个天桥上的时间不同,一旦有人用身体的任何一部分打扰了这个时间,鸟就回不来了”(《鸟》)。把一对双胞胎兄弟变成一个人,用纸变出一只透明鱼,我和故事中的人一样,尽管惊奇却也有亲身经历的真实感。有时他只是出现在故事里,串联起不同故事的主人公,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有时甚至都不曾出现,但他成为那个时代那个地点的地标性人物,好像有他的地方就有不可思议传说

  有人说作者吴明益是故事里那个做微缩模型的技师阿卡,他从各种细节处还原中华商场,还原曾经在那的生活。也有人说他是魔术师,他在给我们这些看故事的人变一个个轻盈绮丽的魔术。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三):时光退散,记忆苏醒

  最喜欢的人和事,往往珍而重之,千回百转欲诉还休,待真要说出来,只觉心讷口拙,动人心旌的好处,却是说不出的。

  放下书,我对旁人都说,《天桥上的魔术师》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我想说些什么,可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将内心涌动的层层感伤诉诸语言。那些被文字撩拨的记忆,触发的情绪,如在朦胧日光中舞蹈的粒粒薄尘,一闪便消散在空气里。

  ——这种感觉就像读村上春树,又与之不同。村上构筑了一个完整而封闭的小说世界,一旦踏入那领地,心便被巨大孤独感紧紧攫住,人被禁锢其间,只得与那种烟波浩渺的疏离相依为命。吴明益却不同,我们在他的小说中,找得到村上的影子(那个也叫作”乌鸦“的强悍少年,和在日光朦胧的街道慢慢消失的大象,以及与真实有那么一些些不同之处的世界),但他所构筑的世界是完全开放的,若真要拿什么来比喻的话——那里是”日光朦胧的街区“,温暖慵懒静谧,。那里是时光尽头,记忆之乡,橙色的街道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他们是记忆中的过客,却在那里安顿下来。

  我已经提到了三次”日光朦胧“,是的,在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日光朦胧的街道》,也觉得这篇故事最能代表全书的风味。那个叫作”乌鸦“的少年躲在大象的躯壳里,那些碎布头一样的往事逐渐被拼贴完整,还原成巨细靡遗的童年时光。妈妈,双胞胎哥哥初恋女友生命中一个个重要的人或死亡或离去,连余下的爸爸,也相隔一街却咫尺天涯。少年哀伤的娓娓道来伤痕和往事在他的叙述中显得如此不真实,好像隔着一层大象装,连带记忆也被掩藏起来走了样。

  ”有阵子我会想,那些我们具体可以碰到的事物是幻觉。桌子是幻觉,床是幻觉,甚至连抚摸你的乳房,倚靠一棵大树都是幻觉。而我们的心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才是实在的,那些像被箭矢穿过的痛楚,那些被我们记述下来的,着了火的记忆才是真实的。”

  眼睛看到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实的吗?对活着的人来说,只有记忆最真实。尤其童年的混沌记忆,因为远比成人更敏感、也更稚嫩的视角往往更容易捕捉到这个世界各种微不足道残忍——拥有,失去,离别,死亡。那细节刻在生命里,往往面目模糊感受却弥足真实。随年纪渐长,我们以为自己渐渐麻木,却不知那些感受依然躲在身体的某个角落,随遇浮沉,各自明灭。

  吴明益像个魔术师,文字在他笔下,幻化作一个个跳舞的小黑人,再平常不过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却有叫时光退散、记忆苏醒的秘魔之力。好的小说,叫我们透过作者编织的层层幻境,看到自己平常看不见的东西。吴明益的小说叫我看到久违了的时光,那里有天真却敏感的自己。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座“天桥”。对台北人来说,那是已灰飞烟灭的中华商场,对我来说,那是再也回不去的北京游乐园,再也听不到的清晨的鸽哨,再也见不到的已经逝去的亲人。那是我生命中许许多多的祭日。

  日光朦胧,流光似水,时光退散,记忆苏醒。那个天桥上的魔术师,他最好的魔术应该是记忆的执念,是我们诉诸感官温情欲望——对爱和被爱的渴求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四):记忆里住着一个魔术师,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你知道中华商场吗?在三十年前,那是八栋一体综合商业小区,八栋建筑物分别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命名,它们之间有七座天桥,其中一座天桥上曾经有过一个卖鞋垫的小男孩,在他的摊位对面,长期驻扎神奇的魔术师,他表演魔术卖魔术道具,和其他魔术师不同的是,他的魔术是真的。他可以让纸做的小人跳舞,可以让双胞胎合二为一,可以把二维空间金鱼带到现实世界,他站在天桥上一日一日,走进所有在此处长大的孩子们的记忆,再也不出来。

  没有人能确认魔术师真的存在,除了吴明益,他是70后台小说家。在《天桥上的魔术师》这本短篇小说集中,吴明益讲述了九个有关成长的故事,你也许已经猜到,故事都发生在中华商城的八栋建筑和天桥上,九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从这里长大,有的做了化妆品顾问,有的做了证券经纪人,有的成为性工作者,生活一路向前,唯独童年时代的那座天桥,魔术师,以及依然历历在目的往事,仍待主人公回望咀嚼,不肯在记忆里消失。

  在《流光似水》这篇小说里,主人公阿卡是一个模型制作师,他曾为拍摄星战的电影模型制作团队工作,但是现在,阿卡回到台北,发现小时候的街区灰飞烟灭,于是开始了关于这八栋建筑的模型制造,“那四幢完成的商场实在做的太细腻了,以天桥来说,阿卡甚至把天桥地上的口香糖渣都做进去了”,阿卡的记忆把消失的一切都召唤回来了。阿卡的女朋友说:“我跟阿卡在一起十五年,总觉得他好像活在一个梦游的世界里一样,跟他在一起很快乐,也好辛苦。”

  小说里,阿卡以模型重塑街区,而吴明益本人,正是通过小说、小说中做模型的阿卡,和一个个长大又离开的人物来集体回忆和重构一个文字中的中华商场。为什么回忆?因为已经消失,湮灭。不止是建筑物,还有那一整个前商业化时代的社会景象,那些挣扎在作坊式商店中手艺人的故事。那时候,锁匠打磨一把锁要花大功夫,人们的手表坏了会拿去修,鞋匠有固定的客源,做衣服的唐先生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定制西装,眼镜行里仪器像外星制造一样古怪突兀。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一样,邻里之间说的话不一样,小孩成长的空间更不一样。

  说到底,这是一本成长小说,不过不是从小到大一路成长,而是如今这般之后的回忆,时间拉开了叙事的场域,故事空间轻盈起来,魔术师正好上场。吴明益说,故事并不全然是记忆,记忆比较像是易碎品或某种该被依恋的东西,但故事不是。故事是黏土,是从记忆不再的地方生长出来的……只有记忆联合了失忆的部分,变身为故事才值得一说。而那些失忆的部分,全部交给魔术师。

  于是,我们最终看到的这些小说,拥有那些真诚动人的成长细节,那些童年时光的阔大世界,同时,也拥有神秘的魔幻时刻,某些梦境般的恍然迷离,就像阿卡的女朋友说的:梦游。我们的阅读也如同梦游,轻快,自在,同时也如穿越碎片玻璃丛林般闪烁斑斓,我们身处其中,可明显感受到那些难以名状孤独和失落感,但同时,还有作者的温柔和温暖。

  这是吴明益的技巧高超之处。苏童有一本短篇小说集《香椿树街故事》,小说中故事全部以香椿树街为背景,在这本书里,苏童用文字虚构了一条南方潮湿小镇上败坏坠堕的街道,街道上的人和故事,那些从年轻到年老,一代又一代挤在房子里做自己的事说别人好坏的溃烂人生。苏童的文字当然是好的,但是灰色布满了香椿树街,我们一路往里走,最后雾霾深处,什么也看不清。而吴明益不一样,九篇小说,互有指涉,虽然分散但又融为一体,重要的是,《天桥上的魔术师》轻盈。

  看完《天桥上的魔术师》使我想起大陆80年代的国营工厂,那些野蛮生长的少年,肯定也有自己的天桥和魔术师。是吧。

  期待你们写出自己的故事。

  ▍欢迎关注不止读书微信公号(微信号:buzhidushu)

  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五):走在吴明益日光朦胧的天桥

  “他有如此天赋能够让那时光再现,并且重新赋予质量和温度,让我们得以从他善良宽容的眼睛,回顾那时代,那生活,这座城,然后学着饶恕他人和我们自己。”——柯裕棻

  今年一年都没怎么看书,没想到年末捡着这么一本,直接拉高了今年“读过”新书的平均水平。以前没听过他,又刚看了《霸王别姬》和《生死桥》,还以为天桥上的魔术师是梁朝伟呢,却是老台北的天桥商场。

  翻开第一篇,杨德昌、侯孝贤带我认识的那个台北,就像立体绘本一样展开了!那个人人都不富裕、努力挣着生活的年代,新生事物像魔术一样眨眼就让生活变样,一些人一些事飞快地被淘汰被忘记,却在孩子眼中投下淡淡的影子。阳光下蝉鸣中,孩子长成了少年,一些莫名的惆怅持续发酵,因为记忆里走马灯转着转着一直没停……

  虽然是以前的台北,却一点也不陌生;那些童年敏感的小记忆,和我们自己的童年多么相似啊。

  情节不敢说,剧透就不好了。看起来,作者是那种天生语感好的人,真是“祖师爷赏饭吃”哈哈。他也展示了如何不用形容词、不用生僻字、不拐弯抹角就营造出一种情境,我想那是他心里有一个“真的”天桥,就像魔术师说的,你相信的,你就能把它变成真的。吴明益他就是那个魔术师,是做用活的笔上色做出活的缩微模型的阿卡,是画了一个按钮就开启了平行世界的马克;而我们在大象里,从玩偶装的小视窗里窥看日光朦胧的街道,看到了许多平时遇不到、想不起,其实就在自己深层记忆里的事物;想要伸手去挽留,却不知道如何拉住、有说些什么,眼睁睁看着那个背影过去,就像做了一场梦。

  这么好、又对豆瓣口味的一本书,居然只有不到十人评价,让人觉得不写点什么太不平了;可我已经被日光闪瞎,说都不会话了//_< 待会赶紧把书送人,希望有谁能写一句漂亮的话,让这本书上关注榜吧>_<脑残粉感谢您!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六):憋回童年,再做一个梦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非常热衷于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常想以最快速度看完一遍小说然后复述给身边人,但事实上,大部分复杂的小说都是头戴铁盔的绝命武士,根本不容你以此轻浮方式对待他走过的漫长岁月。

  于是我想,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从故事里长出另一个故事,开花结果,生根发芽,这便是路内在《慈悲》后记中所说的“小说式的散文”,既然如此,那大概还有个怪胎叫小说式的书评。

  或许是从小浸泡在现代城市生活里,我没法对那些不断铺排乡村肌理的小说感同身受,而在大陆的文学语境里,乡土文学却是庞大的巨人,似乎不写乡土,文章就缺乏一种原始生命力,但,对我而言,那些废弃的大楼、天桥、市井巷弄,才是真正的少年记忆所在。

  1994年,我小学一年级。

  父母把我硬塞进了一个多出来的班里,全年级只有五个班,我在六班,全班只需要四十个学生,我的学号是四十一。

  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矮矮的,根本看不清黑板,但老师说的我一点兴趣也没有,在残酷的幼儿园时期,我妈耳提面命的让我学拼音、数学、常识,我掌握了幼儿园学生不该掌握的内容,然后我翘起了二郎腿,在教室里放空。

  放空的时候,我听来许多光怪陆离的故事,他们说,我们的教室生长在一片坟墓上,日本鬼子攻打这座城市时,天上投下许多炸弹,这个片区死了一片人,地上尽是鲜血,学校是墓地,学校边是火葬场,学校的学校边则是一个大型的地下防空洞,据说可以一直沿着山脉走到城市的另一边。

  我那时想,这才是我上学的全部意义吧。

  下课之后,同桌问我要不要去探险,去的话交一块钱去买个宝石戒指,我说好。我从小卖部买回来一个糖果戒指,红色的钻石是劣质糖浆做的,其余的部分是塑料,小伙伴们祭出自己的手指拼在一起,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颜色,有的绿,有的蓝,有的红,我是黄色,我抬头看看天,鸟在低飞,不知要飞到哪里去。

  那时的天,阴得像鬼片里老人的脸,我们几个人什么也没拿就冲向了学校后头废弃的屋子,那屋子大约两层楼高,铁质楼梯孤零零的悬在外头,像女鬼的爪子。我们就谁走第一发生了剧烈的争执,无论如何,我想走在中间,反正第一个总是死得比较快,而最后头那个要承受背部感受到的巨大寒意。

  “好,你走中间。”我用一张小白兔式的面孔换来了同学们的保护,他们知道我比较小,年纪小的总是更胆小一些。我们约好喊“一,二,三!”然后一起冲上梯子,冲到那个屋子里。

  我有时候会怀疑那一瞬间的记忆是否被剥夺了,为什么我们明明商量好了那么完美的计划,列队进攻,想好了口号,并对地形勘察透彻,而到了真正“攻城”时却溃不成军?

  “啊啊啊,快跑啊——”

  这种无助的声音将后头的人赶下楼梯,接着,上课的铃声发出空袭警报般刺耳的声音,我们惊魂未定的回到课桌上,大口大口喘着气,我的眼睛因恐惧而变得巨大,流经我手的课本纸张忽然亲切起来,就像一大团柔软的棉花,轻轻盖过我的头顶,抚慰我因恐惧而颤抖不停的心。

  “安全了。我们安全了。”半个小时后,我终于感到课堂拥有了一股奇异的温暖,面目可憎的老师变成了身着制服的守护魔法师,她的教鞭就像和退女鬼的魔法棒,我拿起笔,开始记笔记,像触摸到一股逃离地狱的藤蔓。

  如果就此死心的话,就不是小学生了。

  第二天的下午只有两节课,我们的探险小组再次集合,这一次事情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发现学校里藏着一个老头,他是高年级的体育老师,姓袁,面窝头,中年谢顶,不留胡子,身材矮小,并且,猥琐。

  高年级的女生们之间流传着这个说法:袁老头是个色魔,他曾经强暴过女学生,但学校为了镇压此事将实情密封,也有人说,袁老头四十多了还没结婚,是因为痴心等待一个曾经的学生,因为他武功了得,时常从学校边的后山上拖回一些无辜女子,实施暴行。

  “所以,那些棺材里的女人是不是都是被袁老头给先奸后杀的?”我问。

  探险小分队里的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半分钟后,大家一起点了点头,“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棺材里寻找尸体和证据?我看电视里这么播的。”

  “狗屁,哪还有什么尸体啊,我看电影里说,一般都会剁成肉饼啊,啊啊,太恐怖了,难怪姓袁的从来不去学校食堂吃饭,他是不是把这些女的都给煮了啊。”恐怖的情绪像瘟疫一样在几个小孩子之间蔓延,我们开了一下午会,最后商量出一个结果——“监视袁老头。”

  袁老头的作息异常稳定,他每天早晨六点起来跑步,然后躲在自己的屋子里吃早饭,吃的什么,没人知道,早晨和下午他要去高年级上体育课,听说,他每次都让女生们做仰卧起坐或者俯卧撑,以此窥视高年级女生逐渐丰满起来的乳房。

  “啧啧,简直是色魔啊……我想转学了。”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惊叹声。

  除开上班和日常作息,袁老头通常会在周四下午没课时离开学校,而具体去了哪里,并没有人知晓,通过再一次的小组会议,我们确定在周四下午执行B计划——潜入袁老头的寓所,为民除害,伸张正义。

  那天,竟然又是一个阴天,蜻蜓在操场边的草丛上轻旋,四眼田鸡一直在神神叨叨的说水冰月印堂发黑,是不祥的预兆,而我背着书包蹑手蹑脚地穿过实验室、微型图书馆,还有学校后那格格不入的假山。

  该怎么形容袁老头的屋子,那几乎是我当时能够想到最好的安身之地,那个房子呈三角形,非常完美地龛在阶梯教室下头,就像把阁楼上的寓所徒手摘下来一样,我们透过幽暗的小径,远远望到那个小屋子,简直怀疑里头是不是住着睡美人。

  太像小矮人住的地方了。

  屋子很暗,并没有掩门,不用开锁,门即开了,我们像观光自然博物馆一样,不自觉的被其中的东西吸引,并一步步向前,那房间和其他的房间并没有不同,只是在我们悬挂明星海报的地方,竟然是外国比基尼女模特的图,那个女模特拥有一头诱惑的波浪卷,夸张的红唇,尤其是发达的胸部,像两个鼓槌似的炫耀自己的性感,而那时的我,尚未发育,胸前连一丝波澜也没有,只能盯着那些女性荷尔蒙爆棚的图静静发呆。

  “恶心!色鬼!”

  领头的骂了一句,我们几个人便悻悻退了出来,里头并没有尸臭,也没有任何证据,可那种恐怖的感觉竟比鬼屋更胜,那是我尚未涉足也绝不会懂的领域,我没法运用一个小学生的智识去解答心中的困惑。

  我们像吃了什么恶心的食物一般,沉默不语,然后作鸟兽状四散回家,回家的时候,街上下起疯狂的大雨,但竟然一点也不凉,春天长了脚,飞快的跑了,是夏天来了。

  没过一周,学校就放假了,我们回家过暑假,那个暑假,我看了许多鬼片,每一次都吓得捂住眼睛,卷进被窝,半夜不敢独自上厕所,并发誓再也不去学校后头搞什么鬼探险。

  许多年后,我从发霉的柜子里找出租了没还的VCD碟,独自一人在家播放那个校园题材的鬼片,那其中的陈设和演员几乎跟当年的小学一模一样,一样发霉的屋子,一样暗沉的天气,一样不见天日的作业题……可是,当女鬼从门缝后爬出来时,我竟然一点也不害怕了。

  事实上,唯一让我感到不寒而栗的是袁老头的“小矮人屋”,那才是真正的噩梦。我摸摸自己的头顶,感到发丝掉落即将荒芜的那片,胸中满溢着恐惧,也许,我也快到袁老头的年纪了吧。

  故事犹如神邸,坐落在遥远地方。

  我并不觉得吴明益这本《天桥上的魔术师》是他最好的作品,甚至,它比不上长篇《复眼人》,可不知为何,里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震慑了我,当我看到主人公在天桥上卖鞋垫时,我想起每年暑假我会和奶奶去卖花,栀子花和茉莉花,我们方言把茉莉称为“魔力”,在漫长的小贩生涯里,我一直靠着“魔力花有魔力”来支撑疲惫的清晨。

  在《正午故事》的“老师阿明”篇里,吴明益说“小说是一门展示心碎的技术,也是挽救心碎的技术”,此话不假。反正,在那虚虚实实的假山间,我已经把自己的回忆扩散其中,它们本来是散落在风尘中的种子,我不想,也不写,这辈子就过去了,而今,这些种子又回来了,他们开花结果,变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野生植物。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七):献给昨日世界的诗

  北京今天暴雨,我窝在床上读着这本小说,窗外的天色忽明忽暗,正如书中曼妙的时空流转。

  即使光看故事也是不俗,古旧的大商场,神秘的魔术师,十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兼具马克吐温式的冒险色彩和东方传说的古老神秘。

  在看到魔术师倚在天台的霓虹灯边看书,扮成大象的乌鸦在日光朦胧的街道上派发气球,唐先生在白猫的注视下挥舞剪刀时,我愿意把《天桥上的魔术师》想象成一部有着梦幻色彩的复古电影。但同时,它又深深植根于孕育这个故事的土壤,作者用充满魔力的笔调召回了那个渐行渐远的旧台北,也将属于那个年代的气味和温度一起挟了回来。那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观照,而是身临其境的体味。即使你从未到过台北,那时那刻,你也会觉得自己仿佛真的在商场长长的走廊里漫无目的地闲逛过,在锁匠的铺子里打过钥匙,跟着修表匠家的时间对过表,从大象手里接到过气球,也挤在天桥上,与故事的主人公们一起,见证过魔术师用手指变幻出的神奇世界。

  这本书没有《台北人》那种承载着厚重历史感的深深哀伤,也没有眼看楼起楼塌,浮华转眼成空的悲悯嗟叹,它只是对童年世界的一次温柔而深情的回望,或者说,就像结尾从厕所中奔出的斑马一样,它是一首献给昨日世界的诗,凄凉哀婉而又天马行空。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八):魔术师奇妙物语

  这些不是惊悚,也不是幼稚的故事,很难说是童年回忆,或者由怀旧思乡,往日不可追的怅怀情绪引起。与其说是借助这些并不相连紧凑,无鲜明叙事主体的“回忆”重建那个时代的台北地标,不如说是借由童年回忆这扇滤光镜让虚构场景焕发自然模糊的光晕。这样的故事成功地话可以脱离真实的过去,托言过去,造集体梦,所有人都被带到似曾相识的境地,却因为场景多数都介于象征与实在之间,好像在潜意识的边缘漂泊,而不记得入口在那里(如《盗梦》)。

  梦里的规矩

  又像《世界奇妙物语》大叔在片头总会说的,欢迎来到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可以把这些奇妙逻辑的故事当成是“寓言”,隐射现实,也可以当成就是吓你一跳,没有别的意思,谁掉到这个奇妙的坑里谁就得守它的规矩。《天桥上的魔术师》里魔术师,就像这样的引路人,他的出现就是一个定场,一则楔子,他先以自身的不在这个世界上一样的存在方式,提示了故事的基调和故事里的世界的运转规律。所以他有神秘的不能破坏的规矩,而且他不会说给你听。比如说魔法的时间就不能碰的,一碰就回不来。而会跳舞的小黑人是不能送人的,

  梦既然是梦,就不必当真,然而不可捉摸之处是幻与真总能倒置,如果是孩子的话,大概不会强求,只会疑惑,然后崇拜。这也是魔术师会和孩子相处的原因吧。对比之下,电影《致命魔术》《illusionist》《Now you can see me》魔术都是成年人的阴谋,杀人不眨眼,而天桥上的魔术师的小黑人会复活,小鸟也不会死。没有高科技,只是巫术一样的幻境。

  所以《天桥》在我看来,跟台北和台北人比《台北人》和台北和台北人的关系还要淡。张大春和柯裕棻的序都说起这部小说怎么展现了台北在xx时期的面貌和世情,以众人熟悉的地标“中华商场”唤起读者对过去的回忆,还有对边缘小人物、城市平民的悲悯之情。他们将台北和台北人当做解读的关键,似乎这本书是怀旧的,是写实的,是一个成人在说他确定无疑的过去。但这个地标真的是台北地图的那个中华商场吗?这些孩子真的是现在公民的过去雏形吗?这小说中有几处真的是对民俗的介绍,历史的还原?更多的还是孩子圈里私藏的游戏吧。用感官的确定无疑,夸张升腾到半空里,嘲笑那些写实,即使是那个模拟的小的中华商场,都可以带主角仿佛回到小时,那么小时所经历的,难道不同是一场幻梦?

  梦境的留白

  有趣的是,空着的地方,都能塞上一百个故事。从他第一次说起那个电梯,我就觉得电梯一定有问题。

  在叙事理论吞噬了对一个故事的感受力,并习惯滥用“叙事不可靠性”“阐释的多义性”无差别评价各种不同的奇妙物语之后,有时也会觉得有巨大的空洞从想抓取的努力中逃脱,那不可说的,不能明白的,不让归类的,只能一个叠着一个存在的,伟大空洞。

  所以就说它是“空洞而迷人的”好像不够,评述它不太可能。

  《克罗诺皮奥与法码的故事》可与它相比。穿梭在管道里的熊可爱地舔过熟睡人们的脸。

  比如双胞胎变成一个人的故事。魔术师好寂寞,然后把两个长的一样的小朋友变成一个人,他俩回家的路上,都沉默,“像从冰冷的溪水被湿淋淋打捞上来”,这留白真是绝妙,谁都无法想象之前两人的经历。不然我还以为这会是史蒂芬金《宠物公墓》里那样的把心爱的人埋起来,ta就会回来的桥段,或者是《成为约翰马科尔维奇》那样能通过哥哥的眼看自己。这些都是对于成人读者来说丰富的留白吧。

  吴明益很喜欢用空洞而不知为何的比喻。像是被烧空的门洞,坐到99层出来变成一个透明人,无数的留白。包括梦见石狮子,它眼里流转的火焰,早就做好等待锁的钥匙,画出来的透明金鱼,会流动会跳舞的灯光,还有女人舌头尖的触感,水般消失无痕。发霉一直放在那里然后消失的馒头。

  而且更加富有意味的是,对于孩子们的神奇的力量,会在孩子们成年后,复出。大概是异世界要侵入这个世界,叙事层突然跳进现实的提示吧。

  所以我觉得《天桥上的魔术师》无论如何讲的都不是台北一个地方孩子们童年的故事,它最高明之处大概是让故事瞬间跳脱时空的限制,以“魔法真假不辨”“过去并非稳定”搅得成年人惶惑不安。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九):终究要拐那一个弯

  在这本书之前,从不知道台湾有个小说家叫吴明益;

  这本书之后,我想我会特别关注这个叫吴明益的小说家,像蒋勋、像白先勇、像其他;

  整体来看,这应该一个短篇小说集?

  10个故事独立又纠结,

  或者可以说是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

  围绕同一空间——中华商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栋的成长故事的集合;

  而天桥上的魔术师也许就像天桥的功能一样,串通链接;

  兼之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使整部作品在使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结构精严,充满童趣、令人回味,

  洋溢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青春、荷尔蒙的气息;

  亢奋、晕眩、欢笑、哀伤;

  成长就像谈恋爱一样:

  一开始总是欢愉,总是兴奋,

  暧昧总是让人委屈、

  而结果往往悲伤,

  得到得不到都是悲伤,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那些霓虹广告的光,

  红的紫的白的蓝的打在两个孩子的脸上,

  这个世界如此美丽,

  他们当时不晓得这一点,

  这世界如此哀伤,

  当时他们也不晓得”。

  生活充满了未知和无奈,

  既然如此,生是为了什么?

  每把钥匙有对应的一把锁吗?

  没有,完全没有。

  这世界上有太多用钥匙打不开的东西,

  不过,我们总是相信,

  一把钥匙被打出来之后,

  也许总有一天会找到它应该开启的东西。

  我们终究都要长大,就像火车终究要拐那一个弯。

  :有时候不看人的脸更能感受到对方的悲伤,人的背影比正面悲伤,人的脚步比眼神更加悲伤。

  花太贵,而且是没有用的东西,送花简直就蠢,但也就因此显得稀奇,稀奇的事往往是蠢的。

  非常奇妙的是,特丽莎嘴唇的柔软与味道我并没有忘记,在我无聊的、混乱的人生里头,总算还留下了这样一件,即使像冰块融化了,还以水的形式存在的东西。

  所有的爱都有起点,即使那个起点像火柴的前端那样脆弱而微小。你知道,当你吻一个爱你的女孩跟吻一个不爱你的女孩,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吗?我认为在吻一个爱你的女孩的时候,她的小腹会微微震动,从那里发出一声叹息。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十):在记忆中消散,在时光中永恒——《天桥上的魔术师》

  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的玩伴——她叫小奇;在同学们的视力还都是四点九五点零的时候,她就戴起了散光眼镜,还有一个镜片遮上了黑布;我们家离的很近,假期经常一起带着瓶瓶罐罐玩过家家;她写字画画都好看,她就是妈妈口中的“别人家孩子”……小奇,是我上学之后的第一个玩伴,虽然后来上了不同的中学、大学,我却始终惦记着她,每次见到其他同学,都会打听,小奇在哪里,过得如何……

  后来,便是人人网流行的年代,感谢发达的网络,我终于又与小奇有了联系。虽然只是在网上,却也让我兴奋不已。我给小奇发私信,兴高采烈地回忆着童年时候的美好,而小奇,却淡淡的,偶尔来一句“哦”、“啊”、“是吗?”……我点开了小奇的相册,看到很多我不熟悉的面孔,见到我从未经历过的生活状态。默默地,我终于明白,我只是小奇生活中的过客,有些记忆不长存,只是留给了时光!

  读《天桥上的魔术师》时,我便又想到了小奇。不只是小奇,却有很多很多人。我爱记日记、爱感受生活、爱记住很多事情。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个破旧天桥上的魔术师一样,很多人都从我身边路过,我记得他们,而他们并不见得记住了我。我习惯了站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关注周遭的人与事,不抱着八卦的心态,只希望大家一切都好。然而,我并不是真正的魔术师,书中每个精彩的小故事都有属于各自的意料之外。而我,只是默默地从记忆中退出,对于他们的生活,不再知晓。

  《天桥上的魔术师》,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魔术师的身影,他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给青年人带来启发。大家都从魔术师身上感受到一些东西,回归生活有面对着自己的始料未及。每到故事末尾,我都忍不住屏住呼吸再次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局。然后暗自笑笑。虽然觉得不可思议,却也点头说:“这就是生活!”

  可不是嘛,我们每个人都是天桥上的魔术师,曾带给别人一些感动或帮助,而后封存。当初中同学在微信群中找到我时,兴奋地对我说:“我永远都记得,假期时你给我们带白巧克力的事情!”哦,是吗?我怎么都忘记了?原来我也曾在别人的生活中出现过,还留下了不能抹去的回忆。

  生活和时光就是这般美好而单纯的。不管是你忘记,还是他想不起都没关系。记忆会消散,但那些陪伴那些感动那些成长,都被完好地保存在了时光中,从不曾泯灭。

  当某天,记忆被唤醒,会惊喜地发现——哦,原来是你,原来你一直都在,原来你在这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